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課程整合內容有哪些

小學課程整合內容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2 09:46:37

㈠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㈡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㈢ 課程整合有什麼意義

⑴廣義課抄程整合
從廣義上襲講,課程整合是指將兩種、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到課程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立綜合性課程文化。 廣義課程整合:針對教育領域中各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綜合能力培養,促進師生合作,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發展。課程整合涉及到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各個方面,從而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 此課程整合,由於動靜比較大,學科教師和教研部門不能完成。應當由省市級以上的教育機構來負責組織、實施和推廣。
⑵狹義課程整合
從狹義上講,課程整合就是將兩種學科、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 狹義課程整合:對教師、學生、教學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綜合性要求。這種要求並非面向知識,而是強調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綜合實踐能力。 此課程整合,可以由區縣以上的教育機構來負責支持和積極推動,由教研部門和學科教師努力實施來完成。

㈣ 為什麼說整合能使中小學課程得到更好的銜接,使小

整合能使中小學抄課程得到更好的銜接,使小學生更好的適應中學生的生活。
因為,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增強社會的責任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概念 就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融為一體.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與學科課程的目標、內容、學習途徑、學習方式及評價 等應用到學科教學中去,另一方面,通過學科教學,使 綜合課程得到進一步的建設,使教學資源、教學要素和 教學環境整體化的產生聚集效應,促進傳統教育方式的 根本改變。

㈤ 小學教育重要課程有哪些

(一)必修課程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錄音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明確處於小學學習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對教育實踐的意義,以及小學教育面臨的實際的心理學任務,使學生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和科學的教育觀,並根據所學的理論總結和指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本課程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角度探索兒童教育的規律,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的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圍繞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教育是發展的動因這兩個主題,闡述了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兒童在認知發展和個性發展中的基本特徵、個體和群體差異,以及基本的應對策略;闡述兒童的學習風格和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兒童的學習差異與教師的教學差異的關系;闡述學習的准備,現代課堂教學模式,以及發展和教學的測量等問題。

2.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是"開放教育試點"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主要區別和內在聯系,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概況,認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內涵、內部結構和歷史脈絡;近現代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哲學、歷史學、文藝學以及經濟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重要突破;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主要趨勢,人文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及應採取的對策。

3.自然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與小學教材、教學以及課外活動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擴大知識面,能兼教小學自然常識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與之有關的科技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4.現代教育思想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是:了解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學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認識,理解教育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基本原理發展線索,掌握現代西方和我國基礎教育實踐的發展及一般理論研究成果在學校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簡介中外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及當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論依據,討論我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及其實踐運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課程5學分,課內90學時,其中錄音課20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目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教育科研意識,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驟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初步具備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課程主要內容:確定研究課題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設計,文獻法與內容分析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設的統計推斷,研究結果的解釋和研究報告的撰寫和研究的評價。

6.閱讀與寫作(1)(2)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將現代閱讀理論與寫作理論有機整合、貫通,是一門體現當代課程改革精神的綜合性、應用性、基礎性課程。本課程的要求是:學習和了解現代閱讀基本理論與寫作基礎理論,了解和掌握各類文章的特點和基本的文章解讀方法與寫作方法,增強學生自身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水平。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習閱讀與寫作基本理論的意義,懂得閱讀與寫作的內在關系,了解閱讀心理與寫作心理,初繼續步掌握閱讀的基本規律、特點與方法,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特點、寫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與評改。

7.現代教師學導論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是:了解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理解並具備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認識現代教師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歷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包括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寬廣深厚的知識背景、教育教學技能、課堂教學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更新知識和創造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質等),以及現代教師繼續教育的任務;同時介紹國際視野下的教師現狀和未來發展。

8.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
本課程7學分,課內136學時,其中錄像課20學時,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基本內容,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和改革意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使用計算機進行文本、圖表和演示文稿的製作能力,具有使用計算機上網和製作簡單網頁的能力,初步具備把計算機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傳播理論、教學媒體理論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方法,能正確選擇教學媒體和在教學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學軟體製作技術;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會進行課程設計;為提高教學技能,使教學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奠定基礎。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信息技術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計算機文化、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indows);辦公應用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網路知識和相關軟體(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術概述(概念、簡史和方法);教育傳播理論和教育媒體理論;教育媒體(宏觀、中觀、個人);教學設計(理論、過程、方法);教育媒體應用實驗。

9.美學與美育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美學與美育是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美學與美育理論知識、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塑造能力、較高的實施美育的能力的課程。本課程重視美學、美育理論向審美實踐與審美教育實踐能力的轉化,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滲透性和復雜相關性。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美學;美及其形態;美感;什麼是美育;形式美與美育;藝術美與美育;審美文化形態與美育;青少年發展與美育;教師角色與美育

㈥ 小學課程內容的調整帶來哪些課程綜合問題

小學課程內容的調整帶來了課程綜合問題,主要是體現在社會這一個學科上

㈦ 小學科學課怎樣進行學科整合

一、課程內容上的整合
將科學課程與語文、數學課程在內容上進行有機整合,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社會和科學,從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學內容,來更好得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習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學課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教學方式上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將 教學方式有機地整合,相互補充,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更加愛學、樂學。
四、科學課與各學科有機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㈧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有哪些

1、主要課程

主要開設課程有:教育通論、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哲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課程與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法、小學英語教材與教學研究等。

2、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3、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地滿足基礎教育對小學教師的人才需求,在院、系辦學思想的指導下,積極實踐以人為本、整體教育、目標培養、實踐體驗的教育理念,構建2111人才培養模式。2111即可擔任小學語文、數學2門主課的教學,兼顧1門其它課程,指導1門活動課程,專長1門課的教學。

在構建課程結構體繫上堅持體現「三性一體」的特徵,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師教育的特性、與小學教育專業的個性,一體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為一體。

在培養工作中堅持大學通識課、基礎專業課、學科專業課、公共選修課、活動課、社會實踐課六個課程平台以小學教育專業實踐和小學教育研究一線貫穿,並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2111人才培養特色。

(8)小學課程整合內容有哪些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的作用

從人生發展歷程來看,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是長身體、長知識最旺盛的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對什麼問題都要問個為什麼,他們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地吸收各種知識。小學生記憶力強,善於背誦,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牢記在心。

小學生模仿力強,容易做到習久成性,在兒童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輩子;相反,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到中學和大學時糾正起來就很困難。因此,在小學階段,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發展智力,還要在學習上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思想品德上要有嚴格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的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