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中數學情境創設的思考
『壹』 淺談怎樣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了問題,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有動力,學生的思維才有方向。[1]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整個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的情趣與活力,並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的、快樂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主動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只要給他提供適當的前提和學習條件。也就是說,任何知識都可以以合適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段的兒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完成數學教學過程的有效方式,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發展的方向和動力。[2]
在新課改深入發展的今天,創設什麼樣的數學問題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效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這引起了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進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確指出,「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疑問,有疑才有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3]但是,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會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那些淺顯粗俗的表面問題,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而那些過於艱深又脫離學生年齡生活實際的問題,也會阻塞學生思維的綠色通道,扼殺學生的興趣。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使他們在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增長智慧呢?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有關文獻資料,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及其創設的依據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在一次在數學公開課上,有位教師上了六年級的《圓的周長》這一課題。執教老師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那鮮亮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動物王國又要舉行一次龜兔賽跑,可這一次它們是繞著一個圓形的池塘跑……(多媒體動畫引出「圓的周長」)。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故事,學生中卻有人在嘀咕:「又是動物王國……」「這種故事我們都聽了幾十遍了,還把我們當小朋友看。」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昏昏欲睡,參與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不禁讓人疑惑:兒童不是最願意到童話中尋找自己的幻想嗎?執教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童話情境,為什麼就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不能調起他們的興趣呢?其實學生的抱怨「老師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機」——處於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差異性。低年級學生對美麗生動的童話、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特感興趣,並熱衷於充當其中的角色。這符合這一學段兒童天真、愛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級學生則更樂於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於那些過於「花哨」的動畫反而感覺「幼稚」了。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課後我們大家反思:小學生由於認知、心理年齡等原因,的確需要情境生動、有趣。但「生動、有趣」並不是有效情境的標准。關鍵是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以上幾點表明了,只有基於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才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徵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於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隻小猴先後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麼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然後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後來為什麼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麼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並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後,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准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小學生不僅對「好玩」感興趣,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並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 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師:老師為什麼能很快地猜出綵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奧秘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用猜綵球顏色的情境問題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5.現實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有意義的學習一定要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的且有興趣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的自然語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問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枯燥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社會,變「小課堂」為「大課堂」,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再把「大課堂」 變為「小課堂」。如:在我教學一年級數學的「認識人民幣」單元時,我讓學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價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教師再創設買賣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付錢買實物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對元、角、分的認識和換算,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過,動手嘗試過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發現知識的用處,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如何去用知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1.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准確報出綵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於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2.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藉助兒童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設計這樣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過了火焰山後來到一個村莊。村中田裡種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農夫給他們送來一個大西瓜,八戒見到西瓜饞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給每人1/4。八戒聽了不高興地說:「瓜是俺老豬化來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給八戒切了1/6,正當大家開心地吃著西瓜時,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直拍腦袋:怎麼自己的這份反而比他們的少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深刻。
3.藉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並應用於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需注意的是,游戲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活動的安排都應該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和學生的生活背景,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有趣並富有一定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經歷一個艱難、無奈、成功、喜悅的心理歷程,感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從而願意接近數學。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概率)這一節知識點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師引導:「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喜歡!」)現在請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游戲,好不?」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師:「這里每個袋子里各裝了2個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個全是紅的或2個全是綠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個紅的和一個綠的。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看是什麼顏色,摸好後繼續把球放進袋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摸,每組推選一人做記錄。」學生感到新奇,便產生了興趣。活動結束後,每一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重復、類同的數學知識游戲化了,這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好方法。
4.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5.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麼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並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
『貳』 數學教學中為什麼進行情境創設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新的目的、新的問題,而已有的知識、經驗、方法和手段已經不夠用了,此時,他們就會有一種渴望達到目的、解決面臨的問題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會使學生產生渴望解決問題的需求,對教學內容發生直接興趣.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動,掌握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一個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也比較容易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感受和興趣,從而更加自主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質量的問題情境?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從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設置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懸念,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中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培養他們事事、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造性地運用數學.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作為引入:有一張厚度是0.1毫米的紙,如果將它連續對折20次,會有多厚?請估算一下,如果將它連續對折30次,會有多厚?只要學好了今天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你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在教學「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張師傅在搞大掃除時,不慎打破了一塊圓形的鏡子,只揀到一小塊的殘片,他想重新配製一塊與原來一樣的鏡子,配製時找出圓心和半徑,他感到很為難,你能幫他解決嗎?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些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需要,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
二、從原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通過構建以學生已有知識為情境的問題或問題組,採用復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實現舊知向新知轉化的過渡,培養遷移知識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冪的乘方」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方的意義和同底數冪的乘法」,為了引導學生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冪的乘方法則,可給出如下問題.
