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活動課程環節評價
A. 如何組織好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評價環節
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中為了讓評價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需要傾聽,以便及時發現幼兒有價值的觀點和困惑,啟發、引導幼兒對未完成或較膚淺地完成的活動作更深入的探索。 第一. 激發幼兒參與評價的主動性。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思考自己的行為,還便於其他幼兒了解同伴在操作過程中的思路以及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作出適當的評價,促進幼兒發展。 第三,鼓勵幼兒互評。由於互評必須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教師應適當引導,如「哪些小朋友和你的方法一樣」「你喜歡誰的方法」等,以便幼兒綜合比較,互相學習。 第三,開展小組互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各個小組活動情況的整體評價,以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第四,評價時機要合適。如果對於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幼兒來說,不適時的評價活動是干擾,而且容易使幼兒養成不善於傾聽的習慣,破壞幼兒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五,評價形式要豐富多樣. 評價的目的是在了解幼兒發展現狀的同時幫助他們整合、提煉相關經驗,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可以採用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如,以教師為主講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請幼兒說說自己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採取哪種形式,我們都要充分了解幼兒現有的興趣、能力水平及活動特點等,盡量引導幼兒圍繞具有共性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思考、討論。 第六,評價場所要機動。 第七.評價要以幼兒發展為切入點, 評價內容要以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基礎。這就需要我們在活動過程中傾聽幼兒的談話,觀察幼兒的表現,從中發現他們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判斷他們的發展水平,從而確定評價引導的側重點。
B. 幼兒園課程評價怎麼寫
幼兒園聽課評語
1. 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2. 注重學生自主探索,激發學生主動獲取新知。
3. 整個活動教師的思路非常清楚,環環相扣,老師的語言豐富生動,師幼互動起來。
4. 在學生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這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5. 在課堂中,教師花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多次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結論。
6. 在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認知基礎,組織生用論的方式比較原來學習的應用題和這節課學習的應用題有哪些地方不同,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新知識「新」在由一個未知數發展到兩個未知數。
7. 越越是個文靜、自律的小姑娘.平時和小朋友相處較好,大家都願意和她交朋友;課堂上能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對很有把握的問題能舉手回答,對畫畫、唱歌較感興趣,並能很主動的參加各項游戲活動,自我服務能力較強.希望越越下學期能大膽舉手、響亮發言,老師相信你就是最好的,最棒的,你有信心嗎?
8. 有「創新」和「創意」。能活用教材,愛想點子。新課改的理念體現得很突出。
9. 要求學生將掌握的方法用於解題實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流暢性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的同時提高學生解題方法的水平。
10. 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11.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怎樣算比較簡便?」使演算法得到了更優化,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小小的腦袋瓜里不知道裝了什麼東東,讓人琢磨不透;小小的身體不知道哪來的這么多精力,讓你這么活潑好動。其實你真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你認真時畫的畫做的作業都是那麼優秀!老師知道,其實你很想和小夥伴做好朋友,可是你和他們友好的方式有點不對哦,所以大家都有點怕你,不敢接近你。你有沒有發現,最近你真的乖多了,好朋友也越來越多了,對嗎?淳淳,讓我們一起努力,好嗎?
C.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方法
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指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應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對待一切人和事。把通過觀察、測量、訪談、問卷等方式搜集來的信息,如實地,不摻雜主觀想法的真實記錄下來,然後按照科學的標准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出合理評價。這是對課程評價應持的一種科學態度,也是達到課程評價目的地保證。
發展性原則不應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課程評價不是為了給教師貼標簽,給兒童分等級。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目標性原則幼兒園課程有明確的目標。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技能和技巧,形成學生哪些思想、觀點和信念,養成學生哪些言語、行為和習慣,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等。課程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導向,看看課程實施以後,這些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
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要求幼兒園課程評價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評價結束後還要對評價結果進行科學的解釋。正確把握科學性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把握評價的客觀性,切忌主觀臆斷;二要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切忌依據片面的信息作結論;三要尊重被評者個體的差異性,切忌在評價標准、方法上的一刀切現象。
D.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一.觀課形式
1.領導和教師隨時進教室觀課,對其教學情況進行評價.
