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管理模式分為

幼兒園課程管理模式分為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53:40

①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

② 什麼是幼兒園6S管理模式

6s管理,是規范現場、提升素養的簡單有效的管理模式。

1、1s:整理,就是把工作環境中必要和非必要的物品區分開來,並且必要品只保存合適的數量,節約有效空間的技術。

2、2s:整頓,就是把必要的物品進行分類,根據使用頻率確定放置的方法及位置,是節約時間的技術。

3、3s:清掃,通過對環境、設備、工具、設施的維護、點檢和保養,使之保持良好的狀態。清掃是保證品質和效率的一種技術。

4、4s:清潔,通過建立起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標准,確保3s的成果和持之以恆。

5、5s:素養,全面提高員工的品質,徹底改變每個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這就是6s追求的最高境。

6、6s:安全,從安全隱患著手,防止事故的發生。安全推動著前5個s運作。

(2)幼兒園課程管理模式分為擴展閱讀:

6S管理原則

6S管理過程中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三現」原則,6S活動是以現場為中心而推行的一項基礎管理活動,只有不斷地深入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亮點,才能使它深入持久地堅持下去。

二是「問題眼光」原則,這是6S開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只有帶著專業的角度,用心去直覺現場,把問題當問題發現出來,而且把問題當問題來對待,才能夠有效地去改善現場,提高我們的現場管理水平,

從而通過問題眼光的培養,使我們的員工建立正確的問題意識,而且真正大家參與進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問題眼光是我們活動的一個基礎原則,必要要去正視問題,不能迴避,當然這存在一個具體的要求,就是怎麼樣去培養員工幹部發現問題的能力,所以要具備問題眼光。

三是「自主」原則,也就是把要我改善變為我要改善,提高員工的改善的自主性,所以要以現場改善為中心不只是簡單地去進行宣傳,說教,檢查評比,發現問題以後,關鍵是通過改善來推進。

③ 幼兒園里有什麼教學模式和課程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幼兒園的課程改革逐步深化。在近幾年的幼兒園課程改革中,課程管理越來越成為制約課程改革深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④ 幼兒園課程管理的內容與要求

幼兒園課程管理的內容可以從三個層面考慮: 1、園級層面——負責規劃幼兒園的整體課程框架,根據幼兒園課程發展遠景與課程目標以及各年齡階段學期目標確立課程框架與組織形式,以「主題活動」統領,教學活動支撐,體育活動保證,區域活動拓展,自主游戲豐富,環境資源滲透,保育工作兼顧,家長工作配合的課程框架與組織形式,並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作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 2、年級組層面——根據幼兒園總的課程規劃,結合大、中、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組內教師特長,以年級組為單位,具體研討課程中的核心主題,並組織實踐觀摩和問題研討等,著重解決課程落實過程中暴露出的共性問題,達到對課程動態管理的目的。 3、班級層面——班級教師結合班內幼兒發展的實際情況後,融入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教學風格,進一步拓展課程的內容,創新課程的開展形式,將課程計劃分解在班務計劃和月、周、日計劃中,從而保證幼兒一日活動的有效性。 課程實施的要求:  園長是幼兒園課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要依照法規和本園課程管理方案實施有效管理。負責建立完善各項課程管理制度,領導課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對課程資源進行統籌協調,並在動態的過程中,形成適合本園和幼兒發展需要的課程運作流程,對課程實施質量進行評價等。  幼兒園基礎保教部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職能部門,負責對整個幼兒園共同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的日常實施進行觀察、統整、協調和測評;建立並制訂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系列基本規范和要求並落實到位;定期與園長一起對課程計劃、課程內容、教材選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難點、重點問題及課程質量監控展開研究;組織教師開展改進實踐的園本研修;並就課程資源的常規配置、課程實施中的相關配合與其他部門建立暢通的聯系。  幼兒園教師是課程有效實施、開發和改革的主體力量,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參與課程和執行各項課程制度的自覺性,把課程實施作為自身專業化發展,提升專業能力的平台,勇於實踐,善於研究,敢於創新。

