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模式編制幼兒園課程
⑴ 學前兒童科學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的開發有什麼啟示
課程審議是課程開發的一項重要活動。所謂課程審議是指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具體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反復討論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最終作出恰當的、一致的課程變革的決定及相應的策略。課程審議也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它不是單一環節的活動,而是包含了多個環節的綜合過程。對課程審議過程的不同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不同的課程審議模式。西方課程專家諾伊(Didier
Noye)提出了課程審議的六階段模式,即公眾共享、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解釋立場、關注立場的轉變、協商共識、採用決議等。
在這些階段中,存在兩個基本的特性即同步性和社會性。所謂同步性是指在課程審議中,要在同一時間內考慮到同時存在的各種不同的事物,涉及到處理參與課程編制的人員的種種不同行事議程的問題。而社會性是指通過一定時間里的相互作用,課程審議小組會逐漸從分散的個體變為一個聯合的團體。隨著小組的不斷發展,小組成員會建立起一套他們本身特有的討論問題、表達意見以及認可不同觀點的方式,這一點在小組區分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時尤為明顯。本文將討論六階段模式的內涵及其對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
公眾共享
該階段主要是讓課程審議小組成員分享觀念、交流思想。課程審議的結果是期待小組成員能上下一心。然而,上下一心只能通過公眾共享這個環節來實現。因為,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有時他們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是相互矛盾的,而課程審議就是要共享、交流和協調這些觀念、經驗和需求。為此,小組成員的共享意識非常重要,他們要善於與他人分享觀點、構想,而不是首先著眼於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念。該階段審議的核心是參與審議的人員分享與課程相關的基本觀念,諸如課程是什麼?什麼是學習者?什麼是最理想的學習環境?教師的作用是什麼?等等。這樣,課程審議者就能搞清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同時又了解了他人對這些問題的想法,也有可能使自己隱藏的問題顯現出來。在該審議階段的最後應記下審議小組在課程內容、學生、教師、學校以及人們將要面臨的挑戰等方面達成的共識。公眾共享的目的就在於達成共識及確認共同的核心信仰。
2.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
通過公眾共享,課程審議者在如何認識教師和學習者、教什麼、如何教等重要問題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必然還有一些分歧,甚至其中的部分分歧根本就無法消除。這時,重要的是要明確分歧究竟在哪裡?分歧並不只是負面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承認這些沖突觀點的存在,並從中找出其中的共同點,使大家不至於覺得自己被迫接受這些觀點。
3.解釋立場
看到分歧、承認分歧,並不能縮小或彌合分歧。為此,擁有分歧觀點的課程審議者必須對自己的觀點做出必要的解釋,這種解釋過程,正好表明了課程開發過程的復雜性。所有參與課程審議的人員都要收集、組織相關的資料,以試圖解釋種種不同的觀點。收集、組織資料的過程有巨大的實踐意義,它有利於課程審議人員在解釋立場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觀念與實踐資料的對接,使觀念具體化。另外,解釋立場不只是為了明了不同立場,還為了圍繞課程審議小組的共同目標,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每個課程審議參與者要把自己看作是審議團體中的一員,應相互欣賞,而不把同伴看作競爭對手。
4.關注立場的轉變
當課程審議人員解釋了自己的觀點、了解了別人的立場和解釋後,有可能改變或重建自己的觀點。這樣,審議團體有關課程的觀念有可能出現新的升華。人們是通過辯論來達成共識的。辯論的結果不是決定勝負,而是形成一種更理想的課程及其實施方案。因此,審議人員通過討論、辯論,有可能改變各自的立場,並把自己立場的改變告訴他人。這種改變立場的情形的出現,意味著團體共同合作的加強。
5.協商共識
協商共識是要求參與審議的人員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該階段,要求審議參與者在新的立場上形成新的共識。尤其是對課程中的一些諸如「課程將是什麼?」「學習者應該學習哪些主題?」等核心問題形成新的共識。協商是課程審議的必要組成部分。人們用協商來說服別人或使自己相信,他們所採取的關於課程編制的行動是正確的。在分享、公開、解釋立場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爭論的力量,充足可信的資料更易使人作出與課程相關的正確決定。
6.採用決議
課程審議團體對課程的本質和目的達成共識。其標志是具體的課程主題、教學法、教學材料、學校環境、實施方法和評價手段的確定。
諾伊的這一理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在於:
1.課程建設要明確目的,要有基本的理念支撐。
為什麼要進行幼兒園課程開發?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是直接關繫到課程開發成效的問題。有兩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同時也意味著兩種性質不同的課程開發活動。第一種情況是:如果真正是為了改善幼兒園課程,真正從本園的實際出發全面建構幼兒園課程,那麼,就必須從幼兒園課程的現狀出發,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學習、領會和應用基本的教育觀念、課程的基本知識和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將參與課程開發的所有人員形成的觀念呈現出來,讓他人了解和分享;真正形成以幼兒園為團隊的或以班級為團隊的較為協調的課程理念和開發策略。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幼兒園課程開發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或跟潮流,那麼就有可能忽視對系統的課程觀念和開發策略的把握,就有可能更多地關注經驗而不是基本的理論和觀念,難以形成對課程、教師、兒童及教學等問題的基本看法,也可能導致做了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么做。
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擁有一種適宜的課程,但前提是課程的開發者要擁有基本的課程理念。對大部分幼教工作者來說,課程理念不是有和無的問題,而是系統與否的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學習,深入思考教育實踐,有助於基本的課程觀念的形成。
