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理念下物理創新教學方法

新課程理念下物理創新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 2021-02-15 22:01:57

『壹』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與經濟結構變革時期,不僅要求培養的人才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知識創新能力,而且要求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加快推進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因此,以人的素質提高、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轉型為主要內涵的人自身的現代化,尤其是青少年兒童創新能力的發展、科學素養的提高,已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
1物理教育理念與策略
新課程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程培養目標定位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物理科學素質是指參與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物理學概念和物理探究能力。「物理科學素質」的提出可以說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支撐這一理念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大支柱。現在的課程目標,較以前的教學目標有了很大的區別,原來的教學目標多強調對物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新課標則更加關注過程和方法的體驗,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1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發展
物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科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為少年終身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物理教育必須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很好的發展,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追求發展是他們的權力,應滿足他們求發展的需要。
1.2體現物理知識的現代性
應從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視角,對已有知識重新審視並整合。重新審視什麼是中學面向未來的物理學基礎,重新構建科學的基礎知識結構,不公側重於學生終身學習和作為現代社會公民應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要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和科學思路,反映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新思想。
1.3加強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
物理學教育課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開發實踐應用的環節,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物理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要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物理教育資源,形成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式課程,通過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1.4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物理應是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動過程,而物理學習過程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新課標》倡導通過探究性學習,構建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探究既是物理學習的目標,又是物理學習的方式之一。要改變課程教材只是為教師講授提供藍本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將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物理的主要途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物理實驗教育的設計和實施
新課程將「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列為五大課程基本理念之一,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應試教育下的填鴨式教學,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將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准,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學生從被動探究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科學探究包括以下幾個要素: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5、分析與討論;6、評估;7、交流與合作。針對科學探究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具有多個要素,《新課標》指出:在學生的科學探究中,其探究過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由於物理課中的大多數探究活動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的,而且只涉及部分要素,因此在設計科學探究活動中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二是要注重課內和課外的結合。
2.1完成基礎實驗的設計
通過簡單的實驗設計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意識、構建網狀的思維鏈。例如:讓學生設計區分食鹽水和酒精溶液的實驗方案。學生可以從不同學科的不同角度去考慮,可以從物理學科出發,利用密度、氣味、沸點、導電性來區分;可根據溶液的揮發性,特殊反應現象、可燃性來區分;也可以根據生物細胞對溶液反應等去設計。再比如讓學生去設計怎樣估測山高的方案。學生可以從溫度、濕度、氣壓、聲、光、降雨量、生物的分布等去設計。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思路開拓了,知識間的聯系加強了,也就為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形成創設了條件。
2.2設計培養程序,漸進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能力形成必須經歷一個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根據循序漸進與分層遞進的原則,設計了以「扶、引、放」為階段標志的培養程序,使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實現科學化、系統化。
首先,以「扶」的方式幫學生「上路」.
所謂「扶」是指在提出問題後,按進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的程序,採用填空的形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完全以填空的形式出現,這就便於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要探究的內容聯系在一起進行思維,從而縮小學生的探索范圍與探索的難度。學生常把自已當成或希望自已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與發現者,「扶」使學生探索願望成為現實。
其次,以「引」的方式引導學生「學走路」.
「引」既是由「扶」到「放」的過渡階段,也是把已經設計好的實驗(可以是完全正確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是正確、錯誤兼備的方案)交給學生讓學生分析實驗的設計原理,做出正確的探究判斷,從而形成與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如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教師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接觸面積、物體運動速度)與實驗方案,但故意不講明要採取控制變數法,讓學生自行判斷、分析、實驗。
第三,以「放」的方式讓學生「自已走路」.
「放」是指出示觀察對象或在提出問題後,提供部分或全部實驗材料(若實驗器材學生自已能准備,可讓學生自行解決),讓學生完成實驗探究的全過程。例如:在教授完「壓強」知識後,我會布置一道研究課題,讓學生探究「如何增強紙張的承壓能力?」(也可是其它課題,如:折紙承受的力與紙所折的道數是否有關?),要求學生設計好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報告。以「擱住紙條」為載體,通過設計探究方案,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物理探究,培養學生嚴謹的分析和探究思想。
由「扶」到「放」的設計形式構成了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由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到逐漸使學生獨立探究的格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2.3注重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相結合.
