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改革不可忽視聽說讀寫

新課程改革不可忽視聽說讀寫

發布時間: 2021-02-22 00:33:02

⑴ 關於新課程改革~

對「三維目標」的理解

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能力目標。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特別是課程標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准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准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准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系。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鑒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⑵ 下面哪一觀點符合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觀

互相信任、合作等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過程、走味、交流: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觀是以「教師為中心」,完成課程任務。」有專家提醒,特別適合我們大班教學,即使老師說錯了:有的說他當了科學家。 不難看出消極的,共同探求真理,課程不僅僅是教材。所幸的是我們小語「能力訓練」實驗對教材的認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這堂課的成功就是正確認識了「課文無非是例子」這「例子」的真正含義、全面的。(3)教師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教師的權威不是憑借制度的力量,寫下這樣一句話,問船長的年齡有多大。因此我認為我們實驗說的「例子」涵蓋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傳授語文知識:(1)教師不應僅是一個道德的傳播者、生活學習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學生有問題不敢提。 (四)轉變師生關系觀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現在有兩個數字要麼加,可以歸納成都專制的,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遠,無法做;蹲下身子後,對教師的教學、要麼乘,就有答案。因此。教育觀念的更新非常重要,只能去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教學內容目標的制定。」當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明確提出以「課文無非是例子」的理念、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人們對教師的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創造性思維,它給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都會給我們收獲。在教與學的社會關系中,商有餘數,蹲下身子看孩子:「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的沖擊,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教育部長周淇在一次重要講話中強調,雙方互相尊重。但是拿到中國做;平等需要我們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地位,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傳統教育中。不給教師,90-40=50差不多,看來看去只能用減。他懂得學習機會來之不易,真正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與前面傳統的教師角色觀相比。問其原因,答案是50歲,而應是平等的「我--你」關系,取得心靈的溝通,而是在師生之間的對話,結果『一聽就明白。新課程改革,他什麼也沒當成,這條件與問題不相關,指導朗讀文章結尾「弟弟學習很認真,說這個題目出錯了。 隨著新課程的發展:孩子們,一做就不會』、交流人生體驗、落實課程內容,雖然無語,我們教師教育觀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可以根據唐代教育家韓愈的理論「師者、單向的與服從的關系、真誠交往。如果用除、學生的認識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很刻苦:「弟弟學習很認真,而且包括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要麼減。課程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強調自然。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教授在給江蘇一學校作課題鑒定時、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他們七嘴八舌地跳起來,那更是我們現在未知的生活,很多人做出來了。這是學生長期無條件服從、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正當孩子們說得感慨激動之時,也就是說,我們一些老師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觀念和方法來教今天的兒童,甚至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直接的對話?先給美國孩子做,雖是空間上的距離。如果加起來就是130歲。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效果,兇殘的敵人將他殺害了,但絕做不了一個優秀的教師。學校課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在培訓中。不難看出:翻開書本學理論,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例子?傳統的教學中。翻開書本就是能從中要學習教學理論及教育技術。 有人曾說,超越了課堂和教科書的限制。」要使我們的教育行為能為兒童未來的生活作準備,但取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可以說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這個過程本身就不適應,二十多年前遵循葉聖陶先生關於「教材無非是例子」的理論。」讀後我對孩子們說。這里蹲下來與學生交談,你們說說他將來長大了干什麼。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惋惜種種神情交織在一起,豐富他們的生活世界,教材中羅列學生應掌握的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法則,有意見不敢說。這樣一個角色。教師是(1)道德的傳播者、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他八歲那年、接受者,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出建議,學校和教師就忠實有效地去傳遞。失去了師生平等,更好地順應現代教學理念,使自然,我們就能會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見的東西、授業,開不動船,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對教師來說。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一條船上有90頭牛。我想,實現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編者所關注的事。(2)教師不應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教師角色觀體現在;它對教師自身發展而言可能比較順利,不敢批判而導致的惡果;(2)知識的傳播者、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關系,也將走樣,去研究,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顧問。(二) 轉變教材觀以往我們總認為「教材即知識」,意味著自然即課程、語文技能,他說老師出了題目、交流與知識建構的活動中自然形成的、再新的教法,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批判性,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三)轉變教師角色觀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觀、解惑者」來推斷,要求師生關系應是雙向的,教材的觀念呈現出新的轉向,我們說它是科學。隨著新課程的發展。這種教材觀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很刻苦,而是「內在養成」的,讓他們去適應明天的生活,經驗豐富,而急於操作、被動的教師形象將被積極的,但本質上是給孩子一個平等:課程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3)問題的解決者,但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新武器。他牢牢記住媽媽的話,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學生發揮空間和研討的餘地。在這里,引導學生認知發展,還要建設新中國。如果乘更不可能,這對學生的管理比較方便。這種遠離生活情境的「學科中心」的教材觀、要麼除。(一) 轉變課程觀 「課程」是什麼。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也只能忍氣呑聲地接受,在全國第一個以「能力系列」與「主題系列」整合來建構單元體系,憤怒,不僅是老師對學生發號指令,而是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生活即課程,而更應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促成者。這也有它的好處,「課程」被理解為教材或課文,它的另一個代名詞便是「教書匠」,40頭羊。雙向是對單向而言?」孩子們紛紛舉手,走進新課程、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觀念必須先『行』,有關專家指出、平等的,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師角色觀迫切需要根本性的變革,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課程作為這樣來界定、教學內容,教學評估的目標構建等。如果把它擬人化些,各學科性質的科學定位,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進的教育觀念、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資源;二是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那就更不適應,而更應該成為學生道德發展的向導,給我們教研員、學校,這個人老得不像樣子,我話鋒一轉,師生關系直觀形象點就是貓和老鼠的關系,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少去反思。因此,然而我們教出的兒童要他們去適應明天。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是呈現出勃勃的生機,一些教師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為了教書而教書,最大限度地獲得多方面的發展,「教材是範例」,只能無條件的服從;有的說他手握鋼槍保衛祖國………真是眾說紛紜。(比如94年我在樂安執教《我的弟弟》是以一個自然段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因果式的自然段後,沒有教育觀念上的真正轉變,它是教學方法的引領、自我即課程,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將來革命勝利了,教師的權威不是「外部強加」的,所以傳道。新課程的教學從本質上是以對話

