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推進過程中
『壹』 中繼教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學習筆記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好!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從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長大了。首先我要向你們表示感謝,感謝你們這么多年來對我的養育和教育之恩。十幾年來,你們為了我真是費心又費力,吃的,穿的,玩的,樣樣給我安排得穩穩當當,對我的關懷無微不至,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謝謝!
由我出生的那一天開始,直到現在,你們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我,有單獨寬闊的睡房,實用美觀的文具書包,條件優良的書房……什麼都是最好的,我完全在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成長,就像童話世界中的「小公主」一樣——真的非常謝謝你們!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工作得十分辛苦,早出晚歸,甚至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你們在我面前,卻從來沒有透露過什麼,從來不在我面前抱怨過半句話,從來沒有表現出工作上的疲勞;我知道,你們是不想讓我有壓力,不想讓我的生活中有任何「陰影」。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也可以為你們分擔一些呢?就算你們不說,我從你們疲勞的神色中其實也可以看得出來——你們把最好的一切給了我,自己卻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困難和壓力。當我一天天長大,對你們的感激之情與日俱增,我把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所以我格外努力地讀書,希望能取得最好的成績,長大當一個成功人士,來報答你們對我的養育之恩。
在這十幾年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我們之間有歡樂,有憂愁,有誤會……我知道你們有時也會很生氣,因為我不但沒有為你們分擔,反而使你們更煩惱……現在想起來,實在後悔因自己任性給你們帶來的不愉快。我只希望你們能原諒我,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更加努力去改正我的缺點。我很慶幸,有這么愛護我的爸爸媽媽,分享我的每一個喜悅,並和我一起面對每一個困難,我謝謝你們!
爸爸,媽媽,希望我們可以沖破人生路上所有的困難,一同去分享美好的將來!
最後,祝你們:
天天開心!
『貳』 試分析新課程改革推進困難,主要原因有哪些
以新課程改革為代表的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自年啟動以來,至今已十年有餘,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績。如,課堂活躍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學方法意識逐漸增強了,學生能夠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也有明顯提高了。然而,看見成績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新課程改革十年來難以深入推進的現實。近期《中國青年報》就刊登了篇文章「教改為什麼會農村包圍城市」一文[1],文中認為教改在農村地區有不少成功案例,但與之對應的是,大城市學校和名牌學校確存在缺位現象。隨即就有學者指出「新課改農村包圍城市是個偽命題」,「課程改革自2001年實施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在大城市學校和名校推行不下去,在農村學校同樣推進困難,農村包圍城市的說法並不成立。」[2]為什麼新課改十年來「舉步維艱」,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推行的不理想呢? ①
新課程改革從啟動到推行試圖用較為激進改革方式來推進改革,實踐上都表現出「急於求成」傾向,缺乏對教育現實基礎、條件與背景深入了解,低估了改革復雜性、系統性、長期性。然而,盡管激進改革方式對於當前新課改諸多問題具有一種根源性關系,然而真正應該為問題產生承擔主要責任的,與其說是激進改革方式,不如說是支配或是選擇這種改革方式背後的某些帶有根本性的主導改革的改革觀念。進一步剖析新課程改革遭遇困境的主要根源,就在於指導課改實踐的觀念原則中存在著一種「突變論」傾向。雖然實踐中少有改革者聲稱帶有「突變論」傾向,但這種傾向常如幽靈般滲透在改革進程中,體現在改革理念選擇和具體改革實踐之中,最終影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展開。
『叄』 我國新課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教改中的德育問題:教育最終要促進人的健康發展,德育當是健全人的道德品質與心理素質的關鍵。然而,當前德育的實效不好,德育成為教育改革的難點問題。如何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加強德育的實效性?如何通過德育觀念、體制、內容、方法與模式等等方面的創新,來解決德育的困境?
課堂教學改革問題: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中,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如何既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又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如何通過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的創新,使課堂成為學生個性發展、品質健全的、生活化的平台?
教師發展問題:教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教師需要更新哪些舊觀念?繼承哪些好傳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什麼樣的?如何通過體制創新與業務培訓發展教師的才能?
