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德育課程化的解說詞
A. 以我為素質教育要做什麼為主題的幼兒園大班德育教育發言稿
上最後一節輔導班的時候,只見大滴大滴的雨點打到窗玻璃上,發出有節奏的「嘀嘀嗒嗒」的聲音.哎呀,糟糕!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不由得後悔起早上沒有聽媽媽的話把傘帶上了.我這才想到問題的嚴重性,爸爸在單位加班,媽媽又生病了,都不可能跑來接我呀!怎麼辦? 看來只好冒著雨回去了.想著想著,下課鈴聲響了,我慢吞吞地收拾好書包.走到窗口看著,聽著,心裡不禁埋怨起這倒霉的雨.眼見著身邊的同學有的被家長接走了,有的拿著傘走出了教室,也有的同學索性沖進雨簾,嘴裡還喊著: 淋雨的感覺好爽哦!「於是,我也鼓起勇氣沖進了那風雨的世界,硬著頭皮去嘗嘗那「好爽」滋味.「哇!雨好大!」還沒沖到校門口,我的全身上下已經淋了透兒,成了個「落湯雞」 .
B. 如何更好的開展好幼兒園的德育教育課程
中日幼兒園教育比較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縱觀推動日本經濟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原因,人們幾近一致 地認為促使日本經濟騰飛的催化劑,乃是其體系完整、制度完備、投入充足、實施普及的國民教育。正是由於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朝野內外、舉國上下對於教育的重視,才使得自然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以較高水平的國民 整體素質這一社會資源優勢,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育方面成功的 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作為實施啟蒙教育關鍵階段的幼兒園教育,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在日本也將其作為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礎 ,同時也作為學校教育的初始工程納入教育體系之中。雖然日本幼兒園的創設比西方晚幾十年,但由於日本不 斷地借鑒西方幼兒教育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使其在幼兒教育方面取得較為突出的成績。現將我國與日本的幼兒園教育做幾個方面的比較。 一、教育原則及目標的比較 1、日本幼兒園教育的原則是以幼兒期的特性及幼兒接觸的社會環境為基礎進行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的, 教師和幼兒間需建立一種十分可靠的信賴關系,倡導教師與幼兒為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而努力。 我國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原則是德、智、體、美諸方面的教育應互相滲透,有機結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 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並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 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中。 2、幼兒期是關繫到人的品行最終形成的重要培養時期。根據這一點,日本幼兒園根據其教育原則,通過開展在園生活,力爭達到以下目標: (1)以培養健全的身心為基礎進行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態度,使幼兒能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 (2)培養孩子的愛心、對人的信任感,培育自立精神,養成能與人協作的態度及初步的道德觀。 (3)培養幼兒對所處自然、社會環境包含對事物的關心和興趣,從而培養幼兒豐富的內心感受,萌發幼兒的思考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對語言的關心及興趣,養成能愉快地表達,認真地傾聽以及對語言的感覺。 (5)通過各種體驗,培養幼兒豐富的感性認識及創造性。 我國幼兒園安全教育的目標按幼兒年齡的不同分為3-4歲幼兒,不跟生人走,不遠離成人,不摸危險物。4 -5歲幼兒,不玩危險游戲,不去危險地方,懂得交通安全。5-6歲幼兒會處理簡單危險,相比之下我國幼兒園安全教育中的避難訓練、自我救助等方面的訓練幾乎沒有,應引起我們充分的重視。 二、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 (一)日本 1、活動形式 幼兒在園的生活形式分為自由活動和集體活動,與我國不同,日本幼兒園以自由活動為主體,各班、各年 齡段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對室外的一些大型運動器材(鞦韆、攀登架、跳床等)、小型運動器具(球、繩 、玩沙工具等)以及室內游戲材料(積木拼板、圖書等)進行自由選擇,使孩子心理上獲得極大的滿足,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以游戲為媒介,充分培養幼兒的感知能力,在玩的過程中積累知識、鞏固經驗,從而獲得各領域的全面發 展。 在日常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集體活動所佔的時間比例少,約20-50分/天。主要進行一些問候、唱歌、聽故事、拆紙活動等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教育與培養。 2、在課程的設置上,綜合了各領域教育內容,依照國民行事、社會行事安排了一些按慣例或定期舉行的幼 兒園「行事」(活動)。日本幼兒園的大部分行事都設有讓家長參與的項目,幼兒園定期將園內的主要活動及教育內容以印刷材料的形式告知家長。 (二)中國 在我國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中非常重視情感的培養。比如,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等情 感教育,有效地促進了幼兒情商的發展。同時,我們在教育目標設置上注重幼兒對美的感受及表現的萌發。由 於比較偏重技能的傳授,所以幼兒表現美的能力較強。 三、總結與分析 (一)日本幼兒園教育的特點 1、日本幼兒園教育,原則上是以幼兒接觸社會、自然環境為基礎進行多種多樣自發活動,以培養幼兒自主 、自力、自律為目標,使幼兒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2、在日本的幼兒園教育中重視幼兒在各領域各項
