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在課程實踐中對哪些話題感興趣

幼兒園在課程實踐中對哪些話題感興趣

發布時間: 2021-02-17 20:07:39

⑴ 幼兒園大班社會實踐主題活動參觀有哪些地方

一、結合幼兒園教學主題,因地制宜,挖掘與運用幼兒園周邊的社區資源。幼兒園是社會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因此,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立足本地,從幼兒園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挖掘與開發社會資源,讓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幼兒園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社區資源,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單位...,建立一個「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讓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基地專業人員的協助和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開展,幫助幼兒和教師了解更多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例如:商業、軍事、交通等領域是幼兒園課程中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教師也經常會採用「社會實踐」的方式,組織幼兒參觀、學習。為了讓此類社會實踐活動更具有效性和持續性,我園領導與周邊的超市、部隊、交警中隊、消防中隊、社區服務中心等單位的負責人取得了聯系,簽定了合約,建立了我園的「社會實踐基地」,並向其單位的相關人員頒發了「園外輔導員」聘書。 「社會實踐基地」為我園的「節慶課程」錦上添花,使我園教育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由駐錫炮九師協助開展的大班幼兒「我是一個兵」軍訓系列活動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人事的關注與認可;由旺庄新區消防中隊協助開展的中班幼兒「119」消防演習活動,讓幼兒掌握了更多自救與求救的知識和技能;由「百家樂」超市配合開展的「小鬼當家」購物活動讓幼兒了解了超市物品歸類擺放的特徵,學會了認讀標價,嘗試了按所持錢額有限制地購物活動。使幼兒體驗了「選擇」與「舍取」轉換的過程、初步懂得了勤儉節約的道理┈┈「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是幼兒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搖籃,為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基地」教學固然很好,但是涉及的領域有限,因此,我們不能光依賴基地的資源,還應把眼光放在幼兒園周圍的社會環境上,讓幼兒與社會各類環境產生互動。比如,幼兒園課程涉及到環保主題時,我們組織幼兒到小區考察地理地貌,進行社會調查、開展社區宣傳等。中班組還開展了「蠡湖新城」放風箏親子活動,讓孩子和家長領略了無錫新風貌——「蠡湖新城」的清新、幽雅、和美景象,從而激發了幼兒與家長保護環境,創建美好家園的意識。 二、根據幼兒園教學特點,因題而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社會實踐活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用來指導實際的操作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可包含:活動目標;活動時間、地點、參與對象;活動准備;活動過程等內容。 1、活動目標:活動目標在整個社會實踐活動中處於核心位置,它決定著實踐活動行為。不僅是實踐活動的出發點,也是實踐活動的歸屬點,同時還是活動評價的依據,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調控功能,因此活動目標的制訂極其重要。教師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應遵循「以幼兒為本」的原則,兼顧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內容,讓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匹配。 2、活動時間、地點、參與對象:其明確的標注是為了便於教師和家長對活動意向有初步的了解,以便作相關的准備。 3、活動准備:活動准備是教師成功組織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與保證。古人雲:行軍打仗,糧草先行。其意思就是說,充分的准備工作是取得勝利的前提。活動准備在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離開這一環節,社會實踐活動將成為無源之水。幼兒教師在做活動准備時更應時刻謹記——「細節決定成敗」。社會實踐活動的准備工作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指教師自身的准備,二是指幼兒的准備、三是社會協助單位的准備(包括家長准備)。 (1)教師的准備:包括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准備。教師自身知識的儲備能否滿足幼兒的需要,這是社會實踐活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補充自己的知識量,而且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東西,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地解答孩子的提問,並引導和啟發孩子向未知領域探索。 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實踐指導能力等等。教師要學會了解幼兒,分析幼兒,從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挖掘活動的深度和難度。並將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轉換成清晰、有條理的語言表達,津然有序地組織和指導幼兒開展實踐活動。教師的個人素質是一個隱性的教學條件,教師良好的個人素質無形中給了孩子一個榜樣,促使他們學慣用善良、寬容、真誠、平等、友愛等心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與人相處。 (2)幼兒的准備:包括幼兒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儲備。知識是幼兒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幼兒必須對實踐活動的相關內容有粗淺的了解 ,才能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同時,社會實踐活動還需要幼兒具有外出活動的經驗。比如:外出活動需要准備哪些物品,公共場合應該遵守哪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實踐活動要讓幼兒走出幼兒園,走向社會,存在諸多不安全隱患,幼兒要掌握一些外出活動的安全知識,了解一些自護自救的方法。此外,還要讓幼兒樹立團隊意識,激發幼兒的集體榮譽感。 (3)社會協助單位的准備:其主要內容就是與幼兒園密切配合,雙方一起制訂和調整活動方案,步調一致、有條不紊地配合和支持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4、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包括具體的活動內容和時間分配。整個流程需要遵循動靜結合、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環環相扣。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因情而變,靈活機智地進行多方位互動。社會實踐活動是在組織幼兒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它以幼兒親身參與為主要教育途徑。其活動目的是使幼兒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增長知識和才幹。社會實踐活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們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必須「以幼兒為本」,使幼兒真正地參與到社會文化生活中去。作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一舉一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使社會實踐活動更有生機。 1、教師要善於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創造教育的新契機。萊辛說:「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興趣是學習的源泉與動力。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朝著自己的關注點不斷地探索與發展。例如:中班的社會實踐活動——「熱鬧的商業街」。原計劃中參觀的重點是商業街上的「永和豆漿店」和「江南理發店。」但是,一路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被一家手機店門口的宣傳廣告吸引。幾個孩子圍在宣傳牌旁邊,一起談論起宣傳牌上的手機來。後面的孩子有的繼續往前擁,有的乾脆大聲喊「手機店,手機店」「怎麼這么多手機呀!」可見,他們對手機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停下了腳步,組織幼兒進手機店參觀,幼兒的探索活動一下子展開了:「我們來找找和爸爸媽媽一樣款式的手機吧!」「老師的手機跟櫃台里的哪一款一樣呢?」「看!這是我最喜歡的手機。」幼兒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了解了手機不同的品牌、型號、款式、色彩、形狀等,獲得了比課堂教學更廣泛的知識與經驗。 2、教師要循循善誘,鼓勵幼兒與社區人群和實踐環境進行積極互動。社會實踐活動不同於課堂教學活動,它存在著很多不定因素,它以幼兒的主動探究為主。因此,教師要努力做到讓幼兒與同伴、教師、社區人群、社區環境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從而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探索空間和范圍。例如:我班開展的「消防隊參觀活動」就因有效運用了互動方式,使整個參觀活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第一個步驟:參觀消防隊展覽廳,消防員生怕自己成人化的語言不能讓幼兒理解,就請教師自己帶領幼兒觀看展廳四周牆壁上的

