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教師課堂技能指導
『壹』 新課程下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基本功
工作所必須的條件性技能和技巧。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解讀教材基本功,運用信息技術基本功,課程開發與實施基本功,心理健康指導基本功,教學評價基本功等。(一)解讀教材的基本功「中小學教師,其專業能力的最根本之處在於,他閱讀教材的時候能自覺地從學生學的角度、教師教的角度以及訓練的價值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難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設置角度,去審視教材,從而篩選出最具科學性、藝術性和價值觀的教學要素來。這種能力必須成為教師的基本功,它是教師區別於其他人的重要標志。」的確,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是教師上好課的第一要務,而且,教師必須從教育和學習的角度來解讀教材。教育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要讓今天之所學為解決日後可能遇到的問題奠定基礎,儲備勢能。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荀子曰:「知而不行,雖敦必困。」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養不在於知識的數量,而在於充分地理解、嫻熟地運用你所知道的一切。」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幫助學生建立起課文與課文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甚至是今天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之間存在著的普遍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意義,為教學過程的順暢展開奠定豐實的基礎。(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功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整合,正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重要標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得到老師們的關注和重視,大家明晰地體會到它對教育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是至關重要的,是教育的支持系統中一個獨特的構成要件,它對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改變師生的學習交流方式,拓展獲取知識的渠道,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在優化學生學習的興趣、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具有強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信息化的社會中,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即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創新的能力。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度的信息敏感力,能在大量信息中進行選擇,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能為自己所用的資料,提高自己的理論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以適應新課改中對教師綜合素質的高要求。其次,教師要能熟練運用多媒體設備、網路以及進行課件製作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服務。(三)課程開發與課程實施的基本功課程開發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自然地聯系生活和社會實際,使學生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注現實生活,關注社會,努力尋找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的結合點。如何聯系、聯系哪些生活和社會實際,應該成為教師備課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同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以更好地實現課程標准所規定的教育目標,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材是實現課程標准所確定的質量指標的主要憑借,但既定的教材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這就需要教師的駕馭和取捨。要尋求教材以外的各種「材料」,例如平時閱讀積累的,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中獲得的,從互聯網上搜集的,用教材和各種非教材「材料」的整合,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另外,教師還要善於把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和交流」引向縱深,使課堂上有思維的碰撞和交鋒,在「碰撞和交鋒」中產生新的問題,力求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課程最終是要通過教師具體的教育活動轉化成實際課程,教師既要重視學科課程,又要重視選修課程;既要重視顯性課程,又要重視隱性課程;既要重視預成性課程,又要重視生成性課程;既要重視國家課程,又要重視地方和學校課程,而對後者,應該給以特別的和足夠的關注,應該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教師不應該只做既定課程的單純執行者,而應該積極地投身於課程改革中,成為課程改革的參與者、開發者,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對學科課程,教師應根據種種具體情況加以「微調」,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加工、重組,應善於挖掘,善於擴充,善於超越。要關注其他學科,關注現實生活,使課程資源變得豐富鮮活起來。這些,應該是現代教師應該具有的意識和能力。(四)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基本功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是新時期教育的任務之一,也是一名合格教師的必備素質。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機能等作為全面施行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自覺意識及行動。一位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通過自身的言行為學生塑造一個藉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學生心理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能在學生中間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獲得教化。另外,具有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意識,會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和自覺性,就可能採取多途徑,講究教育方式方法,以及通過自己的學科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保證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在教育教學中全面育人。這就要求教師掌握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正確認識學生成長中的心理障礙,學會處理一些心理問題,科學引導學生的心理發展。(五)教學評價基本功教育評價是教育實踐的指揮棒,沒有有效、科學的教育評價,就很難沿著素質教育的軌道推進。新課程提出的發展性學生與教師評價的思想,需要教師在學生評價方面,除了掌握傳統上以考試為主要評價手段的量化的、終結性的評價方法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學習新的質性的、形成性評價的方法與技能。在課堂教學的綜合評定上,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什麼內容,還應關注學生學到了什麼;不僅要關注學生得到什麼樣的知識結論,也要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不僅要觀察學生表現的優劣,還應留意學生學習慾望、情感、態度、價值是否得到提升;不僅要有選拔和競爭,更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認識、修正與發展。這不僅是轉變觀念的問題,是否具備這樣的技能也是至關重要的。從操作上來看,教師的課堂即時評價能力直接關系教學效果。優秀教師從來就是激勵成功的大師,新課改要求教師成為這樣的激勵大師。激勵是一門藝術,也是新課程思想的具體體現。體態、動作、表情、語言,無聲的、有聲的,都可以激勵學生。可如今,課堂上卻常聽到干癟空洞的評價語言:「你真有天賦」「你非常聰明」等。甚至有的整堂課在「棒、棒、棒!你真棒」這樣毫無內涵的評價語聲中淹沒。從中,可看出教師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語言貧乏,二是思想蒼白,三是文化缺失。這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師隊伍的整體上都是十分欠缺的。(六)教育科研基本功 教育科研功,這是教師更高、更深、更具有內力的素質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曾指出:「在今天,從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看,教師與研究人員的職責趨向一致。」這意味著今天乃至未來的教學,需要具有科研素質的學者型教師,傳統的經驗型「教書匠」將逐漸退出教學舞台。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的強力呼喚。因此,重視教科研,練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推進素質教育這盤棋中的重要一著。同時,課程改革提出許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目標,需要通過教師的教育實踐來檢驗,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還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也會產生一些矛盾,需要教師對其中的一些問題展開研究,形成認識。總之,新課程需要教師成為一個研究者。教師如何進行科學研究,也是對基本功的一個挑戰。
