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科學課程實踐研究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科學課程實踐研究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17 12:03:26

㈠ 幼兒園論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例如調研,抽樣調查,數據引用,試驗,實驗等等

㈡ 幼兒園科學領域課題研究什麼方面比較新穎

我也想知道!有回答一起分享。

㈢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有哪些基本環節

科學探索活動之後,幼兒會有一種想將探索中的體驗、發現以及遇到的問題等傾倒出來的慾望。在這一環節,有效的對話交流對幼兒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流環節存在的問題 (一)舉手回答成為一種形式 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一般喜歡說:「我喜歡讓舉手的小朋友來回答。」「你如果知道,舉手告訴老師。」這就使得只要教師一拋出問題,幼兒就產生了舉手的條件反射,舉手的幼兒多了,教師一時不知道請誰先講好,於是就常用「開火車」,或是隨便抓住視線里的幾個幼兒請他們講。有些幼兒在一旁舉手,直到火車快開完了才輪到自己回答,在這個「煎熬」的等待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為什麼還沒輪到我」的問題上,對剛才教師的提問興趣也大打折扣。 (二)單純語言上的互動占絕大多數 在科學活動的交流環節中,一般由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引出討論的話題,而在引出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常常是把一個具體的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對拋出的問題加以回答。對於語言加工較好的幼兒來說,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教師的問題,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語言來回答。但是,對於一些在語言加工方面處於「弱勢」的幼兒來說,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這些幼兒看來也許是懂了,也許不完全懂,或者完全懂了,但他們不一定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以為幼兒還不知道,還不理解。於是就在心裡給幼兒貼上一個標簽「這個孩子不行」。是真的不行嗎?如果換一種問與答的表達方式,或許是可以的。 (三)「一問一答一評」式交流占上風 教育實踐中,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仍舊沿襲著l-R-E交流模式,這里的I( Initiation)代表教師發起的問題,R( Response)代表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E( Evaluation)代表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在這種交流模式中,由教師針對幼兒之前的科學活動提出問題,幼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答復,教師再針對幼兒的答復進行評價,只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再添加額外的梳理和歸納工作。這種交流模式中幼兒看似表現得非常積極,但整個過程幼兒都由教師的問題牽著走,順著教師預設的軌道進行揣摩、猜測。很多時候,教師的一個個追問,貌似可以激發幼兒的思考,實則是在強迫幼兒順著自己的思維走。 二、促進有效交流的對策 (一)將「看得見的符號+語言」引入討論 組織幼兒進行交流時,教師不一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式導入,也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看得見的符號,如手繪圖畫、PPT動畫等,讓幼兒能夠根據這些可視畫面更形象地對教師的問題進行語言加工,更加深入地思考。對於語言加工能力處於較低水平的幼兒來說,圖像的刺激能夠起到輔助的作用,在閱讀符號的過程中,幼兒也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教師的問題,而非在一個匆忙、緊湊的時間里表面化作答。 (二)將討論的主體還給幼兒 交流討論是為了促進幼兒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討論的主體是幼兒,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幼兒。有一位教師在組織幼兒討論「物體落下來時的形態是怎麼樣的」這一問題時,教師沒有用「開火車」的方式輪流讓幼兒來回答,而是在征詢幼兒意願的前提下,讓圖畫記錄的主人先來描述自己所畫的內容,再讓其他幼兒根據圖畫主人的描述推斷哪一幅圖畫是該幼兒的。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圖畫的主人非常認真地思考以理清自己的思路,作為聽眾的幼兒也在集中精力傾聽圖畫主人的描述。交流氣氛非常活躍,「台上」的「主人」熱情洋溢,「台下」的「聽眾」積極響應。正是在這種自由的交流氛圍中,幼兒才釋放了內在思考的能量,將整個身心投入在交流之中。 (三)發問要能引起幼兒的分類思維 交流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因素就在於如何從他人的觀點中進行學習。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一致時,幼兒可以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圖式.進行充實: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則易引起幼兒的發問:「為什麼他和我的不一樣呢?」「噢,還可以這樣做啊!」從而對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因此,教師在發問時,要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回答與他人的回答不一樣,以激發思維的碰撞。

