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幼兒園課程
⑴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五、藝術領域 情感領域: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認知領域: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動作技能領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⑵ 如何科學合理開展幼兒園課程設計
一日活動安排及保教要求: 每天上午8點開始——下午5點結束。 8:00—8:30 晨間活動 進入教室,互相打招呼以熱情的態度問老師及小朋友「早上好」。 服裝儀容檢查,整理自己儀容幫助弱小兒童,互相幫助換穿工作服。 實際生活練習,檢查環境,簡單打掃環境,給植物澆水,記錄天氣情況,自己填考勤表。 語言會話活動,小朋友互相談論昨天發生的事。 室外自由活動,讓兒童室外自由活動或做早操進行晨間鍛煉。 8:30—9:00 早餐 餐前清潔:兒童入室洗手,自覺去餐具架取餐具。 等待打飯:有秩序的站在餐桌旁等待打飯。 為兒童分餐:由一名兒童幫助大家分配教師已經准備好的早餐。 吃飯: 大家都打完飯後安靜的坐在飯桌上吃飯,教師阿姨要仔細觀察,適時教育,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激勵孩子認真吃飯,以保證孩子攝入足夠營養。 餐後清潔:飯後自己清洗自己的餐具喝水、漱口,並配合教師打掃餐後衛生。 9:00—10:00藝術教育時間 孩子根據自己愛好選擇或者由老師根據孩子表現安排,對孩子進行鋼琴、古箏、畫畫、手工、舞蹈等訓練和熏陶。 10:00—10:30 課間操 根據音樂,由教育自編動作,讓孩子進行課間放鬆,同時對孩子進行隊列,集體紀律方面的訓練。 10:30—11:00戶外活動,內容如下: 簡單的體能活動——為使日常的動作達到優雅,擺出正確的姿勢,走路,排成一列前進、跑步等切記姿勢端正。 團體游戲——組織兒童將室內工作的內容編到游戲中進行有教育性的體能或智能綜合游戲。 自由游戲——為了發揮兒童游戲中的創造性給兒童一定的自由游戲時間讓兒童組織自己的游戲。 11:00—11:30 綜合教育活動 結合?幼兒園指導綱要?對幼兒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綜合教育活動時間每周五天分別安排五大領域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這五方面的教育內容。教師根據本班幼兒實際情況設計教學計劃,教學計劃要適合各年齡段的兒童的發展水平。 11:30—12:00午餐餐前清潔: 兒童入室洗手,自覺去餐具架取餐具。 等待打飯:有秩序的站在餐桌旁等待打飯。 為兒童分餐:由一名兒童幫助大家分配教師已經准備好的早餐。 吃飯: 大家都打完飯後安靜的坐在飯桌上吃飯,教師阿姨要仔細觀察,適時教育,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激勵孩子認真吃飯,以保證孩子攝入足夠營養。 餐後清潔:飯後自己清洗自己的餐具喝水、漱口,並配合教師打掃餐後衛生。 12:00—12:30 午間自由活動 孩子們在老師和阿姨的監控下,充分放鬆,自由活動,表現天性。
⑶ 為了幼兒科學做好入學准備,幼兒園課程可以選擇哪些內容呢(具體,至少100字)
為了幼兒科學做好入學准備,幼兒園課程可以選擇很多內容
⑷ 如何上好幼兒園科學課
上幼兒園的科學課,需要生動,
這樣才可以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也容易接受
⑸ 幼兒園科學課應該教給幼兒什麼
不少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後欣喜地發現,自己會吃飯了,懂禮貌了,還會湊合著穿衣穿襪了,越來越像個小大人了。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遠不止這些,學會了幾個英語單詞,會唱幾首歌了,畫畫到什麼水平了,這些才是他們更關心的問題。有幼兒園也說,因為家長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增加一些教學內容。可是,幼兒園究竟該學些什麼呢?作為教師我們是不是也該好好學習一下,教給孩子什麼、教多少才是最適宜的。 幼兒教育是對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涉及體智德美方方面面。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呢?目前,幼兒園的教學包括五大領域即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是根據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內容而定的。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對孩子學習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哪些地方?作為一名即將成為家長的教師,我想說說我的觀點,不妥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1、學會生活生存學會生存就是讓孩子掌握獨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識,以及各種動作要領。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學會的生活能力有:會穿脫、折疊衣服,折疊被褥,會系鞋帶,會用筷子,會分發整理餐具,收拾桌子,會刷牙,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2、學會學習能力幼兒能自己探索、發現周圍的事物進行學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那麼對他今後的學習十分有益。而幼兒園各個領域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注重兒童能力的開發。比如科學領域的能力有感覺、觀察能力,概括分類、數量、形狀、時空等數學概念……幼兒園重視幼兒親自參與活動,通過不斷體驗、經歷,學習知識技能。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開發。
3、學會良好習慣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而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包括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社會規則。因此幼兒園的活動里都包含了怎樣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品德行為方式和對情感、情緒的把握、與朋友友好相處等的內容。
這些能力是孩子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所必須掌握的,至於其他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興趣來進行教學,不能以某一個孩子的標准,來要求其他孩子都來照做。幼兒園的課程是游戲,即便是教學內容,很多也是通過游戲來貫穿學習的,所以,我希望還孩子一片藍天,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快樂成長,沒有煩惱!
⑹ 幼兒園科學課程的長處
幼兒園學科(領域)課程的長處: 知識具有系統性,課程的組織和實施具有科學性、啟發性、參與性,注重理論理論和實際的統一。
⑺ 幼兒園科學課為什麼我們不一樣
幼兒園的科學課為什麼我們不一樣,主要是介紹男孩和女孩的生理構造。告訴小朋友,男生和女生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讓他們學會分辨這些特徵。
⑻ 幼兒園科學活動課有哪些教學方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