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和學科整合
⑴ 綜合實踐活動怎樣與各學科有效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相互滲透的依據
第一,兩類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兩部分,活動課程和學課程都以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只是二者發揮作用的角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學科課程的目標側重於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系統文化知識,具備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致力於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活動課程的目標則在於通過各類實際活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
第二,兩類課程在內容上的互補性.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同內容的知識的互補.眾所周知,學科課程的知識內容是根據各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系統組織的,一旦確定,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宜隨時推陳納新.這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替頻繁的今天,成為學科課程的一個明顯的不足之處.活動課程則不同,其內容的選擇有較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可以根據需要因時因地迅速調整,納入一些有價值的「即時信息」,如在科技活動中介紹有關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團隊活動中收集介紹最近的國內外時事等.這樣,活動課程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科課程內容滯後的不足,保證了學生所學知識在時間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識的互補.學科課程的組織形式決定了其內容側重於成鏈狀排列的分科系統知識、理論性知識,這些內容,從知行結合的角度講,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內容,學生從學科課程中學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對於操作技能的具體實踐和道德品質的行為表現則相對不足.活動課程的內容多是圍繞一個個問題或活動主題來組織的,呈立體狀的結構,側重於綜合性知識、應用性知識.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知識並不像課程中的知識那樣以分門別類的形式存在著,它們是理論性與應用性、分類性與綜合性等多種知識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體.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識內容相互補充、有機滲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既可以系統地學「深」,又能聯系實際學「活」.
第三,兩類課程在學習活動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理論,我認為,在學科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對於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有人認為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這一觀點做到了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習活動方式,但是沒有抓住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徵,表述不夠恰當.考察杜威的活動課程和當前我國部分實驗學校的做法,可以看出,「從做中學」才是活動課程應採用的較合適的基本學習方式.離開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從做中學的基本方式,活動課程將不成其為活動課程.
那麼,學生在學科課程中的接受學習和在活動課中的「從做中學」是如何相互促進的呢?兩種學習活動方式的互促關系是通過二者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在彼此之間遷移而實現的.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一方面,學科課程中的接受學習適合於學生學習大量的間接經驗,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這為活動課程中的「從做中學」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學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另一方面,活動課程中的「從做中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親自參與和自主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體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用於接受學習,有利於克服過去在接受學習中常有的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弊病,達到對學習材料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良好效果.其動手操作能力則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科課程中的活動的質量.
第四,兩類課程在功能上的整體優化性.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在功能上的區別是由二者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方式上的不同特點決定的.學科課程所選擇的知識內容使其成為學校完成傳遞和傳播人類文化遺產任務的最重要媒介.它採用的接受學習活動方式便於教師經濟有效地同時向許多人傳授知識,這決定了它在普及基礎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具體到學生個體,學科課程則有利於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培養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學科課程只能給學生提供很少的實踐機會,內容難以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在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動課程內容的即時性、實踐性和「從做中學」的活動方式則決定了活動課程具有可以彌補學科課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經驗,並培養創造才能.3.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他們的特長.4.加強中小學課程的社會適應性.這是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補充,同時二者還相互促進.
三、目標
1、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生物學科教學的相互滲透.
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生物教學內容的整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教學方式的整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培養創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礎上構建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理論體系.
2、 用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探索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規律、形式和方法,為學校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的依據,建構開放的教育環境,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途徑,總結培養學生創新能斬的實踐經驗.