2.每位專教師每月出屬一節公開課,村小學以校為單位,中心小學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和評價.
3.每學期選不同學科的優秀教師上觀摩課,全鎮小學教師參與聽課和評價.聽課教師認真填寫<課堂評價表>在會上進行交流,以達到提高教師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評價辦法
1.評價採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強調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實行多向評價.除領導,專業人員外,更強調同行的參與,在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家長.學生參與,以全面了解各種信息.
3.評價方法多樣,採取研討.訪談.觀察.問卷.測驗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4.評價不但要評教,而且要評學,不但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
5.評價不但要對現狀作出診斷,而且要關注改進和發展,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達到促進發展的目的.
6.出公開課的教師,在聽取聽課教師的評價後,要在兩天之內寫出教學反思交於主管領導.
三.評價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評價標准要客觀,不帶隨意性.
評價學生要客觀,不帶偶然性.
評價態度要客觀,不帶主觀性.
2整體性原則
E.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的評價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評價課程的價值,
可以診斷課程、
修正課程、
對各種課程的相對價值進行比較、
預測教育的需求,
或者確定課程目
標達成的程度等。
一、幼兒園課程評價的要素
幼兒園課程評價是針對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和組成成分,
分析和判斷幼兒園課
程的價值的過程,即評估由於幼兒園課程的影響所引起的變化的數量和程度。
(一)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作用大致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可以滿足教師、
課程專業人
員、
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其他負責課程編制人員的需要,
通過課程評價,
檢
驗或完善原有的幼兒園課程,
或者開發和發展新的幼兒園課程;
其二是可以滿足
幼兒教育政策制定者、
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以及社會其他成員獲得教育方面信息
的需要,以便管理課程,制訂出影響課程的各種決策。
由於課程評價具有診斷功能,
因此,
它能被用於及時發現課程中所存在的問
題,並以此為依據,調整和改進課程,使原有的幼兒園課程更為完善;或者從根
本上改革課程,
開發和發展新的幼兒園課程。
作為編制課程的教師、
幼兒園課程
專業人員、
幼兒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或者其他課程編制人員,
有可能通過課程評價
的過程,
提高課程編制的水準,
從而更有利於原有課程的完善或新課程的開發和
發展。
在課程管理的層面上,
幼兒園課程政策制定者、
幼兒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以及
社會其他成員需要獲得有關課程方面的信息,
以此作為對幼兒園課程質量的鑒定
或推廣的依據。
由於課程評價具有鑒定功能,
因此,
可以通過對課程中各種成分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或者可以通過對不同課程的比較,
對課程的實際
效果進行評定,
對課程是否值得推廣、
在什麼范圍內推廣以及如何推廣等做出結
論。
幼兒園課程評價可被用於
3
個方面:
其一是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
其二是
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
其三是對課程效果的評價。
對幼兒園課程的每一種評價
都有可能涉及這
3
個方面,只是其側重點有所不同。
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
主要是考察和評定幼兒園課程所持有的基本理念以
及所強調的主要價值取向是否與幼兒園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相契合,
是否與幼兒
園教育實際狀況相契合;
考察和評定幼兒園課程的目標、
內容、
方法和評價等課
程的各種成分是否在課程理念的統合之下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並發揮其總體的
功能。
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主要是考察和評定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動態因
素,
如師生互動的質量、
幼兒和教師在課程運行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
幼兒園環
境的創設和利用,以及動態變化中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等等。
對課程效果的評價也是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功用。
課程效果,
有的是顯性的,
有的是隱性的;
有的是長效的,
有的是短效的;
有的是預期的,
有的是非預期的。
對課程效果的考察和評定,會涉及什麼是效果以及如何去衡量效果的問題。
(二)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人員
幼兒園課程的評價人員由誰承擔,
取決於課程評價的目的、
種類、
評價人員
與被評價者的利益關系等因素。例如,如果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總結性的(如:向
教育行政部門做有關課程發展的報告、決定課程的優劣等)
,那麼課程評價人員
應從那些不受評價對象制約和影響並具有評價知識和經驗的人中去選擇;
