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課程實施方案活動紀實
① 哪位大大給提供最新的初中課程實施方案要帶每學科每周課時數的那種。急需!!!!
一、初中研究型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落實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體包括:健康向上、明辨是非的生活態度;求真務實、積極探索的學習方式;學習生存、解決困難的實踐能力;善於思辨、嘗試批判的創造性思維;永不滿足、追求更好的人生理想。
(二)分階段目標
目標原則:初中學生與高中學生在身心狀況、知識儲備、社會閱歷等方面有極大的差異。根據這一特點,整個課程的過程將被放長,目標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反復性和遞進性。
(1)第一階段(初一年級第一學期):
以"選題"為載體,學習查閱文獻、網路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演說答辯等幾種常見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識,並通過親身嘗試初步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著重培養以下幾種實踐能力:查閱文獻資料的技能,網路技能,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數據歸類統計的方法,與人談話的技巧,演說技巧,答辯中的臨場應變能力等。
(2)第二階段(初一年級第二學期)
以"課題研究方案的制訂"為載體,在實踐中繼續運用和鞏固已經學習到的幾種常見的研究方法,同時嘗試觀察、實驗等新的研究方法,著重培養: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資料收集、數據整理的科研意識,分析資料、提煉觀點的能力,制訂計劃、獨立構思的能力,觀察生活、具有獨到地分析問題的意識等。
(3)第三階段(初二年級第一學期)
以"實施研究"為載體,在研究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不斷鞏固和熟練各種技能,同時著重培養以下能力:預見困難並進行預防的能力,面對困難的應變和處理的能力,耐挫力和意志力,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協作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多角度思考問題並提出個性化觀點的能力,關注社會、他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等。
(4)第四階段(初二年級第二學期)
以"撰寫研究報告、演示匯報"為載體,重點培養學生以下能力:整理並利用資料佐證觀點的能力,熟練操作、運用各種媒體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條理明晰的書面表達能力,綜合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
二、初中研究型課程的課程結構
(一)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1)實踐性原則。實踐體驗是學生獲取信息,自我完善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初中學生好奇心強,興趣點多,探究欲強,因此課程應當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且新穎有趣的實踐機會,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獲取各種知識和培養各種技能。
(2)指導性原則。教師指導在初中研究型課程中應該發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教師輔導在前,學生實踐在後",不僅有利於避免學生在實踐中的盲目性和危險性,也有利於提高學生實踐活動的成功率並從中獲取自信和動力。
(3)激勵性原則。課程在實施、評價等環節中尤其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激勵。由於初中學生好動、興趣點多但往往沒有長久性、耐挫力弱,這些特點會使一部分學生在課程的半途中失去興趣或信心。因此,課程在實施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給予學生關注和鼓勵。
(4)基礎性原則。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重在體驗,而非結果,教師不應強求學生的課題研究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
(5)安全性原則。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少,加之獨生子女的比率高,表現為自理能力、實踐能力弱,容易產生事故和危險。這種情況下不利於學生在較大范圍內開展活動。因此,尤其需要充分利用起校內、校際和家長資源,不可以放任自流,對於必須的校外活動可以通過信件、電話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安全輔導,完善課題組長負責制,對危險和困難進行事先預見並准備應急方案、家長帶領等形式加以引導。
(二)課時計劃
年級(學期)
內容
時間
周課時
占周課時(35
課時)的比例
初一第一學期
選題
雙周四下午
2
5.7%
初一第二學期
課題方案的制定
雙周四下午
2
5.7%
第二第一學期
實施
雙周五下午
2
5.7%
第二第二學期
總結、匯報
雙周四下午
2
5.7%
(三)課程內容
