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實驗基地申報推薦表
Ⅰ 小學生的學習之星推薦表怎麼填啊,急急急
該生活潑開朗,感情豐富而又細膩。非常愛閱讀、愛寫作,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內濃厚的閱容讀興趣。平時能夠積極參加學校、市等各級組織的各項演講、寫作、表演等活動,把寫出好文章當作自己最大追求。她常常在書海遨遊,在閱讀的世界裡流連忘返。她經常向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班級圖書角及市圖書館、小博士書店借書、買書閱讀,她閱讀了大量的名著,背誦了很多首古詩文。每次讀書,她總能記錄自己的點點收獲,梳理思緒。而寫日記、做讀書筆記是她表達自己的最好方式。遊走在文字里,她的想像如此豐富,眼光如此細致,語言如此活潑。她的日記、習作,經常刊登在班級小報上,受到老師、同學、家長的一致好評。曾多次被評為校「閱讀之星」。平時樂於創設班級讀書文化氛圍,出版報、布置櫥窗、張貼牆壁文化她很在行,主持各項活動,她能操縱自如。她負責班級圖書角借閱工作認真負責,在她的帶領下,班級以及全年級學生,都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讀書活動中來。
Ⅱ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申報怎麼寫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匯報材料
石鼓區人民路小學創建於1944年(其前身是衡陽市私立剛直小學),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佔地8279平方米,建築面積5422平方米,學校現有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699人,在職教師65人。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紅十字工作模範學校,全國紅旗大隊,湖南省衛生文明單位,湖南省現代信息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禁毒教育基地,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先進實驗學校,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園,湖南省規范漢語言文字示範學校,湖南省家長學校示範校,衡陽市四星級文明單位,衡陽市首批規范化小學,衡陽市教改教研示範校。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引領學校教育思想、教學管理、教育方法發生變革的靈魂。我校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近年來,我校秉承「以德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的宗旨,提出了「務實、創新、尚美、求真」的辦學目標,以「德藝雙馨,一專多能,勇於創新」復合型、科研型為教師培養目標,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發展綜合素質」為學生培養目標,不斷創造充滿和諧、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下面我就四個方面匯報我校的具體做法:
一、優化校園環境,形成「和諧、活潑」的物質文化。
為了給師生創設一個優美、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秉著「讓每一塊牆壁都會說話,讓每一棵花草都能傳情,讓每一幅圖畫都能會意」的環境育人理念,近幾年學校先後投資100多萬元美化了校園環境。XX年建了塑膠跑道、pu籃球場。2011年,為每班配電腦、投影儀、電子講台,每位教師都能利用課件上課,學生們在課堂上隨時都可以從網上瀏覽相關學習知識,不僅僅局限於在電腦房學習,真正實現了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同年9月,學校在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對學校教學樓進行全面裝修和維修。更換了北棟教學樓門、窗和黑板,所有教學樓進行粉刷,室內外的牆上重新掛上了校訓、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名人名言、推普標語、學生作品等。每間教室配備了圖書櫃,孩子們將自己喜愛的圖書收集放在櫃中,供大家一起閱讀。教室里每個角落還有孩子們自發捐贈的花草,不僅優化了校園環境,還增添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校園里見縫插綠,綠樹成蔭,散發著青草的芬香;伴隨著校園里居里夫人等偉人群像浮雕,孩子們從小受到熱愛科學、勤於思考等文化氛圍的熏陶,整個校園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
二、傳承「剛直」精神,形成「和諧、活潑」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良好的校園精神,它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發生深層的調節和制約,增強學校的凝聚力。我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辦校報,開拓文化視野。XX年3月,學校創辦校報——《剛直報》。「人生剛直最難得」這是報社總編雷安青為我校題寫的《剛直報》創刊詞。三年多來,我校以剛直文化為載體,不斷譜寫教育教學新篇章。每一期(每月28日)八開四版的《剛直報》,不僅反映著學校的最新動態,也是教師、家長、學生交流心得,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易小艷校長是校報主編,主要負責頭版的編排工作,陳永紅校長、王振華主任各負責一個版面。我們校報設有「教育學」、「教學研究」、「師德講座」、「家教天地」、「校園雅聲」、「學與玩」、「藝術教育」等多個欄目;學校還成立《剛直報》小記者站,讓孩子主動去觀察、發現身邊的事,勤動筆,歌頌美好的生活,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還陶冶孩子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展示自我。孩子們把擁有自己作品的校報及稿費珍藏起來,作為他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校報還把學校的成績、大事、要事及時刊登出來,讓社會、家長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辦學方針和特色。市、區許多領導在閱讀、瀏覽我校的校報後,稱贊不已:一所小學能辦出這樣一份高質量的報紙,難能可貴!
