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中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現狀

中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現狀

發布時間: 2021-02-16 01:55:20

㈠ 我國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現狀

內容提要〕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推進,歷史教學網站也大規模的建設。目前歷史教學網站已取得重大成就,到2004年9月,筆者統計達127個之多,呈現「百花齊放」之勢,網站開發以為歷史教學服務、為課程改革服務為宗旨。但是在技術上、定位上、維護上仍然存在問題。今後在網站開發中,應該利用先進的技術、加強維護、搞好網站的定位,加大對網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內容,並始終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體現歷史學科的開放性」為思想指導。

〔關鍵詞〕:教育技術 歷史教學網站 教學網站特點分析 開發建議

隨著教育技術現代化普及,大量有關教學的網站建立。中學歷史教學也不例外。他們的現狀如何呢?在開發中出現哪些問題呢?將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本文試圖從歷史教學型網站入手,研究大陸地區歷史教學型網站的建設現狀,為今後的網站建設提供參考,為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做好鋪墊。

一 、中學歷史教學網站的調查
目前,網際網路上提供的可以作為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的網站有兩大類型,一是資源型,一是教學型。所謂資源型網站是針對歷史學科主題,提供歷史學科文字、圖片、聲音、影視等媒體的網站。所謂歷史教學型網站,筆者認為這類網站是針對中學歷史教師和中學生這一特定群體,圍繞歷史學習主題、科研主題、教育主題,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組織與發布,或者提供互動學習平台的教育網站。從內容上看,兩類網站有很大的區別。教學型網站與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有直接關系,它提供有關教科書、教學參考、習題練習、教案設計等信息。它是歷史教學專用網站,多圍繞教學和科研活動,也是廣大歷史教師和學生密切關注和積極建設維護的網站。資源型網站所涉及的范圍比較龐雜博大,因為歷史學科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所有可以為歷史學習知識點提供參考和借鑒的都屬於此類型,它們並不為歷史教學所專用,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即既可以作為歷史資源又可以作為美術資源。
2004年8、9月,筆者用關鍵字「歷史教學」對主要中文搜索引擎網站網路、google、搜狐、新浪、雅虎、北大天網等進行持續追蹤搜索。搜索過程中發現,搜索結果沒有涵蓋全部歷史教學網站,部分歷史教學網站是通過其他網站的友情鏈接所得;各個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有重復;部分搜索引擎結果不穩定,不僅數目變化,而且結果不是對關鍵字的准確搜索,而是部分位元組的匹配搜索;搜索結果中存在部分死網。整理幾大搜索引擎結果和從友情鏈接查到的網站,數目共計129個,其中有2個為死網,故本次調查統計的網站實際數目為127個。對這127個網站進行統計和綜合評價時,參照了李忠信的《教學網站的評價》和穆肅的《關於教學網站有效性的評價》等文章以及我國特色教育主題網站的評價指標。
二、目前我國歷史教學網站的開發特點
1.支持網站的伺服器平台
支持網站的伺服器平台多數屬於教育系統,包括學會組織、地方教研中心、出版社、學校一級單位,還有部分是網路上提供的免費空間。從屬於教育系統的一般為專用伺服器,這部分支持的功能比較高,也就體現出交互性能也比較好。而從屬於網路上免費空間的一般為通用伺服器,不支持資料庫,交互功能相對來說差一些。使用免費空間的歷史教學網站目前大約佔29%,使用者為有志於使用多媒體和網路教學的教師。在這些空間上的網站商家為了宣傳自己,往往會在網站中插入一些網站logo或宣傳圖片,影響教學網站的欣賞效果。
2.網站內容
(1)網站內容多樣。網站的開發者包括:學會組織、出版社、國家教育部門、地方教研室、中學以及熱衷於多媒體教學並有餘力的一線教師。開發者的多樣性決定了網站內容的多樣性。根據網站所涉及的主題和內容,可以把網站分為綜合性網站和專題性網站兩類。綜合性網站一般為集體開發。綜合性網站的內容一般包括全部教學內容和要素,專題性網站只展示教學中的某一個環節或要素。地方教研室開發的網站是為本地歷史教學提供一個教學展示平台,報道全國歷史教學科研動態和發展動態,這類型的網站往往是一個交互性的平台,授權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資源。以學校為單位開發的網站以介紹學校的教研、科研成果為主。個人開發的網站則是展示本人歷史教學中的部分成果,包括個人綜合網站和個人專題網站。例如,福建省福州八中駱志煌老師開發的史海泛舟網站,就很好的展示了個人的教學成果。專題性網站一般為針對一個特定主題來開發的網站。這部分網站中心明確,知識點集中,能給讀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如有廣東汕頭華僑中學的林華和劉毅婉開發的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網路主題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http://learncntt.ste.net/writein/index.htm)就很好的體現了全球化與中國的研究性學習過程,給讀者一個良好的視覺。
(2)教學內容要素基本相似。盡管開發者多樣、開發目的各有千秋、網站服務對象不一,但內容建設還是有一些共同要素。網站共同要素包括歷史教學現狀報道、教案、資源庫、試題課件、本地科研課題及成果展示。諸要素中建設最多、類型也較多的是資源庫的分類方式,有的按照知識點,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現代史等;有的按照資源的存儲格式,分為圖片、視頻,音頻、文本、軟體等;有的按照資源使用對象的類別,按年級歸類,而且往往是若干類別彼此嵌套。
(3)教育和教學理論。已經有部分網站開始建設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教學思想等專欄,居多的是支持信息技術教學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這部分網站還只是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尚未形成。筆者認為這一部分應該加大力度。筆者認為:現代教學技術和課程進行整合的關鍵是教育和教學理論。「未來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教師的素質。而教師素質的關鍵又是以什麼樣的教育理論去教學。」所以作為有共享優勢的網站應該加大這一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時期,加大這方面研究更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的內容最重要的是要把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和問題上傳到網上,供同行學習、探討。也可以介紹一些國外的教學理論和課程開發狀況,供我們來學習借鑒,如惟存教育這方面就不錯(http://www.being.org.cn)。
(4)課程改革信息展示。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出以來,學科教育界發生了許多新的變革。歷史基礎教育一線的工作者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式,歷史教學網站建設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課改課題匯報。網站建設者不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本單位或個人在課改方面所做的科研探討。如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個別網站推出了網路研究性教學(webquest)的實例。如廣東省晉江一中歷史組的「關於恐怖主義的研究」(http://www.yzls.net/webquest/webquest.htm0)和福建省福州八中史海泛舟的「關於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探討」。
3.技術因素剖析
(1)界面的美觀性。所有網站都有自己的站標logo,醒目突出,凸顯歷史學科和網站特色。部分網站還把logo提供給其他網站作友情鏈接。頁面使用文字樣式表(CSS)設置,頁面文字風格始終如一。但是隨著瀏覽器字體的變化,頁面的文字風格發生變化,頁面出現亂碼或重疊現象。從統計結果看,使用CSS的網站有46個,占總網站的比例大約為36%。
(2)導航系統的便捷性。網站的導航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內部導航和外部導航。內部導航就是和網站內其他頁面之間的相互跳轉,外部導航就是和其他網站之間的銜接。調查中所有網站的內部導航方便快捷,導航條醒目易於辨識,惟一不足的是由集體開發的多層次網站中,歷史教學網站屬於次一級網站,次一級網站沒有和上一級網站之間建立雙向互動,只可以由上一級進入下一級網站,反之則不通。外部導航網站包括歷史教學網站、教育網站和同類院校網站以及一些歷史資源型網站。大多數網站只鏈接了歷史教學網站,或者若干類網站混雜,沒有分門別類。因此在鏈接的時候應該對各類網站作全面的統計和調查,給讀者提供有效、有用的鏈接,以方便讀者獲取有效、有用的信息,服務於歷史教學。
(3)動態交互系統建設。及時互動是網路的一大特色。目前網站中的互動欄目有討論區、留言板、聊天室、在線試題、課件欣賞、郵件聯系。郵件聯系僅是鏈接到Outlook。使用頻率較高、建設比較好的是討論區,有的網站命名為留言板。技術支持依靠asp、jsp、php編程語言來實現。有28個網站開設了討論區欄目,而且根據實際教學的經驗和需要,開設了形式多樣的分討論區,瀏覽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入不同分區,發表見解,尋求他人幫助。
(4)資料庫技術支持。為方便瀏覽者查找網站內所需要的資料,有26個網站在站內設立了搜索功能,將編程語言asp、jsp、php和資料庫技術結合起來,實現用戶端和伺服器平台的互動。有12個網站把幾大搜索引擎作超級鏈接,實現和其他網站的互動。

