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中的學生評價

新課程中的學生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2-21 04:32:21

『壹』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學生評價

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王文靜學生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中建立新型教育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任務和基本要求。因此,一直是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們共同關注的熱點間距。在課程改革實驗經過兩年霧的探索進入由點到面推進的關鍵階段時,我們結合實驗區學生評價改革的經驗與現狀,對這一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行反觀分析。
評價學生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生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與完善,評價亦是如此。因此,新課程倡導的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必然要重視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與個體差異。對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的重視,意味著學生評價不僅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著眼於學生的未來;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分數井與他人比較,而要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此外,突出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還體現在:在學生評價過程中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指考試成績的差異,還包括生理特點、心理特徵、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的差異。由於這種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得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道路各不相同。發展性評價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們要善於從多個不同的翻面和視角去評價學生,從正面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以促進所有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的發展。
可喜的是,這一觀念在新課程實驗區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學校還是家庭,都明確下學生評價的根本目的,重視發揮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充滿期望地關注學生
學習的整個過程,關注學生時時刻刻的進步與成長,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把握方向。而面對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促進學生有差異的發展,也成為實驗區學校與教師們的共識。
學生評價標準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判斷的尺度與准則。確定科學正確的學生評價標準是實施學生評價的關鍵。
傳統意義上的學生評價標準是單一的,就是「成績和分數」,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卻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課程目標維度給出了學生評價的多元標准。多一把尺於衡量學生,已經成為實驗區師生評價學生的指南。此外,關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不僅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與教師的自覺行為,而且已經成為當前中考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評價標準是多層次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制定學生評價標準是許多實驗區嘗試探索的重要內容。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們鼓勵學生參與一些評價標準的制定,與學生共同協商評價標准,成為學生評價中的新現象。實驗表明:學生喜與評價標準的制定,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標準的涵義,促使學生將評價標准轉化為評價行為,將標准落實到日常行動中,而且還能使學生內化評價標准,明確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就是關於學生評價內容的具體規定。新課程要求學生評價內容的確定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目標的規定和課程標准為依據。在《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實質和能力。其中,基礎性發展目標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在現等;而各學科課程標准已經列出本學科學習的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並對評價方式提出了建議。
在實驗區學生評價的改革中,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在較好地把握新課程的多元目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的基礎上,在評價改革的實踐中落實並實施了學生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在學生評價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們不僅僅關注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評價,而且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對本學科的情感與態度等;並嘗試對學科學習的評價工具進行改革,用相對具體的、可觀察、可記錄的指標對一些學科評價內容進行表徵,用一些新的質性評價方法對多元化的內容進行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以往,教師是學生評價的單一主體。而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意味著學生評價不是教師一個人說了算,而是一個群體決策的過程,這一評價群體是由教師及其群體、學生同伴及其群體、家長、社區成員,社會評價機構和學生個人等構成的。在所有以上評價主體中,學生對自己所做的評價為自我評價,其他主體對學生
的評價為他人評價。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多主體評價改革已經從形式上參與的突破逐步過渡到對多主體之間交流與協商的關注。如有的教師在實驗初期採用「四心相連」(學生本人、同伴代表、家長、教師)的形式,讓多主體參與評價學生一個階段的學習;逐步過渡到為多主體評價尋找一個載體,創造主體之間交流與協商的氛圍,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提供診斷,有利於學生在獲得不同信息反饋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認識和改進自己。
此外,學生自我評價也得到重視。教師們普遍認識到,自我評價並不是學生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而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教師及他人的培養面獲得的。國外有研究者曾經對小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進行研究,並通過實驗表明:六歲以上的小學生完全有能力對自己的作業和一些主動性的練習進行反思,有能力承擔對自己作業的組織與安排的責任。通過對他們自我評價技能的訓練,經過一段相對較短時間的體驗後,他們作業的質量就可以與比他大幾歲的孩子的作業相媲美。在課程改革實驗區也涌現出一些將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習密切結合的好做法。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與學生分享成長的責任,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終身學習者,已經成為當前實驗區學生自我評價改革的追求。
這里要探索的是評價方法的問題。在學生評價中沒有單一、固定的方法,隨著學生評價的功能、標准、內容、主體等的變革,評價方法也向多元化發展,因此,新課程要求多樣化學生評價方法的綜合運用,《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指出:「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採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如行為觀察、情景測難、學生成長記錄等),了解每個學生的優點、潛能、不足以及發展的需要。」在這種評價理念的指導下,廣大中小學教師正在逐步地對原有的評價方法進行完善,並嘗試運用成長記錄評價、日常行為觀察,實踐操作等新型的質性評價方法。
在學科教學中,也可依據學科特點選擇切實有效的學生評價方法,並在教學實踐中依據各種情況創造性地運用:如在數學教學中,就可以針對不同的需要選擇課堂觀察、成長記錄、
開放性任務、調查和實驗、數學日記等不同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成長記錄作為一種新興的質性評價方式,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藝術、生物等多門學科課程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是當前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的亮點。它根據教育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作品及其他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與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並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學習契約(Learning contract)
」等新興的評價方式也開始受到教師們的關注。學習契約也稱為學習合同,這種評價方法來源於真正意義上的契約或合同。它是一份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協商擬定的書面資料,清楚地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程序和方法、學習的時間以及評價的方式等,以規范學生和教師在評價中的職責。學習契約這一學生評價方式的運用使真正意義上的多主體協商在實踐中得到了落實。選自《人民教育》2004年Z1期

