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具體途徑
『壹』 語文教學怎樣對學生思政教育
大學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占著很重要的位置,大學生是專門性的人才,他們不僅要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也要擁有較高的道德水平,來更好地適應社會並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可以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結合在一起,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很好的文化基礎。因為高校語文課可以引導大學生欣賞語言的美好和文學的魅力,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會他們如何尊重和關愛他人。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語文教育中出現了思想政治缺失的現象,這不僅不能讓大學語文充分發揮它的人文素養教育功能,還不利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本文就將對大學語文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缺失進行探析。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和功用
大學語文教育是大學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語文教育極具人文性,不僅可以用優美的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大學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賞析經典的文學作品來完成人文文化的傳承,並且在傳承的過程中將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用來滋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很高的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這其中也包含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關心的內容。其次,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大學語文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己所具備的人文性和審美性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人格修養。大學語文所包含的的歷史文化知識非常廣泛,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最好的資源之一,非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個人情操。另外大學語文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而且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比較重視語文的實用性即語言交際功能,語文的實用性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思維的活躍性以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對學生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從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實用性,我們可以看出大學語文隱性的思想教育功能和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為語文教育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和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和育人功能,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在這眾多的歷史文化作品中有不少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大學語文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又極具人文性和實踐性,這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以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二、大學語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缺失的表現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大學語文有很多的優勢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高校思想政治的現狀,但是目前有很多高校並沒有看到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出現了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現象。首先,大學語文教育很難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目前很多的高校不太重視大學語文的課程,有的高校只是把大學語文當成選修課來上甚至是直接取消大學語文的課程,大學語文課程正在被逐漸邊緣化。但是大學語文教育中含有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不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可能會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整性,減少了一條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和整體素質的途徑。所以說對大學語文定位的偏差和忽視是當前大學語文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融合的關鍵之所在。其次,許多的大學語文教育課程出現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現象。大學語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礎,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能夠共同促進彼此發展。但是我國很多高校都很難做到這一點,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脫離的,或者只是在形式上進行融合,完全沒有創新意識,貌合神離。很多的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在墨守傳統教育的陳規,只是簡單的教授語文基礎知識和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教授學生思想政治,無論是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思想都非常狹窄。這種僵化的教育模式非常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很難培養出全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所以說我們要改變這種僵化教育的系統模式把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起來,讓大學語文教育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創設一個絕佳的體驗情感情景,用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來吸引和感動學生,進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最後,大學語文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都較為單一,很難發揮大學語文的優勢和功用,同時也不利於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傳統單一的教育方式是灌輸式,即老師講學生聽,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教育方式已經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了,因為這種教學方式會嚴重束縛學生和老師的思想,達不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也得不到提升。同時學生也會產生懶惰的心理,失去自主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最終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厭煩和排斥的心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也會下降,非常不利於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很多高校對大學語文的認識不夠充分,致使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融合,甚至出現相互脫離的現象,這跟僵化單一的教學方式是分不開的,我們必須要認識並且克服這些困難,將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結合起來。
三、大學生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的方法
了解到大學語文的優勢和大學語文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現狀之後,我們要不斷努力積極地尋找大學語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首先,更新大學生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大學生語文教育的側重點不能只放在基礎語言知識的講授上,要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為這樣可以間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助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同時,也要更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即改變以往的以居高臨下的灌輸為主的教育觀念,倡導以引導為主、灌輸為輔的教育觀念,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極具人文性的語文教學中去。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以被動灌輸為主,學生被當成了記憶的工具,強迫學生接受老師所教的內容。在這樣死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走出校門後很容易形成思想和行為的偏差。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其他的學科中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強加給學生。其次,開創多樣化的大學語文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大學語文教育上要給予充分重視,不能將大學語文當成一門可有可無的選修課來上。大學語文應該多授給學生傳統的文化教育和自豪的民族情懷,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的時候要重新設定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及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學語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出巨大的功效。但是大學語文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內容很多,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精力和興趣愛好來選擇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思想沖擊和改變,讓思想深刻的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達到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也可以用寫作文的形式來加強大學生的情感和思想教育。最後,要不斷挖掘語文教育中所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學語文中有很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勵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功能的文學作品,這些都可以被挖掘出來作為思想教育的內容,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大學語文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優勢,它的內容豐富,而且又極具人文性和實踐性,這其中也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以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貳』 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視、院系廣泛動員、教師積極參與的局面。
