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國內幼兒園課程發現現狀
① 我國當今幼兒園課程的實際狀況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從城市到鄉村,從發達地區到不發達地區,尊重兒童、保障兒童權利,在學前教育中體現兒童的主體性等一些基本的學前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些理念通過行政手段和幼教工作者自發的行動,正在逐漸地轉變為教育實踐。可以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中國幼兒園 課程改革 的狀況會漸趨理想化。 應該看到,中國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定位不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中國幼兒園課程會從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中獲取很多啟示,但是最終不可能完全與西方國家實施的課程趨同。 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是以成人為本位的,兒童只是從屬於成人,這種傳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根本的變化。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文化和教育水平也相距甚遠,這種狀況的改變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迄今為止,中國的學校佔主導地位的教育哲學是以心理測量學為基礎的,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價值觀、經濟狀況和教育水準等有著切割不斷的關系,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是不容易的。特別是,中國的社會文化對共同利益賦予極高的價值,教育以極大熱情關注集體主義精神和共性的培養。這與西方社會祟尚個人的價值截然不同。在如此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價值定位如果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會給教育實踐帶來很多的問題。 在國家范圍內,小學的課程改革也正在進行中,小學低年級課程的綜合化和活動化已成定局,這對於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 在這種背景下,當今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 一 ) 幼兒園課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國幼兒園課程的管理已經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會進一步朝這個方向發展。 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這種發展趨勢,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趨勢和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方向,影響著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幼兒園課程在管理層面上必須而且應該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國地域廣大,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不均等,全國范圍內課程的統一性和標准化不切實際; (3) 國家課程改革的基本導向強調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讓每一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課程管理才能保證課程改革朝此方向發展。 2001 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 試行 )) 規定了總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實施原則,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導意見,而由幼兒園根據自身情況確定自己的課程。 ( 二 ) 幼兒園課程改革更多地將立足點放在兒童一邊。 在充分顧及中國社會文化背景和知識的性質的前提下,中國的幼兒園課程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實踐上會更多地將立足點放在兒童一邊,尊重兒童活動的權益,滿足兒童的需要,關注兒童活動的過程,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同時也會運用適合兒童的方式將社會認定的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兒童。各種來自國外的理論和教育實踐以及國內的一些研究會對幼兒園課程改革產生進一步的影響。「更多地將立足點放在兒童一邊」,這一點不僅在理念上取得了共識,而且已經逐漸地在實踐層面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近二十年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使中國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逐漸懂得如何擺脫傳統思維方式,有效地將理性認識演繹為教育實踐。例如,在教育實踐中,課程改革已將注意力放置於處理好兒童生成的任務和教師預定的任務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在此基礎上,一些既能適合中國社會文化背景,又能有利於兒童發展的課程必然會不斷地涌現。 ( 三 )0 — 6 歲學齡前兒童教育課程一體化 在中國,幼兒園課程歷來被認為是為 3 — 6 歲在幼兒園接受教育的兒童設計的課程。近年來,幼兒園課程開始向下延伸,為 3 歲以下的兒童和家長服務,使 0 — 6 歲兒童的教育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向。出現 0 — 6 歲學齡前兒童教育課程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其主要原因是: (1) 腦科學研究的新進展,讓人們認識到 0 — 3 歲是人一生發展最為迅速和關鍵的時期,是開發人的潛能的最佳時期; (2) 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協調主管 0 — 6 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的各種機構,使 0 — 6 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能得到一體化管理的趨向; (3) 由於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幼兒園教育服務功能的擴大等因素,一些幼兒園開始招收 3 歲以下的兒童,並以親子學苑、家長學校等形式服務於兒童和家庭。 