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改革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學生主體地位

發布時間: 2021-02-21 03:17:19

⑴ 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的全面實施。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是當前面臨新形勢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更新教學觀念
新課改實施以來,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到新課改中來。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前教科書側重呈現式,呈現了傳授內容的過程和結果,而現在的教科書則突出探索的過程,就要求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摸索出結果。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拋棄滿堂灌的做法,要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實踐、總結。這樣,對於備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一節新課,如何鋪墊,創設情境,在教師精心備課中無不體現了以生為主,以師為引導作用的新課改要求。在復習鞏固環節中,教師與學生共同訂正。在總結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我們有哪些新的收獲?」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創新教法之路,只有教法創新,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
二、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也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一個非常融洽的師生關系帶來了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同學們個個情緒飽滿。他們懷著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這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展示出來。老師懷著對學生的愛在課堂中解疑釋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教師起引領主導的作用。假如沒有融洽的師生關系,課堂不是一潭死水就是亂哄哄一片,連正常的教學秩序都難以維持,怎能談得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佔主角唱大戲。所以,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沒有教師工作的激情,就沒有學生學習的熱情,就無法實施新課改條件下課堂教學改革。
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新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有效的教學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1.善於創設情境,設計疑問,讓學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發思維。
古人雲:「學貴有疑,疑則進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善於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新問題,或者對新知識巧妙的鋪墊並適時加以引申,先讓學生發現新問題,再通過探究、分析、討論等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去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2.在課堂上改變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通過學生的有效參與,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具體操作等都應盡量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絕不可以越俎代庖。讓學生在多種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總之,面對新課改,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和更新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反思、總結出一條更好的途徑,形成高效型新課堂,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⑵ 新課改中如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淺析新課改如何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結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追求「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宗旨。為了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理念,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教學突出的問題與對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樹立學生主體觀,科學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的全面實施。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是當前面臨新形勢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現在談談我的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學習語文,在課堂中去積極思考,自覺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如何激發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想,首先要去關愛學生,用自己的真情對待每一位學生,用老師的真情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要講究授課藝術,不能死板,要學會在幽默詼諧,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講授新課。再次,教師上課時要把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覺學習語文的樂趣。培養學生學語文的方法很多,關鍵是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進而更好的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二、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也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一個非常融洽的師生關系帶來了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同學們個個沒有怨氣,情緒飽滿。他們懷著對老師的愛,對語文的愛,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大膽質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這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展示出來。老師懷著對學生的愛在課堂中解疑釋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教師就引領主導的作用。假如沒有融洽的師生關系,課堂不是一潭死水就是亂哄哄一片,連正常的教學秩序都難以維持,怎能談得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佔主角唱大戲。所以,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沒有教師工作的激情,就沒有學生學習的熱情,就無法實施新課改條件下課堂教學改革。 三、教師多加鼓勵,讓學生嘗試成功喜悅。 由於語文學科基礎性,加之農村學生語文基礎普遍薄弱,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難度較大。為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我們在教學和布置作用時可以分層設置。對於學困生來說,老師設置一些淺顯易懂的問題讓他們思考,即使回答的不夠全面或只是沾邊兒,我們也對此大加贊賞,藉此發揮抓住閃光點表揚他們,讓他們嘗試成功的喜悅,克服畏難情緒的信心。對於大部分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認真自學,勤於思考,大膽探索,在攻克難題和摸索規律中盡情享受成功的快樂,從而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機械地,呆板地接受新知識的途徑,進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四、切實改變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改的需求 新課改實施有以來,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到新課改中來。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前教科書側重呈現式,呈現了傳授內容的過程和結果,而現在的教科書則突出探索的過程,就要求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摸索出結果。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拋棄滿堂灌得做法,要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實踐、總結。這樣,對於備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一節新課,先如何鋪墊,創設情境,在教師精心備課中無不體現了以生為主,以師為引導作用的新課改要求。在復習鞏固環節中,教師與學生共同訂正。在總結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我們有哪些新的收獲?」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創新教法之路,只有教法創新,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 五、讓學生主體參與課堂實踐活動 強化學生課堂主體作用,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中解放思想,主動實踐,積極探索,總結規律。 要多觀察。勤多思考。通過觀察,我們對一個問題有了認識。但要弄清它的本質,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去勤於思考。只有勤於思考,我們才能揭示問題的來龍去脈,才能把新舊知識點聯系起來去全盤分析,才能找出問題的症結。只有勤於思考,才會使學生的思維更敏捷。多討論,多合作,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將學生四人或六人分成一組,讓他們在一起自由討論,發表不同的看法與見解。他們在合作探究討論過程中學會了參與,學會了傾聽他人,更學到了他人的長處,發現了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體驗了合作的快樂。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必須擺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既要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求索,不依不賴,大膽設疑,敢於鑽研,而教師要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勇於改革,做學生學數學的引導者,領路人。 總之,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個有機整體,只有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⑶ 新課改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可有可無