『貳』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補充哪些新的教學技能
一、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僅從知識傳授者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將發生新的變化。
(一)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不僅是學習掌握知識,還有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可以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二)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規格、統一要求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同的兩粒砂粒;綠葉如雲,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育方法。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學生的差異。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我校的分層次教育也是針對不同的學生……
(三)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最終結果,使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學生的潛能發展和身心發展。
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准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主。
(四)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為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思維過程。
所為重過程就是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揭示知識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學生的學習往往經歷「感知——概括——應用」這樣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由「感知到概括」,也就是說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從而得出知識的結論。第二次飛躍由「概括到應用」,這是把知識結論應用於實際過程。顯然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了這兩次飛躍,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五)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
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由於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相互問答。
4、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探討,做實驗。
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過的最佳過程。很顯然,後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方式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地聯系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信息交流風格。
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還能加強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
(六)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受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師生關系顯然不平等。
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識、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
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能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三維目標:態度、情感、價值觀)。傳統的教學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是造成學生厭學和課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七)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教學方法的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現代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是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准確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對教科書的處理上。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教師並不是教科書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
由於新課程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也改變了課堂中舊的師生關系,教師由權威者變為參與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獲取者。教師對學生成長所擔負的責任,更多的體現是促進,因此教師必須補充「促進學生發展」的技能。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具備的教師技能
(一)人際活動技能
教師傳統的基本功如口語、寫字、板書、繪畫等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財富,不可丟棄。但這些基本功大多是在「知識傳授」時所使用的。當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時,教師需要「促進發展」的基本功,教師新的技能也將應運而生,其中教師的人際活動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包括傾聽、交流、溝通、合作等。
1、教學中的傾聽技能
傾聽:非常認真地,全身心地聽對方的意見和感受。聽過傾聽,教師可以領悟學生生命的存在。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情感,傾聽學生的思想,傾聽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區別,傾聽學生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作為傳授者的教師,是個習慣了的「說話者」。他代替了許多應該是學生的活動,由此喪失了許多傾聽的技能,而作為促進者的教師,也要提倡「沉默是金」,教師的沉默,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餘地。
教師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只是體系的呈現者為主。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其角色行為應該體現在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真正為學生創設一種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真正地為學生創設一個展示自我,適於探究的空間,為學生提供舞台,要從「說話的強者」變為積極的「傾聽者」。
作為成長中的學生,每時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難和問題。學生的心扉被打開,他們會隨時把自己的慾望、需求、情感、思想、焦慮、不滿等向老師傾訴,希望獲得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作為教師則必須從學生有意無意的表達中聽出其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解學生。
好的教師應當是機敏的傾聽者。教師在傾聽學生講述時不應只是保持沉默,還要從學生的發言中聽出其確切的言下之意,要努力理解發言者見解中的關鍵點,並做出正確判斷。同時還要與發言者進行目光、形體的交流,必要時還要用提問或確認的方式,進一步理清思路。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不允許有旁觀者的,它本身要求參與。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既要注意傾聽,又要以夥伴的態度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活動中感悟學生的需要,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生成自我。
傳統的師生關系式接受關系,教師是中心、是表演者。學生是觀眾、是聽眾,因而教師沒有傾聽意識和習慣,雖然目前不斷強調,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不當的傾聽。
不健全的傾聽:教師的傾聽只是為了滿足自我需要,因而只關注符合自己需要的聲音。
虛假的傾聽:教師只是表面上的聽,並沒有對學生的需要、創造性的火花給予應有的關注。
錯聽:把學生的真意扭曲或丟失,取而代之的是主觀臆斷。
不耐心的聽:學生的表達沒有結束,便組織繼續表達。
2、教學中的溝通技能
新課堂是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為基礎的。沒有溝通,就不能體現課堂中的多元體性,這是新課堂改革的基本理念。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學中的溝通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系列的溝通。