⑵ 談一談幼兒教師在幼兒園課程實踐教學活動中有哪些看法

幼兒園整合課程實施中必須注意的七個問題 什麼是整合?整合是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有機的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意 義,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者們在有關幼兒園課程發展的認識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同傾向,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迄今 為止,國內已有幾種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課程模式,主要是在學科範圍內進行整合的「經驗模式」,以主題方式進行整合的「主題模式」,以及以項目為方式進行 整合的「項目活動模式」。結合自身教改實踐,我認為不管是何種模式,都必須要做到七個「堅持」。 一、整合課程觀念要堅持辯證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個領域的內容相 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就課程與教學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 分。與此相對應,學校課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劃分也是相對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 展狀況,不同階段的課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年級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綜合化的程度應該高些,尤其是我們的幼兒園 課程。 我們必須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以偏糾偏的思維定式,要麼片面強調整合或分科的優點,要麼試圖取代對方,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決問題的關鍵立足於人 是整體、教育是整體、生活是整體的觀點,在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該整合的堅決綜合,該分科的堅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長 補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課程目標要堅持發展性 請看一例:在繪畫活動「小鴨」教學過程中,某教師一改以往先講解示範繪畫步驟、後讓幼兒模仿的枯燥教學方法,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小鴨紙板 玩具。結果,孩子們一接過就很有興趣的和它玩了起來,轉轉「小鴨」的頭,動動「小鴨」的翅膀,擺擺「小鴨」的腿,每個孩子都玩得非常帶勁,有時還發出歡快 的笑聲。孩子們一邊玩,一邊用桌上的各種圓片粘貼小鴨,這位老師看了情不自禁地問:「你的小鴨在干什麼」?孩子們爭著回答:「我的小鴨在看天上的雲」; 「我的小鴨在低著頭找小魚吃」;「鴨媽媽不見了,小鴨回頭找媽媽喲」;「我的小鴨和你們都不一樣,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這位教師趁熱打鐵: 「小鴨怎麼會做各種動作」?「轉小鴨的頭,嘴巴朝哪兒,小鴨就能看到哪兒了」。孩子們通過擺弄探索,經過了一個試驗過程後,輕松地在紙上畫出各種動態的小 鴨了。這個活動中,孩子自始至終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學得輕松又自然,他們的作品充分表現了各自的創造和想像,是孩子們自己的畫。 的確,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而不是為系統知識的傳授而存在。幼兒園的課程關注的不是應教給幼兒哪些知識,而是幼兒發展的任務是什麼,或者說 幼兒應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分科或分領域的教育,往往導致教師只注意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教育價值。如:在數學課或語言課的教學過程中,往往 會只注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對活動中出現的人際交往問題或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或社會性的問題卻往往會被忽視,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幼兒發 展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項整合的出發點和歸宿。幼兒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標、認知性目標與情意性目標的制定都應該關注幼兒的發展。 三、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教育內容的整合不僅表現在不同領域、不同內容之間產生的有機聯系,而且需要構成系列。比如,教學《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還整合了其他相關教育 內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設計《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創造性游戲《小兔家的工作》、繪畫《可愛的小兔》、折紙《蘿卜》等。這一系列教育內 容都是與小兔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有助於培養孩子感受、理解、運用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者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 驗,將他們日常生活、周圍環境和社會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組織,選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進行系列性整合。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首先:選擇孩子日常生活經驗。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於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最易於孩子的理解和表達。選擇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孩子們 會關心「神州五號」,會討論「北京奧運」,會談論「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的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使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而且也使他 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第三: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 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表述、運用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思維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斷地得到鍛煉。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在相 輔相成的過程中得到整合。這類內容如「家鄉的高層建築」「神奇的電腦」「我見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懸浮」等。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 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四、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 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 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現:家長每天詢問孩子學到了什麼,如果孩子沒有認出幾個字, 或是沒有學會幾個美麗的形容詞,或是沒有認識幾種動物,那就會認為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從而質疑教師的教學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現:家長不只限於詢問孩子 今天學到了什麼,還應和孩子一起在家裡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 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 雖然整合課程強調重視孩子的興趣和與孩子在互動中生成課程,但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最近興趣點,還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每個主題教學之前做好教學計劃。不僅如 此,我們幼兒園同事之間還常常共同討論一個主題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再根據各自的強項來分工,以便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安排,更好地讓幼兒了解資訊、 形成概念和獲得技能。整個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孩子們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家長的配合。只有這三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積極的互動關系,才能達到理想的 教育效果。一般來說,主題活動剛確立時,孩子們的相關表達均比較貧乏。如果

⑶ 結合實際談1談幼兒園師幼互動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興趣性,可以設計1些兒童感興趣的話題,與兒童進行溝通。無意注意性,小孩子的無意注意佔優勢,可以利用。新奇性,小孩子對甚麼都很新奇,利用新奇的事物吸引孩子,然落後行溝通。角色扮演,可以扮演孩子喜歡的人物或動漫中的角色,讓孩子感興趣,再來溝通。 查看原帖>>

⑷ 幼兒園里老師和孩子們聊什麼話題好請列出有趣又吸引力的話題

沒必要想著聊什麼話題,陪幼兒園的孩子玩一些小游戲就行。

01、關於情感、夢想、價值觀

a、誰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什麼?

b、你在朋友身上看到了什麼特質?

c、你認為一個人可以擁有的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d、你怎麼看待這些日子裡其他孩子在學校穿著的方式?

e、你最尷尬的時候是什麼?

