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

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21:49

『壹』 在新課程下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哪些根本的變化

2.新課程中的教學觀的基本內涵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觀強調:教學過程是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過程是(2)這樣的結果與我們的教、學方式

『貳』 談談對教與學的關系的理解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新的教學理念是:教是為了不教,如何科學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整個教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又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第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對於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師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叄』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

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學習觀:自主、合作、探回究
教師觀:
(1)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答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教學和研究的關系:教師應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教師應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學校和社區的關系: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式教師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1)對待師生關繫上:強調尊重和贊賞;
(2)對待教學關繫上:強調幫助和引導;
(3)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4)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強調合作。
教學觀:
(1) 從教育者中心轉向學習者中心;
(2)從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
(3)從重結論輕過程到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 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肆』 教與學的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

1、教等於學,是教與學之間的第一種關系。這種關系意指,教師教多少,學生也學多少。就是人們常說的「名師出高徒」的關系。

2、在教學過程中,還可能會出現學生所學多於教師之所教的情況,從而構成教與學的第二種關系。這種關系亦可謂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般而言,只要學生上課能認真聽講,對教師所提出的要點仔細咀嚼,並將這些新知識、新技能與以前所學的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比較、綜合,觸類旁通,這樣,「學多於教」是絕對可能的。

3、教大於學,是教與學的第三種邏輯關系。這種情況是說,學生對於教師所教的東西無法全部吸收,只能學到部分內容。至於每個學生究竟能學到多少,則取決於學生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了。


(4)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擴展閱讀

一、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一種動力,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的力量。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這件事情是他比較感興趣的事,那麼他一定非常願意去做,既使再苦再累,困難重重,他都心甘情願地去做。

所以,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駕馭課堂教學,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具有好奇、好問、喜歡聽故事等特點,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從「跟我學」到「我要學」。

二、引導動手操作,讓學生變「厭學」為「樂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盡量做到:學生能動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探索發現的,教師不揭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快樂地學習,充分地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培養發散思維,使學生從「求異」到「創新」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指出:「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發散思維,它是創造思維的主要部分。」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逐步從「求異」發展到「創新」。

一題多解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一個好方法。它可以通過縱橫發散,使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多組織一些一題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動,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從不同角度思考,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和開拓創新的意識。

『伍』 在新課程理念下,應如何處理好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

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正確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5)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擴展閱讀:

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習方式,往往被一些教師看成是截然對立、水火不容的,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每種教學方法按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對另外一些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種目的。

『陸』 如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的實施、特別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首先要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教師要由教學的主宰、中心,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要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1、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在讀文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在預習中要求學生就文題及文章內容提出問題,課堂上合作解決。2、在讀文的方式上尊重學生的習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讀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內容。在動筆圈畫時了可以用自己習慣的符號。3、回答問題時,不把答案確定唯一,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發言,只要說的有道理有自己的見解我都與以肯定。4、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閱讀中督促學生養成圈畫好詞、好句,標注重點內容的幫助閱讀理解的好習慣,使學生會閱讀,愛閱讀。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成為「教學之本」。5、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為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每節課前都讓學生搜集一些相關的知識或文章在課堂上學習交流,既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讓學生體驗到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轉達給同學們而受到同學贊許的快樂。二、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和其他課程一樣,現行的語文課程在體繫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過分追求語文學科嚴整的知識系統或訓練系統,把自己孤立起來;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承,忽視語文實踐,特別是忽視聯系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把自己封閉起來。因此語文課程標准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1、打破學科界線,注重知識整合。教學中注重把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美術、科學等各學科知識整合。經常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實教學內容,在語文綜合實踐中組織學生做書簽、做手抄報等與美術知識整合,書中經常出現一些有關科學小常識,生活小常識、動物世界的很多知識便讓學生到課外搜集相關知識,課內交流。2、拓展閱讀、培養閱讀習慣2,語文課程標准中對每個學段學生的閱讀量都有明確的規定,而要完成這樣的閱讀量,僅僅靠課堂閱讀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主動閱讀的習慣,我在班級開展了評選「快樂讀書王」的活動,每周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交流匯報自己一周的讀書情況。評選出快樂讀書王給予獎勵。3、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學語文課程改革允許教師自主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這為豐富語文教學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帶學生走進自然去觀察春、夏、秋、冬的變化和特點,習作時帶學生到活動中去親身體驗,識字時讓學生到大街上去發現標語牌中的錯字,並幫助糾正,在讀書中發現不認識的字想辦法學會它。課程改革給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帶來的新的發展空間,教學中我們應該以新課程標准為指針,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語文教學在師生充實而有活力的互動中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柒』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哪些關系