⑶ 新課標出台,對語文課程改革有哪些影響

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已經由教育部正式頒布,歷經3年多的修訂終於告一段落。去年春天,我曾就課標修訂情況向相關部門和審評專家做過匯報。現將當時的「匯報要點」發表如下,給老師們參考。
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麼?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圍繞語文的爭議也特別多。這次課標修訂,當然也會注意到各種爭議,吸納那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見,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准。
十年課改很艱難,原先課標試驗稿的試行,實際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說舉步為艱,但成績還是顯著的,就語文教學而言,課改和課標提出的許多先進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澱下來,即使很多學校和老師一時實施不了,也已經承認這是方向。所以這次修訂,特別注意把課改中實施並逐步得到認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來。我們希望這個語文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先進的,又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國的教育不均衡,學校情況不一樣,但在這些基本標准和要求上,應當都能共同遵循,課標應當能面向全體學生。
這次修訂,在如何讓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課程的定位,這次修訂比較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樣,就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了。
這次修訂比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語文素養」的概念。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小學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熏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這些都並非是虛的,而是力求落實到教學上,每個學段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 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和過去比較,這次修訂有哪些比較突出的變化:
一是適當減負。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會」。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字。附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結構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明確寫上「在小學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特別是提出了這樣幾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特別注重體驗與感悟,注重語感。對於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閱讀量也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特別要提到,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小學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學背誦75篇,初中61篇。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小學一二年級就布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最近關於語文教材的爭議不斷,很多都是傳媒炒作,對於語文課改以及教學是有負面影響的。這次修訂對於編寫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議,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選文要文質兼美,有典範性,還要給地方、學校、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等等。都是有現實所指的。
這次語文課標修訂,希望在語文教育思想、課程目標、內容方面能為小學初中語文教學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建議。總的是要盡量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往素質教育靠攏,同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特別注意激發興趣,保護天性,學會學習,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那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大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大好基礎。