C. 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的過程也是幫助幼兒社會化的過程,將這一觀點與幼兒園德育的實況聯系起來談談你的看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性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這意味著幼兒園課程不僅要關注領域,還要關注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領域與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是領域課程發展的趨勢,也是領域課程發展的高級階段。藝術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如何正確地實施其與各領域以及其他活動之間相滲透的幼兒園滲透式藝術教育是藝術這一領域無法迴避的話題。
筆者認為,幼兒園的滲透式藝術教育主要是指滲透於其他領域以及幼兒園其他活動之中的藝術教育。幼兒園滲透式藝術教育應主要包括四種類型:一是滲透於其他各領域活動中的藝術教育;二是滲透於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教育;三是滲透於游戲活動中的藝術教育;四是滲透於節日活動中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有其獨特的作用,同時由於藝術教育自身的某些特點使其在不同領域交叉和融合過程中發揮著中介作用,這種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領域所不能比擬的,這樣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藝術教育與其他各領域之間存在著更多的滲透。試結合幼兒園在實施滲透式藝術教育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來探討我們應如何正確實施幼兒園滲透式藝術教育。
一、實現藝術領域與各領域之間自然、實質的融合
要實現藝術領域與各領域之間自然、實質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滲透不是指無關內容的簡單堆砌,而是把相關聯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間沒有一定關聯的內容是不能實現滲透的。因此,滲透到各領域活動中的藝術教育在內容上應與各領域活動的內容相關聯。
其次,我們要理解相關聯的內容的融合並不是指相關聯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要通過某些恰當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語言活動《春姑娘》(散文詩)中,我們可以融入畫「春姑娘」、唱或欣賞春天的歌等藝術領域的內容。但如果在欣賞完散文詩後,先讓幼兒畫「春姑娘」,然後唱或欣賞春天的歌,這使活動看起來像個大拼盤,顯得生硬、不自然,且由於內容過多,很容易導致目標變得不明確,無法很好地完成預設的活動目標。如果在教師朗誦散文詩《春姑娘》時以春天的歌作為背景音樂,在活動最後讓幼兒演唱背景音樂中的春天的歌來結束活動;或是在欣賞完散文詩後,讓幼兒在畫「春姑娘」時以春天的歌作為背景音樂,都會使活動看起來顯得流暢、自然且目標明確。
D. 幼兒園德育有哪些內容
1.合理構建環境
改變過去單純的為美化活動室而布置環境的觀點,從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內點出發,考慮容全面發展的需要和不同個性的差異,為幼兒創設一個整潔、溫馨、舒適而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在幼兒園牆壁上、盥洗室、午睡間等地方布置禮儀教育和養成教育的圖片,讓孩子熟知幼兒園禮儀的要求;在各樓走廊上粘貼溫馨小提示,知道上下樓梯要注意安全、說話要輕聲、輕拿輕放玩具等;在家教欄和宣傳欄等公共場所粘貼公益廣告標語,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2.激發道德情感
良好的環境氣氛和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樂於接受成人的建議,這樣情境下的教育過程會給幼兒帶來愉快,並培養了健康、積極的道德情感。為此幼兒園首先盡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充滿著愛、信任、同情以及民主的人際交往環境,同時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系欄、半日活動、親子活動等向家長做好宣傳工作,了解幼兒園德育工作開展情況,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同時建立了《教師行為規范》和《家長行為規范》,督促家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E. 幼兒園上國學德育課的稿子發帖
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因地制宜的開展國學教育活動。 2.根據教師的師資水平,有效提升師資隊伍的國學水平。 3.重視宣傳效應,大力宣傳國學精神,引起社會關注。 4.開展國學教育交流,提升家長文明素養。 關鍵詞:幼兒園國學教育;「蒙以養正 聖功也」;國學水平;文明素養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15-01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暫時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會萬劫不復,永遠不能翻身。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中國古書易經上說「蒙以養正 聖功也」蒙童時期把他養正培養他的正氣這是聖人的功績,不要養歪,養邪從蒙童時期我們就要教他走正道。而在幼兒這段時期孩子會以驚人的速度將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事物,不加選擇的全部吸收。而國學教育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應遵守的各種規則,教育孩子如何孝養父母、尊敬師長、誠實守信,如何起居飲食、穿著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讀書,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不良環境等內容,通過給幼兒講解教育,他們很快就會背誦,而且還會應用於現實生活中。那麼幼兒園進行國學教育時,用哪些教學方法更加適宜呢?經過教學的實踐研究與經驗的積累,有以下方法: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因地制宜的開展國學教育活動 處於人生啟蒙時期的幼兒表現出的總體特徵是對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動、具體的探究與認識。