重點:這些對話幫助你了解孩子目前的成長,很可能你會驚訝:他竟然已經這么優秀了!

02、探討家庭關系

a、你最喜歡我們家什麼?

b、你最喜歡我們家哪個傳統?

c、我們教給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d、你認為我們家的紀律和結果合理嗎?

e、如果你可以制定三個家庭規則,他們會是什麼?

f、你認為一個好父母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g、作為一個家庭,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呢?

h、你最喜歡兄弟姐妹的哪一點?

03、學會感恩

a、你今天對什麼事覺得最感恩?

b、有什麼東西是你未必需要,但真的很開心你能擁有的?

c、有什麼東西容易讓人抱怨,事實上擁有又是非常幸運的?例如,下雨可以幫助花園生長,為動物解渴。

d、有什麼事是你能做,而其他人不能做,或者不允許做的?

e、有什麼是我小時候沒有,你很開心你能獲得的?

重點:如今培養一個感恩的孩子越來越難,大部分孩子得到的遠超過他們需要的,他們很可能把任何事當做理所當然。提出這些問題,讓孩子看到事情的積極意義,是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所得的關鍵。

04、發展想像力

a、如果你有一種超能力,他會是什麼?為什麼?

b、如果你寫了一本書,他會是關於什麼的?

c、如果你的寵物可以說話,他們會說什麼?

d、什麼顏色是最快樂的顏色?是什麼讓它這么快樂?

e、如果你贏了100塊,你會用它做什麼?

重點:在孩子長大到不再玩「假裝游戲」,他們對想像力的使用可能會下降,但我們還可以通過問題,來激發他的創造力。

05、培養同理心

a、你今天有對別人表達善意嗎?

b、當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你覺得他們是什麼感受?

c、誰在學校活動中被取消了,為什麼?

d、你覺得取消別人的孩子什麼感受?被取消的人呢?

e、有沒有其他人站出來支持被取消的孩子?

f、如果你可以改變世界上的一件事情,它會是什麼?

重點:孩子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那一個,讓孩子更多的考慮他人的感受,可以防止過於自我中心的問題。

06、管理情緒

a、認為最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尷尬,憤怒,恐懼還是其他什麼?

b、當你腦子里出現「你永遠不會成功」或「沒有人喜歡你」這些念頭時,你可以告訴自己什麼?

c、你如何讓自己面對恐懼?

重點: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思緒,並採取積極的行動,可以培養他們建立強大的精神力量。

⑸ 幼兒園談話活動中"有趣的中心話題"有哪些含義

幼兒園主題活動是一種研究型的課程 ,是幼兒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自主觀察、探索周圍現象和事物, 教師適時適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導的一種系列活動。它的特點是有核心、有主體、有連續性和發展性。通過閱讀教師用書相關內容,我了解到省編課程方案採用的就是主題的組織形式,並使每一個主題盡可能靠近幼兒的生活 ,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提出主題涉及的主要課程資源。每個主題都通過網路的方式表現主題開展的基本線索。通過對主題目標、內容的確定和主題展開線索的呈現,進一步設計主題的環境、教學活動、區域活動、家園聯系工作及游戲等。 通過閱讀學習相關資料和我班近兩周來組織開展的主題活動。我認為要想很好的組織和開展主題活動,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主題的選擇。 主題是探究活動的核心,它既表明幼兒將要參與的系列活動,又是教師選擇組織學習的內容、開展教育教學過程、創設環境的引航燈,因此,主題是探究活動的起點和靈魂。主題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要充分運用幼兒園和社區家庭現有資源,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要有便於幼兒動手操作的各種材料,主題還應含有多種教育價值,要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為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素材自然生成主題活動,我們大班在秋天這個季節里選擇了多彩的秋天這個貼近孩子生活,便於孩子觀察體會 ,便於動手操作的,有豐富教育價值的主題。 (二)主題活動中。 主題教育的過程中,課程的最大價值在於師生之間共同有深度地探討一個主題,通過自主探究等多樣化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形式,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促進幼兒的主動探索與學習,引導幼兒在愉快的體驗中獲得成功與發展從而豐富幼兒自身的學習生活經驗,培養幼兒自主探究的意識、習慣與能力 。我在進行種子藏在哪這一教學活動時,就充分利用了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自己去尋找果實的種子,然後在我的協助下把絲瓜、花生、玉米、蘋果、扁豆等的種子分別找到並展示出來。通過自主學習孩子們不僅認識了種子,並且通過觀察知道了不同果實種子的不同排列。

