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學科標准解讀
『壹』 根據新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標准所體現的新理念,你怎樣看待學科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
(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於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教科書是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
(2)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教科書有助於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範圍和教學任務。
(4)教科書有助於教師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基本途徑和最佳方式,確定本學科的主要教學活動、課外活動、實驗活動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對各教學階段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做出統籌安排。
『貳』 如何理解教育部發布的新課標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17年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介紹了課標修訂後的主要變化。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針對長期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強調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准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准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是補充了學業質量要求。各學科增加了「學業質量」部分,明確了學生完成本學科學習內容後,學科核心素養應達到的等級水平,提出了學業質量標准。學業質量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狀況的綜合衡量,明確了新的質量觀,改變過去單純看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學業質量標准把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因材施教,更加關注育人目標的有效落實。同時,學業質量要求的提出也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每一個學科課程標準的主題內容均有「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要求」等部分組成,並依據學業質量要求細化了評價目標,大部分學科還增加了教學和評價案例,強化了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的具體指導,幫助教師准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的要義,增強了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叄』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各位老師:你們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師,今天我這個小師見大師,心裡總有點戰戰兢兢的。我們說,暴風雨前總會有雷聲,算起來,這是課程標准學習的第二次雷聲了。雖然我們現在用的還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新課程改革的暴風雨就要來到我們這里了。三年後,卻將舊貌換新顏,大家都用上與現在教材完全兩樣的課本了。今天我准備用短短的幾分鍾的時間,將上次所學的內容簡要報告一下。
一、產生的時代背景:
像中國古代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樣,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它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課程標準的產生也是一樣,有它的時代背景。
1、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和由它引發的經濟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社會知識化是21世紀的三大特徵。也有人認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之為「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可以預言,在21世紀,人類一方面盡情地享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恩惠,一方面進行更加激烈的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清朝時,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情景。敵人一來,老百姓在一些頭領的鼓動下,挺著雪白的肚皮,嘴裡念著所謂的不怕槍炮的咒言咒語,頂著敵人的大炮沖上去。結果當然是血肉橫飛、橫屍遍野。這是什麼呀?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你比不過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彈、導彈了,你卻只能小米加步槍的,當然會輸。所以,民族素質的競爭,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可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真的沒錯!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發了一場「知識革命」。上次有個學生家長來到我們學校不知要講什麼道理,一開口就說:我也是高中畢業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農村裡會寫信呀,寫合同呀什麼的,頭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有人說:不學電腦也會成文盲了。大學生找工作也難了,誰還理你高中畢業的呢?算一算,人類吸收信息的量,就發現:近30年人類知識總量翻了一番;未來的30年知識總量將翻三番。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2—5年,網路技術更新周期縮短為8個月。不看別的,光看我們教師,以前我們上課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至多還拿了塊小黑板;後來,我們用上了錄音機、幻燈機,配備了「兩機一幕」;剛剛學會放幻燈機可沒過幾天,這兩機一幕也將扔進垃圾桶,用上電腦了,用課件等更現代的教育媒體上課了。大學中有的專業的大學生進校時學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些已經陳舊,跟不上時代了。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科細化、過分系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人才的語言、文化、知識、視野必須全球化、國際化。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終身教育與創新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另外,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路化,正在改變人類文化的傳遞方式,也正在改變著教育。教育突破現有的時空,實現資源的跨時空共享。這必將引起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教育組織等重大變革。這正像我以前說的故事那樣:台灣狂才李敖說他自己吃面條。舊社會的上海,貨幣膨脹。剛進面條店的時候,牌子上寫著面條只有一塊錢的,可算帳時,卻要二塊了,到一走出店門,牌子上已經改成三塊一碗了。