這是人睜大好奇的眼睛觀察周圍世界、利用現成的工具與環境發生主動交往的最初時期;是在心靈中構建色彩斑斕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圖像的時期;也是開始用詞、語言與成人及其他人交換信息、情感、需求、慾望,從而建立起最初的、社會交往意義上的人際關系的時期。幼兒已經懂得「我」指自己。會用「我……」來表述自己的種種想法和要求,並學會一些滿足自己需要的手段與方法。 幼兒園在開展國學教育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幼兒生活為中心,基於幼兒現有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形式上要採取了幼兒喜歡的體驗式、探索式等活動,讓幼兒調動各種感官,實現色形聲樂的有機結合。本著「蒙以養正」的教育理念,以中國傳統經典為課程內容的依託,根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順序,內容上選擇了幼兒最喜聞樂見的《弟子規》、《三字經》、《古詩詞》、《三字文》等內容,字數上也從三字句,五字句,到七字句。分別對應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國學教育活動。目的是通過誦讀,讓幼兒初步學習、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汲取民族精神的豐富營養,不斷增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與自信;通過誦讀,讓幼兒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提升境界,豐富內涵、開闊眼界、凈化靈魂、啟迪智慧,讓中華民族智慧精華與幼兒的成長節奏合拍,促進和諧發展;通過誦讀,讓幼兒拓展知識層面,感受漢語言的魅力,培養文學愛好,提高學習能力,為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二、根據教師的師資水平,有效提升師資隊伍的國學水平 教師要向幼兒進行國學教育活動,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國學知識。可通過查閱資料,組建國學評鑒小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對於國學的認知水平,了解、背誦或熟讀國學經典作品,並且掌握教幼兒背誦的方法,使幼兒了解其中的正確含義,並學會聯系幼兒實際生活進行啟發教育。具體做到: 1、抓學習,促進教師對國學專業成長認識,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組織教師學習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園所,學習交流,請專家來園講座、指導教學等,教師統一思想,明確了認識,「幼兒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強弱,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幼兒園國學教育質量的好壞」。但要真正提高教師國學專業水平,需要腳踏實地,制定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才可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提升。 2、抓培訓,利用多種形式,提升教師國學專業水平。為了更好的提升教師的國學專業水平,首先要加強規劃,有效落實。設立了「幼兒國學教育研究室」,重點就教師國學專業培訓,課題研究,今年我們將申報「十二五」規劃課題的子課題《幼兒園傳統文化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的研究,其次採用結對幫扶等方面開展工作,制定了中、長期教師國學專業發展的規劃,短期培訓計劃,就教師目前的專業水平,採取突出重點,制定措施,分步實施,有效推進。最後分層培訓與指導教師開展「為人、為師、為孝」等主題活動。同時請專業特長教師進行基本功展示,盡快讓教師提升國學專業水平。 三、重視宣傳效應,大力宣傳國學精神,引起社會關注 首先在環境創設上為幼兒提供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環境,對於全面提高幼兒素養,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及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重視園所傳統文化環境的創設,全面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真正把園所文化擴展到孩子們的一切活動場所。環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可將國學經典和幼兒園環境有機結合,落實在每一處地方。例如:班牌、家園共育、走廊、樓梯、盥洗室等等。通過每天播放《弟子規》、《三字經》視聽光碟及教室環境周圍布置展板等形式,進行大力宣傳讓幼兒及家長初步了解幼兒園國學教育內容;充分利用幼兒園家長學校、班級家長會及《家長園地》宣傳欄,向家長宣傳國學教育的重要性,使他們明白國學對幼兒人格、道德品質、情操、精神風貌的培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次通過新聞媒體、大型活動引起社會效應,向社會宣傳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從而社會認可。 四、開展國學教育交流,提升家長文明素養 家長進行國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組織開展了「國學教育交流活動」,活動以「傳承中華美德 惠澤萬千家庭」為主旨,通過對「凡出言 信為先 言必行 行必果」的理解和詮釋,使家長掌握教會幼兒學習國學的方法,這樣家長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到對幼兒的國學教育活動中來活動取得了家長的理解和積極配合,收到良好的提升效果。同時結合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大傳統節日,開展了讓家長搜索收集民風民俗、網上祭奠祖先英烈、感恩系列行動等主題活動,讓家長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國學文化的熏陶,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最後讓我們中國的文化之根正潛移默化地注入到孩子的心中,願經典文化寶藏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和弘揚!
