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實施與幼小銜接
❶ 對於幼兒園來說,幼小銜接該怎麼操作
一、日本幼小銜接的發展歷程
(一)二戰後到80 年代末
日本早在二戰結束時就對幼小銜接問題予以關注,其 1947 年實施的《保育要領》就涉及幼小銜接問題,並指出幼兒園和小學之間要進行必要的溝通和聯系。雖然對幼小銜接問題關注較早,但是由於對幼小銜接把握不夠,以及對學前教育機構及小學的教育特點、教學任務缺乏系統准確的認識,導致日本當時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缺少聯系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 1957 年實行《幼兒園教育要領》,其主導思想是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理念等要與小學相適應,並提出二者要緊密聯系。將幼兒教育內容分成健康、社會、語言、自然、音樂、繪畫 6 個領域,並要求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向小學靠近,以致忽視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性,改革不但沒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反而將幼兒教育引上偏離的軌道,導致學前教育小學化。此後為改變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傾向,文部科學省多次對《幼兒園教育要領》進行修訂。
(二)1989-2000 年
1989 年日本頒布新的《幼兒園教育要領》,強調幼兒園和小學要有各自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各自的特點和價值。主張幼兒教育應從幼兒發展的視角出發,實行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雖然沒有完全達到目的,但促使幼兒園開始關注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並在組織幼兒活動時考慮幼兒發展規律,嘗試開展綜合性活動。
(三)2000 年至今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探索之後,日本步入幼小銜接的正確軌道。2000 年,文部科學省實施的第三個《幼兒園教育要領》強調,幼兒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應與幼兒發展特點相適應,對幼兒園的課程設置和活動時間做了重大調整。2006年開設正規的「幼小銜接推動班」,具體措施是教師間進行互動交流,並通過大齡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相互合作,開展「協同學習活動」。
二、日本幼小銜接的特點
(一)以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由於對幼小銜接的錯誤認識,日本早期關於幼小銜接的舉措並不成功。日本教育界重新審視以往幼小銜接中的問題,指出其主要原因是幼兒園和小學追求不同的教育目標,以致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都有所偏頗。如今,日本教育界關於此問題已形成共識,即幼小銜接不再以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為目的,而是追求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日本近幾年的幼小銜接不再是幼兒園和小學相互適應、相互靠攏的問題,而是強調「幼兒園和小學都回到教育的原點」。幼小銜接也不再是最終目標,而是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開展經常性的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隨著幼小銜接舉措的逐漸完善,日本開始注意到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應形成相互溝通、支持和學習的經常性交流合作關系。首先是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具體實踐包括舉辦運動會、開展綜合學習活動、合並幼兒園和小學等。促進幼兒對小學生活的了解和嚮往。其次是注重教師間的交流。具體方式是到彼此學校進行參觀、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共同研學等。雙方教師有意識地增加相互交流和合作交往的機會,進一步增強對彼此間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的理解。最後是學校之間的交流,日本幼小銜接中的校際交流主要是指有關學生基本情況的交流。具體措施是幼兒園向小學提供幼兒在園期間的發展問題,小學可根據獲得的相關信息做好相應准備。如今,日本幼兒園和小學為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而經常開展互動學習,幼小間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合作交流關系。
三、對於我國幼小銜接的啟示
(一)從發展的視角看待幼小銜接
我國許多家長和教師在幼小銜接方面往往比較關注拼音、識字、數學、英語等知識的銜接,而忽視幼兒學習品質、情感和社會性的培養,容易導致幼兒堅持性、專注性、獨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缺失,從而不利於幼兒發展和幼小順利銜接。借鑒日本的經驗,應以幼兒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將幼小銜接置於幼兒長遠發展的背景下考慮,促進幼兒身心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注重幼小銜接的雙向性
長期以來,人們對幼小銜接的理解是幼兒園教育內容和方式要逐漸適應小學,常常是幼兒園組織學前班的幼兒到小學進行交流參觀,幼小銜接中出現問題也常被認為是幼兒園的責任。幼小順利銜接,不單指幼兒園在教育內容、學習環境、教育方式等方面與小學相適應,小學教育也應考慮過渡期兒童的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關注幼兒的活動方式和情緒體驗,尊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連續性,在各個方面加強與幼兒教育的溝通和聯系。
首先,促進教師間的深入交流。日本多數「幼小一貫學校」的教師共同研究和開發課程,並通過交換崗位以增強彼此間的角色體驗,以會議的形式交流遇到的問題等。不斷強化幼小教師之間關於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交流,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其次,促進幼兒與小學生之間的交流。幼小兩個教育階段應共同關注幼小銜接這一重要問題,兩者間需進行必要的溝通和聯系,同時在實踐中也要積極促進處在銜接期的幼兒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幼小聯誼交流活動、組織幼兒和小學生相互訪問參觀,幫助幼兒了解小學學習和生活,使學前兒童順利渡過幼小銜接階段。
想要了解更多日本幼教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歡迎參加2019(秋季)亞洲幼教年會。本屆年會由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學前教育雜志社主辦,日本國際幼兒教育交流協會協辦,並設置有日本幼教專題論壇,讓您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日本幼教。
【2019(秋季)亞洲幼教年會+第八屆亞洲幼教展覽會+山東幼教名園行】,將於10月24日—27日在青島市【同期盛大舉辦】,熱烈歡迎您和朋友蒞臨!