二是讀校史,挖掘文化底蘊。一部好的校史是一所名校不可缺少的標志,代表了學校的水平和對社會的影響力,增強了人文資源的積累與拓展。2011年9月,我們以「承湖湘名將之風范,繪剛直文化之神韻」為題辦了一期校報專刊。刊登了我校的校史、校徽、校歌。詳細地介紹了學校的創辦歷程、基本情況及教育成果。全校師生爭相閱讀這一期校報,通過讀校史,了解學校,了解湖湘名將彭玉麟,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和師生的歷史責任感。一代湖湘名將(彭玉麟)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三是唱校歌,形成文化特色。我校邀請衡陽市文聯主席陳陣、國家一級作曲家廖衛華老師為校歌填詞、譜曲。由本校一個四年級學生劉沐雲同學演唱,將校歌錄製成光碟,在全校傳唱。學校要求每位師生都要會唱,並開展「校歌大家唱」比賽活動。師生通過讀歌詞,唱校歌,更加地了解學校、熱愛學校。我們還設計了新校徽。校徽的圖案由「r」造型而成。同時有機地融合花朵、綠葉、太陽、書本和人等元素,突出人民路小學校園文化的獨特屬性。校徽色彩明快,充滿朝氣和活力,體現了人民路小學校園文化獨特的風采。
三、以發展為核心,塑造「和諧、活潑」的教師文化。
1.開展聽評課活動,逐步提升教師素質。
通過聽課調研,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我校的具體做法是(1)原生態課。事先不通知教師,行政推門隨堂聽課,聽課後將意見反饋給教師,並形成常規。每周的行政例會上交流聽課意見,主管副校長整理記錄,每月一次在全體教師會上進行原生態聽課情況小結。(2)跟蹤課。針對在家長、學生中有一些不良反響的教師實行跟蹤聽課,具體指導。一次不行就再聽,直到滿意為止。(3)教研課。教師先報告教研課題,授課內容,做好充分准備,教導處作好統籌安排,集中在1~2周內展示,活動結束後組織調研與匯總。除了夯實課堂之外,我們每期都要開展一次大型的教師教學活動,XX年,我們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比武,2011年開展了「落實新課標,實踐新課程」教師說課賽,嚴謹的設計,精美的課件,精彩的課堂不僅讓老師們在視覺、聽覺上得到美的享受,也對新課程、新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2011年,我們推行「全面把握課標、創意激活課堂」同文本教學設計與說課展示大賽。即語文、數學教師以年級組為單位根據指定的文本內容,當堂完成教學設計,並於三天後進行說課演繹。讓教師的個性化風采與集體智慧得到完美結合。今年我校又組織全體語文教師參加作文教學比武,像這樣每期一次教師教學活動是常規,但我們力求創新,避免形式主義,讓常規活動真正做到既「常」又「新」。2.加強校本培訓,打造學習型教師隊伍。
通過多形式,多視角的開展教育專著學習心得交流會、演講賽、辯論會等活動,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是自身修養,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鑰匙」,是走專業化發展,走向「能師」、「人師」的唯一途徑。近幾年,一些同志工作之餘沉迷於牌桌、賭局或股市交易,而很少去學技能、鑽業務,即便看書、上網,也是瀏覽一些怡情消閑的文章。為了喚醒教師們的學習熱情,我校規定每位教師每年要做到「三個一」:每年必須訂購一份專業雜志;必須上交一份高質量的教育論文或案例;必須建立個人或班級博客,並及時更新演示博客。「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為了讓教師這桶水的內涵更豐富,我們不斷關注教師專業知識的提高。如:一方面邀請專家來校專題講座,為教師進行普通話提高培訓、電腦操作、課件製作、博客製作培訓等。我校目前已有普通話測試員2名,普通話一級乙等14人,占語言類教師總數50%。另一方面我們開展了「教師專業技能大比拼」。在考題中,既有語文或數學專業測試題目,又有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我校還舉辦了教師規范用字比賽、普通話比賽課件製作、博客更新比賽等。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老師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3.豐富教研活動,以教促研成績顯著。
在教科研工作中,我們以校本教研為突破口,力求做到「三個到位」,一是組織到位,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掛帥的教科研領導小組,下設教改課題實驗小組,選取思想業務素質高的教師參與到實驗研究過程中來,從而保障教科研活動的扎實有效開展。二是規化到位。針對本校實際,參照省、市、區各級教科研部門的研究規化,學校制訂了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指導教師自主選擇研究課題。三是管理到位。我們制訂完善教科研製度,扎實開展教研活動,做到有計劃、有記錄、有總結。把教育科研與常規教學相結合,真正體現「科研興校」的主旋律,我校在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實驗學校檢查評估中被評為「先進實驗學校」。目前,我校的十一五規化課題《英特爾未來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研究》全面結題,獲得市一等獎的好成績,目前已報送省里參賽。美術組申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培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題在衡陽市教育課題中級評估中獲一等獎,由彭琛老師負責的《合理使用零用錢綜合實踐活動研究》也取得了省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美術組、三年級組被評為衡陽市優秀教研組。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教育的有生力量,也涌現了更多的名師、能師:1、省優秀教師黃玲;2、市優秀班主任羅慧君;3、市優秀教師陳春清、陳萍秀、楊翠湘、李國平、張湘鈺、賓莉;4、青年教師黃艷、陶韻竹、何銀燕、張文君、胡妍、彭琛全國、省級賽課獲獎;5、近期,陳永紅、黃艷的論文刊登在《湖南教育》上。
四、以人為本,形成「和諧、活潑」的特色文化
1.夯實主題教育,發展學生個性。
扎實開展活動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歡樂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以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為基礎,以豐富多彩的師生實踐活動為載體,立足於課堂,延伸至課余校外。在教育教學中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校園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特長的樂園。常規活動有:「養成良好行為規范」、「抗震救災知識的普及和緊急疏散演練」、「禁毒活動」、「感恩教育」、「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等主題活動,既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校園文化藝術節」、「手工勞作比賽」、「趣味運動會」、「校園主持人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舞台,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長。
