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課堂如何體現新課程理念

課堂如何體現新課程理念

發布時間: 2021-02-15 23:58:52

A. 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已走進中學數學教學,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樹立正確中學數學教學觀,開展中學數學教學的同時,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目前首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現實數學教學的實際狀況與新課程理念的沖突,明確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建立起的新的教學理念,展開具體教學實踐策略的分析,特別強調了對數學課堂教學應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與採取的態度方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首先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以新角色實踐教學。所謂「親其師言其道」,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講台,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於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於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這首先要求教師轉變三種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動型關系,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夥伴。

B. 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第一、備課過程照搬
為應付學校的檢查做低效或無效的備課,使教案成為「專速成之作,應景之屬作」.有的單純抄襲參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的教案,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靈魂,教案成了《教學參考書》的翻版.
第二、備課內容存在「四重四輕」的現象
在教學目標上重知識,輕能力和德育;在教學設計上重教法輕學法,教師的每個教學策略,考慮得過多的是自己怎樣教,忽視了學生怎樣學;過多地以教師自己為中心去設計教學過程,忽視了學生為主體去組織教學進程.在教學內容,及作業、測試等方面,重統一、輕差異、輕分層.在教學安排上,重教學,輕訓練.

C. 數學課堂怎樣體現新課標理念

新課標就是大家都「素質教育」,太難的不教,有用的不教,大家學點基礎版,考個三流大學就權夠了,有用的東西放到補習班教,放到貴族學校教。
所以,新課標的數學課堂就講講例題,講講課後習題,然後讓同學們素質教育,自己自習。
涉及技巧的不教,涉及綜合知識的不教,讓學生只會做例題和課後習題就達到了目的,學生懂的越少,就越新課標。

D.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文章摘要:
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轉變,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要實現新課程這一理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共1頁)

E.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對待知識,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從哲學層面上把握知識的分類及本質(見附文)。其實,這個問題也涉及到我們的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問題. 長期以來,無論在思想政治新授課教學,還是在高考復習課中,一直存在著對待知識的極端化傾向:過分注重知識在課堂中的地位,甚至把知識掌握的多少作為衡量課堂教學容量大小和成效高低的主要標准。具體表現在,教師講課(備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知識(比如,在復習課中首要的環節是教師幫助學生梳理本課的知識點,最後還是通過做練習題看學生是否掌握知識點);教師講課的關注點主要看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掌握了多少知識(比如,在復習課中教師通過各種方法檢查學生是否把知識點記住了、記住了多少);教師進行評價的主要方式還是注重知識(比如,在復習課中教師還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純知識點試題的考查練習)等等。 我始終堅持這樣的一個觀點:如果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誇大知識的作用,思想政治課就喪失其生命力。也是與新課程的理念不相一致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再來學習一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中規定的五條基本理念:(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徵相統一;(我認為,這一條突出強調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性);(二)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我認為,這一條是在上一條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保證思想政治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三)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我認為,這一條強調學科知識的價值,但同時尤其強調要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四)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我認為,這一條突出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包括在掌握知識方面);(五)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機制;(我認為,這一條明確強調要改變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 從以上各條基本理念的精神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課教學只有避免過分注重對知識的傳授,才能切實體現新課改的要求,也才能真正達到思想政治課作為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的目標(《課程標准》中對思想政治課「課程性質」的規定)。 再看看,我們的高考思想政治試題是如何體現這一精神的:今年山東省首次自主命題的高考思想政治試題,所有的試題都是以生活中的情境為素材,來考查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一道試題是單純從知識到知識。這無疑給我們一個信號:我們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復習課),不能再進行那種從知識到知識的抽象乏味的教學方式了!那樣的話,只能是引導學生在死記硬背!只能是把思想政治課變成單純理論知識傳授的課程!!只能是把思想政治課引向死胡同!!! 我這里,決沒有輕視忽視知識作用的意思。知識無論如何也是一項重要目標的。問題的症結是:我們教師把知識放在課堂教學中的什麼樣的位置?讓學生掌握什麼樣的知識?用什麼樣的方法掌握知識?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掌握這樣的知識? 我的看法是:知識只是能力的載體,要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服務。凡是讓學生下氣力掌握的知識,必定是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旺盛生命力的。凡是需要學生深刻理解的知識,絕不能靠死記硬背! 具體說來,在高考復習課中,引導學生對知識方面的把握,應該在「優化情境」上下功夫!應該在「把握線索、揭示聯系、突出主幹」上下功夫! 這里的「優化情境」,也就是指要把課堂的出發點轉到學生的關注點上來,轉到聯系實際上來,轉到知識的應用上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現實生活中的重大熱點實際問題,並且學會用教育智慧選取教學資源。——這不正是高考試題的結合點嗎?所以說,這樣做與取得好的高考成績正好是吻合的。 附文:關於知識的分類及相應的學習過程
如何思考知識,如何對知識作出劃分,如何給知識定位,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對學生學習過程及教學過程的思考與分析,形成了對學習理論或教學理論的重大問題的不同見解。 現代認知派心理學家關於知識類型的劃分,是根據對人們學習知識的信息加工過程的研究結果而提出來的,正因為如此,這種觀點的提出盡管只有十幾年,但是它已經被教育與心理學界廣泛接受,並對學習心理學、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們認為,現代認知派心理學家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兩大類的分類模式,對於學習與教學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有重大意義,我們應該注重吸收。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等從知識的心理性質的角度出發,將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程序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關於事實「是什麼」的知識,它的基本形式是命題,許多命題相互聯系形成的命題集合成為命題網路。所謂程序性知識,是指完成某項任務的一系列操作程序,它的基本形式類似計算機「如果……那麼……」的條件操作,每個程序都包括條件部分(if……)與操作部分( then……),個體掌握了這種程序性知識後,一旦認知了條件,就能產生相應的操作。
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與條件是不同的。陳述性知識學習過程主要是在工作記憶中把幾個激活了的節點聯結起來形成新命題的過程。例如,一個過去不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北京」的人,當他聽到這句話時,首先激活了頭腦中長時記憶的「中國」、「北京」、「首都」等幾個節點(假定他頭腦中已存在著這幾個節點),把它們提取到工作記憶中去,然後這幾個節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新命題,再存放回長時記憶的命題網路相應的位置中去,該個體便獲得了這個新的經驗或新的命題。總的來看,陳述性知識的獲得過程包括三個環節:1.聯結。隨著命題的物理形式的刺激(聲音刺激或視覺刺激)進入工作記憶中,激活了長時記憶中相應的節點,同時也激活了與這些節點有關的若干舊命題,這若干節點在工作記憶中被聯結起來構成了新的命題。2. 精加工。將新形成的命題與所激活的舊命題進行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關系構成局部命題網路。3.組織。將精加工過程形成的局部命題網路組織進宏觀的知識結構中去,也就是將工作記憶加工處理的結果放到長時記憶相應的位置中去。這就是陳述性知識獲得的基本過程。
程序性知識學習過程則不相同,在這種學習中,個體要學習的是在某種條件下要採取的某項操作或某系列操作程序,並能按程序完成整個操作。因此,這類學習包括兩步,一步是條件認知,即學會確定「if……」;另一步是操作步驟,即學會進行「then……」。條件認知的學習是學會辨別出刺激是否符合該產生式的條件,也就是學會按一定的規則(或步驟)去辨別或識別某種對象或情境,看它是否與該產生式的條件模式相匹配;操作步驟的學習是學會完成某活動的一系列步驟,即學會按一定的程序與規則進行一系列操作以達到目標狀態的過程。總的來看,程序性知識獲得的一般過程也包括三個環節:1.以陳述性知識的方式表徵行為序列;2.程序化練習,經實際練習由命題表徵控制下的行為序列過渡到由程序表徵控制下的行為序列;3.合成,各孤立的、小的產生式合成大的產生式系統,這個產生式系統的運作自動化、簡約化。
由此可見,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有不同的過程與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不同知識的學習規律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指出,我國教育界一貫將學習的內容分為知識與技能,也注意了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不同規律。但是,我們認為,我國傳統關於知識技能的劃分還是不夠科學的,因為,我們提出的「技能」 范疇僅僅是大致相當於程序性知識中的行動序列方面,而將程序性知識相當大的一個部分模式辨別方面歸為「 知識」范疇,這實際上是不恰當的。現代認知派心理學家經大量的研究表明,模式辨別(包括概念行為)知識的獲得、保持、激活過程的規律與行動序列知識是相同的,這表明模式辨別與行為序列實際上是同類知識,而與語言信息的知識(陳述性知識)則有很大區別。以學習概念為例,掌握概念定義的知識的學習過程(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概念行為的知識(亦即模式辨別,能辨別出屬於該概念的實例)的學習過程(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就有很大不同。