學校發展與創新問題:中小學特別是一些著名的學校,如何在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潮流中,在管理體制上、在經營模式上,以及在教學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並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一席之地?是每一個校長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肆』 超高分求中繼教《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教案,要80學時,最遲10月10號22點
北大園丁頒發的職業資格認證證書是專業技術能力的證明,而學歷證書是學習內經歷的容證明。 北大園丁學生可以通過職業培訓掌握相關技能獲得相關行業的專業認證,同時可以通過報考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專科和本科學歷。
『伍』 《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學習計劃
《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學習計劃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包括課後)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課後反思」不失為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好辦法。教師應善於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應及時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才能使教師迅速接收反饋信息,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才能使教師與時俱進,完善教學藝術,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那到底要如何「課後反思」?針對這個疑問,我翻閱了一些書籍,上網查到了一些材料,通過整理向各位教師作過匯報。我認為課後反思要做到「七要」和「五記」。「七要」就是: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代教學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能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是集約化、高密度和多元結構的溝通活動,成功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與物」關系,而是「我和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
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四要反思教學過程中否存在著「內傷」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好課」標准: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個個精雕細琢,教學手段中的「電媒」、「聲媒」、「光媒」一個不能少;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這種「好課」似乎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 滿堂電」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並對症下葯,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五要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展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秉賦優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七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鍾後,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發言。至於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了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就不得而知。
五個記就是:
一、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二、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三、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四、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五、記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1
豆科1 2009-11-27 8:47:17 124.236.18.* 舉報 高中英語新課程對每一位教師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下面我就實行課程改革一學年以來高一英語備課組的實踐與反思作個總結。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關注知識學習,忽視知識的運用;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關注『知識的記憶』,忽視『建構知識的過程』;關注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與生活經驗的聯系;關注智力的發展,忽視情感的發展;而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既關注知識的學習,更關注知識的運用;既關注教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重視『記憶』策略,更關注『建構知識的過程』;重視書本知識,更重視與生活經驗的聯系;既關注智力的發展,更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重視學科內容的學習,也關注學科間的聯系;力求滿足學生的終身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愛學、樂學;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能否學會、練熟;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否會學、善學;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積極而善意的幫助;關注學習有潛力的學生,給他們有針對性的指導。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學習效率不能只關注獲取知識的多少,而應重視培養能力的多少;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教師的組織教學,學生是否對所學的知識真正感興趣;學生的質疑和批判有多少;學生的想像力有沒有得到拓展;在規定的時間內是否掌握了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
二.新教材的挑戰
新教材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資源和方式。它通過大量貼近社會生活的真實材料,向教師和學生展現了一幅實際的語言學習場景。教師和學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側重地展開教和學,從而全面提高運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來表達情感,展示內心世界的素質和能力。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更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語言綜合知識能力的責任。過去我們一學期上一本書13個單元,新課程要求我們高一上要完成必修模塊一,二共6個單元的教學。但是新教材每單元的容量比舊教材大,舊教材每單元有聽說讀寫各2個任務,共8個任務。新教材每單元聽說讀寫各3 個任務,共12個任務。
對我們挑戰性最大的是對教材的處理。教材在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因為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滿足某一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基礎創造性地整合教材,也就是要合理和有效地調整、刪減或補充教材的內容。比如我們在模塊一的教學中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聽力任務難度高,主要是聽力的題目設置基本用的是填寫表格和回答問題,在缺乏提示的情況下,以學生的水平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預設的任務。為了降低難度,體現學生從不懂到懂,信息獲得的過程,我們在使用原來聽力材料的基礎上用正誤判斷,選擇正確答案,缺詞填空等降低難度的練習替換教材中難度不合適的內容。此外我們也增加補充了時文的閱讀和必要的復習鞏固性練習。刪除一些話題重復的口語訓練和較難的寫作任務。在各單元的教學中也不是一味地按課本的順序進行教學,而是根據內容的相關性,知識與技能的連貫性整合了不同板塊的教學內容。而這些對教材的處理都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有較高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對高考的要求有足夠的掌握,才能有自信,大膽地進行。
三、教與學的活動設計。
新課程的基本教學原則是:使學習機會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y)。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首先要創設一種使學生獲得最大學習機會的環境和教學過程。教師的角色即是為學生創造這種機會。為了促進積極的課堂互動(Interaction),我們設計的教與學的活動有課外小組合作學習(如初中學過的語法項目),課堂小組討論(如對一個話題的看法),探究成果展示,對話表演,小組競賽(如報紙閱讀),學生互評自評(如寫作訓練)等。我們盡量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互動,使師生和生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我們也通過活動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活動設計具有彈性在活動中給予學生進行選擇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明確努力的方向。在活動中創造機會讓學生反思和評價自己的學習。
四、教學研究課的開設。
根據年段領導小組的布置,高一英語備課組開設了每周一次的教學研究課。研究課創設了學習、研究的情境,促進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駕馭教材能力上的提高。每一個開課的老師在課程的「預設」時,都能對教材進行整合,力圖用不同的視角,用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來引導學生走向新知識。研究課也使我們高一英語備課組形成合作、互動的教研共同體,通常是在一個教師開課前,幾個教師就一起來研究哪種方案更合適,一個教學設計改了好幾稿。而在評課時,則根據學生在課程 「生成」的過程中,即實際課堂操作中的學習行為和及其與預設的差距,對預設的課程進行修正,補充。所以不論課開得成功與否,大家都收獲良多。教師間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