『貳』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學生評價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應該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學課程環境下,教學評價必須改變以單一的學習結果作為衡量教學好壞的惟一標准,評價輕選拔和甄別的單一功能,突出學習的過程和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准,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的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應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即對教師的評價兩個部分,是這兩個部分的有機統一。」本文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談談看法。
一、傳統學生評價的弊端:
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評價方面存在評價目的的片面、評價范圍狹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局限等諸多不足。在實施評價的具體過程中,也普遍存在著簡單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把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習結果,評價具體的課程方案優劣的惟一指標,把考試與評價等同起來。這與多年來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是分不開的。在學校的工作緊緊圍繞著「升學」這個指揮棒的氛圍下,就自然地會出現這種以考試代替評價的傾向;並且這種舊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人們往往會自覺地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看待評價,並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來進行評價。
二是過多地強調量化的評價手段,而忽略對定性評價的研究。在課程評價上運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並不是說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課程的實質。事實恰恰相反,如果過分地強調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說成是簡單化、不科學的方法,勢必會造成評價者選擇的方式越來越少,而所能得到評價的內容也就越來越少,最終使評價走進死胡同。
三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被排斥在評價過程之外,他們只能充當被評價的對象,而無法參與評價過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試評價中,只有教師進行試題設計、閱卷評分和試卷分析,致使評價過程變成只有教師參與的單向評價活動。這樣就使評價的結果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種缺少全面的、客觀的評價結果,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理念: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
2、《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明確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因此學生評價的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和發展,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現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發現潛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長。
三、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學生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一)評價學生發展過程的原則:
以往的學生評價只注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點滴變化,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評價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將評價與記錄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對學生評價真正成為過程性的評價。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為了更好地遵循評價學生發展過程的原則,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關系,我們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來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
「學生成長記錄袋」是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等等。成長記錄袋能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採用的方法、所採取的態度、所引發的情感體驗,這所以的點點滴滴能使得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具體,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更有利。「學生成長記錄袋」是發展性學生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它對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強評價與記錄的管理。
(二)評價主體參與原則和互動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最深、體驗最豐富,想說的話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評價時也最具有發言權。因此在評價學生時,我們應首先注意使評價對象成為評價主體,讓評價主體進行自我反饋、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認識,並將評價主體的自我評價當作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才更全面、更客觀,也更能促進評價主體對自己的表現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使學生自覺糾正錯誤、強化行為,更健康地發展。
(三)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原則:
對學生評價的內容要多元化。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體現個性差異。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全面落實各項評價內容,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對學生評價的方式要多元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使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依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有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每個人在七種智力上呈現的方式不同,組合的方式不同,呈現的表象或給他人的感覺也就不同。所以,從這個理論出發,教學過程中沒有一個差生,而以往所說的差生,則是以學習班的結果作為惟一尺子衡量的產物。多一把尺子,會減少許多的差生,乃至根本沒有差生。在評價時,教師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慮、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評價的方式達到真正促使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
(四)參評主體的多元化原則: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讓學生參與,強調師生互動,體現在評價這一環節則是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從而改變以往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例如,要對一個學生進行全面、合理、客觀的評價,參評主體應該包括:1、教師的評價,要注意這里的教師不是指班主任,而應該包括所有的科任老師;2、學生的評價,又可以分為學生的自評和學生之間的互評,而且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自評,因為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生自我反省的機會;3、家長的評價,俗話說「知子莫如母」,學生跟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家長應該是最了解學生的,因此家長對子女的評價也應該是最全面、最真實的。因此充分處理好這幾個參評主體之間的關系,對學生的評價
(五)倡導質性評價的原則:
對學生評價的方法要多樣,除考試或測驗外,還要研究制定便於評價者普遍使用的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探索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法。
新課程強調質性評價,將定性的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1.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諸方面的發展變化的一種評價。形成性評價可以關注學生某一方面的發展進程,如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創新思維的發展意志品質的形成等,也可綜合各個方面來加以評價。
2.延遲性評價。在學習中,學生總有不理想的時候,或者說一時難有長進,甚至出現暫時停滯不前的跡象。此時,應暫緩評價,給學生一個重新考慮的機會,待到達到一定目標或某一方面有進步時進行評價。
(六)評價的激勵原則:
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相信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對學生評價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和過程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機會盡可能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並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在活動和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為自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但也不能毫無原則地盲目激勵,該指出糾正時還是要指出糾正,要視學生和當時的事情靈活處理,否則學生評價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

