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小學化
『壹』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成長帶來哪些影響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成長帶來的影響有:
一、不利於幼兒的身體發育。
學齡前幼兒正處於身體發育階段,如果強制要求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們大腦就容易疲勞,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傷害,使幼兒表情變得呆板。
把幼兒長時間封閉在教室里,束縛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兒活動的自由,使幼兒缺乏骨骼和肌肉運動,會使幼兒過早產生駝背,不利於幼兒骨骼、肌肉的發育。長時間看書,容易導致近視。
二、扼殺了幼兒成長中所必需的天性的成長。
幼兒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動,他們對什麼事物都懷有一顆好奇的心,充滿好奇感,他們在游戲玩耍中得到樂趣,得到知識,但是幼兒教育小學化卻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少動少玩。
這不僅扼殺了幼兒的天性,而且還剝奪了幼兒的童真童趣、以及自由游戲和玩耍的權利,嚴重的影響了幼兒正常、健康的身心發展,影響了幼兒積極樂觀、開朗自信、自強自尊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阻礙了智力的全面發展。
忽視了語言能力、探索能力、運動能力、審美能力、音樂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想像力、創造力及觀察力等各類能力的發展。在幼兒階段進行小學化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方面的智育,這種只重視單方面智育或某種單一技能發展的教育,實質上是忽視了人的全面性發展要求的。
四、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幼兒園應該成為幼兒的樂園,游戲、玩耍應該是他們在幼兒園里的主要活動。要在玩耍中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堅韌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才是幼兒園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
五、增加了幼兒的厭學情緒。
每個年齡段都有之相對應這個年齡段的任務,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過早的將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都學完了,那麼孩子上小學以後將會失去新鮮感,剛上小學就沒有了新鮮感,那就更不要說學習興趣了。
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小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才是學習習慣的養成。
『貳』 幼兒園可以使用哪些去小學化的課程呢
可以使用簡單識字卡片,47個拼音字母,讓孩子們利用拼音認識漢字,平時常聽的一些兒歌等,再給孩子們滲透一些故事書。總之從多方面開發孩子的智力,再者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園里也是非常重要的,請家長慎重考慮好這一環節。
『叄』 造成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尤其是一些私立園所為了自己的生源,不得不以滿足家長需求來達到盈利目的。某幼兒園的一塊小黑板上,作業:背誦古詩《春曉》;家長出題20以內的加減混合運算;拼音聽寫聲母……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取消學前班、杜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但是一些私立幼兒園仍然我行我素,幼兒園的孩子過早背起了沉甸甸的書包。普遍...來說,幼兒的就是幼兒,有其幼兒的智力思維等發展規律,目前很多幼兒園以及家長把幼兒園傳授小學的語文算數知識和技能,作為評價這個幼兒園好壞的標准。不教這些,反而是不合格幼兒園,不學東西等。這對於普遍的幼兒而言是拔苗助長。給幼兒幼小的心靈中就潛意識地產生了學習累的意識,很容易造成孩子厭學的心理。我認幼兒園就是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2、幼兒園上課形式小學化。 由於幼兒教師的幼教理念落後,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覺得孩子年齡小,不懂事,需要教師教師管教的傳統觀念,習慣向幼兒發出指令式、約束式或控制式等強制性的要求。並習慣讓孩子被動的接受。所以可堂上扔是孩子小手背後做好,教師按自己的計劃灌輸知識。如果有孩子沒有聽或者做小動作,就會被訓斥。孩子完全沒有了自由,沒有了主動權。另外,在一些學前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地方,雖然教師的專業合格,但由於班級規模過大,如有些班級達到50—70人甚至更多,也必然導致「小學化」現象。 幼兒教育「小學化」原因: 1、家長要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別人的孩子提前學了小學知識,我們的孩子不早學上學就會跟上。」「決不能讓孩子輸到起跑線上。」有的家長表示了這種擔心。是啊,孩子入小學要參加考試,而且小學老師把一年級上學期的內容幾乎一帶而過,所以不讓孩子在幼兒園接受小學知識就落後了。 2、教師的專業思想及專業能力有待提高。當務之急是要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學前教育機構的物質條件,提高教師素質。幼兒園應該成為孩子們的樂園,「玩」應該是他們在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在玩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具備堅韌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以後才不會懼怕上學。
