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小學太極課程論文
1. 怎樣太極拳論文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專
挑一種細寫吧,其實寫太極屬拳挑一個方面最好寫了
要不你直接網路好了,挺全的
網址:http://ke..com/view/8183.htm
2. 800字論文 通過你對太極拳的學習和理解,談一談這一運動對人的身體和心態有什麼影響 求解,就算百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使之混元於渾沌而成陰陽,稱太極。太極而升兩儀,兩儀升四象,四象而得八卦。八卦之內,處於平衡,事事相剋,又物物相隨。
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乃人倫之至也。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無契教之,無以人倫。更之,以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事物皆以接替交換,相生相隨。彼動則己隨,彼靜則己停。陰陽混於一,滲進而隨合,生生不息,陰中取陽,而陽又取陰。永久不分,生生必合,此天下也,此乃太極也。天下之道有此,國家之道也在此,太極之道仍在此。
太極萬物之道也,太極拳便由此生。上有虛靈頂勁,下有氣沉丹田,使立身中正,該含則含,該挺則挺,皆有本而發,本在足。
人,上有入青天沖雲霄震八方之志,下有腳踏實地回歸現實的勇氣,則立身於天地之間,使之不動心,浩然之氣攝八方豪傑。乃之至也。人之本在何處?我認為在志。在本之志,非一朝一夕之小事,非勝敗強弱之小志。而在方向,足其志不在定其事,而在定其向,「方向」之詞可觀。常有人問我:「你以後想干什麼?你以後干什麼行業?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皆空談。
在世,方向不能變,不準變。只此而已。其他皆可變,皆由變而來,變化是不變的規律。方向的永恆,在人,人能決定自己的方向,也是不變的規律。只在你做的這些事該做與不該做而已。在方向之上做事,同太極拳,該含則含,該張則張,以他人之變化為變化,但不脫離於陰陽,相隨不相抗,而得陰陽也同理,方向乃宏觀之詞。如:人類的方向在,嚮往美好,這是不變的,如聖賢所說,變化中有不變,相隨於他人仍己不丟,是為本也。乃至向,乃重心是也。這是不變的量,以不變才能來衡量有變,以不變的量來做坐標,才分得清東西南北,所以有方向志向的人,知道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
有志之士,以對於天下。立志,尤為重要。
3. 對太極的認識和感受 論文
從太極來拳的角度來說源,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武術概念,而是包含著深藏的高雅內涵和高尚的太極文化,從武術方面來說:集於健身、技擊、攻防來形成武術的理念;從高雅的武術內涵中衍生出養生、以及人生的哲理:從推手的互為走化也包含了娛樂所在,萬物生長相生相剋,輪回演變而形成了另一個境界,人生的哲理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猶如太極的兩儀相對靜止而互相充實形成了一個高雅的狀態,太極,誠然是一項高雅的武術,既是武術,也就包含著攻防和抗擊的技能,太極的技理越深,也就越認識高雅的太極文化,越懂得和尊重人生的哲理,靜心吐納而養生所得,勁力所達為匡扶正義,從另一個境界去認識,太極(武術)的高峰造極就是為了兩儀的互為充實而延續萬物生命;也就是為了減少流血和死亡,萬物歸宗的最高境界就是養生。
4. 關於太極拳的論文
關於那方面主題? 要多少字 ?