三、今後網站開發建議
隨著Internet的發展與普及,網路成為一個巨大的「網路圖書館」。教育部推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意味著今後網路在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將更加廣泛,歷史教學網站建設也將面臨新的挑戰。
當前,歷史教學網站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歷史教學網站的分布范圍覆蓋了32個省市;歷史教師參與到網站的開發和建設中,並承擔了網站維護者的任務;網站內容與歷史教學關系環環緊扣,不僅包含參考資料,也包含了教育理論和課程改革中的熱點問題,同時還展示了在新的理念指導下的實際教學範例;許多網站開始推出新版,不斷改進界面。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如網站質量參差不齊,特色不夠明顯,資源重復建設,服務學生的欄目尚未建立,互動功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缺乏在線試題測試等。今後歷史教學網站建設應在上述方面有所改進,推出新的特色。
1.平衡網站分布的地區差異。統計歷史教學網站開發者與維護者的分布省市,發現歷史教學網站的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除未知地區的3個和合作組織的1個外,總數為127個,其中南方地區佔到了2/3;北方地區分布的網站中,北京佔到了62.5%。造成地區分布差異的原因部分程度和當地的經濟有關,網站建設需要硬體和軟體投資。南方地區經濟發達,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另外,南方地區的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較早,教師熱衷信息技術,花費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建設網站。今後,應加強北方和西部地區歷史教學網站的建設,帶動北方和西部地區的信息化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2.重視網站定位。調查中發現網站資料有重復利用現象,有的網站內容龐雜,只是堆砌材料,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開發者沒有明確的網站定位。網站定位就是在網站開發之前,確定網站的服務對象群體、創辦網站的宗旨和網站特色。有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目標,網站建設中的技術設計、內容選材、編排會容易許多。因此,網站開發要「量身製作」,結合實際情況和優勢,揚長避短,開發出真正反映自我的網站。只有重視網站定位,歷史教學網站才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3.依靠集體或採取合作的形式進行開發。網站建設需要具有歷史學科、教育學知識及網頁製作技術。具備這些基礎,打造的網站可以兼顧技術、教育理念、歷史內容三個方面,做到真正的指導教學實踐。缺乏任何一個方面的網站都會有些缺憾。為保證高質量的網站建設,建議網站製作和維護採取教學和技術人員聯手合作,依靠集體硬體設備支持、打造網站的內容和技術細節,做到在網站內容上突出網路特色,實現教師、開發者和用戶三方的真正互動。由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與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合作開發的歷史教學資源網(http://210.39.136.105/sites/lishi/),就是一個良好的典範。
4.加強網站的維護工作。許多網站的更新日期仍停留在2002年或者更早的日期,有的更新周期超過半年之久,部分網站呈現的知識內容已刪減或被新知識取代,而互動版塊也只是訪問者的留言和疑問,看不到管理者針對這些疑問的反饋和解決方法。實現教師、學生兩雙方的互動,技術上實現這個功能對並非難事,難點在於對這些互動版塊的維護和更新,維護者需要定期整理、反饋,並提出新的討論話題,使得討論區良性循環發展。開發者應該注重網站的維護發展。
5.積極採用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比如,實現網站個性化服務可以通過在伺服器上記錄每個用戶的訪問路徑和訪問內容,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用戶對哪部分內容的需求最大,不同用戶需要什麼樣的內容。根據這些分析,建立最佳網站內容分配模型,根據這一模型,待用戶再訪問的時候,把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提前下載到本地機中,節省用戶瀏覽時間,提高瀏覽速度。網站製作者還可以利用分析結果對網站規劃做修改,提高網站的訪問量。
6.加大教學改革和教學理論研究的內容。在新的課程標准上,如何搞好改革不是一個人、一個學校的事情。因此,建議各網站開設教學改革專欄,把各自探索的經驗拿出來,來完成好課程改革。在理論研究上,特別是網路環境下如何搞好歷史教學這個課題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借鑒國外,開發探究(研究)學習網站,如「美國聖地亞哥大學網路探究學習網」(www.webquest.sdsu.e),切實充分發揮網路資源共享的特點,把網路搞成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
7.深化對歷史教學網路的認識,加大對歷史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理論的研究。網路資源成為課程資源中的革命性因素主要是由於它的超強交互性,信息含量性,活動空間虛擬性等幾個特徵決定的。重視對歷史網路教學和其在教學中的利用,是本次歷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和以前的歷史教學改革相比,網路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很明顯,被提高到了一個很高的層面,這從已出版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和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徵求意見稿)可以明顯看得出來。而在目前的學科課程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的的確確,對網路資源和教學改革的缺乏重視和關注。其實網路資源和歷史教科書一樣,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這一點為我們的歷史教師所忽視。當然從重要性上來看,網路資源略不及我們所使用的歷史教科書,但是隨著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和網路化的逐步推廣和加強,在歷史教學中,網路資源將發揮出來的巨大作用,卻是一本小小的歷史教科書遠遠不能媲美的,因而對此絕對不能小視.。
8、內容上應該以歷史學科知識為主,擴大知識面,加大對歷史教學的輔助作用。由於歷史學科的專業特點,知識體系的建構有別於其他學科,教學內容時空跨度極大、頭緒多、容量大、時效性強,涉及古今中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久遠的歷史資料、又需最新的國際資訊,既有世界大家庭,又需了解身邊的故事。如果將網站的內容僅僅局限於現有的教材和傳統的教學理論上,不僅教學內容掛一漏萬,也失去了本學科開放性的特性。不利於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世界,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因此,歷史教學網站應該以學科知識為主,擴大知識面。《史海泛舟》在這方面就不錯,開設了古跡導游、訪古游蹤、歷史名城、歷史人物、歷史博物館、學史論文和時事溯源等欄目。因此,在今後的歷史網站開發上,內容應該以歷史學科為主,指導思想應該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體現歷史學科的開放性。
以上我對歷史教學型網站開發的特點及今後開發的重點進行了初步的分析。新課程改革提出要轉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都需要我們對網路及相關技術有進一步的研究和挖掘。通過這次調查,也感受到了我國同國外歷史教學網站的差距。今後我將加大對國外歷史教學網站及其理論的研究,如WEBQUEST等,借它山之石,為我國歷史教學服務。