五、對學習評價的反思
在模塊一學習結束時,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進行評價。雖然我們平時也有意識地記錄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作業,課堂口語對話等,但存在著教師重視不夠,評價不持續,評價項目不夠多元化的問題。就外語學習而言,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程度,在雙人活動和小組活動中的合作精神,學習中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以及在學習進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綜合素質以及價值觀的形成等,這些都是學好外語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是無法通在終結性評價反映的。因此教師平時要認真記錄好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各種表現,它包括學生學習行為(如學習態度、興趣、課堂參與度、團隊精神等);課內、外作業;英語活動(包括英語節、英語晚會、英語競賽等活動的參與度、口頭表達能力、體態語言表演能力、情感體驗等等);學生作品(學生自行設計的英語圖畫、玩具及其他優秀作品);課外閱讀(搜集新的詞彙、閱讀理解);知識的歸納總結等。今後我們要多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用研究與實踐的方式,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評價能力。
經過這學年的教育教學,我們深刻體會到只要把握好新課程的精神和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主動實施者和教材的駕馭者。
換一下,每一學科均可以用。
『陸』 新課程推進中,學習方式轉變中存在哪些問題
新課程所倡來導的學習自方式轉變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轉變過於接受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有的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討論或表演等活動,但因討論時間可能過短,或者之前沒有讓學生作好准備,結果使討論毫無目的,缺乏實效性;表演過後缺少必要的點撥。這種討論或表演只能屬於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點綴,根本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白浪費時間。 有的教師為了強調情感教育,強調學習方法,倡導欣賞教育,放棄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呵護得太多。學生雖然得到了快樂,但失去了一定的壓力,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些教師對自己的角色感到困惑。特別是在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中,教師布置完任務,學生開始討論,有些教師往往朝講台上一站,感覺學生的討論或是合作學習與自己無關,結果使學生的學習缺乏有力的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
『柒』 對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對策的認識.
1:端正思想,明確反思目的。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以便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的目的是為了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反思中談到的優點與不足,都是積累的資料、研究的素材,不應該作為考核與評價的依據。教師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反思課堂,並且要用學而不厭、從善如流的態度聽取同行的意見,收集教學信息,將同行的意見和自己的感悟一並寫入教學反思中。
對策 2:提高認識,勤於反思。
首先,要提高認識。一方面,教師自身的發展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師反思能力的養成是確保教師不斷再學習的基本條件。教師在個人反思或集體反思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個人或他人的優缺點,從而拓寬專業視野,激發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動機。另一方面,新課程本身的發展需要教學反思。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任務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實驗、不斷完善的體系。教師是改革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等過程中來,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
其次,要勤於反思,堅持反思。目前,農村教師的課業負擔普通偏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名教師(特別是骨幹教師)同時任教幾個學科的情況還比較普遍,但這不是迴避教學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業務上有所進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時間進行反思。教師不僅要有反思的意識,還要經常性地認真總結經驗,把自己在課堂實踐中的一些想法、做法、體會、感受等用反思日記或問題單等形式及時記錄下來,逐漸積累資料便於今後對比、分析、總結。
對策 3:加強學習,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教師的反思能力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自我監控能力,就是對專業的自我檢查、判斷、評價、設計的能力。二是教學監控能力,就是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對象和過程進行計劃、安排、評價、反饋、調節的能力。
反思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當然,其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要求,並採用合適的方法。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有:( 1)最優化原則。看課堂教學是否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耗費最少的教學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目的性原則。看教學過程是否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圍繞課程標准優化課堂結構,認真落實各學段、年段的課程標准。( 3)整體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各種教學因素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既考慮到對教材、教師、學生的優化,又考慮到對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的優化,使系統的各個要素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的合理結構。( 4)教學和諧性原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看實際教學中的教與學是否處於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中,兩方面是否和諧互動。
反思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秉承新課程理念,形成反思參照標准。第二,要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捕捉反思對象。有問題、有障礙才能有思考、有分析,教師要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捕捉稍縱即逝的問題。第三,聯系已有經驗進行綜合分析,構建個人化思考。反思是針對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的,但並不意味著反思就是就事論事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引申開來,在思維深處將自己以往的經歷包括他人相關的經歷聯系起來,或者將已有的理論知識與當下的問題思考聯系起來,這樣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第四,要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持續地、系統化地思考。偶爾的反思並不困難,但持續不斷的系統的反思卻不是每個人輕易能做到的。作為研究的反思,應該是持續的、系統的。第五,要把反思結果運用於實踐。反思的目的在於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只有伴隨行為的跟進才有意義。
反思的基本方法有:( 1)自我提問法。即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 2)教學診斷法。即教師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通過自我反省或小組「頭腦風暴」,收集各種教學「病例」,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行動研究法。即先確定研究問題,然後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4)交流研討法。即教師間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產生思維碰撞,以促進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發展的研究方法。( 5)案例研究法。即教師在了解當前教學大背景的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以促進教學行為跟進的研究方法。( 6)觀摩分析法。教師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比較「我」與他人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方法的異同,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提高的研究方法。
對策 4:掌握多種反思形式,明確具體寫作要求。
一是問題單一。問題單一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有關實踐方面的內容。如有關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徵,自己的長短處等個體內差異問題;自身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方式與方法上與他人的差異等個體間差異問題。第二,對活動的性質與任務的認知等有關實踐材料、實踐任務的內容。第三,有關實踐策略方面的內容。如進行某個實踐活動可以有哪些方法策略,這些方法策略的優點與不足是什麼,它們應用的條件和情境如何?
