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中班課程審議

幼兒園中班課程審議

發布時間: 2020-11-28 15:16:41

A. 根據幼兒園工作實際,介紹所在幼兒園課程和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情況

供參考: 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一直是幼教改革中的熱門話題和核心課題。在課改的熱潮中,存在著以下認識上的偏差: ①拿來主義。一些幼兒園為了趕時髦,不假思索地全盤照搬,而忽視地域性、本土性; ②盲從心理。人雲亦雲,導致課程頻繁更換,教師無所適從; ③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有的幼兒園在轉瞬間就有了所謂的「園本課程」。然而真正的「園本課程」應有其獨立的理論體系,在目標、領域等方面都要考慮到教育的均衡性。 要想走出這些誤區,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清醒的頭腦,把握課改的方向和脈搏。一套質量上乘的幼兒園課程,是課程專家和有經驗的教師共同合作制定而成的。因此,對於管理者來說,他的工作是引領教師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已初具推廣價值的文本課程,學會選擇和補充有品質的教育資源,通過課程園本化的過程,使課程和教育活動能在最大程度上適合自己的教育對象,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下面,以我園的實踐為例來說說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制定過程。 一、課程審議前 課程審議,這是我園一貫堅持的課程管理方針。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整合理念的引領下,我園啟用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周兢老師編著的新教材《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雖然新教材靈活度較大,但在使用時存在著地域、周邊環境等差別。所以,我們在開展教育活動前,採取先集體備課再回到個體反思的研討方式,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在每個主題實施前,由教研組長負責組織,以年級組為合作單位分組進行課程審議。 雖說課程審議在我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實際參與者少,經常是教研組長或一二位骨幹教師唱主角,而多數教師只是以旁聽者的身份參與,缺乏個人思考和見解。二是課程審議浮於表面,教師關注的是教學進度安排,注重的是課案操作性強與否,而缺乏對課程資源深層次的審議與梳理。這就阻礙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及園本化課程的建構。為此,我們以「課程審議表」為主線(課程審議表附後),對集體備課制度作了一些改革。 為了避免課程審議中只有幾個人發言的情況,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在審議前預習教材,發現問題,尋找問題,並及時做好記錄,供課程審議時一起交流探討。在此,我們擬通過「我的問題」、「我的資源」、「環境預案」(見附表)三方面的填寫來敦促教師做好審議前的准備。以此針對課案中存在的焦點問題及困惑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思想和經驗,同時,把以往教學實踐中好的經驗與做法充實進來,匯集團體智慧。有了課程審議前的准備這一環節,教師在課程審議中自然「有話可談」,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課程審議中 (一)程序安排 1.回顧總結上一主題,做好主題與主題間的銜接溝通。作為審議的開始環節,主要是圍繞最近實施過的主題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如,各班比較成功的特色活動、班級環境亮點以及具體教學情境中的疑難困惑問題,等等。 2.分析當前主題背景,結合「課程審議表」所收集的問題展開研討,尋求同伴援助,有目的地對一些活動進行修改。實施中,我們發現有些主題內容比較空洞,應予舍棄,或將幾個活動加以合並;有些主題可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擴充,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如根據現階段幼兒對「神州六號」的關注,我們在「可愛的祖國」這一主題中增加了「關注神六」系列活動;有些主題可自行設計,以往實踐過的、操作性強的主題活動可穿插進來,如根據教師實踐的結果,中班穿插了主題活動「變化的世界」,大班穿插了主題活動「有用的報紙」,從而把具有本園特色的教育資源充實進來,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3.