㈣ 列舉四種幼兒園課題常用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調查法,測驗法,行動研究法

㈤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所謂「說課」就是教師有準備地在一定的場合下分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及教學任務,闡述教學目標,講解教學方案的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理論指導的教學研究與交流的活動形式。 這種活動開始於上世紀50~60年代,但是形成規范並在全國流行卻是在90年代初。由於說課能較好地展示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理論修養、...對課程標准和對教材的熟練程度,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且不受場地、教學進度等因素的制約,靈活方便、便於反饋,因此,說課活動已成為教學研究中一種非常活躍的形式,並被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選作評價教師教學業務水平的考核項目。 說課的時間是有限定的(比賽時一般是15~20分鍾),因此,科學課說課一般應簡要地概括說明所定課題的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儀器(包括實驗儀器的准備、實驗設計及多媒體課件、掛圖模型標本的運用)、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板書設計及其教學設計的思想等內容(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說課不同於上課,它不僅要說准備好的教學方案怎樣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運用什麼教育教學理論。但在目前的科學課說課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師對「怎樣做」說得頭頭是道,而對「為什麼要這樣做」說得不足,甚至是隻字不提,這樣的說課就不夠深度了。那麼在《科學》說課中,要說好哪些內容呢? 1教材分析 教材是編者依據課程標准所編寫的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師熟悉課程標准和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理清教材的脈絡,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才能做到對教學要求從整體上把握在局部中落實,才能做到對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做到心中有數。為此,教材分析一般要作以下幾方面的闡述: (1)教材內容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為以後哪些內容提供基礎、編寫者編寫的意圖及特點、與其它學科的關系; (2)學習該內容應具備的基礎知識; (3)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確定的依據(重點的是要說明確定的依據);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不同課堂教學結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所採用的共同方法,這也是我國教學歷來沿用的處理教材的金點子,是教學中永恆的話題。教學重點是由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決定的,教學重點往往是學科中基礎的、有共性的知識和概括性強、理論性強的概念、原理、規律性知識,或是有助於學生個性發展、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知識、技能、方法。教學難點除決定教學內容外,還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多少等因素有關,不同的學生對學習難點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對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而言,缺乏感性認識的抽象知識、邏輯性強的、應用時需要考慮相關因素較多的、思維要求較高的知識及難以記憶的知識均屬於難點。 2教學對象(學生)情況分析 包括: (1)原有的認知基礎(即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系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 (2)學生的生理、心理與學習該內容是否相匹配; (3)學生的個體差異等。 3教學目標的定位 在每堂課中教學目標應十分明確,在說課中要著重闡述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說明如何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內容、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來確定目標。同一教材,對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可以有不同的目標,教師處理教材的方式不同,制定的目標也會有差異。教學目標一般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與課程標准一致,但有時也可按實際情況而定,如果說課者制定的目標與課程標准、教參不一致,則應說明理由。教學目標一般可從認知目標[了解(知道)、理解、掌握]、技能目標(練習、初步學會、學會)和情感目標(接受、體驗、具 有)等三方面來確定。 4教學方案設計 包括: (1)整體設計思想:(最好能說明所依據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如在教學中注重知識點的前後聯系,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多設計問題情景及反饋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等等。 (2)教學媒體的選擇:包括教具的准備、使用;實驗的器材、目的、設計、改進;多媒體課件的內容、特點、作用。 (3)教學方法的確定:教學有法但又無定法,對於確定的教材和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確定一方面要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的作用,營造生動活潑、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落實教學目標。一節課中教學方法往往是多種方法的組合,要針對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並說明幾種教學方法的補償效果和組合運用的方式。 (4)學法指導及依據:如系統分析論(知識體系的網路化有利於學生記憶與貯存) 、結構分析論(中學生的認識結構一般分為回憶信息-獲取信息-轉換信息-儲存信息-輸出信息)。 5教學過程(環節) 包括: (1)新課引入設計:怎樣引入、為何要這樣引入、理論依據是什麼?如懸念導入法(懸念即暫時懸而未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教師發出的信息,易將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 (2)典型環節的設計:媒體呈現的時間方式、如何觀察、操作、討論、如何拓展知識;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技巧及途徑:如舊知遷移、眾星捧月、舉例點撥、反復對比、設置情境、互助討論、問題揭示、化整為零、架橋鋪路、直觀演示等都是生物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技巧和方法。 (4)如何反饋調控:檢查教學目標落實情況,如沒落實又如何補救。 (5)怎樣歸納小結。 6板書設計 板書是指教師講課時在黑板上所書寫的文字、公式、符號以及所畫的圖形圖表等等,它展於空間,表現為靜態,感之於視覺,以展開知識的「核心」而存在於黑板上的一種藝術。是教師整個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的濃縮,是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工具,能起到「引導學生定向注意、定向思考,幫助學生樹立知識結構,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作用,因此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為此,板書在設計時要從教學目標(有助於完成教學目標)、教學需要(醒目地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及易混淆、易錯的地方)出發,做到科學性、系統性、啟發性、直觀性、簡潔性及藝術性的結合。所以在說課中要簡明扼要地說明板書的內容、編排、個性化設計的特色,說明是如何突出顯示重點知識,有利於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有利於學生記憶。從屬式板書、輻射式板書、圖文式板書、表格式板書、箭頭式板書、問題式板書、答案式板書都是科學課中常用的理想板書形式。