0 — 6 歲學齡前兒童教育課程一體化,使原本以養育為主的 0 — 3 歲兒童教育模式轉化為保育和教育相整合的教育模式,也使 0 — 3 歲和 3 — 6 歲這兩個年齡段之間產生了自然的銜接。 ( 四 ) 幼兒園課程與社區教育和服務相融合 中國幼兒園的發展有逐漸依託社區的發展趨向。社區的服務功能正在擴大和加強,社區資源的綜合運用正在受到關注。幼兒園依託社區、融入社區,其價值不只是限於運用社區資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觀的層面上加強了對學齡前兒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務,而這種教育和服務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和多功能的。幼兒園課程與社區教育和服務相融合,會給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帶來新的思路和發展契機。 ( 五 ) 重視教師職業水平的提高 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在實踐層面上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師資水平有很大的關聯,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師資水平已經成了決定未來幼兒園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這是因為,幼兒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標最終是要通過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才能得以體現的。重視幼兒園教師職業水平的提高,雖然不是幼兒園課程改革本身的問題,但是卻是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國學前兒童教育的師資幾乎完全是經由學科教育的模式培養和培訓的,大部分教師從理論到方法上對注重過程的幼兒園課程的把握都存在著困難。通過在幼兒園課程改革實踐中的不斷反思和總結,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和研討,包括以全新的理念培養新一代的教師,並通過職後培訓的方式對在職的教師進行再教育,等等,師資水平提高這一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當今,提高幼兒園教師的職業水平已經成為政府機構、學術機構和教育機構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會伴隨著教師素質的提高而發生期望中的改觀。
② 幼兒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學前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學前教育是指學前公共教育,一般指教養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身心特點,對入學前的幼兒(一般指從出生到6歲)進行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教育,因此,學前教育也常被稱為幼兒教育或早期教育。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在國家經濟、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學前教育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快速發展。
政策社會多因素促進學前教育發展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思路是,以公辦幼兒園為骨乾和示範,以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為主體,形成公辦與民辦、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主體身份的肯定,民辦幼兒園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近年來,部分地方公辦幼兒園比例過低,民辦幼兒園收費較高,出現了「入園貴」「入園難」等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多方動力驅動下,我國學前教育辦學體制的改革逐漸推進,辦園主體多元格局初步形成。在後期,政策呈現收緊的趨勢,整體上以完善配置、加強監管為重心。
③ 1991年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現狀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就自相矛盾!前面說是1991年,後面又說"現狀」,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④ 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實踐研究與國內外研究的區別和聯系
地點概述;目的、人物:一般要包括歷史事件的六要素(原因/、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概述: 1949年10月1日、統一的道路、敘述:是相對簡短:一般都會加入分析討論,偏重發表個人觀點 如。1949年10月1日,並且偏重結論 敘述、論述,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國慶儀式: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經過。 2、結果),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偏重發生過程 論述:經過八年抗戰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 3
⑤ 什麼是幼兒園現狀幼兒園現狀分析都分析些什麼
幼兒園現狀就是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幼兒園現狀分析包括以下這些方面:幼兒園的硬體設施(佔地面積、教室面積、活動面積、活動器材、教學儀器、綠化情況),也包括軟體設施,軟體設施是重點,包括師資隊伍的結構(總人數、男女性別比例人數、各種職稱人數、各種學歷人數),幼兒園現狀還包括幼兒園所在地的地段情況、生源現狀...等。