㈡ 信息技術發展現狀

編者按在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先後作了學術報告。圍繞世界工程科技發展的前沿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是中國工程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學術交流,可以促進我國廣大科技人員迅速把握當前世界的工程科技現狀及水平,推動我國工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今天,我們選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的報告《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和創新》,同時,我們還摘登了三位新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報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威廉•沃爾夫的報告《21世紀國際工程面臨的挑戰》、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亞歷克•布魯斯的報告《培養未來技術專家的大學課程》和日本北里大學教授大村智的報告《來自微觀世界的神奇禮物———阿維菌素》。

進入新世紀,世界上創新型國家幾乎都將發展信息技術作為國家戰略重點。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普及,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產業大而不強,需盡快改變我國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受控於人的局面。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我國把掌握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突破口。雖然我國信息技術的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來我國在一些有較大影響的關鍵信息技術領域有了可喜的突破。本報告分別就先進集成電路晶元與光電子器件、高性能計算機與軟體、下一代互聯網與信息安全、第三代移動通信與無線通信、數字電視與音視頻編碼,信息技術在產業中應用等六方面介紹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進展和創新。

在微電子技術方面,幾十年來其發展一直遵循摩爾定律,即集成度平均每18個月翻一番,30年時間內尺寸減小1000倍,性能提高1萬倍。由於C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技術極限被不斷突破,在可預見的十多年內,摩爾定律仍將持續起作用。我國經濟長時間高速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集成電路(IC)市場,但目前國內市場自給率不到25%%,尤其是在代表IC水平的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方面,國內的技術差距就更大。近年來我國微電子取得關鍵技術的突破,成功開發出863眾志、龍芯等CPU。可喜的是以64位通用高性能CPU為代表,以龍芯(Goodson)為例,相同主頻下Goodson-2的性能已經明顯超過PII,Goodson-2E則相當於P4水平,但在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方面仍然落後國際先進水平幾年。目前,微電子技術進入納米尺寸和System-on-Chip時代,CPU時鍾進入GHz。中國具有較強整機系統設計能力,SOC時代的到來是我國IC產業跨越發展的機遇。