『叄』 新課改中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

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 如果說,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一切教育工作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如何評價學生就是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學生間從發展程度和水平來說,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學生在某一方面差,並不意味他什麼都不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點,而重視學生的特點並以此出發進行教育,恰恰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新課改中,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呢?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我始終貫穿 「好學生是表揚出來的」的理念,我覺得作為教育者,應該正確評價自己,樹立自信,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保證。適宜的表揚是每一個人都願意聽到的,這不僅是對他努力的認可,更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引導的方向。當然我們在表揚與激勵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我們應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靈活運用。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我給的評分總要包括學生在某一時期內的勞動,並且包含著對好幾種勞動的評定——包括學生的回答、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外閱讀以及實際作業等。」新課程就要求我們在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等方面來給學生進行綜合評定,而且評定時也不是只憑一次觀察或一次考試來完成,應該收集和分析反映學生發展過程和結果的資料來全面地評價學生,收集的信息應該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和同伴的觀察與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成績與作業表現、以及其他能體現學生進步的內容等。 目前不少家長以及社會力量,他們只憑學生的考試成績來斷定一個老師或一所學校的好壞,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在與家長及其他人交流時,我們要不厭其煩地滲透新課程的評價理念——不能從單方面來看一個學生的水平,一定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觀察,然後給以綜合性評價。二、鼓勵為主,享受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學生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和情況而沒有能力掌握知識,我是從來不打不及格分數的。」「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對學生來說,任何學習應該都與情緒有關,假如沒有了對學習的情緒力量,也就沒有了任何的學習興趣,那麼老師再有三頭六臂也是無能為力的。見識過這么一位男生,由於在青春叛逆時期父母的一時疏忽,沒能與他從內心徹底溝通,只是一味地嚴格批評教育他要求他,以致對學習產生極其厭惡情緒,於是成績一落千丈。幸虧,父母及時與老師取得聯系,形成合力想方設法開導他、鼓勵他,尤其是好幾個老師找到他的閃光點、成功處,與他促膝談心,並對他的一點點小進步經常表揚,提高他的學習信心,這位男生的心理才慢慢恢復健康,對學習也開始有了興趣。可見,讓孩子嘗到成功的快樂,得到巨大的情緒力量是何其重要!三、把握時機,適當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孩子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們就根本不要給予任何評分,作為教師要做的首先應當是設法讓學生學會知識。 教師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評價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評價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我們的評價要建立在學生有沒有學會知識、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上,結果固然重要,然而過程更加重要。所以當學生還沒有真正學懂時,我們千萬不能輕易下評語,教師應該允許部分學生「慢半拍」,這時教師的評價自然要緩緩。 當然,對學生的評價,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視不同學生看待,千萬不能「一視同仁」。 總之,只有對學生進行更全面、合理的評價,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健康成長。