不是的,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善於學習的方法,但是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按照一定規范循序漸進,教室的作用更為重要了。

⑷ 如何處理新課程標准下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借鑒國外的先進思想,大膽地發出「以人為本」的呼聲,在教育領域則主張「以學生為本」。這原是一種教育進步、良性發展的表現,但遺憾的是,有的同仁卻走向「極端」,進而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它與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水火不相容,是彼此互為否定的。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強調創新、變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淡化知識傳授。這給教學效果一向「少、慢、差、費」的語文學科,帶來了一次絕佳的發展機遇。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強調自主探究,突出了開放意識、民主意識,學生自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表現欲都被激發出來。「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變。然而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一分憂慮:學生活動成為一種時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讀,便「左鄰右舍」或幾個學生合圍而坐,展開討論,還有當堂辯論,動作演示,聲樂熏染等等,課堂變得熱熱鬧鬧起來。熱鬧之餘,不禁令人深思:這種過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主導性,甚至否定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這應該是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嗎?不是,斷然不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滿堂鬧」的狀況,是我們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認識和做法出現了偏差,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 學生主體地位過分突出

1、 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片面追求自主探究

不少教師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迷惑、偏差,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絕對化的傾向,不是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學習方式,而是讓教學內容來迎合學習方式。一些學生自主學習陷入困境,對新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無策,學習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其實,在教學生沒有知識經驗基礎的課程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不能不顧及學生實際為探究而探究,仍應以引導講解為主、自主探索為輔。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講解,學生充分探究、交流、討論與合作。

2、過分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而忽視、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
有的教師讓學生自己提學習內容,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學習夥伴由學生自己挑、 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教師則在做旁觀者,任學生自由發揮。這樣的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虛假的主體性。教師主導作用的喪失,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受到了他們自身水平的限制,就會使他們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層次上停滯不前。如果課堂缺乏教師有效的組織管理,必然會導致課堂的失控和低效。所以,新課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充分發揮好教師的引領作用。
3、小組合作學習泛濫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但是,有些教師只是由於過分依賴小組合作學習,什麼都讓學生小組合作,令學生不知所措,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學習時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忽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合作學習次數過多,泛濫使用。這樣做很有可能使學生養成學生浮躁的學習心境,形成低效率的學習習慣。這種現象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求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似乎合作學習就是學生的事。教師允許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就行了,至於如何開展合作學習,如何組織學生學習,合作學習方法與要求是哪些等的問題,教師則不太關注。

事實上,在學習方式的變革過程中,不是通過學生的變來帶動教師的變,而是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來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如果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只注重學生主體性而忽視教師指導性,學生就會放任自由,課堂就會出現混亂局面。然而,教師作為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在實施這種學習方式時,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技巧。如具備對異質性小組進行調控、促進等組織技能,及時地論斷與處理問題,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要進行辨別、分析,並對學生進行幫助,對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的調控和促進,並通過新課導言的設計,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合作學習的沖動和願望。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個人和小組的行為期望傳遞給學生,從而激活學生的互動技能和社會技能。在合作學習中要多走動和觀察、傾聽,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規律,讓學生去探索,會發現,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