在教學中,教師是否能真正理解學生的立場和看法,在對話中形成共識,則需要教師學會並運用好溝通的技能與技巧。因為在新的課堂中,師生之間要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考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教師應以參與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而要實現這一切,是離不開課堂中的全方位溝通的。
在傳統的教學關系中,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學生漸漸失去自我,不能提出問題,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有選擇地學習,在學習中離不開教師,不會討論協作。在新課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平等的條件下,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回自我,樹立信心,確立自我,使學生獲得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的心理狀態,進而才能真正使其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師生間的對話是互動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息後,要給予回應。教師要把自己的理解、態度、意向和想法傳遞給學生,是師生之間溝通的主要組成部分。
3、教師回應的主要方式
(1)認可:表示已經聽到,希望繼續說下去。
(2)重復:重組、總結。
(3)自我暴露:一種恰當的方式進行插話,對學生所談內容,就自己的經歷或經驗做出回應。其作用一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二是可以起到「去權威」的作用。
(4)鼓勵對方。
4、教學中的合作技能
合作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校際之間、學校與社會等。
(1)合作的特徵
整合性:合作是教師與學生個人之間的整合。
協作性:合作的過程有溝通與交流。
互動性:最後要達成共識。
(2)合作的基本要素
合作首先要有一種合作意識,心態應該是開放的,持寬容的態度,彼此信任。
合作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三個和尚沒水吃」)
積極承擔完成共同任務的責任。
有好的合作方式以及學生全心的投入。
在學生之間,要分工、交流、互動、尊重事實,最後形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互相幫助和啟發,形成榮譽共享的意識。
(3)教師間的合作的形成
互動式合作:教師間以溝通對方為主要方式進行合作,如交流看法、溝通情況、討論協商、集體備課、共享教學資源等。(表現為個人之間、自由鬆散式)
研究式合作:教師間以學習、研究為目的進行的合作,如教材的討論學習,針對某個問題展開的合作性研究、聽評課等。(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
互助式合作:教師間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而進行的合作。如班級教師組、綜合課程、集體教育學生等。(實現教學目標)
(4)教師之間合作應該注意的問題
不要忘記他人的感覺:友好、接受、支持。
合作者之間要有相互依賴的感:在確立合作目標、資料共享、互換角色、相互交談時,要認真吸取他人的意見,有禮貌地表達自己的異議。
要有責任感:積極參加活動,虛心向別人學習,開自己的課堂。
合作要有計劃性,保持長久。
(二)學習指導技能
1、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原因:
(1)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合作摸索的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以講授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很少讓學習通過自主實踐,如查閱資料、討論、製作、實驗、調查等方式進行自主選擇地學習。限制了學生的參與願望,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還使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對學生產生過重的心理負擔或逆反心理,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2)學習目標主要定位在知識掌握這一層面上,沒有真正實現學生內在素質的提升。
以往我們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比較狹隘,使得「教」與「學」均停留在獲取知識這一層面上,學生雖然通過了考試甚至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整體素質提高不大,「高分低能」已成為基礎教育的「當然」評價。
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並不是學生一方面的事情。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學」歷來與教師的「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如何「教」直接影響學生如何「學」。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須要求教師「教」的方式的轉變。
2、教師指導行為的變化
(1)積極地旁觀
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2)心理上的支持
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各種恰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3)方式上的引導
在新課程中,教師少講或不講,並不意味著教師無事可做。教師必須參與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不斷發現新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習慣的養成
教師在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合作的同時,也要注重教育學生守紀。教會學生自律並不會妨礙他們創造性的發揮,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關鍵在於促使其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之終身受益。
3、教師應具備的學習指導技能
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既有理念上的,也有實際操作能力上的。就理念而言,教師要不斷學習,理解新課程中所倡導的理論、方法的精神實質。把握好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如自主性學習與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之間的關系、研究性學習與探索性學習的關系。新的學習方式與以往的學習方式的關系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就實踐能力而言,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科學地設計、認真地操作,及時地總結。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就要在學生的學習上做科學有效的指導,首先教師要豐富自己。
(1)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相應的五個教學步驟:①創設問題情境;②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③觀察並佔有資料;④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⑤檢驗或驗證。
這里所說的問題不是教師所說的問題,也不是教材中所規定的問題,更不是為提問題而提問題。
教師要努力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決定研究的問題,使他們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建立材料「超市」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設想,選擇不同的材料,把主動選擇、支配材料的權利交給學生。
而不是用「典型」材料把學生一步一步逼向「目標」。用「典型」材料,學生的認識方向肯定正確,經歷肯定順利,結論肯定「規范」。實際上完全是教師設計好的「圈套」,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是一種假性的「自主探究」。
(3)活化學習中的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學的素材,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材料。教科書提供的內容、思路、方法、結論是基本的,一般性的,不一定是最佳的。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正確、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活化教科書,努力使自己的課源於教科書,高於教科書,為學生自己學習拓展途徑。
(4)建立研討的「網站」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所觀察到的現象是豐富的,其中往往有非本質的現象,甚至有的是錯誤的,所獲得對事物的認識也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因此,讓學生把觀察的現象或對某個事物的認識用語言表達出來,不僅會引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物的相關聯、運動的變化中認識事物,自主探究的意義才能充分體現。
(5)延伸科學的「課堂」
教學活動受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及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參與程度、深入程度都不夠。有的放矢的延伸課堂,讓學生在課外帶著明確的目的探究學習,同時教師進行合理的內容組織,必要的方法指導和技術幫助,並建立有效的反饋途徑,使課堂教學活動成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開放式教學。
(三)課堂組織管理技能
新課堂管理——為個性的張揚創造條件
1、課堂上要多一些允許
(1)允許學生把想說的話說出來。
(2)理解「上課打哈欠的學生」。
(3)允許學生說「老師,對不起,我沒想好」。