㈥ 課題幼兒園科學活動材料適宜性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科學活動材料適宜性研究的方法 1、根據小班幼兒的知覺和行動思維的特點以及實踐經驗,我們發現投放會響、發亮、好玩有趣、現象明顯的材料更能引起小班幼兒的興趣,進而引發他們的探究積極性。 2、材料投放的品種不宜過多,材料呈現的科學現象應是非「A」即「B」。 3、材料的材質也不應太多。過多的材質,幼兒容易產生混淆,不能完全記住。 4、材料選擇要生活化,貼近幼兒的生活,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 5、材料的選擇和運用要有游戲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幼兒的生活、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的材料是我們開展生動有趣的科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6、材料的投放要難易適中,能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

㈦ 幼兒園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觀察法。觀察幼兒的行為。 2、實驗法。做一些簡單的心理與行為實驗。 3、案例分析法。 4、跟蹤研究法。 5、統計研究法。

㈧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踐與研究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驗證、記錄、交流、總結,我們應該怎樣來指導幼兒開展探究活動呢?

四、採用適宜的教育策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剛才我們提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採取哪些策略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一)選擇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以實驗操作法激發興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所以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對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學活動如《神奇的泡泡》,活動前,教師問幼兒:「你們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後為幼兒提供了許多他們認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鐵絲網、小鐵圈、筆桿……)讓孩子們在操作中嘗試並尋找答案。運用實驗,巧設懸念,使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反復的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心不斷地被激發,不斷地得到滿足,使幼兒的學習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快樂的活動狀態。
2、以游戲法激發興趣。
游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活動,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科學活動中巧妙地將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游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認識磁鐵》等活動,教師都可以運用游戲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學做操、你追我趕、小貓釣魚……),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游戲中幼兒發現了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隨著我們動作的變化而變化;也知道了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影子最長(短);磁鐵能吸鐵製品等。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常見、常用的策略。
3、以問題情境法激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幼兒們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啟發幼兒去探索,並激發尋求答案的願望。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中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有步驟地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如大班科學活動《頂紙板》,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在圓柱形積木和鉛筆中,哪種材料能把紙板頂起來?」(幼兒猜想後驗證,發現兩種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鉛筆尖把紙板頂起來嗎?」「為什麼頂不起來?」「將筆尖頂在什麼位置能頂起紙板?」在教師問題的指引下,幼兒感到了探究活動的挑戰性,從而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本身產生興趣,更加積極地去探索與嘗試,尋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師的情趣激發興趣。
情感是產生興趣的「催化劑」。有效的學習都是動情的學習,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有對真理執著的探索。幼兒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點,教師喜愛的,往往也就是幼兒所喜歡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他們。因此,教師要以對科學活動充滿喜愛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形式指導幼兒參加科學活動。往往在成人看來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們會覺得無比新奇,因此,我們要盡量滿足和順應他們的這種心理,理解他們,更多的是和他們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讓幼兒從教師的表情動作中學到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等。如開學初班上換了新的不銹鋼湯匙,小朋友們都非常興奮,東敲西敲,開始幾聲「咚咚咚」好聽,後來大家一起亂敲時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們停止,但無濟於事。我無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皺起眉頭,一副很痛苦的表情,這時,有的幼兒發現了我的樣子,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趕緊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復安靜後,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幼兒回顧剛才的感受,通過對比,幼兒明白了好聽的聲音能讓人心情舒暢;又吵又鬧的聲音讓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時我們大家都要注意盡量不要發出噪音,以免影響別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樣是這些湯匙,我無意中發現它們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於是,我用很驚訝、很神秘的語氣對孩子們說:「哇,我的湯匙竟然是個魔鏡!」