《新課標》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各種形式的科學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學」知識,如測量、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情境模擬或再現、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游戲、參觀訪問、競賽、科學報告會、家庭科學活動等。注意學生參與的目的性、實效性,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和體驗的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注意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啟迪科學的思維,揭示物理現象聽本質,使學生感受物理的真實性,感受物理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例如,我會在將要上完初二年物理前,要求學生利用一星期時間進行一次家庭活動:探究廚房中的物理知識。要求學生寫出所有與物理有關的廚房用具及廚房活動,並寫好實驗報告。我們也應利用學生身邊的常見的物品引導學生做一些與所學物理相關的實驗。比如,請學生思考利用一塊橡皮泥可完成哪些相關實驗?由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許多學生思考後總結出可利用橡皮泥完成諸如①探究影與物的異同實驗:把橡皮泥捏成球狀和圓柱狀,光從不同的方向入射,橡皮泥所成的影子形狀不同;②探究m、ρ與物體形狀的關系實驗:隨心所欲地把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每操作一次測一次質量,用排水法測一次體積,發現質量、體積均不改變,說明了物體的質量和密度與物體的形狀無關;③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實驗:橡皮泥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放入水中,用測力計可間接測出橡皮泥受到的浮力不變,說明了浮力與物體的形狀無關;④完成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實驗:橡皮泥放於手掌上,用力使橡皮泥變扁、變圓,說明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⑤完成空心法增大浮力實驗: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下沉,說明了重力大於浮力,撈出後,把它捏成船狀,輕輕放入水中,橡皮泥浮於水面上,說明了利用空心法,增大排水量,可增大浮力;⑥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橡皮泥捏成蛋殼狀(使之略大於廣口瓶口),把沾有酒精的棉花點燃放入瓶中,立即把橡皮泥放於瓶口,它會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慢慢被壓入瓶中。這些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機會,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再比如,對於歷史上科學家當初做的一些比較簡單的、能為學生接受的實驗、發明和發現,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教材的課外小實驗、小製作、課堂實驗等讓學生完成。這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結論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應該具有創造性。創新是教學的靈魂,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師在教學中應認真研究教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創造一切有利的條件,有目的、有步驟的發揮實驗探究在教學中的作用,給學生以充分想像和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究科學知識,手腦並用地參與活動,體驗自我設計獲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的個性、獨立性、協作精神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展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等創新素質才能夠得到實質性的具體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斷提高,既體現了物理本身研究、學習的特徵,更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貳』 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與經濟結構變革時期,不僅要求培養的人才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知識創新能力,而且要求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加快推進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因此,以人的素質提高、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轉型為主要內涵的人自身的現代化,尤其是青少年兒童創新能力的發展、科學素養的提高,已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
1物理教育理念與策略
新課程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程培養目標定位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物理科學素質是指參與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物理學概念和物理探究能力。「物理科學素質」的提出可以說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支撐這一理念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大支柱。現在的課程目標,較以前的教學目標有了很大的區別,原來的教學目標多強調對物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新課標則更加關注過程和方法的體驗,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1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發展
物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科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為少年終身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物理教育必須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很好的發展,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追求發展是他們的權力,應滿足他們求發展的需要。
1.2體現物理知識的現代性
應從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視角,對已有知識重新審視並整合。重新審視什麼是中學面向未來的物理學基礎,重新構建科學的基礎知識結構,不公側重於學生終身學習和作為現代社會公民應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要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和科學思路,反映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新思想。
1.3加強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
物理學教育課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開發實踐應用的環節,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物理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要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物理教育資源,形成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式課程,通過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1.4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物理應是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動過程,而物理學習過程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新課標》倡導通過探究性學習,構建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探究既是物理學習的目標,又是物理學習的方式之一。要改變課程教材只是為教師講授提供藍本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將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物理的主要途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物理實驗教育的設計和實施
新課程將「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列為五大課程基本理念之一,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應試教育下的填鴨式教學,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將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准,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學生從被動探究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科學探究包括以下幾個要素: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5、分析與討論;6、評估;7、交流與合作。針對科學探究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具有多個要素,《新課標》指出:在學生的科學探究中,其探究過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由於物理課中的大多數探究活動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的,而且只涉及部分要素,因此在設計科學探究活動中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二是要注重課內和課外的結合。
2.1完成基礎實驗的設計
通過簡單的實驗設計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意識、構建網狀的思維鏈。例如:讓學生設計區分食鹽水和酒精溶液的實驗方案。學生可以從不同學科的不同角度去考慮,可以從物理學科出發,利用密度、氣味、沸點、導電性來區分;可根據溶液的揮發性,特殊反應現象、可燃性來區分;也可以根據生物細胞對溶液反應等去設計。再比如讓學生去設計怎樣估測山高的方案。學生可以從溫度、濕度、氣壓、聲、光、降雨量、生物的分布等去設計。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思路開拓了,知識間的聯系加強了,也就為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形成創設了條件。
2.2設計培養程序,漸進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能力形成必須經歷一個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根據循序漸進與分層遞進的原則,設計了以「扶、引、放」為階段標志的培養程序,使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實現科學化、系統化。
首先,以「扶」的方式幫學生「上路」.
所謂「扶」是指在提出問題後,按進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的程序,採用填空的形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完全以填空的形式出現,這就便於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要探究的內容聯系在一起進行思維,從而縮小學生的探索范圍與探索的難度。學生常把自已當成或希望自已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與發現者,「扶」使學生探索願望成為現實。
其次,以「引」的方式引導學生「學走路」.
「引」既是由「扶」到「放」的過渡階段,也是把已經設計好的實驗(可以是完全正確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是正確、錯誤兼備的方案)交給學生讓學生分析實驗的設計原理,做出正確的探究判斷,從而形成與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如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教師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接觸面積、物體運動速度)與實驗方案,但故意不講明要採取控制變數法,讓學生自行判斷、分析、實驗。
第三,以「放」的方式讓學生「自已走路」.
「放」是指出示觀察對象或在提出問題後,提供部分或全部實驗材料(若實驗器材學生自已能准備,可讓學生自行解決),讓學生完成實驗探究的全過程。例如:在教授完「壓強」知識後,我會布置一道研究課題,讓學生探究「如何增強紙張的承壓能力?」(也可是其它課題,如:折紙承受的力與紙所折的道數是否有關?),要求學生設計好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報告。以「擱住紙條」為載體,通過設計探究方案,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物理探究,培養學生嚴謹的分析和探究思想。
由「扶」到「放」的設計形式構成了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由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到逐漸使學生獨立探究的格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2.3注重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相結合.