(4)讓每位學生都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教師在教授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應該隨時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採取靈活機動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在動態中形成。
2、新課堂管理的涵義
課堂管理的涵義不應僅僅是應付混亂,維持秩序以及教師對學生錯誤行為的管教,更主要的是,營造並形成良好的教室氣氛。課堂管理不是對學生的消極控制,而應是師生的共同行為,師生之間彼此的尊重、相互接納、安全輕松的學習。
3、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也是一種社會情感氣氛,主要指班集體的情緒狀態,它影響著群體的集體精神,群體的價值以及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的行為可以決定課堂氣氛,而這種氣氛又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整體的教學效果。
(1)支持型課堂氣氛的特徵
自信與信賴
寬容與主動
自發型與多樣化
無需擔心集體壓力與他人的眼光,有創造的去思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2)防衛型課堂氣氛的特徵
恐懼與不信任
控制與服從
策略與操作
班集體處於戒備狀態,擔心受到批評與指責,傾向於無意外的常規活動。
4、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必須要
(1)理解感受
理解學生所表達的內心感受,包括正面與負面的、快樂的與不快樂的、滿意的與不滿意的。
(2)贊賞式鼓勵
要經常使用「做得好」、「不錯」、「試試看」、「說下去」、「再考慮一下」,使課堂氣氛緩和或產生歡樂的語言。
(3)接納意見
接納來自學生的建議、意見,把學生的思想整理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4)善於發問
向學生發問,有意引導學生,能貫徹一條啟發性的線索,從而引發學生的自發、參與的行為。
5、教師應具備的課堂管理技能
(1)教師要有調控課堂氣氛的技能
教師對心理調整不僅僅是學習注意力的調整,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興趣、合作態度、創新意識、自主意識等等給予調整和支持。良好的課堂氛圍調控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教學心態和幽默的語言、合理的組織與靈活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教學活動的組織技能
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講、學生聽的組織形式外,要注重探究、研討、調查、實驗等多種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並要根據這些方式的特點組織教學活動。
(3)合理使用評價、獎懲、提問等管理方法的能力
教師要從新的理念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自主性,特別是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要有利於班級整體的學習。
(4)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能力
要有豁達的心態,要清醒的認識到,在信息時代,學生某方向長於教師是非常正確的,要善於引導、善於應變。以支持呵護的態度對待,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學設計的技能
1、新課程中教學設計的變化
體現在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關繫上,教學內容要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以往的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教學目標是圍繞知識的獲得而確定的,新課程則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因而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標準的。
(1)教學設計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建構而服務
以往教師採用的是教師引出問題,歸納討論,學生模仿練習,鞏固記憶。
學生在學習中處於接受地位,而新課程要求要圍繞學生的主動學習而開展,教師的主要活動在於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總結,歸納,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是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2)要把握好主要教學變數的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一般只圍繞教師的教學來進行。只要教師教的活動設計好,教學的准備工作就基本完成了。但在新課程中,影響教學的因素明顯增多了,不僅要設計教師更要設計學生,要對教學內容的拓展做出預想,為教學過程的受阻做好必要的准備。
2、教學設計原則
(1)把握指導教學設計的教學思想——一切圍繞著學生
(2)把握課程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學生素質的提高
(3)把握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要側重於學生的參與,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各個環節要有得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獲得技巧,使他們在主動探索、發現中構建自己的知識,形成素質。
(4)把握課程教學過程的中的各個環節
一是教師教的方法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實驗法、作業法等。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中,教學設計往往關注教師教法的設計,學生學法常被忽略。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把學法設計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教法」應適應「學法」。同時還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性質。教學目標、學生特點、教師自身的條件和教學的空間環境等因素。
(五)教學的評價技能
1、教學中的學習評價——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
學生學習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用來確定學生的學業情況,表達教師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目標。同時,還能反映出課程方案的優勢和缺陷,為教師的教學反饋提供必要的信息。它還影響著教育者確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影響著教學的方向。
2、倡導運用多層次、多角度、多形成的評價策略,准確描述學生的發展歷程。
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價值取向的,其基本要求是評價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只通過單一的評價是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的。
(1)分層次評價:就是依據學生成長的變化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地分層評價,如學生學習表現性評價、認知水平評價、學習品質評價、實踐能力評價等。
(2)多角度評價:要從反映學生學習、成長的方方面面因素出發,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評價,學習的自主性評價,學生的情緒狀態評價,學習的過程評價,學習的結果評價等。
(3)多形式評價:指評價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質性的,或者綜合的。如測驗、考試、觀摩和記錄、學生的自我評定等。
3、教師應具有的評價技能
(1)把握確定評價目標的三要素:理念、對象、手段
目的的確定受制於確定者的教育觀念。不同理念指導下的評價目的是不同的。同樣是考試,可以定位在篩選和選拔人才,還是定位在激勵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上。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評價目標也是不同的。同時還要考慮評價的可行性。我們目前對學生評價主要是激勵而非「宣判」。
(2)把握評價方案設計的三個方面
評價內容:測試教學內容,收集學生作品,觀察學生表現。
評價方法:測試法、觀察法。
評價的操作策略與方法:評價要求公正、准確。在設計評價的操作時,一定要有科學可行的策略和有效的方法。
如:測試——試題難易是否得當。
觀察——測試法、觀察法。
(3)把握評價操作原則
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是進行評價操作的重要准則。
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按計劃實施,這是客觀的需要,但在操作中要因地、因人、因時,有一定的靈活性。
對評價者做好必要的說明和方法指導。
許多評價方式是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來完成的。教師需要與合作者進行必要的溝通。
(4)恰當利用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的利用是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其特殊的作用。教師對這種作用的利用與挖掘的意義更為重大。教師在利用評價結果時要注意:
總體上要與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一致,即為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具體的評價結果使用上與評價的目的相一致。
評價結果的利用可以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來使用,恰當的使用,效果異常明顯。評價結果的利用要注意策略,使用是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叄』 2009全國中小學繼續教育《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指導》作業題答案~~@!別亂答,150分!!