如果課
程評價的目的是形成性的
(如:
為課程編制和改進提供指導意見、
發現課程實施
中存在的問題等)
,那麼課程評價人員應從那些接近評價對象並具有評價知識和
經驗的人中去挑選。
(三)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標准和指標
在評價課程時,
都需要有能衡量課程設計、
課程實施狀況和課程效果的標尺。
課程評價的標准就是這種衡量的標尺,而評價指標則是評價標準的具體化。
從一般的意義上說,
課程評價理當客觀、
公正和標准化,
課程評價的標准和
指標也應規范化。
但是,
課程評價是極為復雜的事,
它是對課程的價值做出判斷,
而價值觀是相對的,
不同的價值觀會對同樣的課程做出不同的判斷,
由是,
從不
同的價值觀出發,
就有可能運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指標作為課程評價標尺;
以不
同的目的、
用不同的方式所作的課程評價也會運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指標作為課
程評價標尺。
例如,
在對以目標模式設計的幼兒園課程的效果進行評價時,
常以課程確定
的行為目標作為課程評價指標,
這些課程目標本身比較行為化和具體化,
從上一
級指標到下一級指標,
多層次的指標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
課程目標中所確
定的許多具體的、可觀察的行為,都是評價這種課程效果的指標。
又如,
在對某一以幼兒經驗為主展開的主題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價時,
評價指
標就不會十分具體,
常常會採用無記名方式,
讓一些評價人員根據其經驗,
運用
等級評定方式,
評估各要素在評價指標中的重要程度,
並進行加工,
以此作為評
價該課程效果的依據。
在對同一主題活動的實施狀況進行評價時,
則可在課程評
價專家的指導下,由教師為評價主體,由幼兒園園長、其他教師、家長以及其他
人員參與評價,
分析、
發現和解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使課程的實施得以改
進。
項宗萍
(
1995
)
根據因果關系模型及一些相關因素分析,
提出對教育過程進
行評價的一些指標:
1
、教師對兒童活動的安排:
(
1
)讓兒童使用玩具材料的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
2
)讓兒童自選玩具材料與操作內容的時間占學與玩時間的比重;
(
3
)夥伴可交往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讓;
(
4
)安靜、紀律與等待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
5
)非學前技能的學與玩時間與玩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
6
)無目的、無材料、無教師差異的自由活動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2
、教師行為:
(
1
)教師在一日活動中對兒童親切溫和與尊重兒童人格的態度與用語;
(
2
)教師聽兒童說、關注兒童情緒態度變化的頻度;
(
3
)教師對兒童積極肯定的評價頻度;
(
4
)教師參與兒童學與玩的頻度;
(
5
)教師面向每一個兒童的行為取向;
(
6
)教師完全脫離兒童活動的時間占非餐點時間的比重。
3
、兒童活動的積極性:
(
1
)兒童在園的言語伴隨頻度;
(
2
)兒童在園時的夥伴交往頻度;
(
3
)兒童在園的無所事事的行為頻度。她認為,運用這些指標,
"
能使評價
所致力於改進的方向與促進兒童發展的方向一致。
"
二、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取向
在對幼兒園課程做出評價時,
必然會表現出某種基本的取向,
反映出課程評
價者關注的是幼兒園課程的哪些方面的價值。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最為常見的取向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評價,
旨在通過對課程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材料的分
析和判斷,
調整和改進課程方案,
使正在形成中的課程更為完善。
形成性評價可
以在課程設計階段和早期試驗階段進行,
通過評價,
使課程設計和編制者獲得有
關信息,
在教育理論探討、
課程框架構思、
教育目標確立等方面發現問題和診斷
問題,及時加以修正;形成性評價可以在課程實施階段進行,通過評價,檢查課
程在實施中的有效性,
逐步修正或改革,
逐步使課程定型;
形成性評價還可以在
課程推廣過程中進行,
通過評價,
使課程的示範和推廣過程由於調整和鞏固而更
切合課程採納者的教育實踐。
總結性評價是一種結果評價,旨在對課程實施以後所獲得的效果進行評價,
以驗證課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廣價值。
但是,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過程中,
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並非是非此即彼
的,
例如,
在為課程發展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過程中,
可包含對某個階段教育的
短期效果做估計的總結性評價;
在以評定課程效果而進行的總結性評價中,
也可
包含一些形成性評價,作為課程判斷和決策的參考依據。
三、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模式
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
有許多可供選擇的評價模式和方法,
如目標評價模式,
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外觀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差距評
價模式,等等。
(一)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主要是在泰勒的
"
評價原理
"
和
"
課程原理
"
的基礎上形成的。
泰勒的
"
評價原理
"
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大致可以分為
7
個步驟:
(
1
)確定目標;
(
2
)根據行為和內容界定目標;
(
3
