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課程評價模式
① 幼兒園課程評價怎麼寫
幼兒園聽課評語
1. 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2. 注重學生自主探索,激發學生主動獲取新知。
3. 整個活動教師的思路非常清楚,環環相扣,老師的語言豐富生動,師幼互動起來。
4. 在學生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這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5. 在課堂中,教師花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多次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結論。
6. 在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認知基礎,組織生用論的方式比較原來學習的應用題和這節課學習的應用題有哪些地方不同,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新知識「新」在由一個未知數發展到兩個未知數。
7. 越越是個文靜、自律的小姑娘.平時和小朋友相處較好,大家都願意和她交朋友;課堂上能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對很有把握的問題能舉手回答,對畫畫、唱歌較感興趣,並能很主動的參加各項游戲活動,自我服務能力較強.希望越越下學期能大膽舉手、響亮發言,老師相信你就是最好的,最棒的,你有信心嗎?
8. 有「創新」和「創意」。能活用教材,愛想點子。新課改的理念體現得很突出。
9. 要求學生將掌握的方法用於解題實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流暢性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的同時提高學生解題方法的水平。
10. 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11.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怎樣算比較簡便?」使演算法得到了更優化,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小小的腦袋瓜里不知道裝了什麼東東,讓人琢磨不透;小小的身體不知道哪來的這么多精力,讓你這么活潑好動。其實你真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你認真時畫的畫做的作業都是那麼優秀!老師知道,其實你很想和小夥伴做好朋友,可是你和他們友好的方式有點不對哦,所以大家都有點怕你,不敢接近你。你有沒有發現,最近你真的乖多了,好朋友也越來越多了,對嗎?淳淳,讓我們一起努力,好嗎?
② 幼兒園課程中過程模式的優缺點。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抽象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抽象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抽象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四、課程評價要重視教育過程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個從理論到實踐,經過評價再到實踐的動態的系統。它具有診斷課程問題、引導課程實施、檢測教師工作、鑒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們所建構的課程如果缺少了評價這一環節,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距離就會拉大,容易導致課程理論的空洞性和課程實踐的盲目性。
目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工作比較欠缺,幼兒園普遍用對教師的工作評價來代替對課程的評價。而且多是以幼兒的學習結果和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忽視了「課程結構、內容、活動過程、教師的觀念、態度、活動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質量」等評價指標。
另外,評價內容片面、手段單一,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簡單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測評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時,往往以幼兒掌握知識的數量及程度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在檢測教師的教育過程時,往往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況、授課量以及授課程序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忽視了定性評價和課程本身的適宜性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泯滅了幼兒固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這一教育遠期目標。筆者認為,依據課程概念,我們不難得出:課程的評價就是施教過程的評價。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評價指標,重點測評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即選用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適宜程度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情緒及效果。當然,這樣的評價定性成份較多,不易操作,還需不斷探索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必然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提到幼教改革的議事日程。
關於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永久性的話題。到底採用哪一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園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都必須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課程模式,既要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的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就我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大一統的幼兒園課程已不復存在,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採用哪種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各種課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斷,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更為切合實際。
③ 簡述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內容和原則
幼兒園課程評價總的原則應有利於發揮教師、園長及課程決策人員改進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研究精神。具體表現在: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 (2)評價中要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④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過程
文檔介紹:
幼兒園課程的評價與實施;幼兒園課程課程評價與幼兒教育評價之間的關系:
幼兒園課程評價是幼兒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課程評價是幼兒教育評價的中心內容。 ; 1.2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和作用;(一)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
2、具體目的
(1)課程方案形成之前評價的目的 (2)課程方案實施過程中評價的目的 (3)課程實施結束後評價的目的;
(1)課程方案形成之前評價的目的 ①需求評價 通過評價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和需求以及社會需求。 ②比較與選擇課程 通過評價可以比較其在目標設置、內容選擇、教學實施以及實際效果等方面的優勢,從整體上判斷其價值,再結合需要評估,對課程做出選擇。 ;; (3)在課程實施結束後評價的目的 ①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 ②判斷課程的成效。 ;(二)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1、從評價的作用和進行時間上可分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2、從課程評價的方法劃分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3、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劃分 ——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4、根據評價對象的范圍劃分 ——整體評價、局部評價和單純評價