還有,新世紀人類面臨各種困擾自身的問題,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戰爭、貧困,這些問題都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從教育上說,這些行為的產生與「維持性學習」形成的「撞擊式思維方式」不無關系。為了迎新未來的挑戰,要由「撞擊式」思維方式轉變為「預期性」思維方式,相應地要由傳統的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也就是說,大家再不能敵來我擋了,人口爆炸了,好,計劃生育;環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動,拯救地球。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經所說的那樣會算了,「夫廟算多者,得算多也」,還沒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該准備雨傘了;人家還沒有跑,你卻已經沖在前面了。
2、全世界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熱火朝天地搞課程改革。我們不搞,行嗎?又將落後五百年了。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改革的趨勢是怎樣的:
(1)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必備的素質。
(2)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生活與經驗,反映社會、科技的新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3)課程實施,改變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今天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
(4)課程評價,發揮評價在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個學生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健全的價值觀,善於與他人共同生活,能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善於創新、探索。
(1)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生學習的願望。
(2) 綜合運用知識。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3、落實中央精神。
由於國際形勢和我國目前教育的狀況,中央高度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目前教育的狀況的改革勢在必行,就發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二、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
A、面向全體,人人提高,一個也不能少
B、全面認識語文,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
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後,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人文性: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打個比方說,像我這種年歲的人,小時候往往都喜歡看打戰的,做游戲也學著埋伏、沖鋒。可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奧特曼,喜歡數碼貝。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人生的開始。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是藝術,對藝術的理解可以不一樣。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的通過讀,腦中出現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表象;有的則通過這表象感悟到春天來了,萬物生機勃勃;而大人們的理解卻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我把它概括成四個字:讀、背、說、寫。當然,這四個字都包含很大的內涵,我們實踐中去細細琢磨好了。
實踐性:
立足課本,突破課本
語文綜合實踐(整體性 生活性)
整體性:
如何進行語文綜合性實踐:
(1) 從鞏固語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媽媽》「尋母啟事」
(2) 從深化思維入手。如《驚弓之鳥》「大雁狀告更羸」請學生做更羸律師,答辨,把課文的邏輯結構表達清楚。
(3) 從發展想像入手。音樂作文
(4) 從學生興趣入手。《荷花》「對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樣表達出來?」畫、寫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學生喜歡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
(5) 從發展口才入手。於永正老師的交際作文—《一塊麵包》就是針對有小朋友把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麵包扔進了垃圾箱而請學生怎樣處理的課。
(6) 從擴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養語感 整體把握
怎樣培養語感?
熟讀
想像:想像畫面,體會意義
多思
整體把握?
《黃繼光》「讀了課文,你被課文中的什麼所感動?」
分層落實:你在閱讀中感悟了什麼?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探呢?是不是上課時,兩個人四個人圍在一起說說就是探究呢?答案顯然是片面的。
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的課堂結構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自己獨立尋找論據解決問題。
同學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形成結論。
《憶鐵人》
在這樣的課堂結構中教師該做些什麼呢?: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
創設問題情境
關於合作學習: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講形式,不實際)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真對待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任務
學生對同伴觀點不認真分析
合作學習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會聽、辯,吸取和修正
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組織好小組成員
訓練好組長(有責任心、有威信)
組織好角色分配
組織好匯報內容
『肆』 如何准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標准知識講座
各位教師: 大家好! 隨著國家制定的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已全面展開,要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成長為一個出色的教育者,准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標準是關鍵,是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者,不能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內涵,不準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標准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我們的素質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施,民族的素質就得不到整體的提高。如何准確理解和把握新課標的精神?現在我就和大家一起來作一個共同探討。 一、要准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最高宗旨。 過去應試教育過,我們稱之謂精英教育。因為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育內容存在繁、難、偏、深、舊、窄的情況,絕大數學生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要求,學生負擔過重導致學生對學生失去興趣,學生的輟學率高,只有少數精英才能達到目標要求。這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新課程標准價值趨向是從精英教育轉向大從教育,它的基本要求是一個絕大多數兒童都能達到的標准,這有利全體兒童的發展,同時,課程目標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過去的教學大綱關注是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新課標則著眼於未來這會對國民素質的要求,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標准。