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教案

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教案

發布時間: 2021-02-16 06:49:34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怎樣備課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深入,新的教學理念必然引起我們對教學作全面反思。但課改不能僅停留在觀念的變革上,它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完成。對學校來講,對廣大教師來講,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加快教學創新,改革課程實施方式,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新課程下新老教材的課怎麼上?實行新課程後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核心的問題就歸結到如何備課上。 當前,我校的師資不算緊、課程不算多,教師任務不算很重,教師為應付檢查(教師應付學校檢查,學校應付上級檢查)照抄舊教案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導致教案流於形式,把動態的學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識灌輸為目的的舊備課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師教法陳舊、思想觀念轉變慢,新課改對他們來說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青年教師剛走上教學崗位,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培訓,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個人喜好備課、上課,他們某些觀點新奇,但得不到理論支持;骨幹教師雖然走在課改前沿,但他們校內外活動多,好的觀點和做法僅僅在每學期的一兩次教研課、公開課中體現平時亦忙於應付。就是有些教研組組織的集體備課,其實質仍然是應付檢查(教研活動檢查)的個人備課。因為,教研組的做法一般是,把備課的任務分配給幾位教師,每人承擔一定量的備課任務,然後交流(交換)。這種集體備課雖有交流、自主修改,但缺少情感的溝通,缺少爭論,缺少商榷,缺少思維碰撞。這樣備課只是手工勞動;幾乎沒有經過大腦的過濾的教案,只能是財產的浪費,體力的浪費,生命的浪費。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呢?下面就新課改下的備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揚棄傳統的備課觀,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 揚棄意味著繼承和發展。備課的內涵極為豐富,有對教材的鑽研,有對學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設計,有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和利用,還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等。直面新課改,我們不能把傳統的備課觀一棍子打死,而要實事求是,科學分析,進行揚棄。如傳統備課中提出的吃透兩頭,掌握雙基和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知識和技能相吻合,並不矛盾。關鍵是教師在備課時,要創造性的工作,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考慮進去,設計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並在實施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三維目標。 新課程理論指出: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參與,意味著對話,即學生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將由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上課不再是執行教案者,而是和學生一起分享理解的互動生成者。因此,教師要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觀。教師的備課,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交往的平台,具體地說:一是能讓學生全面參與學習;二是能讓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三是能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過程;四是要能關注學習的積極評價。 二、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寫成的。能成為教材,自有其價值存在與相應的精神穿透。這就要求我們備課前一定要先對全冊教材內容有個簡要地了解與整理,對整個知識系統有個全面的感知,再針對單位備課內容進行具體設計,最終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記《課標》所指出的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這牽涉到備學生情況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學生對教材內容非常熟悉,則需對教學難度予以適度的提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 挑戰;如果對學生來說教材內容比較難,較為抽象難解,則要考慮是否變換設計角度與思路,降低內容的難度與坡度,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體驗成功,激發良好的學習意願。然而,備學生是一個復雜、難把握、具有較高彈性的問題,為使每節課都能確保順利,遇到問題有個迴旋的餘地,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時的應急預案,也就是盡可能的多想幾種可能。在不斷解決問題,戰勝問題的創造性勞動中逐漸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創造性使用教材還包括揚棄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與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教學資源不僅僅包括課本、教參、練習冊等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等課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每個學生所生活的社區、家庭等等。資源的外延。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是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應該注意的是,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往往擁有著和教師同樣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他們往往有自己不同於成人的獨特的視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這種變化,把過去教師單向封閉的備課轉變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引導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備課。這樣課堂的空間將會更加深廣,教學效果也會更佳。 四、提倡集體備課,努力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學行為上。 藉助於集體備課加強對課程、對教材、對教學的研究與交流,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研究課程改革,進而有效的幫助組內每一位教師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上,作用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有效的集體備課,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環節: 1、個人預案 集體備課的前提是教師獨自寫出個人預案。每位教師生活閱歷、教學經驗、教學風格互不相同,因此教師鑽研教材、設計個人預案時,不必寫詳案,而是個人在某個環節的獨特見解,或是對他人教案某些認同章節的摘錄、修補。個人預案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獨自的教學風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這正是集體備課的良好開端。 2、集體研討 在教研組里,分單元確定中心發言人、定時間、定主題進行集體討論。採取先逐人談設計意圖、教法學法指導、學生參與情況,即交流個人預案;再共同探討,確立共性的東西,形成共識,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過程及內容作好詳盡的記錄,整理形成材料並作總結發言。 3、整合實踐 中心發言人從總結材料入手,把優秀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設計,融入本單元教案,訴諸筆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體詳案,再分發給組內成員。這時的集體詳案,雖經過前兩個階段的交流與研討已比較合理,但每個教師的觀念與行動間還有一定距離,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師要以集體詳案為藍本,根據自身的教學特色,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二次加工,並在實踐中檢驗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而完善。 4、認真反思 新課程對我們的傳統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經驗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備課中的反思,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教學經驗的局限性,並經過反思使我們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的思維加工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最終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這個意義出發,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 5、實踐成案 每一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對上一環節的教學設計的反思稿進行再實踐,即運用反思稿在自己班級里進行教學,驗證反思後形成的解決方案是否切實有效。在這一過程中,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從而又進入反思與修正,並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教學案例成案。從以上幾個環節來看,備課確實是一個生成的、動態的過程,在師師、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必然會在思維的交鋒、思維的碰撞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實的缺憾。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激發我們對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細致分析,進行案例分析,進而面對現實中的真實問題時,能隨時提取移植,做到舉一反三。 總之,備課也是實踐新課程理念。然而,要備好課並在備課中有效的實施新課程,就得更新備課的概念,懂得備課不等同於寫教案。書寫教案是備課,查閱資料是備課,了解學情是備課,上課後的教學反思、總結更是備課,而且是重要的環節。