⑹ 根據幼兒園工作實際,介紹所在幼兒園課程和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情況

供參考: 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一直是幼教改革中的熱門話題和核心課題。在課改的熱潮中,存在著以下認識上的偏差: ①拿來主義。一些幼兒園為了趕時髦,不假思索地全盤照搬,而忽視地域性、本土性; ②盲從心理。人雲亦雲,導致課程頻繁更換,教師無所適從; ③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有的幼兒園在轉瞬間就有了所謂的「園本課程」。然而真正的「園本課程」應有其獨立的理論體系,在目標、領域等方面都要考慮到教育的均衡性。 要想走出這些誤區,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清醒的頭腦,把握課改的方向和脈搏。一套質量上乘的幼兒園課程,是課程專家和有經驗的教師共同合作制定而成的。因此,對於管理者來說,他的工作是引領教師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已初具推廣價值的文本課程,學會選擇和補充有品質的教育資源,通過課程園本化的過程,使課程和教育活動能在最大程度上適合自己的教育對象,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下面,以我園的實踐為例來說說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制定過程。 一、課程審議前 課程審議,這是我園一貫堅持的課程管理方針。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整合理念的引領下,我園啟用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周兢老師編著的新教材《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雖然新教材靈活度較大,但在使用時存在著地域、周邊環境等差別。所以,我們在開展教育活動前,採取先集體備課再回到個體反思的研討方式,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在每個主題實施前,由教研組長負責組織,以年級組為合作單位分組進行課程審議。 雖說課程審議在我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實際參與者少,經常是教研組長或一二位骨幹教師唱主角,而多數教師只是以旁聽者的身份參與,缺乏個人思考和見解。二是課程審議浮於表面,教師關注的是教學進度安排,注重的是課案操作性強與否,而缺乏對課程資源深層次的審議與梳理。這就阻礙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及園本化課程的建構。為此,我們以「課程審議表」為主線(課程審議表附後),對集體備課制度作了一些改革。 為了避免課程審議中只有幾個人發言的情況,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在審議前預習教材,發現問題,尋找問題,並及時做好記錄,供課程審議時一起交流探討。在此,我們擬通過「我的問題」、「我的資源」、「環境預案」(見附表)三方面的填寫來敦促教師做好審議前的准備。以此針對課案中存在的焦點問題及困惑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思想和經驗,同時,把以往教學實踐中好的經驗與做法充實進來,匯集團體智慧。有了課程審議前的准備這一環節,教師在課程審議中自然「有話可談」,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課程審議中 (一)程序安排 1.回顧總結上一主題,做好主題與主題間的銜接溝通。作為審議的開始環節,主要是圍繞最近實施過的主題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如,各班比較成功的特色活動、班級環境亮點以及具體教學情境中的疑難困惑問題,等等。 2.分析當前主題背景,結合「課程審議表」所收集的問題展開研討,尋求同伴援助,有目的地對一些活動進行修改。實施中,我們發現有些主題內容比較空洞,應予舍棄,或將幾個活動加以合並;有些主題可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擴充,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如根據現階段幼兒對「神州六號」的關注,我們在「可愛的祖國」這一主題中增加了「關注神六」系列活動;有些主題可自行設計,以往實踐過的、操作性強的主題活動可穿插進來,如根據教師實踐的結果,中班穿插了主題活動「變化的世界」,大班穿插了主題活動「有用的報紙」,從而把具有本園特色的教育資源充實進來,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3.收集整理教育資源,由教研組長協調分配,做好前期准備。由於我們使用的課程文本的配套圖片、音像資料很少,雖然留給教師創造的空間,但也給教師們本已繁重的教學工作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為了使課程順利開展,我們改變以往個別指派的分配式管理模式,在課程組長的統一調配下,各班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主動領取任務,共享教育資源。 4.環境預案設計。各班在審視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的核心內容與要求,進行環境預案的設計,通過豐富的主題環境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感受。兩位搭班教師共同商議、分工合作,輪流擔任環境的主要設計者。通過填寫環境預案,教師對整個主題環境作全局考慮,明確每個活動中需要積累的作品及資源,以做到計劃在前、實施在後。 (二)形式安排 在課程審議的形式上,我們採用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搭班教師間的班內審議、班際審議、園際審議等等。就目前看,班際審議是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除了上述所說的年級組之間的審議外,還有根據教師特長開展的某一教學領域的組內審議、基於課題研究的研究組內審議等。在審議中,我們更多地藉助年級組之間的群體力量,即互動式的現場觀摩開展反思研討活動,既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又達到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目的。如大班年級組進行課程審議時,我們組織小班、中班教研組進行現場觀摩;中班教研組開展活動時,組織小班、大班教研組進行觀摩。如果在審議中碰到有困惑、有爭議的問題,在本組內教師又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我們便尋求同伴的援助,請組外觀摩教師參與進來,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通過循環式的交流互動,教師不斷變換著角色,時而是組織者,時而是聆聽者,時而是合作者,也加強了不同年齡階段課程之間的銜接。以下是一則關於中班課程審議—主題活動「商店」中的案例片段。 問題聚焦:活動「逛超市」中,在班容量比較大的情況下,如何讓幼兒體驗用10元錢到超市進行購物? 過程實錄: 教師A:外出參觀涉及的安全因素較多,可採用游戲的方式,預先在活動室內布置場景,每樣商品上標好價格,然後用製作的貨幣進行購物。 教師B:游戲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有時游戲無法代替現實的生活,例如,商品上的商標、條形碼的認識必須到實地參觀後才有所認知。 教師A:可採用分組的形式,把班內幼兒分成兩大組,這樣可以相應減少人數。 教師B:採用分組的形式很好,雖說對教師而言工作量是增加了,但很好解決了人數問題,不過前面提到了安全問題,例如乘車、上電梯等,該如何解決?況且考慮了安全問題,教師能兼顧教育的內容嗎?例如活動中的講解、幼兒的記錄等。 組外援助:關於安全問題,教師可尋求家長援助,事先聯系幾位熱心家長,最好是有一定文化層次的,讓家長了解本次活動的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便於活動中的管理和指導;關於指導問題,一方面讓家長參與進來,另一方面為避免活動中指導的不足,教師可把活動的全過程拍攝下來,回來後再和幼兒一起進行回憶講述,並讓幼兒做有關記錄。 上述案例可見,隨著討論的深入,教師的經驗由點滴、零碎逐漸趨向成熟、系統,並最終達成共識。在這樣的研討活動中,大家以開放的心態取長補短,以共同的目標全力以赴,一種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支持的研究氛圍正在我園日漸形成。 三、課程審議後 通過集體審議的群體反思後,教師最終還需回到個體反思。教師在課程審議後要對審議中所獲得的經驗、問題進行認真回顧和梳理,填寫好課程審議表的「解決策略」一欄(見附表),進一步明晰問題,通過同伴援助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最終形成個人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從各自的經驗和視角出發把握教材,對教材進行深人研究。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並從教學目標到教學環節進行深人修改,明確增減的理由,從而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備課管理上,我們根據不同層面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

