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課程開發幼兒園
Ⅰ 如何開發當地特色的幼兒園教育資源
一、特色活動逐步生成為本地特色課程的開發提供了素材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近兩年的教育實踐中,已經有部分老師本著就近取材、因需所用的原則,對本土民間游戲、優秀的民間故事等方面的資源作了一些開發利用,如《好玩的泥狗狗》、《女媧傳說》……通過單個或幾個教育活動的形式展示出來。這些活動因為來源於生活,孩子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適宜於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所以非常受孩子的喜愛。由此我們發現,本地特色資源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具有不可低估的教作用,我們必須專門地研究、深入地挖掘,使之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 二、幼兒園制定相應的鼓勵措施是開發本地特色課程的前提 本地特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各幼兒園給教師一個民主、科學、開放的教育管理模式。讓教師明確並深刻理解了幼兒園的辦園宗旨和辦園理念,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真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開發。 三、轉變教師觀念提升綜合素質是開發本地特色課程的保障 本地課程應該充分挖掘幼兒園和社區的課程資源,充分關注本地的教師及幼兒的發展現狀,選擇適宜於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是關鍵。因此在地方特色課程的研究與開發中,必須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讓每一位教師都掌握本地課程開發的理論和方法,是課改得以成功的關鍵。 教師全面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是開發本土特色課程的基礎和保障。 新課改要求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角色的轉變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學習新的幼教理念和方法,及時轉變觀念,全面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為本土特色課程的開發貢獻自己的力量。
Ⅱ 課程建設情況幼兒園,開設哪些課程課程是如何設計的園本游戲開發情況
幼兒園的課程要從五大領域入手,結合園內特色開展園本課程,基本上就是帶頭人擅長什麼領域,就先從那個領域入手
Ⅲ 幼兒園課程論 幼兒園課程開發有哪些模式
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教育哲學與資源條件,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由於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內容相應地表現出開放性和拓展性。當前,大多數學校將校本課程分為必修課、活動課和選修課。但這三者是相互包容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這三者的關系本來在理論上就是不符合邏輯的。」[2]因此,筆者根據課程的發展功能將其分為基礎性課程、豐富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三類。
1 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是指授給學生可再生長的基本知識和可再發展的基本技能的課程。它和國家課程的范圍大體一致。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生物、體育、美術等。基礎性課程由學科知識課程和學習策略課程構成。學科知識課程開發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內容的更新,採取的方式常是改編、新編或拓編。二是對課程結構的革新,包括學科知識分層建構,學科知識橫向整合。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附中將課程分為三個層次:1)C層次科目,國家教學大綱的最低要求;2)B層次科目,參照國家必修與選修的綜合要求,適當增加和補充內容;3)A層次科目,重新編寫教學大綱,對原教材進行改編和新編。這種分層是將科目分層和內容難度分層結合起來從而使課程體現出難度梯級,使每一層級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學習。上海大同中學的基礎性課程開發突破傳統分科課程,加強知識整合。它分為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文科綜合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理科綜合以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為核心。知識整合實現了對學生知識多方位的培養目標。
學習策略課程分為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和學科學習策略課程。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包括選擇性注意策略、記憶學習策略、組織學習策略、精加工學習策略、元認知學習策略等。這些策略適合任何課程和形式的學習,不與特定知識領域相聯系。學科學習策略指與特定學科緊密結合,適應專門知識學習的策略[3],。如應用題解題策略、朗讀策略、英語學習策略、化學實驗策略等。學科學習策略直接與學科聯系,並具有「生成性」特點,應當成為學校基礎性課程中開發的重要內容。
2 豐富性課程
