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美術學科新課程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美術學科新課程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發布時間: 2021-02-22 20:50:15

⑴ 課改後如何在美術教學中落實課程標准

淺談美術新課程標准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上傳: 張琛 更新時間:2012-5-7 8:48:52
淺談美術新課程標准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摘要: 在當前美術課程改革中,「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與個性差異,引導自主參與,培養創造能力」己成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培養學生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這樣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的各種能力、素質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中得到培養與提高。
關鍵詞:轉變觀念、適應課改、學習方法多樣化、環境、創設
情境、拓寬。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再只是一個執行者。新課程標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在這種課程環境下,美術教師在新課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已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角色特徵要求美術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養,並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注意自己人格因素對學生所起的影響作用。角色其目的是促使參與者對自己以往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教師將與新課程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師課堂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新課程中的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美術教師如何轉變角色,做學生的組織和管理者?走出過去美術教學的傳統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讓每一堂美術課都有精彩的體現,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散發出燦爛的光芒!下面就談談我實施美術新課程後的幾點看法:
一、轉變觀念,適應課改要求
課改理念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任何一個不甘寂寞的教師都會對自己的課堂展開積極的探索與嘗試,於是課堂教學從灌輸中心走向對話中心,課堂便有了生機與活力。採用新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實踐證明,新課程中美術教師要轉變角色,做學生的組織和管理者。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才能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有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
二、學習內容的豐富,學習方法的多樣化
新課改實施後,美術教材版本多,課程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充分體現了教材的基礎性、趣味性與廣泛性。由於教師在知識點的處理教材的方法上,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習內容的廣泛而引起的學習方法、材料使用更是豐富多彩,寫、畫、滾、印、貼、做、捏……方法應有盡有,新課程已成功走進了學生的生活。學習方法也多樣化。比如:
1、營造學習環境。
創造是人的基本潛能,而創新潛能得以開發的基本條件。只有在寬松愉悅的環境里,學生才敢於自由想像、使個性獲得發展。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去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利於師生情感交流的比較寬容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善於啟發、激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和理解,不要干擾和限制學生個性化的知覺方式和創造方式。必要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走出座位,走出教室;讓學生自由組合。有時候,這樣的課堂會給人一種亂烘烘的感覺,這就更加需要教師的理智、寬容和耐心。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教師應適應學生的情感、態度,允許學生比較自由地參與,與學生分享這種情感和體驗。課堂需要紀律,但課堂紀律必須要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能容納學生的不同個性,因為學習氛圍更重要。
2、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有的魅力,以種種途徑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學習樂園。
3、創設富有文化氣息的情境。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學生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例如在《家鄉的樓房》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花時間收集家鄉樓房結構特徵的信息,建立家鄉有哪些不同風格的樓房建築的信息平台;根據自己的喜好再去搜集相關樓房建築的資料,比如建築特色,歷史背景等等;然後回到課堂以記憶畫的形式畫出來;最後將畫與文字資料分期在黑板報上發表或自行分組協作設計製作一張圖文並茂的小報。這次教學活動,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術技能習練,而且還使學生有了許多意外的收獲。使學生得到了一次綜合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機會。
4、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
當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能為生活增添色彩時,學習就會變得歡樂有趣。在《彩粽》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找伴組合,在教室或校園的任何地方,互助學習製作彩粽飾品,准備贈送同學的禮物。這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小組里、小組間互幫互助,創造性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全班學生不但學會了彩粽的製作,而且還有許多女同學把在校外學到的一些紙工製作也教給其他同學,作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彩粽飾品,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創設激發想像、創造的情境。
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創造。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和學生談話中創設境,在美術作品、文學作品欣賞中設境,讓每個學生都展開想像的翅膀,在藝術的天空自由翱翔。在《萬能飛行器》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日常交通工具談起,讓學生說說自己熟悉的、喜歡的交通工具,再說說它們有哪些不足,還讓學生說說理想的交通工具應該是怎樣的,有哪些功能,外形會是怎樣的……這樣通過在和學生交流中創設境,激發學生想像,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大膽表現。培養學生的想像創作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及合作能力。體驗想像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這樣的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富有情趣,學生樂學,興趣濃厚。在學生的作品裡,令人驚喜地看到了他們的奇思妙想和創造力:有入地下科學城的,有在地、水、天自由往來的,有穿梭古今往來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自主探究學習。
新課程強調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學會學習。自主探究學習不失為新時期先進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具有學習的潛力,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和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全面發展的理念上的大膽表現。這種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憑借自身的感受、觀察、體驗、思考、判斷、發現、討論、搜集、嘗試、反思等活動完成學習目標。《家鄉的樓房》一課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7、合作互動學習。
合作互動學習是學生在主動探究學習過程中,同學間進行合作、分工、交流、體驗、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同心協力、互相促進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合作互動學習需要建立在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的基礎上,是獨立學習的有益補充。合作學習應體現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和團隊精神,組員間平等相待,相互接納,合作互動共同提高。共同完成任務。
三、設計了形式多樣的作業
課堂上設計不同形式作業是學生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與技能的應用過程。新課程的課堂作業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有的安排在課前、課中、課後的,有一人完成,小組合作完成,全班共同完成的,有完成在作業紙上,也有在其它實物上的。教師們關於作業的設計是動了一番腦筋的,真正「品種齊全」。例如《神奇的色彩》的作業設計就很有層次。第一次作業讓學生感受色彩,學生自由表達、嘗試。第二次作業在學習完後,學生打開空白物品,進行裝飾。這兩次作業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一個是學色彩,一個是用色彩。但一節課進行兩次作業一定要有層次,要適度。
四、教學評價關注學習全過程
評價的主體有教師,也有學生,有對過程的評價,也有對結果的評價,更有對價值取向的評價。以前,在評價中教師更關注課後的評價,而不太注意課中的評價,而現在則更關注課中的評價。《美術課程標准》評價建議要求:「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例如在學生又找到一種畫的方法後給予評價「你真是個愛動腦筋、善於發現的孩子,希望你還有新的發現」,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後給予評價「你說得真好、聲音響亮、看法獨特」,在學生合作時給予評價「你的構思很好、很有創意,但塗色還要仔細一點兒、色彩豐富一些」,給每一位同學都進行評價,不要只挑優秀作品進行展評,通過這幾種課堂習作展評,讓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動手、審美、創新等美術素質之目的。作為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說一句表揚的話,如:「你畫的畫真棒!」「你這個地方畫得好極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教師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師畫得還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學生們會因此得到鼓勵,更會為每一個學生留下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對孩子們的一生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學生在良好的成功體驗中有利於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他們都能創造出風格各異的畫面,令人耳目一新。
五、多媒體的廣泛運用
1、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在日新月異飛速變化的世界,書本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多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一方面多媒體利用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視野,充實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很輕易地創設出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 另一方面老師也可以有意識地突破傳統班級授課制教學的局限,利用網路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流強等特性,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把學習美術由課內擴展到課外。
2 、豐富了教與學的手段
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使教學形象生動,學生感知鮮明,印象深刻,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通過多媒體手段創設問題情景,反映圖形運動變化,數形結合等,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探究。運用信息化手段為學生提供積極探索問題的情景,拓寬學生能力的培養。多媒體教學中不僅信息量大,而且更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把一些教師說不清道不明,學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識,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簡單的說就是用這種技術把語言、音樂、文字、圖像、動畫等各種信息融合在一起表達出來,它集聲、光、圖、文為一體,以其豐富、生動、形象、直觀的優勢被運用於美術當中。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煥發出了新的生命。使教師走出過去美術教學的傳統模式,展示了全新的自我。讓每一堂美術課都有精彩的體現,激勵、喚醒了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散發出燦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新世紀美術課程改革中的新理念》、《中國中小學美術》 [2]《美術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http://www.jxteacher.com/art123/column31287/5de55cc3-0cb0-452f-9757-a04bed025f05.html