計算下列各式,並說明理由.
(1)(6 2) 4 (2)(a 2) 3 (3)(a m) 2 (4)(a m) n
解答完上面4個問題之後,讓學生比較它們的結論在形式上有何特點?(如底數和指數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後,就能給出冪的乘方法則:冪的乘方,底數不變,指數相乘.
在講「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時,先讓學生畫任意的凸四邊形,把各邊中點依次連接起來,當學生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平行四邊形時,會感到驚訝,從而引出課題.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引入新課,不但鞏固了舊知識,而且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己探索、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或轉化處,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引起認識沖突和認知期待,促使學生應用舊(已有)知識去探索新知識.
三、從探究性學習方法出發,創設問題情。
『叄』 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創設高中數學教學情景
如何進行高中數學有效教學《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數學課程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提法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上是多麼的重要。而事實上,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在花樣繁多、熱鬧非凡的課堂教學中,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我們廣大高中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今天,討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它不僅可以降低師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下面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一、數學教學理念的有效性在《數學課程標准》中,總體目標被細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在這個闡述中,體現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生了變化:數學知識不僅包括"客觀性知識"(又稱"顯性知識"、"明確知識")--不會因時、因人、因地而發生變化,並通過學習可以習得的數學事實,而且還包括"主觀性知識"(又稱"隱性知識"、"默會知識")--只有通過培養與經歷方能獲取的帶有鮮明個體認知特徵的個人知識和數學活動經驗。對學生而言,這類"主觀性知識"更為有用,對其"客觀性知識"的習得具有指導作用,可以終身受用。對應於這兩類知識,《數學課程標准》一方面設立了知識領域目標--為"客觀性知識"而設,另一方面還設立了發展領域目標--為"主觀性知識"的獲取而制定,應該說這是一個突破。發展領域目標包括四個方面:⑴對數學的認識--涉及到對數學與現實的聯系、數學探索過程、數學文化價值及數學知識特徵的認識;⑵數學思考--使學生在定量思維、空間觀念、合情推理及演繹論證等方面得到發展;⑶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獲得發展;⑷情感體驗(又稱"數學觀念")--引導學生在興趣、動機、自信、意志、態度、習慣及數學美欣賞與感受等方面獲得發展。發展性目標的設立使"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新課程核心理念的實現有了明確的方向,並找到了可實現、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撐點。"數學觀念"則是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數學素質教育刻意追求的培養目標。從外形看幾乎近於無形,而它又真實存在。不僅存在於解題過程中,也存在於數學學習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存在於數學學習中,也存在於把什麼都歸結為一個數學關系的思維模式中。因此,盡管學生離校後沒有機會用數學,因而淡忘了數學,但深深存在於他們頭腦中的數學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數學精神卻隨時隨地的發生作用,受益終身,這也就顯示出恩格斯所說的"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斷言。與其它事業不同,教育屬於未來事業,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數學教學的四個層次中,我們追求的不能只是低層次,而應是所有層次。因此,教師、學生及數學課堂都必須進行角色轉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數學課堂必須成為數學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觀念。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的一個新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然而創設的情境必須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為了聯系生活而牽強附會的話,那麼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應有的價值,同時也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教學時,教師有些知識點的講解,覺得很難聯系生活,就望文生義創設情境,但有時情境的創設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導致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過多地被糾纏於無意義的人為設定。但許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還津津樂道於這樣的"情境",自以為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其實,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內容,積極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使個體積極思維,增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師生的創新意識。