⑺ 幼兒園可以進行什麼豐富的主題活動

一、主題內容的選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目前,我們使用的幼兒園現行課程,就主題內容而言,選擇...了對幼兒發展有利的、適合幼兒學習的。充分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理念和要求都和我們的新《綱要》相吻合。主題也一般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如圍繞幼兒自身的生活事件、社會生活事件、文學作品,或者將一些現象、過程、原因等形成主題,設計教育教學活動。 因此,在具體實施中,我們選擇主題時經常會思考一些具體性的問題,如:這個主題孩子會喜歡嗎?符合孩子當前的興趣和需要嗎?有什麼價值?該達成哪些目標?涵蓋了哪些內容?能引起哪些學習興趣?可提供給幼兒什麼學習經驗?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題所需的材料易獲得嗎?是否容易轉化成讓幼兒直接參與的具體活動?它與其他各單元之間的關系如何?有沒有經驗進行銜接與連貫?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做法是: (一)整合多種優秀幼兒教育課程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靈活執行。」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促進教學的最大發展,是新形勢下幼兒教師在提高有效教學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我們以現行的建構式課程為主、以幼兒園課程指導、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為輔,採取三結合的方式,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主題內容,加上師幼共同構建的主題活動,可以說,因為有了這些優秀幼兒教育課程的有機整合,從而使我們使用的課程更具廣闊的背景和多元觀點的支持,讓「教材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出入」、「教材的地區差異性」、「抽象的教材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的沖突」、「各領域教學內容的偏頗」、「教材與幼兒及實際教學環境有明顯的出入」等一道道難題迎刃而解。就拿小班上冊的「甜甜蜜蜜」這一主題來說,選題是可行的,因為甜甜蜜蜜的糖果、餅干及各類食物,小班幼兒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但綜觀教材中本主題的各類活動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原教材內容整合不當,有些教材在領域或內容上比較牽強,如:媽媽愛我,我愛媽媽;某些活動的操作層面太多,不利學習掌握和檢測,如:長滿牙的大嘴巴;有些則對剛入學的小班幼兒來說難度太大,如:雲朵棉花糖等。於是,經過仔細分析與整合,我們對原有主題內容進行了刪選:保留了「開心跳跳糖」、「甜蜜蜜的聚會」、「糖果一家」、「咕嚕嚕」、「棒棒糖一家」、「吃餅干」、「甜嘴巴」;刪除了「棒棒糖集合」、「媽媽愛我,我愛媽媽」、「雲朵棉花糖」、「漱口歌」、「多和少」、「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增加了「五彩糖果」、「棒棒糖飲料」、「小熊糖罐」、「咚咚的牙齒」、「牙蛀蟲」;改編了「超級糖果屋」、「糖果爸爸」、「我是棉花糖」、「長滿牙的大嘴巴」、「好朋友加心餅干」等,以求達到我們預計的主題教育活動效果。 (二)把握各種教育契機 《綱要》要求我們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為此,我們始終堅持在觀察幼兒、走近幼兒、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的基礎上,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教育契機進行主題的選擇與確定。 1、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確定主題 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活動的傾向,是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的舉動,聆聽幼兒的聲音,了解幼兒的興趣,關注幼兒的需要,捕捉有價值的信息並衍生出有意義的主題。如:中一班的朱老師懷孕了,挺著大肚子。班上有幾個孩子對她挺起的肚子很感興趣,經常有人會上去輕輕地摸一摸,拍一拍,還圍著朱老師問長問短,有的說:「朱老師,你的肚子怎麼這么大呀?裡面是不是有小寶寶了?」有的說:「小寶寶會動嗎?」還有的說:「肚子這么大肯定很不方便,走路、吃飯是不是很累呀?」看到幼兒當前的興趣點,我們決定開展「我來當媽媽」這一主題活動。請朱老師給大家講講自己的體會,讓幼兒感受媽媽的辛苦。還在娃娃家內增加娃娃的數量,讓更多的幼兒當媽媽照顧寶寶,給寶寶餵奶、吃飯、洗澡等,體驗母子情真,感悟母愛的偉大。由於主題是以幼兒的興趣為切入點的,活動內容切合了幼兒的需要和探究慾望,幼兒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2、結合節日、季節的變換確定主題 在確定主題時,教師應充分挖掘節日和季節里所隱含的教育價值,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離「端午節」這一傳統的節日還有一段時間,可粽子的芳香老早在村子上空迴旋,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在談論端午節的有關事宜,幼兒對粽子、香袋、香包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們開展了「過端午」這一主題活動,請村子裡的老奶奶來園講有關端午節的故事,教孩子包粽子、做香包。孩子們嘴裡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 子,脖子上套著同伴互送的香包,還將多餘的香包裝扮教室(見左圖),其樂融融。同樣,新年、元宵節、中秋節、聖誕節等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都相應地生成了有價值的主題活動。再有,一年四季,各自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像美麗的春天、炎熱的夏天、金色的秋天、寒冷的冬天等,都可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 3、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最近發展區確定主題 主題選擇的內容應該是資源比較豐富,孩子熟悉的、容易接觸的,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這樣,教師就容易利用這種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如果活動內容跟幼兒生活相距甚遠,他們一點經驗都沒有,又何來拓展經驗和視野之談呢?就像「甜甜蜜蜜」這一主題,甜甜蜜蜜的糖果、餅干及各類食物,這些東西因為都是幼兒非常熟悉和喜歡吃的,所以他們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而小班幼兒在「吃」字當前的情感驅動下對其他方面的學習容易忽略,只能從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有興趣和好奇心,學習運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等發展目標來考慮,基於這兩點,這個主題在小班開展非常適合。 二、主題內容的拓展 主題確定之後,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該主題為中心擴散、拓展主題。在拓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又要注重老師的支持、幫助及引導作用。這時,我們拓展主題內容的途徑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幼兒當前的興趣和需要 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去引導、關注、幫助幼兒去探索、去實踐,從而找到發展幼兒能力的切入點。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蟲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教師由此在「秋天」主題活動中引導幼兒開展觀察比較、製作標本、區分益蟲害蟲等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在豐富幼兒有關昆蟲方面知識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積極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動手能力。 孩子們在和同伴、父母、老師的共同參與中了解家鄉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家鄉的特產和美味小吃等。 (二) 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戶外活動時間,有孩子在走廊上揀到了一塑料袋,跑過來告訴我:「老師,誰的塑料袋亂扔。」是呀,保護環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況且塑料袋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對塑料袋的處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個實實在在有意義的問題。教師馬上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從「綠色家園」主題中派生出「漫話塑料袋」這個主題內容,引導幼兒從走近塑料袋→可怕的塑料袋→少用塑料袋→妙用塑料袋這