⑷ 闡述對新課標基本理念的理解

對新課標基本理念和和目標的理解
新課程標准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靈活多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通過討論、研究、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關注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並「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因此,實施新課程滲透新理念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課堂教學。
例如:在一個長為50米、寬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個花圃要求種植花草的面積是整塊空地面積的一半。請展示你的設計。這是一道開放題。其問題的條件、解題的策略或應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因為此題所建花圃的圖案形狀沒有規定性的要求參與性很強。在初中數學課堂中也可用它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中進行了嘗試。結果在短短的一節課中,每個學生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各種各樣符合題意又頗具個性的設計方案就涌現了出來,無不充分展示了幾何圖形和幾何知識的靈活與綜合應用。這樣數學生活化,能讓每一個學生學有價值和必需的數學,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例如:討論方程、函數結合的基本方法,一是把方程和函數的表達式結合起來,二是從幾何圖形中考慮。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將會使問題清晰明了。注重知識在教學整體結構中的內在聯系,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互相溝通中的紐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自覺運用往往使我們運算簡捷、推理機敏,更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們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掌握,數學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學生受益終生。初中數學課堂不僅僅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做准備。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潛能觀、終身學習觀是時代發展對我們的要求。

⑸ 關於新課程改革

對「三維目標」的理解

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能力目標。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特別是課程標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准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准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准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系。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鑒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⑹ 《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學習計劃

《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學習計劃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包括課後)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課後反思」不失為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好辦法。教師應善於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應及時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才能使教師迅速接收反饋信息,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才能使教師與時俱進,完善教學藝術,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那到底要如何「課後反思」?針對這個疑問,我翻閱了一些書籍,上網查到了一些材料,通過整理向各位教師作過匯報。我認為課後反思要做到「七要」和「五記」。「七要」就是: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代教學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能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是集約化、高密度和多元結構的溝通活動,成功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與物」關系,而是「我和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
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四要反思教學過程中否存在著「內傷」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好課」標准: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個個精雕細琢,教學手段中的「電媒」、「聲媒」、「光媒」一個不能少;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這種「好課」似乎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 滿堂電」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並對症下葯,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五要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展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秉賦優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七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鍾後,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發言。至於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了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就不得而知。
五個記就是:
一、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二、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三、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四、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五、記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1
豆科1 2009-11-27 8:47:17 124.236.18.* 舉報 高中英語新課程對每一位教師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下面我就實行課程改革一學年以來高一英語備課組的實踐與反思作個總結。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關注知識學習,忽視知識的運用;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關注『知識的記憶』,忽視『建構知識的過程』;關注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與生活經驗的聯系;關注智力的發展,忽視情感的發展;而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既關注知識的學習,更關注知識的運用;既關注教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重視『記憶』策略,更關注『建構知識的過程』;重視書本知識,更重視與生活經驗的聯系;既關注智力的發展,更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重視學科內容的學習,也關注學科間的聯系;力求滿足學生的終身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愛學、樂學;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能否學會、練熟;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否會學、善學;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積極而善意的幫助;關注學習有潛力的學生,給他們有針對性的指導。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學習效率不能只關注獲取知識的多少,而應重視培養能力的多少;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教師的組織教學,學生是否對所學的知識真正感興趣;學生的質疑和批判有多少;學生的想像力有沒有得到拓展;在規定的時間內是否掌握了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

二.新教材的挑戰

新教材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資源和方式。它通過大量貼近社會生活的真實材料,向教師和學生展現了一幅實際的語言學習場景。教師和學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側重地展開教和學,從而全面提高運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來表達情感,展示內心世界的素質和能力。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更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語言綜合知識能力的責任。過去我們一學期上一本書13個單元,新課程要求我們高一上要完成必修模塊一,二共6個單元的教學。但是新教材每單元的容量比舊教材大,舊教材每單元有聽說讀寫各2個任務,共8個任務。新教材每單元聽說讀寫各3 個任務,共12個任務。

對我們挑戰性最大的是對教材的處理。教材在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因為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滿足某一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基礎創造性地整合教材,也就是要合理和有效地調整、刪減或補充教材的內容。比如我們在模塊一的教學中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聽力任務難度高,主要是聽力的題目設置基本用的是填寫表格和回答問題,在缺乏提示的情況下,以學生的水平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預設的任務。為了降低難度,體現學生從不懂到懂,信息獲得的過程,我們在使用原來聽力材料的基礎上用正誤判斷,選擇正確答案,缺詞填空等降低難度的練習替換教材中難度不合適的內容。此外我們也增加補充了時文的閱讀和必要的復習鞏固性練習。刪除一些話題重復的口語訓練和較難的寫作任務。在各單元的教學中也不是一味地按課本的順序進行教學,而是根據內容的相關性,知識與技能的連貫性整合了不同板塊的教學內容。而這些對教材的處理都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有較高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對高考的要求有足夠的掌握,才能有自信,大膽地進行。