⑥ 國內外學前教育發展的現狀及趨勢
20 世紀後半葉, 普及幼兒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趨勢, 也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內容。
一、世界性的發展趨勢: 國家財政支持幼兒教育
19 世紀中葉以前, 幼兒教育一直是私人行為,但在20 世紀逐漸發展成為公眾的責任。[1]國家介入幼兒教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發展趨勢。政府介入幼兒教育的方式很多, 制定政策、加強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 如嚴格幼教機構的審批制度, 加強資產監控; 制定幼教質量標准並監督執行; 建立教師資格和培訓制度等) , 但公共財政支持也是國家介入幼兒教育的重要方式。
歐洲經合組織國家( OECD) 主要是通過公共財政來支持幼兒教育。一些國家不論父母的就業狀況和收入如何, 幼兒教育都是免費的; 另外一些國家則是採用國家財政支持和根據父母收入交費並行的方式, 父母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於費用的30%。[2]其他一些發達國家雖然沒有像OECD 國家那樣管理, 但也通過多種支持方式承擔起政府對幼兒教育的責任。這些方式包括:
1.國民教育向下延伸。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做法。我國澳門特區已從2006 年開始將免費教育下延至學前教育1~2 年。台灣地區也已推出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 K 教育) 計劃, 並於2004 年從「 離島」( 澎湖、連江、金門等) 和原住民集聚地開始試行, 優先扶助資源弱勢與文化不利地區, 然後逐步向全島推進。
2. 國家專項撥款資助面向社會處境不利幼兒的早期補償教育。如美國的提前開端計劃和英國的確保開端計劃等。3.政府舉辦一定數量的公辦園。對政府認可的非盈利性私立幼教機構提供財政補助。4.通過各種方式( 如返還個稅、發放補助等) 為幼兒家庭提供保育和教育資助, 等等。
二、國家財政支持幼兒教育的理由
目前, 盡管一些國家將5 歲甚至4~3 歲兒童的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范疇, 但總體來說, 幼兒教育還不具有強制性, 仍然屬於「 非義務教育」。既然是非義務教育, 為什麼不像我們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 完全可以交付市場」呢? 教育經濟學家從幼兒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和幼兒教育市場的缺陷兩方面,論證了政府財政投資幼兒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一) 補償幼兒教育的正外部效益
幼兒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應否給予財政補助的重要依據。外部性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說的是如果一項經濟行為附帶地也對其他消費者( 第三方) 形成影響( 獲益或受害) , 而相應的成本並沒有反映到市場價格中, 就出現了外部性。使其他消費者受益的行為具有正外部性, 反之就是負外部性。按照經濟學所揭示的規律, 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領域, 必然會投資不足。因為這類投資不僅給當事方帶來收益, 也給其他方帶來收益, 但當事方只能根據自身的收益來確定投資水平, 因此, 這個投資水平一定小於社會最優的投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 政府財政投入就變得非常必要。
那麼, 幼兒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性? 除了投資者( 家庭) 之外, 有沒有其他受益方?大量研究表明,幼兒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兒童個人、家庭之外, 國家是主要的受益者。概括起來: 幼兒教育對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長期的積極效應, 可以提高其未來的生產能力和經濟增長能力, 提高國家的公民素質, 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素養; 幼兒教育可以提高婦女就業機會, 促進男女平等, 減少貧困人口, 降低社會救助費用; 幼兒教育有利於打破「 一代貧困, 代代貧困」的惡性循環, 促進社會公平。
在各種關於早期教育成本- 效益的研究中,David Weikart 及其同事的工作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他們自上世紀60 年代起對123 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幼兒進行了近40 年的追蹤研究。研究設置了試驗組和控制組, 實驗組幼兒接受了1~2 年的高瞻- 佩里早期教育方案。該項研究從學業成就、經濟狀況、犯罪率、家庭關系和健康5 個方面考察了優質學前教育的效果, 發現與對照組相比, 實驗組兒童學業成就高, 就業率與經濟收入高, 犯罪率低,家庭關系和睦, 吸毒率低。
佩里方案研究表明, 幼兒教育投資是一種最省錢、回報率最大的公共投資, 在兒童到27 歲時, 投資回報率為1: 7.16。該研究最近的成本收益分析發現, 這些兒童40 歲時, 投資的總體回報率已高達1: 17.07。其中, 對幼兒個人的回報率為1: 4.17, 而對社會的回報率則為1: 12.9。細致分析表明, 社會回報中88%源於犯罪率的減少; 4%源於教育開支( 特殊教育與輔導等) 的減少; 7%源於收入稅的增加; 1%來自於社會福利開支的減少。其他國家( 如加拿大) 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
總結同類研究的成果, 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的James Heckman 教授在 「 促進人力資本的政策」( Policy to Foster Human Capital) 一文中指出, 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 在幼兒時期對一個人投資1 美金, 將比在幼兒期之後投入同樣的金額收益更大。最佳的投資政策是: 兒童年齡越小, 投入資金越多, 並且隨其成長過程而不斷追加。「 將人力資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兒是對社會公共資金更有效的利用。」因此, OECD1999 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 幼兒教育是向終身學習的第一筆投資, 是⋯⋯一項意義遠大的政策援助」。該年的幼兒教育總結報告的標題就是「 兒童早期教育與保育: 從投資中獲益最多的教育階段」。[5]這個獲益者不僅是兒童個人及其家庭, 也是整個社會。因此, 幼兒教育具有公益性, 是一項「 社會公共福利事業」, 國家財政給予支持是理所當然的。
