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現代師生關系模式是

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現代師生關系模式是

發布時間: 2020-11-28 13:03:03

⑴ 本人急需一篇 數學課程改革方面的論文

初中數學的研究性學習分析

摘要: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和熱點,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上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中的地位,是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的思想前提;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可以為研究性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合理與否,關繫到研究性學習能否切實有效地開展;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是研究性學習得以推廣和深化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師生關系、評價
引言
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和熱點。研究性學習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上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本次國家新課程改革確立了一以貫之的基本理念:轉變學習方式,崇尚創造。這里的「學習方式」不是強調關於學習的方法和技能的思考,而是關於學習的價值思考: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尊重每個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研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自此研究性學習活動作為國家基礎教育中的必修課程的地位已牢固確立起來。本文結合自身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經歷,談談對初中數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初步認識。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中的地位
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師通過系統的傳授,讓學生盡力接受人類已經有的知識。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體現教師滿堂課的問、講、分析,教師期望通過個體多講、多問、多分析,讓學生迅速形成解題的經驗。在教學評價中,利用考試單一的評價體制把學生的分數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劃上了等號。在這種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不得不注重知識傳授的「質量」,為了努力保障這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質量」,教師只能通過灌輸,把學生帶入枯燥乏味的題海戰術中去。這種教學方法過於強調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過程,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而本次國家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體現了通過學生的親身的實踐,使學生體驗到知識應用的樂趣,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新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新課程標准還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的這些理念促使廣大一線教師對以前的教育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和總結,借新課程改革的良機,更新教學思想和轉變教學觀念是當前教師面臨一個重要任務。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前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且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展開創造空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說明人的知識既有傳授的,又有必須通過親身體驗、感悟而得到。過去,我們的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完全忽視和拋棄了不可傳授的知識。而研究性學習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開放性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完善人格,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學生只有實際親歷了認知的道路,才能獲得知識。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從直接面向簡單規則和知識結論轉向面向「復雜本身」,在豐富的、復雜的真實情境中體悟知識、生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傾入自己的熱情、困惑、煩惱、欣喜等個人情感,用大量的附著知覺等隱性知識系統作支撐。在不確定的、復雜的情境中親自探究,在過程中體驗發現的喜悅,而不是傳統數學學習中直奔主題的簡單結論的記憶。表面看知識是簡單的、清晰的、可言傳的,但傳統教育、教學所言傳的所謂「焦點知識」,其實是乾枯的、僵化的知識,失去了活力和生機的。今天,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走出旁觀者的地位。