收集整理教育資源,由教研組長協調分配,做好前期准備。由於我們使用的課程文本的配套圖片、音像資料很少,雖然留給教師創造的空間,但也給教師們本已繁重的教學工作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為了使課程順利開展,我們改變以往個別指派的分配式管理模式,在課程組長的統一調配下,各班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主動領取任務,共享教育資源。 4.環境預案設計。各班在審視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的核心內容與要求,進行環境預案的設計,通過豐富的主題環境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感受。兩位搭班教師共同商議、分工合作,輪流擔任環境的主要設計者。通過填寫環境預案,教師對整個主題環境作全局考慮,明確每個活動中需要積累的作品及資源,以做到計劃在前、實施在後。 (二)形式安排 在課程審議的形式上,我們採用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搭班教師間的班內審議、班際審議、園際審議等等。就目前看,班際審議是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除了上述所說的年級組之間的審議外,還有根據教師特長開展的某一教學領域的組內審議、基於課題研究的研究組內審議等。在審議中,我們更多地藉助年級組之間的群體力量,即互動式的現場觀摩開展反思研討活動,既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又達到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目的。如大班年級組進行課程審議時,我們組織小班、中班教研組進行現場觀摩;中班教研組開展活動時,組織小班、大班教研組進行觀摩。如果在審議中碰到有困惑、有爭議的問題,在本組內教師又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我們便尋求同伴的援助,請組外觀摩教師參與進來,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通過循環式的交流互動,教師不斷變換著角色,時而是組織者,時而是聆聽者,時而是合作者,也加強了不同年齡階段課程之間的銜接。以下是一則關於中班課程審議—主題活動「商店」中的案例片段。 問題聚焦:活動「逛超市」中,在班容量比較大的情況下,如何讓幼兒體驗用10元錢到超市進行購物? 過程實錄: 教師A:外出參觀涉及的安全因素較多,可採用游戲的方式,預先在活動室內布置場景,每樣商品上標好價格,然後用製作的貨幣進行購物。 教師B:游戲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有時游戲無法代替現實的生活,例如,商品上的商標、條形碼的認識必須到實地參觀後才有所認知。 教師A:可採用分組的形式,把班內幼兒分成兩大組,這樣可以相應減少人數。 教師B:採用分組的形式很好,雖說對教師而言工作量是增加了,但很好解決了人數問題,不過前面提到了安全問題,例如乘車、上電梯等,該如何解決?況且考慮了安全問題,教師能兼顧教育的內容嗎?例如活動中的講解、幼兒的記錄等。 組外援助:關於安全問題,教師可尋求家長援助,事先聯系幾位熱心家長,最好是有一定文化層次的,讓家長了解本次活動的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便於活動中的管理和指導;關於指導問題,一方面讓家長參與進來,另一方面為避免活動中指導的不足,教師可把活動的全過程拍攝下來,回來後再和幼兒一起進行回憶講述,並讓幼兒做有關記錄。 上述案例可見,隨著討論的深入,教師的經驗由點滴、零碎逐漸趨向成熟、系統,並最終達成共識。在這樣的研討活動中,大家以開放的心態取長補短,以共同的目標全力以赴,一種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支持的研究氛圍正在我園日漸形成。 三、課程審議後 通過集體審議的群體反思後,教師最終還需回到個體反思。教師在課程審議後要對審議中所獲得的經驗、問題進行認真回顧和梳理,填寫好課程審議表的「解決策略」一欄(見附表),進一步明晰問題,通過同伴援助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最終形成個人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從各自的經驗和視角出發把握教材,對教材進行深人研究。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並從教學目標到教學環節進行深人修改,明確增減的理由,從而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備課管理上,我們根據不同層面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