『肆』 談談為什麼幼兒園課程不能小學化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要數瑞士的皮亞傑了。他是發生認識論的創立者,他從認識的發生和發展的角度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系統研究,告訴我們兒童是怎樣認識世界的。他提出了著名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理論。要點是:0~2歲,感知運動階段。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圖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對物體認識具有客體永恆性的概念;2~7歲,前運算階段。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全面認識事物;7~11歲,具體運算階段。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恆的道理,"自我中心"程度下降,提高了與他人溝通的能力;11~15歲,形式運算階段。能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考問題。如果上幼兒園的時候學小學課程,違背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後果相當於"拔苗助長"。其危害表現為: 1、影響生長發育。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兒童的認識發展是有階段的,不同的年齡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建構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發展,又為下一階段發展打下基礎。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內容區別很大,上課時間的長短、室內外活動的要求、休息和運動的時間都有差別,人為地逾越某個階段,等於叫一個適合挑五斤擔子的兒童挑十斤擔子,表面上比同齡兒童強,實際上傷害了膝關節,傷害了骨骼。相當於造大樓打基礎時把用於打基礎的磚頭抽掉幾塊砌到牆上,表面上看還比別人砌得快,但大樓高了,就發現基礎出問題了,再要彌補,已經回天乏力了。兒童的生長發育不可能"再來一次",特定階段缺失的東西,很難"後補"。 2、影響學習興趣。 幼兒園的兒童心理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應該以游戲為中心,在玩中學,在玩中鍛煉身體,發展智力,培養想像力。小學生心理發展則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讓處於前一階段的學生學後一階段學生學的知識,他們會感到很難,因為難,就可能不喜歡,沒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後果不堪設想。幼兒6~9歲進入文化敏感期,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所以世界各國都確定6周歲讀一年級。幼兒園提前學的拼音、寫字、算術、英語,到了小學還得再學一次,其他同學興趣盎然,提前學過並已掌握的會感到"沒勁",提前學過還沒有掌握的,本來就"沒勁"了,再學非常容易出現逆反心理,這對兒童的後續學習非常不利。 3、影響綜合素質。 人的學習和工作,能否有所成就,關鍵看綜合素質。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就是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就是強調智商和情商。有學者分析說,一個人的成功,智商佔20%,情商佔80%。而事實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智商和情商結合的典範。那麼,智商和情商形成的關鍵期是哪個階段呢?當然是童年期。人腦中有140多億個細胞,70~80%的腦細胞是在3歲前形成的。新生兒腦重約39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一,7歲時腦重約123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十分之九。腦的發育需要各種信息的刺激,單調、貧乏的刺激必然影響其智商。所以學前教育專家都不主張對兒童進行過於專業化的教育。 科學研究和實際情況都表明,6歲前是人的行為習慣、情感、態度、性格雛形等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兒童養成禮貌、友愛、幫助、分享、謙讓、合作、責任感、活潑開朗等良好社會性行為和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其影響並決定著兒童日後人格的發展方向、性質和水平。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遵循兒童成長規律,為兒童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家長和幼兒園應該形成共識:打基礎是重中之重的工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千萬不能偷工減料。否則,欲速則不達。 望子成龍沒錯,拔苗助長危險!