⑤ 幼兒園課程設計可以有哪幾種模式

一、教育目標與課程目標的混同 「一會兒說目標必須在前,一會兒又說目標可以在過程中生成,到底怎麼回事?」這一問題里前後提到的「目標」其實不是同一概念。所謂「必須在前」的目標明顯是教育目標之義,而「在過程中生成」的目標則是課程目標的概念。 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是兩個關系密切但卻存在區別的概念,他們分屬教育目標體系中的不同層次,課程目標作為教育目標的下位概念,在教育目標的制約下,具體體現課程開發與教育活動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的質量和規格的總體要求,它構成了教育實踐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亞目標,它直接決定著課程的性質和方向。在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所規定的幼兒園教育目標,即「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它是國家規定的教育目的在幼兒園階段的具體化,是我國所有幼兒園必須遵循的。這一目標當然是在教育之前即已確定,這是沒有疑義的,沒有目標指引的教育活動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標的特點是普遍性、模糊性、概括性,要讓其實現,需要經過復雜的、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把教育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課程目標是極其關鍵的一步。 課程目標是一定的教育目標在課程領域的具體化,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橋梁。由於課程開發者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在課程開發的三個基本來源──社會的需要、兒童的需要、學科的要求上各有偏重,便產生出了「社會本位」、「兒童本位」、「學科本位」等典型課程觀及其他種種折衷性質的課程觀,同時也產生出多種相應的課程目標形式。這些課程目標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或呈現方式,如有的是規定性的,在課程之前預先定下課程結束後兒童應發生的可見行為的變化,這就是行為目標;而有的是喚起性的、非規定性的,不表明學生在學習後會產生什麼行為,而宛如是學習的主題或情景,學生圍繞它展開個性化的各種反應,如表現性目標;有的是在教育情景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如生成性目標等等。同時,在不同課程目標下的課程實踐也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多種多樣的模式,如行為目標對應的「目標模式」,生成性目標對應的「過程模式」等。 應當看到,教育目標轉化為明確的課程目標是一個艱苦的創造性工作,決不是一個簡單推演的過程,它需要對兒童、對社會、對各學習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缺少任何一方面,課程目標的制定都不可能成功。有時看來沒有爭議的教育目標,一旦具體化,卻看法不一。比如,誰都承認幼兒要全面發展,然而對體、智、德、美的內涵卻往往理解各異,為此,幼兒園課程目標以及展開的教育活動常常五花八門。除質的問題之外,課程目標的量也需要一個恰當的「度」,如過多過細,將捆住教師和兒童的手足,但過於概括、泛化,則讓教師無從把握。 二、關於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 目標模式是一種以應用科學管理的原則而建立的、在課程實踐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的課程範式的確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因此被稱為「行為目標之父」。這一範式注重「行為」,以預先確定的精確、具體、可操作的行為目標來預測學生的變化和評價課程的成敗。在我國幼兒園教育中,課程長期以來是這樣運作的:以課程目標導向來選擇內容、組織教育活動、實施教育評價等,這是比較典型的目標模式。這一模式的長處主要在於: (1)課程目標明確、具體,操作性強,教師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要做什麼;

