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的技巧
1. 幼兒園說課技巧
「說課」就是指你在面試的時候,面對你的面試官,系統的口頭闡述你對某節課(或者某個單元)的教學設計和理論依據,然後面試官會提出意見,你再進行答辯,互相交流切磋。當然,在這之前,你要充分准備,畢竟這是一場面試。 說課並不是對教案的復述,它的意義更多的在於表現你的教學思想,教學意圖和理論依據,不僅僅要說出「教」與「學」的內容,更要從理論和實踐上闡述「為什麼要這樣教」。 說課的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10-20分鍾就好。可以用一些輔助工具,比如多媒體課件,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工具,向面試官把課說清楚,說好。
2. 幼兒園教學方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每一代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個父母無不小心仔細的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上呵護著。特別是對於教育方面,更是傾注心力,希望把最好的提供給孩子。從事幼兒教育多年,時常會接到朋友的詢問,如何幫孩子選擇合適的幼兒園?哪一種幼兒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在這里,特別針對現今一般幼兒園常見的教學方法和大家分享。 幼兒園常見的教學法可分為傳統式和開放式兩類。所謂傳統式的教學,就是讓孩子一排一排在教室里依照次序坐好,聽從老師的教導。一切的課程、教材及孩子的學習進度由老師來決定。它著重於團體的學習並強調團體一致的行動,所以是以整體化的觀來看待全體兒童。優點是兒童尊敬及服從老師;缺點則是忽略了每一個孩子個別的差異和發展,采強迫式的集體學習。 開放式的教學著重於學習空間的開放並重視孩子個別的發展。較廣為人知的開放式教學法有下列幾種: 一、 蒙特梭利教學(又稱蒙台梭利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起源於義大利,是由知名的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所提出的一種科學化的教育方法。她根據長期的觀察和實驗,設計了一系列的蒙特梭利教學教具,以配合孩子個別的身心發展。蒙特梭利教育共分成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文、自然文化及美術音樂等教學區域。其教學環境是一個由成人預備好的學習環境。在蒙特梭利的學習環境中,孩子們能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而且有許多機會運用他們的創造力,從事各項有益於身心和情緒發展的活動。如透過實際操作學習環境中簡單和復雜的教具,使得抽象的概念得以具體的呈現在孩子面前。而受過專業訓練、有愛心和觀察敏銳的蒙特梭利教師會依據每個孩子特殊的需求和能力,去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在這巧妙營造的自由環境中.孩子可以學習如何去選擇、辨認和改正自己的錯誤。教師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其目的則是以培養和維護孩子的自尊為依歸。而最終的目的更希望培養一位獨立自主的孩子。 二、 方案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起源於義大利北方的小鎮瑞吉歐 (Reggio Emilia) 。它主要是依照孩子的興趣來發展一系列的活動或方案。老師的工作是透過和孩子以及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來發現其興趣,並進一步引導孩子去做資料的研究、查詢和相關材料的收集。方案教學強調孩子自主性的學習,重視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並以兒童為本位的理念來進行活動。它也是一個「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孩子都在彼此互相學習。 三、 學習區教學或角落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一般將教室區分成不同的學習區域,如語文區、益智區、科學區、積木美勞區、裝扮區、沙水區等等。它提倡讓孩子從游戲中學習,並經由玩耍的過程讓孩子學習到各種概念。 四、 其他的教學法,如福祿貝爾、皮亞傑、高瞻、華德福及雙語教學等等。 福祿貝爾教學法是以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設計的教具─恩物為教材來進行教學;皮亞傑教學法是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從進行幼兒的心理實驗中所記錄的幼兒認知發展,來做為其教學的理論基礎。高瞻教學法起源於美國,其教學理念是以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有能力做決定並解決問題為指導原則。華德福教學法的創始人是史坦納˙魯道夫,於1919年在德國的Stuttgart成立了第一所從一年級貫穿到十三年級的華德福學校。它是一種實現「人智學」理念的教學法,目的在於引導孩子成為一個身、心、靈完全自由的人。雙語教學是以兩種語言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讓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學習兩種不同的語言。 以上是簡略的介紹一般幼兒園所採用的方式,各有其優點,第一至三項是目前較普遍的教學方法。家長們應該先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並根據孩子的特質來選擇合適的幼兒園。而對幼兒教學有興趣者,則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並配合自身的專長來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3. 幼兒園故事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技巧有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套模式:首先是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講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接著是邊出示圖片邊分段講故事,提問:這一段里有誰和誰?都說了些什麼?這中間還要讓幼兒學說新詞和短句。最後是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錄音,並要提一個總結性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剖析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第 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故事內容的傳授,教師無論講什麼故事,都把它套進這個模式里,勢必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鮮感和敏銳感。 第 二、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愉悅性和趣味性,這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一則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春雨潤物般的情感來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她)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第 三、幼兒是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的,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從何談起?如果故事教學只滿足於使幼兒獲取知識、接受教育這樣一種表層功能,那麼故事教學的深層功能——開啟幼兒熱愛文學的心靈之門,引導幼兒踏進文學殿堂的啟蒙功能又體現在哪裡呢?因此,我認為要改善幼兒園故事教學的模式,不拘一格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的功能,尤其是深層功能,使幼兒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滿足他們各方面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內容、情節和結構,我覺得要激發幼兒聽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主題、情節,使之產生心靈上的呼應和共鳴,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教師必須反復鑽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題,掌握故事的情節、結構,找准其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適合幼兒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 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
