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需要怎樣的育人觀
❶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1)新課程需要怎樣的育人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❷ 新課程理論中的教育觀都是怎麼說的啊,求助
新課程理論中教育觀主要包括的三觀:學生觀、教師觀和教學觀。
1.學生觀主要包括的內容有:(1)學生是發展的人: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2)學生是獨特的人: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第三,學生是責權的主體。
2.新課改下的教師觀主要包含的內容有:(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3.新課改下的教學觀主要包含的內容有:(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❸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
大新東門職中:黃新偉 教學總是要講求效果的,沒有效果的教學當然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然而,在不同的教學觀念支配下,對教學效果也就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而這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也就相應地決定著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讓我們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從什麼角度,又是怎樣看待教學效果的。一堂課結束了,它的效果如何?我們總會很自然地想到:學生經過這堂課的學習,識了該識的字,懂了該懂的詞,記住了該記住的知識,理解了該理解的問題——這個「該」表明是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正確確定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或要點,於是謂之「教學效果好」。與這種好的教學效果相伴隨的,是學生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分數),學生取得好的成績一定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質量高,教學質量高給教師帶來一種成功感,這種成功感又激勵著教師繼續為實現這樣的教學效果而不懈努力。這可以說是傳統的、佔主流地位的教學效果觀。 這種教學效果觀到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什麼呢?非常明顯的一點是:教學目標越來越「明」、越來越「准」。經常看到,上課伊始,教師就務必使學生明確一堂課要做哪幾件事,立足於讓學生明明白白得到些什麼,甚至是「一課一得」,那使用的策略常常是「單刀直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人們把目光盯在最後的結果上,至於這個結果是怎樣得到的,像是並不重要。有人不是這樣講么,不管用了什麼方法,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就是一堂好課。於是,學生很難得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擁有的快樂,很難經過個人的真切的體驗來獲取知識,很難通過交流、合作來學習——更難在合作、交流中獲得預設之外的知識。可見,這樣的教學效果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色彩,它顧及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追求得到立竿見影的實惠,是一種短期行為。說到底,這種對教學效果的認識、理解是「應試教育」的氛圍和理念下的一種自然的本能的顯示。 今天,基於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理念的學習和實踐,我們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效果觀。我們意識到,正確的教學效果觀,應該追求長遠,而不能只顧眼前,應該講求實質,而不能浮於表面,應該注重綜合,而不能囿於單一,應該將「預設」與「生成」並重,而不能只看「預設」。評價課堂教學,只看結果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看過程。一堂課結束了,即便學生說不出得到了怎樣的明確的知識,然而,他確實交流了,溝通了,討論了,體驗了,操作了,經歷了,你能說他一無所獲?你能說教學效果不明顯?至少要比記住幾條乾巴巴的結論得到的多,其教學效果也是深厚持久的。這樣的教學效果意味著,學生學到的知識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不是沒有根基的,不是僅僅面對檢測、考試的,而是能夠納入到已有知識結構中,成為內化了的個人的知識、成為能夠自如運用的知識。檢驗教學效果如何的標准只有一個,那就是它是否有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近二十年來人們探索並謀略完善或建立某種教學模式的探求和努力,表明了對傳統的灌輸式的僵化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的不滿,顯示了對科學的、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模式的追求。毫無疑問,這種對教學模式的「破舊立新」的熱情和努力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促進了先進而多樣的教學理論的引入和介紹,促進了對現代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促進了教
❹ 實施新課程需要我們確立那些教育觀念
新課程實施與教師觀念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新課程中,大家已看到教育理念的變化有:
●課程功能: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
●課程內容:不在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在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課程實施:改變了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的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程評價:改變了過分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和評價內容、方式單一的現狀。學生評價的體系,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前進的「泵」。
在上述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在實踐新課程中教師的觀念應發生如下變化。
一、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
傳統課程的集權性和課程的明顯確定性(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和教參;統一的教學標准),致使教師成了課程的忠實執行者,這樣較多的喪失了獨立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和教師個人知識的展示。現在的新課程中本來就有的那些不確性。不確定性的表現有:如允許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元價值取向的表現(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較大的創造的空間,得分點大大減少和淡化,得分點不在起支配作用,教師要費很多時間查找資料,補充教材內容(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不使用統一規格或評價標准,提倡個別化教育(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增加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程設置的不確定性);增加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可支配因素(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等。這樣以來,教師就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為主體而存在,教學具有了多樣性,生成性,它要求教師成為課程和教材的決策者,而不是一個執行者的角色,從而為教師根據條件和需要創造新內容,創造新形式,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生命價值留下了廣闊空間。
二、由教學權威意識向教學平等參與者意識轉變
轉變教師角色意識是找准角色定位的前提。傳統社會中,由於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少,教師是知識的重要的佔有者和傳授者,因此,教師對學生有絕對的知識權威。教師始終以「施教」者的面孔對待學生,致使師生關系不平等,甚至造成對立情緒。
現代學生發展觀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時與教師的喚醒、指導、幫助分不開的,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局外人。作為主動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能在認知和發展過程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由學科的個體化向學科合作化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的是把教師的工作看成是個體勞動者,總認為教師的工作好壞,取決於教師的學科素質與教育技能以及在教育過程中責任感發揮的程度,是一種獨立性很強的工作。這種認為導致了教師間互不合作。
在新課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當代課程改革中旨在實現課程統整的一種努力,它要求語文教師要突破學科專門化的樊籬,具有整體把握與綜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求語文教師改變單兵作戰,獨往獨來的個體化行為的工作方式,學會聯系其它學科和學科教師的聯手合作,來解決學科綜合性學習中非一個語文教師可以解決的諸多問題,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整體目標。
四、由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轉變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實質性的教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師生將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對教學而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合作性意義建構,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對話與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轉變。