『伍』 如何認識幼兒園課程小學化
證明中國教育越來越功利,大家都想贏在起跑線上,可惜痛苦了孩子
『陸』 從幼兒園課程的性質和特點談談為什麼幼兒園課程不能小學化
幼兒園的兒童心理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應該以游戲為中心,在玩中學,在玩中鍛煉身體,發展智力,培養想像力。小學生心理發展則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讓處於前一階段的學生學後一階段學生學的知識,他們會感到很難,因為難,就可能不喜歡,沒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後果不堪設想。幼兒6~9歲進入文化敏感期,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所以世界各國都確定6周歲讀一年級。幼兒園提前學的拼音、寫字、算術、英語,到了小學還得再學一次,其他同學興趣盎然,提前學過並已掌握的會感到"沒勁",提前學過還沒有掌握的,本來就"沒勁"了,再學非常容易出現逆反心理,這對兒童的後續學習非常不利。
『柒』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一)行為規范方面
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遵規守紀,少動少玩。不少幼兒園將小學對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搬到幼兒園來,嚴加管束。比如對老師要絕對服從,要馴順聽話,不許頂嘴,不許辯解,不得沒禮貌;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許開小差,不許說話,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不許追逐打鬧,不許跳躍奔跑,不許高聲喊叫,要安靜地休息或做游戲,做好上下一節課的准備。
(三)影響幼小銜接工作的正常進行。
由於剛進小學的一年級新生有一部分學過拼音、寫字,有的甚至還會加減乘除,導致班上學生學習進度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教學計劃。而讓小學教師更為苦惱的是,因為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上的種種不同,造成教學不到位,使一些孩子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如寫字姿勢不正確、筆順不對、發音不規范等等,入小學後需花大力氣進行矯正。在幼兒園接受「小學化」教育的孩子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由於這階段的課程他們已經學習過一遍,所以暫時相對會比接受正規幼兒園教育的孩子學習上感覺輕松一點,但孩子對重復的東西不感興趣,學習不用功,上課不專心,有的甚至由此養成上課走神的不良習慣。接受正式幼兒園教育的孩子則在學習興趣,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明顯優於提前接受「小學化」教育的孩子,而且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捌』 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看法,防止幼兒園教學小學化有什麼意義
幼教《綱要》明確規定了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那就是幼兒園要讓孩子在各種游戲中完成其學習任務,並在保育教育並重的基礎上保證幼兒的語言表達力,空間想像力,社會交往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創造力均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鍛煉。幼兒教育絕不是讓幼兒寫幾個字算幾道題那麼簡單,幼兒園應給幼兒培養出其人生發展所需要的誠心、禮貌、愛心、樂觀、堅強、自信、寬容等良好習慣,為幼兒今後的成功發展奠定基礎。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是要以游戲為主,保教並重。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並不是要走向排斥所有知識學習的另一個極端。作為幼兒園首先要明確自己辦園的目標,其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家長的工作,擔負著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家長教育能力的責任。 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我認為要採取以下措施: 1、幫助家長樹立新知識觀、讓家長真正理解和形成「以幼兒發展為本、終生教育和科學的幼兒教育」新思想,促進家長成為預防和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體,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游戲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宣傳科學的幼兒教育,指導家長加強育兒知識,與家長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定期用書面的形式向家長反饋幼兒發展情況和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內容,定期進行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長意見、建議並及時解決問題。讓家長知道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動手的能力,語言的表達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績衡量的。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認知特徵,決定其學習方式更多地依靠實際的活動:游戲、生活、探索、交往,依靠「做中學」。 2、幼兒園一定要遵循幼教規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綱要》中強調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視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學校方面的配合,「別人的孩子提前學了小學知識,我們的孩子不早學上學就會跟不上。」 3、參觀學習示範性幼兒園,取長補短。園長和教師要多走出去參觀學習,請進來示範指導,吸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及培養,促進教師內涵的發展,使教師的專業水平有進一步的提高,鼓勵教師多做教育反思,多積累保教經驗,促使教師自我提高。及時進行課後反思,針對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分析,發現問題進行研究,不斷調整計劃,改進教育行為,最終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做到每周有反思,在每周一進行上一周教學工作反思檢查,並且每月至少一篇保教心得;在不斷的學習中使傳統落後的教育方式得到改變。 4、為了推動幼兒教育的標准化、規范化。我們採取學前教育培訓、請進來、送出去、通過送課下鄉、觀摩教學、組織優秀教師、專業特色教師開展教研、聽課、評課、示範課、優質課等活動,採取「幫扶互助」的方式,推動幼兒園在辦園條件、師資水平、教學質量等方面不斷提高。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從客觀上使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得到解決。 5、正確銜接小學教育糾正和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並不是要割裂幼兒教育與小學的聯系,關鍵是如何將兩類教育科學銜接。幼兒教育是入學前的准備教育。實踐證明,幼兒教育應該注意正確的與小學教育相銜接,因為搞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能使幼兒較快、較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主要是入學准備工作,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整個幼兒園教育過程中促使幼兒在體、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二是對大班幼兒做好有針對性的、專門的教育工作,即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良好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培養,入學意識教育。
『玖』 談談為什麼幼兒園課程不能小學化
當然,到哪裡看哪裡的風景,就和種莊稼一樣,不能拔苗助長。事物有他自身的規律的,要是小學化了,乾脆取消小學好了,直接上初中。看來是取消不了,所以小孩子們多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