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地方課程研修
❶ 小學學校與與地方課程有哪些
首先指出的是綜合實踐課程屬於國家課程。國家、地方、學校是國家規定的三級課程。
199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即三級課程、三級管理。 國家:制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審議省級上報的課程推廣方案;評估全國范圍內的課程質量。 地方:開發地方課程;指導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 學校:開發校本課程;選用教科書。 三級課程包涵的課程,以中小學(1-9年級)為例,列表如下: 國家課程:1-6年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7-9年級: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並沒有給出權威性界定,只是從綜合實踐活動所包括的內容和目標兩個方面進行了說明: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自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地方課程:(各地自主開發,省廳審批。規定性與自主開發性相結合)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書法、傳統文化、健康教育、人生規化……
語文學科的學法指導、名作賞析、閱讀寫作、英語(Q吧)學科的寫作方法指導、英語興趣小組、英語奧賽輔導、社團課程等都屬於校本課程。
❷ 小學地方課程的介紹
小學,地方課程,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❸ 小學地方課能上些什麼內容
地方課主要教:
(1)日常方言(方言區),童謠。
(2)本地文化、本地名人、本地民間故事、本地革命斗爭史等。
❹ 小學中的地方課程包括哪些內容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
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
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4)小學地方課程研修擴展閱讀
1993年,我國實行了新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改變了全國大一統的課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課程,突破了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了國家統一管理課程的制度,逐步實行中央、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
多年來的「一綱一本」的課程教材體系正向「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的課程教材體系轉變。地方和學校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課程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樣,就使地方和學校有了一定的課程管理權,使地方和學校有了課程開發的一定自由。
在保證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水平,發揮地方、社區和學校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能使課程和教學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許多有條件的地方、學校與課程專家合作,在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設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
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❺ 小學校本研修需要做什麼
校本研修計劃
一、校本研修的指導思想
校本研修是立足學校教學實際,以學校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為本,以學科組為單位,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中心,注重教育理論學習,以以合作交流為渠道,針對學校實際、教學實際、個人實際,促進廣大教師在實踐中學習,提高英語學科成績。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提高,以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益,營造濃厚的校本研修文化,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校本研修的目標
1、堅持以校為本,加強英語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努力建設一支專業知識扎實、有特長、有現代教育觀念、掌握現代教育手段、有創新精神的高質量師資隊伍。
2、積極探索聽力教學模式。
3、進一步宣傳和確立校本研修的新理念。加快教師的角色轉變。樹立新型的師生觀、科學教學觀、終身的學習觀、和諧的職業觀。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由單純的教學執行者轉變為文化知識的優選者、教學的研究者;由教人者轉變為學習者;由說教者轉變為生活示範者。
4、做好現有課題的研究工作,著手規劃下一輪課題研究。
三、校本研修的保障及措施
校本教研要著眼於課堂教學,以集體備課活動為重要載體。堅持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集中教學智慧,形成學科教學資源庫,實現整體優化,促進共同提高。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將努力探索出一條全新的、適用的校本研修之路。校本教研的主要是學校大力支持,保障研修。採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
學校成立監督小組,組織教研,提供所需的聽力設備。
1、自我反思
教師在研究自己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中,應加強教學反思及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反思,重視案例的積累。為了使教師養成學習與反思的習慣我認為應該:A、每期撰寫一篇教育敘事、教學經驗總結;B、每月完成一篇經課後反思重新調整的教學設計;C、強化完成每節課的教學反思;D、每期完成一篇自己滿意的典型案例;E、認真作好讀後反思。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了一體,使教師逐漸成長。
2、同伴互助
倡導教師對教學中的問題、反思、案例及時交流。在校本研修活動時間里共同研討、集思廣益,探討解決辦法,發揮同伴互助作用,實現經驗共享。充分利用集體教研時間,開展同組同伴互助。每次活動各組、各教研協作區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反思、案例、困惑、示範課、研究課、優秀課或集體備課中涉及問題作為研討內容,要指定中心發言人,大家集思廣益,平等交流,求異求新,互相啟發,實現經驗共享。
3、專業引領
學校業務指導小組採取業務指導。學校組織聽課、評課、參加研討,評價案例、反思,幫助指導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引領作用。
四、研修活動安排
八月:1、校本培訓;2、組織教師參加遠程教育; 3、加強課例和案例的研修;4、收集班級工作小結、個人研修小結。
九月:1、教研組研修計劃中,制定個人研修計劃;