本中心專業代寫畢業論文,職稱論文
『肆』 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掌握哪些技能
教與學的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不斷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 醫生的臨床和律師的辯護活動一樣, 教師的專業技能也是教師專業化 表現的特點。面對新課程,教師要樹立新形象,必須學習掌握新的專 業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導、反思、合作之外,學會 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 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才能與新課程同行。 一、 學會關愛 愛是教師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決條件。熱愛學生是教師 愛心的集中體現。師愛的基礎條件是平等,愛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學 生的興趣愛好、情緒情感、個性特點、抱負志向,尊重學生的選擇判 斷和個人意願。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關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 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學生心目中,亦師亦友, 民主平等, 是好教師的最重要特徵。 當學生對你說悄悄話的時候, 你的教育就開始走向成功。具有愛心和具有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 更喜愛前者。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都能贏得學生的愛 戴和信賴;而當教師對學生隨意品頭論足時,學生的內心正在對教師 做出相應的評判;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人格,教師自己的人格必然會 在學生的視線中失落。師愛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愛好學生是任何 一個教師都容易做到的,難能可貴的是對差生的愛心:學生看起 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 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 如果你討厭學生, 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而要想激發對差生的感情,就要換下有色眼睛,睜大眼睛去尋找學生身上閃光的因 素,及時給予積極的鼓勵、暗示、肯定。一量這片良苦用心、趨勢的 感情為學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產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創造出奇 跡。 愛要有度。溺愛當然不行,要做到愛得有節、嚴得有度。愛 到恨的程度更不行。我是為了學生好,而這樣的好心卻 常常辦出一些損害學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 鐵不成鋼,不打不成材等陳腐觀念,導致家庭和學校時常演繹 出一些教育的悲劇。實際上棍棒只能造就奴隸,棍棒威懾之 下造就出來的人,已經很難適應社會,應對未來。鞭撻兒童,是教 育上最不適用的一‘種方法’, 因為懲罰會使孩子從良心的貴備中解 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讓我們時常想想教育家們的諄 諄告誡: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 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 生。學生需要嚴師,更需要慈祥和寬容;教師應有好心,但更 要有一個好結果。 二、 學會理解 學會理解,才能學會關愛。理解不僅是認識手段,而且是人的存 在方式。誤角是教學失敗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寶貴的教學資源。 當前充滿誤解的教學是扭曲學生心靈的教學。教師的言行,要考慮兒 童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水平,考慮學生們的想法和感受。要用孩子的眼 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我們的認識和想法強加給孩子。學會理解,特別 要理解哪些學生困難和行為過失的學生,他們往往被戴上壞帽子:笨蛋、調皮搗蛋、道德敗壞等,其結果往往直接影 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其實,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 三、 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極有價值的教育藝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學 會寬容,就是盡可能地尊重多樣性、珍視個性;盡可能習慣一個世 界,多咱聲音,尤其是對學生缺點錯誤的寬容性。英國科學家麥克 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 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是畫出 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 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發現 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 期望我們 的孩子都能有麥克勞德的幸運。 孩子們犯錯誤時, 他們迫切想得到的, 是寬容的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學生正處在身心 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也許是好奇心、表現欲所導致的行為 過失,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他們正 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學會寬容,教師 要學會期待。期待,就是不能奢望學生一口吃個胖子。教師要以 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每一個人都有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學會了 期待的老師,就能最大限度地寬容、理解、善待學生,就永遠不會對 學生說你不行;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 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學會了期待,教師就 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不急於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 望一蹴而就,就能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堅韌不拔、持之以恆。學 會寬容,還要求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前面已經 談到了。 四、 學會給予 給予,當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能使學生生動活 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主動發展的 教育首先是具有選 擇性。因此教師要學會給予,要給學生以自由選擇的空間和餘地,讓 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這個空間絕不僅僅是時間,教學僅僅給學 生留下充足的復習和作業時間是不夠的, 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獨立思 維的過程。如果把已經還給學生的時間,再按教師的要求安排得滿滿 當當,學生依然是傀儡。給時間,還要給權利、給機會、給任務、 給困難。 教育部組織編寫的 《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 一書中講得好, 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 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 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 自己向前走。 五、 學會分享 作為參與者, 教師要學會分享。 分享是雙向的溝通、 共同的擁有。 