我國在光電子技術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國際上獨立提出並實現了優於現有其它結構性能的40Gb/sDFB+EA(帶電吸收的分布反饋激光器)和SOA+EA(帶電吸收的半導體光放大器)。研製出國際領先的可調諧長波長探測器,包括Si基和GaAs基垂直腔RCE(共振腔增強型)和WDM(波分復用)光纖通信系統用的OMITMiC(一鏡斜置三鏡腔)探測器。在全固態激光器技術方面,我國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紫外六倍頻全固態激光器和寬調諧全固態激光器。

計算機模型/模擬與理論研究和實驗並列為分析復雜系統的三大支柱,高性能計算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技術發展呈現四大趨勢,大量採用商業現貨供應(COTS)技術同時發展定製技術,高性能計算機與網格計算共存,從「高性能」走向「高效能」,從高性能計算(HPC)走向高性能服務(HPS)。目前代表國際水平的是2005年IBM研製的367萬億次/秒大規模並行機「藍色基因」。我國近年來在高端計算機的研製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出現了神威、銀河、曙光、深騰等知名產品。在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的排名中,2004年曙光4000A排名第10,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軟體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果說在1971年軟體為10萬行代碼,2001年為700萬行,軟體的高可信已成為新環境下軟體系統開發和運行的關鍵和著眼點。2002年全球軟體產業為7000億美元,中國僅佔1.91%%,在中國市場的系統軟體中,國外品牌佔95.3%%。這一狀況目前有所改變,中文處理軟體保持國際領先,我們自行開發了伺服器操作系統,實現了桌面Linux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國產Office辦公軟體產品取得進步,但應用軟體的開發和移植不足。今後電子政務的推開和開放源代碼將為我國軟體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互聯網從數據業務進入到承載如電話等實時業務,面對業務質量保證(QOS)和可擴展性、安全性等挑戰,傳統電信網也承受來自寬頻業務的壓力,網路技術處在換代的前夜。在最近幾年,下一代互聯網(NGI)和下一代網(NGN)成為網路發展的熱點。中國也開展了NGI和NGN的研究和試驗,其中最重要的是CNGI項目(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該項目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IPv6試驗網。與國外進行的NGI試驗不同,由於我國電信運營商的積極參與,CN鄄GI重視支持QOS的體系和技術的研究;在意對無線和移動業務的支持;以走向商業應用為目標關注網路和業務的可控可管。CNGI項目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鼓勵開展旨在促進NGI與NGN在技術發展方向上協調的研究試驗,開發支持NGI並有可能向NGN發展的網路軟、硬體和應用,CNGI在探索NGI與NGN融合之路。

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對網路的依賴越來越大,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密碼理論、密碼演算法、安全協議、網路安全和信息隱藏等技術發展很快。我國專家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創新成果。如被國際同行稱之為「肖-Massey定理」的相關免疫布爾函數的頻譜特徵。又如環導出二元偽隨機序列,揭示了密碼設計一類新的非線性資源的密碼學性質。我國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Hash函數的方法———比特跟蹤方法,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國內電子政務市場,國產PKI系統已佔主流。

中國有用戶規模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目前普及率也僅是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現有網上使用的移動通信設備和終端的關鍵技術基本依賴國外。第三代移動通信(3G)時代的到來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由中國提議並得到國際電信聯盟(ITU)和3G標准化組織3GPP通過的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成為國際3G三大主流標准之一,它採用時分雙工(TDD)模式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天線技術,目前正在進行的規模應用技術試驗已表明,其頻譜效率優於採用頻分雙工(FDD)的另外兩個3G標准(WCDMA和CD鄄MA2000)。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普及應用推動了無線技術的發展,從無線區域網(WLAN)擴展到無線城域網(WMAN),而WLAN/WMAN應用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認證與安全。我國提出的WAPI(無線區域網鑒別和保密基礎結構)標准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性能上優於802.11i國際標准。此外,我國提出的SCDMA技術以其優良的性能價格比領先於其他無線接入技術,成為我國農村「村通工程」的首選方式。

在新世紀,廣播電視數字化興起,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地面無線廣播電視的數字化都發展很快,有線數字電視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利用IP技術的IPTV,數字電視地面無線廣播技術新的應用領域是手機電視。我國數字電視地面無線廣播系統技術研究較早,提出了多種方案,其中採用偽隨機序列(PN)的時域同步頻域處理技術等構成了基礎性發明專利,所實現的性能優於按照ITU已有的三項國際標准實現的系統。不僅在信道處理技術上而且在信源編碼技術上我國也有可喜的創新,我國發布了AVS音視頻編碼標准,它的壓縮效率與國際標准MPEG4/AVC相當,但復雜度低,AVS的部分技術已被吸納進相應的國際標准。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我國在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技術的推廣獲得了國際大學獎和企業獎,農業信息化示範系統及其應用獲得了聯合國的獎勵。我國開發了「用於測量與控制系統的EPA系統結構和通信規范」,被列入國際標准,標志著我國在工業自動化的現場匯流排領域有了國際認可的核心技術。信息技術在產業的應用能夠滲透到從設備控制、過程管理、生產製造到企業資源優化和決策支撐的各個環節,有很大的開發和應用空間,在這方面,鞍鋼是一個應用信息技術改造老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很好的例子。

作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標志的信息技術發展方興未艾,正在滲透到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成為新一輪競爭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對我國來說也是難得的機遇,正視在信息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並重視推動信息技術在產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㈢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結構的研究
2、網際網路上教學資源的分析與利用的研究、
3、基於因版特網權教學模式的研究
4、利用校園網進行教學的研究
5、在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教學策略的研究
6、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教材的研究
7、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評價體系的研究
8、信息技術在學科課程中的應用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研究
9、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科課程整合的模式設計研究
10、新型課堂環境教學模式比較研究
11、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方式構建與實踐研究
12、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環境的研究型教學方案與素材設計研究
13、中小學網路教育資源與學科整合教學的個案與評價研究