❷ 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講哪些內容如下
幼小銜接的關鍵不是知識的銜接,而是能力的銜接,應該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習慣入手。學習能力包括視覺專注能力、聽覺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等;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還要加強孩子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培養。上知教育,六年金牌幼小銜...接經驗,專注天才培養!可見,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建議可以給孩子選擇一個幼小銜接班。
❸ 什麼是幼小銜接的基礎並貫穿與整個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
零是硬小銜接的基礎,並貫穿於整個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
【育龍幼兒園】「幼小銜接,助力成長」指導手冊
會同縣育龍教育
04-16 13:57
關注
前
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才競爭壓力的不斷積聚,人們越來越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接受優質教育。然而,對幼兒實施怎樣的教育能夠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怎樣幫助幼兒從幼兒園教育順利過渡到小學教育,同時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引發了我們對如何進一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思考: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什麼?幼小銜接有什麼意義?應如何開展幼小銜接?
《手冊》針對幼小銜接中涉及的教育因素,劃分為幼兒園篇、學校篇、教師篇、家長篇四個章節,根據當前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小學、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家長5個不同層面產生的認識與理解上的困惑,綜合選定65個重點問題,運用解答和建議的方式,解答簡潔明確,提供的教育建議是教師們長期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簡單可行、行之有效。
《手冊》旨在引導教師、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並採取豐富多樣的教育途徑,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力求多方參與、密切配合、共同攜手,為幫助幼兒順利步入小學做好充分准備。
幼 兒 園 篇
一、幼兒園主要工作任務是什麼?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幼兒園是對3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幼兒園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二、幼小銜接有何意義?
幼兒從幼兒園教育走向小學教育這個過程就是幼小銜接。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由於教育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必然要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幼兒要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建立一套新的行為方式,以滿足適應性情況的需要。如果幼小銜接做的好,適應過程就會比較順利,能夠使幼兒入學後,在身體、情感、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
三、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什麼?
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不是知識的准備問題,而是如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發其對知識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等。因此,幼小銜接應該以幼兒發展為本,遵循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注重興趣、習慣、能力的培養。
四、幼小銜接應從何時開始?
理想的幼小銜接,應貫穿至整個學前教育,充分利用三年幼兒教育階段,培養幼兒扎實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衛生和行為習慣,以及對事物的探究學習興趣。幼小銜接應從幼兒入園時就開始培養,讓其在三年的時間里逐漸養成良好的能力及行為習慣。
五、幼小銜接工作誰來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幼小銜接工作應由幼兒園、家庭和學校三方共同配合完成。
六、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主要做什麼?
幼兒園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從體、智、德、美諸方面入手,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保持身心和諧發展,幫助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過渡,為其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幼兒入學後可能會有哪些不適應?
