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內容才適合作為生成幼兒園主題課程
『壹』 幼兒園 什麼樣的內容適合做微課
根據「微處入手,快樂生活」的5分鍾生活微課的理念,發掘幼兒生活中的自護、自理、勞作、交往等生活內容,梳理5~10分鍾微課教學
內容,根據不同的對象形成多種模式的微課內容。
針對成人的微課,包括傳授說課類、精華展示類、個案追蹤類等,主要用於分享教學設計,指導家長配合家園共育,幫助指導者提高對幼
兒生活能力培養的技能與能力。
針對幼兒設計的微課,主要有認知演示類、生活重現類、點睛學習類、游戲模擬類等種類,能夠集中生活中的
某個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學習與感受。
(1)什麼樣的內容才適合作為生成幼兒園主題課程擴展閱讀:
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
和樂觀生活態度的重要階段。健康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基本生活能力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
幼兒階
段是處於直覺行動思維的發展階段,根據幼兒的學習注意力時間研究,真正有效的為5~8分鍾。但是幼兒園現有的教學活動中時間長,大班課
堂教學需要30~35分鍾左右。許多幼兒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並不需要花很長時間,5分鍾左右即可。
微課採用信息技術,越來越多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滿足幼兒個性化學習,猶如高手指點新手,點到為止,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對微課
中呈現的畫面、聲音更感興趣。
在此背景下,生活微課的設計與形成適用於幼兒園孩子,它以生活教育為主,聚焦幼兒生活中的某一個點,利
用較短的時間進行理解與學習,更具有微的特點,短時高效,彌補現有教學方式與時間上的缺陷,有助於幼兒快速、集中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和碰到的困惑。
『貳』 幼兒園教師如何支持生成主題活動
一、案例天線寶寶有一天早晨,一個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天線寶寶的玩具,外形美觀、形象逼 真,馬上引起了一群小朋友的關注,他們圍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談論著電視中天線寶寶動畫片的內容,這些孩子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都集中在這樣一個主題上了。 教師應對策略:因為我沒有看過天線寶寶的動畫片,所以在孩子們興致勃勃交流時,我只是一個耐心的聽眾。我大致數了一下,大概有12個左右的孩子對這個話題 非常感興趣,自然而然地圍在一起。我就讓他們一起轉移到一個相對封閉的區角繼續他們的話題,並很投入地聽他們介紹交流電視劇情。於是,一開始大家吵著說的 狀況慢慢改變了,玩具的主人還有聲有色地介紹他的天線寶寶的本領。我認為,像這樣一個由部分幼兒引發的活動,可以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展開,教師不需要過多地 參與。我在簡單了解了動畫片劇情後認為這種類型的活動對孩子發展的意義一般,讓孩子自由交流一段時間滿足了部分孩子的即時興趣之後活動也就可以結束了。造 怎麼樣的橋 在學習兒歌《小熊過橋》活 動中,當孩子們回答說是小鯉魚幫助小熊過了橋的時候,有一個孩子舉手說:「我還有辦法幫助小熊的,把橋造得穩一點,小熊就不會害怕了。」這個孩子的話音剛 落,其他孩子馬上熱烈地響應起來,想出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辦法,有的說:「最好不要用竹頭做橋,竹頭又圓又滑的,用大一點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說: 「把橋造得大一些,橋上不留縫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會害怕了。」還有的說:「我認為用石頭做橋最好了,又穩又安全。」就這樣孩子們圍繞「造怎麼 樣的橋」的問題展開了熱烈地討論。 教師應對策略:本來很平淡的一個學兒歌的教學內容因為孩子們的自發生成而變得有聲有色了,孩子們運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談論著「造怎樣的橋最合適」的話題 進而又深入到「我見過的各種各樣的橋」,他們熱烈地談論著,比劃著……我順應了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和他們一起談論起來,說到了竹橋、水泥橋、木橋、鐵鏈 橋……想到了拱形橋、斜拉橋、盪橋……於是,有關橋的主題產生了。當我們談論地意猶未盡時,我和孩子們商定:回家後我們一起分頭去找有關橋的資料,把更多 的精彩內容告訴大家…… 二、分析新《綱要》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根據本《綱要》, 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並靈活地執行」。這就要求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具有極強的靈活性、開放性、生成性。 我們應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改良傳統的預成課程,使教師預設的教育活動走向「開放」,走向「幼兒的生活」。 以上的兩個案例都是來自孩子中間的生成活動。一個是來自於一日活動的尋常時刻,一個產生於教師的預設活動。