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

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

發布時間: 2021-02-17 05:26:33

『壹』 對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對策的認識.

1:端正思想,明確反思目的。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以便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的目的是為了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反思中談到的優點與不足,都是積累的資料、研究的素材,不應該作為考核與評價的依據。教師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反思課堂,並且要用學而不厭、從善如流的態度聽取同行的意見,收集教學信息,將同行的意見和自己的感悟一並寫入教學反思中。
對策 2:提高認識,勤於反思。
首先,要提高認識。一方面,教師自身的發展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師反思能力的養成是確保教師不斷再學習的基本條件。教師在個人反思或集體反思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個人或他人的優缺點,從而拓寬專業視野,激發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動機。另一方面,新課程本身的發展需要教學反思。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任務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實驗、不斷完善的體系。教師是改革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等過程中來,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
其次,要勤於反思,堅持反思。目前,農村教師的課業負擔普通偏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名教師(特別是骨幹教師)同時任教幾個學科的情況還比較普遍,但這不是迴避教學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業務上有所進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時間進行反思。教師不僅要有反思的意識,還要經常性地認真總結經驗,把自己在課堂實踐中的一些想法、做法、體會、感受等用反思日記或問題單等形式及時記錄下來,逐漸積累資料便於今後對比、分析、總結。
對策 3:加強學習,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教師的反思能力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自我監控能力,就是對專業的自我檢查、判斷、評價、設計的能力。二是教學監控能力,就是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對象和過程進行計劃、安排、評價、反饋、調節的能力。
反思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當然,其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要求,並採用合適的方法。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有:( 1)最優化原則。看課堂教學是否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耗費最少的教學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目的性原則。看教學過程是否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圍繞課程標准優化課堂結構,認真落實各學段、年段的課程標准。( 3)整體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各種教學因素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既考慮到對教材、教師、學生的優化,又考慮到對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的優化,使系統的各個要素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的合理結構。( 4)教學和諧性原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看實際教學中的教與學是否處於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中,兩方面是否和諧互動。
反思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秉承新課程理念,形成反思參照標准。第二,要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捕捉反思對象。有問題、有障礙才能有思考、有分析,教師要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捕捉稍縱即逝的問題。第三,聯系已有經驗進行綜合分析,構建個人化思考。反思是針對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的,但並不意味著反思就是就事論事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引申開來,在思維深處將自己以往的經歷包括他人相關的經歷聯系起來,或者將已有的理論知識與當下的問題思考聯系起來,這樣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第四,要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持續地、系統化地思考。偶爾的反思並不困難,但持續不斷的系統的反思卻不是每個人輕易能做到的。作為研究的反思,應該是持續的、系統的。第五,要把反思結果運用於實踐。反思的目的在於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只有伴隨行為的跟進才有意義。
反思的基本方法有:( 1)自我提問法。即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 2)教學診斷法。即教師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通過自我反省或小組「頭腦風暴」,收集各種教學「病例」,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行動研究法。即先確定研究問題,然後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4)交流研討法。即教師間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產生思維碰撞,以促進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發展的研究方法。( 5)案例研究法。即教師在了解當前教學大背景的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以促進教學行為跟進的研究方法。( 6)觀摩分析法。教師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比較「我」與他人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方法的異同,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提高的研究方法。
對策 4:掌握多種反思形式,明確具體寫作要求。
一是問題單一。問題單一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有關實踐方面的內容。如有關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徵,自己的長短處等個體內差異問題;自身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方式與方法上與他人的差異等個體間差異問題。第二,對活動的性質與任務的認知等有關實踐材料、實踐任務的內容。第三,有關實踐策略方面的內容。如進行某個實踐活動可以有哪些方法策略,這些方法策略的優點與不足是什麼,它們應用的條件和情境如何?
二是反思教案。反思教案是記錄反思策略的主要線索,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教學反思設計表,由對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學順序、教學組織、總體評價五部分組成;二是教學設計的詳細案例,也就是平時的教案。
三是交流反思札記。交流反思札記是教師將自己的課堂實踐的某些方面,連同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訴諸筆端,從而實現自我監控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教師要從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學習過程、學習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去反思如下問題:( 1)成功之處。如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的處理等。( 2)失誤之處。如是否落實了「三維目標」、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是否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流於形式等等。( 3)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維碰撞,往往會產生一些「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及時捕捉,並利用教學反思記錄下來。( 4)學生創新。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等都源於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是十分豐富的、可貴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5)「再教設計」。通過教學反思及時記錄課堂教學的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方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寫反思札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有感而發。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
對策 5:掌握有效反思的幾個要點
要解決好教學反思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確反思的內涵。反思就是對過去教學經歷的再認識,但反思不等於回顧,反思需要結合回顧與思考。反思包含對「失」的反省,也包含對「得」的歸納。教學反思是理性揚棄的過程。
(一) 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這里的「物」,來自於教學實踐的過程。經歷教學實踐後,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可以通過自問獲得。
一問:「特色」是什麼?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特色蘊含於教學評價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落實,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教材處理上,看教材特點的把握,知識間的溝通與聯系;在教學方法上,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問:「精彩」在哪裡?精彩的教學片段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得心應手的教具使用、畫龍點睛的難點突破、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韻味無窮的課尾總結等等。
三問:「偶得」有哪些?教學偶得是指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收獲。它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面對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對;面對學生的偏差理解,教師如何引導等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思維火花的捕捉:學生發現問題的獨特視角,提出問題的獨特認識,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
四問:「缺失」在何處?上完一節課後,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得不合理;哪個重點不夠突出;哪些問題設計得不科學;小組合作學習還需哪些改進;哪句評價語點評不得體等等。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據」。
教學反思有價值還需要思之有「據」,可以為教學反思提供「據」的主要來源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標准。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是現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基本依據。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離開了這一點的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二是學生發展。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是否有所收獲並得到發展是我們始終要關注的問題,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本之末」。
三是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是一個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優秀教師往往是具有大量實踐經驗,並能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表率。以他們的教學活動為依據和參照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論和課程標准,並改進我們的教學。
(三)有效反思不可拘泥於形式。
教學反思的價值在於「思」的內涵,反思的形式則應該適應並有助於「思」的內涵,而不是束縛之乃至損害之。有許多教師之所以會以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來對待學校的教學反思要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反思的形式在認識上存在誤區。一些學校規定了教學反思的許多要求,使許多教師誤認為教學反思與教學論文的撰寫是一樣的,存在畏難情緒。其實教學反思與教學論文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更強調時效性,往往剛上完課我們對這節課會有許多的想法和思考,有時候在教學進行過程中我們就會有一些思考,對於這些思考來說,及時的記錄就顯得十分重要。脫離了時效性的教學反思往往不能把教學過程中清晰地表現起來,反思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反思的形式應當以便於及時地記錄為佳。主要的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幾種:
旁註。旁註就是在教案旁邊的空白處寫反思。旁註一般記的是教學的「細節」所引發的點滴感受: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知識點的展開、某一處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開始的誘導提問、某一道練習的設計等等,都是旁註的對象。
點批。點批是在教學環節的中間處寫的反思。點批的重點是教學的「片段」: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令人難忘的東西,如典型的經驗或深刻的教訓等,進行深層的剖析。
總評。總評就是在結尾處寫的反思,總評教學的「整體」。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回顧,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的設計等等,從多個角度去透視教學實踐。
串析。串析是在章節設計的結束處寫反思。串析的重點是「歸納」:對一階段積累的教學反思進行系統地歸類、比較、分析,從多個特殊的現象中梳理出共同的本質。
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物」、思之有「據」,而反思的形式則可以不拘一格。只有這樣才能既提高教師撰寫反思的積極性,又使廣大教師通過有效的反思獲得專業發展。