⑵ 我國美術課程與教學改革有哪些啟示

在美術教育中,滲入人文意識。應該注意這么幾點: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美術教師要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美術教師不要一味追求專業技能的精尖,忽視人文知識的汲取,忽視全面文化的發展。教師要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要去創造教學,而不是一味的模仿教學。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加強文化修養,多讀一些書,多了解一些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相關的資料。這樣才能夠在一節美術課上做到情感的交流,審美的傳達,達到「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情感,把審美知識傳遞給學生。促使我們更自覺的貫徹和落實課程標准,更深刻的理解美術教育的文化性質,課堂教學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其次,不要將美術教育視為單純的技術訓練,不僅要教給學生學習美術技能,還要教給他們學習美術文化。
聽過很多美術課讓我發現很多美術教師在課上很少展現美術史上優秀的作品,學生不認識那些美術家,不認識美術家給予人類歷史的積極影響,也就無法認識無法認識到美術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應該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產生歷史感和文明感,讓他們了解人類的文化積淀。美術教育若沒有里歷史感和文明感,也就變的蒼白無力——人文性質就會被嚴重扭曲。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藝術教育應當從「技」層面提高到「道」層面。既然是人文性質的課程就不能上成純粹的技能課。提高美術課程的文化含量是美術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對美術教師一個嚴峻的考驗。
第三、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要培養學生的人為精神。
審美情趣的培養不能和人為精神的培養截然分開。美術教育的人文性質,決定了它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學生無論是學畫圖案,畫荷花;無論是欣賞我國古老的陶藝,還是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沙》,或是參加社區的藝術宣傳活動,都會加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所以,通過美術活動,教育學生認真品位精神上的收獲是最重要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通過無數次的美術活動一點一滴的積累而成的。
第四、美術作品與人文背景相互結合。
美術能直接展示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事物,形象的再現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各種不同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觀。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形象,直觀的畫面和藝術造型來體現世界的善惡美醜,從而啟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如使用課件展示歐洲狂歡節、土家族婚禮、地戲等圖片,為學生介紹各民族的宗教、民俗和審美情趣。通過對面具這種藝術形式中善良、忠勇、溫柔、喜悅、滑稽、奸詐、驚恐的展示。

⑶ 如何搞好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美術教學

近幾年隨著我國新課改的推進,初中的美術教育不僅是為將要學習美術專業的學生打基礎,而是對初中生審美情操的培養,更是初中生對事物的認知判斷力以及創造想像力的提升,為初中生今後的成長產生積極推動的作用!現對當前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美術教學要點作以下幾點見解:
1.引導學生發現美和感受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在生活中,美是無處不在的,只是缺少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應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生理特徵,切實地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從學生的立場上誘導、調動和啟發學生的個人情感,並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觸各類美術材料和美術工具,及時教給學生必要的美術技巧和美術技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美、發現美、欣賞美。初中美術教師應當利用社會美、大自然美以及人類的優秀藝術作品,幫助他們揭示美的內涵和規律,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審美思維和審美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個人素養。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美術課程來實現的。西方優秀的靜物畫和風景畫所描繪的內容都非常質朴,而且十分貼近生活。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初中美術教師應當在上課之前適時地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愛好,搜集一些美術作品資料,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網路查詢一些相關資料,比如藝術家的個人介紹、藝術風格、逸聞趣事、代表作品等。除此之外,美術教師還應及時地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重視對學生作品的點評,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重要環節之一就是對學生作品進行合理的點評。初中生通過美術課程學的不是專業性的美術知識,而是生活性的美術知識。初中美術的主要內容必須有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未來發展。美術教師如果僅僅一味地強調學生的美術技能,就極易挫傷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機械、乏味,缺乏生活氣息和個人的真實情感。美術教師的點評能夠對學生的審美觀念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美術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個人勞動成果的基礎之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的,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點評。美術教師在點評學生的作品時,應當找出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和贊揚,從而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生活的思考,並使學生將真實情感展現在美術作品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性格和健康人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地在學生和知識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梁,對學生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指導,讓學生盡量少走彎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優秀美術教師不僅僅是通過語言、儀表、輔導、繪畫演示、成績評定、板書來贏得尊重與認可的,更重要的是以探求者的身份出現在美術教學當中,將自己的角色轉換為知識的創造者,將創造生動、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探究科學的教學方法作為日常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在美術教學當中,教師因地制宜、靈活地變通也是尤為重要的。很多農村地區的初中學校條件較差,教學設備較少,教師不可能在每一節美術課都將美術教學用品准備齊全,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多動腦筋,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並且可塑性較好的東西來代替。
3.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是一種美的表現形式,是美的最高雅藝術展示。初中美術課程標准強調:"美術教學一定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這種獨特的表現美的課程中,美術運用自己獨特的線條、精美的畫面以及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不斷提高了學生對美的事物的鑒賞能力。美術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課外也一樣要將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融入其中。美術課堂中,我們應該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對具體藝術表現形式的鑒賞和審美,讓學生抓住美術作品中各種藝術性的語言因素,如繪畫時的線條、色彩和質感等,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藝術語言因素來整體感知藝術美與自然美之間的結合和統一。在美術課堂之外,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自覺地走進生活,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主動欣賞和感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秀美景觀,感受身邊事物帶來的美的享受,領略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從一些鄉土風情中感知各個民族濃厚的風土人情,從而擴大初中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到生活的美。正所謂"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一定要充當學生發現美的眼睛,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去觀察美、領略美、感受美,體會美帶給自己的享受。同時,教師也要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各種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調動學生積極創作的熱情,讓學生建立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情感。
4.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廣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美術教育不是孤立的技能教育,更是一種人文教育,和各學科各領域有著廣泛的聯系,(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遊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安排教學內容,實施教學,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獲得更多視覺經驗,也可以結合攝影作品或錄像資料,讓學生感受、理解學習內容。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當地課程資源,如校園環境、社區環境、自然環境等資源,開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動,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感悟美術,學習美術。
新課程改革下,學校和教師都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完善教育體制,改進教育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以適應時代發展對教育的更多"更高的要求。初中美術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導,使學生更全面、健康地發展,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建立堅實的基礎和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⑷ 美術課程實施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您的建議是什麼