)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
(
4
)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
(
5
)設計獲得記錄的方式;
(
6
)確定評價時使用的計量單位;
(
7
)設計獲得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目標評價模式的主要關注點是確定課程預設的目標與課程實施的結果之間
的契合程度。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評價從目標入手,
因此,
明確地闡述目標是課程評價的重
要一環,
因為這是課程評價者要能知道課程目標實際達成程度的基本保證。
其次,
要確定課程評價的情境,
使兒童有機會表現出課程目標指向的行為。
第三,
目標
評價模式也特別強調評價的工具和手段,
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
度。
目標評價模式因為便於操作而又直接見效,曾在課程評價中佔領主導地位。
但是,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了預期的課程目標,
而相對忽視課程實施的前提和過程
F. 如何制定幼兒園課堂教學活動評價標准
摘要: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我們的教育實踐者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過於重視教學活動的過程而忽視了教育目標的設定,以至於目標制定過大或與幼兒的實際能力及教材的內容不相符合,沒有發揮教育目標的指導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淺談一下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的制定,希望自己的拙見能為大家提供點滴啟示作用。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在一定學習期限內的學習及結果的預期,是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對於教育活動組織實施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制定科學的活動目標,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以《綱要》中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中規定的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制定。
幼兒園的教育對象是3-6歲的兒童,此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實施科學教育,才能健康的發展。《綱要》中的教育目標是根據個體發展的不同方面及統一內容不同時期發展特點綜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指導性。如中班活動《濟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會為重點領域的活動。此活動可根據《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制定目標。即目標一:培養幼兒理解並遵守穿越馬路時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規則;目標二:通過欣賞濟南獨具特色的「泉」,萌發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情感;目標三:在旅遊中,提高幼兒自我解決問題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遊中,有的小朋友身體不舒服,同伴之間要給予安慰和照顧等),這些都是建立在總的社會領域目標的基礎之上的。
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根據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認識規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一個「雙生子爬樓梯」試驗,在這個實驗中,雙生子T和C:T從第48周起每日進行10分鍾爬梯訓練,連續6周;在此期間,C不作爬梯訓練,只從第53周起開始作爬梯訓練。根據他的實驗結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訓練,就能趕上T的水平。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這種順序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這種發展規律表現在,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做什麼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走路、爬樓梯,不到這個年齡,機體這方面的能力沒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訓練,也是事倍功半。目標過高,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外,幼兒因能力達不到,完不成任務不能獲得成功感,失去興趣;如果低於幼兒實際水平,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勞,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如小班上學期活動教材中體育游戲《運沙袋》制定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幼兒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走」運沙袋,改成「跑」運沙袋,對於身體協調能力發展較差的小班孩子來講就太難了,孩子會因為沙袋總是在運送的過程中從身上掉下來,失去信心和繼續做下去的勇氣,從而放棄游戲。又如大班健康活動《小青蛙本領強》的目標之一是使幼兒體驗跳躍的動作要領,練習不同的跳法,發展跳躍能力,如果把「練習不同的跳法」去掉,單純體驗跳躍的要領,而平時孩子又經常玩跳躍的游戲,使得孩子失去了長時間練習跳躍的興趣。
