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要處理的幾對關系
㈠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要處理好哪幾對關系
三亞一中
張雪蓮【摘要】新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
更是一種行動。教學設計作為回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設想答、方案,
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起點。在新課程背景下,
由於不能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致使教學設計不自覺地走入一些誤區。
㈡ 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要處理好幾對關系
處理好幾對關系啊,不管你是怎麼樣子的課堂教師還還是會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
㈢ 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哪幾個關系
1.學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本文的「學材」是指供學生學習的課本、教輔書、導學單、練習題、實驗器材等廣義的學習材料。狹義的「學材」是指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專門編寫的供學生學習的材料(無師自通),它是教師對教材(課本)和教輔書加工之後編寫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材料,與是「教材」相對離的一個新概念。根據第八次課改的課程標准,教師要讓學生與教科書直接接觸,即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這里教師首先要想清楚一個道理:學生考試是紙筆考試,試題的題目是用文字敘述出來的,學生因讀不懂題而做錯題的現象普通存在。如果我們平時不傳授閱讀理解的方法,不讓學生親自閱讀理解,不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理解習慣,他們又怎麼能在考試時那麼緊張的前提把題目讀對呢?所以從應試的角度看,也要把培養學生親自閱讀理解的能力放在首位。再次,「教就是為了不教」,我們的學生最終要離開我們獨立發展,如果他們連一個獨立閱讀理解的能力都沒有培養起來,如何能獨擋一面?所以為了學生早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也應該讓學生大量地閱讀理解學材(教科書等)。讓學生在老師講之前先獨立閱讀理解學材——這就是自學,這就是「先學後教」。全班60名學生,他們本身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比如A組的4名學生,學生A1讀懂90%,還有10%的疑難;學生A2讀懂70%,還有30%的疑難;學生A3讀懂60%,還有40%的疑難;學生A4讀懂40%,還有60%疑難。這又有什麼關系呢?
㈣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教學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課堂教學步入一個新的天地。行走在教育教學的路上,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開拓,有許多奇妙的構想等待我們去實踐。課堂教學改革不是單行道,教師需要調用多種思維、多種渠道去構建生命化的課堂。在此過程中,需要科學地處理好幾種關系。 一、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對主要矛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這句話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但真正做到卻不是那麼容易。 課堂不是講壇,也不是教師一個人的天地。教師在課堂中要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其思維,為學生的個性的發展和智慧的飛躍提供自由的空間。 二、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關系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採取灌輸式教法,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這種方式不利於培養創新人才。新課程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應提供探究的平台,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交流和討論。 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則,教師要走到學生們中間,及時了解其動態,幫助其排除思維的障礙,推動其合作探究的進程。 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探究。探究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和探究的價值。對於那些識記、了解、概述性的問題則不需要探究。 三、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 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者之間聯系緊密,共同構成有機的整體,不能人為地割裂。 有的教師過分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學生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較牢,但不能靈活地運用,也談不上情感的提升,價值觀的養成。有的教師則過分追求課堂形式,過分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卻忽視了雙基的落實。 教師要科學地理解、整合三維目標,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方法的傳授和情感的培養。從而使課堂教學目標有效地達成。 四、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 從教學內容來看,不要把任何一個知識點孤立地看待。將知識適當串聯,由點及線,由線及面及體(立體),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從教學對象來看,教師應看到每一個學生。授課因材施教,既要滿足優秀生的口味,也不能為片面追求成績而忽視了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在教育上,只有差異,沒有差生。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針針對有個性的學生,教師要善於發現其亮點,及時發掘其潛能,為其個性的成長提供適宜的土壤。 五、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有人把新課程改革成為「死」去「活」來,這有其合理的一面。教師應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彩演繹,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活色生香。 但有的教師片面追求課堂的花樣,這便失去了課堂的價值。一切教學手段的運用需服務於教學內容的需要,應依據教材,量力而行。 一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思維過程,這是更需要教師進行精講點撥和學生的深入思考。如若頻繁地運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手段去修飾,無異於畫蛇添足,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要徹底扭轉「教學手段越高級就越好」的錯誤觀念,一節課成功與否主要應看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合理優化與配置,要看學生思維的活躍度,看教學效果的有效達成等等。因此,課堂教學要注重實效,不能刻意追求形式。 六、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新課改倡導教師角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方面的轉變,但並非完全拋棄原有的模式。傳統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東西,教學改革主要批判地繼承,合理地創新。遵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合理揚棄,科學發展。 課堂教學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我們面對的學生在不斷更替,教育教學的形勢也在不斷變化。教學改革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工程,每一位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以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㈤ 在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哪幾個基本關系
1、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傾向。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4、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的必然聯系:非智力活動依賴於智力活動並積極作用於智力活動;按教學需要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5、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的必然聯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向。
(5)新課程要處理的幾對關系擴展閱讀: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單是傳授與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學與發展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全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獨立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能力;