⑵ 面對新課程,應該怎樣備課

內容:備課的突破口先從觀念上入手;新課程有什麼新的備課特點;怎樣編寫新課程教案;●課程改革呼喚備課改革,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怎樣備課?●有人備課寫教案10年,但仍停留在最初1年的水平上;有人備課寫教案1年,但卻具有別人10年的水平。為什麼?●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一、備課是課改的切入點,備課改革首先從觀念上突破1、什麼是「備課」?「備」,可以理解為「准備」、「預備」。「備課」就是教師課前所做的准備工作,它是教師充分地學習課程標准,鑽研教材,開發課程資源和了解學生,弄懂弄通為什麼教,教什麼?學生怎麼學、教師怎麼教,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出目的明確、方法適當的教學方案。備課≠寫教案。編寫教案是備課的一部分工作,但備課並不簡單等同於寫教案。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寫教案,其實這是不太合適的,應當把大量的時間用於鑽研教材,了解學生,優化教學設計等。2、教師拿到新教材進行備課時,常常遇到一些問題:①、新教材體系和特點如此之新,一下子不知怎樣去把握和處理;②、新教材要求活用,但卻不知應如何開發課程資源;③、面對陌生的三維目標,應該如何去確定和整和;④、舊方法不能用了,根據課標精神應該如何來設計一節課;⑤、變革教學方法,研究學習方式,教師應該怎樣去組織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⑥、舊的教案都認為有必要改,但新課程教案又應該怎樣寫呢?……顯然上述這些問題大都要在備課和優化新課程教學設計中得以解決,尤其要在備課環節中應該加以認真思考的。 3、 教師的備課形式從時間上分,有以下幾種:①、常年備課(教師平時各種教學資料的積累、對生活的觀察);②、學期備課(在課標指導下對整冊書的鑽研,可粗略一點,並可編制出《學期進度計劃表》);③、單元備課(是在一個單元教學之前的備課,可以擬寫出單元的教學計劃);④、課時備課(根據單元明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而進行的教學過程的設計);⑤、課前復案(上課前對教案內容再揣摩構思,默記熟練的過程);⑥、課後備課(課後回顧與反思,寫教學後記)。歷史雄辯證明:無論傳統和現代,備課都是至關重要的,許多教師的成才也是從備課開始的,可見,功在課前,效在課上,備課是教師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工作,只有認真備好課,才能上好課。4、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每前進一步,無不依賴教育觀念的突破。應當說,傳統教育觀念中的不合理部分還相當嚴重地支配這些教師的行為,陳舊的教育思想束縛著他們的手腳,使他們擺脫不了舊的教學模式,跳不出傳統教學的框框。所以,正確的教育思想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靈魂。觀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教學。二、新課程下教師備課的特點1、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教師來控制。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是可控的;這種教案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細致的。甚至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學生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教師課前都做了規定。與之相反,新課程教學設計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發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要給孩子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這樣看來,新課程教學設計既是可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既是有序的,又是無序的。又是不可預設的,既是有序的,又是無序的。也就是說新課程的教案設計,教師在課前可以進行比較粗線條的第一次設計。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程,以及新情況的不斷出現,則應隨機相宜地隨時調整乃至進行二度設計。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2、由經驗型備課向研究型備課轉變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的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自鑽研教材,選擇教法。可謂是「關門教書」、「閉門批改」。十幾年乃至數十年,備課上主要憑自己的經驗。這是一種磨道式的循環。如今,實施新課程,備課是開放式的。備課內容、形式、方法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備課不僅備課內還要備課外,回答學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新課程下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就是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舊教學方案的創新,教學設計的推陳出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變。所以,時下教師備課就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研究型備課有以下幾個特點:備課的研究性體現 1、備課內容的開放性 2、備課方法的互動性 3、備課過程的反思性 4、教學設計的創造性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與思維相結合教案轉變由於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有些教學目標是可預設的,有些教學目標是不可預設的,有的教學活動是可計劃的,有些教學活動是不可計劃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備課編寫教案時有些教學設計內容可能在教案的文字中記載下來,而有些教學設計內容就要靠教師的思維來記載。另外,文字教案和思維教案並存也有助於減輕教師用大量時間來書寫文字。備課應是終身隨時的感悟,而不是一時的偶有所得,備課應是刻在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教學藍圖,而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4、由個人備課向個人與集體合作備課轉變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有這樣的共識:如今的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化身,學校更不應當是文化的孤島。課程的綜合化,要求我們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貼近真實的生活世界,與教師、學生、與家長、社會實現多方位的交流合作。針對新課程新設計出現的問題多、困難多、矛盾多的現狀,單靠一個人的頭腦來解決比較困難,為提高備課質量,節省時間,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合作備課就顯得特別重要。當然,強調合作備課並非要忽略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要重在集體的交流和研討,「以思維碰撞思維」,「以智慧點燃智慧」,「以情感溝通情感」。集體備課要做實就要把「個人自備」、「集體交流」、「個人整理」這幾項工作結合起來。總之,在備課中要突出「三個體現」「四個注重」:體現課堂學習形式的多樣性,體現學生的差異性,體現教案使用的靈活性和實效性;注重學法的歸納與指導,注重科研目標的生成,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與課後訪問及分析,注重以後課堂教學的改進措施。三、怎樣編寫新課程教案 備課理念要改、備課方式要改,因此,編寫教案的內容和方式也要改。 1、傳統的教案存在的弊端: ①、追求形式,浪費時間:根據調查,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教師只有20℅的精力用於鑽研教材、了解學生、分析學情;80℅的精力用於書寫教案。②、內容僵化,中看不中用:由於編寫教案要求形式規范、內容詳盡、字跡工整,這就導致教師為達到領導滿意為目的去編寫教案,而沒有了自己的創造力。③、千人一面,沒有個性:由於受統一規范要求的影響,一些教師又缺乏教學的創見性導致教案編寫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試問沒有個性的教案,怎能引出有個性的教學?沒有創造性的教學又怎能培養出有創造性的學生?教學本是一個極富個性的事,備課應是老師個性智能的結晶。④、照搬、抄襲嚴重:有些教師的教案基本上就是從參考書或備課手冊上抄下來的,平淡無奇、不鮮活,又不符合學情情況。造成上述教師編寫教案中的問題有以下幾個原因:管理者的誤導;教師備課時間不足;教師視野狹窄,缺少創新等等。2、新課程下教案的編寫:①、領導要樹立新觀念,給教師松綁:要改變領導陳舊的教育思想及滯後的管理理念,如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框;不求規范求創新;不單純以教案論英雄,重在看課堂效果等等方面。② 、適當簡化教案,節省教師時間:要求教師用80℅的時間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研究教法,而用20℅的時間來編寫教案;由於教師的知識積累、教學經歷、個性特點、思維風格和習慣等不同,因此備課可以因人而異,區別對待。③、鼓勵創新,寫出有個性的特點的教案:要向教師推薦一些好的教學模式,使教師認真學習吸收;要鼓勵教師博採眾長,發揮自身優勢,編寫有個性化教案;要研究教學個性,獨樹一幟、自成一家。3、新課程教案編寫的幾種思路(僅供參考)①、教案編寫的形式按著「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流程」這五個部分來設計,這種思路的特點是比較全面體現課改精神,尤其是突出了學生分析和設計理念兩個內容,但比較繁瑣。②、教案編寫思路把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生分析、設計理念綜合在一起來說明,這種教案比較簡練,節省筆墨。③、教案編寫突出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的組織,突出了以學定教,重視學生參與、經歷和體驗活動的設計,這種教案編寫言簡意賅,便於操作。④、教案編寫思路通過「定位---切入---探究---拓展」四個層面把一節課的設計要素提領出來,「定位」說明的是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設計意圖,這為一節課的教學方面做了注腳;「切入」是課前導入和創設情境,而「探索」說明的是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安排和教師的組織活動安排。「拓展」是對課堂向課外延伸的設計。這種思路能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思路;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多樣性;體現了教師的角色定位得當,教學組織活動有力。