《新課標》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各種形式的科學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學」知識,如測量、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情境模擬或再現、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游戲、參觀訪問、競賽、科學報告會、家庭科學活動等。注意學生參與的目的性、實效性,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和體驗的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注意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啟迪科學的思維,揭示物理現象聽本質,使學生感受物理的真實性,感受物理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例如,我會在將要上完初二年物理前,要求學生利用一星期時間進行一次家庭活動:探究廚房中的物理知識。要求學生寫出所有與物理有關的廚房用具及廚房活動,並寫好實驗報告。我們也應利用學生身邊的常見的物品引導學生做一些與所學物理相關的實驗。比如,請學生思考利用一塊橡皮泥可完成哪些相關實驗?由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許多學生思考後總結出可利用橡皮泥完成諸如①探究影與物的異同實驗:把橡皮泥捏成球狀和圓柱狀,光從不同的方向入射,橡皮泥所成的影子形狀不同;②探究m、ρ與物體形狀的關系實驗:隨心所欲地把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每操作一次測一次質量,用排水法測一次體積,發現質量、體積均不改變,說明了物體的質量和密度與物體的形狀無關;③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實驗:橡皮泥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放入水中,用測力計可間接測出橡皮泥受到的浮力不變,說明了浮力與物體的形狀無關;④完成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實驗:橡皮泥放於手掌上,用力使橡皮泥變扁、變圓,說明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⑤完成空心法增大浮力實驗: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下沉,說明了重力大於浮力,撈出後,把它捏成船狀,輕輕放入水中,橡皮泥浮於水面上,說明了利用空心法,增大排水量,可增大浮力;⑥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橡皮泥捏成蛋殼狀(使之略大於廣口瓶口),把沾有酒精的棉花點燃放入瓶中,立即把橡皮泥放於瓶口,它會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慢慢被壓入瓶中。這些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機會,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再比如,對於歷史上科學家當初做的一些比較簡單的、能為學生接受的實驗、發明和發現,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教材的課外小實驗、小製作、課堂實驗等讓學生完成。這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結論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應該具有創造性。創新是教學的靈魂,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師在教學中應認真研究教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創造一切有利的條件,有目的、有步驟的發揮實驗探究在教學中的作用,給學生以充分想像和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究科學知識,手腦並用地參與活動,體驗自我設計獲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的個性、獨立性、協作精神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展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等創新素質才能夠得到實質性的具體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斷提高,既體現了物理本身研究、學習的特徵,更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叄』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都有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教師重新思考,更新觀念採取有效策略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實現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讓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我們所追求的是,教學效果要好,教學效率要高,且教育投入與產出之比要合理。物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勤於思考,勇於探索,實施有效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實現初中物理的有效性。具體策略有:
一、導入精心
新課的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萬事開頭難」,「萬事貴乎始」,「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無疑會為課堂教學的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它可以喚醒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使學生離開正在從事的活動,全身心轉移到課堂上來。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導入既是傳授知識的開始,又是師生溝通感情的開始,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情感,牽動著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開始。導入有法,但無定法。隨著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的不同、學生年齡和班級班風的不同、教師自身素質和個性愛好的不同以及教師現有的教學資源的不同,導入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我們常用以下幾種導入方法:
⒈實驗導入法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用實驗的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物理思維和物理方法的訓練。實驗導入法中有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演示實驗。
例如,導入「大氣壓強時」,教師先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學生每人一隻注射針管,讓他們來回拉動針管里的活塞.然後請他們用橡皮套把針尖套住。再次讓他們拉動活塞,問他們的感覺。有此引出大氣壓的課題,由於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對於抽象概念的學習就有了理解的基礎。
又如,導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做這樣的實驗。教師請兩位大小不同同學上講台,讓他們各穿一雙旱冰鞋面對面站著。然後教師讓力氣小的同學推力氣大的同學一把,結果兩人同時都向後退去,全班大笑。教師因勢利導問學生:「如果讓力氣大的同學推力氣小的同學會怎麼樣?」以學生為道具的實驗,讓學生們感到格外親切有趣,課堂異常活躍,導入的效果頗佳。
不論用哪種方式的實驗導入,其目的都是引起興趣,引導思維,更好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
⒉直觀導入法
直觀導入法是利用實物、模型、教具、圖表多媒體等手段來引入新課的方法。實物、模型、教具讓學生親臨其景地感知物理的應用成果,直觀地了解其結構原理。多媒體是形聲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直觀、形象地展示物理現象,讓學生深入地感知和探究物理。
在進行「電動機」教學導入時,教師出示自己製作的電動機模型,立刻抓住全場的注意力。當通電後轉子轉動起來時,課堂頓時也轟動起來。接著學生開始納悶:幾匝線圈、一個司空見慣的蹄形磁鐵,電動機原來這么簡單?教師順勢在學生懸念中展開新課教學。
又如為了導入「聲音」的教學,教師上課伊始播放「神八」與「天宮一號」對接的視頻。形聲並茂的藝術享受剛開始時,教師突然關閉了音頻通道。學生齊聲叫道:沒有聲音了!這時教師故弄玄虛:哦,聲音有這么重要嗎?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聲音」的知識。
⒊生活情景導入法
一方面,採用學生熟悉的現象和生活實例引入新課,學生會覺得親切具體,易於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以物理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導入新課,使學生會對暫時無法解決提出的問題,會更加喚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和明確的求知慾望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例如,由沙灘上不同鞋印的深淺導入壓強的教學,由生活中的熱水器導入焦耳定律的教學。
⒋故事導入法
針對學生愛聽奇聞異事的心理特點,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趣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其情操。例如,通過講奧斯特的故事,導入磁場。
⒌詩詞諺語導入法
詩詞語言精練,淺顯易懂,合轍押韻,便於記憶和朗讀。以詩詞開講,既可以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還可以加強知識間的橫向聯系。例如,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導入物體的運動;導入比熱時,引用諺語「雁門關外野人家,朝穿皮襖午穿沙。」
⒍對比導入法
物理學中有許多互為相異的內容,學習了一方面,再學習另一方面時,可以按在「對比中求不同」的思路成「逆向思考」方式導入新課。例如,由電生磁導入磁能否生電。
又如:由密度導入比熱容。
師:我們知道物體或物質本身固有的性質為特性或屬性。(幻燈片:銅、鐵、鋁)同學們我們根據物質的什麼特性來區別他們?