3、建構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根據各學科教學的內容、任務和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的要求,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有關理論和規律,總結出一套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模式、教學技術和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活動素養與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整合的策略
1、挖掘學科教材內容,對教材重組和延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許多學生要麼提不出問題,要麼提出課題太大而無法實施。實際上學科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問題庫」,在學科中隱藏著大量與自然、社會、生活有關,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對學科知識進行分析、梳理,從整個上把握教材體系,然後根據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找到課程生長點,對教材進行重組,引導學生主動提出探究的問題,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體系,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研究課題和理論依據。如,在高一年經濟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股票、債券、存款、儲蓄保險」這些知識進行比較分析,重組和延伸,模擬制定一份家庭理財投資計劃方案。這樣,學生通過對幾種投資行為的利弊進行比較並根據模擬家庭的實際情況,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制訂出一份家庭理財投資計劃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學科知識,「圍繞」「家庭理財投資」這個研究課題,深入探究,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恰如其分應用到綜合實踐活動中去。
2、以學科教學為載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需要和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定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這樣,小小的課堂也可以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的大世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比如在高二年學習「人生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貢獻」這個課題內容學習時,結合班級的主題班會開展了「人生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貢獻或索取」的辯論賽,讓全班同學參與其中,在辯論賽准備過程中,學生搜集大量信息,拓寬了知識面;在辯論過程中,學生以積極主動姿態發現對方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指出,培養學生質疑與批判精神,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在辯論評價反思中,學生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辯論內容、選手的表現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從而培養自己對他人和社會責任和團隊精神,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促進人文素質的提高,而這正是綜合實踐活動所倡導的精神實質。
3、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激活學科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各學科的教學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學科中的間接經驗,遠離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缺乏時代感,因此,長期以來,各學科教學,不同程度存在「死氣沉沉,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而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開放型的教學活動,它打破知識界限,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有利於吸取最新知識。因此,在學科教學中,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在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搭起橋梁,讓學生應用所學學科知識,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和魅力,促使學生以積極心態投入到學習中,為各學科教學注入一般活水,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如在學習「價值規律內容和作用」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對枯燥的理論有更深刻理解,我設計了以「在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提出子課題的內容,完成一篇社會調查報告。這樣,在調查過程中,學生將枯燥價值規律理論知識和活生生的市場現象有機結合起來,嘗試用所學的理論去分析經濟生活中的現象,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和魅力。
4、將綜合實踐活動課先進教學理念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是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通過親自體驗來解決問題的自覺學習;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課題的探究學習;是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合作學習。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不僅意味著一門新的課程形式的誕生,更主要是一種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理念的生長,其著眼點就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論,樹立綜合的教學理念,將綜合性理論自覺轉化為教學實踐,並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使各學科教學變為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性教學,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從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從而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⑵ 如何做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對學科邏輯體系的一個突破,是學生對學到知識的綜合運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脫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要選取一些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內容和主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注重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學會智慧而富有創意地、自由而負責任地、健康愉悅地生活,現代信息技術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正處於信息時代,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伴隨著計算機游戲,他們具有較強的求知慾,眼明手快,他們對枯燥的課文、抽象的理論感到厭倦;他們對單向的教材和純文字的媒體不感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合理地選用信息技術,使綜合實踐活動課取得較好的效果。信息技術主要指一系列與互聯網、校園網、教育網路、多媒體計算機等相關的技術。通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促進了教學模式與教學結構的根本改變,改善了教與學的效果,教與學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隨著社會對信息人才的需求和計算機已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因此很有必要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才能跟上時代步伐,適應時代的需求。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主要特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能夠發揮出新技術、新觀念、新思想的優勢,通過教與學把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現代信息技術融為一體,這種學習方式應當做到同步發展。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具有了現實的親歷性特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強調了學生生活實際、科學、社會之間的聯系,關注學生身邊的社會發展、生活問題、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在實施中,自主活動,親自實踐,親身體驗,使學生通過活動實踐、實際操作、親自經歷獲得正確的價值觀、態度、情感,以及與人交往、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具有了雙向挑戰性的特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問題的提出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具有意義、感興趣的問題,學生也可以自己提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好處是不確定因素較少,理性程度較高,問題比較成熟,比較容易指導,但是學生的特長、興趣、想像力發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自己提出所關注的問題能夠發掘他們的潛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三)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具有了相互協作性和自主性的特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具有了雙向挑戰性的特點和相互協作性的特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協作性是指學生進行學習時進行協商和交流、小組討論,進行情感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互動、互相學習,共同參與學習任務的完成,進行任務實踐和問題的研究。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自主性主要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和行為,不能完全依靠教師傳授技能和知識,主要是做好學生的實踐過程。
(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具有了廣泛的開放性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學習過程、學習內容的開發。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是來自學校常規教育和社會問題,也有來自學生特長、愛好、興趣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當滿足。學習內容的開發,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行個性化、自主的學習。
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方式
(一) 為了使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學習,應當發揮網路優勢
小學高年級學生應當自主地建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相關的資料網站,使信息反饋更加及時,交流更加方便,為師生交流提供了平台。相關課題資源網站可以建立論壇,學生遇到問題可以發帖到論壇相應版塊,同時也可以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對網站程序安裝和版塊內容設定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科學指導,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進行學習,學會對材料進行分析整理的能力。