豐富性課程是指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勵志、廣行五類。健身課程主要是教給學生強身健體的方式,同時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保健觀念。這類課程的開發要重視活動方式多樣化,提倡活動參與大眾化。博知課程主要是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課程。如詩詞鑒賞、名作欣賞、名勝古跡游考、網頁信息瀏覽等。它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給學生廣泛獲取知識的方法。如查閱圖書、信息卡集成、圖書館閱讀、電視或新聞品評等。怕情課程是指愉悅性情,豐富情感體驗的課程。一種是藝術怡情,可通過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書法欣賞、舞蹈表演等課程來實現;一種是休閑怡情,如攝影、垂釣、插花、集郵、拼盤、盆景、花卉等課程。該類課程可教給學生有意義的休閑和怕養性情的方式,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勵志課程是激發學生生活熱情,增強學生意志力的課程。如成功人土案例分析、挫折調適、堅持性訓練等磨礪性教育課程。當前,很多學校仍偏重智力,忽視意志力培養,致使多數學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會適應困難。因此,開發勵志課程已迫在眉睫。廣行課程是指廣泛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它以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如電子製作、網頁製作、無線電維修、新聞采訪、英語會話、實驗操作等課程。
3 發展性課程
發展性課程是指拓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課程。它在基礎性課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難度,以培養研究性、創造性人才為目的,重視學科的前沿性、學術性和學習的探究性。這類課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加深學科知識的深度,旨在拓寬學生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課程,如學科知識競賽輔導、上海大同中學開設的「知識論」等課程。二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創造能力的課程,如科技發明、學術小論文、創造技能培養、思維訓練等。發展性課程以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學習為主。此類課程在基礎教育中雖不佔很大比例,但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合作開發;一種是課程運行的自開發,也稱教學情景互動開發。
1 合作開發
1)校際合作。即學校與學校聯合,有學者指出,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只局限於學校本身的活動,需要與其它學校構成互動關系。[1]這種模式要求各學校的教育哲學與宗旨相近,區域跨距小,資源可互補,以此增強課程開發實力。合作方式有互補整合式、流線作業式、合並交叉式等。
2)專家一學校合作。課程開發實質是課程理論與課程開發實踐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的過程」[1]。一方面專家擁有較豐富的課程理論知識,可為學校課程開發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具有開發條件的學校為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了重要基地。
3)研究機構一學校聯合。當學校進行規模較大、難度較高的課程開發時,應與研究機構聯合。因為研究機構具有系統開發和研究的能力。研究機構與學校聯合的方式有基地法和現場法。基地法指某些研究機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由學校積極參與。現場法是指由學校設置課程開發項目,研究機構蒞臨現場給予指導。
4)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聯合模式。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教育行政部門可提出方針和原則,進行財力、物力支持和地區間學校資源的調配利用。這些都有利於增強校本課程開發的綜合力量。但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合作必須遵從非命令性和非干涉性原則。
5)領導一教師合作。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是核心力量。他們熟知學校的優勢與特色,而且直接承擔著具體的開發任務。一方面,領導者的個人風格、辦學理念、管理方略顯示著學校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教師最知曉自己和學生,能真正貫徹校本課程開發中「以人為本」的目的。只有兩股力量結合,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完整地體現學校本位和以育人為目的的思想。
2 課程運行的自開發
課程運行是指教師、學生、課程在教學情景中的互動關系。任何一種課程在這種互動關系中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能力和學生需求實際。其過程是:1)教師先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初次課程設置。2)學生提供反饋和建議。3)教師自我反饋。4)再進行課程設置。5)課程設置更合理。6)教師專業能力相應提高,學生能力提高,從而課程開發的水平更高。
三 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1 明確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有明確的理念。理念確立有助於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學校特色。
這里的理念指學校的教育哲學、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教育哲學體現教育的時代精神,是在時代背景中對教育總的認識和看法。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創新教育等都是新時期的教育哲學,它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學指導下學校依據本校具體情況確立的總的發展方向。如江蘇錫山中學的「一切為了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上海大同中學的「使學生學有特長」,以及其它學校的「全面發展,人文見長」、「文理相通,全面發展」、「科學家的搖籃」等。它們對校本課程開發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教育目標是教育哲學與教育宗旨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如錫山中學在「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的宗旨下確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民族性、創新性、現代化、健康、堅毅等品質。