二、 正確認識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地位

(一) 教師的主導性

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認為發揮主導作用就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安安靜靜地聽講,教師連珠炮般的提問,學生如流水般地應答。當然,教師的「講」與「問」是需要的,特別是在關鍵處,教師的精講、精問往往起了畫龍點睛的導向作用。但不能走極端,認為教師的每句話都必要。主導的根本含義應是「引導事物向某方面發展」。教師主導就應引導學生向著理解問題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據此,筆者認為,「主導」的本意應從下列兩方面考慮:一是教導。意即教育、指導、引導,重在給學生「指明方向,引導上路」,全面發展,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與發展,學會共同生活。二是輔導。意即輔助與疏導。針對學生課內外學習中發生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予以輔助、幫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導一樣。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三個角色: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激勵者。

1、教師首先是一個指導者
作為教師首先一個指導者,應幫助學生明確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對學生要探究的問題要給予指導。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分析透教材,讓學生首先能知道自己要通過這種活動獲取什麼,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是什麼?怎樣與教材聯系起來,又怎樣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學生們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作為教師首先給他們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要讓學生們在這些氛圍中發現問題,有進一步研究的興趣,而且是沿著教材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找到興趣點,探究點。

2、 教師應該還是一個組織者

教育教學中,教師擔任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組織者,組織學生如何理解教材,組織學生如何有序地學習,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另外教師還要組織學生的各種活動,當同學們把自己收集來的各種資料整理成文,並得出自己觀點時,作為教師應當幫助同學們創設、營造和維持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積極的學習氛圍,及時延伸學生們的學習熱情,組織各種交流活動,比如:討論會,答辯會,辯論會。在交流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抓住主要問題,組織好學生共同探討,研究。隨著交流的深入,組織好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求同存異達成共識。
3、教師還是一個激勵者
作為教師應把同學們通過艱苦努力獲得的東西應視為最寶貴的財富。不管它是一個小小的問題,還是一個有創意的想法,總之是孩子們思想的結果。教師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除指出不足之外,要給予極大的鼓勵,可利用多媒體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信息,把他們的成果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讓更多的人欣賞鼓勵他們這種探索精神。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型學習,更有利鞏固學生的研究熱情。對於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表揚,學生 會從中獲得力量,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 學生主體地位

所謂「主體」,在教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教師「以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其中,學習主體的主動努力程度往往決定其學習的效果。廣義的自主學習除了學校教育外,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個人自學在內的一切有目的、個性化的學習活動。要求教師處處教導學生善於自我反饋、自我監控,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指導、自我反應、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以及自我評價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自主性、獨持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1、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性特徵表明學生是自己行為的主人。他們有權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切行為,包括能否接受教育、如何接受教育,都要受到自身意識的支配。學生的意識,一般說是在教育者的影響下形成的,但這種主體意識一經形成,就具有明顯的獨立性,表現為對外界的影響具有分析、判斷和選擇的傾向,凡事都要經過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抉擇。

2、 獨特性

學生學習的獨特性,實際上也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它是學生主體的一個重要表現。它表明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自己內在世界的鮮活、生動、獨立,是不可重復、不可再造的價值主體。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針對學生學習的獨特性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被我們乃至世界各國教育界作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每個學生由於遺傳因素、家庭條件、社會環境和教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差異,甚至是很大差異。可以說,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都是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素質組成的一個獨特結構。在這個獨特的整體素質結構中,總會表現出某些方面的優勢和特點;同時,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點,即表現出個體內在素質之間的差異,表現出不同於他人的獨特個性。
3、能動性

學生的能動性主要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覺、積極和主動的特徵。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是人類認識的本質特性。這一本質特徵在各種形式的認知中體現出來,學生的認知也不例外。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學生作為能動的認知的主體,他不是像一面鏡子似的直接地反映客觀事物,也不像錄像機那樣,機械地把教師講的或外界的信息錄取和儲存下來,而是經過自己頭腦的認識加工,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把外在的知識、信息、要求、影響等等,內化為自身的東西,形成為主體的認知、經驗和行為品德。
4、創造性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主要是掌握人類認識的成果和經驗,憑借自己的智能去了解掌握他所尚未知曉的知識,並能運用它們,就應算是創造力的表現。學生學習的創造性,是學生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它表明學生在學習這一特殊的認知-實踐活動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內在意向,具有無限潛力。我們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5、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學生主體在認識-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識與行為等方面的特徵,它是學生主體性形成的基礎所在。主體的發展,不僅僅是某個方面或部分的片面發展,能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內涵和實質。