(二) 科學地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為突破口,從事綜合實踐活動
針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和重點,教師應當製作一些優質的多媒體課件。這些優質的多媒體課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激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外部刺激。採取多媒體進行教學比較容易導入新課,為接下來的教學設下懸念,或打下伏筆,學生的求知慾望得到激發。在此過程促進學生體驗生活,面向生活並學以致用。
1.現代信息技術應當成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重要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應當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具有探索性、現實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應當打破學科界限,使各學科的知識得到綜合地運用,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學生和教師缺乏一定的信息和知識。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查閱需要的信息,從而使探究效率得到大大地提高。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能夠實現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網路環境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和自主學習的條件。網上資源是開放性的學習資源,不受地點、空間、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在網路中進行交流,查閱需要的資料,從而做到真正的自主學習。學校可以利用學校的校內網建立一些綜合實踐活動的相關專題,實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3.科學地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開展互動合作式學習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中,採取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一起進行交流和討論,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小組成員之間通過競爭、結成夥伴、辯論、討論等形式,使學習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活潑、生動。無論是活動的具體實施,還是活動方案的設計,都離不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甚至學生與社會、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密切合作。讓學生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集體探討、自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主動探究意識。
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強對教師進行培訓
加強對教師進行培訓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前提。要想實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科學整合,就應當加強信息技術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培訓。逐步提高教師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理論水平,加強對信息技術的認識。
(二)教師應當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變了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就應當轉變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結果的評定者、過程的設計者、知識的權威者、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要樹立科學意識、創新意識、主體意識,努力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
⑶ 如何將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整合
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堂結合首先將數學的基礎知識講解的靠譜。
⑷ 如何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課程整合
一、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背景、意義
改革學習方式,崇尚改造,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為此,在基於新的學習哲學重建各學科領域的同時,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變以接受學習為主體的學科學習方式為以自主探究為特徵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提供了獨立的實施領域.我們知道,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之間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存在緊密的聯系.綜合實踐活動中所需要的知識是以學科課程為基礎的,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綜合運用在學科課程學習中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自主獲得的知識以及問題解決的基本能力又促進學科課程的學習,有助於知識的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可以在學科課程中產生,學科課程的知識又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和擴展.但由於綜合實踐課程沒有課程標准(只有指導綱要)沒有教材,沒有教參,沒有專職教師,沒有評價標准.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舉步維艱,難以得到全面實施,為了使綜合實踐活動課成為常態課,我們在實踐中積極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特別是生物教學如何相互滲透,再將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生物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更強有力的促進教育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與各學科課程有著本質區別的新的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在談到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的關系時提到:「各學科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提升;綜合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在各學科教學中拓展加深;在統籌規劃的原則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與學科課程相互滲透、有機整合,從而進行實驗研究.主要方式為:1.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學科知識; 2.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運用學科知識解決;3.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中的活動整合;4.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理念滲透於學科教學.因此,求同存異,妥善處理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的關系,既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課題,又是一個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課題.
正確把握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交融與相整合.整合各學科知識已成為現在和今後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特點,而這種整合是「雙贏」的,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科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對學科知識學習的興趣.老師也可以更大限度的發揮創造性,設計出有趣多樣的教學活動,貼近學生在各科所學到的知識及生活經驗.總之課程整合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獲得綜合知識、培養綜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相互滲透的依據
第一,兩類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兩部分,活動課程和學課程都以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只是二者發揮作用的角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學科課程的目標側重於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系統文化知識,具備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致力於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活動課程的目標則在於通過各類實際活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
第二,兩類課程在內容上的互補性.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同內容的知識的互補.眾所周知,學科課程的知識內容是根據各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系統組織的,一旦確定,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宜隨時推陳納新.這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替頻繁的今天,成為學科課程的一個明顯的不足之處.活動課程則不同,其內容的選擇有較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可以根據需要因時因地迅速調整,納入一些有價值的「即時信息」,如在科技活動中介紹有關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團隊活動中收集介紹最近的國內外時事等.這樣,活動課程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科課程內容滯後的不足,保證了學生所學知識在時間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識的互補.學科課程的組織形式決定了其內容側重於成鏈狀排列的分科系統知識、理論性知識,這些內容,從知行結合的角度講,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內容,學生從學科課程中學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對於操作技能的具體實踐和道德品質的行為表現則相對不足.活動課程的內容多是圍繞一個個問題或活動主題來組織的,呈立體狀的結構,側重於綜合性知識、應用性知識.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知識並不像課程中的知識那樣以分門別類的形式存在著,它們是理論性與應用性、分類性與綜合性等多種知識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體.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識內容相互補充、有機滲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既可以系統地學「深」,又能聯系實際學「活」.
第三,兩類課程在學習活動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理論,我認為,在學科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對於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有人認為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這一觀點做到了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習活動方式,但是沒有抓住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徵,表述不夠恰當.考察杜威的活動課程和當前我國部分實驗學校的做法,可以看出,「從做中學」才是活動課程應採用的較合適的基本學習方式.離開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從做中學的基本方式,活動課程將不成其為活動課程.