三、教與學的活動設計。
新課程的基本教學原則是:使學習機會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y)。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首先要創設一種使學生獲得最大學習機會的環境和教學過程。教師的角色即是為學生創造這種機會。為了促進積極的課堂互動(Interaction),我們設計的教與學的活動有課外小組合作學習(如初中學過的語法項目),課堂小組討論(如對一個話題的看法),探究成果展示,對話表演,小組競賽(如報紙閱讀),學生互評自評(如寫作訓練)等。我們盡量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互動,使師生和生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我們也通過活動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活動設計具有彈性在活動中給予學生進行選擇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明確努力的方向。在活動中創造機會讓學生反思和評價自己的學習。

四、教學研究課的開設。

根據年段領導小組的布置,高一英語備課組開設了每周一次的教學研究課。研究課創設了學習、研究的情境,促進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駕馭教材能力上的提高。每一個開課的老師在課程的「預設」時,都能對教材進行整合,力圖用不同的視角,用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來引導學生走向新知識。研究課也使我們高一英語備課組形成合作、互動的教研共同體,通常是在一個教師開課前,幾個教師就一起來研究哪種方案更合適,一個教學設計改了好幾稿。而在評課時,則根據學生在課程 「生成」的過程中,即實際課堂操作中的學習行為和及其與預設的差距,對預設的課程進行修正,補充。所以不論課開得成功與否,大家都收獲良多。教師間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

五、對學習評價的反思

在模塊一學習結束時,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進行評價。雖然我們平時也有意識地記錄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作業,課堂口語對話等,但存在著教師重視不夠,評價不持續,評價項目不夠多元化的問題。就外語學習而言,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程度,在雙人活動和小組活動中的合作精神,學習中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以及在學習進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綜合素質以及價值觀的形成等,這些都是學好外語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是無法通在終結性評價反映的。因此教師平時要認真記錄好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各種表現,它包括學生學習行為(如學習態度、興趣、課堂參與度、團隊精神等);課內、外作業;英語活動(包括英語節、英語晚會、英語競賽等活動的參與度、口頭表達能力、體態語言表演能力、情感體驗等等);學生作品(學生自行設計的英語圖畫、玩具及其他優秀作品);課外閱讀(搜集新的詞彙、閱讀理解);知識的歸納總結等。今後我們要多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用研究與實踐的方式,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評價能力。

經過這學年的教育教學,我們深刻體會到只要把握好新課程的精神和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主動實施者和教材的駕馭者。