三、 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

1、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和恰當的教育方式
我們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而教師能否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關鍵在於教師持怎樣的學生觀,採取怎樣的方式。
學生觀,是對學生的本質屬性及其在教育過程中所佔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傳統教育把學生僅僅看成是教育對象,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來影響的客體,是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這種學生觀必然導致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壓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學生是正處於成長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們的主體性發展水平,誇大其主體性發揮范圍,忽視教師的作用,跟低估、壓抑學生主體性一樣有害無益。正確的學生觀是既要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客體,從而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又要把學生看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主體能動作用。
教師教育方式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定行為模式,教師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在認知、情緒、自我評價等多方面的發展。放任型的教師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沒有必要多過問,課堂上我講我的,學生聽不聽無所謂。權威型教師認為,教師是知識的權威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只有民主型教師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尊重他們的人格與才能,經常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並可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教師應當盡量想民主型教師靠攏。

2、樹立正確的「教育對象觀」,創設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

以民主、平等的態度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及其選擇,使每個學生都成為社會有用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教育上,雖有相對的統一要求,但個體的差異及其發展則是絕對的。過去,我們過多強調統一性,而忽略學生個體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的少。課堂教學決不是消除差異性,而是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發展的條件,促進其更好地有選擇地發展。所以要把上述的統一性與差異性很好地結合起來。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具有「三童」:童心、童趣、童志。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過去,對待學生的插話,不少教師認為是「耍小聰明」「出風頭」,甚至是「目無師長」「破壞課堂紀律,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往往惱羞成怒,加以斥責、諷刺,有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實,是金子都會閃光。達爾文曾被稱為「沒出息的學生」,愛因斯坦曾被老師叫作「笨蛋」,數學大師華羅庚因語文成績不佳而備受歧視,文學巨匠錢鍾書的數學曾考零分,差點與大學無緣。有的孩子思維活躍,卻看來「貪玩」「不聽話」、違背常規邏輯,甚至「遲鈍木訥」。面對千變萬化的課堂情境,教師的職責就要善於發掘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獨特之處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潛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殺和毀滅。
3、將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納入教學目標是教與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教師和學生活動的定向、內容、方式、方法及結果的評價,都受到教學目標的制約。只有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納入教學目標和教學程序,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學目標,主要抓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現代教學目標不僅重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目標,而且強調通過知識教學發展能力和滲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標。但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思想教育的滲透,都是在學生主體自主、能動、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實現的教學目標,不能將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排除在外。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不能只是把知識「展示」、「告訴」給學生的「流程」,應設計學生如何主動地學的程序。在設計方案中應體現: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可能出現的困惑以及教師可能提供的幫助與策略。課堂教學想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就應從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到留作業、批改作業、出題考試,全部和學生商量著進行。通過商量,把教師的正確要求變成學生自覺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

4、重視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是構成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師學法指導得好,學生掌握學法,其學習主體性就發揮得好,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得活躍而主動。「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學會獨立地獲取和選擇教學信息,培養學生自主的、創造性的學習能力。但在現實教學過程中,重視教法,輕視學法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學法指導作為課堂評價標准,以強調在「教」中,注重「學」,進一步擺正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師主導下,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這非常重要,千萬不可忽略了教師的主導性。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既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主體性地位,又不應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效的協調統一才能實現新課標的目的。

編者點評:

很欣賞本文作者有這樣冷靜的辯證思維。

從思想政治領域的「寧左勿右」到目前教育界的「一提素質教育,就不要考試」,「一提發展性評價,就抹去了批評與否定」,長期以來,我們承受了太多太重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痛苦」。

為了防止我們的課程改革,在高調、熱鬧的掩蓋下,走向形式化與虛假化的似是而非,甚至步入歧途,本文作者冷靜而清醒地論證了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兩者的辯證關系,點明了片面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危害性與保證教師主導地位的重要性,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鍾。

而這,正是本文的價值所在!