⑶ 請各位同學說說你認為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運用好我們的教案設計

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我們的中學英語教學在語法教學與評價方面,存在這樣兩種現象------一是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年紀偏大的老師仍抱著舊的觀念和經驗不放,一味地強調語法知識的教學,遇到某個新問題、小問題糾纏不放;新教師或年輕教師認為任務型教學不要教語法或淡化語法教學,更不研究語法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只是將教科書上的語法練習輕描淡寫地過一遍。二是體現在測試性評價中,無論形成性的評價還是終結性的評價,近幾年從上至下的考試命題,語法知識和客觀題所佔比例明顯降低。因為考試這個指揮棒,近幾年的學生在口、筆頭英語表達方面,其准確性也明顯滑坡。
國家課程標准制定小組於對試驗搞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改。程曉堂教授(北師大教授,國家課程標准制定小組主要成員)就「關於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做了說明,其中有這樣幾段話:
將「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修改「現代外語教育理念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提倡採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等各種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
主要是對有關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表述做了一些調整。實驗稿明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並要求教師「盡量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修訂稿則是「倡導注重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建議「要積極嘗試和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等注重語言學習過程的教學途徑和方法」。修訂稿鼓勵教師積極嘗試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外語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對任務型教學把握不好,以及過於強調用某一種方法,而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多元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同時我們應該領悟到:語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測試評估的一個內容。因為「語法是用詞造句的規則系統,它是詞的構成規則、變化規則、組合規則的總和。沒有語法,語言就是一盤雜亂而毫無章法的散沙。」英語教學在我國是外語教學,我們要快捷、准確的學好這門語言,一定要學好語法。
因此,我想我們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調整教學策略:
1、重視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不能輕視語言知識教學;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語法,使語法教學將形式與意義、結構與功能、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
3、將語法知識的學習與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結合起來。
4、測試評價中適當增加客觀題的比例。
選擇以下幾種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
中學語法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教學時段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1、單元常規教學模式
「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鞏固——運用」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應每遇到一個新的語法項目都花費大量時間去講解和操練,而應根據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每單元花費一定時問,採用「觀察——發現——歸納」的方法,專項突破該單元的重點語法項目。
2、語法專項復習模式
「集中呈現——對比分析——專項梳理——鞏固運用」
進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學段復習時,教師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語法內容,通過對比和歸納,引導學生梳理語法規則,並加以鞏固和運用。同時,注意設計語法練習時,應盡可能讓學生在語篇中完成,避免學生死扣語法規則、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
總之,語法教學不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是一種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和手段。所以,我們應該始終倡導學生探究--發現式和自主式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堅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在適當的語境中感受語言規則的存在,再通過對語法規則的觀察、發現、了解、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後學會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去完成一些具體事情,最終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設計心得體會2
通過這次培訓,,我的收獲很大。在學習了《高中政治新課程創新教學設計》這一課之後,我就政治新課程創新教學設計方面,談談我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師生共同的活動。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既是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即使引導者也是學習者。也要不短的學習,增加知識的視野。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過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要引導學生按照社會的要求,圍繞課程標準的內容進行學習,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要發揮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
教學設計,必須改進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是作為指導。需要教師多帶動學生的思維,不再限制於課本上的內容,是讓學生自己創造。通過情景再現、綜合探索,並設計創造一些新的東西,教師只是提供一些方法和材料,要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採取的最多的方法是講授式教學法。對於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學生活動時間缺乏等缺陷。目前,探究式、體驗式、合作式、都是被倡導的主導教學活動方式,在多樣性的基礎上,要著力體現當前主導的活動形式。我們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師自己的特點,進行適時、適地的選擇和整合,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活動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以及正確價值取向的發展。
同時在這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教學也有許多困惑和不足之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
首先是對教學組織的反思。盡管我已經竭盡了全力,仍然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有時活躍了課堂氣氛後無法掌握,導致課堂局面出現混亂。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是給了我一個警告,教師上課需要的不僅是豐富的知識,還應該包括掌握全局,迅速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而這些是無法通過理論直接獲得的,必須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加強。
其次,是對教學態度的反思。新教師大部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年輕氣盛,就難免血氣方剛,對學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別是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搗亂行為,同時,我也在不斷地充實自己,開闊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開闊才能正確面對發現學生的不同優點,而不被他們的稜角刺傷。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即對平常的上課的反思。教師始終是要站到講台上去的,課上的好壞與否是檢驗教師的優秀與否的重要標准之一。因而就需要對自己的課堂行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時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和水平。
通過本次培訓我體會很深,學到了不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這對我以後的教學工作有非常大的幫助。我想通過我的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辦法,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⑷ 新課程提倡怎樣的教學設計