⑥ 幼兒園課程論 幼兒園課程開發有哪些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教育哲學與資源條件,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由於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內容相應地表現出開放性和拓展性。當前,大多數學校將校本課程分為必修課、活動課和選修課。但這三者是相互包容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這三者的關系本來在理論上就是不符合邏輯的。」[2]因此,筆者根據課程的發展功能將其分為基礎性課程、豐富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三類。
1 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是指授給學生可再生長的基本知識和可再發展的基本技能的課程。它和國家課程的范圍大體一致。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生物、體育、美術等。基礎性課程由學科知識課程和學習策略課程構成。學科知識課程開發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內容的更新,採取的方式常是改編、新編或拓編。二是對課程結構的革新,包括學科知識分層建構,學科知識橫向整合。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附中將課程分為三個層次:1)C層次科目,國家教學大綱的最低要求;2)B層次科目,參照國家必修與選修的綜合要求,適當增加和補充內容;3)A層次科目,重新編寫教學大綱,對原教材進行改編和新編。這種分層是將科目分層和內容難度分層結合起來從而使課程體現出難度梯級,使每一層級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學習。上海大同中學的基礎性課程開發突破傳統分科課程,加強知識整合。它分為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文科綜合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理科綜合以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為核心。知識整合實現了對學生知識多方位的培養目標。
學習策略課程分為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和學科學習策略課程。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包括選擇性注意策略、記憶學習策略、組織學習策略、精加工學習策略、元認知學習策略等。這些策略適合任何課程和形式的學習,不與特定知識領域相聯系。學科學習策略指與特定學科緊密結合,適應專門知識學習的策略[3],。如應用題解題策略、朗讀策略、英語學習策略、化學實驗策略等。學科學習策略直接與學科聯系,並具有「生成性」特點,應當成為學校基礎性課程中開發的重要內容。
2 豐富性課程
豐富性課程是指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勵志、廣行五類。健身課程主要是教給學生強身健體的方式,同時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保健觀念。這類課程的開發要重視活動方式多樣化,提倡活動參與大眾化。博知課程主要是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課程。如詩詞鑒賞、名作欣賞、名勝古跡游考、網頁信息瀏覽等。它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給學生廣泛獲取知識的方法。如查閱圖書、信息卡集成、圖書館閱讀、電視或新聞品評等。怕情課程是指愉悅性情,豐富情感體驗的課程。一種是藝術怡情,可通過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書法欣賞、舞蹈表演等課程來實現;一種是休閑怡情,如攝影、垂釣、插花、集郵、拼盤、盆景、花卉等課程。該類課程可教給學生有意義的休閑和怕養性情的方式,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勵志課程是激發學生生活熱情,增強學生意志力的課程。如成功人土案例分析、挫折調適、堅持性訓練等磨礪性教育課程。當前,很多學校仍偏重智力,忽視意志力培養,致使多數學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會適應困難。因此,開發勵志課程已迫在眉睫。廣行課程是指廣泛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它以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如電子製作、網頁製作、無線電維修、新聞采訪、英語會話、實驗操作等課程。
3 發展性課程
發展性課程是指拓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課程。它在基礎性課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難度,以培養研究性、創造性人才為目的,重視學科的前沿性、學術性和學習的探究性。這類課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加深學科知識的深度,旨在拓寬學生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課程,如學科知識競賽輔導、上海大同中學開設的「知識論」等課程。二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創造能力的課程,如科技發明、學術小論文、創造技能培養、思維訓練等。發展性課程以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學習為主。此類課程在基礎教育中雖不佔很大比例,但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合作開發;一種是課程運行的自開發,也稱教學情景互動開發。
1 合作開發
1)校際合作。即學校與學校聯合,有學者指出,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只局限於學校本身的活動,需要與其它學校構成互動關系。[1]這種模式要求各學校的教育哲學與宗旨相近,區域跨距小,資源可互補,以此增強課程開發實力。合作方式有互補整合式、流線作業式、合並交叉式等。
2)專家一學校合作。課程開發實質是課程理論與課程開發實踐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的過程」[1]。一方面專家擁有較豐富的課程理論知識,可為學校課程開發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具有開發條件的學校為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了重要基地。
3)研究機構一學校聯合。當學校進行規模較大、難度較高的課程開發時,應與研究機構聯合。因為研究機構具有系統開發和研究的能力。研究機構與學校聯合的方式有基地法和現場法。基地法指某些研究機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由學校積極參與。現場法是指由學校設置課程開發項目,研究機構蒞臨現場給予指導。
4)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聯合模式。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教育行政部門可提出方針和原則,進行財力、物力支持和地區間學校資源的調配利用。這些都有利於增強校本課程開發的綜合力量。但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合作必須遵從非命令性和非干涉性原則。
5)領導一教師合作。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是核心力量。他們熟知學校的優勢與特色,而且直接承擔著具體的開發任務。一方面,領導者的個人風格、辦學理念、管理方略顯示著學校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教師最知曉自己和學生,能真正貫徹校本課程開發中「以人為本」的目的。只有兩股力量結合,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完整地體現學校本位和以育人為目的的思想。
2 課程運行的自開發
課程運行是指教師、學生、課程在教學情景中的互動關系。任何一種課程在這種互動關系中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能力和學生需求實際。其過程是:1)教師先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初次課程設置。2)學生提供反饋和建議。3)教師自我反饋。4)再進行課程設置。5)課程設置更合理。6)教師專業能力相應提高,學生能力提高,從而課程開發的水平更高。