那麼,學生在學科課程中的接受學習和在活動課中的「從做中學」是如何相互促進的呢?兩種學習活動方式的互促關系是通過二者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在彼此之間遷移而實現的.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一方面,學科課程中的接受學習適合於學生學習大量的間接經驗,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這為活動課程中的「從做中學」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學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另一方面,活動課程中的「從做中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親自參與和自主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體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用於接受學習,有利於克服過去在接受學習中常有的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弊病,達到對學習材料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良好效果.其動手操作能力則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科課程中的活動的質量.
第四,兩類課程在功能上的整體優化性.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在功能上的區別是由二者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方式上的不同特點決定的.學科課程所選擇的知識內容使其成為學校完成傳遞和傳播人類文化遺產任務的最重要媒介.它採用的接受學習活動方式便於教師經濟有效地同時向許多人傳授知識,這決定了它在普及基礎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具體到學生個體,學科課程則有利於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培養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學科課程只能給學生提供很少的實踐機會,內容難以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在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動課程內容的即時性、實踐性和「從做中學」的活動方式則決定了活動課程具有可以彌補學科課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經驗,並培養創造才能.3.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他們的特長.4.加強中小學課程的社會適應性.這是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補充,同時二者還相互促進.
三、目標
1、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生物學科教學的相互滲透.
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生物教學內容的整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教學方式的整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培養創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礎上構建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理論體系.
2、 用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探索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規律、形式和方法,為學校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的依據,建構開放的教育環境,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途徑,總結培養學生創新能斬的實踐經驗.
3、建構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根據各學科教學的內容、任務和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的要求,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有關理論和規律,總結出一套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模式、教學技術和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活動素養與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⑸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
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范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區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區,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區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拓展資料: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⑹ 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怎麼與學科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整合的策略
1、挖掘學科教材內容,對教材重組和延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許多學生要麼提不出問題,要麼提出課題太大而無法實施。實際上學科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問題庫」,在學科中隱藏著大量與自然、社會、生活有關,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對學科知識進行分析、梳理,從整個上把握教材體系,然後根據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找到課程生長點,對教材進行重組,引導學生主動提出探究的問題,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體系,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研究課題和理論依據。如,在高一年經濟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股票、債券、存款、儲蓄保險」這些知識進行比較分析,重組和延伸,模擬制定一份家庭理財投資計劃方案。這樣,學生通過對幾種投資行為的利弊進行比較並根據模擬家庭的實際情況,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制訂出一份家庭理財投資計劃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學科知識,「圍繞」「家庭理財投資」這個研究課題,深入探究,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恰如其分應用到綜合實踐活動中去。
2、以學科教學為載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需要和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定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這樣,小小的課堂也可以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的大世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比如在高二年學習「人生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貢獻」這個課題內容學習時,結合班級的主題班會開展了「人生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貢獻或索取」的辯論賽,讓全班同學參與其中,在辯論賽准備過程中,學生搜集大量信息,拓寬了知識面;在辯論過程中,學生以積極主動姿態發現對方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指出,培養學生質疑與批判精神,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在辯論評價反思中,學生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辯論內容、選手的表現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從而培養自己對他人和社會責任和團隊精神,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促進人文素質的提高,而這正是綜合實踐活動所倡導的精神實質。
3、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激活學科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各學科的教學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學科中的間接經驗,遠離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缺乏時代感,因此,長期以來,各學科教學,不同程度存在「死氣沉沉,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而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開放型的教學活動,它打破知識界限,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有利於吸取最新知識。因此,在學科教學中,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在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搭起橋梁,讓學生應用所學學科知識,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和魅力,促使學生以積極心態投入到學習中,為各學科教學注入一般活水,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如在學習「價值規律內容和作用」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對枯燥的理論有更深刻理解,我設計了以「在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提出子課題的內容,完成一篇社會調查報告。這樣,在調查過程中,學生將枯燥價值規律理論知識和活生生的市場現象有機結合起來,嘗試用所學的理論去分析經濟生活中的現象,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和魅力。
4、將綜合實踐活動課先進教學理念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是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通過親自體驗來解決問題的自覺學習;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課題的探究學習;是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合作學習。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不僅意味著一門新的課程形式的誕生,更主要是一種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理念的生長,其著眼點就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論,樹立綜合的教學理念,將綜合性理論自覺轉化為教學實踐,並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使各學科教學變為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性教學,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從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從而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