5. 太極拳為何要走進中小學的課堂的論文
學齡兒童是練習武術的最佳時機。而是男孩女孩的生長發育規律不同,女孩子發育較早些,練習太極拳的年齡更可以提早到5至6歲。
練習太極拳主要好處表現在增強動作時間的知覺,肌肉用力感、動作方位感,協調能力等等。
具體表現在:
1、兒童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期,武術訓練可以刺激骨骼生長,主要是通過刺激骨膜外成骨細胞,增加骨皮質的厚度和密度,練習時可以使肌肉和韌帶拉長並具有彈性,使動作幅度增大,並使骨小梁的排列更加符合應力的作用方向。通過各肌肉、關節的劇烈運動,致使其內臟各器官系統。太極拳運動對發展機體的柔韌素質也具有良好的影響,關節活動的范圍大大增加。
2、太極拳是一項全身性運動項目,要求全身各部位都參與活動、發生、變化、和機能改善。練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變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橫膜的運動起到按摩內臟的作用,促進了血液循環。
呼吸運動密切配合是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之一,能使肺部擴張明顯,可加大吸氧量,長期練習可提高肺活量,另一方面胸腔內部靜脈壓力降低,有利於靜脈迴流。雖然兒童少年的最大攝氧量和負氧債的能力均低於成年人,但經過系統訓練後,機體在無氧條件下運動能力得到提高,運動後恢復的時間也大大縮短,並且有氧代謝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3、由於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各中樞之間的協調關系受到嚴格的訓練,因此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改善大腦皮層各中樞之間的皮質下中樞之間的協調關系,在做武術訓練時,運動要快而有力,運作之間轉換迅速而輕松,因此經常進行太極拳練習,不但可以改善各中樞之間的協調性,而且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神經過程強度的均衡性和靈活性。
4、根據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少年兒童和的骨質硬度小,韌性大,雖然不易骨折,但容易彎曲和變形,通過太極拳的系統訓練可以刺激骨骼生長,幫助孩子身高的發育。
5、少年兒童練習太極拳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的穩定性和對外界刺激的抗干擾能力,並且可以提早開發大腦,挖掘孩子的內在潛力。
6. 求太極拳的特點的小論文。800字
太極者 無極生
動靜之機 陰陽之母 陰不離陽 陽不離陰 陰陽相濟 階及神明
心靜身正 萬念俱消 意氣運行 開合虛實 內外合一 上下相隨 運柔成剛 剛柔並用 靜發自如
註: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准,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這些都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如不懂可不採納,切勿妄加評論。試問有幾人達到此種境界,愈簡者愈難,區區上面些許字,囊括了各門各家太極拳的特點,本人也是悟在其中不能自拔,望有識之士共同參考研究……
7. 求一篇關於學習太極拳感受的論文
陳氏太極拳基本步法轉換原理
來源: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9-11-18 查看次數:102
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陳家溝太極拳功夫,練它對人的身體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這是練習太極拳人共同思考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全民推廣太極拳健身運動,時間已經過去了50多年,為什麼有不少人還在為「操與拳」之間的區別而發生爭執呢?那些以口舌之爭的人,肯定不是用身體結構的變化來求證太極拳所能練到的境界,他們只是用頭腦的想像力來推理太極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捨出身體來探索太極拳境界。也就是說,學太極拳練法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目標,而導致練拳方法不正確,從而留下了練習太極拳「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的病根。要想徹底解決「雙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極拳運動原理,而後是體會師父所傳方法在身體中的作用。拳理至簡至深,只是無法言傳,它就在身體運動的毫釐之間。
如今對太極拳的傳播有這樣一種說法:過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論少。現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卻出現了理論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實對於太極拳的初學者而言,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練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極拳運動的基本要領。無論初學者的目的是提高身體素質(治病、健身、養生、長壽等),還是想練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練太極拳之人根基要穩。這個根基穩,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轉換上,身體只有在步法穩定時,才能出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虛、下實的靜如山嶽功夫境界。有人會問,能在太極拳運動的招式中,體會到靜如山嶽的功夫嗎?能,如果體會不到就不是太極拳。