『貳』 新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本著「享受語文,快樂語文」的理念,運用現代教育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激情入境, 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多元多變的朗讀,創設文本情境,大膽的設疑激疑,啟迪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想像的空間,延伸文本活力,使教學回歸生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優化課堂結構, 減負增效,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教學 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界正積極倡導和構建自主閱讀教學的新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相互溝通、平等對話的過程。如何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我認為應該以各學科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創造型人才為目標,遵循教學規律,優化教學策略,實現有效教學。
一.讀式多元多變,感受超越文本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之間相互溝通,平等對話的過程。第斯多惠曾言:「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①「學習法」的道理亦然,它強調以學生為主,但學什麼怎麼學,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閱讀教學中,靈活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多變、有創意的「讀」,有利於學生讀書興趣的激發和探究性、創造性閱讀技能的提高。
讀的形式很多:朗讀、默讀、錄音朗讀、教師范讀、領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朗讀等等。同一種讀的形式即使十分完美,久之,也會讓學生生發膩味,從而減弱讀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表達著一定的主題,透露著作者的情感。我們在課與課之間,同一節課內都應依據課文特點有點兒變化。對於教學《金色的魚鉤》、《凡卡》等篇幅較長的課文,因課內時間有限,要從頭至尾朗讀一遍,理解文意的時間太少,這就適宜默讀和選擇其中的精彩片斷來朗讀。教學篇幅短的、古詩詞類的最適宜誦讀。寫人記事類中的人物對話,宜分角色朗讀。每一種形式的讀並藉助語調、語氣變化會給學生一種獨特的感受,多元形式就會給學生多種讀的感受,從而強化讀的效果。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老師在引領學生讀文本的前提下,來讀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超越文本。如:閱讀《匆匆》這篇課文,讀懂了作者從八千多個日日夜夜中產生的感受,可以聯想到自己度過的四五千個日日夜夜,從而與作者的感受共鳴,也悟出一些道理。閱讀的時候,啟發、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例如閱讀《三克鐳》,讀懂了通過這三克鐳所反映出來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質,還可以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跡,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家和有效模範人物,想到科學技術方面的新發現,新成果等。閱讀的時候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即讀進文本,又超越文本,不僅可以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思想,打破教材束縛,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二、設問激疑解疑,發展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在於給學生傳授多少現成的知識,不是給學生鋪就現成的思維軌道,而在於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勵和引導學生發現並提出各種問題。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問難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②足以說明善問、激疑的重要。科學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引導學生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鼓勵學生善問質疑,指導解疑,需要講究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難度適宜、富有思考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並解決問題,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學中遇到的疑點或難點以及比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應啟發學生自己嘗試著思考解決,以此養成獨立思考、知難而進的意識和習慣,這個過程是最有效的思維訓練。自己解決不了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提出來由教師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在思考探索討論的過程中逐步解疑,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
例如,教學《將相和》一時,啟發學生質疑:1、課題中的「將」和「相」各指的是誰?課文主要寫 「將」還是寫「相」?2、「將」和「相」為什麼不和?3、「將」和「相」又是怎麼和好的?帶著問題閱讀,很快的理解了文中的三個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內在聯系,還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層次道理。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分小組任選一個小故事練習表演,再現情景,最後抽一小組在班上表演並大膽想像,展示《負荊請罪》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體驗。這就形成了師生互動,相互合作的可喜場面。
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掌握知識,再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自己經歷了一個探索、發現、領悟、運用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三、創設文本情境,營造想像空間
有許多課文把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內容用省略號或其他形式留下空白,讓學生去聯想、去補充、去解釋和說明,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誇美紐斯說過:「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應該採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的身上激發起來。」③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樂學情境,在文本情境的空白處為學生創設自由想像的空間,讓學生填補。例如在教學《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這樣處理第一處的省略號的:「銀色的公路象是一條哈達,逶迤著伸向遙遠的地方……」,後面的省略號它告訴我們,公路會伸向遙遠的哪兒?帶「我們」暢遊了怎樣的美景?請你說一說。學生思考片刻後紛紛舉手。生1:公路伸向了北大荒,看到了可愛的草塘,清凌凌的河水。生2:公路伸向了迷人的張家界,讓我領略到了張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奇山秀水,帶我暢遊了索溪峪的奇麗風光。生3:公路伸向了景色秀麗的桂林,帶我們欣賞了靜清綠的水和奇秀險的山,讓我們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4:公路伸向了碧綠的草原,看到牧民穿著各色的衣服,騎著馬襟飄帶舞,賓士在遼闊的草原上。學生在想像填補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省略號的作用,而且還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優美的語言和獨具匠心的語言表達形式。
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在描寫和敘述中,往往留有許多的空間,便於讓學生藉助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去思考、去想像。如《小音樂家揚科》一文中,當教學到第十二自然段:「後來聽到罵聲,鞭打聲,小孩的哭聲,吵嚷聲,狗叫聲。」這句話時,我要求學生認真讀讀並想像:你從聽到的聲音中,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會暢所欲言:
有的說:我彷彿看見小揚科被人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一鞭又一鞭,小揚科凄慘地叫著,樣子很可憐。
有的說:我彷彿看見小揚科被打得渾身是血,他慘叫著,院子里擠滿了人,沒有人替他求情,沒有人救他,狗也汪汪驚叫。
有的還說:我彷彿看見可憐的小揚科,倦縮著腿,全身在發抖,痛苦的呻吟著,兩隻眼睛呆滯不動,望著天空。
通過這樣的想像和填補,學生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小揚科的悲慘遭遇,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小揚科的同情與憐憫之心,更增加了對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痛恨之情。
有許多緊扣課文內容、生動有趣的精美插圖,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如果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出這些插圖,營造想像空間,啟發學生進行填補,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琥珀》一文中有一幅插圖上畫的是一塊透明的琥珀里,有兩個小東西(蒼蠅和蜘蛛)好好地躺著的情景。課文僅用簡短的兩句話來描寫,教學時我利用課件展示琥珀的形成過程,先引導學生用語言描繪出來,再展開想像進行填補練習:你似乎看到了蒼蠅和蜘蛛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樣掙扎的情景?似乎聽到它們在說些什麼?通過放飛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案例告訴我們:對於留有想像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像,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四、教學回歸生活,延伸文本活力
課本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的一大理念。為了語文,超越文本,把語文實踐拓展延伸到課外,把生活中的感受引入課堂。內外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④這就說明親身體驗對激發興趣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激發學生作為生活的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求,必須在生活中學習和積累,獲得有活力的知識 。如《第一場雪》一文,為了讓學生理解「瑞雪兆豐年」的科學根據,體會作者喜愛這場雪的原因,提前布置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上網或從書中查閱資料---雪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的適當環節,請學生交流。這樣,學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不僅扮演了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寬松的獲取信息實踐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如《新型玻璃》一文,圍繞「玻璃有哪些新品種?新在哪裡?有什麼用途」來學習,請學生充當各種玻璃的推銷員,向顧客介紹產品,感受新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這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體驗過程。最後結合生活創造畫面:你還想發明什麼樣的新型玻璃,有什麼用途?講給同學聽。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出示了幾個問題: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哪些?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顯然,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在上計算機課上從校園網中下載或回家在自家電腦查找到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補充。課堂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展開討論和交流。我又結合我縣今年創建省級衛生縣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談談自己如何保護環境衛生?看到縣城的巨變,政府對公共設施建設的大力投入,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通過延伸文本,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聯系生活實際談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相互間的思維碰撞,加上教師適時點拔、評價,點亮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寶劍鋒從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新課程的大潮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教師只有不斷地思考、學習、總結、實踐、嘗試改進,才能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只有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才有利於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於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四、把創造的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發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嘗創造的樂趣。《雨後》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問學生們:「下雨還給你們帶來哪些快樂呢?」一時間,學生們所有的快樂體驗一下子被激活了。「我最愛和夥伴打水仗了!」 一個看起來就特頑皮、機靈的小男孩搶先回答,立刻引起更多小男孩的共鳴「我也是,我也是!」「我喜歡把小船放在水窪里,和同學比賽,看誰的小船劃得最遠。」「一下雨就會開出好多好多的傘花,可美了。」快樂洋溢在課堂上,每個學生爭先恐後地自己的「獨門秘籍」介紹給大家,同時也把自己創造的快樂帶給了大家。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使學生學會生字新詞,提出幾個問題,讀懂課文的內容,還要在此基礎上向深層次發展,讓學生去進行新的思維創造,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事實上,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滿足於唯一的答案,而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另求發現,這正是學生個性特點的體現,我們要正確的引導、鼓勵。培養學生創新,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在教學了《狐狸和烏鴉》,大家都說:狐狸是個很狡猾的壞東西,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有個學生卻提出:狐狸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辦法從烏鴉的嘴裡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多動腦筋。這個學生,打破了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這是一種超越,是真正意義的創新思維。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鼓勵他們的創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那麼,如何使對話能優質、高效地展開呢?交際學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悅。此情此景中,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准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准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求發展,把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班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地學習中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成為21世紀的創新人才。