四、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合作精神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真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實現。而學生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體"合作需要"的基點上方可有效。即個體在問題解決中,處於"憤""悱"迷惑之時,陷於苦求不得之處,再開始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有成效。否則,小組合作要麼是組內優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唯命是從,要麼一哄而起,討論流於形式。我們的課堂也是如此,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家討論討論,分小組驗證驗證"可實際上呢?討論的問題經常是沒有思考性,啟發性和探索性。教師的問題一提出,大部分學生已經把手高高舉起,可老師還在說:"你們商量商量。"小組合作明顯的成為一種累贅的形式。還有些合作,學生剛剛要進入交流狀態,老師卻宣布合作結束,因為下課的時間要到了。更有些討論,學生分工不明,研究的問題不清,盲目的一哄而起,為的是有一片"熱鬧"的局面,其結果,只能是用個別優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組討論的結果這種形式化的課堂上,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受到質疑。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確實進步或發展。課堂教學畢竟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教學就是要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學到什麼、得到什麼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要追問和考慮的。而課堂表面的熱鬧和熱烈可能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學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隨心所欲,胡猜亂想,甚至固執己見,失之偏頗,這樣的課堂上展現的是學生虛假的主體性,失卻的是教師價值引導、智慧啟迪、思維點撥的神聖職責,而要解決課堂有效性的問題關鍵在於既要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努力發揮好教師引領的作用。五、課堂練習的有效性運動員總會對自己的運動量進行適當的調節。勉強的熬夜訓練,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不管多好的葯,如果服用過量都會成為毒葯。高中數學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習的時候總有一個效果最佳的適當的量,如果超過了這個量,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如此一來,無論怎麼學習實力也幾乎不會有什麼提高了。為什麼有的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做了那麼多題,卻不見長進,而在那裡原地踏步甚至是一點一點的退步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學生認為不管什麼樣的題目,只要它在那個單元里出現了,即使只有一道題沒做,心裡也覺得不踏實;二是學生認為只要能解出難題,實力就會自然的提高。很多老師也有這樣的想法。我們認為那些應該做到融會貫通的題目才是真正重要的題目,這樣的題目也不太多,應該先把重要的題目研究明白之後,再去學習不重要的題目。而且應該以適合學生水平的教材和題目為中心進行學習,能解答出來的題目越多越好。因為唯有如此,學習才會有興趣,只有保持興趣,面對難題時才能無所畏懼的鼓起勇氣鑽研下去。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布置的練習要遵循指導性原則,緊扣目標,當堂訓練,限時限量,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搜集答題信息,出示參考答案,小組討論,教師講評,重點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而對基本題目,多採取學生板演,既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同時由於學習成果及時反饋,又起到激發學生再學習的動機。此時教師胸中有數,也就點撥及時,效果遠遠超過課外批改。六、課堂評價的有效性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樹起信心的風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當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之時,教師要不惜言詞,大加贊賞,這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奮發學習的激情。然而,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地進行客觀評價、指正,使其明確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可是,課堂上,部分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不論問題是否具有挑戰性,只要學生發了言,不是說"好極了",就是說"棒極了,很聰明,你真行"這樣下去,表揚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特別是在這種一味表揚的慫恿下,有些學生會產生思想的惰性,覺得自己"想一點,說一句"就可獲得"超值"的嘉獎。成功只有在失敗的襯托下才顯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揚也只有在客觀評價指正下才更有價值和張力。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體現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教學要講求效率,教學方法要講求效果。面對新課改,教師要盡最大可能採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的每一分鍾都體現出價值!