在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思想認識層面上已經被廣泛接受,但是,先進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我國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照搬蘇聯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慣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領域抵制、拋棄了『回到50年代』的選擇,逐步以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而教育卻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計劃體制、蘇聯模式上去……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發生了巨大變革,而教育領域沒有根本改變。的確如此,在新課程啟動前,盡管基礎教育多次改革,但始終都沒有跳出集中、統一的舊框架。蘇聯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的一部分,從上到下有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新課程在理論和指導思想上擺脫了舊的模式,但在實踐中,幾十年形成的慣性依然存在並影響到年青一代教師。目前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教案就是這種慣性的表現之一。

教案使教師成為課程的執行者

新課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發動起來的。新課程的很多教育思想,尤其是課程與教學理論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當我們大多數人對這些思想和理論還十分陌生時,教育部已經把它變成了綱領和文件。經過幾年的層層培訓,我們理解了改革的大方向,頭腦里有了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例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但是,有了先進的理念不等於就解決了實際操作問題。舊體制、舊觀念下普遍實行多年的教學內容方式,不是教育部一個文件就能改變的,也不是幾次培訓就能夠扭轉過來的。各學科的具體問題只能由學科教學研究自己解決。

眾所周知,新課程用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不僅是名稱的變化,實質是課程管理與教學思想的改變。教學大綱是剛性的,課程標准不是剛性的,是彈性的。課程標準的核心是課程目標,課程標准對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以及教科書的編寫只做出指導和建議。課程標准給教學與評價留下了選擇的餘地和靈活運用的空間。因此,在新課程中,我們強調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倡導「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新課程為什麼反對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呢?因為,「教教材」是舊課程的習慣。在蘇聯模式的教育體制中,教學大綱具有法規性,統一教材是教學大綱唯一的解讀文本,教師必須按照教材去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方針的貫徹,才能保證教學大綱的執行。學校教育管理者督促教師教學的方法之一是檢查教案。教案是執行和落實教學大綱、也是規范「教教材」的具體方法。

傳統的教案源於凱洛夫的教育學。凱洛夫的課堂教學論就是以教材和教師為核心,復習學過的知識,講授新的知識,布置作業都是圍繞教材展開。以這種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國流行了幾十年,各學科基本一樣。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板書設計,教學用具、布置作業,甚至教師要說的關鍵語,一一都要寫進教案。這樣標準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歷史教學舊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教師必修的功課。研究教材就是理解教材,俗語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就是執行教學大綱。如此,教師成為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執行者,這是蘇聯教育模式的特色,我們深受其害。「文革」前的歷史教材不僅僅是革命史觀的產物,而且用「以階級斗爭為綱」解釋歷史。紅衛兵運動一呼而起,不能不說歷史教育起到積淀作用。那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教學不能背離這個大方向,教師不能隨意選擇和改變教學內容,不能背離教材的觀點,學校教學管理也不允許不按照教材去教。長此以往,中學歷史教學形成了教教材的習慣,盡管新課程實行了「一綱多本」,但是,重教材的習慣依然如故。在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產生教案,這個慣性使我們很多教師離開教材就不會教學。盡管新課程強調教材只是教學資源之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在實際操作中,依賴教材、教教材的現象仍然很普遍。教案這種方式鞏固了「教教材」的慣性。

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都是教案不可缺少的。教學應該有目標,問題是目標的產生是否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傳統教案中,教學目標是根據教學內容制定的,教學內容是教材提供的,教師研究教材後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很多教師經過幾輪教學後,教案不再變動,重復性的勞動也使他們對教學產生厭煩心理。在新課程的教案中,教學目標改換成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樣樣不可少,更像是給別人看的。一些版本的教科書在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按照教案的格式提供了這些內容,這就更方便了教案的書寫。然而,這些預設都是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師的學識和經驗作出的判斷,在實施中指望學生能夠這樣按部就班地學習。典型教案中的正板書設計很少改變教材子目,副板書是對知識點的注釋。一堂課下來,黑板上正副板書是否清楚,是評價教學的一個標准。這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教學觀念。板書提供了學生筆記的提綱,潛在的希望是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習。

教案的規范性限制了教師的創造力。它原本就是為促進教師成為課程的執行者而設計的,是與教學大綱、統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舊教育體制下對教師教學的具體要求。仍然使用教案這種形式使新課程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新課程以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配套措施應當提倡現代教學設計。

提倡以教學設計取代教案

教案雖然有上述缺點,但不能否認,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打破了舊套路,在教案中增添了新的元素,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教師的教學智慧融人其中,使教案這種形式變換了內涵,發生了一些本質性的變化。那麼,是否非有必要以另一種形式取代教案呢?我們不妨以歷史課程標准取代歷史教學大綱為例進行討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初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不斷地修訂,在初中新課程啟動後,高中歷史課程標准頒布之前,高中歷史教學大綱還進行了最後一次修訂。 2002年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的很多提法與高中歷史課程標准非常相近,可以說,修訂者也在盡力為大綱注人新的思想,比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闡述」,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等等,這些語句在課程標准中都能找到,似乎大綱與標準的指導思想別無二致。那麼,在大綱的名稱下加人標準的內容行不行呢?不行。依筆者淺見:一、名稱的變化預示了新舊的不同;二、性質的改變必須用准確的名稱表達。就像近幾十年稱謂的變化一樣,30年前我們在正式場合一律稱「同志」,現在在社交場面上稱「同志」顯然不適宜。其實「同志」這個稱謂也沒什麼不好,但是與「先生」的內涵就有很大區別。用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也是這個道理,更何況二者的性質、作用有很大的區別。