三亞一中 張雪蓮【摘要】新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學設計作為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設想、方案,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起點。在新課程背景下,由於不能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致使教學設計不自覺地走入一些誤區。為此,老師們務必深入學習理論,以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以教學目標支配教學行為,同時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關系、師生對話和學生文本對話的關系、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關系。 【關鍵詞】 新課程 教學設計 關系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前,預設的教學活動方案。任何一位從事課堂教學的教師,都務必做好兩項最基本的工作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前者比後者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是高效率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的誤區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如教師由過去的傳道、受業、解惑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又如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質疑、探究的學習習慣逐漸形成;再如老師把成功帶進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等。應該說,這些變化是可喜的,教育觀念的更新使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學會了反思,學會了重新認識自己及自己的教育對象,於是一些設計獨特、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的教學設計出現在我們面前。你看這邊,語文課變成了模擬法庭,小法官們正在唇槍舌劍地辯論誰該為焦仲卿、劉蘭卿的死負責;你看那邊,講台上站著的,不是老師,是學生,他們在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老師,成了學生中的一員,正熱情洋溢地參與小組討論。新的教學行為讓學生開闊了視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然而,靜下心來,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讓人憂患的東西: 實例一:教室里一片熱鬧聲,原來這節公開課上的是《孔雀東南飛》一課,學生們在辯論誰該為焦仲卿、劉蘭卿的死負責,師生情緒是高昂的,可令人不解的是,整堂課,除了演課本劇,就是討論、辯論,卻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根本沒有打開課本。 實例二:不少公開課,學生除了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整堂課閱讀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鍾,往往是學生要讀書了,又被老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或活動給打斷。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是因為老師們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一知半解,是不能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勇於創新卻糊塗地割斷了傳統,於是在茫然、困惑中不自覺地走入誤區:過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的主導性地位;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過分強調師生間的對話而忽略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分強調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而忽略其僅起輔助性作用。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 課程改革帶來的正是這樣一種半是歡喜半是憂的局面,喜的是老師們有了要更新教育觀念的意識和行為,憂的是我們的教學行為詮釋的卻是被誤解了的教育理念。對新理論的一知半解、片面理解或全然不解致使教學行為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如上述案例,倘若以三維目標來檢驗,便會發現其設計者對三維目標的理解並未到位,《新課程標准》指出,三維目標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且三個方面相互滲透,注意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三維目標一改過去的單一式目標,構造了一個全面育人的框架,這給了我們教學設計正確的導向。我們不但要以目標來指導實際的教學行為,還要處理好三維目標的關系,不能人為地將其割裂,亦不能厚此薄彼,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問題,三維目標的整合,應該是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的。 以教學目標指導教學實踐,同時從教學實踐反思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以教學理論支撐教學設計,同時從教學實踐中領悟教學理論的可行性,勤於反思,這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為避免教學設計再步入以上誤區,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1、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兩者均不可偏廢,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機械割裂。過去語文教學中以工具性為籌碼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機械化、技術化的訓練,它使語文的情感因素和價值因素被淡化或削減,缺少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生命意識。這種舊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千人一版,缺乏靈動和個性化。也許我們以前太過於偏重語文的工具性,所以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就對其棄之如敝履,而把語文的人文性抬到無與倫比的地位甚至唯一性的地位。上述案例中學生一味地討論而將課本棄之一邊就是典型的重人文輕工具的表現。倘若任其發展下去,也許若干年以後,當我們的學生寫字時錯字滿篇,造句時語法漏洞百出,寫作時結構混亂不堪時,我們又要反過來對語文的人文性教學進行批判了。其實,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一樣,都屬於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者缺一不可。語文課既不是政治課也不是哲學課。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才會成為最具生命活力的學科,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2、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關系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地位,更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我們既反對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僵化式教學,也反對教師一味追求表面化、形式上的教學。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強調自主探究,突出了開放意識、民主意識,學生自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表現欲都被激發出來。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變。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一分憂慮:學生活動成為一種時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讀,便左鄰右舍或幾個學生合圍而坐,展開討論,還有當堂辯論,動作演示,聲樂熏染等等,課堂變得熱鬧起來,而教師卻退縮到旁觀者的地位或盲目地跟著學生走,完全放棄必要的講解和傳授。這不禁令人深思:這種過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主導性,甚至否定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這應該是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嗎?不是,斷然不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滿堂鬧的狀況,是我們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認識和做法出現了偏差,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片面解讀導致的教學行為。應該說,過度地突顯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完全放棄教師自在教學中應有的主體性,都無法實現教學的最好效果,也無法實現學生最大的發展。任何教學活動必須體現二個主體,且教師要非常貼切地處理好二個主體的位置和距離,教師的主導性要體現在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發展訓練上,要導學生的學習態度、組織紀律、注意力、興趣、意志、情緒情感、智力活動、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提高上。學生的主體性則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討論和質疑,體驗和表達,實踐和操作,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只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自主這二個主體的積極性,才能實現學生最大的發展。3、師生對話和學生文本對話的關系 語文教學離不開一篇篇的文章,稍用心的語文老師都會知道,真正會學語文的人應是會讀書,能思考的,而思考的過程,便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過去滿堂灌的語文教學野蠻地剝奪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權利,而只是把教師的閱讀思考強加給學生,這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新課程提出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是一種教育進步,老師們開始關注自己的教育對象,開始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然而我們看到的卻又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滿堂灌忽而變成滿堂鬧,師生對話多了,學生活動多了,課堂熱鬧起來了,讀書聲卻少了甚至不見了。