『肆』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有什麼特點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
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伍』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要害是必須暗含著數學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一) 從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景,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又有利於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時,創設了「飲料配製」這一教學情景,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喝飲料嗎?都喜歡喝哪一種飲料?學生都說喜歡並紛紛說出自己喜歡喝的飲料,這時教師接著問:那你喝過自己配製的飲料嗎學生都說沒喝過。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配製飲料。配好之後,教師讓學生品嘗一下自己配製的飲料,由於配製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發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說法。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互換手中的飲料,再次品嘗,學生又會發現同桌配製的飲料和自己配製的飲料味道不一樣,並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學的飲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這時教師及時引導:要配製出好喝的、可口的飲料,水和飲料粉一定要適度,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再配製一次。並想一想,應該放幾份飲料粉,幾份水配出來的飲料才好喝。這時小組合作,共同動手配製飲料。這樣的教學情景,不但與生活息息相關,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而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景
適宜的情景一般總是跟著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的。利用問題探究來設置教學情景,便於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數學適用的設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學「求圓柱的體積」,有人在引導學生探究體積公式時,有步驟地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嗎?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卻一時難以說出答案。一個學生試著說,可以將「圓柱體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分別量出長、寬、高,計算體積。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第二步,師順水推舟,問: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膠泥」,又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驚奇感。經過思考,同學們以為可以將它捏成長方體,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第三步,教師的問題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圓柱體木塊,你能計算出它的體積嗎?木塊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學生思考後,認為可以將它浸在長方體容器的水中,用測量因此而排出同體積的水的辦法來測知。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解決問題而高興時,教師展示問題的焦點,如果是劇院門口兩旁的圓柱體水泥柱子,你能想辦法計算嗎?這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須要有一個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②這個公式可以從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中尋找。教師的一系列問題,不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最終使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在學生的手中「誕生」了。
(三)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景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願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因而都是用於設置教學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這樣一個情景設計:「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教師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剛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這種情景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識環境。
(四)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情景
著名心裡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讓他們動一動、分一分、畫一畫、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夠促進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後,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於在「三
『陸』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幾種途徑
教學是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生動的教學語言 巧妙的教學設計,有序的教學結構,精湛的教學圖式無不閃爍著教學的藝術輝煌,教師通過教學的藝術感染力來換起學生求知的慾望,鼓舞學生學習的信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而恰當適時的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創設,正是教學藝術的集中體現,也是全面落實新課標理念 使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學生成為真正學習主體的客觀要求。那麼如何創設恰當的教學問題情境,有效的開展數學學科教學, 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使每一個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下面通過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學案例1.創設應用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命題(公理、定理、性質、公式) �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兩個實際應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論. �
問題1. 某商店在節前進行商品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 有三種降價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銷售,第二次打q折銷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銷售,第二次打p折銷售;丙方案是兩次都打 (p+q) 2 銷售,請問哪一種方案降價較多?�
問題2. 今有一台天平兩臂之長略有差異,其他均精確,有人要用它稱量物體的重量,只需把物體放在左、右兩個托盤各稱一次. 再將稱量結果相加後除以2就是物體的真實重量,你認為這種方法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你能否找到一種用這種天平稱量物體的正確方法?�
探究過程 對於問題1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大都能歸結為比較pq 與( p+q 2 的大小問題,進而利用特殊值法猜想出pq≤ ( p+q 2 )�2,即可得 . p�2+q�2≥2pq�
對於問題2可安排一名學生上台講述;設物體的真實重量為G ,天平兩臂長分別為 l�1、l�2 ,兩次稱量結果分別為a 、b ,由力距平衡原理,得 l�1G=l�2 a,l�2G=l�1 b ,兩式相乘得, G�2=ab,由問題(1)的結論知 ab≤ ( a+b 2 )�2即得 a+b 2 ≥ ab ,從而回答了實際問題. 此時,給出均值不等式的兩個定理,已水到渠成,其證明過程完全可由學生完成. �
評註: 以上兩個應用問題,一個是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一個是物理中的問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問題情景下,再注意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時間和空間,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
教學案例2.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探究教材內容 �
在「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教學中選取了與所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如下趣味性問題:相傳古印度國王為了獎勵象棋發明者,請發明者提出要求,發明者提出,棋盤共有64格,在第一格放1粒麥子,第二格放2粒麥子第3格放4粒,第4格放8粒,依次下去……只要按此規律,將棋盤的格子放滿即可. 國王聽後,欣然答應. 問國王能否兌現諾言呢?讓學生首先自己猜想,然後通過學習教材內容再回答上述問題,學生興趣濃厚,引發學生「看個究竟的沖動」,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去。��
評注 這可是學生自己研究的成果,我想當年的數學家們也許正是這樣想、這樣做的. 可以說一個好的問題可以營造一個好的情境,從而創造了一種好的研究氛圍. �
教學案例4.創設新異懸念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 �
如在「拋物線及其標准方程」一節的教學中,引出拋物線的定義「平面上到一個定點與一條定直線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叫拋物線」之後,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初中已學過的一元二次函數的圖像是拋物線,而今定義的拋物線與初中已學過的拋物線從字面上看不一致,他們之間一定有某種內在聯系,你能找出這種內在的聯系嗎?此問題問得新奇,問題的結論是肯定的,而課本有無解釋,這自然會引起學生探求的慾望. 教師只要適當點撥:由y=x�2 入手,推導出曲線上的動點到某定點和某直線的距離相等,即可導出形如動點p(x,y) 到定點 F(x�0,y�0)的距離 (x-x �0)�2+(y-y�0)�2 等於動點到直線 l的距離. 大家試試看!學生紛紛動手,教師巡視後可叫一學生板演講述:x�2=y�x�2+y�2=y+y�2�x�2+y�2- 1 2 y=y�2+ 1 2 y�
�x�2+(y- 1 4 )�2=(y+ 1 4 )�2� x�2+(y- 1 4 )�2 =|y+ 1 4 |�
它表示平面上動點p(x,y) 到定點 F(0, 1 4 ) 的距離正好等於它到直線Y=- 1 4 的距離,完全符合現在的定義. 這個教學環節對訓練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疑是非常珍貴的. �
總之,恰當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提高課堂效益。但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要做到科學合理,同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要有難度,但必須在學生的「最近發現區」內,使學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二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識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 三 要簡潔明確,有針對性、目的性,表達簡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學生盲目應付,思維混亂;四要注意時機,情境的設置時間要恰當,尋求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五 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問少而精,學生質疑多而深. 既要在教學的引入階段要格外注意,而且應當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要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並形成高潮. �
總之 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經常處於「憤悱」的狀態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可能,長期下去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柒』 對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幾點思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創設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於學生發現知識、探索奧秘,從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因此,情境創設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數學情境創設的一些思考。
一、數學情境的創設要有趣味性。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體現趣味性,體現數學的魅力,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創設了一個「動物運動會」的情境,讓不同的動物騎上不同形狀車輪的賽車,猜想誰能得第一名。討論:「人們把車輪做成圓的,為什麼不做成三角形、橢圓形或方形的呢?」接著,教師通過課件演示各種形狀車輪行進中的情形,使學生深刻領悟車輪做成圓形的道理。學生對這種貼近生活的問題感興趣,就會運用已學知識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二、數學情境的創設要有生活性。
真實的數學情境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我就設計了下面的情境:阜寧長江旅行社在「五一」小長假來臨之際,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想推出幾條短途旅遊線路。請你根據我省的旅遊資源,給遊客設計一條旅遊線路。
因為這是他們所熟悉的事情,而不是與生活相障的「杜撰」,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熱情高漲。通過設計不同的旅遊線路並計算路程,學生不僅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小教加減法的計算,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數學情境的創設要有數學性。
情境創設只是手段,體驗其中的數學才是目的。不應對情境本身做過多的具體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情境中必須蘊涵數學問題或思想,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存在。
例如,二年級《比一比》的教學,課本中只提供了兩組數字,「1084、982」和「3756、4184」,分別比較這兩組數的大小。在實際教學中,設計一個「貨比三家」的教學情境:「淘氣家准備買一台洗衣機,他們來到蘇寧電器,發現一種自己滿意的洗衣機價格是946元,淘氣爸爸建議再走幾家看看。後來,他們又到了人民商場家電部、世紀聯華超市兩家商場,發現同樣款式的洗衣機分別賣899元和1002元。他們該到哪家商場買洗衣機?為什麼?」這樣,要解決到哪家買的問題,學生必須對洗衣機的三種價格(946、1002、899)進行比較。在這個情況中買更便宜的洗衣機,貨比三家,蘊含著數的大小比較,有比較濃的「數學味」。這種比較活動不再是枯燥的和無意義的,而是現實的和有價值的。只有這樣,凝結在生活情境中的教學價值和凝結在數的大小比較中的生活價值就是小學生所能感覺和體驗的。