⑻ 列舉10種適合幼兒的談話話題有哪些

我的做法及體會是: 一、入園時與幼兒進行安撫性交談,可以消除幼兒的依賴心理。 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它們戀親和依賴心理很強,特別是新入園的幼兒,入園時往往不希望家長離去。如果家長硬要離去,他們便會象受了委屈一樣,情緒低落,嚴重影響一天的保教效果。對這樣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安撫性談話,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疼愛,體會到幼兒園中的溫暖,以消除他們的戀親和依賴心理,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使其心情愉快、活潑開朗地投入到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去。例如,我班曾轉來一名叫胖胖的孩子。前兩天,媽媽送他來時還高高興興,可媽媽要走他就不樂意了。媽媽好說歹說,把他送下,可是整個上午,他既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游戲,也不跟老師講話,一個人躲在牆角里悶悶不樂。通過觀察,我發現他並不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主要是因為新來幼兒園與老師、小朋友不熟悉。於是,第三天,媽媽又來送他時,我主動迎上去,拉著他的小手,親切地說:"胖胖今天來得真早。今天早上吃的什麼飯?""吃的米飯、雞蛋,還有西紅柿。""哦,胖胖吃得真多,怪不得長得這么快。"我輕輕地拍了拍他的頭,"你看,胖胖都長成大孩子了。" 聽到我的誇獎,他挺了挺胸,開始高興起來。於是我又問他:"胖胖,你會玩皮球嗎?"他把他頭一歪,一本正經地說:"當然會了,我最愛玩皮球了。"這時,我指了指在院子里玩皮球的兩個男孩:"胖胖,他們都願意和你玩皮球,你敢去和他門比一比嗎?我敢說,胖胖保證比他們玩得好。"胖胖一聽,高興了,轉身就往園子里跑,一邊跑一邊回頭喊:"媽媽,你快上班去吧!"這以後,胖胖不但跟小朋友們熟了,和老師也親近了,入園回家都不用爸媽接送了。 二、接待家長時與家長談話交流,及時溝通家園聯系 入園接待雖然時間短,但卻是教師與家長取得聯系的良好時機。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機會,與幼兒家長進行短時間交談,了解一下幼兒在家中的表現,同時將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反饋給家長,還可以傾聽以下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要求和建議。這樣溝通家園聯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保教效果。例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平時活潑好動,樂於助人。可是有一次我發現他連續兩天都默默不語,一副很不高興得樣子。他在園里表現一直不錯,還經常受到表揚,莫非在家裡受了什麼委屈?利用入院接待的機會,我向他媽媽詢問了原因。他媽媽告訴我,前天,他把一件很高級的電動玩具飛機帶到幼兒園弄壞了,不許他再將玩具帶到幼兒園,他就不高興了。其實,那架玩具飛機是別的小朋友在玩時不小心摔壞的,人家答應陪他,他不要。看來他並沒有把實情告訴媽媽。等我把事情一說,他媽媽忙說:"是我錯怪他了。這孩子,怎麼不早告訴我!哎,這孩子準是怕我責怪他的小夥伴才不告訴我。"我又告訴他媽:"這孩子品質很好,在園最愛幫助別人。這事不能責備他,應該正確引導教育才是。有玩具願意和小朋友一塊玩,回家後還應該表揚他呢!"過後,我又找到這個小朋友,首先表揚了他樂於助人的好品質,然後教育他有什麼事實事求是地告訴爸爸媽媽,他們是不會生氣的。當天下午,這個小朋友又高高興興地帶玩具來幼兒園了。我班的孩子經過一個多月的晨間談話訓練,已逐漸盼望著與老師在晨間交流了.我和孩子談話內容如下:良好的情緒培養,劉芷卉是我班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心思細膩.由於長期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爸爸媽媽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孩子特別依賴親人.每天早晨來時情緒總有波動.我就充分發揮晨間談話,稱贊她的鞋子漂亮.分散她的注意力,在交談中得知孩子要去北京旅遊.言語間孩子流露出會想老師和小朋友.我告訴她等假期回來高高興興上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她會想你的劉芷卉不再傷心了,快樂投入到集體生活中去了. 三、晨間時與幼兒個別交談,進行因材施教 晨間一般是在對每個幼兒進行健康和衛生檢查的,這是對幼兒因材施教的好機會。利用這一機會教師可以針對平時發現的問題,與幼兒進行個別交流,實施個別教育。比如,發現有的小朋友上課經常打瞌睡,我就利用晨檢的機會,詢問他的睡眠情況,幫助他尋找原因,告訴他要按時睡眠不貪玩。發現有的小朋友花錢大手,就詢問其錢的來源,並讓他明白父母掙錢的不易,懂得勤儉節約才是好孩子。教師還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例如,在一次晨檢中,我發現一個小朋友走路低著頭,不跟小朋友說話,好象很害羞地樣子。仔細一看,原來她穿了一條帶補丁的褲子。我知道她是怕其他小朋友嘲笑她。對其檢查完好衛生後,首先表揚了她手、臉洗地干凈,然後教育她說:"好孩子沒有比穿比吃的。只要洗得乾乾凈凈,穿舊衣服和新衣服一個樣,都算講衛生",鼓勵她說:"你從小就知道艱苦樸素,我看比那些愛吃愛穿的小朋友還懂事。"通過個別談話,孩子消除了自卑心理,又蹦蹦跳跳地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游戲去了。當然,晨間談話是一種隨機性,較強的活動.可以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交流.適當開展晨間活動必有百利無一害的 晨間談話,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開始,是教師和幼兒間的一次情感交流,同時也是鍛煉幼兒言語表達的最好時機。短短的晨間談話,其實學問很大。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總結出了「四有」晨間談話法。 一、和顏悅色——有情感地交流 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有很強的戀親情結和依賴心理,對家長的離去會感到不安,甚至恐慌。所以我們會發現小班的孩子一進教室就像受了委屈一樣,情緒低落。對這樣的情形,我始終笑盈盈的,做到面帶微笑,和顏悅色,說話溫柔可親,給孩子一種親近感和安全感,通過安撫性談話,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疼愛,體會到幼兒園中的溫暖,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使其心情愉快、活潑開朗地投入到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去。同時也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贊同孩子的一些觀點,做他們的「知音」,取得孩子們的信任。 二、循序漸進——有計劃地交流 晨間談話其實是提供給孩子一次口語表達的機會,我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和閱歷,有計劃地制定出交流的內容,逐步引導他們的口語表達由簡單到復雜。比如我針對中班孩子的特點,給第一學期排出了這樣的晨間談話的計劃單。第一階段(第1個月):昨晚做了哪些事情——講講昨晚動畫片的故事——說說早上路上見到的事物……主要圍繞孩子本身設計;第二階段(第2、3個月):談談你的爸爸和媽媽——談談你喜歡的小朋友——談談你喜歡的玩具……主要圍繞孩子周圍熟悉的事物來設計;第三階段(第4個月):周末你想做什麼——昨晚你做了什麼夢——你最喜歡成為動畫片里的那個人物……主要圍繞想像設計。這樣話題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學會表達。 三、拓展內容——有話題地交流 晨間活動都要談那些內容呢,我想,大致有這么幾類:①類是疏導類,讓情緒不好的孩子訴說委屈和不快;②是觀察表達,圍繞一幅圖畫來邊觀察邊描述;③是表達感受類,聽完一個故事後表達自己的感受;④是述說見聞類,說說自己耳聞目睹的事情;五是想像類,讓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說憧憬,說夢幻等。 四、身臨其境——有情境地交流 等到幼兒有了一定的口語表達基礎,可以為孩子們提供一定的情境,讓孩子們身臨其境,進行感受和表達。如讓孩子聽一段流水的聲音,讓他們想像你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再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像自己來到了一個玩具店,都看到了哪些玩具,自己最喜歡哪個。還比如讓孩子們「來到」一個故事情節里,充當一個故事角色,去表演,去表達等等。這樣,孩子的想像力、思維力和情感都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以上是我利用晨檢談話,優化幼兒園晨檢活動的一點嘗試。實踐證明,適時、有針對性地與幼兒、家長進行晨檢談話,不但會使幼兒在晨檢活動中情緒活躍,求知慾強,而且還能使幼兒在一日活動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大大提高幼兒園的保教效果。可以說,優化晨檢談話是提高幼兒園一日活動質量的關鍵

