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孕婦學校課程表圖片
A. 誰有孕婦學校課程的PPT,能共享下吧
婦保產科門診旁邊會貼著每月的孕婦學校課程表,你產檢的時候可以 順便看一下。
B. 省婦保孕婦學校課程沒上會怎麼樣
婦保產科門診旁邊會貼著每月的孕婦學校課程表,你產檢的時候可以 順便看一下。
C. 誰有一月份浙江省婦保孕婦學校的課程表呀
去他們的官方新浪微博,上面有
D. 十年課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中學生物學探究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生物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新課改實施以來給學生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學生的學習行為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學生的學習情感開始由「厭學」轉向「樂學」。接受式學習不再是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性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奏響了一曲美妙的和聲。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已開始學會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學習的快樂,敢於展現與眾不同的想像與創造。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已經形成了一套以傳遞知識為核心的外顯的或內隱的觀念體系和行為模式。而不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生物教學中我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自覺地主動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中敢於提出問題,有自己一定的見解。培養了學生的勇敢和創新精神。 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倡導學生獨立學習、學會學習。 在生物教學中,我們應該 轉變師生角色,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現代教育的發展將依賴於師生關系的重建,維努迪在《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一書中指出:「由於學生積極參與自學過程,每個學生的創造性都受到重視,指令性和專斷的師生關系將難以維持。教師的權威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藉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轉變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為有助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教育學認為:「學生能力的提高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成正相關」。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創造性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始終處於活躍的思維狀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我通過多年的探索,發現探究性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始終處於活躍的思維狀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上我常說:「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我力求做到探究型教學,讓我的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的手、口、眼、大腦都動起來,都「活」起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雙邊交流。這樣,學生由喜歡聽我的課,到喜歡生物學科,到樂學、愛學、會學,無論知識還是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麼,怎樣讓我們的生物課「活」起來呢?首先,我們要構建和諧氛圍,讓積極健康的情感走進課堂。在我的生物課上,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變成「平等中的首席」。學生可以自由發言,可以隨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在一種寬松的氣氛中學習,在師生的雙邊情感交流中學習。健康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的發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後進行起著阻礙和抑製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在熱情和融洽中思考,會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甚微。只有靠學生內在的情感動力,才能推動學生對知識點掌握,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在生物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學,積極創設健康的情感環境,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身的發展。其次,要充分地讓學生的手「動」起來。生物課是一門實踐性、探究性都很強的學科,讓學生的雙手充分地感知和探索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手繪各種生物圖片;用手感知呼吸時胸骨、肋骨的運動;感知小腿前伸時大腿的相應肌肉的收縮等;各種的探究實驗,只要條件允許,我都要帶領學生去探究、去發現;而課堂上的探究實驗比起以前的實驗課來說有許多不同之處。實驗課的實驗器材是實驗員已經准備好的,而且各小組實驗方法、步驟基本相同,實驗過程中疑問出處也比較少,實驗結論大致相同,課堂紀律很好掌握,學生會很安靜。而探究實驗比較開放,實驗器材是僅有推薦性的器材,一部分由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創造性的應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邊實驗邊研究,為了探究一個問題離開座位、離開學習小組,為了問題的一致不一致而爭得面紅耳赤時有發生,這樣的課堂,似乎有點「亂」,實際上是「活」,當然在這時教師應當起到主導和調控作用。1、把握好整體方向——教學目標。這是本節課的主題目標和整體方向。我們的一切活動都圍繞這個中心。有些學生為了玩,可能離開了探討范圍之外,教師要及時引導回來,使其加入集體之中。同時規范學生不能在課堂上作與探討問題無關的事。2、規范好學生探究實驗的習慣。比如:愛惜實驗器材、講究實驗衛生、尊重他人實驗方法的創造與想像、注意講話聲音、照顧其他人學習環境等。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一定的規矩,在探究實驗的課堂上,我們就會看到和諧的氣氛。