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方向。但是,並不是每所學校都有自己明確的辦學理念。明確理念有如下方式:1)概念化。部分學校辦學思想含糊籠統,應該用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明確。2)總結法。如果學校辦學理念多而散,應予以總結,使之系統化、特色化。3)提升法。有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經驗階段,應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論層次,以利於統領整個辦學方略。4)創立法。當學校已有的辦學觀念陳舊或還沒有形成辦學理念,就應根據教育的時代精神和學校的具體實際創立理念。總之,理念應有宏觀統領、中觀具體、微觀可行的特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指導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
2 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應在辦學理念指導下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對象是學生需求、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屬教育的內部需求,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對學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學生知識需求和心理發展需求。知識需求是指學生對知識本身及獲取知識的方式、途徑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發展需求是指學生健全心智、培養人格、走向成熟的內在願望和渴求。對學生需求的分橋,有利於「因材開發」。其次,校本課程開發並非「閉門造車」,摘自給自足,應當考慮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考察.地區乃至社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對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狀況及特點,以期開發出既滿足學生需求又有利於地區和社會發展的樣本課程,只有這樣的校本課程,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採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人才市場分析法、網路信息分析法、地區發展報告分析等。
3 資源評估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學校的資源條件,以決定作何種程度的開發。這里的資源指信息資源、能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是以學校的教材和資料為核心,它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源頭活水和信息支持,對信息資源的評估,涉及信息渠道、信息貯存和信息效能。評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樣化、信息貯存豐富化、信息價值效能化,整個信息資源要處於不斷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信息資源「優勝劣汰」的動態過程。能力資源是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校本課程開發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他們的能力狀況制約著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度和價值。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素養、開拓意識、創新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評估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師自我評估,然後是學校評估;最後由專家組綜合審評。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現實學習能力和潛在學習能力。現實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已達到的學習能力現狀,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潛在學習能力是指通過課程更新,學生可能達到的能力狀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目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常由教師評估和學生自評構成。物質資源是指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可提供的場地、設施、設備與經費支持,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物質基礎。除了上述對學校的資源進行評估外,還要對社區可利用的資源進行評估,以期在學校和社區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環境。
4 優勢評價
當學校有條件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為了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提高課程開發質量,還需進行優勢評價。學校優勢包括管理優勢、教師優勢和學生優勢。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離開了管理很難達到目的。管理優勢體現在學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風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樣化、管理結構的系統化。對學校管理的評價應先由師生提供反饋意見,由學校領導進行初評,然後由學校管理專家進行終評。目的是分析學校管理的優勢與不足,以期通過學校加強管理制度和機制建設,突出管理優勢。教師優勢表現為教師的專長、課程開發的技能技巧。根據教師的專長,可決定他們能有效地進行何種課程的開發;根據其開發的技能技巧,可決定他們適合哪些層次和環節的課程開發。學生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該校學生已形成的群體優勢能力;二是學生的課程選擇能力和課程反饋能力,它使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不是旁觀者和被動的接收者。學校明了自己的優勢,就可以揚長避短,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Ⅳ 幼兒園應該如何開發園本課程呢