2.誦讀經典文化,學做儒雅學生。
教學生「從小學做人」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面對的一項重要的工作。XX年,我校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組織教師編寫《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材,展「誦讀古經書、學做儒雅人」活動。2011年,我們重新審核改版再編,勘正了一些原有的用字錯誤,並加入了大量的詩詞內容。我們規定了全校誦讀時間,制定《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方案:1、確定各年級學習內容如:一年級的《三字經》、二年級的《百家姓》、三年級的《千字文》、四年級的《弟子規》、五年級的《增廣賢文》和《諺語選萃》。2、規定上課時間,每周每班一課時,一個下午讀報時間。【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匯報材料4篇匯集】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匯報材料4篇匯集。3、確定任教老師。由易校長、陳校長親自任教。4、定期檢查。規定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為集體抽查與個人誦讀評比。各班可謂精彩紛呈,有配樂朗讀、快板誦讀等等。集體比賽中各年級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每學年在學生中評選出100位「中國傳統文化誦讀小學士」。2011年10月,須知學生參加市「美文誦讀活動」張欣慧獲得「十佳選手」稱號,劉沐雲等五名同學獲得金獎。
3.雙語特色教育,培養學習興趣。
XX年秋季,我校1-6年級全部開設英語課。學校嚴格把關教材和師資水平,並力求營造濃厚的語言氛圍,培養學生學英語、說英語的興趣。從英語早讀、作業評改到課堂教學等,均實行等同於語、數主科的常規管理模式。作為窗口學校,我們不僅立足了「傳承經典文化」,而且大力倡導雙語教學特色,在全市公辦小學中開場雙語教學先河。近年來,我校有100餘名學生在全國英語大賽中獲獎,今年4月,全區63人進入決賽,我校佔20人,其中5人獲一等獎。
眾所周知,文化治校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先進的文化能推動學校發展。在創建優質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人民路小學將繼續用學校文化構建來引領學校的各項工作,充分體現師生的生命價值,塑造積極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學校精神,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引領學校不斷走向卓越、走向輝煌!
Ⅲ 環境教育基地申報材料樣本
格爾木市第十三中學
青海省環境教育基地申報材料
環境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經濟的發展,關系著人民的健康,《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利用活動課教學時間,組織好環境保護活動,通過夏令營、冬令營、競賽和徵文等課外活動,使學生受到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我校一直非常重視環境教育,把環境教育列入學校重點工作,一直不滿足把師生生活、學習、工作的外部環境是充滿著植物的綠意,更要讓學校的內部環境是充滿著師生生命、思想活力的生靈的綠意。為此,我們把營造成「生態校園」作為辦學目標,以爭創為標准,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積極創建環境優美、具有良好環境氛圍和環境意識、促使師生生命和諧健康發展的「綠色」學校。
一、健全組織,落實制度,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1、組建機構
我校一直把如何開展環境教育列入重點,並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由校長親自任組長,政教處負責全面組織實施工作,組員由中層幹部、班主任、教研組長組成。為進一步增加教育活力,發揮教育功能,激發全校師生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積極性打下扎實的基礎。
2、保證創建活動運行機制的暢通
學校根據上級要求,聯系本校實際,把環境教育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制訂學校創綠、環教計劃,確定每年的教育目標和活動內容、方法、措施等。學校各處室根據學校計劃,聯系本處室工作制訂相應的環境教育計劃和職責。
3、構建保障體系健全和完善各種環境教育制度
學校開展創建綠色學校工作以來,建立和完善了以此相一致的會議制度、學習制度和開展環境教育的獎勵制度。一方面學校訂閱開展環境教育的學習、宣傳資料。另一方面對在開展環境教育和爭創綠色學校工作中成績顯著的班級、學生給予表彰,每學期進行「環保小衛士」及「綠色班級」的評選。
二、建立了充滿著人文氣息的生態化校園
校園生態屬於物質文化的范疇。和諧優美的校園自然環境一方面能直接給人以感覺刺激,能給人以一種美感、安全感、歸宿感;另一方面,在人對自然景物的親近、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喚醒著人的環境意識、生命意識,從而達到教育師生擁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生存意識與素質。
學校不是一幢幢建築物的簡單堆積,不是一間間教室的簡易拼湊,不是一件件教具的漂亮展示。無生命的建築只要有生命的人的活動,有生命的植物的映襯,就會有其勃勃生機與無限內涵。為此領導小組提出了「創建生態校園」的口號,追求創立「和諧的生態型」的校園系統,如今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校園整潔美麗,布局合理,所有能夠綠化的地方讀披上了綠裝,為師生們創造了一個整潔、優美、和諧、清凈的工作和學習環境。漫步校園,大樹和小灌木俯仰生姿,鮮花與綠草互相映襯,給人以一種幽雅、清閑的享受,成為師生們的最愛。清晨,學生的書聲與鳥聲交相應和;傍晚,老師們的閑情逸致和學生們的生動活潑相映成趣,使校園真正成為讀書求知、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三、注重學科教育,滲透環保知識,培養師生環保意識