⑼ 在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 教師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整合課程實施中必須注意的七個問題 什麼是整合?整合是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有機的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意義,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者們在有關幼兒園課程發展的認識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同傾向,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迄今為止,國內已有幾種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課程模式,主要是在學科範圍內進行整合的「經驗模式」,以主題方式進行整合的「主題模式」,以及以項目為方式進行整合的「項目活動模式」。結合自身教改實踐,我認為不管是何種模式,都必須要做到七個「堅持」。 一、整合課程觀念要堅持辯證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就課程與教學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與此相對應,學校課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劃分也是相對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不同階段的課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年級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綜合化的程度應該高些,尤其是我們的幼兒園課程。 我們必須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以偏糾偏的思維定式,要麼片面強調整合或分科的優點,要麼試圖取代對方,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決問題的關鍵立足於人是整體、教育是整體、生活是整體的觀點,在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該整合的堅決綜合,該分科的堅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課程目標要堅持發展性 請看一例:在繪畫活動「小鴨」教學過程中,某教師一改以往先講解示範繪畫步驟、後讓幼兒模仿的枯燥教學方法,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小鴨紙板玩具。結果,孩子們一接過就很有興趣的和它玩了起來,轉轉「小鴨」的頭,動動「小鴨」的翅膀,擺擺「小鴨」的腿,每個孩子都玩得非常帶勁,有時還發出歡快的笑聲。孩子們一邊玩,一邊用桌上的各種圓片粘貼小鴨,這位老師看了情不自禁地問:「你的小鴨在干什麼」?孩子們爭著回答:「我的小鴨在看天上的雲」; 「我的小鴨在低著頭找小魚吃」;「鴨媽媽不見了,小鴨回頭找媽媽喲」;「我的小鴨和你們都不一樣,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這位教師趁熱打鐵: 「小鴨怎麼會做各種動作」?「轉小鴨的頭,嘴巴朝哪兒,小鴨就能看到哪兒了」。孩子們通過擺弄探索,經過了一個試驗過程後,輕松地在紙上畫出各種動態的小鴨了。這個活動中,孩子自始至終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學得輕松又自然,他們的作品充分表現了各自的創造和想像,是孩子們自己的畫。 的確,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而不是為系統知識的傳授而存在。幼兒園的課程關注的不是應教給幼兒哪些知識,而是幼兒發展的任務是什麼,或者說幼兒應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分科或分領域的教育,往往導致教師只注意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教育價值。如:在數學課或語言課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只注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對活動中出現的人際交往問題或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或社會性的問題卻往往會被忽視,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幼兒發展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項整合的出發點和歸宿。幼兒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標、認知性目標與情意性目標的制定都應該關注幼兒的發展。 三、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教育內容的整合不僅表現在不同領域、不同內容之間產生的有機聯系,而且需要構成系列。比如,教學《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還整合了其他相關教育內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設計《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創造性游戲《小兔家的工作》、繪畫《可愛的小兔》、折紙《蘿卜》等。這一系列教育內容都是與小兔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有助於培養孩子感受、理解、運用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者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將他們日常生活、周圍環境和社會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組織,選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進行系列性整合。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首先:選擇孩子日常生活經驗。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於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最易於孩子的理解和表達。選擇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孩子們會關心「神州五號」,會討論「北京奧運」,會談論「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的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使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而且也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第三: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表述、運用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思維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斷地得到鍛煉。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得到整合。這類內容如「家鄉的高層建築」「神奇的電腦」「我見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懸浮」等。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四、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現:家長每天詢問孩子學到了什麼,如果孩子沒有認出幾個字,或是沒有學會幾個美麗的形容詞,或是沒有認識幾種動物,那就會認為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從而質疑教師的教學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現:家長不只限於詢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還應和孩子一起在家裡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 雖然整合課程強調重視孩子的興趣和與孩子在互動中生成課程,但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最近興趣點,還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每個主題教學之前做好教學計劃。不僅如此,我們幼兒園同事之間還常常共同討論一個主題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再根據各自的強項來分工,以便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安排,更好地讓幼兒了解資訊、形成概念和獲得技能。整個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孩子們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家長的配合。只有這三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積極的互動關系,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般來說,主題活動剛確立時,孩子們的相關表達均比較貧乏。如果通過師生互動「你說我也說」、生生互動「大家一起來」、家長與孩子