『叄』 數學課程改革面臨的哪些困難和問題,應如何解決!!

參考答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肆』 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打造高中數學高效課堂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高中教學的基本模式已經從以往死板的填鴨式教學中逐步脫離出來,教學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明顯的改變,教學的重點已經不是教師如何去教,而是學生如何去學。建構主義提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近年來一直在嘗試用「導學綱要」作為自己教學的主導思想,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定教、當堂訓練」,它體現了「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理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導學綱要」這一策略,能夠解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為主體地位的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教師則藉助「導學綱要」精心設計,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並保證有效性。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等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一、提高「導學綱要」的含金量,優化課堂教學
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在於「導學綱要」編制,一份優秀的「導學綱要」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在導學案的設置上,筆者力求精雕細琢,有很好的使用和保存價值。
1.「導學綱要」的設置要求
(1)明確的教學目標。「導學綱要」必須呈現一堂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落腳點要小、精、有層次。
(2)合理的容量安排。在內容上,以學生自學為主;在問題設計上,注重梯度和難度把握;在操作上,保證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以不斷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3)恰當的教學設計。整體的教學設計應避免教師一講到底的「滿堂灌」。教師應通過適時啟發、點撥、總結,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力訓練。能力訓練是對一節課學習的反饋,題量、難度要適中,有層次感,適合各個層次的學生完成。
2.導學案的使用要求
巧用導學案,將「導學案」與預習提綱、課堂筆記、錯題本合而為一。「導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即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心集備知識而設定了方法步驟的方案。
(1)「導學案」就是預習提綱。教師在課前下發學案,學生進行預習,課上教師探尋學情,進行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再學習。
(2)「導學案」就是課堂筆記。
上課時,教師通過反饋信息,討論、解疑等方式,抓住學生學習的困惑點和共性點,採取個體發言、同位探討、小組討論、共同論證等多種討論方式,得出正確結論;
對於難度較大的重點問題,教師要作為案例,講清思路、明晰事理、觸類旁通、精講點撥、歸納總結。
(3)「學案」就是錯題本。學案中的習題應該是教師精心選編的題目,可以說既全面又經典。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前自學、合作學習時可用黑筆,課堂及課後修改時用紅筆。學生也可在原題下的空白處記錄自己做錯的原因分析,最後按教師的正確思路,一步步規范地將原題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
二、學案導學+小組互助,積極打造高效課堂
課堂永遠是學校教學永恆的主題。因此,我們分章節積極嘗試「學案導學+小組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力爭提高課堂效率。具體分五個環節:學生課前預習、小組內展示或討論、師生互動教學、達標檢測、課後鞏固。其中以第一個環節為主,它既是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環節又是目標環節,更是根本環節,引導學生把握好第一環節就抓住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本質。當然,對於五個環節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及當堂內容的多少、難易程度進行適當調整。
小組合作的具體做法是根據成績將小組成員分為A、B、C三個等級,在導學案的當堂檢測完成後,由每個小組C級組員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題過程,然後由B級組員檢查並作出修改,最後由A級組員進行點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以小組為單位,以此激勵小組合作的良性運轉。
三、善於反思,積極寫好教學後記
實踐證明,善於反思,寫好教學後記是准確診斷課堂效率的有效之路,它能不斷豐富我們的教學經驗,使教學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筆者的教學後記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記成功的做法。每節課都有不同的成功之處,例如,充滿吸引力的課堂導入、有趣的對話、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設問、幽默的講解、成功的臨場發揮、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啟示以及精彩的教學設計和授課片段、恰如其分的媒體應用等。將教學過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能達到預期效果和引起學生共鳴的做法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成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教學經驗。
2.記失誤之處。將課堂中出現的不足或一時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及時記錄在教學後記中,然後進行認真分析、思考,仔細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亡羊補牢,使之成為以後教學工作的前車之鑒。
3.記課堂靈感。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的開展、師生思維的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的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具有瞬時性與很高的參考性,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為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
4.記學生的困惑、創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抓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想辦法改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解決困惑,也就是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另外,有時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獨到的見解或新奇的問題,給課堂增添異彩,有時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甚至優於教師預先設想的方案。我們在給與其鼓勵的同時,應在課後及時記錄,充實完善。
總之,「導學綱要+小組合作」的研究實踐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也是高中數學教學和學習方式改革的方向。這種教學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數學課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實現了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組織學生進行「導學綱要+小組合作」時,我們要較好地處理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結合,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探索,從而達到既強化思維訓練,又突出培養能力,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伍』 如何了解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