美國、英國及OECD 國家都是市場經濟發展十分成熟的國家, 但都選擇了國家財政支持幼兒教育的政策, 應該說是對幼兒教育的公益性( 正外部性) 的承認和對上述經濟學原理的遵從。
( 二) 彌補幼兒教育市場的缺陷
供需雙方及其市場交換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決定了市場機制對幼兒教育的調節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必須運用各種手段, 尤其是經濟手段加以調控, 以彌補其不足。
1.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幼教市場問題。
人們往往認為自由市場是一個平等交易的市場, 依*自由競爭必然提高產品質量。但事實並不必然如此。當買賣雙方擁有的信息不完全對等時,交易其實是不平等的。因使用不對稱信息理論對市場進行分析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美國教授發現, 現實生活中市場主體( 買賣雙方) 不可能佔有完全的市場信息。信息不對稱必定導致信息擁有方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損。而且, 當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有關產品的信息時, 低質量產品將會驅逐高質量商品, 使市場上的產品質量持續下降, 出現所謂「 劣幣逐良幣」現象,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也被摧毀, 最後導致市場萎縮, 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下降。幼兒教育市場與一般商品市場相比, 更可能存在著服務的提供者和購買者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因為幼兒家長往往缺乏專業知識, 無法分辯托幼機構的質量, 容易受供方誇大其詞的宣傳和一些表面現象的誘惑, 加上不易把握整個幼教市場的情況, 使得家長們難以做出理性的選擇, 高價並不一定能夠換得真正的高質量。特別是, 雖然較之以後的任何一個教育階段,幼兒教育投資的效益最大, 但與其他教育階段相比, 其投資收益( 特別是作為人力資源的投資收益)一來比較隱諱, 不易察覺; 二來具有「 長線性」和「 融合性」特點, 其效果往往要20 年後才可能顯示出來, 而且往往又和後續階段教育的效果融合在一起, 若非專門研究, 往往難以單獨顯現。這些特點都會直接影響家長對幼兒教育價值的判斷, 從而影響他們的選擇行為。
許多調查表明, 家長對幼兒教育的熱情盡管很高, 但真正落實到經費投入上, 其熱情還是普遍小於其他學段的, 而對其價格的敏感性卻普遍高於其他學段。總體來說, 便宜、方便、近距離是許多家長選擇幼教機構的主要原則, 質量實際上往往是被忽視的。目前在我國, 一些非法幼兒園屢禁不止, 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低質低價園擠壓價格合理而質量較高的幼兒園的情況,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存在著這樣一個僅關注價格而忽視質量、僅要求看護而忽視教育、對質量優劣缺乏判斷能力的買方市場。
2.幼教市場不能滿足對教育公平的訴求。公平是處理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利益關系所應遵循的合理原則。在經濟學范疇內, 公平問題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問題。教育公平的核心一是教育機會均等, 二是教育選擇的自由, 即「 資源分配的公平」。教育機會均等不可能由教育市場實現, 因為市場遵循的是私人利益驅動下平等交換的機制。換句話說是按質論價, 優質優價。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 這種投資顯然要受到每個家庭現有經濟狀況的制約。貧困家庭往往缺少投資來源, 導致其子女沒有機會接受或不能接受優質教育, 從而影響今後的學習與發展, 形成一代貧困、代代貧困的惡性循環。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分析貧窮的原因時指出「: 收入的差別最主要是由擁有財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財產差別相比, 個人能力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較低層的或工人階層的父母常常無法負擔子女進商學院或醫學院所需要的費用———這些子女就被排除在整個高薪職業之外。」其實, 貧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機會的差別, 並不僅僅表現在對高等教育的被迫「 選擇」上, 而是從幼兒教育時就開始了。這顯然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
不僅如此, 教育機會不均等也是有悖於效率要求的, 貧困家庭的子女可能會因為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而使其聰明才智無法充分發揮, 從而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政府從再分配的角度提供教育, 參與人力資本投資, 那麼, 將有助於提高公平程度與效率水平。政府的干預是維護教育公平、進而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手段。
以往, 教育公平( 首先是教育機會均等) 的概念往往被用在義務教育階段。但近幾十年, 這個概念已經進入學前教育領域, 因為這才是人一生的真正起點。
三、增加財政投入———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建立和諧社會, 社會公平是基礎,教育公平是起點。在完全的教育市場條件下, 人們接受教育的差距對應著收入的差距。家庭收入直接影響受教育機會, 受教育機會通過影響人的發展進而影響家庭收入。這樣一來, 貧富差距上的「 馬太效應」可能無限制地循環下去, 惡化社會的利益格局, 埋下城鄉、地區、階層間矛盾、緊張、沖突的隱患, 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背道而馳。