對幼兒來說,入小學是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幼兒會有很多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周圍環境的不適應,幼兒對小學這個陌生的環境需要適應過程,如小學的教室、校園、課桌椅等與幼兒園有很大不同;二是社會關系的不適應,陌生的教師、同伴、新的標准、要求,會使幼兒產生距離感,不太主動親近他人,影響了建立新的、和諧的師生、同伴關系;三是學習方式的不適應,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以游戲為主、小學則以課堂教學為主。幼兒園教育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小學教育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探究、討論、表達等方式進行學習。
八、幼小銜接工作中容易出現哪些誤區?
主要誤區:1.盲目互相攀比,忽視自身發展。對於幼兒來說,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需要一段適應期。但是,不同幼兒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有些幼兒進入小學一個月就能完全適應,而有些幼兒可能就需要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所以,不要將幼兒橫向與他人比較,而是應更多的縱向與自身的發展進行比較。2. 盲目急於求成,忽視循序漸進。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看起來似乎只是6~7歲幼兒(即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由於這種理解,一些幼兒園在幼兒大班下學期時才開展銜接工作。但幼小銜接並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應從幼兒一入園就開始,給幼兒一個充分的時間去適應生活、調整自我,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適宜的成長環境。3.盲目單方教育,忽視多方合作。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准備工作,無論是在教育要求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而小學工作較少,不主動與幼兒園接觸,也很少考慮初入學幼兒的身心特點,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事實證明,雙向准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九、幼兒園階段「超前教育」對幼兒有何不良影響?
華東師范大學資深心理咨詢師陳默曾指出:「超前教育的優勢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到了某個階段就會消失,這種狀況就猶如揠苗助長。超前教育雖然可以讓幼兒搶先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治標不治本。同時,提前灌輸小學知識可能對以後幼兒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專注性有所影響。」
幼兒園要認真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山東省學前教育規定》,嚴禁教授小學內容,不得組織奧數培訓、珠腦心算、外語、拼音、寫字等活動,不得有布置家庭作業等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為。
十、幼小銜接活動參考
以下活動可結合本園實際有計劃地選擇進行。
1.教師培訓:幼兒園組織教師進行幼小銜接工作的培訓活動,有計劃地學習《幼小銜接家園指導手冊》,了解幼小銜接工作計劃,做好幼小銜接的准備工作。
2.家園共育: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途徑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
(1)調查問卷——教師針對幼小銜接中家長困惑不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調查問卷」發放給家長,並對調查問卷進行問題的收集與匯總,針對家長的實際困惑進行有效指導。
(2)專題家長會——教師組織或邀請小學教師、教育專家等給家長們做幼小銜接專題講座。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家長分析幼小銜接的核心問題,引導家長走出「超前教育」的誤區。
(3)家長座談會——邀請畢業幼兒的家長來園和大班家長進行座談、交流,圍繞「升入小學需要重點培養幼兒哪些方面?」「家長需要怎樣的心理准備?」等展開討論。通過已畢業孩子家長的示範引領、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幫助家長答疑解惑,從而重視幼兒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培養。
3.走進小學:組織幼兒走進小學,近距離了解小學生活,激發幼兒上小學的願望。
(1) 參觀小學——組織幼兒到附近小學參觀小學的升旗儀式、早操活動、課間活動、上課活動等,激發幼兒上小學的願望。
(2) 訪談小學生——利用大班的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或參觀小學等活動,為大班幼兒提供與小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進一步了解小學的生活。
4.畢業典禮:組織幼兒及家長召開大班幼兒畢業典禮,通過回顧幼兒園生活、唱畢業歌、朗誦畢業詩等活動,向幼兒園、教師及家長表達感謝之情,留下幼兒園的美好回憶,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嚮往。
學 校 篇
十一、小學與幼兒園的教育性質有什麼不同?
小學教育屬於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公益性事業,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
十二、小學與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小學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中。
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
十三、小學與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有什麼不同?
小學課程以學科為主,設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部分。國家課程包括語文、數學、體育、美術、音樂、科學、品生(品社)、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含勞動)等學科。山東省地方課程包括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和人生規劃四部分內容。另外,學校可根據實際,開發校本課程,如:棋類、器樂類、書畫類、戲曲類等。
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十四、小學與幼兒園的師資配備有什麼不同?