1、學科滲透
在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其深度和廣度都是基礎性和啟蒙性的,使學生對環境有個初步了解,雖然沒有專門的環境教育課,但我校要求每位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適時滲透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把環境教育活動納入學科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結合學校原有課程,有意識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愛護潔凈環保教育;如數學中的校門口廢氣排放量的調查統計,語文中的環保廣告詞的編寫,勞技課中的利用廢物製造而成的「瓶娃娃」和筆筒等等;二是結合鄉土教材,專門開設環保課;三是利用周一晨會和周三下午興趣小組進行環保小分隊活動,交流、評估、布置與輔導,同時提供榜樣,樹立典型,期末評比「環保小衛士」。
2、全員滲透環境教育思想
全員滲透環境教育指除校長切實負責起環境教育的責任外,全體教師積極參加環境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各科教師都參與環境教育實踐,形成一個積極的「軟」環境。定期召開會議,制定環境保護及綠化美化環境的工作計劃,撥出綠化專款,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並開設環保興趣小組,使環保工作達到了「無處不教育,無處不管理,事事有章法,人人有職責」的局面,逐步使環境教育向科學化、規范化邁進。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學習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提高廣大教師的環保意識,使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得以轉變,教師們能充分認識到新時代對學生開展環境教育關繫到我們國家的生存,人類的發展,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並把這種認識變成教育行動,從而成為環境教育中教與學雙方面中的主動者,為環境教育開展提供重要保障。
3、環境教育與團隊活動、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相結合
(1)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衛生日、世界水日等環境紀念日開展教育活動,讓全校師生通過對環境紀念日主題的了解、學習,增強師生環保意識。
(2)每個班級每學期都要舉行環保為主題的團隊活動,內容豐富多彩,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強了環保意識。
(3)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黑板報評比,如「環保知識」、「愛鳥周」、「綠色的地球」、「綠色的家園」。激發學生愛動物、愛家鄉、愛地球的情感。
(4)學校規定各班對教室、校園衛生包干區實行一日三掃。在每學期開學與結束時,開展教室的綠色美化評比、班容班貌評比,改善教室、校園環境。
(5)通過世界環保紀念日有關的主題設置小報、環保徵文、環保繪畫等比賽,加強環保意識的培養。
(6)學校開展爭創活動,將節水、節電、拒用一次性用品、班級衛生、教室布置、垃圾分類、收集廢電池等環保教育內容納入評比要求,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7)開設「心情驛站」,及時疏導學生心理隱疾,營造和諧健康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們「苦惱及時吐,煩惱及時解」。
我校正是通過在德育教育中有意識地滲透環境教育,逐步把「凈化、美化、綠化」校園的意識深入人心,使整個校園外部環境變的更加美麗;並且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善素質,使整個校園內部環境變的更加溫馨。
四、注重行為實踐,開展綠色活動,增強教育實效
活動是提高環境教育實效性,增強師生參與環保教育的最有效形式。在學校的統一組織下,開展了經常性的綠色實踐活動。主要有:
1、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附近的工廠、農村觀察社會現象、自然現象,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通過觀察、調查,學生們都普遍感覺到我們的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很多環境問題,比如工業廢水、醫院用水、居民生活廢水對水質的破壞、使用化肥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城市雜訊對人們身體的影響等問題。為了讓學生有活動的空間,有進行環境教育的場地。學校緊緊環繞「建設生態校園」和創建綠色學校的契機,組織開展全校性的環保活動,讓少年兒童樹立熱愛環境、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文明意識,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結合實際情況,學校以「綠色希望」為主題,展示少先隊員綜合實踐教育活動成果。到實踐基地開展「尋找生態園的春天」活動,使全校師生的環保意識更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有了很大的促進。自己動手「變廢為寶」小製作評比,利用廢舊物品製作精美的手工製作品;利用廢舊物品創作書畫作品。學生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綠色希望,傳承夢想」為主題,創作書法、美術作品,來展示他們多姿多彩的藝術細胞在這基礎上組建「美化家園小隊」、「雛鷹潔凈服務小隊」、「城市環保小隊」等假日小隊,深入社區、街道開展調查城市環境污染情況的活動。
2、進行以環保為主題的學生徵文賽及其他各項競賽
學校還組織了綠色家園黑板報比賽。各班結合讀書活動,通過讀書選材,自己規劃,設計版面,編輯文字圖案,設計綠色家園小報。通過班級評比,學校總評。得到一致的稱贊。此外還在學生中進行「尋找生態園的春天」的徵文活動,優美的文筆使一向為難的語文老師一致表示以後多開展這樣的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豐富了環保知識,增強了環保意識和對生命的熱情。
五、今後的設想:
1、發揮優勢,配備校外環保輔導員,及邀請有關環保專家到校講座。
2、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及時了解當前環境教育的現狀及趨勢。
3、多讓學生參加各種環保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興趣,提高環保意識。
格爾木市第十三中學2012年4月20日
花費我不少分值啊!!
