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農耕課程

小學農耕課程

發布時間: 2020-11-28 15:14:29

1. 教師如何對小學生進行農耕實踐教育論文

教師如何對小學生進行農耕實踐教育論文
你有什麼疑問,可以向我詢問哦~
希望能夠幫到你,望採納哦~

2. 學校展開農耕教育的目的以及意義是什麼

很多學校對學生開展農耕教育,其背後大有深意。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等院校,對學生開展農耕教育,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以及文化傳承教育,很多學生從這些課程中獲益匪淺。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

因此,很多學校目前開展農耕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悟自然,體會生命,對他們進行美育教育,同時讓中國的農耕文化不致斷代,有效得到傳承。-文化如同細流,可以長久滋養人的心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農耕文化也應該在現代社會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散發出新時代的光芒。

3. 關於農耕的小學生讀物有哪些

農耕的小學生讀物也很多,比如說誰能嫁?

4. 針對眾多五穀不分的青少年,你覺得學校是否該多多開展農耕教育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遠離農耕,不識五穀,我認為學校應該多開展農耕教育,讓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正確認知五穀,節約糧食。

5. 小學生六年級美術第九課齊白石農耕圖賞析

中國漢民族的農耕文化起源於男耕女織之說,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以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不斷地積淀它的文化內涵。漢族農耕文化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產生了中國的農耕文明社會。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幾千年來漢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先民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早已深入民心,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而早期先民提倡並遵守的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高度概恬了漢民族在傳承農耕文明的同時,對於農耕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始終沒有改變。
---101ppt

6. 圍繞「農耕課程」完成一首小詩,寫出自己的感悟,題目自擬,要自己寫的,不少於六句

天上日炎炎,
田埂有農耕。
揮汗如雨滴,
蒼天乃感恩。。

7. 體驗農耕生活後的感言,小學一年級學生

星期天,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去春遊,我們看到農民伯伯正在地里勞動,他們不停地幹活,滿臉是汗,他們真辛苦啊,我們幫著幹了一會,把種子埋土裡,澆了點水,真累啊!想到我以前吃飯挑食,以後我再也不挑食了,不浪費糧食了。

8. 如何把一個教室裝修成有農耕文化的效果

教室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教師的空間是三尺講台,只有一張講桌的空間。學生的空間雖然占據教室絕大部分空間,但擺放了課桌椅就沒有擺放其它物品的空間了。
對於把教室裝修成有農耕文化效果的空間,的確存在非常大的難度。因為除了掛圖和文字介紹(不佔空間),就沒有其他好的方法。

