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發現的問題
1. 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問題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1、教師易於忽視幼兒生活活動的價值
幼兒教育活動實際就是寓教於樂,由於幼兒的發育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方面都比較弱,這個時候教師的指導和鼓勵對於幼兒思維與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而幼兒活動就是要從幼兒這些特點出發,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思維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幼兒教育的生活活動在這些方面的作用顯著,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幼兒教師並沒有看到生活活動的真正價值,忽視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在活動中對於幼兒保護過渡,導致活動失去意義,幼兒多於順從,過於依賴,教師權威性太強,幼兒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會完全迷失在教師的威懾力中,這種現象當然上了小學之後會更加明顯.
2、幼兒喪失了在游戲中的自主權
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幼兒的獨立動手能力,並從幼兒年齡以及身體的特點出發制定各種游戲活動,而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幼兒自主資源是作為主要的特徵,也就是在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的主體,但是目前很多幼兒教師卻忽視了這個問題,很多游戲都是教師自己設定的,幼兒並沒有主動權,活動基本是教師實現教學的一個固定環節,幼兒無法自主選擇,因此幼兒天性無法得到得到釋放和發展,只能夠在模式化的活動中玩耍,活動的教育意義並不大.
3、教學活動忽視幼兒已有生活經驗
幼兒園教學應該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融入到游戲活動中,通過幼兒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場景實現教育,從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從中獲得生活經驗,拓展幼兒能力,但是我國很多幼兒教師並沒有重視活動中生活經驗的培養,因此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質量的策略
1、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大量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很多孩子十分活潑,思維活躍,能言善辯,喜歡游戲,但是在學校就寡言寡語,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從這個角度出發,為孩子營造更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消除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感,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必須多媒體教學方法、音樂游戲法等,這些都能夠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再快樂中學習.
如:學習「雲」這個生字的時候,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首歌並配有動畫,和學生開展小組合作的游戲活動,並讓同學們聆聽思考問題――雨是如何形成的?學生帶著問題看動畫影片,注意力一下子就會被吸引,對於音樂的興趣進而增加,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另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音樂本身的趣味性,培養了學生聽辨能力以及觀察事物的能力,從而學習更加原因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中,大大的激發了求知慾望.原本枯燥的課堂環境變得更加活潑,親切,孩子也更加喜歡學習.
2、構建開放性教學模式
對於幼兒教育來說,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幼兒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大學生一樣一直坐在椅子上老老實實的學習,他們需要游戲,需要動手動腦,想要更多的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因此幼兒教師除了具備能歌善舞這樣的傳統教學素質之外,還應該具有開發性的教學意識,讓學生更多的去親近大自然,去看、去聽、去觀察,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取知識,這樣的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2. 幼兒園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精字的音節是[jīng]
精的解釋
[jīng]
1.
上好的白米:「食不厭~」。
2.
細密的,與「粗」相對:~密。~細。~確。~制。~讀。~選。~心。~研。~雕細鏤。
3. 在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 教師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整合課程實施中必須注意的七個問題 什麼是整合?整合是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有機的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意義,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者們在有關幼兒園課程發展的認識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同傾向,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迄今為止,國內已有幾種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課程模式,主要是在學科範圍內進行整合的「經驗模式」,以主題方式進行整合的「主題模式」,以及以項目為方式進行整合的「項目活動模式」。結合自身教改實踐,我認為不管是何種模式,都必須要做到七個「堅持」。 一、整合課程觀念要堅持辯證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就課程與教學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與此相對應,學校課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劃分也是相對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不同階段的課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年級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綜合化的程度應該高些,尤其是我們的幼兒園課程。 我們必須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以偏糾偏的思維定式,要麼片面強調整合或分科的優點,要麼試圖取代對方,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決問題的關鍵立足於人是整體、教育是整體、生活是整體的觀點,在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該整合的堅決綜合,該分科的堅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課程目標要堅持發展性 請看一例:在繪畫活動「小鴨」教學過程中,某教師一改以往先講解示範繪畫步驟、後讓幼兒模仿的枯燥教學方法,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小鴨紙板玩具。結果,孩子們一接過就很有興趣的和它玩了起來,轉轉「小鴨」的頭,動動「小鴨」的翅膀,擺擺「小鴨」的腿,每個孩子都玩得非常帶勁,有時還發出歡快的笑聲。孩子們一邊玩,一邊用桌上的各種圓片粘貼小鴨,這位老師看了情不自禁地問:「你的小鴨在干什麼」?孩子們爭著回答:「我的小鴨在看天上的雲」; 「我的小鴨在低著頭找小魚吃」;「鴨媽媽不見了,小鴨回頭找媽媽喲」;「我的小鴨和你們都不一樣,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這位教師趁熱打鐵: 「小鴨怎麼會做各種動作」?「轉小鴨的頭,嘴巴朝哪兒,小鴨就能看到哪兒了」。孩子們通過擺弄探索,經過了一個試驗過程後,輕松地在紙上畫出各種動態的小鴨了。這個活動中,孩子自始至終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學得輕松又自然,他們的作品充分表現了各自的創造和想像,是孩子們自己的畫。 的確,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而不是為系統知識的傳授而存在。幼兒園的課程關注的不是應教給幼兒哪些知識,而是幼兒發展的任務是什麼,或者說幼兒應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分科或分領域的教育,往往導致教師只注意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教育價值。如:在數學課或語言課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只注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對活動中出現的人際交往問題或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或社會性的問題卻往往會被忽視,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幼兒發展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項整合的出發點和歸宿。