生:密度
師:對,為了反映物質的疏密程度這種特性,我們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師:(幻燈片:海邊沙灘)同學們,水和沙吸熱升溫的快慢不同,這種現象反映了物質的什麼屬性?
師:物理學上用比熱容反映物質的這種屬性。,現在我們來學習有關比熱容的知識。導入新課學習。
二、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教學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按照一定的科學思維程序去探索學習的過程。科學探究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物,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我們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 巧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在物理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物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物理問題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科學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可以用以下方法創設問題情境。
⒈ 通過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在物理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例如,在探究液體沸騰時,教師可先問學生:把一杯冷水放在一鍋燒開的水裡,不讓開水進入,也不讓冷水杯觸及鍋底,經過一段時間的燒煮,杯中水能否沸騰?大部分學生認為是可以沸騰的,教師再進行實驗讓學生觀察。當學生發現結果出乎意料時,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
⒉ 通過猜想創設問題情境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在物理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大膽猜想,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師:今天我們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請大家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考後分小組討論,然後派代表發言,做出猜想。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運動的快慢有關。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接觸面性質有關。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物體所受壓力有關。
同學們通過猜想進入了問題情境。
⒊ 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節,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演示幾個小實驗:把充滿空氣的空牙膏皮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而把此牙膏皮的空氣排除後再放入水中則會下沉;把雞蛋放入純凈水中下沉,而放入鹽水中卻懸浮。此情此景,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同一物體為什麼受到的浮力不同?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於是進入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很多,諸如:通過生活實際、通過矛盾、通過例題或習題趣事、巧用多媒體,等等。
通過科學探究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掌握發現問題的基本方法。能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科學探究能力。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科學知識以及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能培養創新精神,為終生學習打基礎。

『肆』 在新課改理念下高中物理該怎麼教

在新課改理念下高中物理該怎麼教
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四年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曾有少數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走向極端,甚至是很荒唐的,具體表現:一是課時教案撰寫無用論,崇尚「零教案」教學;二是書面作業批閱無用論,盛行「零作業」學習。筆者認為,不深入撰寫教案就不可能有效地展開教學活動,勢必會導致教學的隨意性;不深入批閱作業就不可能准確把握學生情況,勢必導致教學的盲目性。那麼,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究竟應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可以說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下面就「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為什麼要研究課堂教學設計?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同樣要提前作出規劃和計劃。所謂教學設計就是指課堂教學的設想和計劃,即在課堂教學工作開始之前教學的預計和籌劃,要回答為什麼要研究課堂教學設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做任何事情事先總應該有個初步方案,研究教學設計就是研究為了達到教與學的目標而應採取的教與學活動的初步方案。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應該明確「教學有法」是前提,「教無定法」是原則。任何事情都其內在的規律性,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有其客觀規律性,所以教學不能隨心所欲,毫無章法,而應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教學的隨意性並不等於是教學的靈活性,教學的盲目性並不等於是教學的開放性;強調教學行為的規范性並不意味著教條,強調教學活動的有序性並不意味著機械。我們必須明確,過於狹窄的路線會導致思想僵化,同樣,過於寬泛的路線則會由於精力的分散而喪失關注的中心。所以,對每一節課我們都應該進行精心設計,確保教學效果的實效性,提高教學過程的時效性。
二、課堂教學設計的內涵是什麼?
教學設計過程就是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在研究教學設計時應注意:教學設計以分析教與學需求為基礎,以形成解決教與學問題的方案為目的;是一個系統規劃的過程,有具體的操作程序;其指向是教與學目標的達成;其具體產物是教學方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等。
課堂情景有可預測和不可預測兩個方面,所以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從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 預測學生可能會怎麼樣, 明確學生希望教師怎麼樣。
設身處地把自己當作學生,以一顆「童心」去探知學生的想法和情感,明確他們好什麼求什麼,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設計課堂教學。
2.關注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經驗,預測學生可能會有哪些困惑,明確希望學生最終怎麼樣。
分析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經驗,要以學生的知識、經驗來設計教學,開發課程資源,創設的情景盡可能做到能在課堂再現,不能再現的情景應該是學生經歷的、熟悉的,至少是曾經聽說過的。
3.研究個體差異,立足因材施教,做到人人發展。
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特點、認知能力是不會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了不可能找到適合所有學生的某種教學方法。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性格等籌劃不同的教學策略。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還應具備的條件是:1.教學內容開放。在教學設計中要從教材以外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從書本走向社會。2.教學過程開放。其基本思維程序是「課前自主研究,發現問題—課堂互動研討,解決問題—課後延伸思考,拓展能力」。3.教學問題開放。新課程應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學生高級思維的能力。4.組織形式多樣化。採用多種媒體手段傳遞、交流教與學的信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思維碰撞。5.教學過程體驗化。讓學生多參與操作、體驗過程和探究方法。6.課堂環境民主化。多創設語言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特別要關注學困生所存在的問題的展示和解決。
三、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成功的教學既然是高度的科學性與精湛的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就必須講究課堂教學藝術,要通過藝術性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課堂教學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想學、會學、學會的問題。學生想不想學由教師的教學藝術決定,學生會不會學由教師的學法指導決定,學生能否學會有教師的教學方式決定。沒有適合教材本質的、適合於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覺、正在發展中的人的本質的教學方法,一堂課就不可能獲得成效。教學設計就是要研究情景創設,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式,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實現課堂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那麼,新課程理念下應該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呢?