「教學設計」從名稱上准確地表達了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教學設計就像建築設計一樣,要有藝術性,也需要專業知識。一份傑出的建築設計不僅要滿足應用的需要,還要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要與周邊環境協調,還要有時代性、個性,等等。但是,即使出自名家的建築設計也不會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北京奧體中心的「鳥巢」、人民大會堂背後的「殼形」國家大劇院,很多專家都持批評意見。課堂教學設計在形成中也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課程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課程標准設計的課程內容、教材提供的文本知識,還要根據現有的教學條件和能夠利用的教學資源,但是,即便是在這些因素基礎上搞出來的教學設計,也很難適應所有的學生群體。歷史學科是人文學科,歷史課程的教學設計更不應該是千篇一律,應該追求創造性,追求教學的個性而不苛求完美。教學設計與建築設計不同的是,建築設計一旦成為作品很難更改(更改要造成很大的浪費),而教學設計正需要通過評價不斷修改、完善。

揚州大學的朱煌先生較早地注意到教案這種模式的缺陷,他歸納了歷史課的教案與新課程改革理念在四個方面的不一致:「第一,過去強調精心設計教案,教學文本就像是一幅已完工的圖畫,留給學生的只能是欣賞,而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文本事先無法完全預設,而是在動態中生成的。第二,過去視線主要集中在教師身上,考慮得較多的是教師如何施展其授業技巧,而新課程理念認為,備課與教案的關注點主要瞄準學生的活動。第三,過去認為寫出教案後,上課就是貫徹教案,而新課程理念認為,上課時應該根據課堂情境不斷進行調整,教學文本的完成不是在課前,而是在課後。第四,過去認為備課的成果就是物化的、書面的東西(教案),而新課程理念認為,既可以是書面的文本,也可以是頭腦中的思路等。」他在書中還引用了鍾啟泉的看法:過於詳盡的教案在教學中有可能起副作用。

有些研究者似乎也不反對教案這種形式。皮連生主編的《教學設計》一書中說:「教案是教學設計的具體產物,是教學設計指導教學過程的具體體現。』但是該書又說:「教學設計過程的具體產物是經過驗證的教學系統實施方案,包括教學目標和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所需的整套(印刷的或視聽的)教材、學習指導、測驗試題和教師用書,以及對所有教與學的活動和教學過程中所需的輔助工作做出具體說明的教學實施計劃。這樣理想化的教學系統設計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很難實現,教材要通過教育部的立項審批,這個門檻就很難通過。假如一門課程能夠形成一個教學系統設計,對教案的肯定尚能接受;問題正在於目前流行的教案是在沒有教學系統設計下產生的,而且傳統教案的編寫程序與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根本不搭界。

提倡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最接近現實。用「教學設計」取代教案,這不僅僅是「正名」,而是從下而上地改變教學內容方式,促使教師將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真正結合起來,成為課程的開發者。我們經常討論有效教學問題,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產生有效的教學。教學設計以幫助學習過程為目的,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先導。「教師由傳統教學觀念向現代教學觀念轉變的關鍵,便是對於教學設計的重新認識和現代教學設計技術的掌握」。這是一語破的。

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教學設計的內容同樣有教學目標、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方法,等等,那麼,教學設計與教案有哪些根本區別呢?魯獻蓉先生的研究方向是數學教學論,她在論文中以表格的形式對比了教案與教學設計的不同(見下表)。

該表用「雙基」描繪教學設計用詞不當,但歸納的特點對歷史學科基本適用。在歷史學科的教案里,教材分析通常是教學分析的重點,以教材分析取代教學分析也並不少見。教學的重點、難點一般是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師的經驗確定的。在統一管理的模式下,這樣是可行的,因為教師不能隨意選擇和改變教學內容,不能違背教材的觀點另講一套。但是新課程不能僅僅根據教材進行教學分析。課程開發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能拘泥於教材,因為任何一種版本的教材都是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他們理解的准確性以及以他們的學識對課程內容標準的擴展,都是可以質疑的。換言之,教師對教材內容完全可以有選擇地使用。我們以高中新課程必修1第1個專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第1課為例,說明課堂教學設計的目標與教學分析。

同樣是第1課,人民版教材從「王」的出現、「帝」的傳說說起,介紹了早期政權與神權的結合;人教版從「王位世襲」說起,介紹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官員」;嶽麓版介紹夏商的政治制度則側重於商朝的內外服制度。三種教材除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內容相同外,人民版和嶽麓版都多少介紹了禮樂制度;人民版的《教師教學用書》還將「禮樂秩序」列為教學的難點。而課程標準的指導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顯然,各版本的差異說明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是不同的。教材內容對學生准確「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未見得都有幫助,因為以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些知識可能還會起干擾作用。因此,新課程任何一種版本的教材都不應成為教學的圭桌。