教師在這兩個活動中都用接納的意識面對孩子的生 成活動,並熱情積極地以一個學習者、建構者的身份參與其中,最可貴的是教師在支持、參與、提升的過程中對活動形式、內容進行了價值判斷,及時進行了調整和 延伸,既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推動孩子的學習向縱深發展。 在我們教師的深情關注下,孩子的自發生成活動是層出不窮的。但並不是所有的生成活動都必須轟轟烈烈地推進和展開的。教師應如何關注幼兒的生成活動?這就需 要我們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教育技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和理解。 三、反思⒈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善於捕捉來自孩子的信息。首先教師必須要和孩子一 起真正投入到每一個活動中去,和孩子們一起同生共長。要善於傾聽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學會支持孩子。當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通 過不同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當他們不能自如地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教師更應細微觀察,及時察覺,分析孩子行為產生的背 景和真實意圖。對個別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們還可以採用個案追蹤、現場攝像、場景測試、現場記錄等形式,盡可能全面客觀地解析孩子,捕捉到來自於孩子的信 息。我們老師只有真正走進了孩童世界,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才能解讀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時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引領著我們的孩子去探索周圍生 活。 ⒉教師要正確評價主題活動中的生成活動,及時調整計劃。主題活動主張以兒童為主體,尊重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注重兒童的自主參與,重視幼兒的生成活動,這就 決定了:首先,活動不再單是由教師預設,他可以是師生共同生成,也可以是幼兒生成。在這過程中,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一起嘗試、合作、分享探索過程 的樂趣和探索結果的喜悅。其次,無論主題是以何種形式產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應在觀察、傾聽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發揮教學機智,從兒童的行為表現、符號表徵中把握幼兒的發展脈搏和活動方向,有選擇地改變一些活動主題或 適時延伸、擴展出新的主題。如:當一些主題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或繼續探索的慾望時,教師要及時轉變或調整計劃;當發現有些幼兒生成的活動,對其自身的發展 並沒有價值時,教師要適時適度予以轉化或淡化,同時將幼兒活動中有價值的經驗和具有共性的問題,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加以提升和整合,以滿足幼兒進一步發 展的需要。⒊教師要善於對幼兒的經驗加以統整和提升。活動的課程不再完全是由教師預設,而是可以由師生共同構建。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追隨幼兒,要善於根 據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需要,將生活中產生和發現的奇怪現象或是幼兒急於想知道和解決的問題,及時納入到課程和活動中來。要善於幫助、支持、引導幼 兒不斷研究探索,並善於從他們的表現、小組爭論、圖象表徵中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合和概括,並抓住其中的關鍵經驗加以提升,或是將有一定挑戰意義、帶 有共性的問題,通過集體教學的形式予以解決。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生成活動,並非放棄或忽略教育目標,或任由孩子開無軌電車,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目標是重要的,教師應始終清晰地保持在自己的頭腦中,只不過這種目標不是具體寫在紙上,而是爛熟於心的一般把握。沒有目標,教師就無法判斷孩子感興趣的事到底有沒有價值,是否可以將其作為學習內容納入課程。這種師生互動的 過程,就好比教師和幼兒之間傳遞一隻球,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好比一隻球拋給了老師,老師根據幼兒的反應來改變環境,或增加材料,或提供經驗,這就好比將球 又拋給幼兒。⒋教師要有多變的回應策略,滿足孩子的不同發展需求。 面對時時出現的幼兒生成活動,我們教師的回應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回應的策略有許多,包括傾聽、鼓勵、把問題轉移給孩子、環境創設、材料提供、技術支持等 等……教師的回應策略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慾望,面對孩子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熱情,教師要依據不同的活動形式、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隨時調整自 己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策略,遵循兩個優先的教育原則,支持和推動孩子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整體發展。