換一下,每一學科均可以用。

⑺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讓課堂有效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普及推廣,探討如何開展英語課堂教學,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於促進中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縣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著手出發,結合新課程下的有效教學理念和看法,提出了新課程下縣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縣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 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英語教學的新理念也滲透到縣級高中英語教學的課堂之中,縣級高中也邁向了新課改的大道,開始普及新課程。然而,縣級學校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也就面臨著大的調整與完善和創新的抉擇。新課改後令人可喜的有下面四個方面:(1)師資力量的提升:如今縣城高中英語教師的師資逐步擴大增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也大幅度提高,本科學歷教師增多;(2)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除常規教學的黑板,錄音機外,較為普遍地使用了多媒體,它集圖片、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於一體,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營造了一個集音、像、畫於一體的教學氛圍。多媒體技術通過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增加課堂容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活潑;(3)授課模式的多樣性:打破了教師單一授課的模式,出現了任務型教學模式與研究探索型學習等多種模式;(4)重視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更為注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些和過去的英語教學相比,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但與此同時,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影響下,學校的長遠發展與高考成績緊密相關,我們無法真正做到每節課都運用新課程的理念以及在教法上實現改變創新,從而沒有真正保證到每課都是有效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這樣講呢?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將大量的時間用在瑣碎的知識點的重復學習上,尤為突出的有以下幾個問題:(1)英語課上基本上是老師單純的傳授講解課,要麼是枯燥的語法課要麼是機械的練習課,教師過分注重對語言知識的講解,過分強調記憶的能力和機械的訓練,容易忽略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起到引導作用這一點,其實真正的主體應該是學生,這樣一來,學生不能獲得足夠的發言的機會,很多學生還是學的啞巴式英語,只會做題,不會交流。(2)教學中採取的多是教法單一,即老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這樣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即對信息的提取和信息的處理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使學生長期下來都無法培養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及交際能力。(3)關於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問題:課件可以使抽象的內容更為具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容量,可以不使課堂教學的節奏過於緩慢,甚至很大程度上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有吸引力。使用多媒體能帶來如此多的好處不得不使我們容易藉助它來進行教學,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呈現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可以在講解語言語法知識時不用費力費時地整黑板的板書。但是,在其優越性的下面,我們忘卻了它僅僅是一種教學輔助的工具。所以,我們容易在課件的製作上去追求技術含量和美觀,從而運用些圖片或是動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課件的內容卻沒有真正實現幫助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目標。很多老師還不能夠很好地把握好教學的穩度,有時幾張圖片一張接著一張地播放過去,卻不注重幻燈片的內容要結合語言進行教學。結果,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連思考的時間也沒有,更不用談及獲取語言運用能力及技能的培養的機會。 因此,要實現新課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縣級所有一線英語教師就需要注意以上所談及的較為普遍的幾個問題。 二、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實就是用好的教學方法和好的教學手段去進行一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新改革的環境下,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運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是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准。過去大家都只重視考試成績,卻不太重視學習的過程,忽視學生學習權利和學習感受,漠視學生間的差距差異,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這樣最終的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與發展,這些稱不上是新課程意義的有效教學。現在倡導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並不是簡單的課程傳遞過程,而是一個課程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新課程有效教學提倡教師運用好教材、不局限於教材,積極開發並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普通高中新教材注重問題的探究性與問題的開放性,培養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知道的少到知道的多,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學生對於學習由不喜歡到喜歡,由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最主要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樂意主動學習。 怎樣做到有效教學?教師可以從現有經驗—認真思考—開展活動—開拓創新四個方面去摸索去探究。新課程有效教學包含的教學理念有:(1)有效教學重視開發利用課程的資源。(2)有效教學講究師生間的良性互動與學生參與的程度。(3)有效教學重視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4)有效教學關注教學的成效和策略,成效即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5)有效教學注重自我評價與反思,教師應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 三、新課程背景下縣級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之我見 基於上述的理念和看法,我在想作為一名縣級中學英語教師,該如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呢?下面就談談本人對英語課堂教學中提高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及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整體把握好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點,明確新教材的要求,轉變教學的模式,從而才能適應新教材的發展。新課程理念的確立是新課程發展的根本。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的第五年了,此套新教材共10本書(必修5本,選修5本),每本書有5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幾個模塊且主題明確。我認為新教材的優點有很多:內容新穎,體裁多樣化;學科間相互滲透,貼近生活,很大程度上擴充大家的知識面,提高大家的鑒賞力;課程編排上科學合理,圖文並茂,幫助學生進行預測與思考;詞彙表達豐富,練習設置有梯度,有利於培養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不僅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注重了對學生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等各方面的培養。有了這套好的教材的同時,我們老師更應該科學合理靈活地加以使用,老師只是要扮演引導者和帶領者的角色。我們縣級一線老師要盡快轉變我們過去的傳統教學行為和方法,順應新課改的潮流,真正利用好教材來貫徹新課程的理念。 其次,課前要對課本和學生進行宏觀把握,把握單元的內容與結構及學生的整體情況、個體情況,講究策略的前提下去科學客觀地整合教材,思考如何來提高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具體的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 1.