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教育觀
㈠ 實施新課程需要我們確立那些教育觀念
新課程實施與教師觀念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新課程中,大家已看到教育理念的變化有:
●課程功能: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
●課程內容:不在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在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課程實施:改變了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的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程評價:改變了過分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和評價內容、方式單一的現狀。學生評價的體系,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前進的「泵」。
在上述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在實踐新課程中教師的觀念應發生如下變化。
一、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
傳統課程的集權性和課程的明顯確定性(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和教參;統一的教學標准),致使教師成了課程的忠實執行者,這樣較多的喪失了獨立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和教師個人知識的展示。現在的新課程中本來就有的那些不確性。不確定性的表現有:如允許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元價值取向的表現(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較大的創造的空間,得分點大大減少和淡化,得分點不在起支配作用,教師要費很多時間查找資料,補充教材內容(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不使用統一規格或評價標准,提倡個別化教育(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增加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程設置的不確定性);增加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可支配因素(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等。這樣以來,教師就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為主體而存在,教學具有了多樣性,生成性,它要求教師成為課程和教材的決策者,而不是一個執行者的角色,從而為教師根據條件和需要創造新內容,創造新形式,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生命價值留下了廣闊空間。
二、由教學權威意識向教學平等參與者意識轉變
轉變教師角色意識是找准角色定位的前提。傳統社會中,由於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少,教師是知識的重要的佔有者和傳授者,因此,教師對學生有絕對的知識權威。教師始終以「施教」者的面孔對待學生,致使師生關系不平等,甚至造成對立情緒。
現代學生發展觀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時與教師的喚醒、指導、幫助分不開的,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局外人。作為主動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能在認知和發展過程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由學科的個體化向學科合作化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的是把教師的工作看成是個體勞動者,總認為教師的工作好壞,取決於教師的學科素質與教育技能以及在教育過程中責任感發揮的程度,是一種獨立性很強的工作。這種認為導致了教師間互不合作。
在新課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當代課程改革中旨在實現課程統整的一種努力,它要求語文教師要突破學科專門化的樊籬,具有整體把握與綜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求語文教師改變單兵作戰,獨往獨來的個體化行為的工作方式,學會聯系其它學科和學科教師的聯手合作,來解決學科綜合性學習中非一個語文教師可以解決的諸多問題,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整體目標。
四、由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轉變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實質性的教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師生將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對教學而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合作性意義建構,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對話與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轉變。
五、由以知識為本向以發展為本轉變
傳統教學注重以知識為本位,因此,教學過程中重教輕學,重結論輕過程,重共性輕差異,重傳授輕探究,重獨立輕合作,重認知輕情感,形成了種種弊端,嚴重製約了學生的發展。
本次課程改革,呼喚人主體精神,要求教師以人為本,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師教學工作的崇高目的和中心,並以一切有利於學生發展為標准,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策略,重新設計教學目標和教育要求,創建有利於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機制。這種教學觀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方式的理解,與單元化的知識教學觀的理解具有顯著的差異。
㈡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
㈢ 闡述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下的學生觀,教師關,教育觀。
引用
教師觀:
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地調試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再是一個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了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
學生觀:
學生觀,是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潛能、素質目標及評價標准等問題的中的看法和觀點。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課改的學生觀包涵一下三點: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出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1.學生是完整的人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權責主體。
教學觀:教學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不可想像。教學是語言文化與溝通文化的創造過程,也是奠定每個學生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基礎過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觀也發生變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並加強訓練
二、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課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四、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創新探究的學習方式)
ps: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粘貼復制過來的答案,是我自己從書上搜集整理出來一個個字打上去的。有關第一個學生觀的問題,因為相關的書和資料上,基本上是沒有提及或者很少提及,所以只能給出這點答案。括弧里文字是學生觀問題的要點和標准答案。
㈣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4)新課程教育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㈤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內。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容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5)新課程教育觀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㈥ 新課改教育觀的基本內容
在教育理念中,教育觀相對來說是較為系統、也是容易把握的。此次學習重點在於了解教育觀的內涵以及答題方法。
新課改下的教育觀包含內容有:素質教育理念和教學觀。
一、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包括: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科教興國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我們強調的是「一種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兒童。」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需要全面發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人與人之間在基本素質大體相同的基礎上,每個人由於先天稟賦、環境影響、接受教育的內化過程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存在多樣的個性,我們把人的個性看作是人性在個體上的反映,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因此,教育在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以外,也應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表裡的關系。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
二、新課改下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指導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讓學生經歷過程
(2)要創設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動形象且符合實際特點
(3)要善於引導,教學的本質在於引導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㈦ 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和素質教育的教育觀有區別嗎
非常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和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運用多種數學教學模式,並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實施探究性教學方法。以便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參考經驗。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這和新課程的價值觀是一致的!
㈧ 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觀
在引導教師分析比較傳統課堂教學缺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教學實際,查找不足,讓教師對照新目標,抓住六大轉向。
①課程傳授。由注重傳授轉向------學會學習。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知識的傳授突出在教師指導學生學好、學會學習方法。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更注重傳授知識的育人性,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②課程結構。由學科本位轉向------綜合課程。
③課程內容。由繁、難、偏、舊轉向------必備智能。
④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探索、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克服傳統課堂的學習缺失。
⑤課程評價。由甄別選拔轉向------師生共同發展。
⑥課程管理。由集中管理轉向------分級管理。集中管理即是國家決定課程,由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無權過問,學校嚴格執行。分級管理即是實行國家、地方、學校分級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的適應性。在課改實驗中,通過反復深刻的再認識,充分使全體教師明確課改的重要性,緊迫性,激勵教師自覺、主動、積極認真參加課改實驗,主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增強教師的使命感。
㈨ 新課標下的教育觀內容是什麼
教育觀是指人們對教育這一事物以及它與其它事物關系的看法。具體地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它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的內容
教育活動中傳遞的信息即教育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響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由於人類文明是逐步發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錯誤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帶來積極的效應,還有可能帶來消極的效果。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逐步發展,以往的不足會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誤區產生。如宇宙「地球中心論」曾經長期作為教育的內容,隨後被「太陽中心論」取代,現在「太陽中心論」也已被放棄。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藉助其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有時是強勢地位,向教育對象發出的啟發、引導信息以及獎懲信息,以影響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
㈩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評價
教師觀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說是個教育家
學生觀的版本有很多,只要點出學生是主體,意思對就可以
教育評價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參考資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