9. 初一歷史的第二課原始農耕文化的起因和特點是什麼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准,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根據李根蟠等著《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農耕文化略早。一般來說,原始農耕時代相當於石器時代的新石器時代,也相當於以社會結構為演進標志的氏族公社繁榮階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
伏羲氏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聖賢,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稱庖犧氏或宓犧氏。《三皇本紀》稱他「養犧牲以供庖廚」,是說他教給人民畜牧以供廚下的肉食。《周易》又載庖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唐代史學家司馬貞把這兩個記載結合起來:「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是把教給人民結網打魚和馴養禽畜的功勞全歸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
關於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傳說,古史多有記載,如《周易》說:「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遺記》說:「時有丹雀銜五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課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書》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記載有「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和「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勞。
河姆渡的磨製石器
河姆渡的磨製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於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約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於石器,出土各種骨器七倍於石器,最常見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裝一根木棍,稱為耒。用耒耜耕作,稱為耜耕農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亞洲稻和非洲稻兩種。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學家認為起源於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亞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長期以來學術界大多認為印度是亞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發現過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遺存,20世紀70年代又發現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遺址。而我國河姆渡遺址和另一處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人工稻穀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發現了更早的碳化稻殼遺跡,距今年代為九千年至八千年。後來,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距今約一萬年的湖南道縣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和印度都應是亞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干欄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欄式房子里。這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築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干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建築形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
世界農學界幾乎都認為,粟的種植,是中國人的首創。我國和世界上發現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於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年代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後,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種植粟,半坡遺址發現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半坡彩陶的燒制技術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經驗的婦女們製造的。她們選用粘性適度、泥質較細的泥土作陶土,並根據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雜質,或摻和適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調好後,搓成泥條用盤築法或分段銜接法作坯,小器物則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著是修飾陶坯,先用慢轉陶輪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濕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後,要用陶墊托著內壁,細心地進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與光潔度。上彩之前要塗上一層白色或淺紅色的陶衣。繪彩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蘸上赤鐵礦粉或氧化錳粉,在器皿上繪出紅色或黑色的花紋來。最後放在窯中去燒成。由於當時的窯室封閉得還不夠嚴密,陶土中的氧化鐵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絕大部分呈紅色或紅褐色。因為燒制火候估計有1000℃左右,所以燒出的陶器硬度相當高。
半坡原始居民已會紡線、織布、制衣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已出現了原始紡織業。最早的織機遺存出土於河姆渡遺址。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織機。半坡原始遺址則出土了用以捻線的石制陶制紡輪。從半坡陶器底部發現的麻布印痕分析,當時最細的線紋直徑0.5毫米,已和今天的線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織機,織成麻布,製成衣服。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業生產
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耜耕農業已佔統治地位。這里出土的石耜多於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還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長的鹿角鶴嘴鋤,至於各種質料製作的鐮刀,其總數超過了整地農具的數倍。耜用於翻地,鶴嘴鋤用於中耕,鐮刀用於收割,整套農具的出現,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農業技術的提高。當時農業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家畜飼養業和制陶等手工業都有賴於它的發展。由於剩餘糧食的出現,制陶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豬的飼養也得到很大發展。半坡氏族的豬,絕大部分是在幼小時宰殺掉的,因為那時人們的生活資料還比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宰殺的,則多為一二歲的成年母豬,且豬的數量也很大。豬的飼養,間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農業的相對發達。
黑陶和白陶的燒制技術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藉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燒制技術也有提高。擴大了窯室,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這時採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過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多為黑色。白陶用高嶺土製造,製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貧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教材提到的10號墓隨葬品最多,數量居各墓之首,達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還有製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綠松石等質料的裝飾品。據鑒定,墓主人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婦女。此外,有兩組墓葬(可能為兩個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組7個墓,隨葬品比較豐富,最多的一個墓有77件,最少的一個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豬頭等;另一組4個墓,隨葬品很貧乏,總共只有17件,為陶器、紡輪、獐牙等。墓葬隨葬品懸殊之大,反映貧富分化已很顯著。
中國文明起源的新觀點
以前,我們長期認為,階級社會是明時代的開始,我國從夏朝進入文明時代。也有一種傳統意見認為,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時代是應當從華夏族祖先黃帝開始的。近幾年,考古界和古史研究專家另有新創。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了「古國──方國──帝國」的新學說體系。認為我國國家的形成發展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國」階段,這一階段的早期文明是古國、古城「滿天星斗」式地遍布中華大地。著名的有紅山文化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已經形成了古國規模,「紅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國階段」。「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國家已經產生」。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另一類型,「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國,已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其他還可以舉出山西陶寺的「古城古國」,以及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古城址等。這些「古國」發展一步即是「方國」。時間大約距今四千年,史籍上「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夏有萬邦」,都是古時方國存在的紀實。蘇秉琦認為:「從『古文化』『古城』『古國』的觀點,到『古國』『方國』『帝國』的理論,是中國各區系由氏族到國傢具有普遍意義的發展道路」(《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三聯書店1999年版)。
骨器是以哺乳動物的骨骼為材料製成的器具。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的遠古居民就已經製造出骨器,與石器並用了。到了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了骨制的箭頭、魚叉和魚鉤等。半坡的骨制箭頭也叫鏃,是一種狩獵用的工具。1953年,半坡遺址出土的箭頭有三角形、圓柱形和柳葉形多種,共計三百多件。魚叉和魚鉤都比較尖銳,是半坡人捕魚的重要工具。這些骨製品的出土,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半坡遺址的房屋有圓形,也有方形,大多採用「半地穴式」的建築形式。這種「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築的建築。每間房屋的面積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牆壁下部是用坑壁作牆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築成的。牆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禦風雨。半坡還有少量從地面建築起來的房屋。
半坡出土的紡綸
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紡輪直徑6厘米,中間有一圓孔,是陶製品。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即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並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在半坡以後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
特點
栽培穀物,聚族而居
居住環境
南北方居民房屋不同,兩者都是因為當時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因素的影響才選擇不同的房屋.
前者處於浙江地區,浙江地勢低窪,潮濕溫熱,所以建造干欄式房屋有利於防潮,防水,防毒蛇侵襲.
後者主要是因為黃河流域乾旱,風沙大,氣候又比較寒冷,所以選擇這種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的半地穴式房屋。
遺址
1.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故名。這是中原地區分布十分廣泛的一種新石器文化。現已發現的遺址達1000多處,其重點發掘有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河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安陽後崗等,分為若干個不同類型。仰韶文化的地理分布,以關中平原、河東盆地和豫西沿河谷地為中心,東至豫東、冀南,西及隴西,北過河套,南達鄂西北,影響所及的地區更為廣泛。據碳—14測定,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後延續達2000年之久。
2.河北。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和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據測定距今七千年以上,與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關系。黃河上游以洮河流域為中心地區,亦發現早於仰韶文化的大地灣文化遺址,受仰韶文化影響並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馬家窯文化,時代較仰韶文化稍晚。
與游牧文明的比較
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是中華民族古代的兩種不同文明,存在著互補性。
農耕文明起源於母系氏族繁榮期,是指以農耕生產為主的一切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農耕技術、石器、陶器生產,定居方式、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等方面內容)。
半坡聚落與河姆渡聚落均屬農耕文明階段。
「聚落」一詞與以往稱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類的定居地。「氏族」又稱「氏族公社」,是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集團)。聚落從地域意義上說,它應包含著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個氏族組成的一個大公社、一個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與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
①兩者都處於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屬母系氏族階段;②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形態,兼有飼養、漁獵、採集等經濟活動;③都會建築房屋,過著定居生活;④都會使用和製作磨製石器和陶器。
相異之處是:
①地理環境不同;②建築房屋的特點不同;③農作物不同;④陶器製作的風格不同。
因此,我們常認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濕潤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10. 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對優秀農耕文化的傳承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

這個跟農耕文化無關。勞動教育與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有關系,絕對不是簡單的農業勞動生產,這樣理解就太狹隘了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