『叄』 如何選擇幼兒園主題活動內容
如何選擇幼兒園主題活動內容 一個主題開展的成功與否,主題計劃的制定是關鍵。由此,我們幼兒園教研組研究中引發出「在制定計劃時,教師應該如何分析幼兒?」、「目標定位以及計劃包含的要素又有哪些呢?」等具體實在的問題。於是,圍繞「如何制定主題計劃」我們教研組展開了一系列專題研究。首先請每位教師對照已經制定好...的主題計劃,用書面形式呈現在制定計劃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舉例),其次在採用「互動式」教研方式,各自擺事實講觀點。 例如:小班在開展「可愛的動物」主題中教師發現幼兒對故事中所講到的雞、鴨認識比較模糊,而對貓、狗的認識卻很清晰,在分析幼兒的生活經驗後認為:現今社會貓、狗作為寵物在城市中已隨處可見,而雞、鴨等活的家禽自非典之後很難在市區見到,而且平時幼兒也很少有與大人上菜場買菜的經歷,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們認為:主題計劃應該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幼兒的基礎上確立目標,並在主題內容的選擇上有必要進一步豐富、拓展幼兒有關家禽的知識經驗。 又如:在中班開展「我愛我家」的主題,教師始終以「愛」的情感為主線,從對熟悉的人到周圍的人,幫助幼兒在感受他人情感的基礎上,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感情。教師嘗試選擇與主題相配套的音樂活動「我的好媽媽」作為主題延伸,讓幼兒在唱唱、跳跳中進一步體驗愉悅的情感。教師們認為: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在某一具體的活動中,在認知、情感、能力等不同的角度可有所側重。 最後,教研組在匯總教師們不同經驗的基礎上,認為制定主題計劃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1. 了解幼兒當前已有的生活經驗 2. 從主題出發確定主線(可從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多角度思考) 3. 圍繞主線選擇適宜幼兒學習的內容(各年齡段應該在內容上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不同領域特點) 具體闡述:我園各年級組在制定主題計劃的過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小班以激發情感為主線;中班則以激發情感和培養能力並重;而大班更多的是從幼兒認知和能力的角度去思考。但不同年齡段的側重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各班可以根據主題的具體目標進行重組,例如:大班主題「會變的天氣」,教師們就是在幼兒對天氣冷暖變化有所感受、了解的基礎上,把目標定位落實以能力和生活經驗這兩方面,讓幼兒了解天氣與人的關系(健康、生活),通過收集、記錄、觀察的方式,學會自我保護的各種方法。當時教師們提出目標定位小了,是否會使幼兒學習的內容萎縮,但實踐證明,教師在預設活動之後的反思使她們更多的關注幼兒的生成點,從而把生成點轉化為新的預設活動,因此大家發現幼兒學習的廣度在不斷拓展,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4. 對所選擇的內容進行歸類,並配之相適宜的教育形式、途徑(包括:生活、學習、運動、游戲活動,環境創設、家園互動等) 反復的實踐與研究表明:根據以上要素制定的計劃既有可檢性,更有可操作性,才能使計劃為課程服務,使計劃不脫離實際,體現計劃的適宜性和實用性。 通過這一專題研究,教師們不僅了解應該如何制定可操作的主題計劃,更學會了從幼兒角度來思考、分析主題活動的內容。現在大家已經達成一點共識:計劃雖然是教師預設的,但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判斷代替幼兒的經驗,教師應盡可能從多方面分析幼兒的現有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並從多角度思考活動的組織形式和內容,使一日活動成為課程實施的「課堂」。
『肆』 幼兒園哪些內容可以作為生活課程
幼兒的生活是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基點,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幼兒的一日生活、與幼兒有關的社會生活及幼兒的游戲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應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培養目標指導下,以更為廣泛的視角開發和利用多種有益的課程資源,以使幼兒園課程真正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真正做到生活性、綜合性和趣味性。兒童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來自幼兒的生活,課程實施貫穿於幼兒的每日生活。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來源於生活的。幼兒的認知特點、學習特點要求幼兒園課程不能以傳授系統的學科知識為主要任務,它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不斷引導幼兒積累周圍世界的經驗。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的生活世界距離越近,越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的學習也就更有效。