三 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1 明確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有明確的理念。理念確立有助於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學校特色。
這里的理念指學校的教育哲學、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教育哲學體現教育的時代精神,是在時代背景中對教育總的認識和看法。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創新教育等都是新時期的教育哲學,它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學指導下學校依據本校具體情況確立的總的發展方向。如江蘇錫山中學的「一切為了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上海大同中學的「使學生學有特長」,以及其它學校的「全面發展,人文見長」、「文理相通,全面發展」、「科學家的搖籃」等。它們對校本課程開發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教育目標是教育哲學與教育宗旨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如錫山中學在「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的宗旨下確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民族性、創新性、現代化、健康、堅毅等品質。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方向。但是,並不是每所學校都有自己明確的辦學理念。明確理念有如下方式:1)概念化。部分學校辦學思想含糊籠統,應該用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明確。2)總結法。如果學校辦學理念多而散,應予以總結,使之系統化、特色化。3)提升法。有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經驗階段,應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論層次,以利於統領整個辦學方略。4)創立法。當學校已有的辦學觀念陳舊或還沒有形成辦學理念,就應根據教育的時代精神和學校的具體實際創立理念。總之,理念應有宏觀統領、中觀具體、微觀可行的特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指導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
2 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應在辦學理念指導下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對象是學生需求、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屬教育的內部需求,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對學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學生知識需求和心理發展需求。知識需求是指學生對知識本身及獲取知識的方式、途徑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發展需求是指學生健全心智、培養人格、走向成熟的內在願望和渴求。對學生需求的分橋,有利於「因材開發」。其次,校本課程開發並非「閉門造車」,摘自給自足,應當考慮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考察.地區乃至社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對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狀況及特點,以期開發出既滿足學生需求又有利於地區和社會發展的樣本課程,只有這樣的校本課程,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採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人才市場分析法、網路信息分析法、地區發展報告分析等。
3 資源評估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學校的資源條件,以決定作何種程度的開發。這里的資源指信息資源、能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是以學校的教材和資料為核心,它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源頭活水和信息支持,對信息資源的評估,涉及信息渠道、信息貯存和信息效能。評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樣化、信息貯存豐富化、信息價值效能化,整個信息資源要處於不斷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信息資源「優勝劣汰」的動態過程。能力資源是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校本課程開發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他們的能力狀況制約著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度和價值。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素養、開拓意識、創新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評估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師自我評估,然後是學校評估;最後由專家組綜合審評。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現實學習能力和潛在學習能力。現實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已達到的學習能力現狀,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潛在學習能力是指通過課程更新,學生可能達到的能力狀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目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常由教師評估和學生自評構成。物質資源是指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可提供的場地、設施、設備與經費支持,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物質基礎。除了上述對學校的資源進行評估外,還要對社區可利用的資源進行評估,以期在學校和社區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環境。
4 優勢評價
當學校有條件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為了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提高課程開發質量,還需進行優勢評價。學校優勢包括管理優勢、教師優勢和學生優勢。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離開了管理很難達到目的。管理優勢體現在學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風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樣化、管理結構的系統化。對學校管理的評價應先由師生提供反饋意見,由學校領導進行初評,然後由學校管理專家進行終評。目的是分析學校管理的優勢與不足,以期通過學校加強管理制度和機制建設,突出管理優勢。教師優勢表現為教師的專長、課程開發的技能技巧。根據教師的專長,可決定他們能有效地進行何種課程的開發;根據其開發的技能技巧,可決定他們適合哪些層次和環節的課程開發。學生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該校學生已形成的群體優勢能力;二是學生的課程選擇能力和課程反饋能力,它使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不是旁觀者和被動的接收者。學校明了自己的優勢,就可以揚長避短,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⑦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⑧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的評價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評價課程的價值,
可以診斷課程、
修正課程、
對各種課程的相對價值進行比較、
預測教育的需求,
或者確定課程目
標達成的程度等。