四、數學情境的創設要有時代性。
一位教師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引入這個話題,教師用語言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師:「小明從家鄉給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信封上需要貼什麼啊?」生:「需要貼郵票」師:「對了,買一張郵票需要多少錢?」生:「8角錢。」師:「那這個8角錢我們應該怎麼拿呢?」這樣的情境簡潔、明快,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應該說是較為可行的。但現在我們卻很難再拿來使用了,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普通的郵票市場上調為1元2角;二是隨著通訊工具的迅速發展,現在一年級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到郵局寄過信(「元角分的認識」是一年級的教學內容)。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與時俱進,具有一定時代氣息,像2010的世博會、神舟飛船、環保等一些健康的、緊跟時代步伐的題材,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同時也能滲透道德品質教育。
五、數學情境的創設要有探究性。
心理學認為:形成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調動學生認知活動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於學生對探求新知識的積極心向,激活學生的思維。巧妙設計認知沖突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有助於學生的探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復習課,當師生已完成兩位數除法的基本內容整理復習後,教師出示( )÷12=( )。師:剛才我們已經復習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和思考方法,那麼對於( )÷12=( )這道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你能解決下列幾個問題嗎?①要使商的中間出現0,你能想出被除數嗎?比一比,誰能最快想出來?②你是怎麼思考的?這樣的商和被除數有多少個?有沒有最大和最小的被除數?為什麼?③要使商的末尾出現0,你能很快想出被除數嗎?如果有很多,有沒有一個最大和最小的?
這里創設的情境只給了除法算式中一個除數。讓學生聯想被除數、除數與商之間的關系,通過自己的猜想、思索與嘗試,去解決問題。這樣,把學生置身於新的問題情境之中,讓他們在「認知沖突」中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創造性的運用舊知,更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
創設有效數學情境必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生活背景相符合,一般來說,中低年級學生比較關注「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動物、游戲、童話、故事等;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事物和任務更感興趣。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能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識來積極探究,實現學生的「現有水平」向「未來的發展水平」的遷移。因而,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與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識結構相適應。過易的情境(問題、故事、活動、實驗、競爭等)學生感覺乏味,不感興趣,反之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喪失探究信心。在進行情境創設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富有挑戰性、現實性的問題情境。
『捌』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的策略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玖』 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就目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之下,情景教學的要求越來越突出,因其理念被較好地在初專中階段實行,教學成屬果較為顯著,教師和學生對情景教學的認同感和執行力也因此在不斷增強.要想切實發展情景教學,就應該注重其科學性、合理性,讓其脫離簡單的復制形式.本文在這種情形之下,對如何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為情景教學引導方向進行了探究並提出相應方法.
『拾』 如何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如何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創設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竟可能 創設一下幾種教學情景:
一、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法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形象性、愉悅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課的開始,為學生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於激發其興趣,啟動其思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利用講故事、聽音樂、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激疑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創設和諧的情境,使學生處於興奮和求知的進取狀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最佳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索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三、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時,挖掘教材本身潛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發現、探索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能力。
四、創設討論情境,促進學生認知深化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小學生樂於交往,而討論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教學中的知識障礙點和思維障礙點,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創設討論情境,更有利於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生在討論中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創設成功情境,引發學生成就意識
伴隨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開展,學生由於長時間集中注意,在下課前的十幾分鍾左右,注意力便開始逐漸減退,學習情趣明顯變弱。教學時,注意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練習,創造讓全體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符合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高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並不是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遠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有專家建議:並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就是「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