首先,在開展「早期閱讀」課程開發前,浦南幼兒園客觀分析了幼兒園的環境,包括管理者的經驗、原有的課程基礎、師資條件、硬體現狀等。浦南幼兒園是一所具有語言教育特色的幼兒園,教師們對語言教育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備開發課程的各項條件。 其次,課程的開發並不是隨意的,對於所開發課程的科學價值,必須要有有力的科學依據和論證。有的幼兒園在開發園本課程時,想到什麼就研究什麼,沒有考慮到課程的價值所在,也沒有關注到幼兒的發展需要,缺乏對課程價值的理論分析。浦南幼兒園的課程開發主題「早期閱讀」作為完整語言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聽說能力的發展,以及讀寫能力的發展,還可以幫助幼兒發展對「書」的正確態度,發展獲取信息的正確方法。同時這也是幼兒十分感興趣的一個領域,對於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Ⅳ 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應注意哪些問題
園本課程開發這一術語是從校本課程開發借鑒而來的。校本課程開發一詞最早是在1973年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召開的國際課程研討會上,由富魯馬克和麥克墨倫等人提出的。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三級課程」模式的確立,我國校本課程開發蓬勃開展起來。2001年,國家頒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激發了更多幼兒園對園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我園在近幾年的園本課程開發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引發了一些思考。下面對我園園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背景、研究實踐、研究效果及反思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一、 園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背景及相關概念 (一)研究背景 任何研究都有相關的背景,我園園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也不例外。 1、開發區幼兒園發展的迫切需要 開發區幼兒園始建於1993年,是區內唯一一所國辦園,也是唯一一所省級示範園。2008年11月,開發區管委投資3200萬元新建了幼兒園,開發區幼兒園喜遷新址,硬體環境大為改善,由此,幼兒園進入了內涵發展的快車道。通過認真研討,我們一致認為,開發園本課程是我園內涵發展的最核心動力,因此,園本課程開發成為當務之急,全面展開。 2、 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 聚焦園所內涵,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然而教師的專業水準和研究能力卻不容樂觀,為此我們一直在尋找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無疑,園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成為了我園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有效途徑。 3、 現行教材的局限性 盡管目前幼教教材五花八門,但是我們卻找不到一套更適合我園的系統的課程資源。在園本教研中,我們發現現有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使教師們在課程實施中,產生了很多困惑。開發具有園本特色的課程體系成為了我園教師的共識。 4、 落實《綱要》精神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如何在教育實踐中落實綱要精神,貫徹科學的兒童教育觀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命題。 (二) 相關概念 1、幼兒園課程 北師大馮曉霞教授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總和。」 2、 園本課程 王春燕、王秀萍和秦元東編著的《幼兒園課程論》一書中提出,「園本課程是在幼兒園現實的根基上,以幼兒園的環境條件為背景,以幼兒現實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主體而構建的課程。」 3、 園本課程開發 2004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編寫的《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一書中提出,「園本課程開發是指幼兒園組織及其成員,根據國家或地方政府關於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與幼兒園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充分利用園內外的各種教育資源所進行的課程選擇、課程生成、課程重組的相關研究與管理過程。」 二、 園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 (一) 課程目標的適宜性研究 課程目標是對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是課程的靈魂。我園在課程目標的研究中,緊緊圍繞《綱要》提出的五領域教育目標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的學習與發展目標,結合幼兒發展需要及園所教育價值取向,借鑒了多元創意課程的主題設計框架,對35個主題的五領域課程目標進行了全面改編和再造。 研究中,每個主題的課程目標都有一名主備教師完成第一稿;主備教師負責組織教研組成員研討初稿,對課程目標的適宜性進行完善,形成第二稿;第三稿由園內教研人員組織相關人員修改生成;在市區課程專家的指導下,形成一個主題的第四稿課程目標。全園35個主題的課程目標都是經過了教師第一稿,教研組第二稿,幼兒園第三稿,課程專家審定第四稿的研究歷程才得以確立。 在目標表述方式中,我們特別強調要和《綱要》中的要求一致,由站在教師角度改為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課程目標的表述。