一、幼兒園課程評價的要素

幼兒園課程評價是針對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和組成成分,
分析和判斷幼兒園課
程的價值的過程,即評估由於幼兒園課程的影響所引起的變化的數量和程度。

(一)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大致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可以滿足教師、
課程專業人
員、
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其他負責課程編制人員的需要,
通過課程評價,

驗或完善原有的幼兒園課程,
或者開發和發展新的幼兒園課程;
其二是可以滿足
幼兒教育政策制定者、
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以及社會其他成員獲得教育方面信息
的需要,以便管理課程,制訂出影響課程的各種決策。

由於課程評價具有診斷功能,
因此,
它能被用於及時發現課程中所存在的問
題,並以此為依據,調整和改進課程,使原有的幼兒園課程更為完善;或者從根
本上改革課程,
開發和發展新的幼兒園課程。
作為編制課程的教師、
幼兒園課程
專業人員、
幼兒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或者其他課程編制人員,
有可能通過課程評價
的過程,
提高課程編制的水準,
從而更有利於原有課程的完善或新課程的開發和
發展。

在課程管理的層面上,
幼兒園課程政策制定者、
幼兒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以及
社會其他成員需要獲得有關課程方面的信息,
以此作為對幼兒園課程質量的鑒定
或推廣的依據。
由於課程評價具有鑒定功能,
因此,
可以通過對課程中各種成分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或者可以通過對不同課程的比較,
對課程的實際
效果進行評定,
對課程是否值得推廣、
在什麼范圍內推廣以及如何推廣等做出結
論。

幼兒園課程評價可被用於
3
個方面:
其一是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
其二是
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
其三是對課程效果的評價。
對幼兒園課程的每一種評價
都有可能涉及這
3
個方面,只是其側重點有所不同。

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
主要是考察和評定幼兒園課程所持有的基本理念以
及所強調的主要價值取向是否與幼兒園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相契合,
是否與幼兒
園教育實際狀況相契合;
考察和評定幼兒園課程的目標、
內容、
方法和評價等課
程的各種成分是否在課程理念的統合之下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並發揮其總體的
功能。

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主要是考察和評定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動態因
素,
如師生互動的質量、
幼兒和教師在課程運行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
幼兒園環
境的創設和利用,以及動態變化中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等等。

對課程效果的評價也是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功用。
課程效果,
有的是顯性的,
有的是隱性的;
有的是長效的,
有的是短效的;
有的是預期的,
有的是非預期的。
對課程效果的考察和評定,會涉及什麼是效果以及如何去衡量效果的問題。

(二)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人員

幼兒園課程的評價人員由誰承擔,
取決於課程評價的目的、
種類、
評價人員

與被評價者的利益關系等因素。例如,如果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總結性的(如:向
教育行政部門做有關課程發展的報告、決定課程的優劣等)
,那麼課程評價人員
應從那些不受評價對象制約和影響並具有評價知識和經驗的人中去選擇;
如果課
程評價的目的是形成性的
(如:
為課程編制和改進提供指導意見、
發現課程實施
中存在的問題等)
,那麼課程評價人員應從那些接近評價對象並具有評價知識和
經驗的人中去挑選。