(一)宏觀上,要突出重點,講究策略
1.課堂教學的情景創設。
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考慮
(1)創設富有社會氣息的情境。物理學科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盡可能地聯系科學和社會實際,加深對學科知識對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增強學習的責任感。
(2 )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學生明確所學知識就在身邊,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當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能為生活增添色彩時,學習就會變得歡樂有趣。
(3)創設富有想像氣息的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和學生的對話中設境,在對學科美的欣賞中設境,在學科知識的應用中設境,在和學生交流中設境。讓每個學生都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想像,大膽表現,標新立異。
2.課堂教學的活動組織。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種多邊互動過程,是師生思維活動和思維碰撞的過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就是引發問題、呈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的原則是:揭露矛盾,提出疑問,指導方法。
(1)要提隱性問題,不要提顯性問題,也就是要提揭露矛盾本質的問題。要切實注意問題與啟發的區別:問題是要求學生得出某種答案,啟發是為了使學生產生某種行為。
(2)要抓住關鍵,及時啟發。要注意時機:要抓住學生積極思維的起爆點,真正的啟發一節課只有兩三個,不要搞成了整節課都是啟發,沒有思維。
(3)突出重點,重錘擊鼓。要注意准確:學生感到難懂的重點、難點處,易錯易混的疑點處,知識間有重要區別與聯系的盲點處,能舉一反三的(問題)閃光點處。
重點:重要或主要的地方,即具有重大意義、起決定作用和有重要影響的部分。
難點: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
疑點:不太明白,產生懷疑或困惑的地方。
盲點:不能辨別或分辨不清的地方。
閃光點:能夠拓展其功能的地方。
(4)優化組合,變換教法。要注意教法的隨機應變:讓學生眼、耳、手、腦並用,要講、議、看、練相結合,不要搞單打一,因為學生整節課以單一方式集中精力是不可能的。
3.課堂教學的全局構建
一節課的全局結構主要包括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大環節。總的原則是:
(1)開頭:導語要精煉,意圖要明確。要注意:開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新課的主要學習意圖,激起求知慾,不要長時間沒有進入主題,使學生在等待中喪失興趣。
(2)中間:豐富、有實際內容。要注意:避免長時間風平浪靜,平鋪直敘,也要避免長時間強音轟鳴,使人精神緊張,不能突出重點。主張圍繞重點目標,有一、兩個高浪,形式上有張有弛,起伏交錯。
(3)結尾:高度概括,結而不散,為下節課埋下伏筆。要注意:結尾的目的是要形成知識結構,總結和結尾不要說(或寫)黑板上沒有涉及到的,防止把總結搞成了拓寬,掩飾了本節課的重點。
4.課堂教學的行為藝術
(1)形態表演藝術.。教師如何運用眼、體、(表)情進行信息傳遞的藝術。在這里要注意:
①情與言的配合過程:情因文異,情因人發。
②充分利用眼的藝術:眼睛是交流感情的窗口,要善於用眼睛表達,眼睛比語言更重要,學生的眼神是最好的反饋信息的窗口。
③巧妙利用體態藝術:手勢語(上挑表示呼喚、下指表示反感、擺手錶示失望),體態語(前傾表示感興趣,後傾表示不感興趣,側轉表示失望)。
(2)語言表演藝術。教師的語言主要是促進學生思維,傳達教學信息,交流師生情感。課堂語言要以啟發學生思維為核心。在這里要注意:
①規范語言風格。要注意科學的邏輯性、抽象性、簡潔性,有藝術感染性,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新。
②恰當利用語言形態:從信息載體角度來看,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從思維方式來看,有傳輸性語言和貯存性語言。原則是該說的說,該寫的寫。
③不要講不攜帶任何信息的廢話,如:「啊」、「呀」、「這個」、「哪個」、「對不對」、「是不是」之類。
④要有啟發性,有幽默感,注重輕重緩急。要用語言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不能把話說完說盡,要含而不漏,適當地留下空白,啟發、誘導學生進行補充發揮,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3)實驗表演藝術。所謂實驗表演藝術,就是指實驗態度和實驗操作藝術。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手段,實際教學中盡量不要用多媒體課件代替實驗操作。在這里要注意:
①要真實、客觀、有規律性,要有實事求是之心,不要有嘩眾取寵之意。
②要簡化實驗:越是簡化的實驗,對客觀事實的表現越直接。
③實驗儀器具有兩重性: 保證試驗在儀器盡可能少、盡可能簡單的條件下進行,因為儀器存在的本身對教學就是一種干擾。
④要做到直觀、明顯、和諧:盡量保證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的可視性,盡量放大數據,保證學生觀察明顯,操作要規范。
⑤要使試驗生動、形象、典型、奇異:要想法使語言具有啟發性、指導性,設計思想要新奇,實驗現象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微觀上,要突出問題,講究方法
1.目標的確定
目標的確定要科學,所謂科學就是適度,度掌握得越好,科學性就越強。教學目標的確定藝術就是准確把握目標確定過程中的度,度要受到教學大綱和教育對象的制約。低了達不到課標的基本要求不行,高了超越學生實際接受水平也不行。目標制定應遵循的原則是:
(1)時代人才觀的要求,主要依據學科教學大綱,明確相關知識教和學要達到的度,使教學目標的制定具有依據性,目標的低要有度,體現對教和學的約束性;
(2)高考改革的要求,主要依據高考說明和往年高考試題,使制定的教學目標具有實效性,拓寬和提高要有價值,要有明確的導向作用;
(3)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制定的教學目標具有可行性,目標的高要可攀,要體現因材施教,具有積極的激勵作用。
2.重點、難點與關鍵點的確定
課堂教學不能平均用力,好多知識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來解決的,同時一節課45分鍾,學生的思維不可能始終處於高度興奮狀態。
教學的重點,指所傳授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中重要的或起決定作用的部分。教學重點的確定原則是根據知識的地位和功能。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就是要重點突出,同時應採取的措施是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其意義,強化相關訓練。應注意的問題是:避免無重點和重點太多的兩個極端。
教學難點,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不易解決或容易產生障礙的地方。教學難點的確定原則是根據理解和接受該部分知識所必須具備的認知水平、學生實際具備的能力、可能實現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就是要突破難點,同時應採取的措施是針對補償,分散難點,化難為易。應注意的問題是:應避免難點太多,同時不要向學生投放難點,防止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點往往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形成的錯誤觀念的和想當然的思維方式。
教學關鍵點,是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至關緊要的部分,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教學關鍵點的確定原則是根據知識點的地位和學生的思維習慣。 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就是要抓住關鍵,應採取的措施是講清知識的准確內涵和外延,強化辨析。應注意的問題是:不要把知識重點視為關鍵點,教學的關鍵點往往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糾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形成的錯誤觀念和想當然的思維方式。
3.課題的導入
導入課題是課堂教學的開幕戲,它的主要功能是讓學生明確學習動機,即要學什麼;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即進一步學習的必要性;使師生共同進入實戰狀態。
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是:簡潔自然,具有激發作用。通常採取的方式有:從已有知識的局限性和進一步探究的必要性導入;從生活中的感性知識與所學知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習興趣,楊振寧講過: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總之,就是要使學生達到躍躍欲試的境界。