學生們感興趣的是老師設計的一個又一個活動,一個又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而課本卻被棄之一邊。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在給予學生民主互動的同時是否又剝奪了他們閱讀思考的權利呢?新課程理論提倡互動學習,然而我們是否將互動單純地理解成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呢?筆者認為,所謂互動,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憑借教材這個載體,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言語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文本的意義。在敞開心靈的真誠對話中,品嘗教材的滋味,呼吸教材的氣息,把握教材的價值,感受語文學習的內在樂趣,享受燦爛豐富的文化精神。在這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僅為一種手段,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學生完成閱讀與思考的任務,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研究文本,完成與文本的首次對話與交流,並在課堂上根據教材的內容,設置生動的教學情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走入文本最終完成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並獲得知識、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升華的過程。這當中,默讀、朗讀、品味語言、感受形象、領悟情感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架空文本,僅憑粗略的閱讀印象就進行沒完沒了的討論,看似熱鬧,形似生動,其實是粗淺、浮躁的教學行為。4、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關系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展示課,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沒有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就不能算是一節完美的課。有的老師要准備一節公開展示課,首先考慮的是哪一節課做課件方便,哪些素材好找,利於課件的設計和製作。倒是把鑽研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等備課內容放在了製作課件之後;有的老師為了讓課件更漂亮,把課件的背景做得花里胡哨,學生在課堂上純粹是欣賞風景,心思根本不在教學內容上。其實,多媒體課件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已,內容與手段,孰主孰次,不言自喻。誠然,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展延伸了教學空間,同時,運用集音響、文字、美術、動畫、影視等於一體的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既可化抽象為形象,有利於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又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但是,多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的,首先,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為了操作課件,組織課堂教學,只能拘於三尺講台,而不能走到學生之中,減少了親和力,無形中疏遠了與學生的關系,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另外,教師圍繞課堂教學設置問題在學生思考或探究後答案會在屏幕上顯示,所以有時學生因怕回答錯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終會顯示參考答案而不願主動思考問題,等著接受屏幕上所傳達的信息,這樣教師手不離滑鼠,學生眼不離屏幕,師生面對面教學相長的熱烈與融洽的交流氣氛大減,使課堂教學模式變成一種藉助於高科技的變相的滿堂灌。此外,插圖、動畫或影片容易讓學生分心,關注課堂之外的東西,出現捨本逐末的現象。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同一個讀者,反復品味揣摩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這段文字,心中的林黛玉也會有所變化。這正是語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體現。如果播放電視連續劇,讓演員的形象來代替語言的描述,那就大為遜色了。由此可見,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是利弊共存的。我們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體的優點為語文教學服務,另一方面也要盡量避免它的缺點帶來的不良後果。多媒體教學只能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它不應該也不可能代替教師進行全程教學。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最好結合教學內容適當製作一些花費精力少、內容簡單、短小精悍的課件。這樣在應用時不但能夠靈活自如,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而且也能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達到傳統語文教學無可企及的教學效果。 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學設計作為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設想、計劃、方案,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起點,是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橋梁。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樹立為了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課改新理念為出發點的觀念, 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自覺地避免那些不該出現的錯誤傾向。 1、《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解讀》(《走進新課程》叢書編委會、語文課程標准研製組組編) 3、《新課程的教學實施》(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

『捌』 如何重新看待新課改下的教與學的關系

提供必要的辦學條件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材中、高質量的選修課、各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不斷改進培訓模式、課程體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要加大對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經費投入,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和實驗、科技進步和學生經驗的緊密聯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是把教學改革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逐步把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的結果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主動學習、技術,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規劃、音樂。六是進一步加強教材使用管理,保障學生有更多選擇課程的機會,開設豐富多彩。在達到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對學生社會責任感一是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教研,加強對校本課程教學材料開發與使用的指導,在課程設置方案中應給學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動時間。七是把農村地區的課程改革作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更加突出時代性,嚴格落實綜合實踐活動、體育等課程,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逐步提高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設置比例,使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作用。修訂各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強化課程教材與社會發展,加大教師教育院校在培養目標。二是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方案、美術,大力推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探索建立教材選用評估制度,保證農村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課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四是健全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建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增強適宜性。建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周期修訂制度,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升課程教材的現代化水平,制訂教材更換的管理辦法,引導學生選擇適合個人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需要的課程,保證教材使用的相對穩定性。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環境、網上培訓。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段,為農村學校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指導學校結合實際制定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規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專業設置,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各學科課程,要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依據組織教學。五是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實施新課程的能力,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專業咨詢等服務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