學好太極拳,可使人們從健身層次,提高到認識身體結構的層次,最終轉變到開發身體能量的層次。身體上的這個轉變過程是一次次質的飛躍,它即簡單又復雜。簡單的是;初學太極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師指導中,馬上就能在身體鬆弛之中,體會到自己身體中存在靜如山嶽的功夫。復雜的是;這種體會離開老師的指導,自己在身體上就體會不到了。悟性差的學員認為是老師騙人,悟性一般的學員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學員勤練之。不是老師騙人,老師讓學員體會時,是將學員身體的骨骼拆開了,而後按照結構力學原理,從新調整骨骼之間的間架結構,使身體之中即刻就能出現一種膨脹的支撐力。對身體上的這種潛能開發,如同現實生活中蓋的高樓大廈,修建的橋梁、隧道等等實物。身體也是如此,只要是間架結構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現一種超出尋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不知道自己身體結構之中有這種潛能,更不知道能量的變換是在毫釐之間。其實穩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個關節的合理搭配。
身體上的這個技巧,對明理的老師而言,一般在教學時都會根據樁功的方法讓學員體會。絕大多數學員在體會時,是在尋找運動方法的對錯,而不是體會身體結構的變化關系。聽我講之後,有的學員會埋怨老師不把道理講情楚。根據我的太極拳學、練、研、傳過程判斷;不明理,責任不在老師。是自己身體基礎達不到太極拳的要求,而急於求成,導致身體固定不住協調運轉規律。即使是老師把運動原理講的特別透徹,身體上也是無法掌握到這個層次的。
我以師父拳譜中的基本步法為例,講步法轉換體會;從陳氏太極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術拳種中叫做「牮樁步」,「牮」字典上解釋為;房屋傾斜,用長木頭支起弄正。我們練太極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這種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說步法轉換的好與不好,決定了太極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轉換的對錯,完全在於膝關節的運轉,它決定身體的承重能力,如果保護的不好,就會一事無成。
當太極拳練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層次,你就能體會到太極拳運動如同樁功的境界。身體上骨肉運動是被動的,身體的協調運動完全是被氣息的收方所牽引,身體只有練到此時,「松」才到了一個層次。膝關節的運轉,只是身體之中九轉中的一轉,但是這一轉可以決定你練太極拳最終的境界。怎樣練習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體會中寫的很清楚。細節是這樣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譜的姿勢,擺正自己的拳架,調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勢不要過低,身體有下蹲意識就可以拉,是意識和氣息有下沉之意,而後全身不要動,上身保持中正,頭上頂,全腳掌著地,在身體松靜中體會靜如山嶽的境界。
膝關節怎樣的運轉是關鍵的問題,如果都會練就不能出現「操、拳」之爭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開身體重心,通過兩腿之間的重心作用,使腳底與地面產生摩擦後出現擰力,促進踝關節轉動,催動小腿轉動,帶動膝關節劃圈運轉,將支持身體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轉到另一側。在這種運動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變,上身不要偏,身體如立軸隨之轉動大約45°,到位之後在反方向轉動運行。就這樣來回地轉換身體重心,如此反復練習,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隨著功夫的增長,慢慢就會體會到,身體的重心不是指身體自重,而是指意識與氣息下沉,這種勁與地面之間有一種支撐力,當體會到二力濟壓作用平衡時,膝關節出現揉搓的自轉現象,身體之中的每個關節都跟隨腳底運轉而運轉,使身體形成了螺旋旋轉的整體轉動功夫層次。
膝關節這樣的緩慢轉動,可以促使身體的各個關節運轉靈活,防止膝關節受到意外傷害。在膝關節緩慢運轉的同時,也能控制住了身體亂動的毛病,慢慢地就練到了太極拳協調運動的基礎。練到此時方知,師承太極拳是從有形之中練出意氣,再練到身體隨意氣自然運動。而不是從簡化太極拳套路,練到傳統太極拳套路,再練刀、槍、劍、棍等器械的太極拳學練過程。
作者:於興亞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著法、要領(75式)(一)
第一勢 金剛搗碓
勢名考釋:金剛搗碓一勢,取義為象形之類。勢中最末一動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搗,如古代農家舂米之狀
要領:陳式太極拳一路共4個金剛搗碓,而動作連接不同。第一勢共7個動作。眼法以正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步法從自然步變小正馬步,右小盤步,左前虛步,左撲步,右側馬步,左大盤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成小正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進左步右雙采,左擠右按,左轉身化拿,右膝打襠,震腳等法。
歌訣:搗碓著法變無窮,掤采擠按學用精。馬弓盤虛步十變,順逆纏絲如游龍。
第二勢 攬擦衣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作用的。陳式原名攬擦衣。洪師因它的著法是從右外側接手。截攔來勁,發勁迅速輕靈,擦衣而發,不是將對方攬在懷中的,故改為攔擦衣。