這三位一體的目標要求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一是關注每一位學生。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每一位學生都是自己應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關注學生能引起學生積極的共鳴;二是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三是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道德生活和豐富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在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科學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修養。 二、要准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觀。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總的來說,傳統教學的是教與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而新課程標准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結論與過程並重。 根據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應是幫助、引導學生的學。教的職責在於幫助,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到的目標;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化。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內容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啟迪,引導可以表現為激勵。 三、准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學生觀 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采及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學生觀點怎樣的呢?首先學生是發展的人。之所以學生是發展的人的。(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有各自的特色,這要求教育者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色,實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人是一處在不斷發展成長過程,俗話說得好,人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此理。我們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只是因人而宜,成功大小,領域不同而言,因而對教育好每一位學生應充滿信心。(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中的人,受教育階段的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在學生成長途中,要靠我們教師正確的引導。二是學生是獨的人,把學生看成獨特的人,(一)學生是完整的人,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這就必須反對那種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偏片地把學生看成好生、差生,應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量的時間和空間。(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正如俗語:一樣的米穀,吃出千百樣的人,每個人因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從而形成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的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這種獨特性就意味著差異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正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毛澤東一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因為學生是獨特的人,我們教師尤其要尊重以下幾種學生;①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②成績不良的學生;③被獨立拒絕的學生④有過錯的學生⑤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唯有如此,才能正真實踐我課標核心理念,「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四、准確理解和把握新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一般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學習是知識的接受者。而發現學習,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 但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了發現的探索,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單一被動的,在這種學習方式的支配下的學生,整天處於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所學的內容總是生吞活肅,一知半解。 新課程標准強調轉變學習方式,既要接受式學習方式,但更注重發現式學習方式,這在三位一體的目標得以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可屬於接受式學習方式,過程與方法則側重於發現式學習方式,強調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的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真正做到學會,到達會學的目的,只有達到會學目標,才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當然,新課標還有許許多多的精神、內涵,今天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就探討到此,今後我們大家要花更多的時間,用百倍的努力,認真學習新課標,全面深刻地領會新課標的科學內涵,為我們的素質教育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謝謝大家。
『伍』 如何用新課程理念來解讀和實施新教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教學中讓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基於教材,但又不為教材所束縛,使教學源於教材,但又高於教材,真正體現出數學教學的簡單化。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解讀」和「活用」二者間的關系。一是正確「解讀文本」。包括獲得自己所需資源,理解編者編排意圖,疏理知識點,確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將教材中所獲得的「資源」,經過轉化、整合、思考、簡單化、生活化等優化教學活動,創新設計來攻破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正確「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解讀文本是否到位直接關繫到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關繫到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等,結合我的教學實際,我認為解讀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1、讀懂文本編排意圖,搞清文中插圖和旁註文字、提示語。