(三)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標准和指標

在評價課程時,
都需要有能衡量課程設計、
課程實施狀況和課程效果的標尺。
課程評價的標准就是這種衡量的標尺,而評價指標則是評價標準的具體化。

從一般的意義上說,
課程評價理當客觀、
公正和標准化,
課程評價的標准和
指標也應規范化。
但是,
課程評價是極為復雜的事,
它是對課程的價值做出判斷,
而價值觀是相對的,
不同的價值觀會對同樣的課程做出不同的判斷,
由是,
從不
同的價值觀出發,
就有可能運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指標作為課程評價標尺;
以不
同的目的、
用不同的方式所作的課程評價也會運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指標作為課
程評價標尺。

例如,
在對以目標模式設計的幼兒園課程的效果進行評價時,
常以課程確定
的行為目標作為課程評價指標,
這些課程目標本身比較行為化和具體化,
從上一
級指標到下一級指標,
多層次的指標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
課程目標中所確
定的許多具體的、可觀察的行為,都是評價這種課程效果的指標。

又如,
在對某一以幼兒經驗為主展開的主題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價時,
評價指
標就不會十分具體,
常常會採用無記名方式,
讓一些評價人員根據其經驗,
運用
等級評定方式,
評估各要素在評價指標中的重要程度,
並進行加工,
以此作為評
價該課程效果的依據。
在對同一主題活動的實施狀況進行評價時,
則可在課程評
價專家的指導下,由教師為評價主體,由幼兒園園長、其他教師、家長以及其他
人員參與評價,
分析、
發現和解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使課程的實施得以改
進。

項宗萍

1995

根據因果關系模型及一些相關因素分析,
提出對教育過程進
行評價的一些指標:

1
、教師對兒童活動的安排:


1
)讓兒童使用玩具材料的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2
)讓兒童自選玩具材料與操作內容的時間占學與玩時間的比重;


3
)夥伴可交往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讓;


4
)安靜、紀律與等待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5
)非學前技能的學與玩時間與玩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6
)無目的、無材料、無教師差異的自由活動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2
、教師行為:


1
)教師在一日活動中對兒童親切溫和與尊重兒童人格的態度與用語;


2
)教師聽兒童說、關注兒童情緒態度變化的頻度;


3
)教師對兒童積極肯定的評價頻度;


4
)教師參與兒童學與玩的頻度;


5
)教師面向每一個兒童的行為取向;


6
)教師完全脫離兒童活動的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3
、兒童活動的積極性:


1
)兒童在園的言語伴隨頻度;


2
)兒童在園時的夥伴交往頻度;


3
)兒童在園的無所事事的行為頻度。她認為,運用這些指標,
"
能使評價
所致力於改進的方向與促進兒童發展的方向一致。
"
二、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取向

在對幼兒園課程做出評價時,
必然會表現出某種基本的取向,
反映出課程評
價者關注的是幼兒園課程的哪些方面的價值。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最為常見的取向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評價,
旨在通過對課程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材料的分
析和判斷,
調整和改進課程方案,
使正在形成中的課程更為完善。
形成性評價可
以在課程設計階段和早期試驗階段進行,
通過評價,
使課程設計和編制者獲得有
關信息,
在教育理論探討、
課程框架構思、
教育目標確立等方面發現問題和診斷
問題,及時加以修正;形成性評價可以在課程實施階段進行,通過評價,檢查課
程在實施中的有效性,
逐步修正或改革,
逐步使課程定型;
形成性評價還可以在
課程推廣過程中進行,
通過評價,
使課程的示範和推廣過程由於調整和鞏固而更
切合課程採納者的教育實踐。

總結性評價是一種結果評價,旨在對課程實施以後所獲得的效果進行評價,
以驗證課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廣價值。

但是,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過程中,
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並非是非此即彼
的,
例如,
在為課程發展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過程中,
可包含對某個階段教育的
短期效果做估計的總結性評價;
在以評定課程效果而進行的總結性評價中,
也可
包含一些形成性評價,作為課程判斷和決策的參考依據。

三、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模式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
有許多可供選擇的評價模式和方法,
如目標評價模式,
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外觀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差距評
價模式,等等。