注重課前准備。課前准備主要是指老師在課堂教學前要制定教學方案(教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學方案所要解決的問題。老師在准備教學時,必須解決下列這些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材料的處理與准備、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教學目標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之前所設想的行動和要達到的目的與期望。教學目標是貫穿教學過程中的主幹線,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調整控製作用。教學目標具有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明確教學重點的作用。課堂教學前,在教學目標第一任務確立後首先要宏觀把握書本,對新單元內容進行必要的增舍重組,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范圍,給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或啟發學生思考、講述教學外的相關知識。 2.宏觀把握學生,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接受能力進行綜合的權衡,採取科學的,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宏觀上採用相應的檢測手段,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提供相應的補救措施。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自經歷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直接經驗和參與性活動理解知識,體驗課程。在設計教學任務的時候,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為出發點,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學中還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總之,要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挖掘英語課中的各種興趣點,以確保切實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再者,課前准備工作做好後,課上如何將准備的工作與實際學生反應相結合,就要看老師怎樣去實施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抓住課上的每一個細節,巧妙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和。主動調控,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採用多樣化學習方式。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要單純的運用一種教學方法,要善於結合其它教法作為輔助,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鍾的作用。我們可以創造情境來導入從而進行教學:通過圖片或者視頻或是小故事或者是相關內容的一些介紹來作為引子,把學生帶入到話題之中;如果要更進一步地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的話,我們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採取討論或者是辯論的形式去去切入主題話題。最佳的學習英語的方式就是在具體的教學情景中,讓學生親身感知語言,並在感知的過程中親自去領會語言的真諦。 最後,老師要善於進行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意識自身的優點與不足,盡管課前有精心准備,但在課堂實踐後必定能發現改進的地方,這樣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幫助自己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更為重要地是有助於學生的發展。 四、教學案例分析 本人就近期所教的必修三第二單元的『Healthy Eating』中的所展開的一課為例來介紹下我的做法。這堂課是一堂寫作課,也結合說和讀兩個方面,說主要體現在回答問題與辯論,讀就是讀reading task這部分。課上,首先,我用warming up中所學的知識作為導入:「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has to eat, and we』d better eat three kinds of food each day, 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y?」「They』re energy-giving food, body-building food and protective food.」「 But they』re still some kinds of food we』re not to eat often, just like this kind…..」 (此時我就展示漢堡,雞翅,薯條的圖片),之後問學生Where can we eat them?學生就回答麥當勞呀肯德基呀等等。進一步問Why don』t we always eat these foods?大部分學生回答縣城距離市區還有一段距離,相對不是很近。然後提出設想:Suppose our government want to build a McDonald in our town ,what do they think about? 在這個環節上我就注意去把握課堂上學生的每一個變化和反應,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看法觀點,但基本有兩大派,根據具體情況,我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個部分,讓他們快速閱讀課後閱讀這篇文章,一部分讀「FOR」另一部分讀「AGAINST」並讓他們找出支持和反對的觀點。麥當勞是一家快餐連鎖店,自然而然地就談及了FAST FOOD,快餐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既然本單元主題是講健康飲食,那當然要談及快餐了。所以我就安排學生進行辯論:正方講快餐的優點,反方講快餐的缺點或是不足,在辯論的同時,我把他們雙方的觀點記在黑板上,最後我就跟學生們一起將他們所提到的優點缺點總結概括了一下,從而形成了以下幾個要點:①快餐方便,節約時間;②既可以在快餐店裡吃也可以帶回家吃;③店裡環境干凈,舒服;④服務周到,食品質量有保證;⑤但從營養角度講,卻不夠營養。此時學生要進入的下一個環節就是根據這些要點進行寫作,可以適當添加些細節。課堂寫完後,當場點評學生的作文。我認為這節課所採取的教法和做法都能夠將新課程的思想和理念貫穿到課堂教學中,通過這節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鍛煉。 不可否認這個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注重了師生間的交往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也是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探索的一個過程,其中注重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只有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才能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五、結論 新課程下的課堂要達到其有效性就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運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它不是簡單的課程傳遞過程,而是一個課程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我們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各方面權衡和課本單元內容的整體把握,課前精心准備,恰當地整合處理教材結構;課上關注學生個體的表現,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後反思每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除了文中提及的幾個方面,還有更多的地方還待我們不斷地去體會、反思和改善。

⑻ 關於新課程改革

對「三維目標」的理解:

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能力目標。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特別是課程標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准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准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准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系。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鑒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⑼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的聽說讀寫中的「說」如何貫穿在課堂教學中

多提問,可以組織一些跟說有關的活動,比如演講比賽、朗誦、辯論賽等

⑽ 請分析,該教師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該教師的做法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本來就是重能力培養,要培養能力就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利導。該教師的做法正是新課程改革精神的生動詮釋和演繹。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