數學教材中有大量插圖,包括實物圖、示意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在插圖旁還標注文字、提示語,這些有機的編排成分能配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能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聯系,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著數學的思想方法。例如: 「圓的面積」教材編排就把圓的面積計算用「化曲為直」轉化為學過的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化歸思想」,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教材中常出現解題指導思想、方法等的旁註文字,提示語,它能幫助教師正確分析難點,突出重點、指導教法,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導學生學法,掌握知識要領。例如: 「可能性」例1插圖的旁註文字:①哪個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棋子?②哪個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綠棋子?③哪個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這三方面的旁註文字、提示語就指出了教學的授新知識點、重點與難點,它可讓學生在比較中不斷猜想、把握知識要領、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導教師設計比如摸綵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猜測——實踐——驗證,通過實踐活動中的體驗,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對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 2、讀懂例題,弄清例題與習題的關系,疏理授新知識點。 例題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它具有典型性、規范性。它能讓學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讓老師疏理出授新知識點,能讓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始終把握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學重難點,確立教學目標及構思教學設想。習題的作用及難易,教師要心中有數,弄清習題與例題相配合的基本題、變化題、探索實踐題,提高題等的分布情況,正確解讀習題不是例題的簡單重復,而是必要的補充、發展和延伸。學生獲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據獲得的數學信息提出些數學問題嗎?來展開創造性的教學構思。 3、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 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要把握:①通讀全冊,理解單元教學內容,理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處理好各年級之間數學知識的銜接。②細讀單元,理清知識點,弄清新舊知識聯系點,分析數學新舊知識結合點,分析學生學習新知的思維過程:平衡(舊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發沖突(關鍵)——交流、合作、探究(課堂效果)——新平衡(學懂新知)。解讀本單元的目標,在每節課,每個知識點、每個例題怎樣才能得到落實,達到宏觀與微觀,新知識與舊知識,教學目標與達成構思等的統一。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讀文本之後,教師應根據解讀文本中獲得的自己所需數學教學資源,疏理授新知識點,真正確立起「教什麼」,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著手進行構思具體的教學設計,確定教學流程,牢牢把握「怎麼教」。設計出簡單、實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學流程,真正體現活用教材。創新設計、大膽取捨、整合轉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精讀活用,設計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膽取捨,構思合作流程中,教師要針對教材預設的一些教學對象和教學情景,分析教材意圖、思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這些思路,因為:①教材是一種文本化材料,由於文本條件限制,它並不能完全呈現其豐富、獨到的內涵與教學思想,教師應用時必須對其進行合理思考,大膽取捨,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進行程序化、動態化改造;②教材設計思路並不一定能夠恰當反映課程標准思想,教師必須對其進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時,需打破文本禁錮,批判性繼承,個性張揚地構思創新設計流程;③教材文本設計中的對象、場景、難度、文字提示、旁註未必適合當時、當地的教學,這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教學中對文本進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讀文本、活用教材」。 「可能性」教學一課來說,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戲,教材編排中兩個盒子里的各種顏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現給了學生,如果按教材編排思路,在游戲前預先告訴學生紅棋子、綠棋子的個數及盒裝情況,再讓學生做摸棋子游戲,這樣就使游戲失去了懸念。這時我們在教學中就應針對當時、當地及學生特點對教材進行一些大膽改造,即:把各種顏色棋子換成各種色彩的乒乓球,預先不告訴盒子中裝球個數及顏色,然後開展「猜測——實踐——驗證」的摸球活動,這樣就能更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攻破教學重、難點,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渴望。 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交流、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數學問題,去獲得數學信息,去大膽創造。數學文本內容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通過結構化,情境化等手段將其融於統一組織中,這不過是課程內容的一種文本化方式,教師要根據教材反映的要求,對其進行重新選擇、組織、使數學學習內容更貼近當地學生的生活背景,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有必要時就要大膽創新、合理揚棄、活用教材、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導入教學情境。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需要適當合理地「活用教材」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在教學中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凸突顯數學教學的效果,提升數學教學水平。例如:連減簡便運算一節中,教師在教學中就可大膽舍棄教材中問題情景,舍棄復雜的應用題教學分析,出示較典型算式直擊「演算法」,讓學生自己做,教師用「歸納法」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怎樣做才「簡便」,要「簡便」就要「怎麼算(演算法)」,這樣數學教學就化復雜為簡單。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新教學觀、新理念,我們只有更新觀念,正確到位的解讀文本,靈活應變的活用教材,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陸』 新課程標准與課堂教學實踐的內容提要
該書共來分三篇:第一篇理論篇。收源集了基礎教育全學段、全學科的課程標准,但由於受本書篇幅的限制,課標原文大多放在附帶的光碟里。意在幫助教師原原本本研讀課標。第二篇課程標准解讀與教學研究篇。主要是一些參與課標制定的專家和教材編寫者(重點是人教版和冀教版)分學段、分學科解讀課標。意在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原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關系,區分相同點和不同點;理解和教材的關系;理解課標之下「教材多樣化」的深刻內涵。第三篇實踐篇。輯錄了全市近百名特級教師、省市級名師、學科骨幹教師的「優秀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