(一)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主要是在泰勒的
"
評價原理
"

"
課程原理
"
的基礎上形成的。

泰勒的
"
評價原理
"
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大致可以分為
7
個步驟:


1
)確定目標;


2
)根據行為和內容界定目標;


3
)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


4
)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


5
)設計獲得記錄的方式;


6
)確定評價時使用的計量單位;


7
)設計獲得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目標評價模式的主要關注點是確定課程預設的目標與課程實施的結果之間
的契合程度。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評價從目標入手,
因此,
明確地闡述目標是課程評價的重
要一環,
因為這是課程評價者要能知道課程目標實際達成程度的基本保證。
其次,
要確定課程評價的情境,
使兒童有機會表現出課程目標指向的行為。
第三,
目標
評價模式也特別強調評價的工具和手段,
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
度。

目標評價模式因為便於操作而又直接見效,曾在課程評價中佔領主導地位。
但是,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了預期的課程目標,
而相對忽視課程實施的前提和過程

⑨ 幼兒園對孩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一、 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 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得讓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了解什麼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小小班幼兒年齡小,對於許多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對於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不能簡單地加以指責,而應正確地講解、示範,使幼兒形成正確概念,有一個可模仿的榜樣,讓幼兒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如,在剛開學初,很多幼兒都不會輕拿輕放小椅子,推著小椅子到處跑的現象處處可見,坐的時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翹起來或不停地搖晃。針對這一現象,我在一次起床後與幼兒進行了一次談話。我對大家說:「中午小朋友睡覺的時候,老師聽到教室里有誰在哭,我找啊找,原來是小椅子,小椅子為什麼哭呢?它告訴我,小朋友不愛護它,用兩只手推著它跑,坐的時候翹起它的兩條腿,還晃來晃去的,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願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了,怎麼辦?」小朋友都說:「我們不推小椅子了……」「我們不翹椅子了。」我說:「那好吧,如果小朋友想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就請大家像老師這樣做。」我給小朋友們做了示範,並詳細講解了怎樣雙手拿椅子,怎樣輕輕放椅子,然後,請全班小朋友一起練習。小朋友們都模仿著我的樣子,輕拿輕放小椅子。此後,推椅子的現象明顯減少了,「哐當哐當」晃小椅子的聲音也聽不到了,如果有誰偶爾忘記了,立刻就會有別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 二、在游戲中學習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游戲則是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教育的良好手段。如在開學初,我組織幼兒玩「配對」的游戲。請幼兒在一套圖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圖片,然後再拿著這張圖片到茶杯架前,找出與小圖片完全一樣的標記。此時,我就告訴幼兒:「好寶寶,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杯子,這張漂亮的小圖片就送給你。」這樣一來,小朋友們很快就認識了自己的小杯子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我把標記換成名字,小朋友也能找到自己的杯子了。 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小小班常規要求應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分階段提出。例如,剛入園時,要求幼兒知道自己的毛巾、茶杯、書包等物品的位置;過了一段時間後,可要求幼兒根據老師的指令完成認任務,會拿茶杯喝水,會自己吃飯等;接著要求幼兒養成良好的入睡習慣,按規則參加游戲或集體活動等;還有一個是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初步學會基本的自理能力,如穿衣、脫衣、洗手、洗臉等。 四、提供充分的觀摩和實踐機會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尤其是小小班幼兒更是以直覺行動思維為重點。所以,在進行常規教育時要讓幼兒直接參與。例如:給幼兒園示範講解洗手,往往讓幼兒難以習得正確的洗手方法,究其因是因為幼兒的思維還處於直覺行動思維,枯燥的講解,幼兒難以接受。