『肆』 新課改下,怎樣評價學生

回顧以前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可以說評價方法很多,不同老師對同一個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同一個老師採用不同的方法也會對同一個學生得出不同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人說了算。有的老師也因此來「壓」「管」學生,這樣做肯定達不到教育的真正效果,肯定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對學生有一個更好的更加全面的評價。新課程評價關注的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的是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如何建立一種客觀的學生評價體系,檢驗、教學效果,就成為當務之急。
一、師生互評、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提倡多主體參與評價
現在的家庭可以說都是一個孩子,不自覺間自身形成了優越感,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正確地發現自己的缺點,也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要使學生正確地健全自己的人格,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共事。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師生互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助於幫助學生發現自己沒意識到的長處或不足,並給學生提供目標導向和方法導向,激發學生學習的內趨力。同時在課堂中,師生共同活動,讓學生評價教師、挑戰教師,通過生評師,培養學生不惟書、不惟師,只惟實的求知精神,重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自評,就是自己評價自己,不僅要寫出自己的優點,還要寫出缺點。學生互評(因為一個班級的學生很多,老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都熟知),可以是同桌互相評價,或者再讓自己的好朋友來評價一下。加強學生相互評價,能改變以往只有教師評價的傾向,確立學生也是課程評價主體的地位。同時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學生互評也能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有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同伴間的相互競爭,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建立學生「學習成長檔案袋」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給每位學生建立了「學習成長檔案袋」,檔案記錄了學生各學習階段的學習情況。學生成長檔案里包括以下內容。
1.教師每月進行一次綜合評價。先讓學生說說一個月以來,自己的進步之處,再在小組中相互評價,相互提出努力方向。最後,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根據每個月的重點做適當的調整。在最後一欄評語中,教師寫出希望,以使每月的綜合評估能客觀,具有代表性,給學生以激勵。

2.每一單元結束後我都以評價報告單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並放進「學習成長檔案袋」,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個單元學習上的不足,同時也能夠讓老師對全班學生的學情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
3.優秀作業(包括課堂筆記、集錦本、糾錯本)。要充分利用對作業的評價作用,我認為在評價學生作業時,要加入適當的文字,不要單純地用「A、B、C、D」或「甲、乙、丙、丁」,語言評價不要求每次都有,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要小看這小小的一句語言評價,哪怕是一句鼓勵、表揚的話,都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很大的激勵。每隔一段時間,組織作業全班交流,讓學生把自己最滿意的作業給家長看,並放到學習園地進行展覽,將作業檢查情況記錄在「學習成長檔案袋」。
4、閃光點榮譽錄。由教師和家長及時記錄下學生學習中的進步和受到的表揚,以激勵學生發揚優點,自覺改正缺點。
三、注重評價方式,挖掘閃光點,用美德佔據心靈
在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評價方式,如:口頭語言評價、贊賞式評價、激勵式評價、包容式評價、推進式評價、幽默式評價、非口語評價等等,讓學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不能讓任何一位回答問題的學生帶著遺憾坐回自己的座位。教師評價的語言要富有激勵性和啟發性,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和能夠給予肯定的地方,並能巧妙地維護學生的自尊。但對學生的激勵評價要適度,避免浮誇,要靈活運用上述評價方式,避免形式上的千篇一律或不真誠的「激勵」和「獎勵」。要形成坦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並由此產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動力。
四、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評價學生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及素質的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我們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來達到目標。為此我採取了「延遲評價法」。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要求每個學生在每一課或每一單元內容完成後一定要立即達到目標,而是實行評價後移,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通過知識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學段目標。這種評價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例如在物理教學中,由於物理學科強調的是一個「悟」性,重視的是一個思考過程,許多學生往往對一部分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掌握不透,比如電功、電功率、電能、電能表這一部分知識點,可以說是電學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涉及到的公式也比較多,有的學生基本上糊塗了,我卻沒有操之過急,而是和學生一起慢慢地理順,讓學生多觀察生活中的用電知識及電能表的使用,逐步使學生體會到電能、電功率的含義,掌握了實際生活用電的技巧,從而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新課程呼喚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新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也才可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全面、客觀、准確評價學生,有助於學生個性發展,有助於學生自我激勵、自我反思,有助於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相互溝通,使教師與家長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標。