五、由以知識為本向以發展為本轉變
傳統教學注重以知識為本位,因此,教學過程中重教輕學,重結論輕過程,重共性輕差異,重傳授輕探究,重獨立輕合作,重認知輕情感,形成了種種弊端,嚴重製約了學生的發展。
本次課程改革,呼喚人主體精神,要求教師以人為本,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師教學工作的崇高目的和中心,並以一切有利於學生發展為標准,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策略,重新設計教學目標和教育要求,創建有利於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機制。這種教學觀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方式的理解,與單元化的知識教學觀的理解具有顯著的差異。
❺ 你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應樹立什麼樣的教育觀念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它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專、收集處理信息的屬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❻ 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下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根據新課改的這一理念,結合筆者十年來教育教學的工作經歷,筆者深深地感受到:學生功課成績的好壞,與他們是否喜歡這門功課的任課教師有很大的關系。一個教師如果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就能很容易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也就能夠順利完成,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善於幫助學生
教師應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來加以關愛,要經常深入學生中間,進行交流與溝通,體察他們的酸甜苦辣,關心他們學習、做事、為人各方面的情況。要給生活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關懷,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鼓勵,及時地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當教師的愛流入學生的心田時,他們就會把師愛化作對知識和集體活動的熱愛。我經常找學生談心或以寫周記的方式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的周記本上留下了我一句句真誠感人的話語;筆者曾多次成功地化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這些學生很感激筆者,願意聽從筆者的教導;學生生病或生活有困難時,筆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去關照他們。其實,筆者所做的都是舉手之勞的事,但給學生和家長留下的卻是美好的印象。
二、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
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才能博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敬教師,教師的教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如果我們都能夠尊重學生的熱情,同時用恰當的語言給予正確的引導,是能夠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反之,如果由於不尊重學生的感情而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那是很難補救的,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所以,筆者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開學初,班裡有一位膽小怕事的女同學忐忑不安地來到辦公室說:「老師,我的思想品德課本沒帶,同步學習還沒交。」因為她是初犯,又看得出她心裡很懊悔,所以,我也平靜地對她說:「這次原諒你,不能有第二次了,課本向各班同學借,作業下午親自交到老師手中來,行嗎?」她的神情有了極大的變化,喜出望外地說:「行!老師!」同時臉上露出了微笑,走出了辦公室借書去了。筆者第二天從她的日記里看到:「我沒帶書和作業,以為會被老師罵得狗血淋頭,沒想到,老師態度和藹,老師真好!以後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使親愛的老師滿意,讓她天天開心。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這肺腑之言,多難得呀!老師這樣做不是一舉兩得嗎?何樂而不為呢?
三、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
那些優等生固然值得關注,但那些所謂的「差生」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們身上同樣有著閃亮點,他們更值得關注。教師應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動之以情,因勢利導,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榮耀,重新樹立信心,振作精神。一個教師的成功不僅是培養了幾個尖子生,更應該是以賞識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尊重和賞識學生,正是對「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的實踐。在我寫給學生的期末評語中,句句飽含對學生殷切的希望,沒有批評,只有鼓勵。沒有隨意捏造之語,全是肺腑之言。學生通過評語都讀懂了教師的心,增添了積極向上的信心。
四、教師要完善個性,提升教育藝術
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得完善人格魅力,使自己擁有熱情親切、真誠樂觀、幽默健談等優秀品質,這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保證。具備這些個性特徵,教師就能運用靈活機智的教育藝術,去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偶發事件。記得那時剛走上講壇不久,有一次剛走進教室,學生就「嘩」的一聲,繼而鼓起掌來,原因是筆者吹了個新發型。然後,筆者順勢開了個玩笑:「明星閃亮登場,謝謝你們的掌聲,你們的熱情讓我很開心。」那一節課我們學得很開心。確實,我們面對的是稚氣未脫、心智尚未健全的初中生,他們總會搞出一些惡作劇,如果我們一味地加以訓斥指責,或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只能招致他們的討厭。而他們會因討厭教師而討厭學習。如果我們能冷靜處之,或一笑了之,或幽默對待,就能夠從消極的事物中發掘出積極的因素,從而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教育和指導。
五、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
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技巧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談古論今,適時點撥,令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教師能夠於枯燥處激發趣味,於顯淺處挖掘深邃,時時點然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的教師誰不崇拜,這樣的課堂誰不留戀?教師就應該這樣以自己的博學多識、精湛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活力,展現教學的魅力,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力,這也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策略。
如果說教育教學是一門學問,那麼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將是這門學問中的精髓篇章。記得太原市教科研中心主任、特級教師——劉穎老師說過:「師生關系就是教學質量,師生關系體現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筆者將繼續用關愛哺育學生成長,用信任樹立學生自尊,用賞識喚回學生信心。
❼ 新課程倡導怎樣的教師觀
包括兩復個方面:
1· 新課程不僅要制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2·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❽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
❾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念
一、整合教學與課程
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這場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並因此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或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教師的任務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彼此分享的領域,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教」;課程是教學的方向或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作出任何變革。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的一方。兩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這樣,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繁、難、偏、舊,而教學也不斷地變得死板、機械、沉悶。這種背景下的所謂教學改革只能是打外圍戰,「戴著鐐銬跳舞」,師生的生命力、主體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這種改革最多隻能造就教學法專家。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的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教師不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學生同樣是課程的有機構成,同樣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種改革是需要教育家也是能夠造就教育家的改革。
❿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師觀
包括兩個方面:
1·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2·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