因此,我們可以分批帶幼兒進入盥洗室,讓幼兒實地觀察洗手的地方,有水龍頭,肥皂,毛巾,然後老師親自具體示範,讓幼兒看到具體洗手步驟和方法,便於幼兒的掌握。 此外,孩子習得洗手、洗臉等日常常規之後,要在一日生活中不斷提供反復實踐的機會,逐漸形成一系列正確的行為方式,並在反復的實踐中得到強化,進而逐步養成良好的班級常規。 五、巧妙地運用文學作品 我班幼兒很喜歡聽故事念兒歌,在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運用這一形式。比如說,在去排隊做操時,我先讓幼兒念兒歌:「你不推,我不擠,一個跟著一個走。老師走,我也走,老師停,我也停。」這樣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根據兒歌的引導學會了一個跟著一個走。 六、善於抓住時機,注重隨機教育 有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習得的。有一次,我請小朋友入廁,發現三個小朋友爭執起來,仔細詢問後了解到,原來某某小朋友沒有排隊,硬擠到坐廁上,差點把他們兩個擠摔交了。於是,我就在集體活動時,請小朋友先來說說誰對誰不對,應該怎麼辦。並讓大家知道上廁所應該排隊,如果擠擠來擠去容易發生危險。在安排幼兒座位時,通常是排馬蹄形位子,但是幼兒經常為了椅子發生矛盾,不是你擠我,就是我擠你,針對這樣的現象,可以在地板上用線做上相應的標志,固定幼兒椅子的位置,便與幼兒放好椅子。地上的線可以給孩子暗示,而小小班幼兒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規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矛盾,實踐證明效果是比較好的。 七、堅持一致性和持久性 在進行常規訓練的時候,老師和保育員的要求要保持一致,切忌有不同的做法。如,你教的洗手是沖干凈就行,可另一位教師卻教的是沖干凈後,甩三下,拿自己的毛巾打開擦乾後掛好再離開。兩種教法,你說孩子該聽誰的?所以事前老師要溝通好,達成一致的教學目標與規則,這樣,孩子的常規教育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滲透,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另外,常規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成效,你只要堅持就會成功!如果你自己都放棄,那孩子也都會放棄了。如果你堅持,到了中、大班,孩子已經形成一定的行為習慣,每個過渡環節都可以輕松帶過 八、榜樣示範作用 對於小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同伴間的影響力對幼兒的發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當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時,大聲斥責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這時你輕輕地說一聲:「我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最乖,能把地上玩具撿干凈。」然後再表揚幾個正在揀玩具的小朋友,那麼,地上的玩具會在頃刻間被揀的乾乾凈凈。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在班上設置了「乖寶寶」專欄,把小朋友的照片貼在花朵里,用不同的形象來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進步。如笑臉表示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小蘋果表示能好好吃飯,五角星表示安靜入睡。這樣,不但記錄了幼兒的表現,同時還鼓勵小朋友爭做乖寶寶,努力遵守各項活動常規。 九、語言簡潔、規范,富有情趣 教師在向小小孩子講解規則和要求時,應特別注重語言簡潔、規范,富有情趣。 首先,講給孩子聽的話,應該是孩子一聽就能明白的,尤其是一邊示範一邊講解,效果會更好。語言、動作和思維相結合,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一次提的要求和規則不能太多、太雜,應突出重點,語速相對慢些。 其次,教師應盡量讓自己的語言富有情趣。要用富有童趣的口吻講解各種要求和規則,把要求和規則游戲化、趣味化、情景化。如培養孩子喝完水後把被子放回茶杯架的習慣時,教師就組織孩子玩「送茶杯回家」的游戲。每次喝完水後,讓孩子愉快的將茶杯送回家。 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 幼兒一旦形成了好的生活習慣以後,還需要不斷地鞏固、強化。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幼兒園里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一回到家裡就完全變成了另一模樣。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重視家長工作,鞏固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教師可以幫家長掌握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在家園聯系園地中提出幼兒生活習慣的目標要求,及請家長配合的內容,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在家庭中請家長保持和幼兒園一致的要求,做到家園同步,使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得以鞏固。 總之,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更需要教師和家長有長久的耐性、和藹的言語,還要有一顆愛孩子、包容孩子的心,相信小朋友的一生將在這種教育中受益匪淺。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