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師和學生一道分享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精神 財富的過程,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過程。分享,意味 著教師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 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學會范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學會分享,還要學會欣賞別人就是真誠地去分享對方的閃光 之處,它會帶給我們非常單純的滿足、愉悅和歡樂。我們不見得喜歡 我們所欣賞的人,但一定喜歡賞識我們的人。對別人表現出的真誠的 贊揚和欣賞會使用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陽光、溫馨和美麗。因此教師 一定要學會欣賞、贊揚自己的學生。 六、學會合作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上是單兵作戰。在新課程實施中, 合作學習的要求以及綜合課程的出現, 首先對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提 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 合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之間密切合作, 可以相互提供支持, 啟迪靈感; 共享智慧、減輕負擔;示範合作,促進成長。其實,即使在以往,一 個成功的教師,也必然得力於同校長、同事、家長,特別是同學生的 密切合作。合作需要有善於溝通的品質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斷和 成熟的熱情,需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己及人的胸懷。 新課程特別要求與學生的合作與溝通,從而共同構建、推進、生成課 程。合作要從改善師生關系做起。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與教師具有 同樣獨立人格的人。 教師的作用在於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因 素。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是學習好、也是教師教好的前 提。 七、學會選擇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學會選擇。社會的進步伴隨著愈來愈多的 選擇的機會和 可能,民主化、個性化的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內容、 教育的方式的可選擇性為條件。學會選擇成了人們必備的素質和能 力。學會選擇,才能與時俱時。要讓學生學會選擇,作為引領學生進 行積極選擇的向導和顧問,教師必須首先學會選擇,才能讓更多的孩 子有所選擇,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表現,讓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 悅中,讓更多的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教 師首先要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選擇教育的途徑和 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從而具備高度的判斷力和鑒 賞力,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八、學會激勵 光榮與夢想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成長需要激勵。成功教育,收 獲的必是教育的成功。教師拿起表揚的武器,就能減少學生失敗後的 灰心,增加學生成功後的信心。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 期待著收獲肯定和榮譽。一些教師只把眼光牢牢地盯在分數上,成功 變為少數學生的專利,大部分的學生則得不到老師的關注。許多 孩子說,老師從來就沒有誇獎過我,卻時時面對著老師有意無意 的暗示:你們不是好學生。我們應珍惜學生心靈深處的渴望,積 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驗。很好,再試一 試,懇切的激勵,能讓失敗孕育成功;差遠啦,別驕傲,一味 地警誡和責難,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烏有,甚至失去再做新嘗試的勇 氣。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屢遭失敗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的自我否 定;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長中學生的實際。體驗成功, 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 是形成追求新目標、 新成績的最重要的動力。某學校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心目中的榮譽稱號, 並自己確定本學 期獲得該稱號的標准。期末,教師對達到標準的同學進行獎勵,極大 地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這種激勵方法,令人感慨而又敬佩。九、學會IT 學會IT 這里說的IT也就是信息技術,隨著 21 世紀的來臨,以計算 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 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 式和學習方式。信息素養,成為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信息時代的 能行證, 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教師必須首先掌握信息技術。 掌握信息技術, 是現代教育的必要手段; 給學生創造最有利有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能 力,則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基本任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 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 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 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 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 具。 十、學會創新 只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 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 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教教材、照本宣科的時代過去了,教師 的勞動必須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新課程的實施,期待創造型的 教師來完成。 沒有教師的創造性勞動, 就不可能有新的課程新的教育; 只有不斷進取創新的教師,才能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煥發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不斷發 展,才會永遠體驗到職業的內在歡樂與尊嚴。中小學教師的創新,並 不是指要有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新的發明和創造, 而是希望教師能夠 謀略從不同的角度對那些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情作出 新的解釋, 不斷地探索以便改進自己的工作, 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 教學策略和教學風格。
『伍』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我是當教師的,我覺得教師在教學中的技能不是能用文字能表達的。比如說,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這堂課我要如何去上?如何引導學生來學習?如何把握好課堂?如何管理好課堂的紀律等等。教師不僅要能說,會說,還要懂得說!慢慢地積累經驗,慢慢地琢磨,很快我們就能把握好我們的課堂了!謝謝!