Ⅳ 農業標准化示範基地申報的建設內容怎麼填
農業標准化示範基地的建設內容包括:
1、標准體系的建設內容,健全哪些標准,制定版哪些標准。
2、標準的實施權宣貫的要求:宣貫、實施哪些標准?採取的形式等等。
3、實施標准化生產的基地規模、品牌、組織化建設內容。以標准為紐帶提高規模和組織化、品牌化程度,措施等等。
Ⅳ 構建中小學系統性特色課程體系研究假設怎樣填
研究假設:
通過「自主發展教育」目標體系和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的研究,促進學校「為了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辦學思想的全面落實,整體推進學校特色建設和素質教育。
⑴學生通過「自主立德」「自主立學」「自主立美」「自主健體」「自主管理」,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促進其個性的發展和特長的形成,為終身的發展夯實基礎。
⑵教師通過自主修身和自主研修,提高師德水平和專業化能力,以模範的行為去影響學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熏陶學生,以高超的專業化能力去引領學生。
⑶學校通過「自主發展教育」的特色建設和科學管理,使校園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學校管理更加科學,教師發展更具風格,學生發展更具個性,教學質量更加上乘,學校特色更加鮮明,為爭創大連市區域內有影響的一流先進學校奠定基礎。
參考:http://xiaoxinxx.gane.net/templ4/view.php?CODE=20111019153509847097&id=20150609125309865939
Ⅵ 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項目有哪些
中國現代美學是在西方美學思想影響下產生、發展的。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它是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產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國現代美學產生、發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中國現代美學的特徵及其價值、意義,不僅要從社會的政治經濟里尋找原因和根據,也要從文化那裡尋求答案。文化兼有客觀與主觀二重性,它的外形式是客觀的物質存在,而其內形式卻是主觀心理(文化心理結構),它的本質是精神性的,因而它的作用只有通過個體的心理活動才能發揮出來。文化與一切學術活動、藝術活動、審美活動的關系最為直接、密切。 中國現代美學已有百年歷史,先賢們對美學學科建設和美學理論建構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討,留下了豐富遺產。但是,由於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特徵、價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長處、短處缺乏真正的認識,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於盲目狀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走在我們前頭,因而其文學藝術也先進於我們。正是出於這種認識,五四「文學革命」諸君用西方文學藝術的悲劇精神和寫實主義方法為標准,批判、否定中國文學、戲劇、小說、繪畫及其大團圓精神。這種認識在20世紀3 0年代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但50年代以後又出現照搬前蘇聯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狀況。進入90年代,人們一方面反省由於搬用前蘇聯的弊端,另一方面卻又搬用西方後現代主義的東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創造,並且仍以否定傳統為代價。這是值得深思的。中西文學藝術分屬於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各有自己的民族特點,不能從西方科學技術先進的事實中推斷出西方文學藝術也同樣先進的結論。 模仿、照搬外來的文化模式、觀念、方法,而不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結合、融化而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從20世紀初開始傳播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開設美學課,並陸續出版了各種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但在質上卻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們祖先所創造的范疇、命題和重要思想觀點卻長期擱置、無人問津。這是「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的必然結果。當然,西方的美學理論我們必須借鑒,它會給我們很多啟示,會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營養。但西方的美學理論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美學理論建構,因為西方的美學理論是西方文化的結晶,並不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我們也不要企圖建構全世界公用的美學理論,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規律。同時,美學不是揭示自然的客觀規律,而是揭示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屬於人文之學。文化不同,人文精神如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心理、審美風尚、終極關懷等是很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建構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必須紮根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並從西方美學乃至其他民族美學中汲取異質因素,與們固有的優良傳統融合、碰撞、消化,從而才能創新。 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來衡量中國美學史的實際,用西方的審美標准取捨中國的思想資料,有削足適履之嫌。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時,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並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形上精神。他們追求這種精神境界,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辨和邏輯推導,而是進行鑒賞、體驗、感悟、洞觀,因此在形式上也不見邏輯體系。所以,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無的放矢。當然,中西美學和中西文學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求同、相互印證、相得益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有不同甚至相互反對之處,這尤其不能忽視。由於中西文化不同,才使中西美學各有自己的論說形式,中西藝術才各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西方藝術以自然科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實和客觀描寫,結果落實到認識論;中國藝術以道德哲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意和主觀表現,結果落實到育人的教育實踐;二者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價值取向很不相同,各有長短。可以說,中西藝術沒有完全相同的范疇、命題和論說形式。正因如此,中西對話交流、取長補短、融合出新才是必要的,才能有發展、創造。因此,進行深入、系統的跨文化研究,乃是未來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認識前提,也為美學創新展開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西美學比較,才能做到深刻、符合歷史實際;才能通過比較,認識優劣,擇善相從,吸收消化,吐故納新。