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校或教師對美術新課程實的實施工作存在著思想認識模糊,教育教學觀念落後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美術學科重視不夠。認為新課程實驗無非是用用新教材;對新教材的使用無非是換換教學內容;這些模糊的認識導致教育教學目標、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偏離新課程改革的初衷。2.部分教師對如何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上好美術課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師對詳盡清楚的課程標准和教參仍有很強的依賴心理。例如,在如何處理教學進度這個問題上,教師仍然在期待課標或教參對教學進度能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一旦課標和教參沒有給出這樣的規定,教師們便非常不安,只是抱怨教科書教參不好用。3.部分教師對教材了解不透,對《課標》理解不深,對課堂教學設計不夠新穎,使用新教材力不從心。也有部分教師在創新面前畏難發怨,不願吃苦,怕受麻煩,邁不出新路子,存在「穿信鞋走老路」現象,教師在課堂上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束縛比較嚴重,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思想依然存在。4.少數學校硬體設施還達不到一般教學要求,美術教學參考資料較少或沒有,學生的課堂學習願望還不能得到完全滿足5. .教師專業素養得不到提高 教師從師范畢業後就很少參加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專業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以前在學校學的知識現在先讓更不上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要求。促進美術新課程實施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教研力度,合理利用教材,進行課題研究。 (1)美術教師要開發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美術學科與相關文化的聯系。如:合理、適當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立體教學,增加視聽效果,教師要多鼓勵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2)美術教師必須要鑽研教材,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知識點:表現手段及相關社會文化等內容,以審美為主線將這些內容貫穿起來,以符合美術《課標》和新教材的要求。(3)靈活運用、處理教材,適當擴充和刪減、調整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嘗試多種構思。如:可調整教材教學順序,調整教學內容;又如:可根據本區或地域美術文化習俗,選取恰當的角度或材料,進行富有特色的教學等。(4)多舉辦采風、寫生、看畫展、專家講學等活動,開闊教師視野,提高水平,跟上時代的步伐。(二)實施美術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利用 學科性的內容選擇。如:工藝、繪畫、欣賞、書法、鄉土工藝等等。②把好校本教材的資格審定、質量關問題,並出台一個相應的地方策略。③校本課程的開設要與以前八、九十年代的美術特長、興趣小組班輔導相區別。(三)落實學校場地、器材、學習研究資料配備的建設 《美術課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給予了學校和教師以更在的選擇餘地和自立空間,大大降低了對特定器材的依賴性,但教師教學的基本條件,還是應得到保證。如:教學的示範用品、資料與教學實物模型等。

⑸ 如何看待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教育教學

要認真總結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形成的經驗,深入研究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要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搞好基地建設,抓好課題研究。 二、主要工作 (一)更新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 1、進一步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更新教學理念,明確課改方向。在改革的實踐中進行理論探索,在實踐積累中進行理論創新,在教改實踐中反思。通過學習和培訓、實踐和反思、改革和創新,全方位地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和提高教育教學認識。開放教育觀念、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教學空間、使自己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育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 2、認真學習和研究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標准,搞好課改年級課教材的集體備課,並結合課堂教學組織觀摩研究課。 3、學習有關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推進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 4、應用現代教學理論開發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認真組織學習教育理論刊物、提高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學習資源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和知識水平。 (二)改進教研方式,做好教學工作。 1、組織學科新教材的培訓,組織教材分析和教學研究,領會新教材的結構體系和單元教學要求。 2、組織教師學習《常州市美術學科教學建議》。 3、注重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日程安排第一月份1、召開全體美術學科教師會議,布置新學期教研工作。 2、一年級蘇少版課標本教材以及四年級教材的培訓工作。 3、美術學科協進組活動第二月份1、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研究課、教材教法研討座談。 2、學科常規調研。 3、美術一年級集體備課。 4、小學美術學科協進組活動第三月份1、新教材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2、課題研究工作。 3、小學美術學科協進組活動第四月份1、組織參加常州市中小學美術教師多媒體課件評比活動。 2、小學美術學科協進組活動 3、課題研究工作。 第五月份1、課程改革經驗交流座談會。 2、參加市區美術學科專業委員會理事會議,商討下學期工作。 3、學期工作總結。 4、整理上交資料。

