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對學生方式的影響
1. 求問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是教師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等等,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麼講的。即使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總的來說,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現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對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全新的啟示。
首先,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於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范圍內,為某個教學環節服務。但如果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就會受到挑戰,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被空前地重視起來。因此,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因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將同時帶來一個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准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於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因此,寫教案這種傳統的備課方式已不能滿足「以學論教」評價模式對課堂教學的要求。除了寫教案,教師可能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而教案的使用和設計也需要隨著新要求的變化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例如,教案並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大部分,將有助於教師同時並重教與學;設計「學情分析」或「開天窗」「課後追記」等內容,便於教師在課前分析、思考,課後總結、補充,在這個意義上,教案並不是寫得越干凈就說明教師備課越認真。
因為「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表達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夠了,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課堂環節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更關注的是教師的隨堂機智。總之,以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其內涵正在一點點發生著「重心的轉移」和變化。
這些改變從另一個側面再次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中課程功能的變化,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方向,相信對於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辦學質量有著根本性的促進作用。
2. 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應該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便學生更好的學習,學
學生的學習 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
新的課程改革,目標之一就是專改變過去過分強調接受式屬學習的傾向,倡導探究式學習,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探究式學習已經被廣泛研究並得到了認可,但是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依然有很重要的價值,二者相輔相成。教師要注重不同的教學目標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尤其要避免探究式學習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確實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以使發現式學習方式可持續的發展
3. 談一談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新課程改革已經深深進入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步伐,同時我們也一點一點的開始適應。順德區使用北師大新教材已經第六個年頭,我們對教材的使用可以說是從陌生走到熟悉的區域。這六年以來我們感受到新教材帶給我們的新鮮、變化、驚喜,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們教師不斷的與現代教育相接軌,這一點無疑是我們這六年最大的收獲與進步。本人是一名前線教師,接觸新教材已經第四個年頭,下面來談談對新教材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點。
我也是從使用人教版數學課本過渡到使用北師大課本的一名前線教師,剛剛接觸北師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裡面採用孩子們都比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在很大篇幅上採用圖片來表示各種情景,呈現形式上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在敘述上力求簡明,清晰,富有啟發性,同時也給學生有思考的空間。相比以往的書本以文字為主,這樣比較令到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形象、直觀,這一點最小學低年級階段對學生的審題、理解題意尤為有特出的作用。同時在高年級階段教材插入的圖片與時代接軌,同時也增加聯系生活、社會的實際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幫助。
北師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個很大的突破——讓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以往的教材給學生的感受幾乎都是「學了就是應付考試」。北師大教材採用的題材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材每節的新課都盡量以學生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事物或現象引入,如教材從生活中的購物、旅遊、住房、坐車等等引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共鳴,也能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同時由於這些數學知識都是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這些生活的認知必會遷移到課堂中來,新課中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導學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識的本質規律。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師大新教材顯得更適合學生的年齡階段的智力發展規律,體現了「以人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體內容的編排上,採用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同時混編的方式,即一冊教材中同時安排四個領域的內容,而在整個小學階段,這四部分是一年緊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現知識的階梯式、跳躍式。適合小學生的年齡、智力發展特點。雖然北師大的教材的內容呈現的方式的多樣化,但都是特別看重學生探究學習方式,無論是低年級階段還是高年級階段,北師大都盡量安排學生進行親自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知識的本質和規律。由於教材的知識深度呈現階梯式,整個小學階段開始時探究環節不分得過細,並提供比較多的指導,隨著學生對探究過程的熟悉和探究能力的增強,在隨後的探究中逐步明晰探究的環節,減少指導,讓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不斷得到發展。
二、感受教師角色與學生觀的轉變
課改以來,如果要說教師與學生的改變,那麼令我們感受最大的改變就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有很大的改變。以往我們都比較注重教師是一個主動的、傳授知識的主體,課堂成為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場,忽視了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在這些年的教材教學使用當中,我們深深體會到教師與學生的變化。
(一)、教師的角色轉變
1、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中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我們曾一度認為,教師是知識傳授的主體地位,但是現代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構建過程,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而且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北師大使用的這些年當中,我深深體會到了這些變化,在「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動手操作」在這些教學環節當中表現得尤為特出,這些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操作當中,積極的看,積極地聽,真實感受學生的各種表現,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信息,考慮如何指導學生的學習。
2、教師由「教書者」轉向科研型的教師。
一直以來,我國的課程設計都是由國家統一內容、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教學標准,而教師本身就是一個嚴格執行這些課程規劃的「教書者」,教師的教學工作過分依賴了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進行教學教育工作,影響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各種創新精神。新課程標准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這樣便可令到一線教師可以創造性使用教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課程設計者。新課程標准使教學內容中教師可支配的的因素增多了,彈性加大了,教學教參也給教師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些年我鎮舉辦的各種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比賽充分體現到各教師受到新課程標准說的「可創造性使用教材」這一特點。
(二)學生觀的轉變。