⑽ 幼兒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出現哪些困惑

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創造高質量幼兒教育的關鍵。那麼,如何結合教育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呢?最新的理論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且「教師的學習也和兒童的學習道理一樣,不是靠外部的灌輸,而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究、研究、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信息,從而建構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據此,我們依託國家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改善在職幼兒教師培訓過程與方式的研究」,嘗試進行了結合課題研究,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背景開展研討的探索,並初步建構了一套讓教師在研討中獲得教育策略的活動方式。 一、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的研討旨在引導教師從教育的細微環節入手,嘗試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策略。以往各班的三位教師基本是各自完成份內的教學工作,很少進行以教學實踐活動為背景的交流與溝通。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求課題班的教師作為一個研討的小集體,應及時就本班的教育活動目標及活動進行情況進行溝通和小結。面對教師一開始出現的畏難情緒,我們建議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學會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開始,嘗試從分析問題做起。以下是小班課題班教師的研討記錄: 開學兩周了,我們發現情緒已穩定下來的幼兒又出現了波動。為什麼會出現反彈的現象呢?為盡快讓幼兒的情緒穩定下來,我們三位教師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受委託的教師頻繁進入班級;孩子的家長趴窗看孩子;提前接孩子的家長進入班內;教師情緒浮躁,工作條理不清。問題的症結找到後,我們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2.藉助幼兒活動中的反應來分析、判斷自身所確定的教育目標、選擇的教育內容、採取的組織方式、投放的活動材料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指導策略是否適宜,並在反思中尋求更為適宜的教育策略。以下是實驗班教師的教學筆記: 開學快四周了,孩子們逐漸喜歡上了區域游戲。可我們發現,有的孩子在游戲中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看得很緊,想得到的東西伸手就搶。經我們三位教師研討,確立了本周活動主題「我的玩具大家玩」,以幫助孩子學會從別人那裡借東西的技能。比如,在一次活動中,對一位捨不得帶玩具、但又總是搶別人玩具的幼兒,我們採取了以下引導策略:制止搶的行為,並告訴他這樣做是得不到玩具的;幫他支「招」,讓他試著和對方協商;示範救,即我們有意當著他的面向別人借東西,教他學習借東西的技能。在我們的鼓勵下,他終於從夥伴那裡借到了自己想玩的玩具。第二天,這位小朋友還主動帶玩具開始與別人交換著玩。我想,這些做法得益於我們相互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能促使教師更關注幼兒的行為,並能針對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幼兒的繪畫作業為何千篇一律?怎樣引導孩子支搜集信息?怎樣引導小班孩子學習觀察?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支搜集信息?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正面人?等都成了課題班教師研討的主題,並在研討中逐步獲得了教育教學的策略。 二、課題組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組教師的研討旨在站在教改的前沿,解決課題研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過去研究課題的教師往往「埋頭」研究,缺乏相互間的溝通與交流。「十五」課題研究期間,我們要求課題組的教師加強研討,並在研討中充分體現實踐性與互動性。實踐性表現在研討的問題來源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並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互動性則表現在研討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具體的研討主要包括: 1.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反饋到課題組,在集體研討中尋求教育教學策略。 在圍繞課題進行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預想方案在實施中常常會遇到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大多是課題研究中的突出問題。比如,在進行「互動牆飾」研究時,大班課題組首先就「主題如何確定」進行了研討。大多數教師認為,大班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主題遠離現實生活,建議換一個新的主題,並預想了「多彩的夏季」、「科學探索」、「環保」等主題。有位教師帶著課題組的建議准備給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重新布置,結果孩子們的反應出乎教師的意料:他們不僅喜歡恐龍牆飾,而且對恐龍的關注程度及有關恐龍的相關知識遠遠超出教師的預測。該教師將了解的信息反饋到課題組後,課題組教師在研討中形成了新的認識,即主題的確定應尊重孩子們的意見;關注孩子生活中的真實反應,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新主題。類似的研討活動,使課題組教師能站在理論的高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彼此質疑和交流的過程中拓展思路,在探入的思考和分析中,最終獲得教育教學的策略,並有效地解決問題。 2.就共性問題組織課題組教師討論,讓教師在集體反思中改變教育教學策略。 在課題研究中,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應及時捕捉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引發教師的思考。比如,在課題進行的初期,由於組織者對教師強調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因此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忙於記錄孩子在活動中的信息,卻忽略對孩子學習的有效引導。為盡快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孩子學習時老師記流水帳嗎?」的研討活動。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了教師的反響。通過研討、反思,大家一致認為: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因此,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必要的,記錄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但關鍵是要考慮記錄哪些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同時,在研討中大家還相互交流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有關方法和技巧。 為了更好地發揮課題研究的效益,我們還要求非課題班或課題組的教師結合課題研究的成果,學會分析自身的教育行為,內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策略。比如,結合研究,我們為每個班的教師都設計並提供了「自然角評價參照標准」「集體教育活動評價參照標准」「氣象角評價參照標准」「互動牆飾評價參照標准」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行為進行自評。教師的自評不僅使他們看到了成績,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將教師從一個狹小的世界帶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發現自己的不足,為教師的主動發展注入活力。 結合課題進行的研討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每位教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突出了在研討中教師的主體性,教師間的合作性、互動性及研討活動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教師的成長因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