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科融合課程
⑴ 國內有哪些比較好的融合式課程項目
共同點:三者都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綜合課程。不同點:三者對學科之間知識的內綜合程度不同。相關課程容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但不打破原來的學科界限;融合課程打破了學科界限,把有著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知識合並成一門課程;廣域課程將各科材料依性質歸到各個領域,再將同一領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組織和排列,進行系統的教學,與相關課程、融合課程相比,其綜合范圍更加廣泛。 相關課程簡介:把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內容整合在一門課程中,加強學科聯系,但不打破學科界限。這種課程屬於相關課程。融合課程簡介:是指由若干相關學科組成的新學科,比如把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組合成生物學。融合課程比相關課程更進一步,把相關學科融合為一門學科,不再保持學科間的界限。廣域課程簡介:是關聯和融合的擴展,即把數門學科的內容加以合並,組合一門綜合性大學科,現在英美等國實行的「社會研究」的課程就屬於此種類型。
⑵ 小學科學課怎樣進行學科整合
科學課就應該和實踐融入一起。
⑶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與各學科融合
葛慧玲(周口市紡織路小學,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A-0263-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針對這一要求,怎樣把各學科滲透到語文中去呢?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語文教學中融入音樂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對於凈化孩子的心靈,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愛因斯坦就是在音樂中發展了自己的理想和夢想。羅曼·羅蘭也是在音樂的海洋中發展了他的思維,獲取了創作的源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運用音樂輔助教學。 1.恰當運用名曲,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好玩、易動,課間常做一些運動量較大的活動,上課後一時難以安靜下來。這時我設計「請你欣賞」的環節,讓學生聽一些節奏明快、優美動聽、刺激性不強的音樂,如小提琴曲、鋼琴曲、長笛曲等。這樣不但起到轉移興奮、鎮靜安撫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的腦神經易疲勞,有意注意能力較低,20幾分鍾的學習注意力已很難集中。這時我又讓學生聽一些節奏緩慢、勻稱而庄嚴能給人以舒適安寧感的樂曲,如舒曼的《夢幻曲》、門德爾松的《春之聲》等,同時讓學生或默讀課文或做鞏固練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效果較理想。 2.運用音樂,啟發想像。 音樂也是一門富於幻想的學科。利用音樂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課中,在進入拓展練習環節時,我要求學生以《海底見聞》為題寫一則短文。同時,我是這樣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像的:邊放課文錄音,邊放一曲有海浪、海鳥、海底動物叫聲的自然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這樣他們彷彿置身於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斕的景色,摸到了形狀各異的礦石,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聲音……之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融入美術 繪畫對孩子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豐富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術,則可把課文中平淡的語言描述化為形象生動的圖形,學生在這過程中既理解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和想像能力。 1.以圖激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即在授課時將一幅幅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掛圖展示出來,或在上課時根據授課內容,邊講邊作一些簡筆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在導入新課時,就用投影顯示圓明園被毀滅後殘垣斷壁、破損不堪的景象,再通過聲情並茂的談話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圓明園曾經是一座建築宏偉、收藏著無數珍奇異寶的皇家園林,卻在8天之內化為一片灰燼。到底誰是罪魁禍首呢?此時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效果極佳。 2.以圖誘說。圖畫的直觀性在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在看圖說話、作文、編故事時可以應用。如指導二年級的看圖編故事《小鴨子得救了》時,通過電腦顯示畫面,再引導學生觀察,展開合理想像,誘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3.以圖導思。教材中的插圖除了畫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還包含著深刻的「弦外音」。教學時,引導學生藉助畫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點段的描述,以領悟文章中心。如《豐碑》一文的教學,文中插圖可與第七自然段文字結合教學,用投影顯示畫面、文字,然後指導學生透過軍需處長的神態、動作、衣著等深入剖析,聯繫上下文描寫,體會天氣之「冷」及軍需處長為了革命,勇於犧牲的精神。 4.以圖促寫。即讓學生在作畫中學寫,在讀文中學畫。例如學生在學習美術第五冊《玩具》一課時,語文教師可同美術教師聯系,在學習畫玩具後布置學生為自己美麗的玩具配上一篇小作文,題為《我喜歡的玩具》。又如在學習《美麗的公雞》一文後,教師可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畫筆,畫畫「我心中最美麗的公雞」,看誰畫得最美(外表、姿態、行為……)。 三、語文教學中融入自然學科 清華大學教授吳文虎說過: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實踐環節不夠,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而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學中對「是什麼」講的多而「為什麼」講的少,這種教學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如引入小實驗這一方法,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又可以培養他們合作、協同的精神。 在教《趙州橋》這課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50多米長的橋,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怎麼支撐得起那麼長的橋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嗎?」為體現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問題意識」,我指導學生做了一個小實驗。先讓學生准備一張長方形的畫紙和兩塊小木塊,之後讓學生把小木塊放在兩邊,再把畫紙平鋪其上,然後把橡皮放在紙中間,當放到兩塊時紙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讓學生把兩木塊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畫紙彎曲呈拱形,兩頭分別頂在木塊上,然後將兩塊橡皮放在頂部,紙不會凹陷,放三塊橡皮仍不會凹陷。實驗後,我讓學生根據所提問題組織討論,並說說從中懂得了什麼?學生很快便得出了結論:拱形橋比平面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學生雖不懂其中的力學原理,但已為他們的繼續學習設置了懸念,也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⑷ 融合課程與廣域課程的區別
1、學科組成不同
融合課程亦稱合科課程,由若干相關學科組合成的新學科。融合比關聯更進一步,它是把相關學科內容融合為一門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融合為生物學。
廣域課程合數門相鄰學科內容而形成綜合性課程如有的國家把地理、歷史綜合形成「社會研究」課程等。
2、綜合范圍不同
融合課程是把有著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合並為一門新學科,通常是把同一學科領域的某些學科加以合並,最早見於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的倡議。例如,把物理學和地理學的某些領域合並成地球科學課程。
廣域課程是一種較為綜合化的課程組織形式,一般包含某一完整的知識分支,也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分支中的內容。是將各科教材依性質歸到各個領域,再將同一領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組織和排列,進行有系統的教學,與融合課程相比,其綜合范圍更加廣泛。
3、合並科目性質不同
融合課程是指把有內在聯系的學科內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合並後原來的科目不再單獨存在。
廣域課程是合並後原來的科目還是單獨存在,例如,有的國家把地理、歷史綜合形成「社會研究」課程,把物理、化學生態、生理、實用技術總合成「綜合自然科學」。做個比喻的話,這些學科都是「鄰居」。
⑸ 小學階段要怎樣注重課程遞進層次,推進學科融合發展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大體情況吧,不能一直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進行課程的講解,畢竟你是教學生的,而不是為了課程的進度而講課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制定每次的課程。