然後,我一邊照一邊說「哎呀,好醜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們也紛紛舉起湯匙照了起來,不一會兒,他們就發現了湯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過來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點變形的,還發現把柄上也能照出細細長長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這樣,我們一邊哈哈大笑地照著自己,一邊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異,為下一步感知凹面鏡和凸面鏡的特點與作用作了很好的鋪墊。根據這次隨機的活動情況,我們科學課題組設計了科學活動《湯匙上的哈哈鏡》,並進行觀摩和研討,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資料,納入了我們的園本課程。
5、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興趣
多媒體課件能夠呈現文字、圖片、視頻和聲音,還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畫面,它在創設問題情境、演示補充資料(文字、圖片)、插入模擬動畫(錄像)等方面有著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深受幼兒喜愛。如大班科學活動《動物的保護色》,這是我們課題組根據《動物》的主題,結合幼兒的實際,從安全教育的角度出發而生成的一個知識性較強但操作性不強的活動。教師通過播放一段錄像:在充滿神秘、動感的音樂聲中,一條變色龍被放在桌面上,一雙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紅色、綠色、紫色、黑色的太陽鏡,當它爬過這些阻礙物的同時,身體的顏色隨即變成與之相應的紅、綠、紫、黑色……這段錄像,把變色龍變色的過程具體、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幼兒的面前,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了變色龍隨著環境變化而迅速改變身體顏色的特殊本領,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動物保護色的慾望.老師再演示有關的課件,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幼兒知道了像枯葉蝶、竹節蟲、北極熊等動物們是利用保護色躲在與自己身體顏色相似的環境中來保護自己,還有一些動物是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身體顏色,把自己隱藏起來,能更好的保護自己。比如變色龍,變色蜥蜴等動物。此外,有些動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斕的外表來恐嚇敵人,達到驅趕、警示的效果,從而保護自己。動物們是這樣利用保護色的,人類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通過課件,展示了軍隊在野外作戰、訓練的場景,不用老師多講,孩子們已經很直觀地了解了軍人是怎樣利用保護色來偽裝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聯系帶實際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衣服比較涼快;環衛工人、交警的服飾、工地上醒目的障礙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們利用保護色的很好的例子。當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裡穿黑衣的蒙面大盜,我們在肯定他的說法的同時,立刻教育他們不能利用保護色來干壞事……因為多媒體課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們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也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像故事講述等等,老師們還可以去歸納和總結。
(二)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數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的操作活動被重視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孩子們很忙、很投入、很高興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細地觀察後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操作僅僅處於一種表面的形式,老師在孩子操作前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或任務,所以幼兒的操作顯得沒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當成嬉戲了。在科學活動中我們是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純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師必須要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了。比如:《有趣的聲音》這個活動,老師提出問題:「分別把玻璃珠、積木、回形針、小石子這些材料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會是怎樣的呢?你們來試一試吧!」孩子們帶著問題的操作目的性更強、興趣更濃,很快就辨別出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所以問題如同針頭一樣牽引著操作和探索這條「線」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有效。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同樣的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技術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於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鼓勵性提問
