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級數學課程設計
㈠ 小學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植樹問題」教學設計及說課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4蠹蟻氬幌胗謎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錯吧
㈡ 問題④小學數學課程設計思路是什麼
按以上思路具體設計如下。
(一) 學段劃分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統籌考慮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二) 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結果目標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術語表述,過程目標使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術語表述(術語解釋見附錄1)。
(三) 課程內容
在各學段中,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㈢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不知道是不是一個版抄本的教材,我說的是人教版的。
14題
A,活一點的教法: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並准備頭飾,把畫面的內容表演出來,這樣不僅能考查學生的理解層次,也可以參加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缺點是比較耗時。或者用電腦把動畫過程做出來。
B,傳統一點的方法:展示出這個畫面,先讓學生分析,再由老師總的講解一下。
15題
A,讓學生用數字卡片動手擺出來,一邊擺一邊填寫。再四人一組相互交流,補充。最後老師點評一下就OK了。
B,現在的孩子很聰明,不擺卡片也能填出來,學生口答補充完整也行。
㈣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版包含有解決這權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㈤ 小學一年級數學一共有多少教學設計
一、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P24教學內容及P25練一練
二、 教學目標
1、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演示操作,使學生了解加法的含義,認識「+」,能正確的讀出加法算式。
2、在觀察、操作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用加法來解決,初步認識加法的意義。
3、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從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加法問題並解答。
三、 教學重點
學習和體會「合起來」的過程,理解加法的含義。
四、 教學難點
理解加法的意義,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用加法來解決。
五、 教具
多媒體課件,小棒,圓片,正方形磁片。
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談話:李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鉛筆,猜一猜李老師這一隻手裡有幾支鉛筆?
生猜測。然後教師出示三支。
師:請一位同學來說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李老師手裡有三支鉛筆。
師:大家再猜猜李老師另一隻手裡有幾支鉛筆?
生猜測。教師出示兩支鉛筆。
師:你這次又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李老師另一隻手裡拿了2支鉛筆。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義
1、探索一共有幾支鉛筆。
(1)實物操作,體會合起來的過程。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李老師接下來做了個什麼動作?(老師將兩手中的鉛筆做合起來的動作),誰看清楚了?
生:李老師一隻手拿了三支鉛筆,另一隻手拿了兩支鉛筆,把三支鉛筆和兩支鉛筆合在一起了。(引導學生說)
師:你說的真清楚,能提個數學問題嗎?
生:合起來有多少支鉛筆?
師:合起來我們就說是一共有多少支鉛筆,大家一起來說:李老師一隻手有3支鉛筆,另一隻手有2支鉛筆,李老師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一邊演示一邊提問題呢?
請學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師:你表能現的真棒,那現在請大家用小棒代替鉛筆,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隻拿出兩根小棒,然後把他們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
(2)探索數法,數一數合起來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師:你說合起來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師:同意嗎?你是怎麼數的?
學生回答數的過程。(一個一個的數,先數出三個,再數四、五等)
師:老師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擺出來。你們看懂了嗎?
2、探索一共有幾只熊貓。
(1)仔細觀察,說明圖意。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的非常棒,小熊貓也來到課堂參加活動啦!(出示課件:熊貓圖)仔細觀察,你都看到了什麼?
生:三隻熊貓在吃竹子,兩只熊貓在玩球。
師:說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 一共有多少只熊貓?
(2)藉助圖形符號,理解加法含義,交流數法。
師說明要求:請大家用圓圈代替熊貓在紙上畫一畫。
學生獨立畫,教師巡視指導。
請兩名學生代表上台畫畫,並講述自己的作品意思。
師:哪些圓圈代表3隻熊貓,哪些圓圈代表2隻熊貓。
學生上台講清楚。
師:把這些熊貓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貓?你是怎麼數的?
生匯報。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數法?
師:這些熊貓合起來一共是5隻熊貓。老師用圓片代替熊貓擺出來。
板書:
(3)引入加法算式,闡明加法意義。
師:剛才這兩件事我們是用擺小棒和畫圓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數學算式表示出來嗎?
生:3+2=5。教師板書:3+2=5
師: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你們知道它是什麼符號嗎?
生:加號。
師:你們知道加號是什麼意思嗎?(做合起來動作)
學生回答。
師:真聰明,那3、2、5分別在兩件事里表示什麼呢?
學生回答。
師:把兩個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們一起來讀這個算式:三加二等於五。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嗎?比如我一隻手有3個蘋果,另一個手有兩個蘋果,合起來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就用3+2=5表示。誰能像這樣再來舉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師:看來大家已經學會加法啦,老師就來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戰嗎?
生:敢!
師:那我們就開始吧!(引入練習部分)
(三)鞏固新知,加深印象,幫助理解。
1、擺一擺,算一算。(P24)
(1)出示課件
師:誰能講一講圖上的故事並提出問題呢?
生:左邊有一個桃子,右邊有三個桃子,一共有幾個桃子?
師:老師用方塊代替桃子,請大家用小棒帶替桃子跟著老師一起擺,先擺一個桃,再擺三個桃,一共是四個桃,就是1+3=4。擺好了嗎?誰來告訴老師這1、3、4分別表示什麼呢?
(老師帶著學生擺。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擺一個桃子,再擺三個桃子,一共是4個桃子。就是1+3=4。1、3、4分別表示什麼呢? )
(2)出示課件
師:誰能講講這個幅圖上的故事並提出問題呢?
生:左邊有兩朵花,右邊有兩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師:誰想當小老師像剛才李老師一樣到講台上來帶著大家擺一擺呢?
請一名同學上台帶著大家擺:先擺兩朵花,再擺兩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
(請一個學生代表上台帶著大家擺。先擺兩朵花,再擺兩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
(3)出示課件
師:請大家一起告訴我這幅圖講的故事 。
齊說:左邊有四隻鴨,右邊一隻鴨,一共有多少只鴨?
師:大家自己試著用小棒邊擺邊說。
先擺四隻鴨,再擺1隻鴨,一共是五隻鴨。就是4+1=5.
請大家自己試著邊說邊擺。先擺4隻鴨,再擺1隻鴨,一共是5隻鴨,4+1=5.
2、猜一猜。(出示課件)
一天李老師在動畫片上看到了一幅畫:李老師看到畫就想起了加法算式,看誰和老師心有靈犀,想到一塊去啦?
學生回答:2+3=5
師:為什麼呀?
學生回答。
師:還有嗎?
2+3= 5 1+4=5 4+1=5
師:同學們還真是和我心有靈犀,太棒了。
3、結合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題)
師:下面我要看一看,我們同學會不會根據生活情景提出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並列出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a) 人物:圖上有一個小孩,兩個大人,一共有多少個人?1+2=3
b) 水果:一個盤子放了一個梨,另一個盤子里放了2個梨,一共有多少個梨?1+2=3
c) 小孩的一邊又兩個凳子,另一邊有三個凳子,一共有多少個凳子?2+3=5
d) 窗檯上左邊有四盆花,右邊有一盆花,一共有幾盆花?4+1=5
(四)課堂小結,深化理解。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其實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加法問題,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生活中到處藏著加法問題。下去之後請同學們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決的生活問題,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好嗎?
七、 板書
一共有多少(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