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
⑴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如何定位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充實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那麼,呢?概括起來為:1、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第一,老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及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攀登;另一方面教師要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那麼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 (1)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助他們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5)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爾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而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我們教師就必須變課堂上的傳授者為學習上的引路人。2、教師將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是教師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就會有很多教師為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而苦惱。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就不再單單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並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質在於引導。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參與所教內容的探索過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變單一主體為雙主體,在當好導演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活動。 引導的價值是無窮的,因為「給」只是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經過教師的努力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里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鍾,都是有效的。 教師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作為引導者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領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以學習者代替無所不能者。「教學相長」,學生也可能是教師成長的一面明鏡。 (3)鼓勵學生培養自我思考與自我決定的能力。 (4)以情緒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視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不能把學生訓練成一部應付考試的工具。 (5)以個別創造性代替團體一致性。重視個人的學習歷程與創造才能,激發個人多元智能的真實展現。3、教師將由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進步的協助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是被動的、學習的奴隸。課程改革中,就要實現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師: (1)建立起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師生倫理關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發展的師生倫理關系,教師首先要樹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自由充分發展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感和幸福感。並且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更要努力加強本身的師德修養,純化師生關系。 (2)創造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 要建立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首先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品味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4、教師將由教材的忠實遵從者變為教材的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在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教師一旦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 而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由於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並且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三級管理政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基於這種現狀教師要成為教材的開發者需要怎樣去做呢? (1)教師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層次的課程知識,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只有對教材爛熟於心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具備教材開發能力。 (2)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不同層次的課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採取有效的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我們的學生得到最快的發展。 (3)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能力。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一個學科,如果僅僅是教那麼幾本教材,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讓學生有更快發展的,那些優秀教師都要自己去開發一部分教材,以此來彌補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我們鍛煉和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 (4)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能力,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領。 教材的開發,是需要教師的知識、能力、水平作基礎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5、教師將由墨守成規的執行者變為教學創新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無法擺脫一些固定教學模式的束縛,結果是教師成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陳腐觀念和制度的忠實執行者,所以有的時候盡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結果還是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痛苦,難以出現師生都很愉悅的教學情境。而課程改革以後,不管是在教學方式上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的教學模式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桎梏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變化與教學觀念的變化而創新我們的教學,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影響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所以教師要富有創新精神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了。教師的創新要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1)體現在教材的處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體現在編制和優化教法上——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會學習,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3)體現在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上——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創新。6、教師將由知識的保管者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作為一名想開創出教育教學新領域的教師,應該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要想成為科研型教師,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以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努力去探討教育教學的規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學生盡快成長的規律,尋找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的規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而尋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經常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具體的教學情境,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澳大利亞有一個曾經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學教師說過:「在我教學生涯的第一個10年,我認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個10年,我認識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學生如何進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個10年,我認識到我不是在教學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對自己進行探索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這位物理教師的話是他實踐經驗的升華,這種升華就是他不斷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的智慧結晶。 (3)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按教學進程進程可以把反思劃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仔細斟酌一個問題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老師的意思,這種對提問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學前反思。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地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後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從教育的角度講,反思性教學能夠改進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反思性教學可以全面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使教師成長為研究型的教育者;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教師。樹立反思意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一種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永不滿足的意識,不斷喚醒自己的內驅力,這樣才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進步。 (4)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出現問題後努力去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問題作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前進動力,這樣問題就會成為你一筆寶貴的財富,就會促使你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擁有更多的研究碩果。 (5)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僅僅做到以上幾方面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做一名善於總結經驗的「有心人」。其實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你的教學生涯中都會積累下若干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關鍵是你會是否把它們整理了出來,你是否把它作為自己資源庫里的寶貴資源了,如果還沒有,請你馬上行動。教師角色的定位要求我們必須有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做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做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做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做與學生平等相處、和諧發展的知心朋友。 總之,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定位有助於我們盡快適應新的課程標准,同時有助於我們努力地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事業來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⑵ 新課程改革條件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包括哪些方面
1、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徹底變革了原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觀念,對新時期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教學實踐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些促使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對其做出回應。這種回應首先要體現在教師對傳統角色的刷新和對新角色的定位上。
2、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積極參與課程改革,以教育思想觀念的突破帶動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3、《綱要》提出的對教師角色的期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4]
綜上所述,教師角色的轉變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與關鍵,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課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教師再也不是由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師再也不是一種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因此,現代教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新課程改革,就必須相應地轉變自己的角色。