中西美學融化出新,這是我國未來美學理論建構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鑒於以往的經驗,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當做到:一是中西美學融化出新,對於我們來說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能割斷歷史,否則未來美學的發展便會失去根基,沒有了生長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中國未來美學的發展既要吸收西方美學的異質因素並加以消化,同時又必須紮根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具有自己的獨創性與民族特點。這樣的中西比較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抱殘守缺」。二是中西美學比較研究要求研究者採取平等對話的方式。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對中西文化各自的優越性、局限性和生命活力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清除「歐洲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才能正確掌握比較的標准。三是中西美學比較要求研究者對中西文化有基本的了解、體驗,對自己所比較的范圍要有系統深入地研究,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做出獨到的建樹。 中國美學研究的深化途徑薛富興現代意義的中國美學研究從王國維開始,他用西方近代學術方法和觀念審視中國古典審美傳統,發現了在傳統學術視野下很難發現的東西。此後,以宗白華、朱光潛為代表的新一代學人在深入認識中華審美精神個性方面,得出許多精到的認識。但整體而言,20世紀前期是一個集中輸入西方美學理論、嘗試基礎理論建構的時期,中國美學研究處於零星討論、尚不系統的階段。 20世紀80年代始,中國美學研究進入全面系統研究的新階段,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中國美學史著作,斷代史和專題性研究著作也層出不窮,發表的單篇論文則更多。從此,中國美學與美學理論、西方美學鼎足而三,被視為美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分支,初步建立起中國美學這一美學分支學科,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審美觀念發展的大致輪廓。這打破了20世紀前期以西方美學為美學的局面,充分注意到人類審美意識中的民族文化個性,使美學學科內部的生態結構更趨豐富、合理,對美學在中國的深化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中國美學研究已成為成果豐碩的一個領域。 當然,20世紀後期的中國美學研究也有其局限。最主要者有二:一曰基礎薄弱。依理,一門學科的建立當從具體、微觀的專題實證研究開始,只有專題研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通史式的宏觀總結成果。但20世紀後期中國美學研究正好相反,一開始便是通史式研究佔主導的宏觀研究階段。著者積數年之功來言說數千年審美傳統,其粗疏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單篇學術論文,也以大話題居多,缺乏扎實的專題實證研究,有先天不足之症。二曰觀念研究。現行中國美學研究大多停留在審美觀念梳理階段,觀念只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最後階段、最抽象形態,審美研究若只停留於審美觀念,沒有更質朴、豐富的審美實踐材料來支撐,將始終是無根之苗。這一點,現在已開始為美學界所認識。 中國美學研究正處於自我深化的新階段,其具體途徑有四: 化宏觀為微觀,走出通史情結,重新回到具體、實證的專題研究,重新做斷代史、專題史的研究工作,補先賢之未足,為中國美學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現在,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的具體情形尚知之甚少,諸如中國自然審美史、工藝審美史、生活審美史這些極具意義的專題,尚待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只有這些較為具體而又有普遍啟示意義的專題研究成果出來之後,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才會有更符合實際、更新、更高的認識。 化觀念為活動,走出理論文本,回到生動、豐富的大眾審美實踐,回到更質朴、具體的審美活動的器物、文字材料中,重新做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美學史首先當是現實的審美活動史,觀念的梳理當是終結而非起始環節。美學是人類感性精神現象學,從豐富復雜的現實生命活動中分析審美要素,從浩如煙海的器物與文獻中爬梳審美的蛛絲馬跡,確是一樁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國美學研究便無以深化,永遠只能處於前科學階段。這實際上是以實證專題研究補課的方式來超越20世紀後期的觀念研究。 以中華審美的特殊性材料來解決人類美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獨特審美精神視為中國美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其實這只是中國美學研究的初步。若僅以審美民族文化個性呈現為職責,中西美學將永遠各自言說而無法形成人類共享性美學知識體系,中國美學研究也就失去了普遍性學術價值。中國美學研究若沒有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普遍性學術視野,沒有美學基礎理論指導,實證研究也將很難深化、提升。因此,以中華審美獨特性材料為基礎,提出一些對研究人類審美意識發展史有普遍意義的問題,解決一些西方美學尚未提出,或雖已提出卻還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將中華傳統審美智慧融入人類美學共享性知識體系,如此才能提升中國美學研究的學術價值,所謂美學的「失語」、無平等對話權、中西美學各自為政等問題,也才會逐步得到切實解決。 堅持審美世俗本性,發揚中華審美傳統。審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起點,當下感性立場決定了它永遠是最世俗的精神生活。中國有深厚的以審美樂生的文化傳統,自然審美、工藝審美、生活審美和藝術審美在中華古典文化中全面展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這些正需要在當代社會發揚光大。較之西方那種以審美為真理、信仰的傳統,中華以審美為樂生之情的傳統更符合人類審美活動本性。中國美學在審美觀念和審美實踐兩方面都有精彩的思想文化資源,因此,在促進當代美學基礎理論建設和現實人文關懷方面,中國美學研究應該有極好的前景。 現代性視野中的美育學科建設曾繁仁美育學科的發展從來都同人類社會的發展步伐緊密相關。在工業化之前,人類社會只有美育活動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美育學科。美育學科的產生,應以1793年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為標志,該書意在通過美育解決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帶來的「人性的分裂」。而「二戰」之後,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針對教育的科技化、工具化和職業化傾向,提出了包含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通識教育」。20世紀80年代,美國蓋蒂藝術中心為使美育更加規范化並列入課程體系,提出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在我國,首倡並實施美育學科建設者為蔡元培,他將美育列為教育方針的五個方面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提出「德、智、體、美和生產技術」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不過,美育學科建設的真正起步,則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不僅把美育正式寫進教育方針,而且將其提到「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教育部於1998年和2002年先後發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98-2001)》與《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前一個規劃帶有撥亂反正、恢復美育學科的性質,後一個規劃則已立足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內涵豐富而切實可行。