幼兒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標、認知性目標與情意性目標的制定都應該關注幼兒的發展。 三、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教育內容的整合不僅表現在不同領域、不同內容之間產生的有機聯系,而且需要構成系列。比如,教學《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還整合了其他相關教育內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設計《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創造性游戲《小兔家的工作》、繪畫《可愛的小兔》、折紙《蘿卜》等。這一系列教育內容都是與小兔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有助於培養孩子感受、理解、運用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者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將他們日常生活、周圍環境和社會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組織,選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進行系列性整合。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首先:選擇孩子日常生活經驗。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於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最易於孩子的理解和表達。選擇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孩子們會關心「神州五號」,會討論「北京奧運」,會談論「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的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使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而且也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第三: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表述、運用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思維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斷地得到鍛煉。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得到整合。這類內容如「家鄉的高層建築」「神奇的電腦」「我見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懸浮」等。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四、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現:家長每天詢問孩子學到了什麼,如果孩子沒有認出幾個字,或是沒有學會幾個美麗的形容詞,或是沒有認識幾種動物,那就會認為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從而質疑教師的教學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現:家長不只限於詢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還應和孩子一起在家裡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 雖然整合課程強調重視孩子的興趣和與孩子在互動中生成課程,但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最近興趣點,還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每個主題教學之前做好教學計劃。不僅如此,我們幼兒園同事之間還常常共同討論一個主題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再根據各自的強項來分工,以便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安排,更好地讓幼兒了解資訊、形成概念和獲得技能。整個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孩子們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家長的配合。只有這三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積極的互動關系,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般來說,主題活動剛確立時,孩子們的相關表達均比較貧乏。如果通過師生互動「你說我也說」、生生互動「大家一起來」、家長與孩子
4. 幼兒園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方面
1、追隨新編教材,常換常新,教師無所適從。一個幼兒園往往同時用好幾套教材,教材經常更換,教師也跟著教材團團轉。如此下來,教師只能永遠跟著教材走,而不能真正領悟到教材所蘊含的課程實質。
2、幼兒園課程綜合化的趨勢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以往的分科教學,在活動中只需要完成該學科(領域)的課程目標即可,但綜合性課程推廣以來,課程目標要從多個維度去實現,因此其難度也就有所加大,需要教師具有綜合的素養和能力。習慣於分科教學的老師在開展綜合性課程時,容易將不同領域的內容生拼硬湊在一起,從而失去整合的意義。
3、課程實施者即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超過了兒童。老師對課程具有絕對的掌控權,教師往往決定著孩子學什麼玩什麼,在課程方面,孩子很少有自主權。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多元化自主化,強調課程應當以兒童為中心,以滿足兒童的目的為需要。
4、教學與游戲之間的矛盾加劇。在教育理念上,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認為兒童的主要活動應該是游戲。然而,一些教師在操作層面上泛化了游戲,將由教師發起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都稱作為游戲,模糊了兒童自己生成的活動與教師預設的活動之間的界限,結果使「兒童游戲」變成了「游戲兒童」,這樣不僅難以獲得兒童游戲的教育價值,也難以獲得教學活動應有的教育價值。
5、過於追求園本課程的開發,盲目跟風,園本課程的質量與水平得不到保障。幼兒園作為課程的實施場所,對於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幼兒的具有最好的發言權,然而這並不代表每個幼兒園都具備開發園本課程的水平和能力,一味追求開發新課程,可能會使園本課程的質量得不到保障。盡管近年來幼兒園師資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開發課程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即使是水平較高的教師和園長,也不能輕易開發和把握好課程。
6、課程評價依然重結果輕過程。
雖然新課改認為課程評價應該一改過去的終結性評價,多進行過程性評價,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們還是更多的去關注教育目標的完成度,如孩子是不是已經掌握了5以內的點數,是不是能夠完整地說出一段故事,是不是能夠連續拍10個球等,而忽視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其實,在幼兒教育中,只要孩子與以前相比有所進步,我們就應該予以鼓勵,不應該以同樣的標准來要求所有的孩子,對孩子的評價也應該以過程性的評價為主,鼓勵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5.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版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權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
6. 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程與教材不搭配 常常因為備課心煩
二、同一主題開很多周課 對於收集材料 上課都不利 有些內容重復 孩子也會失去興趣
7. 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遇到了哪些問題
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對教師的要求太高,許多教師不能用好課程。例如:課程中的許多活動設計涉及的領域多,往往在各領域跳來跳去,沒有主次之分,使教師在教學時很難把握。又如多數活動設計忽略兒童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水平和年齡階段水平,實施時不得不由教師重新調整設計,極大地挑戰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由於把握不當而出差錯,特別是新手老師。 2、對幼兒園各項設施的要求太高:課程強調兒童的自主學習、區域活動,本來是很好的事。可是農村幼兒園班級規模過大,場地和教育資源有限,使區域活動很難得到真正有效的開展。本課程的編制者只將關注點放在城市示範性幼兒園之上,不了解農村幼兒園的實際。
8. 幼兒園課程實施情況,存在哪些問題和建議
課程評價是課程建構、生成與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日益認識到課程評價在整個課程系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既是課程運作的『終點』,又是它繼續發展的起點,
9. 當前幼兒園課程實施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程與教材不搭配 常常因為備課心煩 二、同一主題開很多周課 對於收集材料 上課都不利 有些內容重復 孩子也會失去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