2.課程建設要加強團隊的作用。
幼兒園課程不同於中小學課程,幼兒園的課程涉及幼兒的一日生活,無法完全預成,也無法完全文本化。有時,課程就在實施的過程之中。因此,在幼兒園,不能說那個人一定與課程無關,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力量,保育員也是課程的實施者。不同性質的工作人員可以關注課程的不同方面,但在幼兒園不應出現部分工作人員對課程一無所知的現象,更應避免個別工作人員反課程的行為。為此,必須注重幼兒園團隊的力量,團隊組織的基礎在不同的幼兒園會有所不同,有的幼兒園以全園為基礎,有的則以班級為基礎。
在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中,課程開發核心組是一種開發課程的有效方式,但不能過於依賴這種方式。僅依賴核心小組,有可能造成其他教職工游離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之外;也有可能造成不同教師之間情緒的對立,甚至對課程的不認同。因此,較合理的方式是教師從自己關注的問題出發,進入不同的課程開發小組,使幼兒園課程的開發依賴各具特點的多個小組,而不是一個核心小組。當然,更合理的方式是以班級為基礎,以構建適合本班實際的課程為出發點,即課程開發以班級教師為基礎,根據需要,有目的地借鑒全園乃至園外的力量,組成一個虛實並舉的課程開發團隊來開發課程。總之,幼兒園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方式可以是
多層次、多樣化的。
3.課程建設要注重團隊人員認識的分享、解釋與溝通。
形成團隊只是課程開發的條件,課程開發的成效取決於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努力。幼兒園課程開發小組作為一個團隊,應該發揮每個人員的作用。尤其要相互傾聽各自的想法,學會觀念分享,善於說清自己的想法和了解別人的想法。諾伊的理論給我們的一個很大的啟發是強調解釋。這種解釋不是想當然的和隨心所欲的,要有根據,即要查找與自己觀點對應的證據,這種證據不只是我做了什麼,我的經驗是什麼,還包括什麼理論支持我。
這樣,就會使討論有現實的和理論的基礎,避免在各抒己見,熱烈陳述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卻不能形成共同的觀點。另外,為了論證自己的想法,每個成員都必須不斷學習,並深入分析自己的實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課程開發者對課程、對幼兒、對教師及對幼兒園各種活動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他們對不同觀點的協調不是用勝負的思維方式來處理,而是在論證理由的基礎上,各取所長;發自內心地放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妥協,而是對自己觀念的一種發展和提升,是在與他人共同討論的基礎上不斷重新構建自己的思想。
為此,課程開發小組中的每個人員不能只有陳述的機會,還應該有論證和辯論的機會,當然,最終還要盡可能地歸納共同的觀念、內容和策略,並一起商討和形成新的觀念、內容和策略。
⑵ 關於幼兒園的課程編制模式
四五歲的小孩處在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快速發育期,身體的發展期,所以課程應注重這方面培養,同時鍛煉小孩的身體和交流能力:
看圖說話/小朋友講故事
20以內簡單算術
填圖/繪色游戲
午休
日光浴
唱歌/繪畫
集體游戲
適當時候到公園去認知自然
⑶ 幼兒園課程設計的過程模式的特點 2,我國學前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尊重身心發展,人格尊嚴。 2.尊重主體性。3。尊重個體差異性。4.全面發展原則。5.寓教於活動。
⑷ 目標模式對目前幼兒園課程有哪些影響
1996年正式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和2001年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明確規定: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命題確定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對幼兒園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們開展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重要依據。 一、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徵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是指使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成為游戲或具有游戲特徵的過程。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具有如下特徵。 1.游戲性 游戲性是指「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為特徵的主體性素質(包括動機、情感、能力與態度等)」。「游戲性,也可用來描述和定義活動,這時,游戲性就成為活動的客觀特徵,活動可以被分為游戲性強或弱的活動」(劉焱,1999)。游戲化幼兒園課程關注課程的游戲性(指活動的客觀特徵),體現幼兒的游戲精神。游戲化課程充分利用游戲因素,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玩中學習。 2.主體性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 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游戲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他們在活動中享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游戲的這種特徵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以凸現。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富有彈性,為教師和幼兒的自主選擇提供了空間,教師和幼兒可以根據興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動內容。在活動中,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性灌輸,而是對活動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3.開放性 開放是相對於封閉而言的。游戲化課程和傳統課程相比,前者是開放的,後者是封閉的。因為前者關注過程,後者更傾向於關注結果;前者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後者常常是預設好的、事先確定的;前者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後者對結果的期望常常是確定的。傳統課程的封閉性在游戲化課程中得以改變。游戲的開放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到了正向遷移。