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後讓其他幼兒發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如:「你們還在哪兒發現了凸面鏡?」(汽車的後視鏡,小區的轉角處有凸面鏡) 「你們知道山上的樹木被砍下來後是怎樣運送到木材加工廠的嗎?」「誰還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勵性的提問,擴大提問的參與面,逐步培養全體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發散性提問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孩子的獨創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於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聲音》活動中,老師問:「你聽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聲音是什麼感覺?像你聽過的什麼聲音?」在《認識空氣》的活動中問:「你們知道哪裡有空氣嗎?」這就是一個發散性的提問,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廣泛的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3、層次性提問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否則就將充當發展的尾巴」。幼兒的知識經驗和水平有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體現層次性,比如:《有趣的聲音》的活動中老師這樣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像你們聽到過的什麼聲音?」在這樣有層次的問題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與表達,回顧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共同梳理經驗,建構科學的概念。再比如 「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帶來什麼?你們都認識嗎?」「這些東西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它們上面的數字代表什麼?」「這些數字有什麼作用呢?」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從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利用層次性逐步加深,豐富知識,建構概念。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經驗,體現了發展性原則。
4、矛盾性提問
在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幼兒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時需要教師提出矛盾性問題,引起他們的注意,從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塊》的小實驗中,兩個幼兒都認為倒入熱水會很快融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孩子方法一樣但冰融化所用的時間卻不同。教師及時抓住了孩子間的認知矛盾提出問題:「你們都用了倒熱水的辦法,為什麼用的時間一個短一個長呢?」這個問題在幼兒的認識中引起了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矛盾,從而激發幼兒更進一步的去探究慾望,在反復的嘗試河對比中,孩子們發現同樣是熱水,倒得越多冰就會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時間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裡》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水果中擠壓出的是不是水產生了疑問和爭論,老師及時地抓住矛盾沖突:「到底誰說得對呢?水果中擠出來的是不是水呢?你們去裝些水來比比看。」這樣的指導有利於調動孩子們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使孩子的主動探究更加深入。通過對比和討論,孩子們發現水是透明、無色、無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矛盾沖突(可能是幼兒間的認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認知與新認知間的矛盾),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及時地捕捉,運用矛盾性的提問及時地引領,有助於幼兒主動的建構科學概念。
5、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是啟發幼兒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能從多維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獲得發展的有效方式。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因此為幼兒提供了創造性的想像和創造性的思維空間。開放性的問題,它的提問形式多種多樣,如「如果……,那麼……」;「你認為應當怎樣做?」、「關於這個問題你還有什麼看法嗎?」等等。
例如:在玩沙的活動里,老師給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裝了鵝卵石
花生和綠豆,老師問:怎麼樣把這些東西分開?
文文說:用手把「鵝卵石、花生、和綠豆撿出來,放到三個碗里就可以了」
老師問:還有什麼辦法?
亮亮說:先用篩子把最細的沙子篩下來了,剩下的就再撿出來就行了
老師又問:還有什麼和他們不一樣的辦法?
冬冬說:我們三個人合作,一個人撿鵝卵石、一個人撿花生、一個人撿綠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
紅紅說:撿的辦法是好,可是綠豆也太小了,不好撿,會很慢,我們用兩個篩子,一個用沙網,篩沙子,再用大一點的篩綠豆,這樣就更好了,
師:哪種辦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說冬冬的辦法快,有的說紅紅的辦法快,孩子們討論的很熱烈,最後老師說你們分組實驗,用你們自己認為最快最方便的辦法來試試吧!
當教師向幼兒提出開放性問題時,會刺激幼兒自己產生具有新意的問題,從而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而教師也能從幼兒的回答和提問中了解幼兒當前的知識經驗水平狀況。
6、積極有效的追問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的問原因、問下落。教師的「追問」,往往是要了解幼兒「為什麼會這樣的想?」、「為什麼會這么說?」、「為什麼會這么做?」換句話說,也就是教師想通過提問,來了解幼兒所思所想而採用的手段。
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粗細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兩個瓶子,分別標號為1號瓶和5號瓶。
教師提問:「你認為哪個瓶子上的小孔噴出的水遠?」
幼兒回答:「我認為1號噴得遠!」
幼兒回答:「我認為5號噴得遠!」
此時教師及時追問:「你為什麼認為1號噴得遠!」 「你為什麼認為5號噴得遠!」
幼兒回答:「因為1號瓶子粗,所以我覺得他會噴得遠。」
幼兒回答:「因為小孔的高度一樣,5號瓶細所以我認為它噴得遠!」
通過教師的「追問」,某一個孩子思考問題的邏輯想法就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孩子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生、生生互動的環境。在下一步的活動中,有助於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更加廣闊的探索思路。
總之,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應遵循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應盡量避免向幼兒提出指向明確或有鮮明傾向性的問題,如小班科學活動《給水搬家》,「我們用勺子給水搬家好不好?」(幼兒答:好。)就屬於這類問題。因為幼兒往往會揣摩教師意圖作答,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形成一種依賴教師暗示的不良思維習慣,遇到問題並不作積極思考,而是猜測「老師想我怎麼答」、「怎麼答老師才會喜歡」;此外教師也應盡量不向幼兒提出只有兩種選擇答案的問題,如「對不對」、「好不好」等等,這種二者必選其一的問題限制了幼兒的思考,長此下去,幼兒原來活躍發散的思維難免會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