小學每班有1名班主任,全面負責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每門學科有1位教師任教。幼兒園每班配備2名教師和1名保育員或3名教師。教師全面負責班級各項工作。保育員在教師指導下,主要負責照料和管理幼兒的生活。
十五、小學生應具備哪些獨立生活能力?
當幼兒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後,應該具備以下獨立生活能力:
1.知道並記住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電話,知道學校的校名、班名,認識從
家到學校的路線。
2.能認清自己的東西,每天按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會自己削鉛筆。
3.會做掃地、擦桌子等力所能及的勞動,學習做值日生。
4.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會尋求別人的幫助,並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要求。
十六、小學生應具備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剛入學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能使其盡快適應小學生活,還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其終生受益。
小學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學習習慣:傾聽和提問的習慣、表達和發言的習慣、閱讀和書寫的習慣、遵紀和守時的習慣、合作和分享的習慣等。
十七、為什麼要重視小學生書寫習慣的養成?
正確的書寫姿勢不僅是寫好字的基礎,也是保證學生身體健康的需要。因為錯誤的寫字姿勢會影響學生的視力,造成脊椎彎曲,不正確的握筆方式會影響寫字的質量和速度。因此,小學生必須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握筆方法,在教師的指導和家長配合下,通過長期練習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十八、小學的作息時間是怎麼安排的?
小學的作息時間是以課為單位來安排的,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包括自習)不超過6小時,早上到校時間不早於7:30,上課時間不早於8:00。下午4點左右離校。學校每天為學生安排7節課,一般每節課35分鍾,每節課後有10-15分鍾的課間休息時間。
十九、小學生課間應做好哪些事情?
下課鈴響後,首先要准備好下節課需要的書本,然後再離開座位,有秩序地喝水、入廁。回到教室,同學之間可以做做拍手游戲、說說悄悄話、望望遠處等。上午、下午第二節課後要做眼睛保健操。
二十、小學生在課間應注意哪些安全事項?
小學生課間應注意以下安全事項:
1.課間通過過道和樓梯間時,一律靠右走,不擁擠,不追逐打鬧,避免撞傷、摔傷或擁擠踩踏事故發生。
2.課間活動時,不和同學做危險游戲,不玩危險物品和玩具,避免傷害到自己或他人。要做到文明休息,保持下節課精力旺盛。
3.入廁時不要慌張、擁擠,防止地滑摔傷和發生擁擠踩踏事故。
4.課間同學之間發生糾紛,要報告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及時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造成不良後果。
5.課間休息時,嚴禁學生私自外出,如果是看病打針等特殊情況,必須經班主任老師同意,家長來接方可出校。
6.正確使用體育設施,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不要在鞦韆、雙杠、爬梯等設施上做危險動作,避免摔傷。
7.在學校進行校舍設備維修期間,不要到施工區域內玩耍。
二十一、小學如何組織學生放學離校?
放學時,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在班級門口站好隊,在教師帶領下有秩序地離校,學生走到家長止步線處,方可跟隨家長回家。如有家長未能按時來接學生,教師應將學生帶回班級耐心等候,並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
二十二、小學一年級布置家庭作業嗎?