B. 通過幼兒園的課程審議,幼兒能得到什麼發展

1.主題組織的可實施性
在幼兒園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當一個主題已經確立,主題的教育意圖很清晰,但發現內容零散或者只是一些領域或學科活動的簡單堆積,看不到主題的主要線索,無法有效展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通過平行班教師的課程審議將主題的思路進一步明確、展開,形成主題的展開線索及網路結構,以幼兒經驗為切入點,找到不斷擴展的課程內容及相關資源。圍繞主題框架形成例如主題目標、活動安排、游戲預設、環境預案等目標傾向,並以此提高各活動組織的層次性與遞進性。
2.主題內容的生活性
主題只有符合幼兒的現實生活,才會被幼兒接受,才更利於幼兒的發展。因此「前審議」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審議者通過對主題內核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根據當地的社會氛圍、城市文化、教育資源、園文化等對主題中的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篩選與重組,從而讓主題更好地為幼兒的生活服務。
3.主題設計的開放性
面對相同的主題,整齊劃一的實施目標與步伐不一定適合所有平行班的教師與幼兒,在主體實施前的審議中,教師就應該考慮各個班的實際情況與幼兒發展水平,注重主題目標、組織實施中的開放性,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彈性,以幫助同年齡段各個平行班主題的有效開展。