㈣ 如何實施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如何有效進行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教學在各校的不斷普及和深入,現在在農村小學基本上各所學校也都開展了信息技術教學。但由於農村學生尤其是偏遠山區的孩子,較少接觸電腦,造成學生電腦水平差異懸殊。該如何適應高速發展的電腦時代;信息技術的教師,又該如何讓學生盡快地了解計算機,並通過短時間的學習,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呢? 關鍵詞:農村小學 信息技術 有效教學 正文: 隨著信息技術教學在各校的不斷普及和深入,現在在農村小學基本上各所學校也都開展了信息技術教學,目前,我校從三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但由於農村學生尤其是偏遠山區的孩子,較少接觸電腦,造成學生電腦水平差異懸殊。我們的學生,該如何適應高速發展的電腦時代;信息技術的教師,又該如何讓學生盡快地了解計算機,並通過短時間的學習,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呢?農村家長對信息技術課有抵制現象,認為信息技術課讓學生學會了玩游戲、上網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學生都過度的熱衷於打游戲、上網。因此,「嚴重影響了學生其它學科的學習」。如何把握農村小學的特點,開展積極探索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應該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是農村小學的一線教師,近年來我校的信息技術課程幾乎都靠一本書一張嘴,信息技術教學還沒有真正的走進課堂。本學期我擔任了信息技術這一課程,對以上的情況作了以下一下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一、 立足校本,培養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 建設一支適應信息技術教育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關鍵。有了設備,沒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是目前農村小學大多數教師的素質不高,多數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筆加黑板的方式,連投影儀、語音座都很少使用,對計算機甚至有畏懼感。這兩年隨著教師計算機考核的開展,情況稍好一點,但是距離信息技術教育要求,差距還是很大的。在當前計算機人才緊缺的情況下,農村小學是很難如願以償的,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過培訓,建設一支適應信息化技術的教師隊伍。然而,在農村小學,每個教師都擔負繁重的教學任務,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的培訓上要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除每學期安排少部分老師參加系統培訓外,對大多數老師要結合學校實際需要,利用寒暑假、節假日、晚上等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進修培訓。 而培訓的內容應選擇實用的,諸如WINDOWS操作系統、WORD、POWERPOINT、EXCEL、IE游覽器使用等,特別是農遠設備的應用, 應對所有教師進行強化培訓,以達到熟練使用農遠的程度。 二、激發興趣,引導打開計算機「大門」 雖然現在計算機在農村正在逐漸普及。但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計算機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個新鮮玩意兒,他們的心中對計算機既充滿好奇,同時又存在一絲絲「敬畏」。因此,拉近人機距離,便是我們信息技術老師的首要任務。 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都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對於小學生來說「電腦」是新奇的「玩意」,那麼如何引導他們怎樣打開計算機的大門呢?那就要靠學習興趣的激發。由於農村經濟落後,學生家裡幾乎都沒有電腦,而學校的電腦又不多,使得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少,所以學生上信息技術課時難免有陌生感,對教學內容也就掌握不好,長此以往便會對信息技術課失去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那就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思考。三.寓教於樂,引導學生愉快地學習電腦知識及操作技能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思維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愛玩好動,學習容易從個人興趣出發,難以恆定和持久。因此不宜採取長時間的說教方式進行計算機教學,而要採取生動活潑,寓教於玩,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學生接收新知識。 現在,一些家長一說起玩電腦游戲,就皺起眉毛,特別反感,總認為玩電腦游戲會荒廢學業,尤其禁止孩子玩電腦游戲。其實許多電腦專家一開始學習電腦都是從玩電腦游戲開始的,就是從這里起步學到了豐富的電腦知識。這種學習方式對於少年兒童顯得更加合適。電腦游戲能給與人知識,使人學習與玩樂之中學到很多東西。學生可以從電腦游戲中去探索,去精通電腦,說不定還會干出一番事業來呢!美國電腦界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茨就是為了玩三連棋,從編寫程序開始,相繼編寫出DOS、WINDOWS等優秀軟體。對於小學生來說,正確地引導他們,在玩中學習電腦知識,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讓學生自主學習。 社會在飛速發展,知識總量在成倍遞增,信息技術的知識更是浩如煙海。農村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又很差,要趕上信息時代的步伐,僅僅靠課堂上幾十分鍾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的自我探究、自主學習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自我探究、自主學習呢? 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體驗自學的樂趣。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不同於其他學科,對於某一種軟體,往往同一各操作目的,可以有多種操作方法完成。而這些教學內容就成為樹立學生自主學習信心,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的絕佳內容。 其次要及時肯定表揚自我探究的結果。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及時肯定和表揚非常重要。在探究過程中,不過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多還是少,都應及時給予表揚。學生在欣賞自己的自學成果時,如果還能得到別人的肯定,那一定更另他們欣喜。 總之,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我們只有在了解其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決,才能推動農村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進程。在當今社會里,信息技術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信息技術是萬萬不能的,如果說課程改革是正在開發的沃土,那麼信息技術就是耕耘在其中的「神州七號」。因此,我們需要努力,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可阻擋。我將不斷地在新課程改革前沿努力探索新路,願農村教育事業出現一個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㈤ 小學信息技術現狀調查報告(論文方式)我對此一竅不通...