⑹ 新課改後,美術教師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育觀念的改變
在本人的學習生涯中,教師就是將知識像流水一樣從高處流向低處傳遞給學生,其特徵就是韓愈所說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知識的主宰者和闡述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和儲存者,沒有教師對知識的輸出,學生就接受不到知識,學生根本沒有自由選擇和自主學習的權利和機會。而在新課程實施和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再是課程的傳授者,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
1.合理加工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是教學內容的提示,並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由於地區、學校、班級及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水平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一套統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適應於所有學生的。對於這些,教師大可放開手腳,根據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刪減、加工和再創造。六年級《建築與環境》,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築的不同風格特徵和文化歷史內涵,學會欣賞建築藝術,並用文字、寫生畫和想像建築創作設計畫等形式,表達自己對建築藝術的感受。新課程給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間,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視野也較開闊。教師除了向學生介紹建築的風格特徵外,在學生的作業中,可用一節課讓學生對景寫生學校的建築,然後又拓展一節風景寫生課,教師沒有強行灌輸某種構圖方法,而是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改變視覺角度,特意改變空間層次關系,變化透視關系,引導學生嘗試去沖破這種固定的構圖模式,努力去創新,學生熱情高漲,作業形式多樣,這堂課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表現能力。
2.重新組合教材
現行的教材是以單元形式出現的,每個單元中又可以分為好幾個小標題,單元中的每一課既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獨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課程單元中的每一課內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所安排的課程順序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進行相應的調整。六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產品造型設計》,第九單元《變廢品為藝術品》,運用廢舊材料的形狀和特徵進行立體創作,然後從作品中發現設計問題,尋找到產品設計的切入點,對產品進行有條理的分析,再畫出草圖,並製作出立體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授課的內容。
3.跨學科整合教材
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也是「單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學科知識。面臨新課程。既強調藝術學習領域內相關課程間的整合,又強調本領域課程與人文、科學和技術等其他學習領域的整合。在《紙的利用與裝飾》單元中,僅讓學生進行平面、立體構成製作,還不能達到絕佳的效果,教師讓學生收集廢舊紙張、報紙、掛歷紙,包裝紙等製成服裝,穿在身上,體現紙的創意造型設計,在生活中的藝術應用。然後讓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或學生根據服裝特點自己配音樂進行時裝表演,這節課加入了音樂、戲劇、舞蹈、甚至化妝等,會達到很好的課堂效果。再如六年級《尋找奇妙的點》一課,我巧妙地結合語文學科,以一句詩,成語等創作一件點的作品。
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了解其他學科知識,這樣才能充實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
二、教學方式的改變
1.組織形式的改變
傳統教學的「教材+黑板+粉筆+范畫」的手段為主,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新課改後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人們提供了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再局限於有形的教室中,教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得到了擴展。教師可以運用電腦指導學生進行標志、海報、賀卡、封面等設計作業,還可進行電腦繪畫,就要求教師有熟練地使用各種電教設備和製作相關課件的能力把語音、圖像處理和視聽技術集成在一起。
2.教學模式的改變
教學貴在引導,妙在開竅。教師把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開啟知識的大門,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做的,教師不做;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講,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創造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六年級《體會線的韻律》一課,我請學生上黑板畫自己喜歡的線,並說出理由。學生爭先恐後地上來畫出各種不同韻律的線。教師再導入課題,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的內容。課堂作業寫生花卉,更是大飽眼福。引導學生人人參與,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創造性發揮出來。
三、評價形式的改變
傳統的美術作業評價都是教師說了算,學生總以為美術作業有好與差之分,在新課改中美術作業的評價是多樣性的,可以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等許多種。教師在評價中該注意:
1.多鼓勵
學生之間的作業差別一定比較大,因為他們自身的動手能力、理解接受能力就存在著差異,不論是好與壞,我們都應採取鼓勵的辦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老師盡可能多發現作業中的優點,給予引導、啟發,對學生好的表現應及時鼓勵和支持,這樣就容易讓學生對美術課產生興趣。
2.多形式
美術作業大概有三種形式:思考作業、繪製作業、手工作業。對於各種形式應具體對待。評價思考作業時,老師要求不要太高,因為中學生受知識面和年齡層次的影響,解答問題時能夠表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評價繪製作業時,老師應多動手在存在問題的地方做記號,或適當改一下,這樣比空洞的說教要實際得多。評價手工作業時,應多表揚做工精細有創意的作品。

⑺ 如何開展基於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

《標准》指導下的新教材將突破以知識塊為主線,而以基本的數內學思想方法為主線來容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強調數的意識、空間觀念、優化思想、統計思想、方程與函數思想、估計意識、推理意識和應用意識,不再專門設置應用題的教學單元,強調從運算意義出發進行思考和教學,強調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⑻ 我對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看法 和 論美術教育評論=如何做出成長性評價