有人以戚繼光拳經為據,妄改陳式原名為懶扎衣,於陳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圖像為右手高舉,眼向左視,左手撩衣於後,與陳式攬擦衣勢不同,故不採用。
陳式太極拳一路共4個攬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個。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前兩個動作的步法仍為上勢金剛搗碓的小正馬步,只是由於身體左右旋轉,而變換腿部纏法,並未變步型;從第三動作起才變為右撲步,右側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進步靠、肘、按、擠等法。當年我學此勢時,系左手按於左腰,現今習陳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側,洪師改為合在心口前。歌訣:攬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進靠攻。隨勢肘按螺旋擠,體松氣順神要凝。
第三勢 六封四閉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動作的。封是封制對方的著法,使之無隙進攻;閉是關閉自己的門戶,做到防守緊嚴。六封四閉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嚴防對方,便於進攻。當然這種要求,不只限於這一個勢子。在陳式太極拳各種著法中,都含有這兩層意義和作用。
陳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勢)無此名,其他幾路則有此名,108勢太極長拳中也有此名。陳鑫先生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也無此名,但曾說摟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閉。一個手足斜開的大敞門勢子,反以封閉為名,意更深遠。各勢太極拳仍有「如封似閉」勢名,與此勢毫無相同。
當今陳式一路有6個六封四閉,二路(炮捶)只有1個。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頭套)雖無六封四閉之名,但在攬擦衣與單鞭連接之處有掤捋擠按的動作練法,今命名為「六封四閉」。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轉。步法從右弓步變右側馬步。右撲步。成左後虛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據洪均生先生講,陳發科師爺教此勢時總說:捋時左手貼腰向里纏,右手鬆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勢是用右腕掌之間搭在對方的左肘關節外上側。說必須這樣四兩撥千斤中的「撥」方能有作用。從來不許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認為手總托不動對方肘部下沉的勁。但如今一般習此勢卻都左手逆纏,高齊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不知從何時何人變的。
歌訣:六封四閉捋采變,順勢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隨敵意,跟步雙按閉中封。
第四勢 單鞭
勢名考釋:此勢是象形的,勢子完成時兩手左右展開,如同橫擔一條鞭似的。陳式一路有7個單鞭,二路(炮捶)只有1個。陳鑫先生在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說:「左轉身蹬一根一勢也名為中單鞭,並說明作用為手腳齊用法。「今已無人知曉。各式太極拳名均相同。
要領:此勢共有5個動作。眼法在一、二兩動作注視右前方。從第二動作完成,便轉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轉、步法從左後虛步,變左前虛步,左小撲步,左側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擠,左進步靠、左肘、左按、擠等法。
陳式太極拳行拳要則背誦篇/沈家楨
陳式太極,要則有八,行拳走架,皆須依它。
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心為令,氣為旗。意識支配動作,先「意」動而後「形」動。譜雲: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外部神態,是內在心意顯露於外的表現。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於外部的動作之中,並在神態上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和活潑無滯。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外神就會散漫。
二、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譜雲:神聚氣斂,身手放長。虛領頂頸、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軀的放長;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是手足的放長。
身肢放長的關鍵要領,在於先從用「意」著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長和松開的意念,從而促使身肢上具體的放長和松開。這樣,方能求得柔軟,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須節節貫串,一動全動。下肢旋踝轉腿,上肢旋腕轉膀,中間旋腰轉脊,螺旋纏繞節節上升,以求纏絲勁的完整一氣。其勁起於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脊,通背貫臂,形於手指。毋使有缺陷處,毋使用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一纏到底,折疊轉換接下勢。