同時,教育活動目標的的制定還要遵循幼兒的認識規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規律一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動《小烏龜爬爬爬》,這次活動的目標首先要建立在認識小烏龜特徵的基礎上,然後了解小烏龜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點,目標之一才能設計為引導幼兒學習手腳著地爬行。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時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讀材料、分析材料,對材料所蘊含的意義和對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作用有一個比較深層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師對教材分析不夠透徹,目標就會出現導向上的錯誤,如中班主題活動《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內容及其蘊含的意義,教師只把目標定為:能認真聽故事,並能復述故事;體驗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樂趣。而不是引導幼兒認識會生蛋的動物,並理解故事重復的結果預測故事的結局。那麼孩子只能單純的學會講故事,而不是在教師的引
G. 幼兒園實踐活動的評價並提出建議
一、多些生活意識
樹立教師在幼兒園中的生活意識,幼兒園是教師與幼兒共同生活的地方,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幼兒園里,我們沒有生活的意識,只有教學的意識,所以就喪失了生活教育的機會,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很多知識性的東西並不重要,幼兒最重要的學習目標應是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學習興趣、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我覺得幼兒園的教學並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解決各種問題。教師把幼兒園僅僅當成一個教育機構,教學、工作的意識很濃,一到幼兒園教師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個唯一—「教師」,把幼兒當成自己唯一的教育對象,如此,導致教師眼中、心中都沒有生活,只有教學。因此,我們要樹立教師與幼兒共同生活成長的意識,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的理念,喚醒教師的多種角色意識,雖然《綱要》也提出了「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4],但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除了教師,還有其他的角色,也沒有意識到要把幼兒當成共同生活的「孩子」、「夥伴」、「朋友」、「弟妹」……甚至把幼兒當成自己學習的對象和師長。在上面的案例中,就沒有很明顯的教師角色,教師的指導已隱藏在請幼兒幫忙的互動中。只有當教師在幼兒園中的「教師意識」、「教師角色」有所淡化,換之而來的是教師和幼兒在共同生活中根據需要不斷變換的角色,如:學習的同夥、玩耍的孩子王、知心的朋友、解決困難的夥伴和支持者……幼兒園的教學才能真正進入生活化的實質。
二、多捕捉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以生活為基礎,教材作為儲備的學習庫存。以生活為線索和導火線,選擇適合的教材改裝、設計融入到生活中。在這里,生活就是課程,課程設置的主人應是幼兒和教師,課程是班本化的。備課的形式是以班級為單位的,備課的過程也是幼兒和教師學習、生活的過程。在案例中,教師能夠抓住發現這么一件小事,和孩子們很自然地展開了一系列的活動,可以感覺得到幼兒自主、專心致志的學習,從中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三、多把生活交給幼兒
以往,我們總認為幼兒還小,什麼也不懂,不僅沒想過要把幼兒的生活交還給他們自己,甚至還一切包辦代替,說一不二,霸道地替他們生活。幼兒在園里要學的是什麼?無非就是要學會怎麼快樂地生活,而我們卻是把他們的生活束之高閣,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在那學一些對他們現在來說一點用處也沒有的東西,我們是不是在舍近求遠?在放棄人最基礎的東西,而去追尋沙漠中的空中樓閣?其實只要我們能相信幼兒,大膽地把幼兒的生活交還給幼兒,甚至把我們的生活也交給幼兒,你會發現原來孩子對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規則[5]。
四、多些靈活應變
既是生活,就沒有固定的形式,每天在幼兒園里生活是什麼樣的就怎麼生活,一切都融在快樂的生活中,有「工作」,有游戲,有玩,有吃喝拉撒睡,有娛樂休息……一切活動沒有課的模式,沒有很明顯的環節界線,沒有一環緊扣一環,只有輕松和諧,只有生活中的自然。也就是說師生是在生活中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把一些發展目標自然地融入到生活之中,這樣的情境下幼兒更能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更容易接受和獲得一些有益的關鍵經驗[6]。教師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生活化的語言,有更強的親和力,不用一板一眼,不用很嚴謹,完全是生活化的語言,如果一個很自然的活動,再用非常嚴謹的語言,總覺得更像在上課,生活化游戲化也就不存在,師生間會缺乏和諧、平等,缺乏生活的氛圍了。當然涉及到一些知識點和概念性的東西是要規范的。最好是把必要的規范的語言融在自然中,加一點幽默和隨意,是一種很好的技巧。
總之,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是生活,給幼兒提供生活實踐的機會,有效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及綜合能力的發展,讓孩子真正的成為生活的主人。但課程生活化並不是幼兒園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而是幼兒園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多生活、少上課應是我們課程安排的准則。
H. 幼兒園期末課程實施結束後,該如何評價