在學習知識過程中,逐漸形成無產階級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學既要適應學生年齡特徵,又要盡可能促進他們生理和心理和諧的、充分的發展,在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的同時,促進個性才能的特殊發展。在教與學的關系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發展的主體。
㈥ 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著諸多的有些甚至是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往往對課堂教學產生制約作用。從這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如果理性地處理好以下幾點關系,教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得到加強。
一、懂得創設簡約的情境,把握好趣味性與目的性的關系
情境的創設是一節課的序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是課堂教學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承載數學知識的一個平台。教學時應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出發,創設一些既有趣又簡約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一節課只有40分鍾,在具體的教學中,教者要懂得在繁復的情境圖中創設出簡約的、具有目的性的情境,切莫陷進華麗的情境堆砌當中。
如在教學第三冊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的引入中,教材所給出的主題圖是一個現實生活當中常見的熱熱鬧鬧的公園遊玩圖,教者在授課過程中很容易被這些圖所「迷惑」,讓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一課創設情境的目的並不在於此,而是讓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引發新知內需。因而在教學的引入中師作簡單的介紹後可直奔主題,讓學生觀察每個項目坐著的小朋友的人數都有哪些共同特點?你能算出一共多少人嗎?當學生列出「4+4+4+4+4、2+2+2+2+2+2、3+3+3+
3」幾個算式後,有的學生就開始嚷嚷,「這樣寫下去太麻煩了,老師,能不能換種省事一點的辦法?」這樣的引入馬上引發學生的認識沖突,點燃學生學習新知的內在需求,此時老師馬上揭題就能激發學生的探求慾望,這樣的情境引入既簡約,目標更明確,也是較為有效的最本真最原生態的常規課堂教學。
二、在「做」數學過程中處理好感性經驗與理性認知的關系
「做」數學其實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探索、體驗活動中,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和發展過程,從中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不僅只是提高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把在實踐中得到的感性經驗提升為理性認知,這樣才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獲得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第三冊《角的初步認識》中,學生通過折一折、剪一剪等探索性操作活動對角有了感性認知,從而獲得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感性經驗,教者還有責任讓學生把所獲得的這些感性經驗進行正確的抽象與高度概括,形成理性提升。在前面的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活動角慢慢叉開,看看有什麼發現?最後師要引導學生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角的叉開或合攏有關。
新課程很強調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獲取知識,因而我們在「做」數學過程中不能只流於形式,還要讓學生思維得到提升,這樣就不會為操作而操作。把學生的感性經驗轉化為理性認知,其創新思維才能有所突破。
三、注意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提倡探索性學習,但同時也要思考,新教材裡面的所有知識都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嗎?我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並沒有全盤否定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事實上,我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都要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關鍵在於這些知識的給予是強制性的「塞」,還是藝術性的「導」。
如在教學第三冊「厘米和米」這一知識時,就要藉助尺子明確告訴學生:「這就是一厘米,一厘米就是這么長。」然後通過自主性的測量探索,引導學生建立一厘米的長度觀念,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圖釘的長度與食指的寬度大約就是一厘米,以此幫助學生建立一厘米的直觀表象。
從以上例子來看,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在我們的課堂中可以相互結合使用,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不能人雲亦雲,接受性學習並非就等於不合時宜,而是看我們怎麼靈活運用。
四、處理好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的關系
新課程標准提出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思維發展水平不同,對相同的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解法,老師應鼓勵學生發表他們自己的意見,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此要注意的是教者要善於挑選有價值的問題或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對演算法進行科學的優化,學生才能學有所得。
如第二冊第九單元例2:9+3的教學,老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得出以下幾種方法:方法一,因為9和3組成12,所以9+3=12。方法二,把3分成2和1,9+1=10,10+2=12。方法三,把9分成2和7,7+3=10,10+2=12。方法三,用接著數的方法,從9往下再數3個數就是12了。方法四,先畫9個圓圈,再畫3個圓圈,再一個一個地數就得到12了。這四種方法一一列出後,教者應及時引導學生對幾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並通過練習感悟其中某種方法的優點,再從中選擇自己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演算法。在教學中教者要讓學生先掌握教材所介紹的新方法,不能因為學生不喜歡用新方法就聽之任之。很多學生因定勢思維的影響,還是習慣於用以前數數的方法,要麼是接著數,要麼還是一個一個地數,如果老師為了所謂的演算法多樣化而聽之任之的話,那麼學生的思維永遠得不到提升。如果有個別學困生實在不能掌握的話再允許他們用數數的方法。演算法多樣化並不等同於演算法越多越好,在演算法優化的同時教者還要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㈦ 指導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
顧名思義,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對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務在現代學習社會,施教者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在校學習的學生來說,學校是學習的主要場所和主渠道,教師和校長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學習要求施教者應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同時輔之以必要而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通過自主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勞動、學會生存,具備與現代社會需要相適應的學習、生活、交往、生產以及不斷促進自身發展的基本素質。
願學、樂學 調動並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願學和樂學,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厭學、逃學的問題。
會學、善學 要強化學法指導,使學生知道怎麼樣學習才能省時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勢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樣化的學習技能和方法,改變盲目學習的狀況,是實現學生自主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自主學習教改實驗要把學法研究和新的學習手段、學習技術的研究擺在重要位置。
自醒、自勵、自控 這些要求主要屬於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發展目標。自主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要把學習內容作為認識的客體,而且要將自己作為認識的客體。要對自己作出客觀正確的自我評價,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斷提高。
㈧ 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並處理好哪幾個關系
課程標准指抄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