(三)運用多種方法、途徑、手段,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1、為每個幼兒提供真正的探究機會。
根據皮亞傑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科學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尊重、支持的環境,,以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充分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後;嘗試在前,指導在後;活動在前,討論在後;操作在前,結論在後」的原則,先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觀察、動腦、動手,教師不急於告訴方法、答案,讓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發現,在幼兒充分活動獨立思考後,再由教師給予歸納、小結。
例如:在「神奇的電」主題中,幼兒在探究「如何讓電動玩具動起來」,一位小朋友為「小貓釣魚」玩具裝電池時,我發現兩節5號電池中,有一節裝反了,但我並未出聲阻止。果然,開關打開後,「魚兒」卻未轉動起來,她立刻意識到出問題了,翻來覆去不知怎麼辦。我鼓勵她去請別的小朋友幫幫忙,小朋友問她「你裝電池了嗎?」「電池裝對了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有幼兒猜測「一定是電池沒電了」「把我的借給你吧」,一幼兒熱情地想為她換電池時,打開電池蓋一看,立刻發現「哎呀,你的這節電池裝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裝反了!我來裝過……」。當「魚兒」歡快地邊轉邊發出音樂的時候,幼兒立刻歡呼起來。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感知發現問題,分析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再親身動手驗證,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結論,並能在同伴間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對幼兒來說這就是他們記憶最深刻的生活經驗。如果老師提前插手了,孩子們就會失去這個寶貴的機會。
給每個幼兒充分探索的機會是很重要的,但老師適時的指導更能提升幼兒的經驗,例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我先向幼兒提供了磁鐵、鐵釘、別針、木棒、紙、布等作品,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兒通過操作,直觀地感知了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特點。在幼兒感知了磁鐵的基本性質之後,我又提供了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斷裂的磁鐵、消磁的舊磁鐵,讓幼兒了解磁鐵有兩極,磁鐵會斷裂等知識。並向幼兒提出問題:斷裂後的磁鐵有磁極嗎?你怎麼知道舊磁鐵的磁力是不是變小了?然後,告訴幼兒怎樣正確擺放磁鐵,怎樣保護磁鐵,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兒對磁鐵的認識。
2、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經常受舊有教育意識的影響和教學計劃及生活常規的限制,非常殘忍的遏制了孩子們的探究願望,探究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實踐中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機會,更不可能養成執著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時間可以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養幼兒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等科學品質。
比如:在進行「和面團」活動的探究環節時,師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後便將嘗試和面團的過程放置到區域活動中,給孩子們提供充分的探索時間,反復的嘗試,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經歷中,孩子們體驗了失敗,但最終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長時間的反復操作實踐中獲得了和面的經驗,知道了和面時水與面的比例一定要適當,這樣的經驗不是成人給予孩子們的,完全是孩子們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結論,孩子們是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通過真實的實踐探索,自己發現和獲得了有益的經驗和科學的概念。因此在科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保證探究的時間的意識。
3、鼓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探究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注重讓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教師為孩們提供適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請孩子們自己動手觸摸材料、用眼睛認真觀察、用鼻子聞氣味、用耳朵傾聽和感知聲音,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調動孩子們的感官參與到活動中,使孩子們很自然地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4、積極引導和鼓勵幼兒參與小組討論,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慣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些都是對我們幼兒科學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賽》《小小裝訂工》的活動中,幼兒單獨操作比較困難,老師就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操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合作開展探究,並組織幼兒進行小組的交流表達,不僅能讓幼兒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而且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新發現與老師、同伴分享,產生思維碰撞;享受發現帶來的歡樂,操作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性的發展、科學素質的增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5、指導幼兒學會記錄 ,充分發揮記錄表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隨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來教師的實踐探索也更加活躍,開展探究式科學活動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記錄的使用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問題,也是困惑較多的問題。我園科學課題組也針對記錄的問題展開研討。下面我就從幼兒記錄表的設計與使用,以及幼兒科學活動的記錄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等談談我們科學課題組的一些做法。