『陸』 新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有哪些
●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增強對課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很重視教學基本功的練習,如朗讀、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比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課程增加了電子地圖、遙感技術等最新科技發展的成果,教師對這些新知識、新領域、新發展要有所了解。 過去,中小學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准,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如今,新課程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的餘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低。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成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備齊的教科書,而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過去,教科書是完全按照知識體系編寫的,如今是從學生喜歡的生活中的場景、情境入手選擇內容,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情境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比如,音樂《劃船》課,過去只要教會學生唱這首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如今,還要求教師要創設不同的環境與情景,使學生體會在風平浪靜里劃船、碧波盪漾下泛舟、急風暴雨中拼搏、龍舟競賽時奮進的不同感受。同是教一首歌,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是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同是一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
『柒』 尋中小學繼續教育在線考試的試題, 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指導 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初中英語
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指導考題課堂教學技能指導試題及答案(僅供參考)
一、判斷題
1、意義建構是探究學習中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個階段。對
2、假說如果被證偽,就不能促進學生認識的發展。錯
3、情意創設與課堂導入是一回事。錯
4、策略性知識不適宜通過個性化的探究獲得或表現出來。錯
5、學和是合作學習的「當事人」,他們的評價不可能客觀。錯
6、在有效的合作學習中學習任務是共同的,但最終的評價應該經學生的個體表現為依據。錯
7、教師既是條件性課程資源,又是素材性資源的載體。對
8、程序性知識是關於「怎麼做」的知識,是關於「做事的時機,方式,夥伴或對象的知識」對
9、教師是校內課程資源,不是條件性和素材性的課程資源。錯
10、陳述性知識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涉及概念,規則,原理的理解和應用。錯
11、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共性色彩都很濃。錯
12、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的探究學習只能是包括各個五一節的完整探究,不可以是只經歷其中一個或幾個五一節的不完全探究。錯
13、選擇和判斷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是否適宜用作詩歌單元的教學材料,屬於課程資源的利用技能。錯
14、不恰當的探究不能稱之為探究。錯
15、「聰明的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好」是個好的假說。錯
16、假說可以充分訓練學生的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對
17、一次完整的探究學習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制訂方案—實施探究—得出結論四個階段。錯
18、學校是向學生傳遞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體系的重要場所,不是學生實現社會的場所錯。
19、探究學習只能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中使用。在語言、英語、政治、歷史等語言和社會類課程的學習中,不能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探究式教學。錯
20、探究性學習是依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對
21、教師在給學生提供交流機會的現時,要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 對
22、教師要重視並給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機會。對
23、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較好地適應將來在校外可能遇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能力差異,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對
24、新課程將對學生情感的關注列為了課程目標。對
25、有時學生之所以不去嘗試,是他們不想嘗試。錯
26、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1920年,他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錯
27、在影響合作學習的各因素中,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對
28、、胡適先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1942年,他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錯
29、充分的回憶一旦完成,教師就應向學生直接提示要學習的內容。對
30、羅伯特•加涅(R
『捌』 課堂教學技能有哪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課程理念,轉換角色,改變舊的教學方式,而且對
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要把新的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首先以教師的教學基本
技能呈現出來;我們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新課程的課堂文化,要靠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去實現和支撐
。因此,重新構建教師的技能結構,形成和掌握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
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第一、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
改變課程的功能,新課程突出強調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因此,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的特點,重新界定新時代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
,教會學生掌握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注重學習過程,改
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積極態度和正確的價
值觀。並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中,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落實在課堂教學行為中,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第二、統整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課程的本質是生活、是經驗。新課程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
習興趣和經驗,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世界,打破了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統整學生的生活世界
與科學世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使課程生活化,堅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學習
生活中的語文、數學、科學、藝術……,使知識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符號、概念、定律、公式,讓知識注入
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有效參與
教學,在生活中學習、建構知識,體驗生活,體驗人生,讓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內在需要,提升學生的生
活價值。
第三、有效地與學生交往互動,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新課程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創人生體驗、共同發展
的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營造安全、自由、寬容、理解的教學氛圍,改變課堂上教師一味關注自我表現的狀況,要進行傾聽與對
話、溝通與交流、合作與共享,把課堂變成師生活動主體之間交往互動的空間,讓知識在傾聽與對話中生
成,在溝通與交流中重組,在合作與共享中增值,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
第四、轉變角色,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課堂教學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創設豐富的教學
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領學生走向知識;要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
習目標,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建構知識;要以教師的教學
行為方式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觀察、傾聽、對話、交流、合作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
分享認識與情感,尊重學生的差異、人格和選擇,與學生一起探究真理,並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
第五、按照學生學習規律進行教學,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是教
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按照學生學習規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
,制定學習進度,選擇學習策略,調控學習過程,反饋學習結果,促進自主發展;要在合理分組的基礎上
,指導學生積極承擔小組共同完成任務中個人的責任,規范操作,討論研究,相互配合,積極有效地互動
,共同加工完善小組的成果,積極參與交流,分享成果;要創設探索學習的情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探究
慾望,提供探究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信息搜集與處理、分析與解決