⑸ 在課堂教學中的怎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應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是學生智慧火花迸發的場所,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經歷場。但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信息的呈現和傳遞,注重教師的表現,關注教師的授課技巧。隨著學習心理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學生對知識內化的過程,相應的課堂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由關注教師的表現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是落實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當教師成為學生學習促進者的時候,關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設計教案,而是課堂的組織和學生知識的內化方法」。因此教師如何組織課堂,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達成知識的自主構建是課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難點。下面就如何提高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談自己的幾點思考。一.精心進行課前預設,恰當、具體、可測設定學習目標。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在讓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時候,要拓展課堂空間,豐富課堂內涵,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要充分的解讀教材,了解各種版本教材對知識內容的設定,進一步內化課標要求,為設定教材目標奠定基礎,為學生學習制定恰當、具體、可測的學習目標。二.了解學情,是發揮學習學習主體的基礎。 教師課前預設是鑒於教師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否適合學生,必須進行課前調查,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尊重兒童的心理特點,制定學生學習的起點,因此了解學情是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三.科學設計學習流程。 課堂的學習主體是學生,不是教師,教師只是課堂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課堂的編外學生。教師在設計學習流程的時候,更多應將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而不是自己教學技藝的提升。如何設計學習流程,是教師理念轉變的重要體現。是否我們應從教中心轉向學中心,關注學生如何學習、怎樣學習,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更多的在於知識內化、素養的提升,而不是知識本位的課堂。四.優化課堂結構。 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我們就不能越俎代庖,就如同不能代替學生感冒一樣,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在課堂上我們創設情境引入學習主題後,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然後根據我們預設的學習流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主動的學習。 羅傑斯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助產士」和「催化劑」。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內部需要、動機、興趣、能力、知識經驗等方面。並認為學生有自己制定學習方案的權力和義務,同時也有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創造、自我評價的權力。當學生能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的目的有關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當學生負責任地參與學習過程時,就會促進學習;涉及學習者整個人(包括情感與理智)的自我發起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當學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評價為主要依據時,獨立性、創造性、自主性就會得到促進,我們教師是學生的同修者。當學生發現問題後,遇到困惑時,利用學生資源,發揮學生的作用,解決學生的問題,我們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五.合理設定學習小組,發揮小組的協作作用。 按照羅傑斯的人本思想理論,學習過程不僅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學習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過程。他反對把學習過程簡單地理解為學生獲得某一知識的過程,認為學習過程應是學生獲得相應學習方法、促進其健全人格形成的過程。他提出的促進學習者自由學習的方法有「同伴教學」、「分組學習」、「交朋友小組」和「探究訓練」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不僅可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責任心、上進心、合作能力,改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機,通過「探究訓練」,學生可以更好地獲取知識,還可獲得探究的方法,發展其自主性、創造性和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設定學習小組,根據學習情況分層設定學習小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協作學習,解決疑難問題。 總之,新課改下,教師一定要努力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掌握技能和發展能力.由於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和志趣、特長不盡相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要創設條件,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真正提高課堂效益,推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

⑹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意味著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答案

談不上服務,我覺得是教育理念的轉變,畢竟交給他們的東西是他們1生存的籌碼

⑺ 如何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在其前進的步伐中也與時俱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產生,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新課改隨之產生,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課改當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注重角色轉變,改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為了能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均作了大量的積極的探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也努力研究與探索,以下是本人的幾點膚淺的認識與做法。
一、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意識
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已被大多數教師所認可,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沒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以自己的教學為中心,讓學生圍繞著自己轉,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參與討論或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真正主體。
二、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師生互動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自身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這純粹是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二政治上冊第三課第二框講到中學生早戀的問題時,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中學生談戀愛利大還是弊大」。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中學生談戀愛利大於弊,反方則認為中學生談戀愛弊大於利。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會到了主人翁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知道中學生早戀的害處,不要試圖去嘗試。
2.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森林資源分布特點及現狀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森林資源情況。
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森林的作用」「森林保護及招毀之現狀」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通過這種活動教育學生如何去珍惜和保護森林資源,特別是從我們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增強保護資源與環境的意識,積極參與各種植樹造林活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三、培養學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只是聽的多說的少,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沒能充分地得到發展。
對此,作為教師應該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要教學生這樣,還不如教學生為什麼這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快樂學」。
1.教會學生如何「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有的同學認為,開卷考試不必看書,考試時再帶書進考場「翻」就得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如何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學生在政治科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追溯問題的根源,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社會上的各種熱點問題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會學生如何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有選擇題、辨析題、材料分析題等,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捕捉與利用有效信息,導致影響自己的中考成績
總之,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才能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快樂」。