⑹ 如何將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課相融合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我國教育部已決定,分三個層面在全國中小學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融合,這個決定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將極大地影響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科學教學中就像使用粉筆、黑板、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是一個"糅合"的概念,這就是"課程融合"的核心。"課程融合"的教學方式是我國面向新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小學科學教學朝著自主、特色、個性化的教學方向發展。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的融合
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會出現一些離現實、離生活比較遠的教學內容,同時,當今世界上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科學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由於教材編寫的限制,很難在教材中及時、准確地反映出來。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與信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因此,科學學習材料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基礎最必需的內容。
例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科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和第四單元《探索宇宙》,這些教學內容比較宏觀,離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因此我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宏觀的宇宙現象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我在教學中,先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信息,從學生最關注的信息入手,讓學生研究火山噴發和地震現象的形成過程。把復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不僅讓學生對地球的地殼運動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更使學生經歷了認識地球、探索宇宙的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
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科學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和現代化手段,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改變傳統的科學教學內容,不但使科學教材"活"起來,更讓學生的科學學習置身於信息化的時代,同時也可拓展教師的知識視野。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方式的融合
21世紀人類社會是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關心人、尊重人,一切為了人成為信息社會的主旋律。信息化融合小學科學教學應該有嶄新的教學方法、形式,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教學作為創新型教學的嘗試,它摒棄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法,而是採用近年來興起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標。所以我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科學知識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科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太陽系大家族》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學習項目,以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提出的研究項目。然後,師生一起利用網路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融合的網路信息領域,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教學目標規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達到標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與價值。所以,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教學方式進行融合,不但可以呈現一種寬松的研究氛圍,還可以努力滲透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思想。如《地球的內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礦產資源》以及《太陽系大家族》、《探索宇宙》等,讓學生通過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拓展信息的自主探究科學的過程,引導他們從地球環境、資源的形成與對人類的重要性問題的考慮,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科學評價、決策的能力和科學要以人為本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探究性課題的融合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並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並領悟科學的本質。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中,我們更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程融合,讓學生進行探究性課題的研究。
例如我們學校「科學工作室」的社團活動中,公布研究的課題"地球探密"、"太陽系的成員"、「恐龍時代」等。全校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組合成研究小組,通過網路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在不同老師的指導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或在校園網的留言板上寫出經過研究後的成果留言。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與小學科學拓展型課題的融合,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滲透科學研究成果與他人共享的思想,可以培養他們的科學志趣。
四、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融合需注意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融合"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感到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⒈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的融合進行教學,其中計算機只是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而且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欠熟練,尤其是小學生,往往因相關同步知識不具備而使輔助教學本身遇到障礙。
⒉從科學課程的教學需求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使用。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使用計算機,是要發揮計算機長處,而不是拋開傳統教學的一切只要用計算機就行了。
⒊網路上的資源非常豐富,但重復現象較多,質量比較低,不能直接用於教學。若是全部由教師進行自製,又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術水平的制約,不能精確地表現出設計的需求,還會耽誤本身的教學任務。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科學教學能較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自覺自願地加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中來,使課堂充滿生氣和活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有效教學。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融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融合的教學,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最佳途徑。教育環境和教學內容是滋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溫室,只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和教育方式,相信我們的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工作,一定也會開出燦爛的花朵!
⑺ 小學科學課怎樣進行學科整合
一、課程內容上的整合
將科學課程與語文、數學課程在內容上進行有機整合,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社會和科學,從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學內容,來更好得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習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學課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教學方式上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將 教學方式有機地整合,相互補充,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更加愛學、樂學。
四、科學課與各學科有機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