(1)初一年級第一學期的課程內容是"選題"。要求每個學生圍繞"與中學生有關的生活現象"這個主題,首先利用兩個月時間,分別從文獻資料(報刊、雜志的合訂本)和網路資料中查找出15條可能作為課題的信息;然後通過在毗鄰的七寶中學高中學生中作一次問卷調查,對這些信息作可行性與價值性的判斷,將選題范圍縮小至5個;接著通過與教師或家長作一次訪談,進一步論證選題的可行性與價值性,初步確定一個課題;最後通過演說答辯對課題進行論證和確定。每一次活動前都相應地聽取一次教師的專題輔導講座,活動後填交量表。
(2)初一年級第二學期的課程內容是"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要求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分組,成立課題組,並民主推舉組長,進行分工;成立導師團,每個課題組都有一個導師全程輔導;作好前期資料的收集,論證課題的現實意義;將課題分為2~3個子課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開題報告。每一次活動前,相應聽取一次輔導講座,活動後填交量表。
(3)初二年級第一學期的課程內容是"實施研究"。要求學生依據研究方案進行研究活動,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修改研究方案。教師定期聽取學生的活動匯報,定期開展研究進展交流會。
(4)初二年級第二學期的課程內容是"撰寫研究報告,匯報演示",要求學生根據要求撰寫研究報告,上交各類資料、製作多媒體演示幻燈片,召開成果匯報會進行交流展示。
三、初中研究型課程的組織實施
(一)課程的准備階段
(1)聘請專家指導。學校專門聘請華師大專家對課程進行指導。
(2)培訓教師。學校對即將開設研究型課程的所在年級教師進行專門培訓,確定輔導教師的人員安排及分工。以年級組長為課程主要負責人,各班主任具體實施,全校各任課老師均為可提供咨詢的導師。
(3)學校的物質准備。學校三百餘台電腦全部聯網。落實"亮燈工程",確保圖書館、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的全天開放。列出專項經費,保證課程的正常運行。學校各部門召開聯席會議,為學生的研究活動提供各種方便。
(4)家長動員。召開全年級家長會,發放《告家長書》,充分宣傳研究型課程開設的意義,聽取家長的反饋,尊重家長的合理建議,爭取家長對課程開設最大程度的支持。
(5)學生動員。召開全年級學生動員會,充分細致地做好研究型課程的宣傳、動員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程的組織形式
研究型課程的組織形式分為個人獨立研究和小組合作研究兩種。第一種形式主要用在"選題"階段,要求學生人人參與,並進行評價。第二種形式主要用在"方案制定"、"實施研究"、"總結匯報"三個階段。小組通常為6~7人一組,由學生民主推舉組長負責,分工合作進行研究,每一課題組以及組內的成員的表現都有相應的評價。
課程初期採取學生"蹲班制",在各自班級內聽取輔導講座,開展活動。自課題組成立起採取"走班制",即各課題組在自己導師指定處活動。
(三)課程的實施階段
(1)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學生是主體,教學過程應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自主開展研究活動,這是研究型課程的主要特徵之一。但是這並不否定教師的作用,相反由於初中學生年紀較小,在初中研究型課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比高中更應該得以強化。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針對初中學生研究方法欠缺的特點給予必須的方法指導;針對初中學生耐挫力弱的特點給予及時鼓勵;針對初中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特點給予耐心的咨詢和答疑等。
(2)教學的時空。研究型課程的教學在時間上由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時間通常為聽取課程輔導講座、安排課題組討論、課題組間交流研究進展等。大量的實踐活動和研究工作是在課余時間進行的。
在教學空間上,由於初中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所以研究活動盡可能地在校內完成,校外活動應該要給予控制和引導,不宜過多。
(3)教學中的家校關系。研究型課程的實施不僅要爭取家長的支持和贊同,因為學生家長的職業多樣性、閱歷豐富,家長完全可以成為學校實施研究型課程的寶貴資源庫。家長可以為課題組咨詢、答疑甚至提供一定的在校外場所進行實踐研究的機會,也有助於避免初中學生出校後帶來的安全隱患。
(4)教學的實施。
A.學生方面
a.研究型課程是一門嶄新的課程,所以對研究型課程的特點、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對於學生順利進行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同時也可以激發起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的重視和興趣。
b.通過查閱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演說答辯等形式逐步縮小選題范圍,直至確定一個研究課題。
c.根據老師公布的選題,依據個人興趣、特長填寫志願單,在老師的協調下成立課題組,每個課題組6~7人。
d.各課題組進行討論,民主推舉一人擔任組長,組員依據各人性格、特長進行分工。
e.通過前期資料收集、分子課題、制定研究計劃等步驟後,完成研究方案。
f.進行全年級的開題報告會,各課題組派1~2人依據多媒體幻燈片進行演示匯報。
g.各課題組利用課程時間或課余時間依照研究方案實施研究,並以量表的形式上交。
h.各課題組依據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並上交。
i.各課題組利用文字、模型、圖片、照片、聲像、多媒體等任何有利於表現活動成果的形式進行公開展示和匯報。
B.教師方面:
a.及時作好對家長的動員宣傳和課程介紹工作,聽取家長的意見反饋,改進完善課程。