二、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教師成為了知識的權威,傳統的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開展灌輸式教育。教師是教材的「奴隸」,是教材、教參的「忠實的執行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堂教學的「接受器」。單一的教學模式和風格,嚴重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和關系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教師也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而是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平等的參與者。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在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失去了壟斷地位。同時學習的內容的開放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信息化的社會里,課本已不再是人類經驗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學校以外的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多種途徑,獲得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樣化,教師也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和壟斷者。教師的地位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授者向參與者等角色轉換。當然,長久的「權威者與傳授者」的思想還枝繁葉茂、根深蒂固,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還需教師徹底放下架子。
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關系將更少體現為有知識的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更多地體現為群體在共同探究有關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在這一框架下,學生可以質疑教師的權威,通過共同學習和相互合作,學生的潛能將逐漸被激發,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師生關系的交往不再體現教師居高臨下的命令者,不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應體現平等主體間的對話與合作。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好的講解者。教師積極主動地去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和觀察學生心理變化的過程,消除學生的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建立起一種新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樂於學習。教師傾聽的意圖,不在於證實學生的見解和觀點的正確性,而應將學生不同的觀點聯系起來,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共舞,讓學生從自己的探究過程中悟得知識。當然,學生也有惰性,心理、生理還不成熟,在學生完全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中遇到困難時,逃避困難、選擇玩樂的弱點就會充分暴露出來,這也是教師對於研究性學習是否真正達到預期效果的一個心頭之患吧。因此,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初期,不但應在資料信息來源、思路點撥、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導,還要做好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協調者,創設輕松的活動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同時教師要成為學生共同求知過程中的夥伴和「競爭對手」,「大家一起做,共同探索」,當學生真正體會到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時,學生就會敢於面對問題,迎難而上。在學生開展研究性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參與,努力進行指導,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當然,教師不可能做到全能全知,事事都懂,碰到實際問題,應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尋找答案,教師從中也可以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做到既培養了學生,又充實了自身,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三、結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識特徵,合理確定研究性學習內容
初中學生恰好處在人一生中的黃金時代——青少年時期的初期,這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心理發展的節奏很快,情緒波動起伏的落差很大。在應試教育的階段,過重的學習負擔和升學壓力,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影響,久而久之,會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動力,逐漸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同時由於生活是個體存在的基本方式,由經歷和閱歷所得的體驗是人生的寶貴財富,體驗塑造了人的性格,並進一步制約人的命運。豐富的生活體驗意味著一個人可能見多識廣,人格成熟而且富有智慧。而好的研究性課題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同時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也取得可貴的進步。因此研究性課題的確定至關重要,它不但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成功與否,更能確保研究性學習不流於形式,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的目的。雖然,數學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課題,但這並不完全適合於所有學生。適合學生「研究」的課題,不僅要使學生力所能及,符合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也就是說通過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真正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並將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問題解決的方法運用於數學學習,使之拓展和加深。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問題意識十分淡薄,提出問題的能力相當欠缺,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初期,教師不能簡單、一刀切地將教材中提供的課題擲給所有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作為教師應認真分析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認知差異和興趣愛好,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所處社會環境及家庭背景,針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設置結合學生實際的研究內容。
如我校外地籍學生較多,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結合這個有利條件,我讓學生收集父母親友的身份證號碼,研究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法,讓學生通過走訪派出所、上網等途徑搜集身份證號碼編排方式的信息,使學生親身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好奇和喜探究的天性。使學生明白數字編碼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郵政編碼、車牌號碼)。又如學習認識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去研究:為什麼酒瓶、熱水瓶、飲料中的易拉罐、礦泉水桶等容器大都是圓柱體的?這些容器為什麼設計成圓柱體的形狀?它們有哪些優點?圓柱體容器的底面半徑和高之間的比有沒有一定的規律?商家是如何選擇易拉罐的形狀、大小的?等等。這樣課題既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又緊緊圍繞著數學的學習,使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設計中的重要性。再比如,學習軸對稱圖形、平移、旋轉的知識後,結合我校的各個小花壇,讓學生去研究從數學美的角度設計花壇布局的方案,讓學生充分體會平移、對稱、旋轉的幾何知識在建築標志中的設計應用,通過對美的欣賞,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四、變革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保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生一直處於評價的客體地位,受制於教育管理者的強制性評價,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體現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原則和公平性原則,從而導致扼殺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部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研究性學習倡導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的實踐與體驗。在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使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學習的過程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從計劃的制定,資料、信息的收集,解決問題方案的確定,到最後探究結果的呈現,都能折射出學生積極的進取精神。因此,評價應注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在學習中的運用。
在數學學習中如何提問,怎樣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怎樣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只要通過學習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不管結果是否正確,有多少社會價值,我們首先應給予積極肯定的形成性評價。評定的價值去向不僅應停留在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更應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能再演繹過去僵化的評價模式,要堅決反對通過考試等量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鑒定式評價。大力主張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 」。充分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同時,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體現於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的表現,更體現於學生在非學校情景中的表現,體現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充分體現真實性、情景性,這有利於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造能力。

結束語:
開展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如何組織學生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的成功與否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否真正有效轉變,關系著國家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有效地實施,這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揚起改革之風帆,屏棄僵化、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踐行,奮力創新,配合課程改革,積極探索課改之路,保障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

參考文獻
1、張華、李雁冰的《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與現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研究性學習專輯》(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01.10)

⑵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之上的師生關系
一,要熱愛學生。
二,要尊重學生。
三,要學會寬容,真誠的贊賞學生。
四,為學生營造既嚴謹又感到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
五、對學生保持微笑。
六,不斷學習,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

⑶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是

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的是課程內容而不是課程之外的內容,它與什麼師生關系無關,更與什麼新型師生關系無關,至於影響/改變師生關系的不是什麼新課程,而是新的社會/政治運動,是資產階級/資本主義運動的結果與表現.

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

人是生而平等的 ,師生關系也應該是平等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教訓者」的角色,以朋友的角色與學生平等地交流。

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

新課程觀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是:
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是授受關系。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受授者,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2、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系。應當建立一種朋友式的有好幫助關系。
3、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互相促進的關系。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具備怎樣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老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影響是很重要的。同時學生也可以以自己的高尚德行感染和影響老師。
嘿嘿,我的答案希望你滿意哦。是很正確的觀點,你自己讀了就會覺得的。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