3、注重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實驗結果與其他小組不一致是很正常的,應當學會在交流中找出原因,不要隨便因此而改變自己的認識。這樣在探究實驗的課堂上就會減少或杜絕因為實驗器材破損、實驗材料亂放、亂講話、對實驗結果驚訝等原因引起的「亂」,在課堂上是和諧的探究實驗氣氛,學生之間是一種探究、討論、交流的和諧氛圍,雖然課堂上不是安安靜靜,但這是一種「活」而不是「亂」。 第三,問題激趣,激發潛能,讓學生的大腦「活」起來。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表現為人們對某種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映。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願望」。精巧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能使學生振奮精神,提高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以他們的學習興趣為轉移到 ,當學生對某種學科知識產生興趣時,他就會長時間的、積極的、主動的、心情愉快的去學習,而不會覺得是種沉悶的負擔。因此,興趣是影響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直接因素,對學生成績的好壞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居里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是興趣的導因。」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藉助圖片、課件等,輔以巧妙地語言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疑問或懸念,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免疫》一節的教學中,提問:人類生活的環境中,隨時都可以接觸到細菌、病毒,為什麼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會生病呢?為什麼患過天花的人今後不再患天花了呢?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直觀教學,讓學生的眼「活」起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生動說明了直觀教學的價值。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多媒體等,教師在授課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種直觀教具,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就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處於一種快樂的學習情緒之中,為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智能潛力提供最佳的情緒背景。在教學中,我最常用的直觀教具是掛圖,插圖具有直觀、形象、生動、學生興趣濃厚等特點,它能突出重點,以圖代文傳遞信息,還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驗證、探索生命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但在課堂教學中,有相當部分的教師不講插圖,更不深挖插圖的潛力及插圖的綜合利用,失去了插圖應有的教學功能,其深層內涵更不能表達,如DNA分子的發現過程、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等的插圖教學對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有很好影響力。每年的生物高考試題分析表明:圖表分析題、繪圖填圖題難度最大,失分率很高。這種現象說明,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對學生識圖、分析圖、憶圖、繪圖的能力培養是不夠的。 我最常用的直觀手段是多媒體,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優化生物課堂,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特徵、生理特點、進化方面等知識的學科。生物教學的內容往往要體現出「動」,並且還要體現出「動」的過程。這樣,無論是用掛圖、模型、投影或者實驗,都有一個以上述手段為載體,形成表象,然後藉助再造形象把握生命活動過程的問題。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在編寫教案時,都要明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和教學過程等,甚至對自己的語言、表情、和板書等都有所考慮,對於教具、實物、模型和實驗都要事先做好准備。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和接受所要講解的知識。有了多媒體技術,這一切都變得更容易實現了。將現代媒體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是知識信息的載體,而且是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實驗證明單靠聽覺,可獲知識的 60% ,單靠視覺可獲知識的 10% ,而視聽並用 , 可達到 86.3% 以上; 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記憶率來看,單用聽覺是 15% ,單用視覺是 40% ,視聽覺並用是 75% 。 因此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從而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然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根據每節課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靈活地使用,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實踐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心得和體會。(一)、根據教學目標和媒體效益,選擇多媒體 教學是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所進行的課堂活動。課堂上的一切行為都必須遵循目標指導法則,教學媒體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其選用的原則自然也必須與教學目標相適應。因此,媒體的應用決不能隨心所欲,必須做到媒體展示的知識內容與教材相適應,與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如初中生物學中的《血液循環》一課,這是生物知識的重點、難點。《血液循環》的教學目標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以及血液在循環途徑中發生的變化。根據這個目標和媒體的功能,我們選擇的邏輯思路是: <1> 首先讓學生用手摸到自己心臟的跳動,然後對照心臟模型,講述其結構。(動態感受,靜態觀察,形成直觀印象)依次展示:①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及瓣膜); ②與心臟四個腔相連通的血管;<2>掛圖展示體循環、肺循環路線;在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發生的變化,且用紅色表示動脈血、藍色表示靜脈血。