按照教學設計的原理,首先應該明確「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個單元教學的目標,再精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要解決「學什麼、為什麼學」。自秦漢以來,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秦漢以前「早期」的概念包括夏商周三代,西周是重點,但西周沒有形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西周制度的特點是分權體制,周天子不管地方諸侯國內部的事務。使學生理解這個特點應該是這節課的核心目標,否則秦漢制度就沒有了縱向的對照。目標明確後再考慮西周之前選擇什麼內容。商朝內部是一種鬆散的關系,臣服於商王的屬國只需納貢即可,選擇這個知識目的只是為了說明西周制度的沿革和創新。王位世襲制可以介紹,但沒有必要從「禪讓」講起,禪讓不屬於政治制度,而且只是傳說。人類各地區早期出現的政權大都與神權結合,夏商的「官員」與秦漢以後的官大不一樣,如果要選擇這些內容教師必須清楚,否則無助於學生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對禮樂制度的處理則要視學生的認知水平,假如學生在初中學習時對宗法分封制度有很好的印象,補充禮樂制度能讓他們更准確地理解西周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那麼,作為重點的宗法分封制,學習目標就不僅僅是了解具體內容,而是要通過宗法分封制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與此同理,第2節課無論使用哪個版本,核心目標都在於認識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不明確官僚制度,古代中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就沒有「特點」了。如果按照「教教材」的老路,這個單元的第2節完全可能重復「秦統一」的教學思路。

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不僅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問題。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材知識,還要對知識進行分類,這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歷史學科教學設計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待研究。

對歷史課程教學設計的探討

有關教學設計的翻譯著作和研究著作,大都出自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家之手,課程專家為某一課程撰寫的教學設計專著似乎少見。在中外教學設計的著述中,也極少以歷史課程為例說明問題。新課程實施以來出版的教學法著作,只有朱煌先生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一書專辟一節討論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一些案例加點評的歷史教學用書雖然冠名教學設計,實際並沒有完全應用教學設計的原理。歷史課程的教學設計研究還有很多空白。

首先,對歷史學科知識的分類就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很多人將廣義的知識分類—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應用到歷史學科,如葉小兵等著《歷史教育學》認為,歷史基礎知識屬於陳述性知識,依靠學習和記憶就可以獲得;歷史學習能力(包括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屬於程序性知識。似乎記憶性的歷史知識之外都屬於程序性知識。對學科知識的維度做比較准確的分類,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2008年,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了L"W·安德森等編著《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簡縮本)》的中譯本。該書確定了四個一般的知識類別: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網(第四章)。這樣分類似乎更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如果認定客觀史實屬於事實性知識,它的基本元素是不變的,如在中學課程里,秦統一的基本史實就是那些內容。而概念性知識則是後人包括歷史學家的解釋。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首先要確定學習內容的知識維度。對於初中一年級13歲的學生,秦統一一課的教學設計以事實性知識為主導是恰當的。對於爭議很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即使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也應以事實性知識進行教學設計,因為從革命史觀看,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三次革命高潮之一;而從現代化的意義上講,太平天國就沒那麼重要了。限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課堂教學仍以事實性知識為核心比較適宜。當然,選擇什麼具體事實,初高中應該有很大區別。以概念性知識主導課堂教學設計也不乏案例,比如「改革開放」一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圳特區建設、沿海開放布局,等等,初高中基本內容都是這些,天津的教師用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貫穿全課,用事實性知識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基本區別,使學生已有的概念清晰化,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比較可行的。

對歷史學科的知識進行分類是很麻煩的事情。理科似乎很容易。歷史學科中的概念有的來自古人,有的來自史學理論,有的來自政治學,有的來自經濟學,有的來自其他專業,還有來自民間的。上述舉例中,筆者用「主導」一詞,實際也不能排除概念性知識。怎樣分類對於指導教學更有實際價值,這應當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

教學設計有沒有固定的格式?R·M·加涅等著的《教學設計原理》,和P·L·史密斯,T·J·拉庚合著的《教學設計》以及皮連生主編的《教學設計》等中外著作都提供了一些其他學科的樣本,但對歷史學科未必適用。歷史課程的性質兼顧思想教育和思維訓練,美國的歷史課程標准有很多處要求理解美國的民主價值觀,日本高中世界史課程內容有意選擇與日本有關聯的讓學生學習,發達國家都重視利用歷史課程進行公民意識的教育。我國也重視,但在教學中往往是說教形式的。歷史課程應該用「滲透」的方式。教學設計理論中以問題為先導非常適合歷史學科。台灣清華大學的張元先生每次課前都有一份教學設計,他的問題設計非常精細,大小問題總有十幾個,有的問題看上去沒有什麼意義,比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設計的問題是「大亂時期人們會有怎樣的想法?」範文瀾說隋湯帝是個浪子,他問學生「做浪子的第一個條件是什麼?」這些沒有什麼學術意義的問題,恰恰能夠接近學生的經驗,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將他們帶入歷史情境中。這是從學生的角度精細設計的過程,為後面引出較大問題鋪路。教學設計理論的一個要求是精細,即對教學程序進行精細地設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精心的引導。張元先生雖然沒有用教學設計的理論解釋他的教學,但他的做法正是教學設計所倡導的。課前設計這么多問題,加上材料,肯定也是要精心思考的。歷史課程的教學設計以問題的形式展開,不失為一種格式。

教學設計還有表格形式的,活動課也需要有一種格式設計程序。根據內容歷史課可以劃分出多種類型,那麼教學設計也可以多樣化。筆者希望教師們在實踐中不斷探討、總結,希望學校領導和專業研究者重視教學設計的推廣。

許紀霖教授有句名言:「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我的課堂。」假如每一位中學教師都從改變自己的課堂開始,還原歷史的趣味和豐富性,學生就會喜歡歷史課,歷史教學的面貌就會出現極大的改觀。