、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六、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有效地進行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指導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是
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新的課程評價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及時
幫助學生找出在學習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進的建議,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
師要全面評價學生課堂學習的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情況,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玖』 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讀
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對於學校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准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去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學內容變的生動,不枯燥。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從提高授課過程質量出發,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把握好一個「度」,既「嚴」又「活」那麼,如何那麼如何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呢?而在試講過程中,中公資深講師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抓住重點,把時間還給學生。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計算機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以及學生上課的認真程度。
三、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設置的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計算機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學習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啟發引導出的問題。
總的來說,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計算機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拾』 《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讀後感
[《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讀後感]
基礎教育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關注就會有改革,《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讀後感。而教師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人物,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呢?我在《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中找到了部分答案。這本書對我受益匪淺,使我對教師技能有了更全面、系統的認識,而且也明確了作為一名新教師,自己在教師技能這方面還存在哪些不足、今後該怎麼改進。
教學技能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彙,而且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論的不斷完善,對於教學技能的確切定義也在隨著社會需要的變化在發生變化。教學技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等,使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並受到思想教育等所採用的一些列教學行為方式。它是教師的職業技能,是作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的。它不但有教育、教學里理論做基礎,還有實踐的原則和要求,是教師培養中不可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經過培訓和練習後能掌握的。教師的教學技能只要包括(1)教學語言;(2)教態變化;(3)板書;(4)講解;(5)演示;(6)導入;(7)提問;(8)反饋強化;(9)結束;(10)教學組織10方面的要求。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這是必備的基本教學技能。
結合自己的教學,教師必備的10項基本技能我都需要不斷自我觀察、學習和反思提高。對於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自己在以下幾方面最需要學習和提高。
1、講解技能
講解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利用語言對知識進行描述和分析,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的本質,使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的教學形式。符合要求的、科學的講解能揭示事物的聯系、本質及規律,能在短時間內使學生獲得較多的知識。
剛開始工作的第一學期,我還意識不到講解的重要性,甚至還分不清哪些內容需要很清楚地講解、哪些內容是通過提問後讓學生解決的。學生反饋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部分知識點不斷重復後任有學生不能夠完全理解。在一開始的新授講解中如果老師說得不到位或不夠清楚透徹的話,後期需要花很大的時間去補充和修改。而新授中講解得夠清楚透徹的話,後期只要不斷鞏固和強化。可見,科學的講解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己今後在講解中應做到以下幾點:(1)課前做好明確分類。課前明確哪些內容需要精確講解、哪些內容只需稍做提示、哪些內容是需要學生講解的。一般情況下,教學的重點需要精確講解,難點部分的教學既要有講解又要有提示,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則讓學生自己回答。(2)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充分感知。由於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限制,有時候只憑教師單純的講解不能使學生充分認知。因此需要藉助生動的多媒體、豐富的實例、實驗等可直觀的教學手段來輔助學生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讀後感《《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讀後感》。各種方法的運用要具有廣泛性、科學性,要和對應的知識點有緊密的關系。(3)講解時教師要主意自己的語言。教師的語言內容要實事求是,語言組織要通俗易懂,語速要稍微慢一點。說話時要注意停頓,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2、提問技能
提問技能是教師利用提出問題的方法,通過師生相互作用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
剛工作時我教的是三年級,由於不確定學生的思維水平,課堂上提的問題都比較簡單,剛開始時學生都會非常踴躍地舉手發言,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但一段時間後,由於老師的問題都比較簡單,部分學生失去了積極性和刺激,課堂上舉手的越來越少,從每次提問後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興趣在漸漸減少。因此也影響了上課時的課堂紀律。後來師傅告訴我,不要怕學生不會回答難題或不會做難題目,教師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學習過程是需要一些挑戰和挫折的。教師不必過於擔心是否會因為問題太難而傷害了學生的自信心。後來,在備課中我注意每個問題的難易程度,分不同層次和要求、針對不同學生提問。
看完書後,我覺得在提問方面有以下幾點任需要有所改進:(1)提問的表述要清晰、意義連貫。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任停留在很簡單的直觀思維,因此提問的表述要使學生易於理解。(2)充分利用提問維持有效的課堂紀律。課堂上學生出現了開小差、說悄悄話、看課外書等情況如果每次都是嚴厲的呵斥或批評,不能良好健康地改正這些情況。而如果向開小差的同學提問,並做出正面、鼓勵的引導和贊揚。學生在回答中自我滿足感得到了滿足,達到了自信心的積累,從而會逐漸減少開小差的機會。(3)學生回答後,教師要給予確認和分析,強化學生的學習。教師提問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而學生回答問題的目的是從回答中獲得老師和同伴對自己的認可,希望聽到老師和同伴對自己回答的反饋,尤其是教師的反饋。因此,學生回答後教師的反饋非常重要。對於正確的回答,教師應充分表揚,而且表揚不能太籠統,要明確說明好在哪裡;對於錯誤的回答,老師也不要馬上說不正確或批評,讓其他同學來評價學生的回答並予以糾正,老師做補充。這樣不僅能達到學生自己完善答案的效果,而且鼓勵學生形成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
3、反饋強化技能
反饋是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作用、信息防範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傳出教學信息後,從學生那裡取得對有關信息反應的行為方式。強化是教師給學生的反饋信息,是促進和幫助學生把某一行為的變化朝更好的方向發展或通過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來鞏固學習效果。
在教育理念和課程標準的不斷改變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學的重點已從以往教師的「教」轉向了學生的「學」。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他們還不能完全發揮自己在學習上的自主探究和學習,仍大量需要老師的「教」。但是小學生處於認知和思維發展的高峰期,因此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並且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建立自信心呢?教師在小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因此教師的反饋和強化對小學生的作用是很有影響力的。因此教師正面鼓勵的反饋和強化是學生順利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鋪墊和良好前提。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往往更注重於教學過程和內容,忽視了對學生的反饋和強化。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重視以下幾點:(1)在教學時要多觀察學生,在課堂上和學生充分交流,給學生充分思考和回答的時間。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並予以糾正。課後從學生的問題中尋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2)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和學習特點做不同的反饋和教學。(2)在反饋和強化中以正面鼓勵和贊揚為主,對學生的不良學習結果則實事求是地尋找原因,消除教師的個人情感,正面、耐心、科學地改進學生的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隨之更嚴格和高標准。作為新教師,處於教師生涯的起步階段,只有科學熟練掌握了基本的教師教學技能也就走好了教師生涯的第一步,真正成為學生的指引者。
〔《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