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正視這些問題有助於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作為高中數學老師,要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對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與領悟。那麼,在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出現了哪些問題,應如何採取對策。問題對策如下:
問題一:情系老教材
新課程與老教材在基本理念、知識結構、內容安排等都有著本質的變化,新課程更加重視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而教師沒有站在學科的整體高度對高中數學教材結構體系、內容安排進行把握,缺少積極的態度去探索新課程改革,致使很多老師手捧新課程,情系老教材。
如新教材必修2《立體幾何初步》中有關線面垂直的內容里,教材未出現三垂線定理,似乎給教學帶來了暫時的「不便」。若我們從新課程改革的大方向去分析,站在學科的高度去把握,就會發現立體幾何是分步呈現的,用「向量代數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這正是新課程的重要特點。
作為一線教師,關注與思考的是:新教材中教學內容多,受慣於使用舊教材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哪些內容要舍,哪些內容要降低難度,能否有一個明確的便於操作的既取捨分明又深淺度明了的實施方案或說明,讓教師有所適從,讓師生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問題二:輕教師指導
數學新課程倡導學生合作交流,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形成主動學習的願望,培養積極參與的意識。但我們在聽課中發現,少數年輕教師出現「放羊式」的課堂,致使自主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教學收獲甚微。如在《對數函數》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對照《指數函數》教學討論其性質與應用。期間列舉題型,通過各組競賽的手段實行贏分制,美其名曰:強調團隊精神,一節「放羊式」的課在嘈雜中落幕。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只有在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的過程中,豐富教學內容,才能共同發展。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確實都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的方式不再是單純地模仿、記憶和積累,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閱讀自學才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活動。在突出學生主體的同時,也強調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師生互動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求得共同發展。
問題三:重情境創設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教材與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根據建構主義觀點: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首先是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情景創設幾乎成了數學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情景創設時,不少教師情景創設目的不明確,創設的情景只是作為課堂擺設,情景內容脫離實際,創設的形式呆板單一,情景創設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濫用多媒體等。
數學課並不是每節數學課都能夠創設情景,也不是每節課都需要創設情景,更不是每節課創設的情景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於一些難以創設情境的課題,如果採取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的方式,同樣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
問題四:探究不附實
新課程提出了探究式學習,它是學生圍繞問題自主學習的過程,數學探究具有開發性、學生高度自立性等特點,但不少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有的教師只是按照環節設計教學活動,安排探究路線,把學生直接引向所要獲得的結果,中間缺少學生的自主探索,缺乏教師的啟發引導,這種形式的探究訓練只會讓學生喪失興趣和熱情。 探究學習是高中數學課程引入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概念和結論的產生過程,初步理解直觀和嚴謹的關系,嘗試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創造激情,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怕困難的科學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和善於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助於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
問題五:重多媒體形式
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確實為課堂「增色」不少,但也出現了課堂教學盲目追求電教而不用板書的怪現象。但出現了只重視多媒體形式,而輕視其教學實效,只重視學生情緒的積極反映,輕視了學生能力的形成。
新課程和新教材突出了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將逐漸成為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主流之一。但是,由於自製課件或商品課件的設計與製作比較粗糙,有的課件不過是課本搬家,只能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課堂乾脆是課件「放電影」,教師成了放映員,學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觀眾;有的教師為了展示課件的精心製作,過度採用無關的圖像、音樂、動畫等,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上,無法專心於其蘊含的教學內容;有的課件由於製作技術的局限性或教者操作不當,人機對話取代了人際對話,師生親和力大打折扣;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多媒體輔助教學不甚了解,片面認為其效果不如傳統的教學技術手段。
應該充分認識到計算機是輔助教學,而不是教學的主宰,應根據內容精心製作合適的多媒體課件,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程下,要不斷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只有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方法。