C. 教研活動准備什麼內容好呢幼兒園

推行園本教研是實踐《綱要》的需要,也是《綱要》順利實施的制度保障,更是教師專業化成長和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有效途徑。在幼兒園教科研活動中,園本教研既滿足幼兒園自身發展的需要,又立足於幼兒園的長遠發展,對促進本園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幼兒園的「園本教研」 是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以在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研究的方式。近年來,我園積極拓展園本教研的內容與形式,重視用「研」的形式解決教師實際工作中的共性問題,幫助教師用先進理念指導自身實踐,從而促進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 一、樹立園本教研的新理念。 1、教研需要真誠的態度。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重在創立民主的研究氛圍,是鼓勵教師自主學習的舞台,教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助基礎上的關系。教研活動中的對話不是園長對教師的指導、也不是師傅對徒弟的帶教,而是一個問題的攜帶者、一個人人面前都平等的關系。只有用真誠、平和的態度參與每一次教研活動問題的探討,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才能真正激發群體智慧,發揮每位教師的潛能。 2、教研需要專業的眼光。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台,因此,每一個教研活動都應該需要教師有專業的眼光來思考問題。我們要改變傳統教研中讀文章、談體會、統計劃、做教具等被動接受的教研模式,探索利於教師專業發展的研討、對話模式,讓教師在教研中共同研究孩子的行為、共同反思教師的實踐,用專業的眼光去分析、思考,提升教師的教育經驗,成就教師的專業發展。 3、教研需要集體的智慧。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是集體進行的一種研究與共進的活動。推進課程改革,優化教育質量,對我們每位教師而言,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挑戰,課改過程中,我們面臨著許多來自於自身實踐、專業能力、家長、孩子等多方面的困惑和壓力,教師間需要營造一個「相互支撐」的環境,讓教師們在事業上互相鼓勵,在人格上互相支撐,共同研究,一起面對。在集體智慧的發揮中形成互相支持、勇於探索、共同進步的教師團隊。 二、開發園本教研的新內容。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面對的問題和困難層出不窮,如何解決這些工作中的疑惑,滿足教師工作實踐和需求,敞開大門,開展多樣化的專題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捷徑之一。那麼園本教研活動研什麼呢? 「園本教研」是以幼兒園為游戲、教學的基地,以解決幼兒同在改革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幼兒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幼兒健康、活潑、充分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研究活動。以往,我們的教研活動內容主要局限在文章學習、觀摩優秀教學活動的音像資料、專題講座、年級組集體備課、教育教學疑難問題探討、備課筆記的互閱檢查、骨幹教師示範活動、聽課評課等等。這些教研的內容雖然來自於教師一線的實際工作需求,但教研的主題不夠鮮明,比較零散,計劃性、針對性、持久性和系統性不強。很多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所觀察到的問題,而對於教師來說是否真正感興趣,或是否真正需要解決,能否代表全體教師的心聲等等,管理者往往忽視,以至於讓教師成為被動接納者,教研活動也就顯得沉悶,缺乏共鳴。 讓教師成為園本教研的主人,把教師的問題作為園本教研的內容,是開展園本教研的真正內涵與價值體現。教研活動研究的內容從教師中應征而來,這樣教師成為了教研的主人,她們就願意參加,願意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觀點。一般來說教師自己的教育案例、教學案例為主要的園本教研內容。管理者應把教師的問題歸類,形成主題性的園本教研內容,更能幫助幼兒教師理清自己的教育思路。在研究中引導教師用專業化的眼光看問題,鼓勵教師用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成因,歸類,尋找症結所在。如果題目過大,與教師實際工作脫節,導致教師缺乏積極性。內容過散也會影響教研的深度和成效。總的來說,園本教研的內容要貼近教師的教育一線工作,瑣碎的問題系統化、主題化,進行專題性的研究,才能真正體現園本教研「以園為本」的理念。 二、探索園本教研的新形式。 園本教研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構築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平台,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主渠道。在開展園本教研的過程中,幼兒園不僅應注重對教師的全面引導,更要注重教師自我發展和專業成長的引領。通過對教師們的調查,了解她們對教研活動形式、內容的不同需求,關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積極發揮園本教研的引領、交流、學習作用,傾聽教師的心聲,收集教師的困惑,努力順應各個層面的教師需求,拓寬教研活動類型,力求體現教學的真實性、研究的朴實性、以園為本的扎實性。近年來,我們幼兒園重點構建了以下幾種教師關注與需要的園本教研形式: 1、審議式教研 我們幼兒園的課程以《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為主要參考教材。但是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我們發現一些活動內容對於我們農村地區的孩子是不適宜的。為了建構適合自己的幼兒園課程,我們開展集體審議式的教研活動。一般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集體審議《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研討確定需要刪除或增加的主題內容。每開展一個主題,我們就要進行三次審議教研活動。主題開展前審議主題的集體活動教案、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家長資源的利用、環境的創設等;主題開展中,我們集體審議主題的進展中幼兒的發展情況、教師在開展主題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意見等;當一個主題進入尾聲的時候,我們又會集體審議主題課程的實施情況,提出修改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下一次實施時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 2、解惑式教研 教師教學實踐中總會碰到一些炙手的熱難點問題,如「繪畫教學的示範與講評」、「律動教學中如何引導幼兒進行創造力的表現」、「故事教學中的提問」等,我們先採用教育沙龍的形式組織教師進行交流探討,運用集體的智慧進行疑難的解惑,然後鼓勵教師通過「實踐---- 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途徑進行,直到教師獲得較為滿意理想的結果為止。 3、案例式教研 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問題幼兒總是教師的工作難題,因此進行案例式的教研對於改進教師的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如一位中班幼兒早上來園時總是纏著家長不放,一放手就哭個不停;一位男孩子很頑皮,喜歡去騷擾同伴,每天總要弄哭幾位女孩,等等。每月進行一次案例教研,在教師中徵集研討的案例,然後組織教師查找資料,進行集體教研研討,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進行分析,對症下葯,尋找解決的正確方法。