根據懷化市育局的有關規定,為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學生的家庭作業以聽、讀為主,更多地關注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❹ 淺談幼兒教師如何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
(參考範文)
一、課程滲透,讓孩子做好心理准備
幼兒園課程具有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了讓大班孩子能對小學有更多的了解,在大班下學期有專門的學習主題:我要上小學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主題學習的契機,通過不同領域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孩子對小學的學習生活有所認識,做好上小學的心理准備,並且嚮往成為一名小學生。
例如,教師可以讓孩子每天背書包上幼兒園,書包里可以放一些常用的學慣用品,如:鉛筆、橡皮等,讓孩子開始學習如何整理書包,提高孩子的學習自理能力。由於小學每節課的上課時間為40分鍾,而且是以學習活動為主,與幼兒園截然不同,建議在大班下學期的後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適當延長上課時間,縮短游戲時間,以便讓孩子能堅持長時間的學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在孩子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後,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區域角色游戲,創設小學學習情境,讓孩子扮演教師、學生等角色體驗,在游戲中模擬小學學習情況,感知和體驗小學生活,教師適時指導,讓孩子們對小學學習生活充滿期待。
總之,通過在課程的不同領域滲透,讓孩子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學的准備。
二、觀摩小學,讓孩子做好學習准備
為了讓孩子對小學的學習生活有親身體驗,更好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幼兒園和小學要積極配合,充分准備好觀摩現場。在觀摩學習前,幼兒園和小學要協調好如何更好地將小學生活呈現給大班的孩子們。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各個班級,觀摩小學生的早自習、晨會課、早鍛煉、大課間活動、課堂教學等。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和一年級的哥哥、姐姐一起參與互動,更好地感知和體驗不同的學習生活。孩子還可以參觀小學的不同的學習場所,如:操場、就餐的食堂、專用教室、廁所、校園環境布置等,更好地激發孩子們上小學的慾望,為今後良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基礎。
在觀摩小學生活後,教師可以讓孩子說說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的不同之處。可以讓孩子談談參觀小學後的一些感受,及時了解孩子們的思想動態。事實證明,通過觀摩一年級哥哥姐姐的學習生活,大班的孩子對小學生活有了切身體驗,嚮往著早日戴上紅領巾,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教師要及時引導孩子們,讓大家知道上小學後,可以學習更多的本領,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
三、舉辦講座,讓家長做好心理准備
除了讓大班的孩子能對小學生活有所感知和體驗以外,家長也需要做好相關的心理准備,以便為孩子將來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做好引導工作。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更早地適應小學生活,就提前讓孩子做難度系數很高的數學加減法,學習拼音、奧數、英語,寫常用字等,讓孩子提前學習相關內容,以為可以讓孩子到小學後學得更好,其實這是錯誤的。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提前學習這些內容,反而會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在進入小學後,由於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而不認真聽講,最後影響學習成績。家長應該怎樣做好孩子的幼小銜接工作呢?結合這些情況,幼兒園可以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小學一年級教師來園為大班家長做相關講座,介紹孩子上小學後,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指導和幫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還可以邀請育兒專家來園,給家長進行科學家教講座,談如何給孩子做好相關的學習准備才是科學有效的。講座後,家長可以就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向老師或專家進行咨詢,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四、調整環境,讓孩子做好思想准備
當孩子和家長都對小學生活有所了解後,家長要配合孩子做好生活環境的調整和適應。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暑假期間,調整具體的起床、就餐、睡眠、學習等時間,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安靜的學習活動,了解小學的不同學科名稱,學習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等,認識一些常用字和數字,並會做10以內的加減運算等,還可以帶孩子到小學去參觀,讓孩子在進入小學後,樹立自信心,快速適應小學生活。
幼兒園的孩子在園期間,每班配備兩教一保,孩子的獨立生活時間較少,基本是在老師的實現范圍內,自理能力相對弱一些,可是到了小學,學習的空間擴大了,孩子們獨立生活的時間變長了,孩子能否很好地自理,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學習效率。為此,在入學前,家長可以在家裡讓孩子學習打掃自己的房間,整理書包,提高自理能力。並且,家長還應該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和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救互救能力。
幼兒園的生活結束後,孩子們進入小學,學習生活環境有所變化,孩子們需要時間適應環境,交流、結識新朋友,這時,孩子的交際能力很重要,好朋友的多少對他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為今後更好地和同學團結友愛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提高孩子自信的一種途徑。
大班孩子畢業後進入小學,是人生第一個轉折點。孩子是否在思想、心理和學習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備,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快速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和學校的關心及愛護。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孩子需要幼兒園、家長和小學的共同幫助和配合。只要不斷地探索幼小銜接的科學方法與途徑,一定能讓孩子又好又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❺ 學前班和大班的幼小銜接課程的區別,上哪個好
以前咱說的學前班就是上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主要是針對馬上上小學的版孩子。
學前班是教孩權子認字,說話,做游戲一類的;而幼小銜接課程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適應一年級的學習,把孩子的狀態提前從幼兒園的狀態調整至小學的學習狀態。
我孩子馬上上小學了,給孩子報的人合教育的幼小銜接,上了兩周了,課程什麼還是不錯,孩子也很喜歡,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