例如:在講「阿基米德定律」一課時,講這樣一件軼事:「物理學家蓋莫夫,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洛赫三人在湖邊散步,有一人問他們三人:一隻裝滿石頭的船浮在水池中,如果將船上的石頭投入水中,水池中水面的高度如何變化。有趣的是三人都答錯了」。藉此導入「阿基米德定律」。
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是:簡潔自然,具有激發作用。
通常採取的方式有:從已有知識的局限性和進一步探究的必要性導入;從生活中的感性知識與所學知識的聯系導入;從學生的思維盲點導入;進行情景演示,通過提出問題導入等。
應注意的問題是:避免平鋪直敘,長篇大論,讓學生在長時間的等待中喪失學習興致,要達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4.知識點的過渡
過渡,是事物由一個階段或一種狀態逐漸發展變化而轉入另一個階段或另一種狀態中。知識點的過渡藝術,就是指教學過程中,由一個知識點向另一個知識點轉入的教學藝術。
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是:因勢利導,自然過渡,避免思維斷線,體現逐漸發展變化。
應採取的措施是: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學生思維活躍的時機,在學生急待探究新知識的關鍵時刻導出新的知識點。
應注意的問題是:一方面要避免跨度太大,增加學生的思維難度;另一方面要避免過渡繁雜,沖淡了新知識。
5.興趣的激發
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只有對某一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才能在研究該事物時精力高度集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就必須設法使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興趣。
激發興趣的原則是不能脫離教學目標,不能對學生進行反面的思想教育。例如學生對偷電技術很感興趣,物理教師決不能用偷電技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鎖技術與偷盜等。
興趣衰退的原因是某一現象持續時間過長、重復過多或者失敗過多,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使學生一節課始終精力高度集中是很困難的。
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是:在教學過程的不同時間段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新奇感;時常投放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有成功感。
應注意的問題是:避免信口開河,隨心所欲,脫離教學目標。
6.疑點的點撥
疑點的積累是學生思維積極性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時消除疑點是使學生積極進取的關鍵,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同一部分知識中不同學生的疑點也不一樣,這一環節的處理水平是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1)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是:
要有一定的預見性——推動學生積極思維;
定位要准確——個別指導還是集體講解;
時機要成熟——在積極思維的起爆點上,不要把點撥搞成了包辦,也不要在學生已經失去信心後再點撥。即要做到雪中送炭,不要搞成了雨後送傘;
方法要得當——不要把點撥搞成了干擾,原來的疑點未解決,卻帶來了許多新疑點。
(2)教學過程中應採取的措施是:
①加強集體備課,最大限度地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學習障礙,研究對策;
②充分調動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討論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減少疑點;
③講練結合實現雙向溝通,通過練檢驗認識,暴露錯誤,通過暴露的錯誤找准切入點;
④牢牢把握課堂調控主動權,抓住機遇,適時點撥,學生練要有度,教師講要到位。
(3)應注意的問題是:疑點點撥的主要方式是啟發式誘導,是啟發,不是強迫,是啟發學生思考,不是逼著學生吆喝。
7.課堂教學的設問藝術
思維永遠從問題開始。課堂設問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是誘發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是獲取學情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設問的目的:課堂設問的根本目的是啟迪學生思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漸由已知導向未知,不是單一追求讓個學生回答出問題本身,而是通過讓學生回答預設問題暴露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後組織學生解決暴露的問題,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飛躍。設問的原則
(1)要找准設置問題的角度,選擇最佳的切入點。
一是問題的設置角度要新穎,以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注意。
二是問題的設置要富有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
(2)要把握設置問題的難度,找准最近發展區。
一是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難度。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二是問題的設置難度要適中。以保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
(3)要控制問題設置的跨度,充分發揮問題的牽線、搭橋和引路的功效。
一是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點」上的信息量(難度)。緊扣教學內容的中心環節,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前後銜接。
二是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新授課中設置問題的跨度要盡量小一點,復習課中設置問題的跨度可適度大一些。
(4)要控制問題設置的梯度,不要急於求成。
一是問題的設置要由簡到繁、由表及裡、由具體到抽象,層層深入,逐漸接近問題的本質。
二是問題的設置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進,逐漸接近問題的結論。
(5)要注重問題設置的廣度,以拓寬問題的實際效應。
一是設置的問題要適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大部分學生經過分析思考後可以回答,以發揮問題對不同層面學生的輻射廣度。
二是設置的問題要能夠進行梯度、角度的多維度變換,使其具有更廣泛的思維空間,以發揮問題對知識和方法的輻射廣度。
(6)要控制問題設置的密度,確保問題得到充分思考。
一是問題的設置要疏密適度,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滿堂問。應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眾「度」,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
二是設置的問題要充分解決,在每一個問題提出後,要有一定的停頓時間,以讓大多數學生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對問題能夠更深入、更全面地思考。
8.課堂例題的教學
例題的主要功能,一是用來向學生說明重難知識的內涵、外延和條件。二是用來培養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三是用來對解題規范的示範,讓學生明確怎樣才算是規范的。例題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
(1)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①根據題目表述的材料特徵(過程、環節等),把材料情景轉化為學科情景,以發掘隱含條件。②根據學科情景的特點和性質,把學科情景轉化為學科條件,以確定已知和未知。③根據學科條件的關聯規律,把學科條件轉化為工具條件,以確定概念、原理或規律。
(2)突出題目的破解方法。①根據環節(狀態)、階段(過程)決定破解方案。每一個狀態對應一個子問題,每一個階段對應一個子問題,任意兩個狀態之間對應一個過程;對文科,每一個要點對應一個子問題,要點之間通過事件聯系在一起。②根據要培養的解決問題的思路的基本環節決定破解的問題層次。每一層次對應一個子問題,每一個子問題對應一個思維環節。
(3)強化解題過程的呈現規范。①解題過程的呈現與規范要求相對應,呈現的順序要與基本思路相對應,以利最後提煉思路和方法。②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和圖表,表述要簡潔,重在體現思維環節。③思維過程的呈現應包括針對哪一對象、在哪個過程中、依據什麼規律(概念或原理)、原始方程、代數結果、數據帶入、最終結果。
(4)落實思路與方法的歸納提煉。①思路要體現分析問題的切入點,解決問題的思維環節和思維程序。②方法要體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所依據的本學科方法和跨學科方法。③提煉的細節要與例題的解題環節內容相迎合(即不能脫離題目談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8.全課結束的歸納與拓寬
