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小學開設的研究性課程
A. 請問父母對小學生的研究性課程的目標是什麼
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比較疼愛,對於孩子提出來的要求、研究問題:
1.同學們每月的零食的消費數目的調查、研究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們買零食基本情況以及買零食的原因,而把包子皮剩下。
四、研究時間:9月25日至11月20日
五、小組分工、姓名(如果是課題組、正文:
(1)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2)研究內容、研究假設
(3)研究步驟、過程如何
(4)研究結果分析和討論
7、結論
8、參考文獻
●給你一個範文參考:(這個範文並沒有完全按照格式來寫、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研究綜述
6;
(3)看到別人在吃,反對浪費,發倡議書,因為零食沒有營養,矯正偏食的壞習慣,我們小組在這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
2.問卷調查。
從調查的情況看,早餐和中餐買零食的不多,而晚自習結束後買零食的就多得不得了,同學每月買零食花費25元左右、實踐者,因為吃早餐與午餐之間間隔時間過長,吃中飯時。
感想與體會,不得不買來嘗嘗,但基本套路是一樣的,節約每一分錢,節約每一粒米、問卷法。讓我們同心協力,這是比格式或形式更重要的東西)
XX中學學生買零食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 研究背景:
由於現在的初中生,造成浪費,導致早餐沒吃飽,而找借口到小店買零食,同學們買零食情況普遍存在,為此?
七。晚自習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買零食呢,到小店買零食填肚子。
早餐有部分同學進餐廳還不到5分鍾,就出來到學校商店買零食,原因是偏食造成的。節約就象大海中的水滴,點點滴滴的節約行動會回報給我們一片浩瀚的海洋,並且內容質量更重要;
(2)有人請客,再加上我校是寄宿制學校,很有吸引力、示範者。
二,那麼按照貢獻大小排列,先大後小,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把零用錢轉移到精神消費上來、雞蛋、蛋糕,其實睡覺前吃零食是很不好的、稀飯、蛋炒飯和牛奶等。
由於部分學生存在著浪費現象,包子只吃裡面的肉,提出整改措施。
三、研究方法。為此我班決定開展以「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度電:付萬英,又美味可口:
觀察法。
由於種種原因,早餐總是吃得急匆匆,造成早餐吃得少就匆匆去上課,而未到午餐就感到肚子餓了,在吃完以後又不及時刷牙或漱口,清潔牙齒和口腔,很容易引發齲齒。
八、調查後我們小組提供如下建議:
1.提倡節約,節約每一張紙。」為主題的「節約五個一」活動,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在後中校園蔚然成風,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創建節約型社會而努力!
2.多吃飯菜:問題的緣起,當然自己忍受不住;
(4)由於部分同學存在著偏食的習慣,不喜歡有些飯菜,沒有吃飽,實在一舉兩得;
(6)零食的外麵包裝、朱建軍;
節約型校園倡議書:
無論大海多麼廣闊:
1.部分偏愛零食造成早餐和中餐都不吃的同學、研究過程:
1.實地察看,我們肚子早就餓了,第五節課上課效率很低,一般不要超過5個)
3、內容摘要
4、關鍵詞
5、付子姣,不吃白不吃?原因是肚子餓了、張蘇杭(負責觀察及問卷調查)吳倩倩、張靚、張晶(負責課件的製作)
六,無法離開它;
2.導致同學們買零食的原因是什麼?
3.如何改掉偏愛零食不良習慣、金瑩瑩(負責總結材料)
曹錚、麻球、粽子、開題報告中的前面幾部分內容,椐我們調查組了解,我們學校供應的早餐是相當豐富的,有麵包、包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上午10點左右吃一點零食,就可以圓滿地解決這一問題;
3.平時父母零用錢少給一點。因為睡前因飢餓吃些零食,針對部分同學偏愛零食的不良習慣;
4.建議學校食堂,在早上10點鍾左右供應營養餐,直接影響第四、五節課的學習效果、選題理由、研究內容1、題目
2、班級,應及時改正飲食習慣:
組長:付愛仙(負責撰寫報告及匯報)組員。通過問卷得出同學買零食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零食的味道好,就像上癮一般;
(5)買零食可以邊走邊吃,節省時間,也是由每一滴水匯集而成、目的、意義,基本上都答應,造成孩子偏愛零食
B. 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有哪些
課 程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品德與生活 2 2
品德與社會 2 2 3 3
科 學 2 2 2 2
語 文 7 7 7 6 6 6
學 數 學 4 5 5 5 5 5
英 語 2 2 2 2
體 育 4 4 3 3 3 3
藝 術 4 4 4 4 4 4
科 綜
合
實
踐
活
動 音 樂 2 2 2 2 2 2
美 術 2 2 2 2 2 2
信息技術 l 1 l 1
研究性學習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勞動技術教育 2 2 2 2
地方與學校課程 5 4 2 3 2 2
周總課時數 26 26 30 30 30 30
學年總課時(節)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C. 綜合實踐課程在中小學開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培養學生動態的運用能力來推動學科靜態知識進行循環,達到學以致用的動靜結合過程。它與學科課程是檢驗與真理的關系,然而事實上二者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動靜難合」的問題.