(一)活動目的:
讓同學們過一個安全、健康、充實、愉快的寒假;培養學生多動手、動腦、協作、探究等能力;教育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關注發展。
(二)活動內容:
1、實踐研究題:每個同學可以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以「雛鷹假日小隊」為單位集體完成一個小課題,具體題目附後。
2、動手操作題:每個同學自行設計、製作一個「迎新春,慶元宵」花燈。
一、二年級實踐研究題
讀兒童書籍,聽廣播或家人講故事,看電視節目等,寫下十個故事以上的題目,熟記五個有趣的故事。
三、四、五年級實踐研究題
1、以「××家成長之路」為研究課題。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個「家」(如:革命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教育家等)為研究對象,然後通過閱讀、調查、訪問、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等,了解這類「家」的事跡,寫二十個以上摘錄卡(「摘錄卡要寫清楚人物的簡歷。如:姓名、出生年月,重要學習工作經歷,主要成果和名言一句)。在收集足夠的資料之後,對這些「家」進行歸類分析。如對他們的「學習條件」、「文化程度」、「自身努力」、「把握機遇」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出成名成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寫出課題總結報告。
2、以「環境保護」為研究內容。如「寧德市環境改造方案」。
活動提示:學習環境保護知識,通過走訪有關部門、年長者、技術人員、專家,查閱材料,弄清以下問題:①當地的莊稼種類、樹木種類、河流情況、昆蟲和鳥的種類;②本地居民飲用的水源在哪裡,是否缺水;③過去的環境與現在的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④周圍有哪些污染源和污染隱患,污染物是什麼,對人、動物有什麼危害;⑤什麼部門管環境保護的事情,他們怎麼評價家鄉的環境,採取的措施;⑥少先隊員對家鄉的環境保護能做哪些事情;⑦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設想當地將來的環境如何改造。
3、以「父母工作和生活情況」為內容,開展調查研究。
活動提示:確定不同職業的幾位同學的父母及這些同學作為調查對象,選取平常的一天進行訪問,弄清以下問題:父母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時間,勞動強度如何,平均獲得多少勞動報酬;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務,花費多少時間;父母為了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費多少時間;同學們了解父母什麼,是否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是否體諒父母,同學們平常對父母採取什麼態度。在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一個與父母溝通、孝敬父母的建議方案。
4、以「未來的家電」為研究課題
活動提示:分析現在某一家電的種種缺點和不足,設想你心目中未來的這一家電是什麼樣子。可以有什麼功能。分析你的設想實現依賴於什麼樣的技術,大約什麼時間會成為現實。
(三)活動要求:
1、「花燈」製作要親自動手,材料可充分利用廢棄物,要多想像,重在創意,有特色。
2、小課題要在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積極實踐的基礎上完成,課題研究的調查報告或小論文要用方格紙抄正。
3、組成課題小組,討論課題的實施計劃,確定觀察的地點或走訪對象;每次觀察、走訪要有記錄;從有關文件、報刊和書籍上搜集資料,做成剪報或資料卡;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小組內要進行分析、討論,形成小組的共同觀點和結論,確定課題小論文的提綱以及寫作分工。
4、以上提供的內容供參考,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另選研究課題。
(四)活動評獎:
1、下期開學後,學校將舉辦一、二年級「故事大王」比賽(只有能講五個故事以上的,才有參加預賽的資格)。對比賽優勝者,學校除了給予獎勵外,還請他們到學校電視台講故事給大家聽。
2、小課題研究按年段評選特等獎一名,一、二、三等獎各6名,優秀獎若干名,並於開學初進行「論文答辯」與展示。
3、花燈製作,按年段評選一、二、三等獎各10名,優秀獎若干名,參加學校「元宵燈展」。
4、各班評選若干名「參與獎」,若干名優秀成果獎。