在此基礎之上,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躍升?經廣泛調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國家層面上的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
「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戰略一招、關鍵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將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結合,讓「乾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
這一轉變,如何實現?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
《綱要》立足於教學工作,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對地方、高校、院系、教師各個層面,對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各類課程,對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提出了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為高校和教師撥開了認識上的『迷霧』,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吳岩表示,在建設目標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進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
在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看來,「課程思政建設是『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的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只建幾門課的樣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課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負有育人職責的『兩個所有』要求全面建設。」
上海市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已實現3個「全覆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復旦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為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主陣地作用,中國農業大學將課程教學大綱變更為「育人大綱」,修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方式方法,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關系,推動課程育人改革走向深處、落到實處。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明確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既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也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及時總結經驗、選樹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在佳木斯大學校長孟上九看來,「貫徹『四個相統一』,要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系。『食材』與『食鹽』如同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食材視之有形、食鹽品之有味。課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鹽不見鹽』。專業課教師如同『大廚』,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專業課程之體載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軍、主戰場和主渠道
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多年的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吳岩表示,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其中前3個80%也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能否取得實效。《綱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範引領、注重資源共享、注重理論研究,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積極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組織了全市首場課程思政網上集體備課,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法途徑;江西省試點雙師同堂,部分高校試點推進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同堂授課、指導實踐教學;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面向本科新生開設「測繪學概論」專業基礎課;北京理工大學推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將「課程思政」作為每一位專家分享的必選內容;山東省成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統籌負責省內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工作,建設專門網站,定期推送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依託。明確教學內容重點、科學設計教學體系、分類推進課程思政,《綱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實踐中要抓住這些課程建設「主戰場」的重要抓手。
東北師范大學《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性意見》將「師德規范」「家國情懷」等育人指標置於畢業要求之首,並嚴格各門課程對其支撐關系及權重,確保課程育人落實落細;華北電力大學2019年啟動了「一院系一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計劃;大慶師范學院以大慶鐵人精神為課程育人特色,將「培養具有鐵人精神特質的師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業人才」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在「宇宙簡史」課程教學中,將哲學和天文學緊密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濟大學「科學、文化與海洋」課程由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領銜打造,凝練「海洋強國」文化,塑造學生科學文化精神;南京農業大學在以「尚茶」「農業栽培學」等為代表的課程中,將「家國情懷、法治精神、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素養」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醫葯與中華文明」課程,升華對中醫葯的認識,提振了中醫文化自信。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另一方面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正如湖南大學副校長李樹濤所言:「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隱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近千萬大學生參加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70萬名大學生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探索並實踐了「滴灌式」「浸潤式」「體驗式」課程思政模式,開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溫度的思政大課,積累了實踐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成功經驗。
強化「三重保障」,讓學生「嘗甜頭」
「從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實踐探索來看,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綜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學紀委書記吳強表示,大家深刻體會到,高質量的教學不僅要回答「教什麼」和「怎麼教」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而教」「為什麼而教」的深層次價值追問。
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必須長效化、常態化,務實有效、久久為功。吳岩表示,這需要建立一系列機制,比如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強化「三重保障」,即強化組織領導保障,讓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勢頭」;強化激勵機制保障,讓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有勁頭」;強化考核評價保障,讓學生通過課程思政「嘗甜頭」。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此次新政明確要從3個層面健全組織領導,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在宏觀層面,教育部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組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在中觀層面,各地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配套;在微觀層面,各高校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廣大學生,人才培養效果是評價的首要標准。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研究制定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准,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廣大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轉換表達方式,寓教於課、寓教於樂,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吳岩表示,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本報記者 萬玉鳳)
『叄』 如何將思政融入語文小學課堂
思政教育融入語文課堂要依託豐富的教材資源。
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其中有抒情感人的故事,有英勇豪邁的章節,有尊老愛幼的美篇,也有愛國守邊的詩詞。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准課文與思政的切入點,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細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分層設計,做到思政目標具體化。
『肆』 小學語文老師的成長途徑有哪些
在上課中成長:大多數名師都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們把每節課當成公開課來對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正因為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努力,量變引起質變,他們的課堂得到學生的喜愛,得到同行的贊譽。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一旦賽課這樣的機遇來臨,那些有準備的人就會脫穎而出,讓人刮目相看。捧得桂冠,贏得鮮花掌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於是,一夜之間,他們成為耀眼的明星,成為眾人皆知的名師。
在寫作中成長。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寫作是傳播教育教學思想的有效途徑。有一部分教師,課未必上得十分出彩,但他們勤於思考,善於寫作,在教育媒體上不時看到他們有深度的文章,久而久之,這些教師也成了知曉度很高的名師。寫作是記錄自己的生活,寫作是描繪自己的生命,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寫作是表達,是思考,是反省,是提煉,更是成長。 以上兩條名師成長的路徑已被事實所證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上課出彩的天賦,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才能,那他們能否也走上成長、成功的道路呢?