F. 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凡是和品德掛鉤的都是我們教育的內容,內容很多不能一一細數,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一)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獨占甚至爭搶玩具,獨食等是幼兒期常見的事情,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哪個孩子「自私自利」,貼上品德差的標簽。對這個問題應從兩方面來看。首先,這是由於幼兒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維」所致。這種思維方式使幼兒在考慮問題時總是從自己的感覺,觀點出發,而不知道別人觀點的存在及其不同,更不能主動,自覺地從別人的立場或角度上考慮問題,因而導致獨占行為的發生。其次,幼兒常發生的爭搶現象,往往是由於他們還不具備分享行為,沒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規則所致,需要成人加以培養。 培養的方法主要有: 1.樹立榜樣; 2.創造分享機會; 3.培養分享動機; 4.掌握分享規則; (二)培養幼兒的同情及助人行為 同情、助人是我國傳統道德所倡導,也為現代文明所贊揚的。富有同情心,多些助人行為對於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以及今後的社會交往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及早加以培養。方法有: 1.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同時幫助兒童了解他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喚起情感的共鳴,萌發同情心. 2.利用扮演角色的游戲, 讓兒童練習同情人, 照顧人,幫助人,也可對兒童進行移情訓練。 3.教給兒童一些安慰和助人的技巧. (三)培養協商與合作意識 協商與合作意識的培養對於幼兒適應集體生活,將來進入成人社會,受到社會的接納與歡迎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幼兒的協商與合作意識,讓他們從小學會自己協商解決問題。 1.為幼兒提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讓兒童在交往中學習協商與合作。 2.通過榜樣和示範來增進幼兒協商的技能,強化其合作行為。 (四)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 勞動意識,勞動觀念的教育,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包括幼兒的勞動習慣,對勞動的態度,對勞動者的看法,對勞動成果是否珍惜等內容。目前,勞動教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普遭受到人們的輕視。在家裡,父母替孩子包辦一切,從吃飯、 穿衣,到幫助孩子去做學校里的衛生……學校中一切圍繞「升學」這根指揮棒轉,勞動教育被拋在腦後。這樣做的結果,不用說人們熱愛勞動,尊敬勞動者,許多人連起碼的自我服務能力也不具備。這一現象應該引起社會,家長的重視。 具體到幼兒身上,這一問題更為嚴重。因為孩子年齡小,動作技能差,家長往往更容易把孩子的一切都「承包」下來。因此,家長更應重視這一問題。 那麼,在家庭中如何對幼小的孩子實施勞動教育呢? 1.給孩子講關於愛勞動的故事; 2.利用談話開展勞動教育; 3.利用文藝作品和影視中勞動者的形象及其品德來開展家庭勞動教育; 4.給孩子提供接近勞動者的機會; 5.訓練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從小養成勞動的習慣。
G. 德育課程教學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為人們處理數據、分析資料、交流信息提供簡捷的手段。由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數學越來越被世人當作一種普遍適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發展,不僅考慮數學課程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智力落後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運用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其數學應用意識,思維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智力落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同樣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智力落後學生尤其是輕度智力落後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遷移能力,但大多數智力落後學生在高技能發的學習上,遷移能力很差;學習興趣較少,學習動機水平底;學習需要不佔優勢;智力落後學生的需要多以低級需要為主,以滿足生理的需求為主。
因此,數學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重要內容。對於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目的是要為智力落後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學會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實用性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著眼於智力落後學生現在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獨立生活的需要,對最大限度促進智力落後學生潛能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遵循對智力落後學生數學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條原則,對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進行以下的研究與探索:
一、 採用生活化教學法,讓生活問題走進培智學校數學課堂
新的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數學。弱智學生由於智力地下、思維不靈活,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據技能時,通常需要藉助更多的直接經驗,認識更加具體的內容,經歷更加深刻的體驗,才能實現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針對弱智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學校課程設置中數學的教學的要求: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無論培智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化教學方法主要有:(1)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與活動,把知識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根據弱智學生愛動的特點,進行了「動態教學」,如「認識數字5」時,運用課件出示<小花鴨過生日>,再現生活情景,寓教於樂。先以輕松活潑的,充滿情趣的故事導入:小花鴨今天過生日,大白鵝、黑黒狗,小公雞、胖胖豬都買了禮物來祝賀.......。