同時,我國還組織成立了全國性的藝術教育委員會和美育的相關學術組織,出版了數量可觀的美育教材和論著,極大地推動了美育學科的發展。 美育作為美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它的發展必將極大地推動這兩個相關學科本身的發展:從美學來說,美育學科的發展將使美學學科由抽象的本質主義探討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從教育學來說,美育學科發展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構築了融會二者的橋梁,從而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而從整體的社會發展來說,面對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場化步伐,美育學科的發展對於不斷膨脹的工具理性、精神焦慮與市場拜物,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療治和補缺。可以認為,在當代,美育學科的發展承擔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 從長遠建設來看,美育學科發展須在現代性視野下遵循學科自身規律加以推進。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人的生存狀態「美化」和「非美化」的二律背反現實,從學科建設所必具的「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各種獨特的研究方法,一個對本研究領域的基本思想有著共識的學者群體」這一基本要求出發,開展學科建設工作。這里,所謂「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就是從美育學科的「審美力的培養」這一基本范疇出發,面對當前信息化時代大眾傳媒與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形勢,吸收當代美學領域富有價值的現象學、闡釋學、存在主義、語言學美學和文化詩學的精華,構建具有新的內涵的當代美育理論體系,並做到古今中外各種美育資源的綜合運用。從我國古代來說,源遠流長的「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就在於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天、地、人交匯融合為指歸,最後落腳於文與質、外在與內在、入世與出世高度統一的「君子」的培養。這是一種迥異於西方古代感性與理性二分的「和諧論」美育思想,有著重要的當代價值,應予批判地繼承。可惜的是,這種「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而對於西方,除重視古希臘以來「和諧論」美育傳統之外,還更應重視西方現代、特別是20世紀以來以突破傳統「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為特徵、以追求人的「詩意的生存」為目標的美學與美育思潮,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成分。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我國現代以來以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為代表的美育思想傳統,特別是對於近五十年來,包括新時期以來的美育理論和實踐,更應給於重視和繼承發揚。由此,在諸多資源的基礎上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當代美育學科體系。 所謂「獨立的研究方法」,是指美育作為交叉學科應立足於理論與應用的統一,吸收當代心理學、社會學、教育評價體系與腦科學的種種方法和成果,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當代美育研究方法。其中,尤其要重視當代教育評價體系的探討和腦科學的發展。而從教育評價體系來說,目前存在兩種教育評價測試體系:統一的智商評價測試體系和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景式評價測試體系。如果機械地依照智商評價測試體系,則美育與德育等非智力教育一定會被放到不重要的位置,從而走上應試教育的道路。因此,只有遵循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景式評價測式體系,美育才可能擁有其應有的地位。只是這方面的具體操作難度較大,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而由於美育同教育學科的關系,它同心理學、特別同「神經心理學」與腦科學研究密切相關,如我們所熟悉的美育所特具的「開發右腦」、「情感升華」、「肯定性的情感評價」等,都同神經心理學和腦科學有關。因此,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必要借鑒腦科學的成果,使之具有自然科學的重要支撐。至於「有著共識的學者群體」,目前應側重從現有藝術教育隊伍出發,通過行政和學術的渠道來採取措施,盡快提高其實際能力和水平。同時還應吸收相關學科的學者參與研究,逐步形成一支同我國美育學科發展相適應的質高量足的美育學術隊伍。應該說,從時代需要和學科自身發展兩方面來說,我國的美育學科必將逐步走向成熟、取得更大發展。 文藝美學:問題與希望王德勝文藝美學被正式當作一門特定的理論「學科」,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事情。作為20世紀中國美學接受西方美學學科方法之後在自身後期發展中的一種努力,文藝美學研究及其學科化建構不僅追躡了現代中國美學的理論意圖——把美學的思辨過程延伸進感性形象的文藝活動之中,正是自王國維以來中國美學一以貫之的學理追求之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中國美學界對於「美學的中國化」、「美學體系建設」的一種具體回應方式和現實態度。 值得矚目的是,在一個不長的時間里,文藝美學在中國已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不過,也正因為文藝美學歷史之短,其學術發展中難免存在種種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體現在有關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上。如果說,提倡文藝美學的學科化建構最初具有某種「應時而生」的性質,主要是為了強調文藝回歸其自身審美屬性,因而有著鮮明的理論應用企圖;那麼,隨著研究過程的不斷展開,我們便不能不嚴肅地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被當作特定學科或美學分支來建構的文藝美學又如何才能確定它自身的學科性質?對此,目前各種有關「什麼是文藝美學」的認識,基本上都傾向於認為文藝美學是美學(包括文藝理論)問題的特殊化或具體化。然而,這種認識不能真正令人滿意,因為它仍然無法從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方面真正有效地區別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的學科界限:難道為了保證文藝美學的獨立性,美學在思辨層面對於文藝活動的審美特性和審美規律的探討、文藝理論從具體審美過程出發對於文藝活動的研究,就必須無條件地「讓渡」給文藝美學?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又將帶出一個新的、悖論性的學科建構難題,即為了區別於美學的存在形態,文藝美學必須有意識地淡化對於美本體的思辨,弱化美學思維之於具體藝術問題的統攝性;而為了撇清與文藝理論研究的相似性,文藝美學又必須有意識地強化文學藝術問題的美學抽象性,增加文藝美學的哲學光色。應該承認,這個學科建構上的難題,還沒有在當前的文藝美學研究中得到有效克服。它不僅影響了文藝美學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我們對文藝美學存在合法性的信心。 那麼,解決文藝美學的定位問題、化解文藝美學學科建構難題的希望在哪裡呢?在我看來,這個希望就在於我們轉換態度,把文藝美學從一種學科形態轉向一種具體研究形態來加以理解,即文藝美學的研究在理論層面上明確指向了對文學藝術問題的深刻把握。因為很顯然,既然文藝美學的討論話題基本上都可以在美學和文藝理論體系中找到其敘述形式,而20世紀以來各種美學、文藝理論研究不僅沒有拒絕藝術的審美考察,而且正越來越趨向於把研究視點深入到藝術母題之中,那麼,文藝美學的研究其實就可以被理解為美學、文藝理論內在話題的當代延伸,它的任務就是提供一種從內在結構層面觀照藝術的具體審美存在特性、審美表現方式、審美體驗過程和規律等的特定理論思路、討論形態。