教師建構自己的課程:教師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師課程,是指教師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狹義的教師課程,是指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由教師獨立開發的,具有個人獨特文化色彩的特色課程。國家課程是專家組來編寫的教材,校本課程往往是學校團隊來編寫的教材,而教師課程是教師個人編的,所以它就更帶有教師獨特的文化色彩。 教師課程為什麼有利於教師的成長?不是所有教師都能上好公開課,這是不爭的事實。比賽課、公開課畢竟機遇有限,能參加的人數有限,再加上每個人的潛質不同,有的教師是表演型的,適合登台亮相,越到公開課越興奮,越到公開課表現得越出彩。 還有的人呢?他更喜歡默默耕耘,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裡面勞作,工作得非常好,把自己的這個班級教得非常好。有人有演員的潛質,有人甘做幕後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寫作的天賦,有人擅長寫作,妙筆生花、文采飛揚;但有的人呢?擅長教學,課上得很好,但寫起文章來卻有些困難。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公開課中走出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寫作中走出來。
『伍』 小學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課標中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次深層次的徹底改革。在「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目標下,語文學科的教學理念自應有其全新的內容。本文試圖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新課程標准下的語文教學理念予以通俗化的闡釋,從感性層面上幫助廣大一線教師理解新課標,從可操作性方面增強其實施新語文的信心。
強化教材資源意識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媒介、學習的材料。教師應著眼於課程目標,對教學材料要放出眼光來拿,應有所取捨,有所增刪。一方面要通過拓寬課外學習資源,如選用報刊圖書、電影電視、網路等資源,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補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隱性信息資源。在某種程度上,隱性資源於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諸如培養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的情操,培育科學的思維,學會做人與處事,學會求知與審美,學會謀求生存與發展,等等。①
教材的信息盡管豐富,卻是靜態化的。由於教材隱含信息的豐富性與隱秘性,教師與學生雙方對教材信息的開發都具有能動性。因此,教學過程中對教材信息資源的開發是教與學雙方互為作用的動態過程。教師要明確開發教材隱含信息的意義,在思想上重視對教材信息資源的開發,要有廣博的知識,獨立鑽研與處理教材的能力,善於對教材作深入的研究與開發,要善於總結研究與開發教材信息的方法,並通過由淺入深的適量的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這種方法,從而真正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一方面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一方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與點撥,努力掌握研究與開發教材的方法。
「畫蛇添足」是一種發掘教材信息資源的好方法。②所謂「畫蛇添足」就是跳出教材談認識,師生以教材為引子,談對人生、對社會的新的認識,談思想上、感情上的新的收獲。它最為顯著的效果便是能極大地促進學生思辯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認知水平與思想修養的提高。教材學完了,教學目標達成了,師生再就教材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問題作一番「橫看成嶺側成峰」式的見仁見智的探究。這種探究完全是自由發揮,獨立闡析,不受教材局限,沒有統一議題,無方向指點,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長期這樣「畫蛇添足」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機敏的論辯能力、科學的認知水平必定日見提高,學生的精神世界與處世經驗必定日見豐富。
體現教學民主化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情感與學習權力。為此,要倡導並實施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互動,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四因素的對話與交流。為促成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順利開展,應突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善於設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感受作者與作品中人物鮮活的心靈。這樣,尊重學生的情感,體現學生的意志,彰顯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閱讀文學作品要善於讀出作品的生活情境來。③比如閱讀小說,只有對人物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思想品質、性格特徵等把握清楚,才能給人物准確定性,進而較好地理解作品的意義。