論美術教育應以人的素質發展為核心
【摘要】 美術教育觀,經歷了傳統美術教育、表現性美術教育、綜合性美術教育、素質發展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關於美術教育,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應該把他看成是一種社會需求,一種人的成長需要,只有以人的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才是美術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 寫實性繪畫造型、自我表現性、現代派、藝術知識、創造能力、素質教育、寫生課、欣賞課
關於美術教育,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應該把他看成是一種社會需求,一種人的成長需要。因為和藝術緊密聯系,我們可以認為它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基礎的上層建築。恩格斯曾說「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①
在漫長的繪畫史中,人們藉助解剖學,物理學的色譜規律等知識,已經把繪畫中的寫實性發展得淋漓盡致。亞里士多德就說,藝術「實際上是摹仿。」車爾尼雪夫斯基甚至提出:「再現生活是藝術的一般性格的特點,是它的本質。」②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美術教育注重寫實性的繪畫造型能力。以專業美術人員的造型能力為目標進行的課程設計,對觀察和表現都設定了較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比例、透視、體積、明暗、構圖、質感、色彩等造型藝術的基本知識,還要做到能准確真實地描繪觀察對象。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職業美術教育無可非議,它對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術教育中必須要考慮的。但如果只是簡單地,一概而論地把它移植到少兒美術教育上,則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結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難度,是理解力還不強的學生,特別是低齡兒童難以達到的。它容易把兒童已有的藝術直覺,潛意識的藝術創作活動壓制下去,使學生的藝術思維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事實證明,這種實用主義教育在發展學生的藝術技巧和擴展他們的視野方面不僅沒有多大幫助,而且造成很多障礙和危害。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視覺藝術教育只強調學生對各種藝術的構成要素,如線條、色彩、形狀等的把握和訓練。
隨後,人們發現自己注重寫實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人類原本的情感和意識,於是繪畫中出現了現代派。法國天主教哲學家馬利丹(Jacgu-es Maritain)就說:「要求藝術把描寫現實作為主要目的,那就破壞了藝術、、、、、、如果藝術是認識手段,它就會比幾何學差得多。」現代派畫家不滿足於對客觀的寫實性描繪,他們熱衷於這些主觀唯心主義理論,把藝術的本質理解為主觀的「自我表現」,揚棄純寫實性,追求直覺和潛意識活動,把人的內心的情感、情緒通過外在的形象、符號,用不同於前人、不同於別人的方法進行描畫和表現。黑格爾似乎比他們看得更清楚一些:「宗教的意識形式是觀念,因為絕對離開藝術的客體性相而轉到主體的內心生活,以主體方式呈現於觀念,所以心胸和情緒,即內在的主體性,就成為基本要素了。」③
在美國,由於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從30年代起,學校藝術教育就越來越強調培養兒童的個人創造能力和自由表現能力。兒童不再被視為灌輸技法和知識的對象,而被視為「兒童藝術家」。在此時的人看來,兒童是以一種天真的和獨特的個人視野來觀看和表現這個世界。這種傾向後來在美國心理學家和藝術教育家羅文費爾德的著作中得到系統闡述和發展,其影響一直延伸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兒童由於不受現實經驗的約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在繪畫中常常畫出與人們主觀認識相反的形象,恰好與現代派繪畫的表現手法有著相似之處,發人深醒,令人喜愛。但他們的這種表現通常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自生自滅,原因是受到了客觀世界的異化,潛意識的萌動漸漸地消失了。另一種則受到外界對繪畫作品像不像標準的指責,自我受到挫傷,漸漸地重新受到客觀物象的束縛,原有的主觀感受也盪然無存了,這是非常遺憾的。
實際上,這就是重「情」和重「理」的兩種不同傾向性的教育。傳統美術教育,強調的是科學性、合理性、客觀性,是重「理」;而表現性美術教育,則強調主觀性、意識和情感,是重「情」。
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一種綜合性藝術教育思潮得到逐漸發展和壯大,至9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藝術教育主流。實際上,它是對這之前流行的兩種主要藝術教育觀的綜合和超越。有兩種看法比較典型:一種認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從藝術中學生可以學到有關我們自身和世界的知識、信仰和價值,這些知識、觀點、體驗的意義是任何其他學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因此,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和關鍵的部分。另一種認為,開展藝術教育,不僅是因為藝術本身值得學,更重要的是它還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帶來好處。一方面,藝術為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創造沖動提供了一個出口,使學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過藝術進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動活潑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學生不僅學到應學的知識,而且學得更自然更愉快。這種觀點進一步發展,人們又認識到,藝術教育強化了知覺能力和表現能力,進而使其語言交流能力、表現能力、批評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大幅度提高。
早在1977年,美國就出現了一份題為《回到我們的感覺藝術對美國教育的意義》的國情報告,這一報告提出了15條提議,這些提議主要基於這樣一種思想「只有藝術變為每個學生在校內外及各個學習階段上學習生活的核心時,美國教育的基本目標才能實現。」1988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又發布了一個報告,題目是《走向文明:關於藝術教育的報告》這一報告把藝術教育的總的目標描述為:使學生接觸和學習到人類文明迄今取得的所有富有意義的成就。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交流能力,使學生具有在批評性價值的基礎上做出自我選擇的能力。1994年,《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准》出台,這一標准制定出每一個美國年輕人最起碼應該掌握的藝術知識和創造能力。它明確指出,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備的教育。同樣,任何一個自稱有教養的人,如果不懂藝術,就算不得是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更重要的是,《標准》還確定了今後的藝術教育絕不像過去那樣,僅僅是學習畫畫和唱歌的技能,還包括了從文化、美學、歷史的角度分析、欣賞、評價作品的能力和智慧。我國兒童藝術教育家楊景芝先生的兒童藝術教育實踐和理論也正是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中發展起來,她在《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一書中說到:「我試圖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美術教育途徑,我不贊成脫離兒童實際的以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學科中心論,反對用模仿的教學方法壓抑兒童創造力。」⑤
通過對上述幾種觀點的綜合和提煉,加上多年的教學實踐,我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藝術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發展,還有利於學生的認識能力的發展;藝術教育不僅教會學生畫畫和唱歌,還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人類的許多偉大文明成果,對這些偉大成果的知覺、理解、欣賞和評論,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的文化素質。這就是人的發展必然,美術教育就應該以這種發展為核心目標!美術教學中引入綜合性藝術教學思想便可幫助學生發展自主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情感情緒,多唯知識系統地投入美術學習,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繪畫活動中以客觀物體為引體,充分發揮主觀想像,並不斷將其補充擴大,從而達到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發展學生自我意識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標。
眾所周知,當前除了人們常常談論的經濟危機和環境危機外,還有一個精神危機。這一危機的一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現代社會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實寫照的藝術,這種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濤巨浪的藝術,這種被視為人類「最後的精神家園」的藝術,也當成一種商品或人自身在社會中地位的標志和虛假包裝物。與之相對應,藝術教育界也興起一種急功近利之風,許多人甚至把美術教育視為掙錢的行當,美其名曰培養畫家,實則是培養能快快掙錢的畫匠,少有真正的藝術家氣質和人格。
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美術教育看作是針對全體學生的基礎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美術人員,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素質和審美水平。培養他們的藝術性思維和最基本的美術造型能力。綜合觀教學較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這一宗旨。其原則是藉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擺脫了單純傳授造型技能的教學模式和強調寫實性的寫生教學,它在教學中提倡發揮學生的藝術直覺,在寫生作業中,它要求學生不僅僅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聯想到與觀察對象相關聯的其它事物及自己與觀察對象之間的某種聯系並把它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它鼓勵學生在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於客觀事物本身,學生可不受客觀限制將觀察視點擴展,進行自主的表現。學生在創作式的寫生作業中學習基本的造型技能。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了學生的藝術沖動,培養了審美能力。它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感受,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他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這種方法還可以用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得以發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確立了自信心,這些活動中沒有失敗者,每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藝術感受。表現性美術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素質、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具備了這些品質的學生,無論將來他們從事什麼職業,都應得益於這種美術教育。
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學家羅恩菲德指出:「教師的目標是激發更多的思想,擴大參照框架,以便使學生自己的經驗內容變得更精確復雜。要做到這點只有向學生提供更多和仔細觀察的機會和用於標示和改善鑒別力的必要詞彙,並能用發展新觀念和觀察能力的方式啟發他們。而只用一種機械的方式指導他們畫畫是達不到目的的。」這是羅恩菲德在美術教學中提出的一個革命性觀念。它把激發更多的創作思想作為教學目標,把發展新觀念和觀察能力做為教學目的,它表明用單一的美術教學形式是達不到這一目標和目的的。楊景芝先生也說:「美術學科的課程內容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價值為基礎,以適應本國基礎教育發展特點為依據,可以通過表現和欣賞兩方面教學活動,全面完整體現教育目標」⑥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為探求多種不同的美術教學形式,筆者對學生美術課中的寫生課作了新的嘗試,引導學生按綜合性美術教學的要求,觀察對象,表現對象:
(1)以特徵為主線的觀察和表現
傳統寫生課的觀察,要求學生觀察物體的形狀、比例等客觀屬性。是一種以客觀性為標準的被動的觀察方式。其結果是在觀察階段就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活動。而對描繪對象特徵的變形誇張,則在繪畫藝術中比比皆是。這種對事物主體特徵的概括把握及在這一基礎上對其進行的變形誇張等藝術加工,是藝術審美心理中重要素質之一。在寫生「仙人掌」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對教法做了新的嘗試和改動。引導學生在觀察仙人掌基本形態的基礎上,繼續觀察它的特徵——主莖上交錯生出許多莖片,莖片上有一組一組向外放射生長的小刺。然後要求學生不拘泥現有的植物形象,充分運用仙人掌的特徵,在畫面構圖上對仙人掌的形象進行任意組合。學生在作業中表現出了十分豐富多彩的構成組合。有的強調仙人掌生長的茂密擁擠,有的突出刺的尖利,有的把一盆花擴展成多盆花,有的則把盆栽的側人掌「移植」到原始沙漠環境中。學生的畫面形態各異,特徵鮮明。這種教學思路是:只要求學生掌握對象的基本特徵,不做其它方面的具體要求,留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表現契機,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直覺感受,任意組合植物生長的狀態,置換植物的生長環境。這樣的觀察與表現方法把學生從純客觀、純自然的觀察與表現手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在觀察中的主動性,學生不僅觀察了解物體本身,還要意識到與它關聯的其它物體與環境,從而延伸了學生的視覺空間,使學生的思維發生了質的變化。
(2)聯想性觀察與表現
藝術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過藝術形象引起觀賞者種種審美聯想。繪畫者在其創作過程中也會產生種種聯想,並通過他的作品把這種聯想與自己的審美情趣表現出來。孩子天真無邪的天性與好奇心,使他們在繪畫時更容易產生各種聯想。聯想性觀察就是要求學生在觀察物體基本屬性的基礎上,逐漸忘掉物象的自然屬性,聯想它的情感或它與其它事物的相通之處,然後再進行藝術上的加工與發揮。
在寫生「手」這一課上,筆者改變了過去僅引導學生觀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幾個不同的姿態讓學生聯想其代表的情感含義。攥拳頭表示憤怒或力量,蘭花指表示放鬆和優美;挑大姆指表示贊許。還通過做手影游戲,引導學生聯想手與其它事物的聯系。這使學生的思維表現得非常活躍,他們根據不同的手形,通過與其它事物的聯想,將手錶現為和平鴿,老鷹,大樹,蛇群等。賦予手以藝術生命。正如楊麗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體動作來表現孔雀、大樹,表現水與火。人體的各種姿態,通過觀賞者的審美聯想轉化為其它形象的藝術再現。什麼樣的觀察將決定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如果我們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建立在純客觀的基礎上,就把學生引入一個以客觀為尺度的現實世界,表現的結果將比較單一。如果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帶有主觀聯想性的,我們就能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調動起學生發散性思維活動,使學生運用變形的手法完成對描繪對象的超額觀表現。達到「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超脫常規的成習,去看待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經驗世界,發現組織和創造新的形象。」(摘自尹少淳先生語)的效果。使學生的對客觀事物的自我感覺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繪畫的表現形式進一步豐富,內心的情感表現與繪畫能力同時進展。
(3)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表現
這種觀察與表現要求學生不滿足於客觀提供的條件,還要根據現有的條件將觀察范圍再擴大,再補充。比如寫生「眼睛」,可讓學生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眼睛,觀察別人的眼睛。看眼睛是由哪些形組成的。然後再觀察在瞳孔中看見了什麼。進而聯想眼睛看風景,看動物等時,瞳孔上會留下什麼形象。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作業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畫面,有的眼睛裡裝著滿天的烏雲,有的眼睛裡裝著潔凈的冬天,有的眼睛裝著美麗的花朵。還有一名學生畫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動地表現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關系。超現實性觀察用已有的形象作為框架,然後替換其中一部分,再加入還未發生或在異地已經發生的情景作為補充和誇張。作為眼睛的本體這時已經演變為一個具有引體和聯想功能的特殊畫框,恰似古代園林隔牆上的透窗,為學生的自由聯想提供了新的空間。用美國教育學家羅恩菲德的話來說就是擴大經驗范圍,在新的經驗范圍內加進已有的舊的經驗,使學生感到既新奇又不陌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把靜態的形象變為動態的形態。把未來的和將要發生的意念變成現實。使思維跨越時間、空間達到超越現實的神奇意境。這種表現性的寫生教學即有一定的寫生意義又有大量的創作性活動。是以客觀為引體,以主觀為主導的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參與化為學習的積極性。」(楊景芝)把學生游戲的天性遷移到繪畫活動中。
(4)構成式的觀察與表現
平面構成是現代美術的產物,它有意打破物象的自然秩序,按繪畫者主觀審美意識進行重疊組合,具有超然的裝飾趣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上人物頭像寫生這一課。畫人物頭像較難,人的面部是學生最熟悉的同時也是最難畫的。學生的觀察易停留在局部,難以把握人物頭像的整體和心理特徵。根據學生現有的水平,改畫完整頭像為部分頭像,讓學生從不同形狀的鏡子里畫自己臉的上半部、下半部、左半部、右半部。然後利用構成的方法把鏡子和鏡中的形象重疊排列在一起造成好似誤入鏡子商店,使畫面中從鏡子里到鏡子外都流動著自我的影子。畫面效果奇特有趣。這種方法不同於一般的寫生,減弱了對形體整體把握的難度,把學生的表現能力轉移到對局部形的基本認識和基本表現,強調的是構圖上的形式美和思維上的超前,技巧的難度相對降低了,易於學生表現。其結果是構成的組合美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發揮。構成式的表現信息量大,加強了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學生可不受時空限制,任意組合畫面,但又要遵循形式美的構圖法則。
欣賞美術作品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提高培養人們文化修養的有效途徑。在學生中開展美術欣賞活動,不能照搬成人美術欣賞的模式,必須依照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和他們的生活經驗進行設計,使學生在欣賞他人的作品時,把自己的情感情趣加入進去,與作品、作者、與自己的同伴交流,通過作品,引起聯想,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對作品評頭論足,使自己成為美術欣賞活動中的主角。
學生欣賞一幅作品時,要求他們不僅要了解作品的內容、主題還要看它有什麼不足,需要怎樣改動和完善。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帶進作品欣賞過程中。有了這樣的引導欣賞,許多學生對名家名畫也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改進意見,無形中增強了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藝術感受。參與性欣賞調動了學生的主觀性感受,讓他們以其親身感受和經歷來體會理解作品,在補充完善作品的同時,完善自己的情感表現,達到與作品交流的境界,避免了以往欣賞課中的被動接受他人情感,而自己則完全是局外人的欣賞模式。教師在參與性欣賞活動中要注重鼓勵學生了解作品,並敢於對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學生了解美術中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理和欠缺之分。對學生提出的合理建議大加贊揚。對有欠缺的想法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對一時提不出什麼意見的學生也不要輕意否定。留給學生課外思考的餘地,這樣有助於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活動中,常常有一些學生不愛發言。原因是當他們看到欣賞主體形象後,產生了思維定勢,對欣賞主體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先入為主的理解。使進一步的賞析思維活動受到阻滯。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改變了以前先看作品後談感受的作品欣賞模式,一開始先不讓學生看原作品而僅把作品題目告訴學生,讓他們討論該怎樣表現這一題目,再讓學生翻開書看要欣賞的作品。讓學生觀察比較什麼地方值得自己學習,什麼地方自己的想法比原作品要好。這樣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能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加入到欣賞活動中來。 這也是一種積極活躍的因素。它既能聯結欣賞者與作者的情感,又能調動和發展學生的情感情趣。它使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活動,從靜坐觀看的被動模式中解脫出來,使欣賞課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以自己的感受體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藝術欣賞活動。欣賞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了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接受了自信心理的暗示,使他們敢於對名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認識到藝術作品中沒有唯一的標准,在作者的筆下是結果,在欣賞者的眼中則還可以發展。這也有助於培養學生接納他人意見和敢於提出問題的良好品德和學習態度。這也是羅恩菲德倡導的統整觀念在藝術教育中的體現。
素質美術教學鼓勵學生對所要描繪的各種物象進行轉換誇張。從而創作出新的形象。擴大了學生的經驗世界,擴充和完善了他們的知識結構。培養了他們的自主能力。使他們在繪畫中不僅獲得了精神上的快樂。更是親身經歷了一種不同以往的審美活動。
素質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去觀察物象,將自己的情感和關注滲透到對靜態世界和動態世界的觀察中去。它一反以往以機械的、純客觀的態度來觀察表現對象的模式。加強了人與物交流,易於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有助於建立起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
我國美術教育比起其它學科教育要年輕的多。美術教學很難對學生的表現做出量化的標准。但它涉及面很廣,涉及到造型技能技巧、審美意識、兒童心理發育,甚至包含一些哲學上的觀念與認識。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潛在影響是其它學科不能替代的。尤其是素質美術教學觀念,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以美術學科自身內容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它包涵了美術學科中基本造型要素,美感訓練等諸多內容。通過美術的形式從另一層面,另一視角,讓學生來觀察世界,描繪世界。同時在這一活動中使學生對自我有了新的認識。它將使教師更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摒棄揠苗助長的實用主義觀念。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不斷在幫助他們充實和擴大學生的經驗世界。而不是否定他們或用成人的經驗取代他們的經驗。尊重學生自主意識。盡可能地留給他們自由發揮的餘地和空間。這種教育將不僅給學生用藝術手段表現大千世界,表現他們內心世界的能力,同時也通過這一獨特的藝術教育活動促進了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506頁。
②《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車爾尼雪夫斯基,1979年版中譯本, 第109頁
③《美學》第一卷,黑格爾,1979年版中譯本,第132頁
④《藝術心理學論綱》李正天,引言。
⑤《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楊景芝,1999年版,第18頁
⑥《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楊景芝,1999年版,第76頁