5、根據評價的參照體系分 ——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從評價的作用和進行時間上分;從課程評價的方法劃分;根據評價主體不同分;根據評價對象的范圍劃分;根據評價的參照體系分;從評價目的看; 1.4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基本要素;(一)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主體;(二)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客體;課程方案評價;實施過程評價;課程效果評價;幼兒園課程評價標准「是衡量幼兒教育之價值的現實的操作性尺度。」 如: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全美幼教協會(NAEYC)編制的《幼兒園課程整體評價標准(價值標准)》 (見附錄2) ; 台灣蔡秋桃所著《幼稚園課程通論》中的《幼兒園課程整體評價標准》(見附錄3)。;科學的課程標准應具有的特徵:
(1)准確性。
——評價標准應能保證所
⑤ 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有哪幾種
1、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objective)評價模式,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端而提出來的。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劃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只考慮到預期效應,忽視了非預期的效應(或稱為「副效應」、「第二效應」)。
3、CIPP評價模式
CIPP是由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ct evaluation)這四種評價名稱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組成的略縮詞。
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不應局限在評定目標達到的程度上,而應該是為課程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因而他強調,重要的是為課程決策提供評價材料。
4、外觀評價模式
外觀(countenance)評價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認為,評價應該從三方面收集有關課程的材料:前提條件、相互作用、結果。前提條件是指教學之前已存在的、可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的各種條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學過程,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關系。
結果是指實施課程計劃的效果。對於這三個方面的材料都需要從兩個維度——描述與批判——作出評價。描述包括課程計劃打算實現的內容和實際觀察到的情況這兩方面的材料;評判也包括根據既定標準的評判和根據實際情況的評判兩種。
5、差距評價模式
差距(discrepancy)評價模式是由普羅佛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些評價模式只重視幾種課程計劃之間的比較,沒有注意該計劃本身所包含的成分。而事實上,一些自稱在實施某種課程計劃的學校,並沒有按照該課程計劃來運作,所以,這類計劃之間的比較並沒有什麼意義。
差距模式旨在揭示計劃的標准與實際的表現之間的差距,以此作為改進課程計劃的依據。差距評價模式包括五個階段。設計階段;裝置階段;過程階段,或稱過程評價;產出階段,或稱結果評價;成本效益分析階段,或稱為計劃比較階段。
(5)幼兒園的課程評價模式擴展閱讀
評價意義
1、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導向功能,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2、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激勵功能,可以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
3、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4、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決策和鑒定功能,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5、課堂教學評價是對一個教師的肯定,是對學生的責任所在。
⑥ 什麼是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⑦ 幼兒園如何開展課程評價
如何開展課程評價?你要評價的話,也要看下你到底是怎麼評價的?要看一下你課程到底上的是怎麼樣?再來評論
⑧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方法
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指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應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對待一切人和事。把通過觀察、測量、訪談、問卷等方式搜集來的信息,如實地,不摻雜主觀想法的真實記錄下來,然後按照科學的標准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出合理評價。這是對課程評價應持的一種科學態度,也是達到課程評價目的地保證。
發展性原則不應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課程評價不是為了給教師貼標簽,給兒童分等級。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目標性原則幼兒園課程有明確的目標。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技能和技巧,形成學生哪些思想、觀點和信念,養成學生哪些言語、行為和習慣,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等。課程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導向,看看課程實施以後,這些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
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要求幼兒園課程評價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評價結束後還要對評價結果進行科學的解釋。正確把握科學性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把握評價的客觀性,切忌主觀臆斷;二要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切忌依據片面的信息作結論;三要尊重被評者個體的差異性,切忌在評價標准、方法上的一刀切現象。
⑨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遵循哪些原則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因此要發揮其診斷、改進課程的作用,而不宜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以免使被評價者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和應付行為,產生不良效果。 2.評價中需以自評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幼兒發展知識、學前教育原理等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應強調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其他教師參與評價,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調動和發揮教師、園長和其他有關人員改進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研究精神,是課程評價的總原則。 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在涉及到幼兒的學習情況與發展水平的課程評價應特別注意:首先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其次應承認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個人內評價為主,讓幼兒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增強自信心;第三,要注意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加以整理和分析;第四課程評價要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使幼兒感到自然,沒有壓力;第五,除了用作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進之外,要慎用評價結果。與家長溝通時應考慮怎樣才能有利於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特別注意不要傷害到家長的教育熱情和對孩子的信心。 4.評價應該科學、有效。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幼兒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課程的評價要講求實效性,為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有用的信息,並對評價結果的解釋和運用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園長、教研員及有關人員的合作,才能達到改進課程及幫助幼兒有效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