游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能夠滿足幼兒的各種身心需要,是幼兒自身的一種自由自發的主體性活動,對幼兒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所以,游戲在幼兒園課程當中居於非常重要的位置。有組織的游戲是有一定計劃和目的的游戲,是對幼兒生活的反映、豐富和改造,約束性相對於自由游戲要大一些。由於幼兒的不成熟,許多活動是無法在自己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的。因此,在與幼兒生活相似的環境中開展的有組織的游戲就成為幼兒生活的主要途徑,這種游戲並不是幼兒生活的反映,而是經過改造了的幼兒的生活,是在教師創設的類似生活的環境中進行的游戲,它能夠適應幼兒活動的需要。這種有組織的游戲源於幼兒的生活高於幼兒生活。幼兒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是幼兒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需要,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知慾望和獨特的認知方法。我們的教學要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去設計教學活動,從而使他們從熟悉事物中去學習和理解。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
『伍』 幼兒園主題課程可以包括哪些內容
數學
『陸』 幼兒園可以進行什麼豐富的主題活動
一、主題內容的選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目前,我們使用的幼兒園現行課程,就主題內容而言,選擇...了對幼兒發展有利的、適合幼兒學習的。充分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理念和要求都和我們的新《綱要》相吻合。主題也一般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如圍繞幼兒自身的生活事件、社會生活事件、文學作品,或者將一些現象、過程、原因等形成主題,設計教育教學活動。 因此,在具體實施中,我們選擇主題時經常會思考一些具體性的問題,如:這個主題孩子會喜歡嗎?符合孩子當前的興趣和需要嗎?有什麼價值?該達成哪些目標?涵蓋了哪些內容?能引起哪些學習興趣?可提供給幼兒什麼學習經驗?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題所需的材料易獲得嗎?是否容易轉化成讓幼兒直接參與的具體活動?它與其他各單元之間的關系如何?有沒有經驗進行銜接與連貫?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做法是: (一)整合多種優秀幼兒教育課程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靈活執行。」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促進教學的最大發展,是新形勢下幼兒教師在提高有效教學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我們以現行的建構式課程為主、以幼兒園課程指導、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為輔,採取三結合的方式,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主題內容,加上師幼共同構建的主題活動,可以說,因為有了這些優秀幼兒教育課程的有機整合,從而使我們使用的課程更具廣闊的背景和多元觀點的支持,讓「教材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出入」、「教材的地區差異性」、「抽象的教材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的沖突」、「各領域教學內容的偏頗」、「教材與幼兒及實際教學環境有明顯的出入」等一道道難題迎刃而解。就拿小班上冊的「甜甜蜜蜜」這一主題來說,選題是可行的,因為甜甜蜜蜜的糖果、餅干及各類食物,小班幼兒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但綜觀教材中本主題的各類活動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原教材內容整合不當,有些教材在領域或內容上比較牽強,如:媽媽愛我,我愛媽媽;某些活動的操作層面太多,不利學習掌握和檢測,如:長滿牙的大嘴巴;有些則對剛入學的小班幼兒來說難度太大,如:雲朵棉花糖等。於是,經過仔細分析與整合,我們對原有主題內容進行了刪選:保留了「開心跳跳糖」、「甜蜜蜜的聚會」、「糖果一家」、「咕嚕嚕」、「棒棒糖一家」、「吃餅干」、「甜嘴巴」;刪除了「棒棒糖集合」、「媽媽愛我,我愛媽媽」、「雲朵棉花糖」、「漱口歌」、「多和少」、「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增加了「五彩糖果」、「棒棒糖飲料」、「小熊糖罐」、「咚咚的牙齒」、「牙蛀蟲」;改編了「超級糖果屋」、「糖果爸爸」、「我是棉花糖」、「長滿牙的大嘴巴」、「好朋友加心餅干」等,以求達到我們預計的主題教育活動效果。 (二)把握各種教育契機 《綱要》要求我們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為此,我們始終堅持在觀察幼兒、走近幼兒、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的基礎上,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教育契機進行主題的選擇與確定。 