寒假結束,學生的實踐性、研究性學習作業效果讓我們吃驚。學生的「花燈」製作,多姿多彩,形狀不同,材料各異,想像豐富,富有個性特色。學校舉辦「元宵燈展」吸引了全校學生和不少家長。一、二年級的「故事大王」比賽,通過學校電視台直播,教室里掌聲不斷。小課題研究更讓我們體會到小學生的能力,證實我原有的想法。西方國家的小學生,可以搞「研究」,可以寫「小論文」,同樣,中國的孩子,也可以開展「課題研究」,也能寫出「小論文」來。
二、小課題研究的深入實施
通過寒假小課題研究的實踐,增強了我們開展這一活動的信心。於是,我們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實踐活動的管理。2000年秋季,寧德市(原寧德地區)初教工作會議上,原初教科長俞長生將我校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實踐向全市作了推廣。
2001年開始,我們繼續在寒暑假開展這一活動的基礎上,向高年級學生提出了撰寫小論文的要求,並在畢業班開展撰寫小論文的學生畢業作文可以免試的嘗試。同時,向學生明確提出小課題研究的要求:
1、參考學校、老師提供的課題或內容範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完成的題目進行探究(特別強調自己的興趣);
2、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組成課題小組(課題小組可以打破原有年級、班級的界限,按居住地、興趣愛好等,自由組合);
3、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觀察走訪、實踐體驗等形式積累資料,並及時做筆記、寫體會;
4、獨立思考,或小組共同分析、討論、交流,形成一致的觀點或結論後再寫成課題研究「小論文」。
5、學校開放圖書館、電腦室、器材室,同學們可以到學校查閱、借用書刊資料,上網查閱資料,借用活動器材;隨時可以向老師咨詢、請教。
同時,我們通過家長會、給家長的一封信,說明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家庭的條件,為孩子創造一個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良好氛圍,更希望家長能成為孩子開展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參謀者、參與者、評價者。」
2002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市實施,我校作為福建省課程改革實驗基地校,我們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要求,將課題研究向作文教學拓展,向各學科教學延伸。
2003年初,得知福建省教育學院中文系林文錡老師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科研規劃立項課題——新時期作文教學全境研究」後,我們向課題組申報了子課題《小學生課題研究與小論文寫作的研究》,很快得到課題組的審批。我們把「小學生課題研究」作為一個正規的課題進行研究,並制定了課題研究方案。我們確定: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學識、身體、心理特點,探討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撰寫小論文的策略,尋求正確的、恰如其分的指導方法,使小學生課題研究這一嶄新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能夠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達到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
本課題研究所涉及的內容有: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范圍、形式、制約因素、研究策略探討、必須遵循的原則探討、效果評價、與寫作水平提高的關系等。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不同於以往的主題活動,小論文撰寫不同於以往的習作,對小學生來說,這是一項較高難度的綜合性學習,對學生有挑戰,對教師也有挑戰,尤其是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上觀念要有較大突破。
本課題的研究就是針對小學生在開展課題研究、撰寫小論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尋求正確的引導方法,使小學生課題研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培養、提高小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課題研究、小論文撰寫能力,將「研究性學習」作有效性的拓展,探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新路子。
三、小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效
經過前後五年多的實踐與研究,尤其是2003年以來的實踐,我校「小學生課題研究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提高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開展小課題研究給小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自我把握、自我展示的時空。小學生興趣愛好廣泛,自主選擇課題涉及面也廣,探究的領域大,在自主、快樂的情況下開展研究,因此參與的興趣很濃,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探究某一問題,涉及環保、城建、農業、天文、戰爭、科技、電器、家庭、名人成才、學校發展等。例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調查」、「寧德市水資源的調查」、「我驕傲,我是寧德人」、「我自豪,我是附小人」、「小學生家務勞動和自理情況的調查」、「壓歲錢的來歷和使用情況調查」、「小學生在校園玩危險游戲的調查」等,都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進行設計的;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課題,如喜愛戰爭故事的學生選擇「坦克的發展史」、「現代戰爭與高科技」,喜歡家用電器的學生選擇「手機(或電燈、空調、洗衣機、計算機、冰箱……)的發展史」、「未來電視預測」,注意關注家庭生活的學生選擇「與父母溝通」、「父母工作生活的調查」,喜歡了解名人的學生選擇「××科學家的成才之路」,善於觀察周圍事物的學生選擇「故居老街的變遷」、「社會用字不規范的調查」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學生興趣濃,樂於參與體驗,主動開展探究,因此收到的效果也特別好。當我們看看學生撰寫的小論文的題目,像模像樣;數數小論文文章篇幅,短的1000多字,長的上萬字;讀讀這些小論文,有的讓你不敢相信是出自小學生之手。
2、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我們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鼓勵小組合作,協作完成小課題研究。實際上,有相當部分的課題,根據小學生扽實際能力獨立無法完成,必須小組合作,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調查」、「寧德市水資源的調查」等。從實際情況看,多數的同學也是尋找合作夥伴,組成小隊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而小組合作從合作夥伴的構成到小隊名稱的確定,從課題的選擇到計劃的制定,再到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最後到成果的形成(如寫出小論文),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主確定,學生積極性很高。
合作小隊一般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每一個小隊都聘請一個「小隊輔導員」(大多數是其中一個隊員的家長),每一個小隊都取了隊名,如「申奧環保小隊」、「尋找污染源小隊」、「煥新家園小隊」、「雷鋒小隊」、「樂您小隊」、「快樂小隊」、「青蘋果小隊」、「考拉小隊」、「霹靂小隊」、「閃電小隊」、「曙光小隊」、「前進小隊」、「新·心·星小隊」、「跨世紀小隊」……為獲得第一手資料,他們走街串巷,調查訪問,不亦樂乎。就像五年7班的同學說的:「有時采訪沒人理睬,有時父母也不理解,但我們還是做得很起勁,因為那真正是我們自己喜歡乾的事」。「綠色」雛鷹假日小隊寫的寧德市環境問題調查報告《伸出我們的雙手——建設美好的家園》,四年級薛可君等同學探究的《神秘遠天的一顆星——王綬王官》,五年三班左立竹同學執筆完成的《從海灣戰爭看現代戰爭與高科技》,還有《坦克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發展史》、《論現代家務勞動》、《關於父母工作生活的調查報告》、《故居老街的變遷》、《社會用字不規范的調查》、《寧德師范附屬小學現狀調查和發展設想》等等,都是學生合作的成果。五年級的蘭泳同學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難找到需要的資料,小隊成員都積極行動起來,大家一起找就容易多了」。
3、提供了獲取素材的有效載體,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學生習作的最大難題是「無話可說,沒內容可寫」。由於小學生年齡小,缺少一定的社會經歷,作文內容成了制約學生習作的瓶頸。要麼說假話,說空話,或者是東抄西拼,甚至整篇抄襲,開展小課題研究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作文提供了十分豐富、有趣的內容。
學生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讀書看報,上網查找資料,開闊視野;通過參與實踐、實地觀察、體驗生活,在自發性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素材,使習作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如:學生組成的課題小組活躍在社區、街道、工廠、機關,宣傳、訪問、參觀、調查,既使課題內容具體化、真實化,又在實踐中獲得第一手素材;學生在學校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進圖書館、上網查詢資料,采訪校長、老師、同學,拓展活動空間,收集第一手材料;回到家裡體驗家庭生活,參與家務勞動,調查家庭有關數據等,都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上述種種體驗活動,既能讓學生獲得寫作素材,又能喚起學生的創作靈感,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
老師們反映,開展課題研究後,學生習作內容真實性加強,選材大量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內容,材料的組織、語言的表達都有明顯的進步。特別是畢業班,畢業前夕人人完成一本自己的習作集,學生將自己的習作分門別類,歸成幾組文章,如寫人篇、記事篇、狀物篇、調查篇等等,寫上前言(或寫在前面的話),加上目錄,設計封面,裝訂成冊,有的同學還畫上插圖,不少同學還用電腦打字。那一本本學生習作集,不留心還真以為正式出版的作文選呢。我們幾年來都舉辦了學生自編的習作集展覽,吸引了不少同行和家長的目光,有人給我們提字說:「未來作家從這里起步」!
4、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鍛煉並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學生受年齡的限制,接觸社會少,社會適應性差,而開展小課題研究,離不開社會。因此,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接觸社會生活,到機關、到工廠、到企業、到社區,去訪問、去調查、去了解,在社會生活中體驗,擴大視野,開拓思路。更重要的是,在社會生活的體驗中,增強自己的社會適應性,鍛煉並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筆者在五年七班召開了座談會,學生談了很多很多小論文寫作以外的事。有的同學說:「到小商小販那裡調查最不好做,他們愛理不理,有的說話很難聽」;有的同學說:「到單位進門房特別難,看門人總說我們小孩采什麼訪?看不起我們」;有一個同學神秘地說:「我發現官越大人越好,局長的態度比門房好多了,門房不讓我們進去,局長還給我們倒茶」;有的同學說:「找別人幫忙態度要好」;有的同學說:「找大人采訪特別要注意文明禮貌」……其中黃軒昊同學說:「去年我們小隊選擇的課題是『保護周圍的環境』。我們走街串巷,觀察、尋找蕉城城區的污染源;走訪了環保局的栗書記、許副局長、辦公室劉主任和環境監測站的叔叔阿姨;了解了護城河周邊商店的營業員,發放了一些問卷;讀了《十萬個為什麼》、《怎樣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大全》、《環保周刊》等書,還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從而獲得了不少有關環境污染的數據,了解到不同階層人員對環境問題的看法,懂得不少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也學會了一些與他人交往的本領……」姚君浦說:「小孩子去訪問大人要講究方法,不然就會遭到拒絕」。魏凌波同學說:「怎麼樣從收集到的一大堆材料中選擇有用的寫成文章呢?這次我不依賴父母,我找來很多書參考,選擇與課題有關的剔除無關的,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還經過了小組的討論之後才開始下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提高,尤其是社會適應性的培養,是其他教學無法實現的。