而要取得這種閱讀效果,閱讀時必須入境,閱讀者要積極調動起直接的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將作品的情節想像成活動的生活鏡頭,讓人物「活」在特定的生活情鏡里。按照這樣的方式讀完小說《老楊同志》後,一個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心靈敏感、感情豐富、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作家形象便在我們心中鮮活起來了。閱讀文學作品,還要善於讀出作者鮮活的靈魂來。④不但要讀活作品中的人和事,還應從作品中的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中讀出作者鮮活的靈魂,並藉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靈魂。楊朔的《荔枝蜜》是一篇飽含作者激情和理性思維的優秀散文,細心閱讀,我們就能真切地感受作者楊朔那跳動的思想脈搏,洞悉他鮮活的心態,我們會因此得到一次崇高思想的陶冶,接受一次靈魂的洗禮。
提升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應完全是平等式、朋友式的,學生要能獲到充分的信任與尊重。為此,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三權」,即學生的讀書權、思考權、討論權。只有這樣,課堂教學中才既能重視教師的啟發、點撥,又會突出學生的討論、參與,這樣的課堂教學少了一味盲從與謹小慎微,多了獨立鑽研與質疑問難,少了思維被禁錮的煩惱,多了自由創造的喜悅。
筆者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一詞時,通過啟發式提問,鼓勵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維,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⑤學生圍繞教師的提問「女詞人為什麼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晚歸、迷路驚鷗這樣一個生活事件」,先後找出了八種答案。學生每找出一種答案,教師均予以及時評點、肯定,學生自然倍受鼓舞,積極思維,爭先恐後舉手答題。在興趣盎然的熱情探討中,學生對女詞人的內心活動、思想情感有所洞悉,能真切體會到女詞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嚮往自由的熾烈情懷。
重視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思維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倡導在「活動—體驗」模式下的「生成本體論」。因此,它更為重視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更為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請看下面一個研究性學習課例,它由前後連貫、循序遞進的五個部分組成。
活動一: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聽寫下列詞語。①分一杯羹 ②江郎才盡 ③世外桃源 ④後羿射日 ⑤風聲鶴唳 ⑥篝火狐鳴⑦不求甚解 ⑧嫦娥奔月 ⑨約法三章 ⑩揭竿而起 ⑾投鞭斷流 ⑿夢筆生花傳閱,互相糾正錯別字。3、評論:誰的字最美觀。
活動二:1、分組討論,這些詞語涉及到哪些歷史人物或神話人物?2、將有關人物用線連接起來。3、講述連接的理由。4、評論理由是否成立。
活動三:每組一人,分別扮演上述人物。2、扮演者講述自己所扮演人物的故事。3、評論:表演者語言、神態、演技。
活動四:分別以上述中的一個人物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2、傳閱,互提修改意見,作者自改。3、當眾宣讀作品。4、評論。
活動五:每組推薦兩篇文章供發表。2、以編輯的身份寫採用或退稿信,說明採用或退稿理由。3、評論信的質量。
上述這個研究性學習課例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有利於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堂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廣闊性、深刻性與創新性,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應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與追求。⑦思維的創新性是建立在思維的敏銳性、廣闊性、深刻性基礎之上的。課堂提問要注重學生思維的異質同化、同質異化,引導學生善作換位思維,敢於破常規,立新論,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於異想天開、敢於標新立異。一個人的興趣與潛智常常處於沉寂、待開發的狀態中,需要依靠外界的刺激與誘發去引爆。興趣是創造的胚芽。興趣能否長久保持、持續強化,取決於問題意識與問題能力的強弱。要想有問題,必須勤於思索,必須學會「疑」。所謂「疑者,覺悟之機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能夠會「疑」,不但要主動「尋問題」,深入理解與鑽研。還要有批判眼光、求真精神。在探討事物的來龍去脈和規律時,要服從於客觀事實,堅持真理,不能輕信書本,盲從權威。
關注學生體驗與生活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注重從學生的體驗出發,建立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地深入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和社區的種種活動,在實際活動中體驗、發現並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中體驗和感悟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並內化為個人的態度、價值和信念,轉化為個人教養。體驗性教學強調學生對學校生活及社會生活的參與,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和反省,突出學生的個體性、獨特性、多樣化和差異性。