接著讓學生數一數故事中涉及到數字5的圖片,孩子們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和誘人的禮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過來,然後可以進行分角色表演,進行生日宴會活動,在活動中,要給小動物們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戲中不僅進一步認識了數字5,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2)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和研究能力,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認識「24時計時法」時,要想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用24時計時的意義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長途汽車站去實地參觀,從而找出正確答案;在認識重量單位「千克」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有關「千克」的實際概念,教師可以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菜場、水果攤等場所,讓他們學會親自挑選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後親手拎一拎,親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親口數一數,親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測一測自己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在認識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時,可以讓學生用捲尺測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高,在實踐中建立正確的長度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能夠使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中並能即學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學實用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3)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與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穿心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我設計了到超市購物的游戲,讓一個孩子扮演收銀員,其餘孩子去購物,老師給他們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在購物的過程中,顧客要認出物品的單價,在付款的時候,收銀員還要說出你付出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收銀員的角色,讓輕度智障的學生輪流去扮演。這樣在游戲的過程中,靈活的運用加、減、乘、除知識計算購物中出現的找零,求商品價格之和,求商品平均價格等實際問題,模擬生活情景,再現生活畫面,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個別化教學方式與走班制教學模式相結合,促進培智生的發展
每個兒童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培智學校也象普通中小學一樣採用班級授課制,學生按年齡編班。然而,班級授課它強調統一,要求齊步走,難以適應培智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充分照顧培智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也不易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培智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並不相符,同一年齡的培智學生由於智商不同,心理年齡也不同,並且同一類的學生的缺陷差異也是各不相同的。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培智學生健康成長,滿足他們的個體需要,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種特點與需要圍繞特殊兒童,以特殊兒童需要為中心來進行教育。因此,針對培智學生個別化教學的需求,可以採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
為了使走班制教學模式能夠真實有效的培養培智學生,那麼要考慮如何進行分班,如何針對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
走班制教學的分班原則主要有以下兩點:(1)充分考慮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教學得以有效運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根據培智學校的學生的生理年齡一般在7-18歲,但是其心理年齡最高只能達到8-10歲正常兒童的特徵,在走班制教學中,通常把學生依據生理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低段(7-10歲)、中段(11-14歲)和高段(15-18歲)。在領域目標的實現中就依生理年齡段和相應心理特徵需求選擇內容並運用相關教學策略和方法加以實施。(2)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在《綱要》中,將技能按照其發展的難易程度劃分為低、中、高不同的階段。但實際上存在著某些學生已到中段卻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差異較大,認知水平又明顯不同,在教授某一內容時就難以「面向全體」,無法體現「以人為本」。為此,需要根據一定的評測手段來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歸類組合分班,分為低年級(1-3年級)、中年級(4-6年級)、高年級(7-9年級)三個教學階段。
走班制教學根據分班後的不同年級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1)對低年級學生,採用綜合主題教育,寓教於樂。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分散,注意力不穩定這一實際情況,在走班制的低年級教學中採用「單元綜合主題教育」的方法,在個別化教學中滲透游戲教學,使學生在自然愉悅的狀態下學習、訓練,充分挖掘其潛能,有效地補償其身心缺陷,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長進。(2)對中年級學生,努力創設情境,實現「教學、生活零距離」。現實世界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脫離智力地下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經驗的教學內容,學生是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與意義的。基於以上認識,在構建中年級走班制數學課程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生活。(3)對與高年級學生,變課堂數學為社會數學。數學教學只有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它具體的意義,也才能顯示出它應有的價值。高年級弱智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5-18歲之間,他們即將融入社會。因此,在高年級的走班制教學中,應該注重加大培養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力度,為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