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注入式教學做過幼兒老師的人都不難發現。幼兒教育的方工仍採取一種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老師教幾遍,小朋友跟讀幾遍,然後小朋友整齊讀幾遍;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講,小朋友在下面聽,然後做作業。」這種教學過程太機械,缺乏引導和啟發作用,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從而促使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得不到發展。就拿我們熟悉的舞蹈課來說吧,老師在教幼兒練習舞蹈時,只是把碟片放出來,讓幼兒欣賞一遍,然後跟著自己,一個一個動作的模仿,邊學邊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學完後,配上音樂跳幾遍就OK了。教學過程中既沒有動作要領講解,也沒有讓幼兒熟悉舞蹈動作示範,幼兒只是為了跳舞而跳舞,並沒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這個舞蹈,更別說他對這個舞蹈過程中體會到多少快樂了。這種「注入式」的教學不僅存在於幼兒園教育中,也存在我們每個幼教者的身上,還存在各科教學和家庭教育中。我認為這是我們幼教行業應該深刻反思和探索的問題。那麼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造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三:a、教學資源缺乏。教學材料只限於光碟、卡片、掛圖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兒操作材料也貧乏,教師上課只靠一張嘴和幾本書,這樣就造成了課堂上氣氛不活躍的狀態。B、師資缺乏。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力量,很多幼兒園經常更換老師,造成老師流動性擴大,促使幼兒教育出現空缺與托尾,而且還有一些幼兒園並沒有配備兩教一保,這就阻礙了教師在教學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師每天對著幾十名幼兒,而且是形影不離,再加上月、日工作計劃的擬定,哪有時間去更新教學方法。C、社會環境影響。很多家長都認為他們的孩子「會跳、會唱、會寫、會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們臉上也會光彩照人了,但他們並沒有想到對於一個三至五六歲的孩子是一種多麼不良的教育方式,剝奪了他們玩的權力了。2、教學內容欠規范化在教學上出現隨意性和「小學化」現象。按照《幼兒園的指導綱要》來說,一日的活動內容應以游戲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學那樣形式化,更不得隨意性的上課,講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數幼兒園存在一種相同的情況:都不以游戲的形式來上課。幼兒規規矩矩地坐在課室內識字、算術、寫作業的情況比比皆是,再加上戶外游戲活動的欠缺,完全把小學教育提前教育了。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學化現象的主要原因:a、行為規范上,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遵守紀律,少玩少動。幼兒的天性本來就是活潑好動,然而教育形式上並沒有真正實現「寓教於樂」的教學原則。B、在知識學習上,灌輸知識成了幼兒教育的主要模式,認為只有努力學習才是有用的人,卻沒有考慮到給孩子增加的無形壓力。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幼兒的健康心理,對幼兒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a、使用權幼兒形成不良的習慣b、促使幼兒產生厭學的情緒c、阻礙了幼的思維的發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個容器,什麼東西都往裡而塞,強迫他們學這學那是不行的,應該讓孩順其自然的發展,在玩中學。3、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忽視學習品質的培養就現狀來看,不管是公、民、還是私的幼兒園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識技能的培養,開設識字、數數、背詩、唱歌、跳舞等課程,開設外語班,他們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行為來考評幼兒教育成效,來向家長交差,卻忽視了幼兒學習品質、道德品質、身體健康的培養與發展,致使幼兒教育品質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形成了。學習品質並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堅持,反復強化建立穩固的動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於,並且自動化。卻沒想到,幼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卻被無形的知識壓力抹殺了幼兒臉上的天真燦爛笑容。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A、嬌慣孩子是家中的寶,「小皇帝」、「小公主」的現象顯而易見,他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想干什麼要什麼,就一定要得手,否則就使性子大哭大鬧,家長們見到孩子這樣,心痛時,就會滿足他們那些無理取鬧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自私霸道,以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兒園後,他們好認為「什麼都得聽他的,得讓著他」,如稍有其不順意,便哭喊攻擊,這種行為給教師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導致教學過程也受到影響。B、替代現在的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什麼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動手。