四、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正中神貫頂。身體重心的垂直線,不離開兩腳間距離的中間1/3,謂之「中土不離位」。如此,方可靈活地轉換虛實。而變換靈活的內在根由,則在於意氣轉換的靈活。譜雲: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一實。雙手要分虛實,雙足要分虛實,手與足也要上下相隨,分清虛實。為了細致地掌握這種虛實,則須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輕」不要「浮」。須知:雙輕、雙沉、半輕半重是3個無病的虛實。
五、腰脊為主宰的節節貫串運動
太極拳要練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須知腰脊為第一主宰。行拳時以腰脊為中心,領導全身9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動作,螺旋纏繞,一動全動。譜雲: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只有動用身法,用上腰勁,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六、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運動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內意和外神始終寓於動作之中,起伏動盪,內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練時,中間沒有泄勁的地方,也沒有意馳的時候,須自始至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七、剛柔相濟的運動
初學太極,力求柔軟,力求身肢放長,以生彈性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譜雲: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須知,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拳,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惟有五陽並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
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行氣運勁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故曰:行氣用柔,落點用剛,這是劃分剛柔的界限。譜雲:神宜鼓盪,氣宜內斂。意氣鼓盪外顯以呈剛,意靜氣斂內隱以呈柔,神氣顯隱則剛柔變換,這是太極拳剛柔變換的法則。必如是,方可得剛柔相濟之妙。
八、快慢相間的運動
譜雲: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慢,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變換的情況下求慢;快,須在動作沉著與能表現出勁別的情況下求快。
對單個拳勢來說,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點處最快,然後復轉慢,這是快慢相間的原則。對整趟拳架而言,每個拳勢的快慢相間,都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慢時都是同樣的慢,快時都是同樣的快,這是勻清的原則。
後記:沈家楨、顧留馨先生編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是陳式拳愛好者的必讀之書。該書第一章「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實為初學者應該掌握的八項鍛煉要領。
關於太極松胯
「我見過的松跨後的測試,是站個前弓步,別人雙掌推你雙肩,如果能穩住經得起推,應該是跨松能沉的特徵。如果跨不能松沉,會很容易的被推起,實際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腳把自已給撐起的,感覺上就是浮了起來。松肩比松跨還難,的確是如前輩所說,松肩沉肩是最難的,也是最後才能松沉好的。「試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傾,前腿不用力,身體靠在對方的兩手上,何來這個前弓腳的撐力?,松不松胯無所謂。
推不動,其實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所以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讓靠上身子。不然以雙手為支撐,人靠上去發力,如果雙方體態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學的話,被推方必定是要動的。
推方為什麼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就是因為被推方的胯鬆了。這其中的力學分析就涉及太極的核心理論了。我前面的那個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沒有松,推方的手改為一輕一重,被推方必然往邊上出去了。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鬆了,推方一側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轉動,推方就出不了力。為啥?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傾得越多,以至根都動了,發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識馬上回縮以保持平衡。被推的如果聽勁好,這時候往前一挺/轉,推的人就彈回去了。這就是發人的道理。新手動作明顯,高手甚至不見有啥動作,人就飛出老遠。太極靠力氣大嗎?不是。借力打力,這是一個例子。當然,推方如果用力過猛前傾而沒有後縮,那也會被發出去,只是往邊上去了。