這樣將復雜的血液循環整體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循序漸進 , 依次顯示,學生思路清晰,教學效果很好。 <3> 觀看血液循環課件演示,全面認識,加深理解。 課本中關於心臟的位置和形態是這樣敘述的:人的心臟位於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兩肺之間。心臟的形狀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頭差不多。 過去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除了用語言表達之外,還要演示心臟的掛圖、模型及豬或羊的心臟實物,還可讓學生用手指在自己心臟的位置。有了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在用語言表達的同時,在熒屏上展示活動的人體圖像,配合語言講解,指出心臟的位置和形態。既可用靜態結構圖(例如課本上的圖和掛圖)觀察心臟構造,又可使心臟在三維空間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翻轉,還可配上文字解釋和有關聲音,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此基礎上,接著就可講解心臟的結構和生理功能。 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晝夜不停地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在血管里循環流動。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它有四個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只有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更可以發揮多媒體聲、圖、文、動畫、視窗、色彩等多種媒體和手段的優勢。在用語言講解的同時,在熒屏上展示出心臟的結構圖以及心臟收縮和舒張的動態形象。用滑鼠指示心飢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動脈相通,講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應的運動,最後再展示心臟全貌。這樣,可以更加形象逼真。 從以上教學步驟可以看出,課堂教學在目標指導下將多媒體協調配合、各展所長、互為補充,運用多種手段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從而使學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創新、創造、探究等多種能力。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多媒體 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容易使身心疲倦。據此,利用多媒體技術雖有加快教學節奏,加大教學力度,優化教學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聲、光、電的綜合刺激,使用一定要適時適度,在一堂課內頻繁濫用,其結果勢必事與願違。如在《人類神經調節》一課,只在「條件反射的建立」上放課件,讓學生真正理解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區別和聯系就足矣。(三)、根據不同課型選擇多媒體 盡管媒體的形式特點不同,傳播信息的內容不同,但如果教師演示的千篇一律,也是無法適應學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點,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媒體使用的方式要靈活,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用多媒體。(1) 新授課: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新授課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教學目的在於認識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優勢,恰當選用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傳統媒體(標本、模型和掛圖等)是上好此類課必不可少的。電教媒體(投影、幻燈、錄相、電腦等)能夠克服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化靜為動,信息量大,圖像生動,音響逼真,在理論教學中,可根據內容特點,合理選用,互相配合。如形態部分的「草履蟲的形態結構」這部分內容,因草履蟲的身體微小,肉眼難以觀察清楚,在教學中配以模型,以 CAI 軟體演示其內部結構,就有利於學生掌握其內部構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再如前面所說《血液循環》部分的教學設計,也是一個根據不同理論內容合理選用媒體的例證。(2) 實驗課: 實驗課是為了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獨立操作的能力,從而達到鞏固知識、 培養技能、提高分析觀察能力的目的。如:用課件示範基本操作要領,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課件進行演示,動態分析實驗原理等,效果都是非常明顯的。(3)單元復習課: 一單元的內容較多,可用投影或課件濃縮單元教學內容, 建立系統科學的認知體系,突出重點、難點。第五,鼓勵提問,鼓勵討論,讓學生的口「活」起來。楊振寧教授說過「做學問就是要學會怎樣問問題」。在課堂上,我們都習慣於教學生怎樣回答問題而忽略了教學是怎樣問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適當地留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仔細觀察和思考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再由師生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更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在講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後,我鼓勵學生針對這兩節內容進行討論,比賽提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最具有探究性,最具有挑戰性,最能引發大家的爭論,同學們爭著提問題,爭著發言,一節課結束了,學生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原料、產物、能量的轉變、意義等問題都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並且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用所學的知識支持自己的觀點,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尊重他人,正確對待他人的不同意見,認識到一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側面,從而豐富對事物的認識,改變自己的認識和態度。現在的學生都很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在課堂上討論問題時,會各持己見。