『陸』 對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是從課程內容結構、課程目標到教育理念都與傳統高中數學課程很大的不同,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將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對教師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課標的實施中要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一線的老師是起作關鍵的作用。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老師要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對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與領悟。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中,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的氛圍之中,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實施中困惑也隨之產生。
一、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
1、教材的問題。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北師大版新教材存在著以下問題:
(1)知識的順序編排不合理。近年來,中學數學教材作了一些刪減,並調整了一些內容的順序。例:未學解不等式,就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造成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集合的運算等等問題難以解決。
(2)知識的刪減不科學。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新教材不同與舊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課題」的學習。但是也存在著一定漏洞的問題。如:立體幾何常用幾何體的性質刪減後,學生對幾何體的交線在底面的交點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這是老教材沒有的事。
(3)與其它學科的協調沒有做好。我國設置高中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為廣大的高中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數學基礎,使之能適應現代化生活,為進一步學習做好准備。由於受西方數學等因素的影響,高中數學偏重於思維訓練價值,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出現了與其他學科脫節,不協調等現象。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計算問題,而數學卻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學期必修3當中。高一第一學期物理要學力學,會用到三角函數向量等知識,但數學卻把這部分內容放在必修4才學,造成學科之間知識脫節。
(4)教材內容與習題搭配有不合理之處。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課本第28頁的B組題,第49頁的7題(個人所得稅問題)等難度過大。
(5)函數應用問題設置過難。我認為高中數學內容不應該只強調知識、內容等更要注重方法和過程,這樣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價值觀。如高一上學期必修1課本第108頁的例2,解答繁長,計算量大,達不到使學生對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的體驗。
(6)很難做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使用計算機作函數的圖象。由於大多數學生沒有計算器,函數應用的教學中學生不能體會演算法的思想,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初中所學知識是高中知識的基礎,高中知識則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存在著知識的脫節的話,學習高中知識就會有一定的困難。根據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我發現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存在著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
(1)部分應用知識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兩個(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沒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項式相乘方面僅指一次式相乘,會影響到今後二項式定理及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組分解法新課標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經常用到這兩種方法;反證法:課標只要求通過實例,體會反證法的含義,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詞的證明題,需要用反證法。例如選修1-1《常用邏輯用語》一章經常出現。
(2)知識銜接方面。例如: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無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會影響到今後學數列有關計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根式的運算明顯淡化,如不加強根式運算,以後求圓錐曲線標准方程會受到影響。初中沒有「軌跡」概念,高中講解析幾何時會講到,學生對有關求軌跡問題很困惑,有無從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在初中新課標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線與圓錐曲線綜合應用時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數圖象交點問題也常用到,這無疑是一個障礙;平行線線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沒有,這樣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空間的線面平行等問題受到影響;空間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初中沒有。因此,高中學立體幾何時會受影響。
(3)知識刪減問題。在新課標中,圓的垂徑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線定理被刪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幾何中常常會用到;相切在作圖中的應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問題;正多邊形的有關計算。
3、關於「小組學習」的困惑。《數學新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合作交流的學習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它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
從我教學實踐中感悟到: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似簡單易學,但稍有不慎就會使課堂氣氛得不到較好的調控,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很多時候「合作」都只是流於形式,盲目跟從,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常常是好學生機會更多,扮演著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現象多;小組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4、課時嚴重不足。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啟動以後,教師普遍認為存在著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教材越編越厚,習題越配越難,尤其是B、C組練習題。內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學如同追趕……。在教學中,經常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的現象,更談不上留有鞏固練習的時間。要用9周36課時(每周4課時)完成數學必修一個模塊的教學任務,真是難上加難。每個學期要學完兩大本書,相當於過去學習一年的內容。
以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為例,初中的二次函數、指數冪的運演算法則、對數概念及其運算等內容已經壓到高中,和傳統的高中數學內容相比,高中數學必修1還增加了函數與方程、函數建模及其應用等內容,造成了速度快、學得淺、負擔重、質量差的現象。如:「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規定2課時,「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規定1課時等等,如此編排引起了課時的嚴重不足,如果勉強按規定時間講完,肯定不利於學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夾生飯」造成差生越來越多。
二、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成因
我校在實施高中數學過程中雖然老師進行了崗前培訓,學校也反復的組織大家學習,老師們也意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史命感。但課程改革推行到今天,遭遇到了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也有著其必然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編排問題。由於大多數教材編委基本上是大學教授,他們長時間脫離了一線教學,在編排課本時忽略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問題,以及對各科知識的交叉等方面了解不是很深,同時內容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學生的素質發展,沒有考慮到邊遠山區孩子的實際受教育情況。綜合以上幾點原因,造成了高中新教材存在著部分瑕眥。
2、學生自身問題。首先大部分高一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不完善,對新知識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會使新知識難於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無法理解新知識的實質性含義,自然而然形成了知識認知結構不完善;其次學生的思維能力達不到教學內容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重視機械模仿練習,不重視探索、概括、推理、質疑、反思和總結,表現在解決一些模型化、形式化的問題,如應用題、定理證明、代數推理等能力題型,就缺乏符號化、數學化的能力,找不到解題的目標和策略。
3、教師自身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部分教師沒有靈活的處理教材,又對教材理解不透,甚至出現了照本宣科的現象,這樣容易造成學生接受知識方面的困難。如面對初中知識「十字相乘法」講解問題,很多老師採取迴避的態度,實際上可以採用數字游戲教學方法。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分必修與選修兩大類,必修有5個模塊,這些內容是每一個高中生都要學習的,無論是畢業後進入社會還是進入大學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主要注重打好數學基礎,掌握基本能力。但內容的抽象性、理論性強,在能力要求方面遠高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水平,這些都對老師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戰,雖然筆者學淺,但在一年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一點心得,給大家幾點建議
1、依據課標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是國家對高中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教材則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是依據課標而編寫的。在教學中,應以課標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數學教材中存在許多問題,教師應認真理解課標,對教材中不符合課標要求的題目要大膽地刪減;對課標要求的重點內容要作適量的補充;對教材中不符合學生實際的題目要作適當的改編。此外,還應全面了解必修與選修內容的聯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應採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數性質的教學,要多次接觸,螺旋上升,實行分層教學。
2、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傾聽學生的回答並適度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構建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同時,對於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聽課理解、模仿記憶、練習作業等,仍然是當前高中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可以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適當改造,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索規律。這樣既解決了課時不足問題又解決了教材編排存在的漏洞問題。
3、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教學。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新穎,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作形象化處理,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尤為重要。如: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應用「例題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數學軟體或圖形計算機作出函數y=(ⅹ-1)(ⅹ-2)(ⅹ-3)的圖像,並追蹤圖像上的點的坐標,可以近似直觀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沒有採用這種解題方法,必須經過三步復雜的解題步驟才能完成,而且圖像相當復雜。
「書越來越難教」,這是普遍基層老師的感慨。如何在新課標下運用新的理念,解決新課標下高中教學存在的問題,真正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還需我們不斷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只有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把握住這次機會,和學生共同進步。