二是反思教案。反思教案是記錄反思策略的主要線索,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教學反思設計表,由對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學順序、教學組織、總體評價五部分組成;二是教學設計的詳細案例,也就是平時的教案。
三是交流反思札記。交流反思札記是教師將自己的課堂實踐的某些方面,連同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訴諸筆端,從而實現自我監控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教師要從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學習過程、學習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去反思如下問題:( 1)成功之處。如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的處理等。( 2)失誤之處。如是否落實了「三維目標」、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是否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流於形式等等。( 3)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維碰撞,往往會產生一些「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及時捕捉,並利用教學反思記錄下來。( 4)學生創新。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等都源於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是十分豐富的、可貴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5)「再教設計」。通過教學反思及時記錄課堂教學的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方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寫反思札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有感而發。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
對策 5:掌握有效反思的幾個要點
要解決好教學反思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確反思的內涵。反思就是對過去教學經歷的再認識,但反思不等於回顧,反思需要結合回顧與思考。反思包含對「失」的反省,也包含對「得」的歸納。教學反思是理性揚棄的過程。
(一) 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這里的「物」,來自於教學實踐的過程。經歷教學實踐後,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可以通過自問獲得。
一問:「特色」是什麼?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特色蘊含於教學評價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落實,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教材處理上,看教材特點的把握,知識間的溝通與聯系;在教學方法上,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問:「精彩」在哪裡?精彩的教學片段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得心應手的教具使用、畫龍點睛的難點突破、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韻味無窮的課尾總結等等。
三問:「偶得」有哪些?教學偶得是指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收獲。它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面對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對;面對學生的偏差理解,教師如何引導等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思維火花的捕捉:學生發現問題的獨特視角,提出問題的獨特認識,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
四問:「缺失」在何處?上完一節課後,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得不合理;哪個重點不夠突出;哪些問題設計得不科學;小組合作學習還需哪些改進;哪句評價語點評不得體等等。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據」。
教學反思有價值還需要思之有「據」,可以為教學反思提供「據」的主要來源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標准。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是現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基本依據。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離開了這一點的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二是學生發展。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是否有所收獲並得到發展是我們始終要關注的問題,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本之末」。
三是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是一個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優秀教師往往是具有大量實踐經驗,並能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表率。以他們的教學活動為依據和參照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論和課程標准,並改進我們的教學。
(三)有效反思不可拘泥於形式。
教學反思的價值在於「思」的內涵,反思的形式則應該適應並有助於「思」的內涵,而不是束縛之乃至損害之。有許多教師之所以會以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來對待學校的教學反思要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反思的形式在認識上存在誤區。一些學校規定了教學反思的許多要求,使許多教師誤認為教學反思與教學論文的撰寫是一樣的,存在畏難情緒。其實教學反思與教學論文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更強調時效性,往往剛上完課我們對這節課會有許多的想法和思考,有時候在教學進行過程中我們就會有一些思考,對於這些思考來說,及時的記錄就顯得十分重要。脫離了時效性的教學反思往往不能把教學過程中清晰地表現起來,反思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反思的形式應當以便於及時地記錄為佳。主要的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幾種:
旁註。旁註就是在教案旁邊的空白處寫反思。旁註一般記的是教學的「細節」所引發的點滴感受: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知識點的展開、某一處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開始的誘導提問、某一道練習的設計等等,都是旁註的對象。
點批。點批是在教學環節的中間處寫的反思。點批的重點是教學的「片段」: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令人難忘的東西,如典型的經驗或深刻的教訓等,進行深層的剖析。