往往因為討論問題的結果不定而爭論不休,這樣造成課堂氣氛「熱烈」,表面上看這堂課似乎有點「亂」,但如果這堂課有規范,相反這就是一堂很「活」的課。1、規范學生通過討論形成統一的認識——上課要聽從教師的統一指揮。教師雖然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但必要的時候還是組織者、協調者、幫助者。學生討論時可以把他們「放出去」,但適當時機也要幫助他們「收回來」,最終達成共識,切忌爭論不休。2、要尊重他人,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我們要培養學生養成這樣的良好的道德品質:不論對方的觀點與己相不相一致,一定要學會耐心傾聽,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更不能用不適語言譏諷嘲,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要想讓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當然,交流的時候要在適當時機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規范的同時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在自主與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中形成知識、方法的結論,在交流中產生情感共鳴,在運用中獲得成功的滿足。3、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教師應採取「寬容的策略、轉換的策略、停頓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誘導的策略、暗示的策略」等。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都會出現不同的事件,教師只有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對課堂的應付能力。我們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我們的課堂出現了生機,充滿了生命力,課堂是「活」了起來,但我們教師一定要學會駕馭課堂,只能讓課堂「活而不亂」,否則沒有目標的「活」、沒有規范的「活」,才是真正的「亂」。第六,巧用藝術性的結尾,培養學習興趣,達到「餘音繞梁」的效果。(1)以故事講述結尾,故事的風格,比較適合初中學生的口味,使他們容易產生一種親切感,保持一顆童心。如在「蒸騰作用」一節結束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土壤中的一滴水,請說出你經過種植體最終散發到大氣中的旅遊路線。」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綜合、加工、毛遂自薦,興趣盎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並掌握了蒸騰作用的全過程。又如,在講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一節時,以「花粉的奇遇」為題,讓學生在想像和擬人化的講述中,輕松愉快地領會了雙受精的過程,學生通過對故事的講述,自己的表現慾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激情高漲,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2)讓學生當醫生或法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教給學生某些現成的、特定的知識,讓他們死記硬背更有效、更實用。例如,在講完「人的呼吸過程」時,可以讓學生當一回「法官」。有位孕婦生產完後,家人發現嬰兒已經死亡,家人說是醫療事故,而接生的大夫說嬰兒是死在孕婦的腹中的,於是發生糾紛告到法庭。請你當回法官,怎樣確定嬰兒是產前死亡還是產後死亡?這種訓練方式很自然地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再如,在講完《排泄》後,可問:一個病人經尿檢發現尿里含葡萄糖,另一病人尿里含蛋白質和血細胞,請你找出原因,並提出治療措施。又如: 講授血型的有關內容時,先向學生介紹好下史料:「19世紀,醫生為了搶救在戰場上失血過多的傷員,嘗試為傷員輸血,開始竟獲得意外的成功。可是當他們喜出望外地如法炮製繼續為其他一些傷員輸血治療時,很多傷員不但沒有被救活,反而因輸血馬上死掉了,這一事實令醫生疑惑不解。為什麼同樣輸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卻送了命呢?」於是把學生引入到了一個解決生命攸關的重大問題的情境。學生渴望找出引發結果的原因,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萌發出求知的慾望,學生思維活躍,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求,而探求的開始正是創新意識的喚起之時,創新正是從這里起步。探究式教學使學生有以下幾方面的提高。1、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經常可以發現,圍繞一個事物或一個主題,學生會收集到相關的各種各樣的資料。學習不再只局限於一本書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和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學生也不再只是聽講與做習題,他們學會了剪報貼畫,搜集各種資料,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 2、學生交流和表達能力提高了。新課程提倡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學習。課堂上,學生們經常交流各自的探究過程,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體驗。我們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說心裡的話、自己的話。實事求是的反映自己的觀點。3、學生質疑創新能力提高了。新課程提倡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在探究發現活動中學習,從而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思考、質疑、批判、發現、求證的過程,學生能動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得到了培養。所以我說「經常被學生難住」原因就在此。 4、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實驗、探究活動,我們都積極創造條件,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總之,課堂教學是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擁有者轉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從尊貴者、訓導者、管理者轉向引導者、激勵者、服務者。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E. 懷孕快四個月了,寶寶會感受到我的情緒嗎
這位寶媽媽,雖然說你懷孕才四個多月,可這個階段的寶寶在超聲上看已經是中孕了,寶寶已經成形了,所以你的情緒是能夠讓寶寶在第一時間感受得到噢。所以時刻要讓自己處於好心情中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