教學,過程中當然就包括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在「學」的這個過程當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來感知,更加不可能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和發現規律;在「教」這個環節當中,教師主動設計好教學的流程,選擇好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上的主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服務於學生,以學生的學習、發展為中心。
三、對新課程下的教師與學生的評價問題的看法。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嚴重的重智育而輕德育,重知識而輕能力,全面評價教師與學生的方案不健全。教師的教學更多是關注了學生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探究的過程,而更加忽略的是對學生在情感態度上的評價。而家長對教師的評價也基本上是用考試成績來做一個標准。基於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們感受到評價應該服務與課程改革,應該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一致。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分數成了學校形象的「代言人」,成為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新課程下,我們不應該用單一的模式、單一的規則來評價我們的教師與學生。
新課程標准下,我認為對教師的評價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特色,包括教師是否能夠正確把握並理解並運用好教材,是否有全面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模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是否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是否善於創設各種教學情景,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的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等等方面來綜合評價一名教師,而非從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價教師。
分數,不可以作評價教師的標准;分數,更不可作為評價學生的標准。在新課程標准中提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和水平,更加要關注的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我認為評價學生應從以下幾點綜合評價:在學習當中,學生是否有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是否有充分利用多鍾感官來進行研究學習;活動中是否能跟教師、同伴主動交流自己的見解,是否能獨立思考問題,回答有創新意識的問題;是否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是否行程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方面來綜合評價。
4. 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哪些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1、「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版程改權革的出發點。2、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3、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4、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5、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7、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8、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5. 新課程改革的優點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5)新課程改革對學生方式的影響擴展閱讀
改革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1、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2、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6. 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哪
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哪些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1、「以回人為本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2、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3、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4、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5、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7、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8、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7. 新課標出台,對語文課程改革有哪些影響
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已經由教育部正式頒布,歷經3年多的修訂終於告一段落。去年春天,我曾就課標修訂情況向相關部門和審評專家做過匯報。現將當時的「匯報要點」發表如下,給老師們參考。
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麼?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圍繞語文的爭議也特別多。這次課標修訂,當然也會注意到各種爭議,吸納那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見,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准。
十年課改很艱難,原先課標試驗稿的試行,實際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說舉步為艱,但成績還是顯著的,就語文教學而言,課改和課標提出的許多先進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澱下來,即使很多學校和老師一時實施不了,也已經承認這是方向。所以這次修訂,特別注意把課改中實施並逐步得到認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來。我們希望這個語文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先進的,又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國的教育不均衡,學校情況不一樣,但在這些基本標准和要求上,應當都能共同遵循,課標應當能面向全體學生。
這次修訂,在如何讓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課程的定位,這次修訂比較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樣,就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了。
這次修訂比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語文素養」的概念。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小學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熏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這些都並非是虛的,而是力求落實到教學上,每個學段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 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和過去比較,這次修訂有哪些比較突出的變化:
一是適當減負。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會」。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字。附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結構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明確寫上「在小學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特別是提出了這樣幾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特別注重體驗與感悟,注重語感。對於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閱讀量也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特別要提到,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小學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學背誦75篇,初中61篇。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小學一二年級就布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最近關於語文教材的爭議不斷,很多都是傳媒炒作,對於語文課改以及教學是有負面影響的。這次修訂對於編寫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議,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選文要文質兼美,有典範性,還要給地方、學校、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等等。都是有現實所指的。
這次語文課標修訂,希望在語文教育思想、課程目標、內容方面能為小學初中語文教學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建議。總的是要盡量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往素質教育靠攏,同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特別注意激發興趣,保護天性,學會學習,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那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大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大好基礎。
8. 新課程改革將對中高考制度產生哪些影響
高考改革來對高中段教育有源哪些影響?
正面影響,會積極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會促進高中段教育更加註重個性化。每個學生選考科目不一樣,要求學校從課程安排到課程教學,必須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個性,更多地實施因人施教。
負面影響,會增加學校組課組班的難度,個別學校可能還會出現唯考試安排學科、安排課程。這點必須避免,也可以避免。可以通過合理安排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時間來防止,還可以通過教育行政管理來解決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