如目標「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而不是「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課程目標表述方式的轉變也自然帶來了教師在課程實施時角色的改變。 對於我園來說,課程目標的研究過程是整個園本課程開發中最關鍵和最艱難的階段,全園教師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了35個主題中集體教育活動和區域活動的所有課程目標的研究。完成了相關的課程目標手冊,目前,我們正在審定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課程目標,計劃2014年3月完成。 (二) 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研究 目前,由於師資水平、課程理念及地方政策等因素影響,很多幼兒園在園本課程開發時選擇部分的課程開發。我園在園本課程開發中著眼全局,堅持「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著「一日活動皆課程」的大課程觀思想,進行了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系統性規劃。研究中採取局部研究,逐個突破,整體推進的策略,扎實開展課程研究。 結合主題課程目標,科學規劃集體教育活動、區域游戲活動、戶外體育活動、生活教育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等課程內容。我園現已完成35本主題教學活動設計集,35本區域個別化學習活動手冊,區域游戲資源包,弟子規教育資源手冊等課程資源的編輯。 (三) 課程開發過程的民主性研究 園本課程開發是集結教師、園長、課程專家、兒童、家長及社區人士的智慧的過程。課程專家的專業引領決定著園本課程開發的高度,園長的參與程度影響著園本課程開發的效度,而全體教師的參與質量則最終決定園本課程開發的信度和成敗。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和執行者。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也是教師理解課程、創造課程的過程,同時也是與原創課程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才是園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和核心力量。在研究中,充分發揚民主,調動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園本課程開發的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研究實踐中,我們大膽嘗試讓一線教師擔任所有課程開發項目負責人。園領導以普通參研人員身份參與課程開發,認真聽取各方意見,鼓勵教師大膽嘗試。民主平等的研究氛圍激發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熱情,提高了研究質量,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在全市區域活動現場會上,我園的王群、田宏傑和賀紅霞三位一線教師做典型經驗介紹。特別是年輕的王群老師作為園本課程開發中區域活動項目組組長介紹了我園區域活動課程開發的成功經驗,受到了與會者一致好評。 (四) 課程實施的締造取向研究 上世紀90年代,辛德等人在富蘭和龐弗雷特的研究基礎上,歸納出課程實施的三種價值取向,即忠實取向、相互調試取向和締造取向。課程締造取向是課程實施研究中的新興取向,更為強調實施者在整個實施中的地位,更為關注教育經驗的實際創造過程。因此,我園在園本課程實施中更支持締造取向,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不斷優化園本課程。 三、 園本課程開發的效果 1、促進了幼兒全面和諧、富有個性的發展 「以幼兒發展為本」是園本課程開發的核心理念,通過園本課程開發,幼兒的個性差異得到尊重,個別需要得到滿足,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使幼兒度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的教育理想成為可能。我園幼兒在開放、多元、豐富的活動中,張揚了個性,享受了快樂,促進了發展。 2、 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園本課程開發中,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改進了教育策略,提高了研究能力,堅定了專業信心,豐富了專業知識,提高了專業能力。 3、 促進了園所的內涵發展 今年七月,我園有三項關於園本課程開發的省級課題順利結題,研究成果也多次在研討會上進行交流。近兩年,我園承辦了四次市級現場會,先後接到了兩千多人次的參觀學習。園本課程開發工作得到大家一致贊譽。 四、園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
Ⅵ 學前兒童科學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的開發有什麼啟示
課程審議是課程開發的一項重要活動。所謂課程審議是指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具體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反復討論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最終作出恰當的、一致的課程變革的決定及相應的策略。課程審議也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它不是單一環節的活動,而是包含了多個環節的綜合過程。對課程審議過程的不同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不同的課程審議模式。西方課程專家諾伊(Didier
Noye)提出了課程審議的六階段模式,即公眾共享、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解釋立場、關注立場的轉變、協商共識、採用決議等。
在這些階段中,存在兩個基本的特性即同步性和社會性。所謂同步性是指在課程審議中,要在同一時間內考慮到同時存在的各種不同的事物,涉及到處理參與課程編制的人員的種種不同行事議程的問題。而社會性是指通過一定時間里的相互作用,課程審議小組會逐漸從分散的個體變為一個聯合的團體。隨著小組的不斷發展,小組成員會建立起一套他們本身特有的討論問題、表達意見以及認可不同觀點的方式,這一點在小組區分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時尤為明顯。本文將討論六階段模式的內涵及其對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