總評。總評就是在結尾處寫的反思,總評教學的「整體」。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回顧,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的設計等等,從多個角度去透視教學實踐。
串析。串析是在章節設計的結束處寫反思。串析的重點是「歸納」:對一階段積累的教學反思進行系統地歸類、比較、分析,從多個特殊的現象中梳理出共同的本質。
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物」、思之有「據」,而反思的形式則可以不拘一格。只有這樣才能既提高教師撰寫反思的積極性,又使廣大教師通過有效的反思獲得專業發展。
『捌』 在新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否意味著"知識與技能不重要了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將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主參與,完成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關於\\「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包括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健康素質等多面的健康發展。 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發展的個體性與差異性,重視開發學生個性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受應試教育長期影響,在實行課改進程中,要逐步消除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摩擦,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使中國的教育更人性化,培育素質人才,更好的服務社會。
『玖』 中國新課程改革在推行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新課程開發中的困境:
課程開發是推行了課程改革的首要環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破舊立新,從課程標準的制定到教材編審與制定都提出很多耳目一新的課程開發理念。然而,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論證和實踐檢驗,這些課程開發理念暴露出不少問題,面臨著多元性與確定性、理想性與操作性的兩難困境。
1、新課程標准制定。新一輪課程改革借用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論,對我國傳統的課程體系給以嚴厲批判,力圖創建與以往有根本不同的課程標准。新的課程標准具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雖然包含知識、技能,卻極力淡化知識在教材編制和課程實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觀、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理論界有很多諸如此類的話語:我國的課程概念應該走向「課程即體驗」的動態課程觀;課堂教學將從「人(教師)一人(學生)系統」轉變為「人(學生)一應答性環境系統」;開放經驗要求開放學科、開放課堂、開放學校,與現實的社會生活打成一片。這些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教育觀念使得課程標准詞義模糊,沒有明確指向,缺乏確定性,最終陷入種隨意論說的境地。眾多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無法具體操作。
2、教材編審。教材編審出現的問題主要有:編審隊伍良莠不齊、觀念陳舊,編審隊伍之間關系缺少協調;教科書設計理念、設計技術和評價尺度落後,教科書的內容未能與我國社會生活與教育實際緊密結合;國家統一編制的教材與地方自行了編制的教材,以及地方教材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教科書內容存在克隆現象;某些「權錢交易」的干擾導致此教科書編寫者往往不去深究各自學科在整個課程架構中的定位和各個學習領域的特性,而是各自發揮,想當然地去解釋課程綱要和課程標准;教材編寫時間緊張,無暇顧及教材品質。其根源主要在於:(1)教科書制度存在審、評不分現象。在國家正式組織的教科書評價活動中,其組成人員有行政人員、教材專家、教科書的編制者與審定者,卻沒有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學校教師和學生。評價的可靠性、真實性與針對性存有疑問。(2)缺少公眾參與,沒能調動公眾的智慧、熱情和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搞好中小學教材的審定上作。(3)缺乏對審定(審查)委員會上作的問責和對通過審定後的教材的質量監管。
3、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設置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增強課程對於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在課程的宏觀結構上為尊重和滿足地方、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創造條件。不過,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制約著課程目標的達成。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推動採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這雖然可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外部誘因與動力,但也容易造成忽略學校資源條件以及教師意願與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課程開發僅僅淪為一種變革的口號,難以在學校紮根;其次,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具體到什麼程度缺乏研究和統一認識,致使很多學校自行其是,有違課程開發的本來目標;另外,各學校實際情況不同,很多學校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根本就不具備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力。
4、作為課程的研究性學習。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研究性學習是一個被推崇得無以復加的課程理念,似乎它是包治現有教育弊病的靈丹妙葯。誠然,研究性學習的提出有其積極意義,可一旦這種課程觀念置學校現實、學生特點和教育本質目標於不顧,而被過度濫用,就必然導致思路封閉、內容干癟,以至混淆視聽。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或學習策略,將它混同於課程,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混亂。
5、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除此之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其他領域,如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活動內容十分豐富。但是,綜合實踐活動決不是這此零星活動的簡單相加,它們需要以某種模式有機地整合起來,達到課程實施效果的最優化。而現實情況卻是,學校常常無意或者有意地把各種校外課外活動、興趣活動小組及學生團隊活動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在許多校長和教師看來,只要是學科課程與課堂之外的活動,都是綜合實踐活動。如此一來,綜合實踐活動就有可能成為隨意的、可有可無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