⑻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倡導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以激發學生的

激勵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策略。
一、 愛生──激勵性評價的基石
誇美紐斯曾這么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慾望是由老師激發起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他們;假如他們和善地對待他們的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願進學校而不願停留在家裡了。」,由此可見,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善待學生,那麼就會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學生、激勵著學生去積極思維,用心學習,克服困難,走向成功。「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學生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羅素的這句話更讓我們體會到,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會起到多麼大的作用,教師只有對學生抱有強烈的愛,寬容的理解,誠摯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創造激勵學生學習的感情基礎,造成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氣氛,「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很難想像,一個眼裡總是看著學生的缺點,對學生沒有半點喜愛、平時對學生一味「高壓、打擊、訓斥」慣了的教師,某一天,他突發奇想,想要激勵學生會是什麼樣子。恐怕學生只會把這種激勵誤認為是一種虛偽、一種諷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觸教師、甚至仇視教師,個別的學生也許還會產生過激的言行吧。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激勵性評價作用的重要手段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把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組織者、促進者、啟發者、幫助者、激勵者,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多元激勵性評價。如:在朗讀教學中,數名學生朗讀課文後,即可讓他們分別談談自己朗讀的效果如何、優劣在哪裡,再相互之間評一評誰讀得更好、好在哪裡、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進的,然後再讓其他同學進一步的評議,最後教師做總結性歸納補充。學生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並不斷改進自我。再如,作文教學中進行的習作互評、互改、組內評議、集體點評等都旨在以學生激勵為評價主體,通過學生互評互議,構建各抒己見、張揚個性的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自信心的作用。
在這里尤其要注重發揮同學之間的互評作用,事實證明,來自同伴之間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美國一位名叫海倫的教師,在教育後進生效果不佳時,想了一條「妙計」:讓每個學生用紙寫下其他同學的優點,然後海倫再把每個學生的優點集中起來,抄在一張張小卡片上,分發給每一個學生。學生們看到「優點單」上寫的自己的優點,一個個驚喜萬分,這張並不起眼的小卡片,讓優秀學生的優點更加突出,使他們更加自信,同時也使那些有這樣或那樣缺點的後進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增加了自信。海倫的學生中有位叫邁克的青年軍人──—這個當年因上課搗蛋而被老師用膠帶封住嘴巴的學生,後來還把這張卡片帶到了越南戰場上。他陣亡後,人們從他的衣袋裡發現了那張因折疊、磨損而破舊的、有的地方還被粘貼過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學們評述而由老師親手抄寫的邁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見,同伴間的激勵,更能使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產生強大的動力,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
三、適時、適度──激勵性評價得以有效發揮的保障
開展激勵性評價重點在於如何抓好契機,也就是說老師要善於做「及時雨」。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去鼓勵,「雨」要下得及時,既不可久旱後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課堂上,當一個學生盡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難的時候,教師就應當堂表揚他;當一個學生回答問題錯了的時侯,教師也應先肯定他勤於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然後再鼓勵他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適時適度的激勵表揚,學生學的專注,也學的開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現在談到激勵,許多人認為就是要把學生往好的方面評價,不好要說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揚、鼓勵。誠然,這種積極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揚將會使學生對自己沒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認識,會讓他造成自我感覺太好、自信過頭,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的局面,反而不利於他們進一步的成長。我們必須意識到激勵不等於表揚,批評也是一種激勵,無原則的表揚只會適得其反。當然要注意的是,批評時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時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否定性評價,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也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對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進步發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勵。

⑼ 新課程改革 如何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1.教會學生「看」書。
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3.教會學生答題。
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