這種過分溺愛的現象,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過這么兩種情況:孩子已經上學前班了,連脫胎換骨衣服都不會,如果老師不幫助的話,就以哭了事。還有一種情況,孩子上幼兒園,不肯自己走進課室,要家長抱進課室。想想下,孩子的獨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們連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麼去幫助別人呢?來到幼兒園,老師教育他們,自己的事要自己獨立完成,不要什麼事都依賴家長,幫他們改正種種不良習慣。然而,有些家長還是一手包攬,他們認為孩子還小,做不來,不願讓他們動手。很難想像,如果繼續這樣教育下去,孩子的未為會是如何?他們又是將如何擔當建設祖國的偉大重任呢?這就可想而知了。C、過渡保護「捧在手心裡怕凍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一句話就說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長輩的心肝肉,心頭肉。一部分家長總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們掃除障礙,容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一點點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來說吧:幼兒園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模式,人員較多,幼兒與幼兒之間總會有一些小摩擦,總會不經意之間碰到摔傷,一旦出現問題以後,有些家長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師指責一頓,或者對著做錯事的幼兒大吼。盡管最後事出有因,家長也接受了老師的道歉,可是由於家長們的過度保護,使孩子變得不講情理,變得更無理限鬧,孩子們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種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撐職工腰」。這一現象,使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極端的心理:目中無人,膽小怕事。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個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A、開展幼教知識宣傳活動幼教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在全鎮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引導幼兒、教師、家長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比如:開設一些專門的幼教知識講座,或者電視專題講座,讓家長和老師都同時參與這些知識或專題講座,從中吸取經驗,及時教育我們的孩子。幼兒園應多召開家長會議,讓家長與老師多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和缺點,全面貫徹實施家園合作工作;幼兒園還應開設幼教宣傳欄,幫助家長摒棄傳統的知識觀念。通過如此種種方法,讓幼兒形成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健康的人,讓他們養成自信、自立、自強的人。B、提高幼師整體素質水平教師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體。據了解,我鎮有一部分幼師尚未經過系統的學習,取得任教資格證,政府部門應引起重視。首先,教育局應提供培訓機會,使那些有識之士取得相應的資格證;其次,應該讓教師走出去,走出幼兒園,到其他幼兒去學習交流,借鑒別人的優秀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來,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結合,每班配備一名保育員,既有利於班級管理,又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鑽研課題的時間和空間,第四,多訂閱幼教專刊,供教師參考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與深索,不提高幼師的整體素質,開創嶄新的幼教局面。C、保障幼師的合法權益,穩定幼師隊伍無意中總會聽到這樣的話「你原來是做什麼的?幼師。怎麼現在不做了?幼師很好呀」。聽到如此問話,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是好了,為什麼有的幼師會放棄幼教事業,謀求第二職業,這就是幼師的保障問題了。同一樣受過專業的培訓,有任教資格的教師,幼兒老師工作時間長,責任大,為什麼工資待遇沒保障,同屬教師行業,同樣要求德才兼備,要上崗證,要為人師表,為什麼不能拿相當的報酬?你有沒有見過一個工種每天超八小時上班時間的,還不能分心,背負著巨大的責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學好樂好,需要充足的知識儲備能力,卻拿千來塊的工資,還要擔心被投訴?「尊師重道」不應該只存在學校教育,而且還要存在於幼兒教育,幼師應該與學校老師一樣享受同等待遇。幼師把青春獻給了幼教事業,到最後連醫療,養老的問題都還得自己解決,更別說個人的發展了,連生活都成問題了。曾經有人提過這樣一句話:「學前班的老師能勝任小學一年級的工作,但小學一年級的老師未必勝任學前教育的工作。」確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在考慮兒童的教育,幼兒園的利益的同時也考慮一下幼師的合法權益,使她們更加專心熱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D、逐步優化幼教環境,提供完善的教學設備環境是每所幼兒園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每所幼兒園佔地面積大小不一,但應該都充分利用起來。活動室,戶外活動場所都應該逐步趨向規范,.各種工作室,環境條件都因該符合相應的要求。減少為幼兒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政府部門應多少給予幫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學設備方面,應該給幼兒提供的觀看與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園在操作中發現、創作、交流,體會活動的快樂與成就感。以上是我對我鎮幼兒教育的一些思考與建議,也許寫得不夠全面,分析得不夠透徹,但是我相信,在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各屆社會人士的關心支持與幫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們的幼兒教育會更加的科學化、規范化,孩子們也會更加全面地得到發展,成為祖國未來的優秀人才。