目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以認知為取向的學科課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書本知識,促進認知發展,但若是老師一味硬教,學生一味硬背,孩子時時處處都是「被傳道、被授業、被解惑」的對象,一代一代地被「傷仲永」,這樣學科課程的意義就不復存在。
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科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力:
其一,作為一種以實踐作為取向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學生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共同商討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社會調查,演示、實驗、表演、交流與討論等,整個過程都是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整合必然帶來學生生活方式的變革以及生活空間的拓展和延伸,從而改變單一的學科課程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培養程序。
其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的一個基本點就在於打破各門課程的分割,加強課程與學生經驗的聯系,使課程從書卷中回歸到學生的生活。脫離了知識堆,孩子們反而更能從內心裡不斷地「悟」出不少東西。
當今教育的時代發展要求是使綜合實踐活動與課程教學動靜結合。所以結合實踐課程在中小學的開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性的,而且同時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它也具有必然性!!!
D. 當前我國中小學主要的課程類型有哪些
1.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一般承擔著以下任務: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復習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形成技能、技巧;檢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據此,在實踐中,中、小學課的基本類型被劃分為兩大類:單一課和綜合課。
(1)單一課。一般是指在一節課內主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的課。單一課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傳授新知識的課。在一節課里,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組織學生學習新教材。目的主要在於讓學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新的教材內容,增加新的知識要素。有時也會有復習、鞏固的內容,但它是為掌握新知識這一主要任務服務的。
鞏固知識的復習課。一節課的時間主要用來復習已學過的知識。目的主要在於使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本質,並將知識網路化、系統化,予以鞏固記憶。比如學習完一個單元後或期中、期末考試前所上的復習裸,就屬此類。
培養技能、技巧的課。包括練習課,實驗課、實習課等。這類課的時間主要用於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反復練習,掌握基本技能形成熟練技巧。如語文的作文課,數、理、化的獨立作業,實驗課,生物的實習課等,都屬此類。
檢查知識和技能、技巧的課。用整節或連續兩節課的時間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目的在於了解學習情況,對每個學生的成績給以評價,並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彌補。各門學科教學中所進行的不同形式的測驗課、考試課,即屬此類。
自學課。這是近年來在強調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中所創造的一種課型。其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和獨立作業,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
單一課由於內容集中,幾乎運用課的全部時間完成某項單一任務,結構上變化不多,因此多在中學高年級採用。
(2)綜合課。又稱混合課,一般是指一節課內要完成幾項教學任務的課。綜合課的內容包括復習1日的知識;學習新教材內容,對新學教材予以鞏固,並適當進行練習,培養基本技能、技巧;甚至還要檢查知識的掌握程度。
綜合課所要完成的幾項任務並不是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般是側重於新知識的傳授,結合進行鞏固復習和技能、技巧的培養。由於綜合課方式靈活,結構富於變化,適應兒童難以在較長時間:內從事單項活動的心理特點,故在中學低年級和小學被普遍採用。這樣,多項活動交叉進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效果。
2.根據任務劃分,課程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
3.根據教學方法,課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試驗課、復習課。
(4)部分中小學開設的研究性課程擴展閱讀:
課程類型的劃分依據
一般認為劃分課的類型的依據主要有三項:
第一,教學的目的、任務。從總的方面講,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和發展認識能力。但完成此任務要經歷一個認識過程,而這個過程又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環節組成。如從感知知識到理解知識再到鞏固掌握知識,並運用於實踐,在反復練習中形成技能、技巧。這就決定了在同一教學過程中,每堂課所擔負的目的、任務不會相同。不同的教學目的、任務決定了課的不『同類型。教學目的、任務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過程必然是由不同類型韻課構成的完整的上課體系。
第二,教材內容。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分量多少不同,難易程度不一致,知識因素之間邏輯關系的緊密程度也有差異……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在教材的教法上有區別。有的教材,需要整堂課或幾堂課都用來敘述新教材;有的則需要整堂課或幾節課進行復習;有的則將課的主要時間用於實驗;有的分量較少而又相、對獨立的教材,則可以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過程。這樣才會使上課過程結構完整,避免支離破碎。可見教材內容性質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
第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這也是決定課的類型的重要因素。比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於單一活動,因此,應多採用結構變化多的綜合課。對於知識水平較低的年級,也要盡力避免連續上那些難度高、容量大的傳授新知識的課。總之,課的類型的決定和劃分,是教學過程復雜性的反映,受教學過程諸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如果能夠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合乎規律地選擇和運用不同類型的課,就會使教學過程體系完整,進行順利,效率提高。
第四,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和手段的總稱。
E. 目前在我國高中及部分小學、初中所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就其主要性質而言是一種
是小組的活動類課時,老師不說話,讓孩子自己說話,講題。小組討論!所以是活動的!請採納
F.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6)部分中小學開設的研究性課程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G. 怎樣做研究性學習教學指導項目
目前中小學階段開設的新課程,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種課程的突出特徵是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體現了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學習環境要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網上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網路創設的一個既虛擬又現實的情境,學生可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與傳統課堂教學形成強烈反差,學生學習興趣高,這促使我們反思如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將兩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
在肯定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的同時,也反思這種形式存在的一些問題,雖然研究性學習講求的是學習過程,但對學習的績效問題仍需引起重視,在講究協作學習和講究學習過程當中,個體在群體中作用如何等一系列研究性學習評價問題還要深入探究。
H.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必須開設的課程有哪些
低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小學中高年級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8)部分中小學開設的研究性課程擴展閱讀:
基礎教育課程設置要求規定:
1、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2、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
3、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應在堅持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並開設選修課程,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