公眾共享
該階段主要是讓課程審議小組成員分享觀念、交流思想。課程審議的結果是期待小組成員能上下一心。然而,上下一心只能通過公眾共享這個環節來實現。因為,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有時他們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是相互矛盾的,而課程審議就是要共享、交流和協調這些觀念、經驗和需求。為此,小組成員的共享意識非常重要,他們要善於與他人分享觀點、構想,而不是首先著眼於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念。該階段審議的核心是參與審議的人員分享與課程相關的基本觀念,諸如課程是什麼?什麼是學習者?什麼是最理想的學習環境?教師的作用是什麼?等等。這樣,課程審議者就能搞清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同時又了解了他人對這些問題的想法,也有可能使自己隱藏的問題顯現出來。在該審議階段的最後應記下審議小組在課程內容、學生、教師、學校以及人們將要面臨的挑戰等方面達成的共識。公眾共享的目的就在於達成共識及確認共同的核心信仰。
2.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
通過公眾共享,課程審議者在如何認識教師和學習者、教什麼、如何教等重要問題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必然還有一些分歧,甚至其中的部分分歧根本就無法消除。這時,重要的是要明確分歧究竟在哪裡?分歧並不只是負面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承認這些沖突觀點的存在,並從中找出其中的共同點,使大家不至於覺得自己被迫接受這些觀點。
3.解釋立場
看到分歧、承認分歧,並不能縮小或彌合分歧。為此,擁有分歧觀點的課程審議者必須對自己的觀點做出必要的解釋,這種解釋過程,正好表明了課程開發過程的復雜性。所有參與課程審議的人員都要收集、組織相關的資料,以試圖解釋種種不同的觀點。收集、組織資料的過程有巨大的實踐意義,它有利於課程審議人員在解釋立場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觀念與實踐資料的對接,使觀念具體化。另外,解釋立場不只是為了明了不同立場,還為了圍繞課程審議小組的共同目標,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每個課程審議參與者要把自己看作是審議團體中的一員,應相互欣賞,而不把同伴看作競爭對手。
4.關注立場的轉變
當課程審議人員解釋了自己的觀點、了解了別人的立場和解釋後,有可能改變或重建自己的觀點。這樣,審議團體有關課程的觀念有可能出現新的升華。人們是通過辯論來達成共識的。辯論的結果不是決定勝負,而是形成一種更理想的課程及其實施方案。因此,審議人員通過討論、辯論,有可能改變各自的立場,並把自己立場的改變告訴他人。這種改變立場的情形的出現,意味著團體共同合作的加強。
5.協商共識
協商共識是要求參與審議的人員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該階段,要求審議參與者在新的立場上形成新的共識。尤其是對課程中的一些諸如「課程將是什麼?」「學習者應該學習哪些主題?」等核心問題形成新的共識。協商是課程審議的必要組成部分。人們用協商來說服別人或使自己相信,他們所採取的關於課程編制的行動是正確的。在分享、公開、解釋立場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爭論的力量,充足可信的資料更易使人作出與課程相關的正確決定。
6.採用決議
課程審議團體對課程的本質和目的達成共識。其標志是具體的課程主題、教學法、教學材料、學校環境、實施方法和評價手段的確定。
諾伊的這一理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在於:
1.課程建設要明確目的,要有基本的理念支撐。
為什麼要進行幼兒園課程開發?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是直接關繫到課程開發成效的問題。有兩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同時也意味著兩種性質不同的課程開發活動。第一種情況是:如果真正是為了改善幼兒園課程,真正從本園的實際出發全面建構幼兒園課程,那麼,就必須從幼兒園課程的現狀出發,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學習、領會和應用基本的教育觀念、課程的基本知識和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將參與課程開發的所有人員形成的觀念呈現出來,讓他人了解和分享;真正形成以幼兒園為團隊的或以班級為團隊的較為協調的課程理念和開發策略。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幼兒園課程開發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或跟潮流,那麼就有可能忽視對系統的課程觀念和開發策略的把握,就有可能更多地關注經驗而不是基本的理論和觀念,難以形成對課程、教師、兒童及教學等問題的基本看法,也可能導致做了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么做。
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擁有一種適宜的課程,但前提是課程的開發者要擁有基本的課程理念。對大部分幼教工作者來說,課程理念不是有和無的問題,而是系統與否的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學習,深入思考教育實踐,有助於基本的課程觀念的形成。
2.課程建設要加強團隊的作用。
幼兒園課程不同於中小學課程,幼兒園的課程涉及幼兒的一日生活,無法完全預成,也無法完全文本化。有時,課程就在實施的過程之中。因此,在幼兒園,不能說那個人一定與課程無關,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力量,保育員也是課程的實施者。不同性質的工作人員可以關注課程的不同方面,但在幼兒園不應出現部分工作人員對課程一無所知的現象,更應避免個別工作人員反課程的行為。為此,必須注重幼兒園團隊的力量,團隊組織的基礎在不同的幼兒園會有所不同,有的幼兒園以全園為基礎,有的則以班級為基礎。
在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中,課程開發核心組是一種開發課程的有效方式,但不能過於依賴這種方式。僅依賴核心小組,有可能造成其他教職工游離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之外;也有可能造成不同教師之間情緒的對立,甚至對課程的不認同。因此,較合理的方式是教師從自己關注的問題出發,進入不同的課程開發小組,使幼兒園課程的開發依賴各具特點的多個小組,而不是一個核心小組。當然,更合理的方式是以班級為基礎,以構建適合本班實際的課程為出發點,即課程開發以班級教師為基礎,根據需要,有目的地借鑒全園乃至園外的力量,組成一個虛實並舉的課程開發團隊來開發課程。總之,幼兒園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方式可以是