比如,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設計者開始關注活動過程,幼兒有了更多到實踐活動中去操作、去體驗的機會,而這種實踐活動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兒選擇的。再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材料提供還是環境創設,都能適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層次的幼兒,體現了游戲的開放性。 4.綜合性 綜合,強調的是聯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戲相對於傳統分科課程來講,各要素及彼此間的聯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為游戲不需要人為地劃分領域;而傳統分科課程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來組織的,它追求的是知識和系統。幼兒在游戲中,無論是經驗的獲取還是能力的表現,都是以「整個」的方式進行的。因此,游戲是最具綜合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培養幼兒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游戲的這一特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突出地表現為課程設計中整合技術的運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堅持按生活的邏輯(因為游戲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模擬),用游戲的精神和方式去組織課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從觀念、目標、內容、資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讓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組織策略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在設計 1.游戲作為一種精神存在於課程之中 杜威指出:「游戲性是一種精神態度,游戲是這種態度的外部表現形式。」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並不是要幼兒園課程都以游戲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強調游戲精神在課程中的體現。如果把游戲理解為一種精神,我認為最直接的體現是: ①關注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②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強調兒童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 ③關注活動的過程,將目標隱含在過程之中。用這種精神去設計幼兒園課程,把這些精神滲透於課程之中,既是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思想,又是重要的組織策略。 2.充分開發和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 幼兒園的非游戲活動是對幼兒園除了游戲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動的總稱。如何使幼兒園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許多幼教實踐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嘗試。 (1)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完整的游戲,使教學游戲化 幼兒園游戲既是活動的內容,又是活動的途徑,因此教師常常利用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這時的游戲更多的是指傳統游戲分類中的教學游戲,即專為教學而設計的音樂、體育、語言、科學等游戲。教學活動游戲化在設計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整個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游戲,游戲在規定的教學時段里可反復進行,如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音樂游戲「找小貓」、科學游戲「吹泡泡」;另一種是游戲只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某個特定時間段出現,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比如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活動(謎語本身就具有游戲的性質,而猜謎則是一種游戲活動),也可把某些游戲用於教學的結束環節,以鞏固某些知識或技能。這種設計在結構上比較緊湊,教師主要利用為各領域教學編制的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游戲化程度。 (2)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具有游戲性 ①以游戲性的語言組織活動。這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經常運用的策略。這種設計主要通過富有游戲性的語言來組織活動,比如,教師經常在組織各種活動時使用這樣一類語言:「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一個客人——圖形寶寶,圖形寶寶很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 ②以假想的方式組織活動。在組織活動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種是對角色的假想,如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經常以動物媽媽的身份出現,而小朋友們則是動物媽媽的好寶寶。另一種是對情節進行假想,並以此來串聯活動的各個環節。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假想一些情節,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如在美術活動「蛋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今天要到熊媽媽家做客,但熊媽媽家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窪窪的,我們怎麼辦呢?」進而引出「幫熊媽媽鋪一條路」;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根據活動的需要,帶領幼兒把身邊的環境一會兒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小雞在草地上游戲。這種假想的方式對年齡越小的幼兒運用得越多。