歸納是每節課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通過歸納,才能使學生清晰的了解一節課究竟學習了哪些知識,探討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把新知識、新能力充實到學生的知識貯存庫中。
拓寬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並不是每節課非拓寬不行,拓寬的主要內容是新知識的外延,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聯系,新知識帶來的新問題,為下節課的繼續再學習埋下伏筆。
歸納與拓寬的原則是:回扣教學目標,理順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路,拓寬知識外延,延展學生思維。
應採取的措施是:根據目標理出綱,抓住內涵列出目,通過外延找聯系,最後納入知識庫。
應注意的問題是:不要把歸納搞成了簡單的重復或壓縮講課,不要把拓寬搞成了講座,拓寬的內容比授課內容還多,使學生不知道本節課到底該抓什麼。
(三)評價上,要突出學情,講究激勵
課堂教學評價包括同行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自身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課堂教學評價的關鍵是明確評價目的,把握評價標准。評價的主題是學生行為狀態,教師行為狀態。評價的內容是學生發現和提出了哪些問題,學生探究和解決了哪些問題,學生提高了哪些能力和素養。
同行之間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要突出優點、問題與建議;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要突出收獲、困惑與建議;自身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要突出對學情的評價、對方法的反思和改進的思路。
教師對學情的評價要注重面向全體、培養信心、點撥方法、突出激勵,要重視成績優秀的學生提出的研究性問題,更要關注學困生存在的基本問題。當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要有明確的態度和觀點,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評價;對回答問題存在錯誤或不能回答時,要適時搭建合適的思維台階,指導學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採取非語言評價方式,如一個手勢,一個眼神等,讓學生在「此時無聲勝有聲」中感受評價帶來的收獲。
結束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管何種方法,最根本的是啟發點撥。啟發點撥是教學方法的靈魂,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是緊密聯系的,教學方法是教育思想的具體化,改革教學方法時,必須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藝術。
以情景創設為切入點,以教學目標為主線,以問題探究為主環,以互動—探究為平台,以思路和方法的形成為歸宿;因材施教,適時啟發,創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激發思維,推進創新,這就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伍』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轉變教學方式

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秘人格發展的具體特點,我們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觀念。教學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作用,現代教育理論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同時科學素養的的培養是通過科學教育來實現,最有效方法是措施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在科學課程中的學習方式也應體現自然科學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實踐能力,我認為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讓課堂成為溝通現實生活和書本知識的橋梁,在教學設計上,應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自主學習和探索。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 首先,創設有效的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處於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身心得到輕松、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動力和探究的慾望,才能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才能實現真正的人與人心靈的溝通,彼此產生信任,讓學生充分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在潛移默化中主動獲取知識。其次,激發動機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希望被肯定是每個人的心理趨向,特別是身心發展不很成熟的學生,更需要得到老師的肯定,贊賞和激勵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從而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再次,利用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認識的沖動和思維的活躍性,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總之,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幫助學生確立自主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才能真正將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 二、在科學探究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在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中,限於探究材料條件,教師一般只能從資料分析→講解教材→歸納現象→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師僅要求學生嚴格遵照教材指導,並受教學時間限制的實驗,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科學探究的理念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和體現,僅側重於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技能訓練,而挖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科學思維、互相交流合作的空間相對較少,束縛了學生探究願望或創新思維的形成。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有限的資料、圖片、數據的變化中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地創設情境,使學生合作探究,總結強化,學以致用,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不斷學習。 三、開發和利用資源,讓學生生活融入課堂 課堂之所以沒有聲音和活力,是因為脫離了學生的生活,沒有突破教材,沒有超越陝隘的教學內容,不能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課堂,應該說與學生的書本世界相割裂無不聯系,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過分的強調其封閉性,在教學設計上,沒有開發和利用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缺乏生氣,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讓教學「活」起來和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不能使學生從被動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的建構者。遠未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徹底的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從中更好的激發教師的創造性。 總之,只有學生來自內在的、發自內心的、貼近生活的、是學生自己的精神需要,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學習行為。因此,適應於教育的本質的教學活動,適應於現化教學理念的教學設計,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勇於探索,並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陸』 淺談新課標下物理教學中幾種教學法的運用