2、校本教材編寫計劃;3、配合校本教材編寫,組織各年級測試研討會;6、落實課題組工作;7、組織評選優秀「教學設計」「教學案例」。
十月:1、檢查組研修工作落實情況;2、組織教師交流學習;3、全面展開研修評議活動。
十一月:1、檢查研修工作落實情況;2、研修組舉行示範課教學評議學習活動;3、組織教師撰寫心得體會。
十二月:1、全面開展評價活動;2、研修組學期小結;3、寒假備課布置;4、讀書筆記及反思日記收集匯總。
❻ 小學地方課程有哪些 小學三年級地方課程教案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❼ 小學數學遠程研修學習完後談談在這個課程的教學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課堂教學在以下方面需要改進:
1. 角色的轉變
2. 課堂操作的轉變
3. 課堂用語的改變
一,角色的轉變
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諸如歸納法、演繹法、綜合法,又有啟發式、灌輸式、以及填鴨式等,近來又出現了任務型的課堂教學方法。但是無論什麼方法,在實際的運用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
多年來我一直都在試用各種課堂教學的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但我根據多年的經驗,覺得出現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這方面做得較差。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你所講的東西沒有興趣,你再多的再好的方法都是徒勞。而最近,我在一些娛樂節目中得到了一點啟發。為什麼那些節目主持人和歌星們能調動數以萬計的歌迷們整齊劃一地手舞足蹈呢?我發現,無論是主持人還是歌星,他們都很好地抓住了觀眾或聽眾的心理,觀眾或聽眾對他們都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在聽或看的時候都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參與其中。
於是我想,如果要讓學生的心神跟著教師走,我們必須得讓學生對我們所講的東西感興趣。我覺得,我們教師也應該成為課堂上的主持人,盡量把自己要講解的內容設計得更加有趣,特別是要精心設計主持方法,來調動學生,讓學生隨著教師的調度,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以前,我們更注重知識的講解和訓練,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興趣培養。由此看來,當今的課堂教學,就學習一方而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就課堂操作來說,教師應該是主要的。因此,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則成了課堂的重中之重。若欲教之,先則引之。若不引之,則必失之。由此可見,現在的教師最重要的「技術」就是要修煉「吸引之術」。據我多年的觀察,「吸引術」高的教師,就像唱功好的歌星,魅力強的主持人一樣,能夠「呼風喚雨」,如魚得水,也很受學生的愛戴。相反,如果「吸引術」練和差或者是根本沒練的教師,就只能是要風沒有,要雨難求了。他的學生也對他說東道西,不尊不敬。可見吸引學生是多麼的重要,教師角色的轉換是多麼的勢在必行了。
二、課堂操作的轉變
在進行了角色轉換之後,我們教師還必須在課堂上對操作形式進行改變。在以前,教師無論用什麼方法,教師都是課堂的主體。在任務型教學被提出之後,人們大都認為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但我認為,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單從學生學這角度來說的,而並不是從教和學這兩個角度來考慮。不可否認,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好壞,和教師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會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就整個課堂來說,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就像一支軍隊,從表面上看,沒有士兵,要打仗根本就不可能,更別說打勝仗了。但是,如果真正要打好仗打勝仗,就必須取決於指揮官。指揮官指揮得好,就能夠打勝仗,若是指揮不利,則只有抱頭鼠竄的份了。
既然如此,那教師如何轉變課堂操作呢?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特別是英語課,要實現這一轉變,可不是一兩句話那麼簡單。經過長期的實踐,我覺得不管是以往的組、復、新、鞏、布,還是後來的任務一環環,教師在運用的時候都很難做到真正的轉變,在教學形式上改變都不是很大。到頭來,教師們不知不覺地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我在想,我們何不像節目主持人一樣,把要講解的內容設計成各式各樣的節目形式,把學生當成熱心的觀眾或聽眾。教師在課堂上主持學生積極參與。這樣內容形式都新穎了,師生的關系也就容易融洽。師生的關系融洽了,相互配合也就會默契,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會好得多。像這樣,教師放下架子,不再是高高在上,威嚴不可侵犯,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負擔也少得多了。教師們不會再為課堂上的死氣沉沉和學生不與之配合而擔心。教師們要擔心的,就是怎樣練好主持技巧,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三、課堂用語的改變
當然,教師若是要更像一個主持人,除了改變課堂操作方法,我認為還應該改變一下教學用語。大家都明白,學生的精神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為什麼要改變課堂操作方法,其目的不就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嗎?一堂課上,有效地吸引住了學生,這堂課肯定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麼我們整堂課的努力就很有可能煙消雲散。在以往,每個教學環節的銜接,我們都要煞費苦心地精心設計。有經驗的教師和思維活的教師可能會設計得很不錯。但不可否認,有的時候某個環節或某幾個環節是很難設計得流暢的。比如,聽力、閱讀、語法就不容易連接流暢,這樣的課總是讓教師們非常的頭痛。在我看來,不一定要花許多的時間在設計環環銜接上,能夠銜接流暢就銜接,不能銜接就用另外的方法。
我們教師是不也可以像節目主持人那樣用幾句口號來提醒學生的注意。像何炅、李維佳和李湘他們就經常用一些口號來激發觀眾的熱情。也不見得就是由上一個節目帶出下一個節目。但是我們並不覺得他們的節目就顯得很不緊湊。為什麼我們教師就不能採用這種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用什麼樣的口號呢?我覺得口號應該是有力度,有節奏而且簡單的。在學習新內容的時候,我們不防讓學生大聲喊:I can learn, not a silly bird.若是要讓學生寫的時候,則可以喊:I can write, of ten right.如果要讓學生做課堂練習,則可以喊:I can do, always true.如果要復習學過的內容,則可以喊:Still remember, never forget.若要比賽,則可以喊:Teamwork, winner forever.等等。這樣的口號有幾個好處:第一,可以讓學生感受英語環境;第二,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第三,可以激發學生的鬥志。第四,每堂課心情地喊幾次,可以提神醒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