總之,通過「小學生課題研究的研究」實踐,我們發現小學生的潛能是很大的,外國的小學生能夠搞「研究」、能夠寫小論文,我們的小學生同樣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不但能寫出「類似科研」的小論文來,而且在課題探究中鍛煉了自己,提高了綜合素質。
我們認為:小學生課題研究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和探究性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隨著研究性學習的進一步開展,隨著對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鼓勵、支持,小學生在課題研究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有的教師對待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感到困惑,有的甚至不敢再讓學生參與這類課題研究式的研究性學習。其實,對待出現的問題不必大驚小怪,只要我們充分信任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平台,學生的潛能一旦被激活,問題就會得到解決,活動就能健康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綜合能力必將得到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㈥ 對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的幾點思考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著力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術教育在落後地區仍是個空缺,既不納入考試科目,成績也不列入學生的總評,並且也不列入期末考試科目,而評價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最終是以升學率為評價標准。如以高考成績評價一個努力12年的學生,使得學生和學校不得不重視高考科目,這是從思想上和行動上不重視信息技術課的根本原因。於是,造成了表面上的支持和重視,而思想上的不重視。經常有學生家長問,需不需要給孩子買台電腦。難道買電腦就能提高信息技術嗎?買不買也不能由老師的一句話來決定。常言說道:一心不能二用。學的時候要專心,玩的時候要暢快。但在信息技術課上,學和玩的界限就不那麼明顯了。「玩心」是所有的學生都有的,信息技
長期以來,普通教育以知識性的課堂灌輸為主。如在這偏遠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沒有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即使課表上排有,也如同虛設,一些學校缺少專業教師,就把這課附加在班主任或課任教師老師身上,這樣信息技術課在學生的心目中自然就成了「副課」了。
思想認識有待提高。面對信息化社會飛速發展及我國加入WTO所面臨的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基層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校長對農村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種種畏難情緒。信息技術課不是升學考試科目,沒有必要去大力發展--副科論。黨和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提高全民素質,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但是在農村,不管是行政部門或學校.家長,都是以提高升學率為教學工作的中心目標,對於這目標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實施,而其它的則無關緊要。以這種偏頗的目標來作為教學工作的導向,學生也會受其影響,就會使學生單純的去學習升學科目,而不會把學生的特長發揮出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學生以考試的分數來評價自己,而忽視了其它方面的發展,造成了學生心理的畸形發展,抑制了學生全能發揮。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那麼,如何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呢?需要有一個摸索的過程。筆者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這里不妨提點個人的看法。就宏觀而言,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基礎應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相應的教學理論,何克抗教授把它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目的」。這里強調的是學習環境,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而學習環境的設計則是至關重要的,關於這一點,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從目前看,似應有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兩大塊。前者的教育似應從強調信息的重要性入手,教會學生收集信息、檢索信息進而運用信息的方法;後者內容更豐富,如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術,電腦繪畫,文字處理,製作電子報刊、網頁等。總言之,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這就有個信息素養的問題。關於信息素養,筆者認為主要表現為八方面的能力,即運用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生成信息、創造信息、發揮信息的效益、信息協作、信息免疫。當然,以上所論或許太理論化或有泛泛而談之嫌,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個動態過程,需要實踐,在此謹希望為教師們提一個參考的框架而已。

㈦ 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教育沒問題,就是說書籍的安排其實是沒問題的。
但問題出在學校,學校覺得在中小學重視信息教育是沒用的。
所以都是半開半閉,隨便做做樣子。
很多差點的學校開都不開這個課程。
所以關鍵在學校能重視這個課程,讓學生從小就了解到電腦,不只是會玩游戲就好了。
就是因為不了解電腦,才有那麼多孩子沉迷網路游戲。

㈧ 信息技術課程教育實施多少年了

90年代中期吧。記不清了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