改變課堂面貌從教學設計做起。

⑸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這一系統包括了學法、教法、資源、學習方法、條件、情景等要素。教學設計就是要創設這樣一個系統,並利用系統的科學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教學設計是從學習者的學習目標為出發點,確定學習者的需求和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並提出滿足學習者需求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教學設計需要以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依據,轉變傳統的備課觀,體現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的相互作用。 一、教學設計的本質 教學設計是由目標設計、達成目標諸要素的分析與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所構成的有機整體。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亦稱教學系統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要素進行分析與設計,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 創設教學系統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策劃,是對學生達成目標、表現出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對上述定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理解∶第一個方面是教什麼和學什麼,回答的是「我去哪裡」的問題,即教學目標的制訂(也叫目標設計),解決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如何教和如何學,回答的是「我如何去那裡」的問題,解決怎樣教和學的問題,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它們都屬於達成目標的各個要素);第三個方面是教的怎樣和學的怎樣,回答的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的問題,即教學的評價,解決的是教學效果問題。 (二)教學設計的分類 一般來說,從現代學校教學活動領域所涉及的問題來看,教學設計可以分為∶課程(學科)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三個層面。 課程教學設計,亦稱為學科教學設計,主要是指對一門具體課程的教學設計。在學校教學活動中,課程教學設計工作一般需要一個專門的小組來共同研究完成,如學校的學科教研組。單元教學設計是介於課程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之間的一種階段性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一般是指針對一節課或某一個具體問題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活動,所以也稱為即時教學設計,也就是教案,一般由任課教師完成。 (三)教學設計的過程分析 教學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完整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學習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闡述、教學過程分析及教學策略制定、教學媒體運用和教學評價設計。各個環節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一般來說,教學設計過程的共同特徵要素應包括∶ 1.學習對象分析 教學設計過程應該比較全面地分析學習者的興趣、需要和學習風格及認知與發展特徵'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起點水平及學習動機等。 2.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的內容主要應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編排與組織,教學內容展示的程序和方式等。 3.教學目標闡述 教學目標闡述主要是指教學目標的整體性與層次性分析,教學目標的行為、條件、標准等要素的確定與闡述等。 4.教學過程分析及教學策略制定 現代教學背景與環境的分析,教與學雙方活動特徵的分析,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與綜合應用等。 5.教學媒體運用 教學媒體運用內容主要包括∶多種教學媒體特性與效果功能的分析,教學媒體的優化選擇,教學媒體的使用策略與方式的確定等。 6.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教學評價設計是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教學活動信息反饋方式與渠道的分析,教學效果檢測內容、檢測方式的確定,制定總結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的有機結合策略等。 來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課堂教學設計一般模式探討 一、課前系統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A、敘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 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行為動詞 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表現程度 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 根據《標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 (1)知識與能力: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學生能了解…..;B. 通過學習,學生能….,形成……能力;學生能運用…..觀點解釋......現象,並將…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的相關資料,編講…..短劇,再現…情景,產生對….的認同感。 B. 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 通過學習……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 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 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式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六)教學用具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一)課前探究部分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方案。 (二)導入新課部分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 (三)師生互動部分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四)課堂總結部分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五)課後作業部分課後作業部分的要求.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部分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反思的主要內容有 ① 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② 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 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 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症結在哪裡? ⑤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三、教學設計的意義(一)有利於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是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按照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發現(鑒別)問題、選擇和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試行方案及評價與修改方案,可見教學設計和傳統的備課有明顯的差別。在利用教學設計優化學習的過程中,設計人員一方面要善於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謀求解決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設計、試行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思維習慣得以有效地培養,發現、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也會逐漸提高。此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術和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可用於其他相似的問題情境和實際問題。 (二)有利於教師控制整個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和學習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習者要學習什麼內容,學習者將出現哪些學習行為,並為此確定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和學習者可以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特徵,採用有效的教學模式,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和方法,實施既定的教學方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教學設計是以幫助學生的學習為目的,它常以學生學習所面臨的問題為出發點,尋找問題,確定問題的性質,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解決的目的。因此,教學設計是以問題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問題,使教學工作更具有目的性。教學設計應注重調控和教學評價,不斷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修改程序。在設計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不斷地收集、反饋信息,並對教學設計整個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為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提供依據。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准確地掌握學習者學習的初始狀態和學習後的狀態,便於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通過教學設計,可以優化效果並提高教學績效。(三)有利於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促進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說它是一門科學,是因為教學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是能夠通過建立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的科學方法——教學設計使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說它是一門藝術,是因為教師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直覺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所展示的人格、語言魅力以及表現出來對課堂的游刃有餘都給人一種藝術般的享受。要掌握這門藝術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卻不是幾年內所能達到的,尤其是青年教師,而通過教學設計則可以實現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效運用。由此可見,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技術,可促使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也為師資隊伍的培養提供了一條有效地途徑。

⑹ 如何用新課程理論指導課堂教學

一、如何評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有的教師在新課改過程中出現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絕對化的傾向,探究變成了一種模式,變成了機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師把「自主、合作、探究」寫在黑板上,作為一種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節課照著去做。有些實驗探究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學生沒有思維活動……教師只培養了學生機械的動手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沒有得到培養,看似熱鬧,實際上只是形式而沒有實效。這樣做實際上是把新課程的理念簡單化,是機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師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或者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動要動得有序,不是雜亂無章,課堂教學法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當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時,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時,要放手讓學生活動,但要避免學生興奮過度或活動過量,應當具體研究怎樣放,怎樣收;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二、如何評價課堂氣氛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於是教師為了展示課堂的熱烈氣氛,顯示啟發式教學,便採用邊講邊問,把可供探索的問題分解成為較低認知水平的「填空式問題」,一節課竟能提問上百次。試問這樣不停地碎問、亂問,能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嗎?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一些課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准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直到讓學生認同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師生、學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
新課程還強調建立新型的、和諧的、民主型的、開放的課堂氣氛。於是有些學生上課太自由化了,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想鬧就鬧……甚至有些教師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是現代課堂教學「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具體表現,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最多的應是鼓勵、尊重。但在強調師生之間這種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關系同時不要忘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要的紀律制度和規范的要求是學習的必備保證,學生課堂紀律的好壞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這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學生發展,以及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評價學生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尊重學生、激勵學生、保護學生。於是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出現了「好」聲一片,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一概以「好」、「很好」、「掌聲鼓勵」……進行籠統地評價。這樣廉價的結果很容易使學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對學生的錯誤結論不加以糾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無論學生對問題回答得如何,都會得到教師的表揚,無論課堂上學生怎樣不守紀律,從不給批評。久而久之,學生變得很浮躁,他們還會在乎表揚嗎?他們還會對破壞紀律、影響到他人的學生感到羞愧嗎?一味表揚,正如一味處罰一樣並不可取。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並不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對有過錯或偶有過失的學生的評價,不應該太多地去動用什麼語言的腦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盡可能由「評價無痕」做到「教育無痕」,從而形成學生的自我評價,做到學生評價的自主內化。
四、如何評價認知目標的完成
完成認知目標是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務,但認知性任務不是課堂教學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師不應只關注知識的有效傳遞,而不考慮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傳統的評課標准,往往強調教學進程要安排合理,教學環節井井有條。許多觀摩課,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鍾表一樣,什麼時間講授,什麼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設計得「絲絲入扣」,結果往往是把一節好課上成了表演課,演員就是教師,或者說主角是教師,學生則是配角,是觀眾。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常常採取迴避的處理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教學過程好似一杯淡而無味的水,觀後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為之喝彩,而是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無任何收益。
五、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
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的標准應該是看教師:是否創造了學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是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度,是否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是否統一了教學的規范性和創新性,是否落實了知識、情感、思維、技能等目標。
一堂好課不應是自始至終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現代教育技術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課不是看它的熱鬧程度,而在於學生從中得到了什麼,它留給人們的應是思考、啟示和回味。