⑶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與行為與傳統教師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談談你對這些變化的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轉變:
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以學生的為中心。一改傳統的學生圍繞老師轉的課堂氛圍,變為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有利於發覺學生本身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2:教學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注重過程遵循了學生學習知識時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揭示的是知識的發展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思維。
3:由重模式轉變為重個性。提倡個性教學,促進教師教學的創新,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自身的轉變
1:由課堂主宰者變為與學生平等融洽相處的角色。教師的平等角色有利於與學生更好的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引導者,更能成為學生的交流對象,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由學生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需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給予學生動力,取代了指導者給予的壓力。
3:由學習過程中的提問者變為引導學生的提問者。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所以教師應從傳統的提問者轉變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人,而學生提出的問題又是對教師知識的挑戰,教學相長的良好循環可以促進學生教師共同進步。
4:由信息源的角色轉變為信息平台。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促進雙方共同學習。
總之,新課改要求老師做到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並且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創新。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優秀教師。
⑷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與學生行為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重和價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種學生:
①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
②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
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
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
⑤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
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一致的學生。
尊重學生同時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①不體罰學生;②不辱罵學生;③不大聲訓斥學生;④不冷落學生;⑤不羞辱、嘲笑學生;⑥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2.在對待教學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傾向。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量高效地進行;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⑸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變化:
(l)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全面版發展轉變;
(2)由權「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
(3)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
(4)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
(5)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
(6)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⑹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6)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⑺ 簡述新課改提倡的教師角色
1、「教」的角色: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不僅要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而且要精通本學科的思想理念和各種體系的脈絡.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師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路人。從這一方面講,教師扮演著「教」的角色。
2、「學」的角色: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會教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教學相長。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年齡特徵和生活實踐,站在學生的立場,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所要學習的知識。在新課改下,教師更應該與學生互相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學生一起成為學習的探索者和知識的追求者。從這個方面而言,教師扮演著「學」的角色。
(7)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擴展閱讀: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⑻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四、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⑼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1)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性。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具體目標是: ①改變過於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和形成價值觀的過程。 ②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③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知識技能。 ④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死記硬背,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合作的能力。 ⑤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功能的現狀,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和改進教師教學的功能。 ⑥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現狀,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
⑽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師角色有何變化
1. 教師角色的轉變
由「課堂的主宰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傳統教師在信息上具有壟斷性、權威性的特點,師生關系似乎從學校產生開始就是一種權威和服從的關系,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始終抱著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學生,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服從地位,「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觀念根深蒂固。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保持師生之間的和諧,切不可認為我怎麼教你就怎麼學,我塑造你什麼你就是什麼,這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在課堂上,我們應充分發揚民主,允許提出不同的見解。只有教師關心和信任學生,學生因而具有一種良好的心境而提高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教師與學生彼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從而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在現代的師生關系,基礎是法律關系,紐帶是情感關系,核心是人格關系,信息傳播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唯一的或者核心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既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的人,又作為學習者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與價值體驗,並感受到自主和尊嚴,也才能真正表現出自身的主體行為特徵。
由知識的灌輸者轉向人格培育者
新課程要求注重學生素質全面地發展,教師的角色職責應該從單純的知識灌輸者轉向關注學生整體人格發展。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善於了解學生的興趣、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育學生健全的性格、養成學生良好的品德。
從單向傳遞者轉向多向對話交往者
基礎教學的教學方式主要教師的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得到發展,依靠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經常布置作業多數為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很少布置觀察、實驗、製作、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在課程標准中,教師的主要職能已從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的師生關系,要從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成新型的夥伴關系、朋友關系。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利用學生求知的本能,給學生充分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課改以來,教師不再是單向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知識,而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一定的活動,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分組合作,大膽交流、研討、提問和動手操作,在現實的參與、體驗和實踐中學習;同時,師生互動,共同討論、研究一些問題,並根據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特徵即興發揮,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實驗中學的張進新老師上「生物的遺傳與變異」,她先是以一張動物的「全家福」的圖片用多媒體展示,導出「你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呢?」通過話題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再導出「什麼是遺傳?什麼是變異?」提問學生後,最後歸納出其含義。又以生活中的俗語說明遺傳與變異的現象,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等。塑造課堂的文學氣氛,陶冶情操。最後,通過讓學生小組進行相互觀察人的性狀,如有無耳錘、美人尖、單雙眼皮等,讓學生討論。聽了這堂課,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不只是單純地講解課本的知識,還必須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討論能力的教學方法。
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
2學生行為的改變
學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單純地聽、記憶,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討學習,通過思考以及合作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邏輯思維提高。也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桂林中學的一位老師講《生物與環境》這一節書中,可以說她完全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她是這樣設計的,只用幾分鍾的時間導入:為什麼設立《生物與環境》這一章節?以前知道什麼?學這章節有什麼作用?接著讓學生回答,像這種問題屬於開放性的一種,有利於學生自由發揮,表達自己的看法。老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後,引出生態學這個概念,最後由課前安排好的3個小老師上講台講課。當一位小老師講完後,老師在學生間走動,問學生聽了小老師講課提到的哪些實例,老師又找學生上黑板去板書,也恰當地補充一些內容。接著,小老師繼續上去講課。我覺得這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講台不再是老師一個人主宰的了,學生也可以在上面有所表現,教師走到學生之間對話式交流,進一步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增加彼此的情感,面帶微笑同時給學生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同時讓學生上講台講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搜集整理資料能力,也為學生塑造一個自主學習、思考問題的創新的課堂。
3.學生學習的形式改變
學生的學習純粹成了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討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等,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轉變。例如:張進新老師講《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時,當她講完這節課的內容時,就問:同學們,對蛙的發育過程有沒有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能提出什麼問題與同學交流嗎?接著也是分小組讓學生討論3分鍾,再由小組代表說出本小組所提出的問題,於是張老師聽後,又逐個地點評,方案是否可行和科學。於是她有把自己預先准備的一些課題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如:1.小蝌蚪的尾巴後來怎麼沒有了;2.小蝌蚪靠吃什麼長大的;3.小蝌蚪很像魚,這說明什麼?當老師把這些問題展示出來時就讓學生意識到提出的問題並不像自己提出的范圍太廣或者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這也是給學生一個典範,讓他們以後提出問題時有一定的啟發性。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是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個有機整體,只有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將所學的知識能夠運用、更新、改造,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學生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