我老師用同樣的方法,取小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況下他只需微微動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當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轉動,另外視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輕微的胸腹折疊來化勁。
我用的松胯方法:
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兩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許左右搖擺,不許蹶臀.
TOP
推磨
傳說張三豐小時,家裡做豆腐,他從推磨中悟得太極真諦。我們平時站完無極樁後,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動作。介紹如下(不只是為了紀念張真人呵):
腳一前一後,成丁八步(非丁非八)。兩手鬆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對,開肩含胸置於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桿的「一」處,「丁」桿的勾處連著磨石。眼神貫注勾處,以防與磨石脫落。全身放鬆。然後,用意驅動腰跨從左到右微微做平圈運動,同時帶動兩拳推動無形的「丁」字推桿,轉動無形的磨石。(每次3-5分鍾)
見過農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練習。
功效:1、放長意念,日久能隨意管住對手中心軸
2、練習丹田平轉
第一基本功:
蹲樁,周身放鬆,屈膝下蹲,兩足平行距離一肩至一肩半寬,大腿與地平面是45度角,雙膝不能超過腳尖,尾骨微微後翻,上身中正,項自然豎起,頂勁上領,雙目平視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雙臂前伸微屈,兩手相對。
蹲樁時間根據體力決定,先蹲五分鍾,休息一下再蹲,每次總時間不少於半小時,以後每一下蹲的時間增加。
卧:身體弱一點的可以練無極樁。無極樁也可以在基本功練習間隔作歇息用。
第二個基本功:
抱太極球(後來改為雙手臂松垂襠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繩狀)練腰襠勁。方法是在蹲樁姿勢基礎上,增加腰胯旋轉動作,即腰胯左轉右轉,大腿根韌帶不要綳緊,保持鬆弛,以塌住襠勁,兩腳不動,兩膝隨腰胯轉動;向右轉,右膝向後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轉反之;膝不要左右搖擺,上身保持原高度不變;臀部不能搖擺;同時松肩垂肘,雙臂略屈,雙手以蹲樁姿勢隨腰胯左右轉動在胸前一前一後劃立圈,如抱球轉動之狀。
要求動中求靜,周身放鬆,不用拙力。初練5分鍾,稍歇再練,逐日增加時間和次數。
卧:如此松胯,沉墜。太極基礎的基礎。詳細的解釋在十樓。
附:李駐軍談拔井繩的練法
拔井繩是洪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基本功法,是練習腰襠勁的主要方法。拔井繩是一種象形功法,它的練習方法就象從井裡面提水。因為現在的人大都沒有見過打水,更不用說去打水了,所以這個功法本來是很簡單的,但因為人們沒有見過,顯得有點不好理解。
練習時注意腰胯的旋轉是由膝蓋的一提一落來完成的,兩個手也是隨著身體的旋轉,配合膝蓋的起落一個里纏上提,一個外纏下插,猶如手抓繩子將水從井裡提出一樣。
第三基本功:劃太極圈,這是主要基本功。
卧:洪老的關門弟子張聯恩老師從開始練拳每天都劃幾千個圈。這練的是「功「。苦於沒有明師的朋友如果能夠學會這個,那麼幾年純功下來,碰到明師一點撥,馬上可以步入太極大門。十一樓有視頻。
它是在蹲樁姿勢練腰襠勁的基礎上單手劃圈,分外纏(正旋)圈和里纏(反旋)圈兩種。先左手劃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幹活較少,相對而言僵勁小,柔和些;左手學後可影響右手易於掌握要領。劃圈時,腰胯的左右轉動配合雙腿的纏絲與練腰襠勁的要求相同。
左手劃外纏(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後),胸對正前方,左手為掌(掌形為螺旋掌,五指不並攏,也不敞開,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翹,其它四指間略有空隙,五指內側連成內弧狀,掌背與小臂外側連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間),略屈臂,手掌置於左前斜角,中指尖高與眼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橫指和上揚(卧:肘不過肩,以手領肘),手與眼距離約1尺2寸,目視左手中指尖。第一動作:腰胯右轉約25°,左掌走外弧線順纏(拇指外翻,小指內裹)約90°,塌腕,收肘貼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時目視固定目標,不隨手運,看中指尖(卧:目視左前方)。第二動作:眼隨手運,腰胯繼續右轉25°,左肘貼肋,五指略上揚,塌腕,左掌內收走下弧線待小臂與腹平面成90°時逐漸上揚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後上斜角。第三動作:腰左轉45°,左肘不動,左掌五指向上,略順纏立改逆纏(拇指內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線向左前斜角上轉,小臂斜上揚(卧:肘低於肩數寸),與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與鼻尖齊,距離約半尺許,成立掌狀。第四動作:眼隨手運,腰繼續左轉45°,同時左掌繼續逆纏90°,領肘向左前斜角轉出,中指高與眼平,回至第一動作起勢位置。劃完一圈,掌中指尖劃出一個360°橢圓軌跡,掌與小臂順纏180°,逆纏180°。因馬步劃圈,起勢胸對正前方,左手順纏(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動作,腰向右轉 45°也可大於45°,三、四動作左轉則90°;第二圈時,一、二動作腰右轉則為90°。在腰左右轉時,兩肩前後轉動盡量小些,不可大於36°,使軀幹略呈擰勁狀(名為立體螺旋)。