就當下而言, 在我國獨生子女佔大多數的現實中, 一個幼兒至少牽動3 個家庭6 個大人(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的心。據統計, 2003 年我國學前兒童( 3~6 歲) 約有5106 萬, 那就至少涉及到3 億多成人。幼兒教育是一項最具有社會公益性、最直接體現「 三個代表」思想的一項「 民心工程」!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幼兒教育的作用必須重視, 幼兒的受教育權必須從制度和政策層面加以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舉辦各種學校, 普及初等義務教育, 發展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 並且發展學前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七條規定, 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憲法》和《教育法》規定的國家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 體現了對兒童和人民群眾的關愛。
在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基本達到、公眾對幼兒教育的需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 我國幼兒教育體制改革應該怎麼改? 制度創新應該如何體現? 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合理走向應該是什麼? 我們認為, 我國以往幼教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幼兒教育經費整體投入不足,有限的幼教資源分配嚴重不公平, 效益不高。在國家整體投入做到逐年增長, 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發展幼教, 滿足公眾需求的同時, 資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應該成為改革的主要方面。
資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的問題涉及到投資體制問題。應該承認, 我國幼兒教育投資體制( 僅僅投向公辦幼兒園) 是存在問題的。這或許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發展到今天, 這種投資體制的弊端暴露得越來越明顯, 因此改革是必須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常講「 存量不變, 增量盤活」, 對幼教體制改革有一定啟示。我們建議:
1.國家投入的公辦園應切實發揮示範、培訓等多方面作用, 讓國家財政投入通過直接和間接多種途徑使更多兒童受益。
2. 作為單位福利的企事業幼兒園從單位剝離出來之後, 應該轉為社會福利, 國家在建立公共財政體系時, 應在社會福利系統中考慮用適當的方式將其加入。
3. 增量部分面向弱勢群體, 因為大量研究表明, 面向弱勢群體的幼兒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國家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 優先在農村、邊遠地區及社會處境不利人群集中的地區實行學前一年義務教育, 待條件具備後逐漸擴大至全體兒童。
⑦ 急急急 幼兒教育的現狀及特點
中國幼兒教育的現狀——問題和挑戰
導讀: 中國的幼兒教育服務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學齡前人口,中國擁有超過1億的0~6歲學齡前人口,佔世界同齡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公布的數字,2004年全球幼兒教育毛入園率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國家達到了75%以上,而中國僅為40.75%,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的幼兒教育服務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學齡前人口,中國擁有超過1億的0~6歲學齡前人口,佔世界同齡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公布的數字,2004年全球幼兒教育毛入園率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國家達到了75%以上,而中國僅為40.75%,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l.幼兒教育的數量不能滿足龐大的適齡兒童的教育需求。
中國的幼兒教育服務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學齡前人口,中國擁有超過1億的0~6歲學齡前人口,佔世界同齡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公布的數字,2004年全球幼兒教育毛入園率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國家達到了75%以上,而中國僅為40.75%,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雖然2003年教育部《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到2007年全國3-6歲兒童受教育率達到55%,5~6歲達到80%;大中城市普及3~6歲幼兒教育;但是,基於中國龐大的學齡前人口基數,即使能夠實現這一計劃,徘徊在幼兒園大門之外不能接受幼兒教育的適齡兒童人數仍然十分巨大,先聖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還遠遠未能實現。
2 .幼兒教育的質量不能滿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首先,教師隊伍嚴重不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認為,每個教師所教的學生人數是衡量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據2005年的統計,中國幼兒園的師生比平均為1:30.2,農村幼兒園甚至達到了1:36.1,遠遠超出了國家規定的標准。