I.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六、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因此要發揮其診斷、改進課程的作用,而不宜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以免使被評價者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和應付行為,產生不良效果。 2.評價中需以自評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幼兒發展知識、學前教育原理等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應強調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其他教師參與評價,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調動和發揮教師、園長和其他有關人員改進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研究精神,是課程評價的總原則。 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在涉及到幼兒的學習情況與發展水平的課程評價應特別注意:首先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其次應承認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個人內評價為主,讓幼兒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增強自信心;第三,要注意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加以整理和分析;第四課程評價要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使幼兒感到自然,沒有壓力;第五,除了用作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進之外,要慎用評價結果。與家長溝通時應考慮怎樣才能有利於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特別注意不要傷害到家長的教育熱情和對孩子的信心。 4.評價應該科學、有效。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幼兒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課程的評價要講求實效性,為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有用的信息,並對評價結果的解釋和運用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園長、教研員及有關人員的合作,才能達到改進課程及幫助幼兒有效學習的目的
J. 幼兒園的活動評價和體會怎麼寫
孩子到了合適的年齡,每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幼兒園里度過的,由於孩子生來就具有活潑、頑皮的天性,所以當一群孩子湊到一起時,追逐、打鬧總是令老師非常頭疼,一個班級的活動常規不好,會直接關繫到孩子的安全、成長和老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沒有建立好的活動常規,幼兒也就無法形成好的行為習慣。老師還要在活動中分散出很多精力去維持秩序,提醒幼兒遵守活動規則。因此幼兒園一日常規的活動在幼兒園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生活活動中很多小的細節工作雖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視,但卻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幼兒園一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認真做好班級的生活常規管理活動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幼兒在午睡前自己整理衣物和鞋,午睡後整理被褥這些小事上,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還能夠讓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的生活習慣。
合理的一日活動常規為幼兒園教師保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依據,保證了幼兒良好的作息規律,有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感、秩序感。
每天都有區角活動,學習活動中主要的形式是操作和游戲,這樣對操作前的要求,操作中的提醒和操作後的常規培養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活動中隨時教育幼兒活動所需物品,從哪裡拿,還要歸放到哪裡去、離開座位時應隨時將椅子放好、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別的小朋友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幫助等等。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來滲透對幼兒的常規教育。
通過一日活動常規的學習讓我們知道了幼兒園一日常規的具體要求,也體會到了一日活動常規的重要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會加強一日活動的整合,更加重視孩子的養成教育,日漸完善並持之以恆地做好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