D. 幼兒園什麼叫課程審議為例,呈現不同層級教研的功能

主題活動之所以有助於幼兒的自覺學習是因為它在空間上能夠使每個幼兒都集中在一定專區域或范圍內。在屬時間上要求每個幼兒按教師要求的學習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幼兒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都要完成。正因為如此,一些著名的兒童教育理論家在其理論觀點中均指出主題活動對幼兒自覺學習的重要作用,主張將主題活動置於一定的課程體系中,重視環境的設置,提倡兒童的自覺參與和活動,主張兒童的發展在其自身的活動及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重視發掘兒童的潛能,讓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索,獲得體驗和豐富知識。

E. 哪些活動可以作為幼兒園的園本教研活動

1、審議式教研 我們幼兒園的課程以《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為主要參考教材。但是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我們發現一些活動內容對於我們農村地區的孩子是不適宜的。為了建構適合自己的幼兒園課程,我們開展集體審議式的教研活動。一般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集體審議《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研討確定需要刪除或增加的主題內容。每開展一個主題,我們就要進行三次審議教研活動。主題開展前審議主題的集體活動教案、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家長資源的利用、環境的創設等;主題開展中,我們集體審議主題的進展中幼兒的發展情況、教師在開展主題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意見等;當一個主題進入尾聲的時候,我們又會集體審議主題課程的實施情況,提出修改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下一次實施時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 2、解惑式教研 教師教學實踐中總會碰到一些炙手的熱難點問題,如「繪畫教學的示範與講評」、「律動教學中如何引導幼兒進行創造力的表現」、「故事教學中的提問」等,我們先採用教育沙龍的形式組織教師進行交流探討,運用集體的智慧進行疑難的解惑,然後鼓勵教師通過「實踐---- 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途徑進行,直到教師獲得較為滿意理想的結果為止。 3、案例式教研 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問題幼兒總是教師的工作難題,因此進行案例式的教研對於改進教師的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如一位中班幼兒早上來園時總是纏著家長不放,一放手就哭個不停;一位男孩子很頑皮,喜歡去騷擾同伴,每天總要弄哭幾位女孩,等等。每月進行一次案例教研,在教師中徵集研討的案例,然後組織教師查找資料,進行集體教研研討,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進行分析,對症下葯,尋找解決的正確方法。 4、磨課式教研 通過「磨課」實施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改進計劃,來抓准共性問題,逐步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在「磨課」中,我們要求教師將活動方案、活動後的反思、聽課教師的評價、方案的調整計劃及時予以匯總和整理,最終形成完整而有質量的文字材料,作為今後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借鑒。磨課教研是選用相同的教材,讓不同教師進行多次上課,同組教師全員參與聽課評課的活動。其主要操作流程為:組內教師集體備課-----第一次課堂教學展示-----全園教師聽課評課研討、專家指導-----第二次教師行為改進課堂教學展示-----全園教師聽課評課研討-----第三次教師課堂教學展示-----聽課評課研討,總結,形成最優化的教案。因為主題開展的行進因素,一般一次磨課的周期控制在3周之內。通過「磨課」能促使教師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尤其是讓教師探究「是什麼」和「為什麼」,逐步改變其教育行為,提升教育智慧,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5、診斷式教研 這一模式主要用於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首先讓新教師自主備課,其他教師聽評她們的課,針對新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分析診斷,促進其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三、形成園本教研的新氣象。 無論多麼豐富的教研形式都需要管理者的組織來開展。我們鼓勵教師自發組成各種小型的教研團隊,有選擇地、針對性地進行集體教研,也提倡教師進行隨機教研活動,在遇到問題時主動與身邊的同事交流探討,搭建寬松的教研活動平台,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交流,使她們在個體間的交流中發展,在群體間的分享中提高。 1、在團隊教研中成長。我們改變了過去的行政指定式教研組織(由業務園長或年級組長負責),而是尊重教師的能力和需要,採取自主參與的方式。根據教師自己的需求和研究興趣,自主成立或選擇相應的研究小組,並由自主小組決定每組的主持人、記錄人、發言人等。在活動中積極鼓勵教師相互質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營造一個開放、愉快的活動氛圍。如在教研活動開展之前,事先預告教師活動內容,使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准備,特別是交流討論活動。這樣一來,教師們都非常重視自己在參與活動前的理性思考,都希望自己的見解得到大家的肯定。在教研活動中,重視為每位教師創造「說」的機會,尊重「說」的權利,培植「說」的勇氣,鍛煉「說」的智慧。倡導教師各抒己見,自圓其說;觀點交鋒,討論爭鳴;不作結論,各取所需。 2、在隨機教研中共進。隨機教研是一種不定時的新型的園本教研。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隨機提出話題,隨意性地與周邊的同伴進行探討、交流與思考的一種教研活動。在實踐中,我們善於抓住教師們中自發形成的隨機性的教研內容,保護教師們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促使教師們運用專業的眼光看待問題,共同進步。在幼兒園形成了園本教研的新氣象。

F. 如何提升幼兒園主題教學課程審議的有效性

主題活動之所以有助於幼兒的自覺學習是因為它在空間上能夠使每個幼兒都集中在一定區域或范圍內。在時間上要求每個幼兒按教師要求的學習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幼兒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都要完成。正因為如此,一些著名的兒童教育理論家在其理論觀點中均指出主題活動對幼兒自覺學習的重要作用,主張將主題活動置於一定的課程體系中,重視環境的設置,提倡兒童的自覺參與和活動,主張兒童的發展在其自身的活動及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重視發掘兒童的潛能,讓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索,獲得體驗和豐富知識。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