『柒』 新課改高中數學教材中的幾點困惑

新一輪高中教材課改已實施了近三年,我省高中數學選用了人教A版教材,為了將這次課改順利推進,各級領導及有關專業人士作出了巨大努力。作為多年奮斗在一線上的普通教師,我們正積極面對新課改,加強對課改精神的理解,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素養,為新課改增磚添瓦。對於新教材的理解,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困惑頗多。筆者以我省現行高中數學教材為例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行的指正。

問題之一:教材教學順序的問題

目前我省的教學順序是先必修1、2、3、4、5,然後選修2-1、2-2、2-3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覺得這樣的教學順序不夠恰當,在一些內容安排上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代數與幾何內容不同步。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數學教材作了很大的調整:刪掉了不少,但增加了更多,並調整了一些內容的順序。例如,將以前在初三代數中的《解斜三角形》移到了高中必修5中。但教材編寫者忽視了一個問題:代數與幾何在內容上的不同步,例如將《解斜三角形》放到必修5,學生要在高二第一學期期才第一次學習到《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而作為餘弦定理在立幾中的一個應用――關於求距離或角度問題就只能在特殊的直角三角行中求解。還有將《三角函數》放到必修4,而前面必修3的第二章《直線與方程》卻需要用到誘導公式。因而筆者認為,仍《解斜三角形》的內容放在《三角函數》後面,並移到必修3的知識點前面,這樣對教學更有利。
(二)學習《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的時間順序不當。高一學生學立體幾何,高二學生學解析幾何,已成為人們的思維定勢。但筆者根據對高中師生的調查和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在高一學習解析幾何,高二學習立體幾何對教學更有利。原因是,高一代數一開始便是集合與函數,而解析幾何的一大特徵便是數形結合,即在坐標系中研究幾何問題(平面解析幾何主要研究平面坐標系內的直線及曲線的性質),顯然,函數內容與解析幾何知識更能迅速地找到結合點,有利於教學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立體幾何的一大特徵是空間感強,抽象思維要求高,然而高一新生在這一點上表現薄弱。高一學生學立體幾何,一開始便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很多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倦情緒。
(三)知識板塊的系統性與連貫性不好。新教材既要體現循序漸進,又要體現螺旋式上升這一特點,就會使人產生知識體系不太完備、前後知識點不太銜接、相互脫節的感覺。一部分知識前面學過一點基本的,到後面再學稍高一點的時候,前面的會產生遺忘,顯得支離破碎,不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新課標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是螺旋式的,因此把各知識板塊打亂了,筆者認為這個出發點很好,但理想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發現當要學習知識板塊的後半部分時,學生已把前面相關的知識遺忘了。如在高一第二學期初講授有關演算法與統計的內容時,學生剛形成一點相關的知識體系,課程卻結束了,直到高二第二學期才又涉及統計案例,而此時學生原來的相關知識已忘得一干二凈,因此只好重新復習。
總之,按照這樣的教學順序,學生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在高三總復習中,很多知識的復習就像上新課。因此,筆者建議教材教學順序是必修1、4、5、2、3,然後選修2-3、2-1、2-2等。這樣前面的幾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問題之二:課時嚴重不足