b.在每次新的活動前進行一次專題輔導講座,發放講義,主要以研究方法的傳授為主,也可以作一些活動中注意事項的提醒、量表的填寫方法等問題。
c.組織、協調、監控課題組的活動。教師在課題組研究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指點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和途徑;組織課題組進行交流和總結,不斷激勵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協調處理課題組內的突發問題和矛盾;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及時糾正學生不恰當的做法。
d.評價。對每一次活動的結果,教師組織量表的評分和表彰,組織學生成果答辯和匯報。
C.家長方面
a.關注研究型課程的進展,關心子女的課程學習情況。
b.成為自己子女的課題的間接導師,給予信息、知識、閱歷等方面的幫助,可能的情況下,為自己子女或其它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研究的機會。
c.參與對學校課程的評價。
四、初中研究型課程的管理
(一)校內成立實施課程的課題組,由校長、校教科研室主任和年級組長組成。學校全面配合課程試驗,負責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動員、輔導和培訓。校外聘請華東師大老師組成專家組。兩個組共同組織課程的試驗,其中課題組負責整個試驗的組織實施工作;專家組主要負責課程的設計、試驗監控與指導、試驗結果分析與總結。兩組定期開會協商,日常保持密切聯系與溝通。
(二)年級組內的全體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均為課題組成員,按照學校和年級組的要求,具體負責課程的組織和管理。學生班幹部和課題組長也應參與對課程的管理。
(三)按照預先設計的課程實施方案、評價方案、課程監控量表與評價量表等組織課程實施,並隨時研究解決實施中的問題。每一階段試驗結束,進行相應的總結,提出下一階段的目標、任務和實施步驟,並根據實踐中提出的問題修改原有的方案和量表。
(四)課程實施中隨時注意積累相關資料,分階段調查學生的感受和進展情況,隨時分析各種相關數據,為本課程的建設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五、初中研究型課程的評價
(一)對研究型課程指導者的評價
對研究型課程指導者的正確評價有利於激發教師在課程開設方面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對課程指導的評價由校長室、教科研室、教務處共同完成。通過所指導學生的研究成果質量、所指導學生的問卷反饋以及其在課程實施中所發揮的作用而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定:指導者熱情,學術水平與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導課題設計的能力,指導學生組織課題研究的能力。對研究型課程指導者學校給予適當評價,對優秀者給予獎勵。
(二)對學生課程學習的評價
初中研究型課程的學生評價必須遵循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貫徹初中研究型課程的目標。初中學生實踐能力較弱,知識儲備量小,興趣點容易轉移,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身心正在經歷最為明顯的發展和變化,這些特點就決定了研究型課程在對初中學生評價中必須依照以下的原則進行。
(1)實踐性原則。對於初中學生的研究型學習不能太注重成果,而應重在引導他們體驗參與整個研究型學習過程。在評價中,應該多關注他們"是否做了",不必太關注"做的好不好"。因此在量表設計以及評分中側重於對已經完成研究任務的學生的鼓勵評價。
(2)階段性原則。對於初中學生的研究型學習評價可以採用分階段評價的方法,不斷地為學生制定一個個小的目標,有利於激勵他們去完成。成功的學生可以獲取動力,失敗的學生在下一階段又是新的開始,比如在"選題階段",我們分查閱文獻、問卷、訪談、演說答辯四個步驟進行階段性評價和表彰,這是所有的學生都自覺地完成了這一階段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多元性原則。對於初中學生在研究型學習中的評價不應只由教師來決定。教師往往對學生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會導致定性、定量評價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學生希望自己能夠從其它方面獲得鼓舞自信的肯定。因此,對於學生的評價由多方面來進行往往顯得更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問卷、訪談量表中設計了由被問卷人、被訪談人給學生打分的欄目,在每次課題組織活動中還要求組長為組員打權重系數,組員對組長進行評定等方法。
(4)激勵性原則。運用表揚、發獎、勉勵等方法激勵學生的做法應該貫穿於整個研究型課程之中,無論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遭受失敗的時候,無論是在量表評分的時候還是定性評價的時候,都應以激勵為主。教師對於學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勵也許正是日後學生努力培養這種習慣並最終取得成功的動力所在。
(5)發展性原則。在初中兩年的研究型學習的時間里,正是學生身心發展變化最快的兩年,他們的課題研究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入佳境。因此對於初中學生的評價應以後期為主,後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們比較好的水平,對於前期的研究型學習應以鼓勵參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