其次,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質量不高。據《2004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統計,全國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幼兒園園長和老師僅占不到50%,邊遠農村地區更是不到30%,甚至還有4.86%的幼兒園園長和老師不具備高中學歷,這一部分教師數在全國范圍內達到了36909人。 另一方面,管理混亂、規章不健全,導致幼兒教育質量難以監管此外,還有資金缺口較大、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所造成的質量問題。 再加上有限的資源配置不均衡,在現階段幼兒教育質量總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造成城鄉之間以及城市的優質園千口薄弱園之間巨大的質量差異。因為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以及中國社會新興的中產階級對幼兒教育產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因此,日益擴大的社會貧富差距也反映在幼兒教育領域。一些大城市的頂尖幼兒園(包括公立幼兒園)具有堪稱世界一流的師資、設施、管理和課程方案,設施過度豪華,而相當數量的幼兒園,尤其是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幼教機構,其教育設施、師資力量則遠不能達到國家標准。 3.作為幼兒教育核心的課程改革任務艱巨。 作為改革開放、學習西方先進教育思想的標志性成果,教育部2001年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這份政府文件表明,中國的幼兒教育已經初步具備了與當代西方教育思潮同步的課程理念。但是,從理論到實踐、從理念到行動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全球各國概莫能外。即使在美國這樣的教育發達國家,當幼兒教育經費不足時,也會通常變全天教學為半天教學,給教師發放最低工資或取消獎金,提高師生比,減少購買玩具,減少兒童活動草坪和藝術課程等,使良好的課程計劃難以實施。而在中國,長期以來全國幼兒教育經費僅佔全部教育經費的1.2~1.3%,投入嚴重不足,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尤其是農村幼兒園條件簡陋、設施匱乏。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滿足實施新的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各項條件,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更是任重道遠。 不僅如此,新的課程理念對教師、教學設施、教學環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要素不能滿足時,良好的課程目標不僅難以實現,有時候甚至會產生更加消極、嚴重的後果。例如,我們鼓勵幼兒的主動探索,不再提倡簡單的老師教、幼兒學的灌輸式的方法,應當說這是一個進步。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條件,需要有合理的師生比,需要為幼兒提供足夠數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語言學習來說,需要為幼兒提供足夠數量、各種類型的圖書,讓幼兒去反復閱讀、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師對幼兒的個別關注,從而幫助幼兒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因此,當教學的物質條件不夠豐富,師生比過高,不足以滿足幼兒探索的需求,不能給予適時的幫助時,就會影響幼兒學習語言的效率,也難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因此,如何將現代西方幼兒教育的課程理念與中國幼兒教育的現實條件相結合,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彌合而不是加劇由於幼兒的社會經濟地位所帶來的學習成績差距,是一個十分重要而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中國幼兒教育的未來 如果說20世紀是兒童的世紀,它讓我們用100年的時間來重新認識兒童,了解兒童的特質和需要,發現兒童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而在新的世紀,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幼兒教育對於個人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性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那麼,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
兒教育對於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意義和價值?如何創造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機會、途徑和形式為更多的學齡前兒童提供適宜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如何保障幼兒教育的質量,使之更加適宜並促進兒童和社會的發展?我認為,這是當代幼兒教育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也是中國和世界各國幼兒教育需要解決的共同的問題。 顯然,基於中國龐大的學齡前人口基數,大力提高幼兒教育的入園率,為更多的適齡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是目前最為迫切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幼兒教育效率,挖掘潛力,提高城鄉現有幼兒園的入園率,降低入園成本,使家庭能夠負擔入園費用。同時,拓寬辦園渠道,擴大辦園規模,積極鼓勵社會各種力量以各種形式辦園,除了正規的幼教機構以外,開展各種形式的非正規幼兒教育,為適齡兒童提供盡可能多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幼兒教育機會,加大對處境不利兒童幼兒教育的政策扶持,維護幼兒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真正使命是確保所有兒童能夠有公平的機會獲取優質教育資源。因此,普及與質量是當前幼兒教育發展最關鍵、最重要的問題。切實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效率,縮小城鄉差別,追求教育公平必須在作為核心成分的課程上進行改革。研究表明,貧困會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例如在美國,專業人士的孩子3歲時的詞彙量大於那些父母要靠福利救濟的同齡兒童。這就是說,幼兒教育的課程方案有責任和義務盡其所能來減少這樣的差距,課程改革必須以政策為導向,充分考慮處境不利兒童的教育需求,通過高效的課程彌合而不是加劇由於幼兒的社會經濟地位所帶來的學習成績差。
⑧ 我國當今幼兒園課程的實際狀況是什麼樣
根據每個地區的不同,對幼兒教育的認知也會有不同。 在一線城市,幼兒教育很多都是雙語環境,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激發孩子的認知。 在二、三線城市,幼兒教育很多是根據孩子的興趣,寓教於樂的形式給孩子上課,豐富孩子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