多層次、多樣化的。
3.課程建設要注重團隊人員認識的分享、解釋與溝通。
形成團隊只是課程開發的條件,課程開發的成效取決於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努力。幼兒園課程開發小組作為一個團隊,應該發揮每個人員的作用。尤其要相互傾聽各自的想法,學會觀念分享,善於說清自己的想法和了解別人的想法。諾伊的理論給我們的一個很大的啟發是強調解釋。這種解釋不是想當然的和隨心所欲的,要有根據,即要查找與自己觀點對應的證據,這種證據不只是我做了什麼,我的經驗是什麼,還包括什麼理論支持我。
這樣,就會使討論有現實的和理論的基礎,避免在各抒己見,熱烈陳述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卻不能形成共同的觀點。另外,為了論證自己的想法,每個成員都必須不斷學習,並深入分析自己的實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課程開發者對課程、對幼兒、對教師及對幼兒園各種活動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他們對不同觀點的協調不是用勝負的思維方式來處理,而是在論證理由的基礎上,各取所長;發自內心地放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妥協,而是對自己觀念的一種發展和提升,是在與他人共同討論的基礎上不斷重新構建自己的思想。
為此,課程開發小組中的每個人員不能只有陳述的機會,還應該有論證和辯論的機會,當然,最終還要盡可能地歸納共同的觀念、內容和策略,並一起商討和形成新的觀念、內容和策略。
Ⅶ 大家的幼兒園園本課程都是怎麼開發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將發展的方向聚焦在「園本課程」上,一時間,似乎唯有「園本課程」才能顯現出一個幼兒園的綜合實力,顯現出不同於他人的特色。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導向和趨勢,我們在創設「園本課程」的同時,有必要對園本課程進行深入的思辨,以使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思考的是:何為園本?何為課程?園本即本園,立足於本園實際,體現本園特色,符合本園的社會文化背景的,應該是由本園教師進行的,以促進本園孩子的發展為目標的,解決的是本園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課程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在這里我們所指的課程是狹義的課程,是專指學校教育中的課程。課程是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等在內的非常復雜和系統化的概念,而非只是有幾個教學活動內容就行了。對於目前大部分幼教工作者來說,他們缺少的正是系統的課程概念和知識。 其次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要創設園本課程,園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是直接關繫到園本課程開發成效的問題。如果真正是為了改善幼兒園的現有課程,真正從促進幼兒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的角度出發,那麼,課程開發就要分析和尋找幼兒園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並以此為依據,圍繞解決問題的過程去建構本園的課程。由於是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課程開發,因此,在開發的同時會關注需要學習、領會和應用基本的教育觀念、課程的基本知識和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並通過對話、合作將參與課程開發的所有人員形成的觀念呈現出來,與他人了解和分享,真正形成體現幼兒園本色的園本課程。如果幼兒園課程開發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或跟隨潮流,那麼課程開發往往不會去關注教師和幼兒真正的需要,就有可能忽視對系統的課程觀念和開發策略的把握,那麼課程只是一些教學內容零碎的拼裝,缺少內在的邏輯和系統。 最後,我們要思考的是,從中國目前的幼教師資水平出發,哪條路更適合我們的課程改革,是開發「園本課程」還是實現「課程園本化」。目前有許多幼兒園都在大力編制屬於自己的園本課程,這也許是受中小學校本課程的影響。但中小學的校本課程是在政府規定的基本課程以外衍生的,是對地方課程的補充,是豐富學生業余閑暇生活的課程,而幼兒園由於沒有統一的基本課程,各園編制的園本課程是包括幼兒一日生活在內的所有課程的總和,這是不同的兩個范疇。也就是說,校本課程只對學生是起輔助作用的,而園本課程則是起到決定性的重要作用。那麼對於大多數的幼兒園來說,園長、教師還不具備自己編寫課程的能力(當然我不否定個別幼兒園或教師具有這樣的能力),在還沒有搞清楚課程是怎麼一回事的狀況下編制課程,是非常令人擔憂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教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其結果不僅僅是得不償失,更有可能是延誤了孩子的發展。 縱觀目前的幼兒園課程,雖然說品種繁多,良莠不齊,但仔細尋找,還是不乏精良之作。特別是一些由課程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通力合作,精心編制的課程,是值得我們使用的。那麼既然有這樣的現成課程存在,我們為什麼還要舍近求遠,做一些不符合實際的事情呢?是因為唯有園本課程才能顯現幼兒園的實力和特色嗎?我並不這樣認為。如果幼兒園要體現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需要的不是「園本的課程」,而是「課程的園本化」,也就是說,如何在已有的課程實施中,根據自己本園的實際情況,加入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和改編,創造性地運用課程,使之更能適合自己的教育對象,從而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和諧發展,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也是符合我們實際的。 在園本課程的問題上,我始終堅信這樣一句話:「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