⑼ 美術教學經驗請教

多方主客觀條來件都在阻礙著美術教自師上好美術課,我也深有體會,但並不能斷定現有的可憐的條件上不了任何的實踐性美術課。條件好有好的上法,差亦有自己的上法。製作成錄像的教學案例就能作為樣板課嗎?永遠不可能,也不是教改的初衷。世間即使是同類事,也千差萬別,在別人那裡好的在你這里未必好,現在認為好的以後看不一定好。但改革的精神是好的。
我個人認為,不一定要備齊設備才能上形式新穎的課,有時自己就用幾張白紙畫些東西,學生看著又能共同參與,並能暗中傳遞些思想給他們,是可能的。當然掛出來的如果還是要學生統一描畫的范,就註定不會是好的課,這些要自己開動腦筋了。
教學真的是很累的活,尤其缺乏條件的學校的教師。但差學校的教師也能上好的課,好學校的教師也能將一切糟蹋,條件不是決定性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替所有學生著想的心,那你可能成為個好教師。至於還有一些在你控制之外的事,不能改變也正常,太追求完美只會傷害自己(教師也是人而已),要實事求是的去看待。我覺得問心無愧已不容易了。經驗嘛,講不出,我還不是個好的美術教師(教訓是頗多的)。大家都還要努力、再努力,可能還要用大半生吧?