『伍』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學生評價 對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

評價學生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生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與完善,評價亦是如此。因此,新課程倡導的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必然要重視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與個體差異。對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的重視,意味著學生評價不僅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著眼於學生的未來;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分數井與他人比較,而要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此外,突出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還體現在:在學生評價過程中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指考試成績的差異,還包括生理特點、心理特徵、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的差異。由於這種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得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道路各不相同。發展性評價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們要善於從多個不同的翻面和視角去評價學生,從正面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以促進所有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的發展。
可喜的是,這一觀念在新課程實驗區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學校還是家庭,都明確下學生評價的根本目的,重視發揮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充滿期望地關注學生
學習的整個過程,關注學生時時刻刻的進步與成長,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把握方向。而面對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促進學生有差異的發展,也成為實驗區學校與教師們的共識。
學生評價標準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判斷的尺度與准則。確定科學正確的學生評價標準是實施學生評價的關鍵。
傳統意義上的學生評價標準是單一的,就是「成績和分數」,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卻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課程目標維度給出了學生評價的多元標准。多一把尺於衡量學生,已經成為實驗區師生評價學生的指南。此外,關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不僅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與教師的自覺行為,而且已經成為當前中考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評價標準是多層次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制定學生評價標準是許多實驗區嘗試探索的重要內容。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們鼓勵學生參與一些評價標準的制定,與學生共同協商評價標准,成為學生評價中的新現象。實驗表明:學生喜與評價標準的制定,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標準的涵義,促使學生將評價標准轉化為評價行為,將標准落實到日常行動中,而且還能使學生內化評價標准,明確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就是關於學生評價內容的具體規定。新課程要求學生評價內容的確定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目標的規定和課程標准為依據。在《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實質和能力。其中,基礎性發展目標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在現等;而各學科課程標准已經列出本學科學習的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並對評價方式提出了建議。
在實驗區學生評價的改革中,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在較好地把握新課程的多元目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的基礎上,在評價改革的實踐中落實並實施了學生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在學生評價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們不僅僅關注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評價,而且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對本學科的情感與態度等;並嘗試對學科學習的評價工具進行改革,用相對具體的、可觀察、可記錄的指標對一些學科評價內容進行表徵,用一些新的質性評價方法對多元化的內容進行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以往,教師是學生評價的單一主體。而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意味著學生評價不是教師一個人說了算,而是一個群體決策的過程,這一評價群體是由教師及其群體、學生同伴及其群體、家長、社區成員,社會評價機構和學生個人等構成的。在所有以上評價主體中,學生對自己所做的評價為自我評價,其他主體對學生
的評價為他人評價。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多主體評價改革已經從形式上參與的突破逐步過渡到對多主體之間交流與協商的關注。如有的教師在實驗初期採用「四心相連」(學生本人、同伴代表、家長、教師)的形式,讓多主體參與評價學生一個階段的學習;逐步過渡到為多主體評價尋找一個載體,創造主體之間交流與協商的氛圍,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提供診斷,有利於學生在獲得不同信息反饋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認識和改進自己。
此外,學生自我評價也得到重視。教師們普遍認識到,自我評價並不是學生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而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教師及他人的培養面獲得的。國外有研究者曾經對小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進行研究,並通過實驗表明:六歲以上的小學生完全有能力對自己的作業和一些主動性的練習進行反思,有能力承擔對自己作業的組織與安排的責任。通過對他們自我評價技能的訓練,經過一段相對較短時間的體驗後,他們作業的質量就可以與比他大幾歲的孩子的作業相媲美。在課程改革實驗區也涌現出一些將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習密切結合的好做法。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與學生分享成長的責任,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終身學習者,已經成為當前實驗區學生自我評價改革的追求。
這里要探索的是評價方法的問題。在學生評價中沒有單一、固定的方法,隨著學生評價的功能、標准、內容、主體等的變革,評價方法也向多元化發展,因此,新課程要求多樣化學生評價方法的綜合運用,《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指出:「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採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如行為觀察、情景測難、學生成長記錄等),了解每個學生的優點、潛能、不足以及發展的需要。」在這種評價理念的指導下,廣大中小學教師正在逐步地對原有的評價方法進行完善,並嘗試運用成長記錄評價、日常行為觀察,實踐操作等新型的質性評價方法。
在學科教學中,也可依據學科特點選擇切實有效的學生評價方法,並在教學實踐中依據各種情況創造性地運用:如在數學教學中,就可以針對不同的需要選擇課堂觀察、成長記錄、
開放性任務、調查和實驗、數學日記等不同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成長記錄作為一種新興的質性評價方式,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藝術、生物等多門學科課程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是當前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的亮點。它根據教育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作品及其他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與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並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學習契約(Learning contract)
」等新興的評價方式也開始受到教師們的關注。學習契約也稱為學習合同,這種評價方法來源於真正意義上的契約或合同。它是一份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協商擬定的書面資料,清楚地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程序和方法、學習的時間以及評價的方式等,以規范學生和教師在評價中的職責。學習契約這一學生評價方式的運用使真正意義上的多主體協商在實踐中得到了落實。