質言之,文藝美學的定位可以在當代美學、文藝理論的自身問題中獲得確立,「學科化」的「文藝美學」實際就是一種當代形態的「文藝的美學研究」。 因此,依照美學、文藝理論的當代發展特性來尋找深化文藝美學的真實理論問題,以對問題的確定來奠定文藝美學作為一種當代研究形態的合法性基礎,以對問題的闡釋來展開文藝美學研究的合法性過程,應該是一種明智的做法。而當前文藝美學研究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中,需要我們特別關注者有三:第一,藝術現代性追求與文化現代性建構的關聯。這其中又包括三個方面,即: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理論與實踐的具體性質、藝術現代性追求的內涵及其在文化現代性建構中的位置、藝術現代性追求的合法性維度。第二,當代大眾傳播制度對於藝術活動、藝術作品的效果的具體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實現過程和美學意義。由於當代藝術的變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大眾傳播的具體特性,因而只有把藝術效果問題與整個文化的大眾傳播制度問題加以整體考慮,我們才能獲得對於藝術審美本質的當代性把握,在理論上真正體現現實的價值和立場,文藝美學研究也才可能產生理論的現實有效性。第三,藝術活動與日常活動的現實美學關系。把藝術活動與人的日常活動的關系放在現實生存語境中來把握,既是對當代藝術的美學追求的一種具體認識,也是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擴大自己的學術視野、體現自身當代追問能力的內在根據。 西方美學研究之展望朱立元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包括美學原理及中國美學史)研究的每一步進展、每一次突破,都主要以西方美學為參照系或借鑒對象。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21世紀,中國美學建設面臨重大的突破發展和歷史性機遇,而研究和借鑒西方美學的歷史經驗與當代新成果,對於中國美學理論的創新(包括中國古代美學研究視野的拓展)仍然是一種重要方式。而且,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我國的西方美學研究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研究的空間還很大。 首先,在21世紀,西方美學譯介工作還需要大力拓展。20多年來,西方美學的譯介在我國雖初具規模,但從整個西方美學研究需要來看還遠遠不夠,不但有些重要時期如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涉及美學內容的譯作太少,而且美學史上有些重要學派和代表人物的相關譯著也不夠完備,如美國經驗派、德國理性派和浪漫派,以及除狄德羅、萊辛以外的歐洲啟蒙主義美學家等;19世紀歐洲美學史上許多重要美學著作至今未見到完善的譯本;20世紀美學譯著雖已有一定的規模和數量,但許多重要代表人物的美學論著或相關論著還未曾譯介過來,尤其近一二十年裡大量新的重要論著(不限於純美學論著,包括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方面的著作)還來不及介紹進來,有的甚至根本未進入我們的視野。而對於已經翻譯介紹進來的大批各個時代的美學著作,我們的研究工作也還跟不上,許多重要著作至今沒有被認真、系統地研究過,有的甚至從未引起注意。受到普遍關注的不外乎那麼一些屈指可數的熱門書。所以,這一方面的工作還大有可為。 其次,與譯介工作密切相關,西方美學史的研究與寫作也遠非無事可作。斷代史研究更是大有文章可做,上面所提到的缺少譯介的時期和學派都值得專門研究並寫出斷代史或學派史。尤其是,當代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的西方美學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的與後現代的美學共生共榮,它們都值得我們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更及時、深入的研究。 再次,西方美學的范疇與范疇史研究需要大力發展。美學范疇作為各種審美現象的本質、關系的規律性表達和邏輯概括,是美學思想和觀念的理論形態。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美學范疇史研究是對一般西方美學史研究在理論和邏輯上的提升,又是對西方美學史研究的推進和深化。我國對西方美學范疇的專題研究雖有一些論著,但還不夠系統和深入,至於范疇史的研究更顯得薄弱,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第四,西方美學史的研究可以提升到審美意識和審美文化史層次來進行,即可以把特定時代以理論形態呈現的美學思想,與那個時代以具體審美意識、觀念、趣味、風尚、藝術創作等體現的審美實踐活動和原生態的審美文化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美學理論與審美實踐緊密結合,相互闡發而相得益彰。 第五,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美學思想還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我國,對馬克思《巴黎手稿》的研究固然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是,馬克思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上有劃時代的貢獻,我們現有的研究還僅是初步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不僅屬於19世紀,還屬於20世紀和21世紀,其中許多重要觀點、見解、思想極富現代性和超前性,現代西方不少美學大家的思想都曾從馬克思那裡受益或得到啟示。我們不應拘泥於對《巴黎手稿》進行逐字逐句的詮釋或注經式的讀解,而應以現代眼光從現代性和馬克思的歷史性超越入手,從德國古典美學向現代美學轉型的歷史脈絡上,從馬克思對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美學流派的巨大影響中,進一步系統、深入地研究馬克思的美學思想。這不僅對整個西方美學尤其是當代西方美學的研究大有裨益,也有助於當代中國美學的理論創新和建設。 最後,西方美學研究最好能在與中國美學研究相互比較、參照的背景和學術視野中進行,這對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研究都大有好處。
Ⅶ 如何推進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
小學科學實驗室是素質教育的基地,是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場所。
在實驗教學中,應走上器材配備、管理與使用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軌道。
只有搞好設施設備的維護和管理,才能保證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
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合理利用實驗室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讓實驗室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創新的樂園。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
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
要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
小學科學實驗室是素質教育的基地,是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場所。
科學實驗室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科學教學的質量。
管理是關鍵,使用是根本,效益是目的。
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應走上器材配備、管理與使用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軌道,初步形成以實驗教學為突破口,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為目的的「實驗-教學-創新」的良好局面。
Ⅷ 中小學中/初級教師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委庫入庫人員推薦表怎樣填寫
是這個表嗎?上面的個人信息如實填寫就行,需要注意的是,專家委員會最少需要7個人.
這個表一般是單位人事科統一給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