物理教學中蘊含的大量的科學方法,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並且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適時向學生介紹、點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去體驗、體會這些科學方法,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學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初中物理課程標准》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通過物理學知道的「再發現」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學學習的策略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質。要想使物理教學達到新課程標准確定的目標,我們必須重視物理教學中蘊含的大量的科學方法,把它們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適時向學生介紹、點撥,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去體驗、體會科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學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就與大家一起來探討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些科學方法。 一、猜想法在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猜想這一步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對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也是物理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猜想決定了科學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猜想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猜想要有一定經驗和知識作為基礎。在進行科學猜想能力方面的教學時,可先針對問題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鼓勵學生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大膽地說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逐一進行分析,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它,它和已有知識是否一致,排除那些與經驗和知識相矛盾的想法,留下的就可能是科學的猜想了,沒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猜想恐怕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在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胡猜亂想,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事實依據是很有效的避免課堂混亂的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在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可以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於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器材以及學生的知識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將學生講的、說的一一進行探究,必須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讓探究過程順利完成。例如在猜想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的時候,學生猜想到的因素可能有質量、速度、重力、斜面坡度、高度等,特別應該注意要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據,要能舉出相關的實例來證明。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其中類似的因素歸為一類,即質量和重力可以歸為質量這個因素,斜面坡度、高度、速度都可以歸為速度這個因素。這樣就把動能大小歸納猜想為與質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有關。同時引導學生復習前面學習過的牛頓第一定律實驗,可以知道要控制物體到達斜面上的速度相同,必須控制物體從斜面上滑下的高度相同。然後通過控制變數的研究方法,這個探究實驗就不難完成了。完成實驗後,教師可以補充做一個實驗,即把質量和速度分別增大一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來判斷質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中到底哪一個因素對動能的影響更大,這樣為到高中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學生的猜想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實重視這一能力的培養,時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控制變數法 「控制變數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由於影響物理研究對象的因素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精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各種特性,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必須人為的製造一些條件,便於問題的研究。例如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時,我們一般是分別研究這個物理量與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就必須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時,將另外幾個因素人為地控制起來,使它們保持不變,以便觀察和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控制變數」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概念或規律的探索過程,都要用到控制變數法。例如,在八年級剛接觸物理時,有一個探究實驗是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到遠處?」。讓一個學生在桌子一端敲擊桌面,另個學生在另一端聽聲音,一次貼在桌面上聽,一次只是貼近桌面。發現兩次都可以聽到聲音,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次聲音分別是通過桌子和空氣傳來的,從而說明聲音要靠介質傳播。同時讓學生比較兩次聽到的聲音大小,從而認識到聲音在固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即固體的傳聲能力強。在這里,老師一定要強調實驗中需要控制的變數就是聽聲音的距離和敲擊桌面的力度要相同,使學生體驗到控制變數的思想,為以後的探究實驗作好方法上的准備。 初中物理還用到控制變數法的實驗有:影響聲音的音調、響度等的因素有哪些?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系,電熱的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感應電流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柒』 如何實施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學

教學設計過程就是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內法,對教學目標容、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在研究教學設計時應注意:教學設計以分析教與學需求為基礎,以形成解決教與學問題的方案為目的;是一個系統規劃的過程,有具體的操作程序;其指向是教與學目標的達成;其具體產物是教學方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等。

『捌』 物理教學中有哪些創新方法

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求異創新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五、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六、建立學生正確的成敗觀。
七、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