1、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確定主題 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活動的傾向,是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的舉動,聆聽幼兒的聲音,了解幼兒的興趣,關注幼兒的需要,捕捉有價值的信息並衍生出有意義的主題。如:中一班的朱老師懷孕了,挺著大肚子。班上有幾個孩子對她挺起的肚子很感興趣,經常有人會上去輕輕地摸一摸,拍一拍,還圍著朱老師問長問短,有的說:「朱老師,你的肚子怎麼這么大呀?裡面是不是有小寶寶了?」有的說:「小寶寶會動嗎?」還有的說:「肚子這么大肯定很不方便,走路、吃飯是不是很累呀?」看到幼兒當前的興趣點,我們決定開展「我來當媽媽」這一主題活動。請朱老師給大家講講自己的體會,讓幼兒感受媽媽的辛苦。還在娃娃家內增加娃娃的數量,讓更多的幼兒當媽媽照顧寶寶,給寶寶餵奶、吃飯、洗澡等,體驗母子情真,感悟母愛的偉大。由於主題是以幼兒的興趣為切入點的,活動內容切合了幼兒的需要和探究慾望,幼兒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2、結合節日、季節的變換確定主題 在確定主題時,教師應充分挖掘節日和季節里所隱含的教育價值,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離「端午節」這一傳統的節日還有一段時間,可粽子的芳香老早在村子上空迴旋,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在談論端午節的有關事宜,幼兒對粽子、香袋、香包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們開展了「過端午」這一主題活動,請村子裡的老奶奶來園講有關端午節的故事,教孩子包粽子、做香包。孩子們嘴裡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 子,脖子上套著同伴互送的香包,還將多餘的香包裝扮教室(見左圖),其樂融融。同樣,新年、元宵節、中秋節、聖誕節等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都相應地生成了有價值的主題活動。再有,一年四季,各自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像美麗的春天、炎熱的夏天、金色的秋天、寒冷的冬天等,都可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 3、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最近發展區確定主題 主題選擇的內容應該是資源比較豐富,孩子熟悉的、容易接觸的,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這樣,教師就容易利用這種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如果活動內容跟幼兒生活相距甚遠,他們一點經驗都沒有,又何來拓展經驗和視野之談呢?就像「甜甜蜜蜜」這一主題,甜甜蜜蜜的糖果、餅干及各類食物,這些東西因為都是幼兒非常熟悉和喜歡吃的,所以他們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而小班幼兒在「吃」字當前的情感驅動下對其他方面的學習容易忽略,只能從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有興趣和好奇心,學習運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等發展目標來考慮,基於這兩點,這個主題在小班開展非常適合。 二、主題內容的拓展 主題確定之後,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該主題為中心擴散、拓展主題。在拓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又要注重老師的支持、幫助及引導作用。這時,我們拓展主題內容的途徑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幼兒當前的興趣和需要 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去引導、關注、幫助幼兒去探索、去實踐,從而找到發展幼兒能力的切入點。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蟲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教師由此在「秋天」主題活動中引導幼兒開展觀察比較、製作標本、區分益蟲害蟲等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在豐富幼兒有關昆蟲方面知識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積極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動手能力。 孩子們在和同伴、父母、老師的共同參與中了解家鄉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家鄉的特產和美味小吃等。 (二) 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戶外活動時間,有孩子在走廊上揀到了一塑料袋,跑過來告訴我:「老師,誰的塑料袋亂扔。」是呀,保護環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況且塑料袋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對塑料袋的處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個實實在在有意義的問題。教師馬上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從「綠色家園」主題中派生出「漫話塑料袋」這個主題內容,引導幼兒從走近塑料袋→可怕的塑料袋→少用塑料袋→妙用塑料袋這