在這類活動中,教師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戲的因素,因而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組織活動。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自己動手做各種小實驗或手工制是幼兒園課程中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又一種策略。這類活動可以在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關活動區,讓幼兒在人園後、離園前、專門的游戲或自由活動時自主地選擇。這類設計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戲因素,結構上比較鬆散。 ④以比賽的形式組織活動。以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教育活動,是促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幼兒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常常用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體育活動、生活活動,比如,以練習某些動作為目的的劃船比賽,培養生活能力的穿脫衣比賽和疊被比賽。比賽可以在個人和個人之間進行,也可以在組和組之間進行。比賽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單調的活動具有了游戲性,大大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3)運用生成策略將創造性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 創造性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如何使之有機地融入課程,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又一策略問題。 創造性游戲對兒童發展的特殊影響是其他游戲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有專門的創造性游戲時間。由於這類游戲的目的隱含在過程中,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一種漸性積淀的過程,不像音樂、體育、語言等游戲的目的來
⑸ 幼兒園課程編制是包括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
「幼兒園課程編制是包括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教育活動的組織以及課程評價的實施在內的整個過程。」 ⑥在各種課程編制模式中,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的編制所產生的影響較大。目標模式強調課程目標的確定,強調以課程目標是否落實來評價教育的質量。在這種模式下,幼兒園課程是預成的,幼兒學習的內容、任務環境等都是教師預定的,課程的目的性計劃性幾乎到了機械刻板的程度。課程編制的過程模式是由英國課程論家斯坦豪斯提出的,他認為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強調幼兒活動的過程。
⑹ 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利弊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
⑺ 幼兒園課程中過程模式的優缺點。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抽象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抽象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抽象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四、課程評價要重視教育過程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個從理論到實踐,經過評價再到實踐的動態的系統。它具有診斷課程問題、引導課程實施、檢測教師工作、鑒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們所建構的課程如果缺少了評價這一環節,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距離就會拉大,容易導致課程理論的空洞性和課程實踐的盲目性。
目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工作比較欠缺,幼兒園普遍用對教師的工作評價來代替對課程的評價。而且多是以幼兒的學習結果和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忽視了「課程結構、內容、活動過程、教師的觀念、態度、活動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質量」等評價指標。
另外,評價內容片面、手段單一,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簡單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測評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時,往往以幼兒掌握知識的數量及程度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在檢測教師的教育過程時,往往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況、授課量以及授課程序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忽視了定性評價和課程本身的適宜性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泯滅了幼兒固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這一教育遠期目標。筆者認為,依據課程概念,我們不難得出:課程的評價就是施教過程的評價。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評價指標,重點測評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即選用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適宜程度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情緒及效果。當然,這樣的評價定性成份較多,不易操作,還需不斷探索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必然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提到幼教改革的議事日程。