F. 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怎樣才能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重構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從學科或現實生版活中選擇和研究專題,通過權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索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時,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教師不僅要對課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還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把「科學本質」教育細化滲透到課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的具體指導上。

G.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 當前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

(一)共性問題:

1、把對話變成問答

沒有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整體性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把對話庸俗化為問題,用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學生鑽進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套子里。

2、為誇獎而誇獎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但一味地誇獎學生弊大於利。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3、把自主變成自流

強調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看書沒有指導、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滿堂看,成為典型的「放羊式」教學。有的一味強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朗讀方式、合作夥伴,成為典型的「自流式」教學。

4、有活動沒有體驗

課堂中活動外在多於內在,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為活動而活動,有活動而沒有體驗,沒有反思。新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是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的統一,是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過程。

5、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

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學生由於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做聽眾,意見不被重視被忽視。

6、探究的泛化與神化

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在各種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僅靠聽講、閱讀、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相反,探究的「神化」則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學家的探究性質和水平來看待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一方面表現為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不屑一顧。在實際教學中,表現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導,課堂上即使出現了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也是草草了事,急於收場。另一方面表現為過分關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科學基本素養」的提高上,從而導致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喪失。

7、貼標簽式的情感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凸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徵,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只有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一門學科而言,是伴隨著對該學科的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所實現的學生個性傾向的提升」。當前課堂上一些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無效的。

(二)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1、教師上課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2、學習過程不能啟發學生的思想;

3、把學生擠出了得以培養能力的實踐環節。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小學語文老師來說,需不斷學習和理解新課程所倡導的核心理念相關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只有將新課程理念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自身的解讀,並進行不斷地創新,才能將新課程理念不斷地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三、思考與分析

(一) 明確相關的新課程理念

1、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即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

簡而言之即:學生是人,是獨特的人,是發展的人。它意味著課堂教學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是「目中有人」的教學,是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

(1) 學生本位意識。即一切以學生為本,心中裝著學生,裝著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人生幸福。

(2)學生主體意識。即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3) 學生的個體意識。即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

3、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解讀》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教師逐步形成了「對話」意識。它意味著上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良好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教學內容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這就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H.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

摘要 小學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新課改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回發展小學生在學習中答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機會,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性新課改中,小學數學課堂要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出學習的主人的作用。(剩餘1704字)

I. 課堂教學如何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圖,是落實教學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今天,課堂教學設計如何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依據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恰當地選擇教教學方式和方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