4.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法有哪些技巧
有了精心設計的提問還不夠,關鍵還在於組織語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否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 教師應在調動全體幼兒集中注意力後緊接著提出問題,以便全體幼兒都能認真思考。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要由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來回答。教師提問後,要注意運用恰當的表情「反饋」幼兒的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總結評價時,則應注意否定時不應全盤否定,要注意給幼兒以鼓勵;肯定和表揚時則要注意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5. 怎樣落實幼兒園課程具有直接經驗性的方法方式和策略
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幼兒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若干問題。為此,幼兒園要建立完善課程管理制度,發揮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加大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監控力度,加強園本培訓,提高廣大教師、家長的認識,加快課程實施的步伐。 由於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我們認識到發現問題與取得成績一樣重要。因為問題意味著探索和思考,意味著研究者正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幼兒園課程的有效實施;問題也意味著今後工作的目標,它使我們進一步深化實施幼兒園課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6. 幼兒園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您所講的教學方法是指有哪些教學法,還是教學組織方法、還是課程方法
教學專法有六法,分屬別指語言教學、計算教學法、常識教學法、體育教學法、音樂教學法、美術教學法
教學組織法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
課程方法就比較復雜了,每個領域的課程有不同的方法。方法很多,但不固定,這需要經驗與教育機智。
7. 幼兒園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
寶寶入園,你准備好了嗎--寶寶入園手冊 例2:小班《可愛的兔子》思考幾個現象: 20人左右上課,只提供一隻小兔給觀察; 喂兔子環節:教師發給每人一根青菜或一個胡蘿卜,每個幼兒拿一樣東西去喂小兔子,讓幼兒去觀察兔子喜歡吃什麼。 幼兒座位: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塊墊子上,面積很小,幼兒擠得很緊。回...答問題時要站起來,每次活動都要再爬起來。 分析: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教」,考慮這個教的過程怎麼一步一步往下進行,如果她更多考慮到幼兒的學,就會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夠會引起秩序的混亂,有很多幼兒都不能就近觀察,只能在邊上推來擠去。 2、那麼多東西喂一隻小兔子太不科學,結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嗎) 3、幼兒爬起來回答問題、去觀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較費力,而且人為的擠來擠去使得幼兒注意力轉移,不利於良好學習常規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視「如何學」的課的特點:環節分明,但較為生硬、機械。 3、多一些真實,少一些作秀。每上一節課之前,我們都得做一定的准備,包括物質的准備、知識經驗的准備等,但這准備不能過度。幾年前,有陣風颳得挺盛的:公開上的課或比賽課內容事先讓幼兒知道,有的甚至練得非常熟練,到正式上課時變成了排練後的演出。 最近去鄉鎮聽課,發現還是存在這樣的現象,試教時用自己班上的孩子。當時我問那老師:「你正式上課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嗎?」她回答說:「是的」。我又問:「那你試教時為什麼不用別的班的孩子?」她說:「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納悶:管不住孩子,課堂中出現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戲重要嗎?因為在我看來,虛假的課堂欺騙的問題是很嚴重的,雖然我能理解這些老師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樹葉》 老師問:你知道哪些樹葉?……幼兒一個接一個說出許多許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當老師問:樹葉有哪些作用?幼兒:琵琶葉可以做葯、銀杏樹葉可以…… 課後我了解到,這節課光是試教就已經三遍,老師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不明智的教學行為,豪不隱瞞地告訴我,每次試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別說別的准備工作了。(在此我只對這種現象加以分析,不針對老師,其實老師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這樣的行為的)當時我對那老師說:「其實孩子說出那麼多樹葉的名稱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說不上才是正常的情況。」為了彌補幼兒表現出的無所不知的不正常情況,我設計了一張調查表,讓那老師發給幼兒帶回家,是讓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樹葉作用的資料,如果經過調查能說出樹葉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況了。當然,此乃下策,順序顛倒了。 虛假的課堂有一個特點:幼兒非常熟悉活動,非常配合老師,過程進行比較順利,但是幼兒的眼中看不到生動、看不到興奮、好奇、投入,因為他們已經沒了挑戰,適度的挑戰才會有真實的興趣與愉悅,現在他們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機械地重復完成一項熟練的任務。 真實的課堂,才是最美麗的!我們要記住一點:我們上課不是給別人看的,不是取悅於誰的,而是帶著孩子們一起演繹一段發展的故事,是為自己和孩子在上課的。 4、少一點華麗,多一點平實。老師們回憶一下,你外出聽的課、看的錄象課,有多少節感覺是樸素的、實用的、常態下的課?許多課堂都披著華麗的外衣,這些華麗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裝的痕跡。 有的課情景表演、課件、動手製作、游戲、錄象等熱鬧繁華,什麼手段都用,全副武裝。 例:體育課《過河》當中跳小河的三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繩子有寬有窄)問:你是用什麼方法跳過去的? 第二次活動:下雨,小河變寬了,提高了難度,運用方法跳過去。 第三次:河裡來了鄂魚(老師坐在河中做鄂魚)對面田裡有害蟲(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過河捉到害蟲,從鄂魚身上跳回,將害蟲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鬆環節:小青蛙去小河裡游一游,用繩子做波浪的動作等等。 結束:全體青蛙一起抬著繩子高高興興地回了家。 象這樣的課,你聽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備簡單,過程層層遞進、清晰明了。 說實話,平時我們沒有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製作、准備過多的教學具,有時也沒有那個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們要多去考慮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誤區:認為東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對。關鍵是材料少了,環節設計巧妙了,幼兒的發展更好了。當然,象科學探索活動還是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探索材料的。
8.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法
你是指教學法嗎?有觀察法,操作法,實驗法,談話法,講述法,比較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