關於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永久性的話題。到底採用哪一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園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都必須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課程模式,既要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的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就我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大一統的幼兒園課程已不復存在,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採用哪種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各種課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斷,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更為切合實際。
⑻ 實用主義哲學怎樣與幼兒園課程相結合
第二章 幼兒園課程的基礎
● 課程的基礎——是指影響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主要因素。
一般認為,課程的基礎學科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
● 課程與作為課程基礎的每一學科都存在著復雜的關系。(以不同方式影響課程)
就學科而言,心理學和社會學都是從哲學分化出來,而且每一種心理學或社會學思想的背後都有哲學假設為其支撐點。
哲學的基礎性和終極性,使其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也許不會像心理學和社會學那麼直接,或者使其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通過心理學或社會學而得以產生。
*第一節 幼兒園課程的心理學基礎
促進學齡前兒童發展是對學齡前兒童實施教育的基本出發點之一。
一、心理學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
為課程編制提供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和規律,以及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等方面的有關信息,為幼兒園課程的編制提供依據。
二、心理學流派與幼兒園課程——
認知心理學、成熟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等。
1、認知學派:
理解認知心理學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特別是有哪些重要的啟示
(1)皮亞傑理論
①認知發展過程——同化與順應。
②兒童發展的四階段論:
③皮亞傑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啟示——對教師三條相關聯的建議;建構理論
對教師三條相互關聯的建議:
——為兒童提供實物,讓兒童自己動手去操作;幫助兒童發展提出問題的技能以及應該懂得為什麼運算對於兒童來說是困難的;教育要適應不同水平的兒童,要促進兒童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凱施根據自己對皮亞傑理論的理解,提出皮亞傑理論在教育中運用的一些要點:①兒童接受的教學方法應同他們能夠達到的智慧機能的類型相適應;②教學採取的一般方法應當能夠促進自我調節或建構的過程。
許多學前教育工作者主張:(得到的啟示)
● 強調兒童的自主活動,強調為兒童提供實物讓他自己動手去操作,強調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兒童的自我調節和反省抽象。
● 教育應適合不同水平的兒童的發展,要促進兒童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 認定在學前機構中應以同化為主的游戲活動為兒童學習的根本。
案例:雨滴畫家(小班)
案例:雨滴畫家(小班)
目標:1、初步了解雨水滲透紙張的現象,觀察不同的紙有不同的滲透效果;2、形成樂於觀察,樂於發現的品質。
如何達成目標呢?
讓孩子——畫一幅送給雨的畫!
(2)維果茨基理論:
✧ 最近發展區
兒童的任何一個行為是有兩個水平(較低水平的行為、較高水平的行為)。這兩個行為水平之間構成了一個區域,在這個區域之間有若干程度的行為水平,這個區域稱之。(事實上指兒童獨立行為水平與其依靠幫助解決問題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 鷹架教學
此概念是伍德、布魯納和羅斯在運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的過程中提出的,是指為兒童提供教學,並逐步轉化為提供外部支持的過程。
✧ 心理工具
維果茨基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啟示:
● 幼兒園課程應該既能適合兒童的發展,又能對兒童的認知具有挑戰性。
● 幼兒園課程應該能夠幫助兒童獲得智慧的和社會交往的技能,特別重要的是獲得語言的技能。
● 幼兒園課程應該能夠通過提供支持,對兒童的思維提出挑戰,並使兒童獲得成功。
● 幼兒園課程還應該為兒童提供文化工具。
2、成熟理論:霍爾、格塞爾
根據成熟理論,幼兒園應在不施加不適當壓力的情況下讓兒童得到發展,課程設計應基於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重視兒童的「准備狀態」,尚未達到應耐心等待;教師的作用是為兒童提供支持其成長和發展的環境氣氛。
3、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4、行為主義理論
第二節 幼兒園課程的哲學基礎
了解哲學、社會學對幼兒園課程影響的主要表現
一、哲學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
為課程提供有關知識的來源、知識的性質、知識的類別、認知過程以及知識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理性認識,為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判斷、幼兒園課程設計模式的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與選擇等都會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
二、哲學流派與幼兒園課程
1、經驗論和唯理論 2、實用主義哲學
第三節 幼兒園課程的社會學基礎
社會學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為學齡前兒童編制的課程,其背後隱含著與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制度等相適合的基本假設和價值取向。
⑼ 幼兒園課程編制中的實踐模式的哲學基礎和方法論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編制中的實踐模式的哲學基礎和方法論是:
1、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2、 實踐決定認識——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⑽ 幼兒園課程編制過程中的目標與目標管理模式中的目標相比,具有哪些特徵
翻一下管理學的書,上面會列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