左手裡纏(反旋)圈方法是:蹲樁姿式同前,正馬步,胸對前方,起勢左肘貼肋,左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後上斜角。第一動作:腰胯左轉約25°,同時左肘貼肋不動,眼隨手運,左掌中指斜上揚,蹋腕,逆纏走下弧線經小腹前向左下轉,至掌與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與地平面成 45°。此動過程左掌逆纏90°,呈立掌狀。第二動作:腰胯繼續左轉約25°,左掌連小臂繼續逆纏走向上弧線領肘向左上斜角轉出,中指尖高與鼻端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動作:腰胯右轉約90°,眼隨手運,同時收肘至乳下,收肘過程中,左掌順纏270°,走上弧線,至左腕與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後,中指指向左方,小臂與肩平行。第四動作:腰胯左轉45°,左肘沉至左肋,同時左掌變逆纏45°,收至心口前起勢位置,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劃里纏圈第一圈時,掌逆纏225°,順纏270°,共495°,而劃出的橢圓軌跡為360°。第一、二動作腰轉約45°,第三動作腰轉約90°,第四動作腰轉約45°。
以上是正馬步劃圈,左、右側馬步劃圈,手運行方位因胸朝向左側或右側45°,而隨之也變換相應角度,方法要求一樣。外纏圈、里纏圈的軌跡都是雞蛋形橢圓;外纏圈大頭在外,小頭在里;里纏圈大頭在里,小頭在外。
這兩個圈是太極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極拳架都是由這兩個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組成的。從手法上說,包含著掤、扌履 、擠、按、采、挒、肘、靠。練對練熟了這兩個圈及基本功,不僅學拳架容易,在技擊上也非常實用,圈學不對練不熟不可能學好拳架。
洪師爺把劃圈的軌跡叫「公轉」,順逆纏的動作叫手臂的「自轉」。這三項基本功須在老師指導下練一年左右,打好基礎方可學習拳架。
順逆纏-公自轉-正反旋
順逆纏:身-向左轉為順纏,右轉為逆纏。 腿-膝上提為順纏,膝下垂為逆纏。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為順纏,小指外翻轉掌心向下逆纏。公 轉:手與臂部配合著向左右、前後、上下旋轉(六個方向)。自 轉:左右上下公轉中的自轉分順逆纏。手部自轉---大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動向上為順纏,小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下為逆纏。(有時稱順纏為外纏,逆纏為里纏)
正反旋:以右手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轉,順纏下收,逆纏上開為正旋(俗稱正手圈)------拳式如雲手、攔擦衣;凡手向右轉,順纏上收,逆纏下開為反旋(俗稱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 洪均生先生詳釋正旋單手圈
手部的正反旋單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轉及自轉,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練正反旋單手圈時,腰隨之左右上下旋轉,下肢的順逆自轉,同時鍛煉腰襠的基本功。洪氏太極拳的特點,講究立體螺旋運動,這種基本功有助於套路線路的熟練與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為不論太極拳式多麼復雜與不同,在手臂部總是這兩個「正、反旋手圈」與腰襠部的左右上下旋轉,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變化)。
這種基本功法,不易受場地、時間限制,用定歩,側馬歩,活歩均可,根據自身條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雙順雙逆,或一順一逆練習。如一路拳第一金剛搗碓第二動作與第五式左轉身搗碓第二動作均為手臂部的一順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單雲手,右單雲手,一路拳上中下三個雲手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為雙逆轉雙順的例子等。練正反旋手圈時應要輕、柔、慢,自然放鬆,尤其要注意體會與全身螺旋旋轉的配合。
正旋右單手圈手高齊右眼角,角度為胸前45度處。
右手線路如下:
第一動作:身左轉,松肩沉肘到肘貼肋,小臂順纏自轉走外下弧線,手指上揚。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閉第一動作的側掤;二路拳右單雲手等。假如對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為扌履法,如六封四閉第三動作左轉身扌履法。
第二動作:身繼續左轉,手隨身體的左轉,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揚,手心斜對心口,手部為掤法,肩、胯部為靠法。如攔擦衣第三動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順纏收手或逆纏收手,當手收到手心斜對心口時,手指上揚,手部均為掤法,肩、胯部即為靠法)——必須知道的是:第二動作的左轉,左肩與左胯不準轉的過大。左肩既要與左胯合住,更要與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轉便上挑一點兒,也就是肩部與胯部走╯小弧線(肩部左轉的幅度,不能超過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這一動作的立體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僅不準凹進去,胯部更是隨身的左轉形成往右前進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