『陸』 新課程下學生學業評價新趨向體現在哪些方面

1強調多元主體的相互配合
發展性學生評價強調教師、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多元主體在評價上的相互配合,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參與的活動,實現多元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教師把學生的自我評價、對他人的評價作為教育反饋信息,不但可以發現教師本人對學生評價的偏差,還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與不足,並及時予以引導和糾正。如學生成長記錄袋不但收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將學生本人、同學的評價、父母的期望及個人的特殊作品收入其中,作為自己成長進步的實錄,通過大量的多元主體評價資料,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進步及存在問題。這種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強調了評價過程中主體之間的雙向溝通、選擇與協調,實現了各種評價的有機結合,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有利於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注重過程,淡化結果
發展性學生評價主張將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也關注學生成長過程、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它將學生以往素質積累的成績、現在所處的水平和將來發展潛力結合起來給學生以綜合評價,通過有效關注和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評價過
程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突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結合的多維培養目標,使評價的診斷、選擇、導向、改進等功能在促進學生發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3強調質性評價,關注差異
改變以往只注重單一的量化評價方法,把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有效地描述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質性評價通常記錄了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內容。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分數,而是較好地全面反映了學生發展的狀況,對於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1983年斯塔弗比姆在《方案評價的CIPP模式》一文中指出: 「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發展性表達了一種從評價「過去」和「現在」、轉向評價「將來」和「發展」的新理念。
4評價內容的多元性
根據新課程標准要求,發展性學生評價的評價內容,是以促進學生自主、和諧發展為目標。發展性評價觀不僅注重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時也關注學生心理水平、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較
大、較快、較好的進步。因此,「考試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個起點的標准,它幫助每一個人估計他自己的學習方法的效率。評定的手續應象衡量一
個人是否符合外在標准一樣衡量他的進步。」發展性評價不再把評價僅僅看成是甄別與選拔人才
的過程,而是把評價看成是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手段、完善自我的過程。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