⑺ 新課改提倡怎樣的教學設計

在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思想認識層面上已經被廣泛接受,但是,先進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我國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照搬蘇聯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慣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領域抵制、拋棄了『回到50年代』的選擇,逐步以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而教育卻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計劃體制、蘇聯模式上去……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發生了巨大變革,而教育領域沒有根本改變。的確如此,在新課程啟動前,盡管基礎教育多次改革,但始終都沒有跳出集中、統一的舊框架。蘇聯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的一部分,從上到下有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新課程在理論和指導思想上擺脫了舊的模式,但在實踐中,幾十年形成的慣性依然存在並影響到年青一代教師。目前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教案就是這種慣性的表現之一。教案使教師成為課程的執行者新課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發動起來的。新課程的很多教育思想,尤其是課程與教學理論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當我們大多數人對這些思想和理論還十分陌生時,教育部已經把它變成了綱領和文件。經過幾年的層層培訓,我們理解了改革的大方向,頭腦里有了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例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但是,有了先進的理念不等於就解決了實際操作問題。舊體制、舊觀念下普遍實行多年的教學內容方式,不是教育部一個文件就能改變的,也不是幾次培訓就能夠扭轉過來的。各學科的具體問題只能由學科教學研究自己解決。眾所周知,新課程用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不僅是名稱的變化,實質是課程管理與教學思想的改變。教學大綱是剛性的,課程標准不是剛性的,是彈性的。課程標準的核心是課程目標,課程標准對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以及教科書的編寫只做出指導和建議。課程標准給教學與評價留下了選擇的餘地和靈活運用的空間。因此,在新課程中,我們強調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倡導「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新課程為什麼反對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呢?因為,「教教材」是舊課程的習慣。在蘇聯模式的教育體制中,教學大綱具有法規性,統一教材是教學大綱唯一的解讀文本,教師必須按照教材去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方針的貫徹,才能保證教學大綱的執行。學校教育管理者督促教師教學的方法之一是檢查教案。教案是執行和落實教學大綱、也是規范「教教材」的具體方法。傳統的教案源於凱洛夫的教育學。凱洛夫的課堂教學論就是以教材和教師為核心,復習學過的知識,講授新的知識,布置作業都是圍繞教材展開。以這種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國流行了幾十年,各學科基本一樣。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板書設計,教學用具、布置作業,甚至教師要說的關鍵語,一一都要寫進教案。這樣標準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歷史教學舊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教師必修的功課。研究教材就是理解教材,俗語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就是執行教學大綱。如此,教師成為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執行者,這是蘇聯教育模式的特色,我們深受其害。「文革」前的歷史教材不僅僅是革命史觀的產物,而且用「以階級斗爭為綱」解釋歷史。紅衛兵運動一呼而起,不能不說歷史教育起到積淀作用。那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教學不能背離這個大方向,教師不能隨意選擇和改變教學內容,不能背離教材的觀點,學校教學管理也不允許不按照教材去教。長此以往,中學歷史教學形成了教教材的習慣,盡管新課程實行了「一綱多本」,但是,重教材的習慣依然如故。在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產生教案,這個慣性使我們很多教師離開教材就不會教學。盡管新課程強調教材只是教學資源之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在實際操作中,依賴教材、教教材的現象仍然很普遍。教案這種方式鞏固了「教教材」的慣性。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都是教案不可缺少的。教學應該有目標,問題是目標的產生是否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傳統教案中,教學目標是根據教學內容制定的,教學內容是教材提供的,教師研究教材後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很多教師經過幾輪教學後,教案不再變動,重復性的勞動也使他們對教學產生厭煩心理。在新課程的教案中,教學目標改換成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樣樣不可少,更像是給別人看的。一些版本的教科書在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按照教案的格式提供了這些內容,這就更方便了教案的書寫。然而,這些預設都是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師的學識和經驗作出的判斷,在實施中指望學生能夠這樣按部就班地學習。典型教案中的正板書設計很少改變教材子目,副板書是對知識點的注釋。一堂課下來,黑板上正副板書是否清楚,是評價教學的一個標准。這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教學觀念。板書提供了學生筆記的提綱,潛在的希望是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習。教案的規范性限制了教師的創造力。它原本就是為促進教師成為課程的執行者而設計的,是與教學大綱、統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舊教育體制下對教師教學的具體要求。仍然使用教案這種形式使新課程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新課程以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配套措施應當提倡現代教學設計。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