「內容多,課時少」是教師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到負擔重、教學時間不夠用。按照《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指導意見》的課時安排,一個模塊用36課時來上,學生感到非常吃力。每節課的容量特別大,而且每節課的內容都是新的,復習與鞏固提高全要靠自己課後下功夫。面對新課程,我們要不停地趕課時,哪有時間講評練習、進行單元測試呢?若不進行反饋檢測,又怎能知道學生的學習水平?以高一的課程為例,學習內容是必修1《函數》的有關內容,共三章36課時,要求在高一上學期期中考前完成。我們先不考慮36課時是否上得完這些內容,即使按教學參考書上安排的課時,一節也不耽誤,每周4課時,也要9周才能上完。上半學期考前共11周,第一周只有一天,國慶節放假一周,學校各種活動(如運動會、布置考場等)也沖掉一些課,這樣算來,最多隻能勉強將課上完,更不用說進行單元測驗及考前復習了。而且,新教材內容很多,盡管在難度上可能低於舊教材,但在廣度上遠遠多於舊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每節課課堂容量都較大,每周改為5節後仍然覺得時間緊。因此,很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要求不高,學生只要能把握課本內容便很好了。

問題之三:新增內容的難度把握

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高中數學課程必修中增加演算法的內容,把最基本的數據處理、統計知識等作為新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加零點的概念、二分法、冪函數、三視圖、演算法初步、推理與證明、統計案例、莖葉圖、幾何概型等。但是高容量、高強度的課堂教學和練習壓得學生「透不過氣」來,那麼如何把握新增內容的難度?如必修3中主要增加了演算法和幾何概型,選修2-3中主要增加了條件概率和統計案例,在這些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難度把握起來比較困難。在《演算法》這一章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感到步履艱難,力不從心,尤其是對年長的教師來說,總感覺學生比他們更懂。再比如《回歸分析獨立性檢驗》一章,教師發出最多的感嘆是:「我看了三四遍,還是不知道如何來講,到底應該分幾個課時講,具體應該分到哪裡?」
問題之四: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問題
計算器已列為初中數學的選學內容,這就為高中用計算器處理復雜計算問題作好了鋪墊。新課標和新教材都提倡盡可能使用科學計算器、計算機軟體,以及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台,希望學生能藉助信息技術學習有關數學內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信息技術在數學學習中,特別是在解決一些繁瑣計算、數形結合的問題,或者在探索某些開放性、挑戰性問題時可大大減少研究中的工作量,並使結果更精確、直觀。但是不少中學還不具備這些條件,或條件較差,不可能讓學生都上機操作;很多家庭也沒有電腦,很多學生編了程序也不知道對不對,根本無法上機操作驗證。有心理學學者認為,使用計算器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但如果長時間使用,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口算、筆算是數學能力培養的一部分,但依賴上了計算器,學生就會缺乏主動解決困難的信心。現在高考不允許使用計算器這類工具,而新課程卻一再強調多使用計算器及計算機,我們該何去何從?因為有些問題用與不用存在較大誤差,比如回歸方程的系數,的求解,部分例題(如函數的應用、數學建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希望能夠得到一個統一的要求。高考不允許使用計算器,使學生對這些內容的學習缺乏動力,興趣更是無從談起。
總而言之,數學教材的改革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材的實驗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是難免的,教師需要共同努力去解決。筆者對現行高中數學教材提出了以上四個問題,這些問題正確與否,有待專家的進一步研究與試驗。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專家學者對教材建設的關注,使我省新課程改革取得圓滿成功。

『捌』 我國在數學課程改革中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

實踐是很重要的
但是一直忽略了

-----------------------------------
如有疑問歡迎追問!
滿意請點擊右上方【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