⑽ 美術課改論文:面對新課程 美術教師該怎麼做……

隨著新課程的推廣和實施,對美術教學也提出的要求:美術課程正以全新的姿態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反映未來社會需要和時代特徵,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質。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對美術新課程,美術教師應轉變觀念和教學行為,體現人文精神,以生活美術的視角實施美術課程,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以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的角色,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二十一世紀,教育不再是僅僅為了追求一張文憑。而是為了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應貫穿於學習者的整個一生。由於美術課程對學生潛能、個性、創造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的發展有著獨到的作用,美術課程從未有過地受到重視,作為藝術學科領域的一個分支——美術,應與其他學科並駕齊驅,將關注的重點放到學生的發展上來,從本學科、從跨學科的角度去挖掘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發展的課程因素,徹底拼棄填鴨式的教學過程,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並執行師生共發展、共促進的互動過程。葉聖陶先生說過:「在課堂上,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可見,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始終是我們教學的核心。我們要做學生學習的好夥伴,以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關系,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美術的態度,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體驗、合作、探究中學習美術,發展學生綜合地開發美術課程資源信息,多角度地培養處理、應用美術課程資源信息,並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生活日用品的聯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那些常見的日用品,並啟發聯想加以改造,使學生體會到美無處不在,關鍵在於發現這課練習貼進生活,活躍思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造型能力得到了鍛煉。通過參與、體驗,為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發展醞釀一個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課堂教學要成為學生一系列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靠教師的不斷引導,學習願望要靠教師激發,學習能力要靠教師不斷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式時要靈活多變,要善於發揮美術所具有的形象性、人文性、綜合性及引發人的遐想的特徵。每位老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應認識到這一點,並能善用它、創新它,同時要千方百計地設計服務於讓學生藝術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方式。這是教師在角色的轉變過程時應首先認識到的。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自主式的學習轉變。學生獲得美術信息知識的渠道很多,這就要求老師必須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這種轉變,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能夠自己去觀察、實驗、探究、研討來自各渠道的課程資源信息,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美術課程標准要求,在教學中,我們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美術的習慣,掌握學習美術的策略,發展審美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學習美術的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在美術創作和欣賞活動中的感情和想法;在表現與欣賞藝術形象的過程中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這些美術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老師行為應定位在:(1)積極地旁觀,去體會和理解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個性的展示與發揮;(2)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鼓勵真情、大膽地表現藝術形象,肯定孩子們的審美情趣;(3)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引導形成良好的學習美術的習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更何況作為當事人的教師本身,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事實上,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就是在不斷地進行研究。美術新課程中,也明確指出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不但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為任何富有創新的思維要加以深化、發展,必定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才能得以提高。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呢?(一)改變美術課程學習方式,在自主探索中發展要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即通過臨摹一些名作、優秀作品和按照教師的講授去理解美術的學習方式,而應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在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創作與欣賞美術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對美的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關於發現、喜愛質疑、樂於探究一切美的存在,並努力學習美術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慾望,讓學生看到所創造的藝術形象的價值,同時看到自己的價值,在他們幼小心靈中埋下這顆藝術創造的種子,使他們成為愛美、會美、能創造美的高素質的一代。(二)引導學生關於從問題切入,在個性釋放中提升要培養學生發展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個性的基礎上大膽地表現,鼓勵學生對他人的藝術作品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要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在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中,觸類旁通產生新的思想。引導學生採用與創造性密切相關的發展思維、類比思維、想像思維等。如裝飾畫中畫樹,可以畫出春天的綠樹,秋天的黃樹,紅樹,那麼可以不可以畫出蘭樹、黑樹呢?通過引導學生從光的角度看,從裝飾寓意手法表現,從人心理、心情的感受上,學生明白了,只要畫面需要,什麼顏色都可以去畫,以此類推,學生就敢於用多種手法去表現事物。這樣很容易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使他們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面果的能力得到發展。例如《漂浮》一課,要求學生利用收集來的廢舊物品根據浮力的原理,製作一條小船,這就要求學生在作好前期收集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把構思變成作品,不僅是手腦的配合,也鍛煉了交流的能力。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首濃郁的人文精神。它告訴我們,美術教育不再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而是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期美術作品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他們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我們作為美術教師,應如何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呢?(一)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不要將美術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這是所有美術老師首先要做到的。技能的學習,美術教育只把它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並不是他的終極追求。美術教師不僅僅教會兒童畫畫,還要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人類迄今為止的大多數偉大文明成果,對這些偉大成果的直覺、理解、欣賞和評論,有利於全面提高兒童的文化素質,因此教師要從各方面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加強自己的人文素養。在做法上,首先應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其次應將作品放在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可以從作品中發掘出人文內涵。(二)在課堂上,創設學生自主體驗的空間。體驗是一種人文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常常深刻地影響著人的思想感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強調體驗就是強調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因為體驗就意味著感覺、思考、分析、操作、開發和嘗試。但體驗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是因為它處在沒有經過理性分析的低級階段,而不知,學生對繪畫語言的學習,對美的法則的理解,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受是無濟於事的,因為每個人同一事物有不同的體驗。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體驗,它是以自我為基礎,不是被動的接受他人的影響,面對著審美的對象,它不是僅關注對象本身,而是強調對象給予自身的感受,喚起自身的種種情感。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它應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建立學習美術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一) 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是明日世界的主人,更要參與明日世界性的競爭和挑戰,要生存、要發展只有靠他們自己,靠終身的學習、創造和努力。今天我們的教育的主要任務已不再是向學生灌輸多少現成的知識,而必須讓學生能夠拿著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斷地找到適合於他(她)的「水」,即學會學習,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學力,在他們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決策的能力是引導這一活動步步深入並獲得成功的關鍵。可以說,自我評價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學力的基本標志。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二) 要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的成功源於學生的信心,學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於教師的鼓勵,教師應多運用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善於為學生創造種種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尤其是一些畫畫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耐心的鼓勵他們,可以在課堂中適當的放寬作業要求,及時發現學生細小的進步並進行表揚,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內在的學習主動性。可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觀察、面談、調查、作品展示、項目活動報告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現狀、潛力和發展趨勢,改變「像不像」、「技能性」等單一化評價標准,體現美術的多樣化、個性化、創造性等基本特徵。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美術課程一起對人的全面素質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的特殊作用,我們全體美術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從生活美術角度,制定教學行為,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從人文的角度,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和創新實踐等方面能力的課程實施策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以上是我在實施新課程中的一些體會,很不成熟,望批評指正。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