『柒』 如何選擇適宜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
如何選擇幼兒園主題活動內容 一個主題開展的成功與否,主題計劃的制定是關鍵。由此,我們幼兒園教研組研究中引發出「在制定計劃時,教師應該如何分析幼兒?」、「目標定位以及計劃包含的要素又有哪些呢?」等具體實在的問題。於是,圍繞「如何制定主題計劃」我們教研組展開了一系列專題研究。首先請每位教師對照已經制定好的主題計劃,用書面形式呈現在制定計劃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舉例),其次在採用「互動式」教研方式,各自擺事實講觀點。 例如:小班在開展「可愛的動物」主題中教師發現幼兒對故事中所講到的雞、鴨認識比較模糊,而對貓、狗的認識卻很清晰,在分析幼兒的生活經驗後認為:現今社會貓、狗作為寵物在城市中已隨處可見,而雞、鴨等活的家禽自非典之後很難在市區見到,而且平時幼兒也很少有與大人上菜場買菜的經歷,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們認為:主題計劃應該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幼兒的基礎上確立目標,並在主題內容的選擇上有必要進一步豐富、拓展幼兒有關家禽的知識經驗。 又如:在中班開展「我愛我家」的主題,教師始終以「愛」的情感為主線,從對熟悉的人到周圍的人,幫助幼兒在感受他人情感的基礎上,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感情。教師嘗試選擇與主題相配套的音樂活動「我的好媽媽」作為主題延伸,讓幼兒在唱唱、跳跳中進一步體驗愉悅的情感。教師們認為: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在某一具體的活動中,在認知、情感、能力等不同的角度可有所側重。 最後,教研組在匯總教師們不同經驗的基礎上,認為制定主題計劃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1. 了解幼兒當前已有的生活經驗 2. 從主題出發確定主線(可從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多角度思考) 3. 圍繞主線選擇適宜幼兒學習的內容(各年齡段應該在內容上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不同領域特點) 具體闡述:我園各年級組在制定主題計劃的過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小班以激發情感為主線;中班則以激發情感和培養能力並重;而大班更多的是從幼兒認知和能力的角度去思考。但不同年齡段的側重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各班可以根據主題的具體目標進行重組,例如:大班主題「會變的天氣」,教師們就是在幼兒對天氣冷暖變化有所感受、了解的基礎上,把目標定位落實以能力和生活經驗這兩方面,讓幼兒了解天氣與人的關系(健康、生活),通過收集、記錄、觀察的方式,學會自我保護的各種方法。當時教師們提出目標定位小了,是否會使幼兒學習的內容萎縮,但實踐證明,教師在預設活動之後的反思使她們更多的關注幼兒的生成點,從而把生成點轉化為新的預設活動,因此大家發現幼兒學習的廣度在不斷拓展,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4. 對所選擇的內容進行歸類,並配之相適宜的教育形式、途徑(包括:生活、學習、運動、游戲活動,環境創設、家園互動等) 反復的實踐與研究表明:根據以上要素制定的計劃既有可檢性,更有可操作性,才能使計劃為課程服務,使計劃不脫離實際,體現計劃的適宜性和實用性。 通過這一專題研究,教師們不僅了解應該如何制定可操作的主題計劃,更學會了從幼兒角度來思考、分析主題活動的內容。現在大家已經達成一點共識:計劃雖然是教師預設的,但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判斷代替幼兒的經驗,教師應盡可能從多方面分析幼兒的現有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並從多角度思考活動的組織形式和內容,使一日活動成為課程實施的「課堂」。
『捌』 在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中,預設與生成有什麼區別
生成課程(呼應課程)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兒童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 生成課程與預設課程不同,它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無目的地追隨兒童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而是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根據對兒童的需要、興趣的觀察及所做的價值判斷不斷生成課程活動,不斷調整課程計劃的師生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西周幼兒園現正火熱招生中,歡迎上我們的官網了解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