㈨ 幼兒園科學課題研究,急!!!!!!!!!!!

一、課題的提出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思想的倡導下,使幼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幼兒終身發展的素質,成為幼兒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創新教育手段,改變幼兒學習方式順利成章地成為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此背景下,我們將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法作為研究課題,以點帶面,以期實現幼兒園教育全面改革。 經研究表明,人們聽到的信息可以吸收10%,看到的可以吸收20%,而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過的則能吸收70%。現代兒童心理發展理論提示,幼兒的學習不同於中小學生的學習,幼兒的學習與其親身體驗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幼兒的體驗是至關重要的,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第二部分《教育內容與要求》也明確指出: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不僅要關心幼兒是否學到知識,而且更應關注幼兒是否獲得了體驗,體驗到了什麼,應追求什麼樣的體驗,如何來感覺表達自己的體驗等。由此可見,「體驗式教學法」在幼兒園的應用已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探索課題。 1、從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來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可以看出,幼兒園科學教育首先是培養幼兒對自然、對科學和科學活動的情感態度,其次是發現、探究科學和表達探究的能力。無論是情感的培養還是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科學體驗活動。 2、從科學知識的特點來看:幼兒園科學領域知識大多屬於程序性的知識,這類知識是不能靠直接的教來讓幼兒獲得的,它需要幼兒自身與物體,與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通過活動去體驗感知,從而獲得相關知識,積累相關經驗的,通過直接參與的活動去進行自我構建的。可見,體驗是最有效的科學教育手段。 3、從《綱要》的指導要求來看:《綱要》要求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等等指導要求,都鮮明地表達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進行科學教育。 4、從幼兒園科學教育現狀來看: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重教師操作演示輕幼兒體驗,以教師的體驗代替幼兒的體驗;重學習結果輕幼兒的自主發現的過程,輕幼兒自我價值和意義的實現;重視幼兒獲得科學知識輕幼兒科學的態度、科學情感、科學精神的培養等科學教育偏差,幼兒園科學教育面臨著亟待改革的現實。 綜合上述,嘗試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實踐體驗式教學法,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開展體驗式教學法的相關研究,旨在革新傳統教學模式,讓幼兒通過體驗來認識周圍事物。即讓幼兒在可視、可聽、可感、可操作的環境條件下,「先做後學,先行後知」,發展能力,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獲得終身受益的品質。 二、概念的界定 1、「體驗」的概念——指人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或自己身體行為直接感知客觀「現象」,並開動思維機器認識「現象」本質的過程。 2、 體驗式教學的概念————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景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並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3、體驗式教學法的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幼兒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或自己身體行為直接感知客觀「現象」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讓幼兒在感受、理解、領悟、欣賞這種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下學習。」它注重幼兒對過程的主體性體驗,對生命成長意義的體驗,注重給完美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機會。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1、研究目標: ⑴ 通過對體驗式教學法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探索體驗式教學法的特點及其與幼兒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促進教師組織策略和教學方法革新,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實踐能力。 ⑵ 通過課題研究,實踐探索體驗式教學法在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策略,構建適合幼兒的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發揮體驗的價值功能,進一步推進幼兒園的課程改革。 ⑶ 貫徹落實《綱要》精神,使幼兒在體驗式科學活動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體驗和情感體驗,獲得正確的科學態度,樹立科學精神,獲得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有益的品質,深刻體會自我價值、自我意義的實現,塑造完美人格。 2、研究內容 與方法 ⑴、幼兒科學學習方式和幼兒發展現狀研究。 ⑵、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體驗式教學法的特點研究。 ⑶、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價值研究。 ⑷、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的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策略研究。 研究重點:體驗策略。通過文獻法、調查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開展實驗研究。 第二部分 組織實施 一、實驗保障: 組織保障:為保證課題實驗的順利開展,成立了課題組,負責人:喬建、張建華 成員:葉 麗、汪曉妮、汪先霞 、金素芳、張 建、曹漢霞。課題組成員曾全程參加「十五」期間,我園獨立承擔的省級課題「鄂東山區幼兒民間游戲的開發研究」的實驗研究,並取得了省級課題三等獎的良好成績,多項科研成果先後獲省地級獎項,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建立了由課題負責人——教務主任——子課題負責人——實驗班主任——實驗成員組成的管理層級網路,形成了從上至下、層層深入的管理體系,成員職責分工明確,為課題實驗提供了組織保障。 制度保障:為保證研究時間和研究質量,同時達到及時交流學習、推廣經驗、共同提高的目的,課題組制訂了一系列制度。如實驗活動制度規定:每周三為課題實驗時間,每周每班開展兩次實驗活動;每周四為研討時間;每月小組內進行一次互聽課學習;每期開展一次全園性的課題觀摩活動,進行交流展示。建立了獎勵制度,規定每期評選優質課、優秀論文等。為課題實驗提供了制度保障。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