語文教學要為生活服務,將語文教學作生活化處理應該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⑧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將課文學習、語文訓練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同教會做人、教會生存有機統一起來。所謂社會生活,一方面指生活實際,包括生活事件與社會現狀;一方面指思想實際,包括學生的志趣、心理需求以及社會思潮等。無論是密切同生活實際的聯系,還是密切同思想實際的聯系,都是為著要激發和強化學生積極的學習內驅力,求得語文教學的優質高效。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求教師積極創設小課堂大社會的寬松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演練「社會角色」,讓學生在興味盎然的「社會角色」演練中既長知識,又增才幹,既高效完成課文學習與語文訓練任務,又切實增強處事能力。教師既可以創造性地將語文小課堂模擬、還原為生活大舞台,為學生提供表現與增進才乾的機會,諸如改編課本劇、即興講演、情景對話等,也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深入社會,開展系列語文活動。這樣,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化成了學生內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
筆者在教學韓愈的《馬說》一文時,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評論現實社會,培養其自覺的社會參與意識與責任感,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學習、生活熱情。⑨為了架通課文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橋梁,激活學生的思維,筆者投「石」激「浪」,向學生提問:「千里馬為什麼不跳?」要求學生不拘一格,自由發表意見。果然,一石激起浪千重,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這個問題引發出來了。學生從教材內容出發,既結合當時歷史,又關注當今現實,將討論的話題不斷推向縱深。
注重人文與科技教育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注重人文與科技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形成健康的情趣品位,對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與有個性的發展意義重大。
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大家已深有同感,有所重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無非是要培養學生正直的品質,高尚的情趣,健康的情感,純潔的心靈,樂觀的態度,培養其高度的責任心,深切的同情心,頑強的進取心,培養其大局意識、協作精神與奉獻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科技教育,應把握三個重點。⑩首先要引導、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觀,樹立科學觀,培養他們相信科學、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思想意識。要善於充分發掘語文教材中的科學因素,正確引導學生科學地解釋自然現象,客觀地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教給學生科學的認識論;要善於結合教材內容,運用有關科學原理進行闡述,給學生灌輸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無神論思想。第二,要依據教材內容並有所補充,讓學生懂得一些科學史,盡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增強他們的科學意識。第三,要著眼於提高學生的科技素質。為此,必須更新語文教育觀念,拓寬語文教學思路,實行開放式語文教學,廣辟語文教學渠道,切實激發學生的科技創造熱情。
『陸』 好的思政課課程與教材應該包含哪些要素
我覺得一門好的思政課要包含以下元素:
1、思政課大綱中要求的重點學習目標與版內容。
這是思政課的根。權不能貪求花里胡哨,吸引人眼球,而捨本逐末,喪失思政課最本真的意義。
2、在每堂課清晰的重點內容之上,要注意融入時代元素。
雖然我們的教材中,對每一知識點的梳理是不變的,歷史也不容改變,但日新月異的是我們身處的時代,這就要求教師能結合當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把書中知識講活講通講到生活中去。
3、把握學生思想認識動態,摸清學生生活最關心最迷茫的問題,使講課內容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希望能通過思政課的教育,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好個人的理想信念,引導他們能夠保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永遠努力奮斗,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柒』 小學語文如何與思政課融合
小學語文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愛國主義教育,這與思政課是有結合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