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探究與收獲
㈠ 談怎樣利用園本課程促進幼兒發展
一、綜合性入手,遵循多方面要求。
我園開展的主題綜合課程是根據幼兒身體、心理發展的需要,順應各種教育要素之間相互聯系、交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從綜合性入手,通過合理地選擇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學地組織教育過程而建構的一種課程模式。
在實施課程是我們遵循下面的要求:
1、整體性要求。即整體地思考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使幼兒園教育更好地發揮整體功能。
2、聯系性要求。重視幼兒園教育各領域之間、各教育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幼兒園、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充分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整合功能。
3、集中性要求。一個階段相對集中開展某方面的活動。
4、主題活動結合幼兒園特色。在主題活動課程的研究中,使主題內容與幼兒園特色相結合,既能豐富幼兒各方面的知識,促進其全面平衡發展,又能使幼兒富有個性地、有特長地發展。
5、提高教師參與研究的主動性。鼓勵一線的實踐型教師主動地參與到研究之中,多觀察、多發現、多積累,積極地提出主題研究的各方面情況供大家討論、總結,從而更好地完善園本課程。我園每個月每學期都會在教研活動中和老師計劃、總結、反思主題探究課程、園本節日課程實施的價值,並總結成文字資料、圖片資料。
6、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通過多種有意義的主題活動,讓幼兒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大程度上地引導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自我探索,對知識產生極大的求知慾,從而掌握學習方法。
二、科學開展,綜合組成實施課程。
一主題活動產生階段:尋找恰當的主題題目。
我園開展的主題綜合課程為幼兒和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內容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幼兒和教師選擇恰當的主題提出了挑戰。我園從幼兒出發,選擇其感興趣、有意義的、貼近生活的主題內容,讓幼兒學得輕松自然、學得積極主動。
⒈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在每一次選擇主題題目之前,教師先了解幼兒當前最感興趣的事物是什麼,從幼兒的關注的話題中尋找主題,從吸引幼兒的事件中尋找主題,從幼兒的角色行為中尋找主題等。
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
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一般從自身開始,然後將注意推展至家庭、社區、周圍世界,由淺至深、由簡至難。因此,我園教育過程中的主題來自於幼兒周圍的人、事、物,來自於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並且通過這類生活化的主題豐富和構建幼兒新的生活經驗。
⒊確保主題的連續性、獨立性。
在選擇主題時我園還考慮到主題和主題之間在促進幼兒發展上的連續性,幼兒能力、生活經驗、興趣等方面的聯系,而不是內容的聯系。
(二)主題活動准備階段:
1、搜集有關的主題資料。
確定了主題題目後,我園會組織教師根據題目查閱各種資料,尋找有關的教育內容、活動圖片、活動資料,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使主題活動內容豐富而生動。
2、集中力量設計主題網路。
當主題產生後,教師即可將主題交於幼兒進行討論,或將主題帶回家中讓幼兒與家長一起討論。教師根據幼兒在討論中的經驗和問題制訂初步的主題網路。在實施中,讓幼兒對主題網路充分發表自己看法,根據幼兒經驗、興趣作進一步探索,再作補充、調整,以符合幼兒的需要。
3、均衡各領域的學習內容。
幼兒是一個「完整」的人,是需要全方位發展的。因此,我們在主題網路的基礎上按領域規劃教育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每個領域活動是否均等。如果不均等,再補充活動,使幼兒的學習達到平衡。
4、創設開放式的主題教育環境。
根據開放式教育環境的創設原則和課程需要,我們給幼兒創設了自主開放的活動區域,如:美工區、語言區、音樂區、數學區、科學區、生活區、智能區等。教師根據各區域的功能及主題活動內容,為幼兒提供各種活動材料,並利用牆壁、空間展示教師與孩子、家長收集的與主題有關的圖片、照片、事物等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的分析、歸類、整理後引起幼兒研究主題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在主題研究過程中,我園不斷展示幼兒學習活動的各項記錄、成果和美工的作品,使環境不斷隨主題進展而豐富,隨主題的變換而變化。
5、確定主題中的家長工作要求。
家長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合作者、執行者,而幼兒園的課程必須統整幼兒在幼兒園、家庭、社會、大自然的多方生活經驗,並不是只有幼兒園才被視為學習的地方,園內外的活動要並重,才能使幼兒獲得多方位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每個主題都明確制訂了家長工作要求。使家長們能參與到活動之中,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三)、主題活動的實施階段
1、日常活動提供機會,創設幼兒自主空間
(1)利用園內資源創設多種活動背景
在集體教學活動前,教師可充分利用園內的自然環境為幼兒創設有關的教育情景,並向幼兒提供探索、操作活動的材料與工具,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建立相關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幼兒的反應,適時給予暗示和建議,並隨時提供幫助。
(2)利用家庭、社區資源引導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邀請家長協助、參與孩子的活動,以豐富活動內容。邀請家長幫助孩子一起收集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圖片、實物,這樣不僅能使孩子獲得豐富的活動材料,更主要的是重視幼兒參與,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意識。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幼兒適當地參與社會生活,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2、集體教學調整內容,注重幼兒自主學習
(1)在教學活動中,較好地運用反思、質疑、假設等思維方法,引導幼兒進行想像、聯想,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些學習方法的運用,可以避免在集體教學中因強化記憶而導致的思維呆滯、想像力缺乏的弊端。
(2)對主題探索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難題及結論,要選擇有一定意義的,符合幼兒實際的,容易激起幼兒活動興趣的,作為下一個新主題內容進行探索。教師就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確定新的主題研究方向。
總之,主題探究課程作為幼兒園一種主要的課程模式,在主題的確立、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等方面都應該關注幼兒本身,對實施主題探究課程有重要的意義
㈡ 談一談幼兒園課程理論學習有啥收獲
此次精彩的培訓學習主要心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教師的含義及教師成長的三條通道,不斷進取,做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
從前作為一名學生,對教師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畢業後自己也加入了教師的隊伍,任教雖然也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對如何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還是缺乏認識的。今天李老師在講座中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教師的含義及教師專業成長的三條通道,自我反思是基礎,同伴互助是關鍵,專業引領是先導,講座中李老師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一個蘋果交換後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每個人一種思想交流後就會有更多更新穎的思路出現」,所以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多與其他教師交流,共同成長,一起進步。
二、讓自己更加了解幼兒園的課程內容與目的,了解具體的幼兒園一日活動安排。
雖然自己此前已經做了一段時間的教師,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對其中許多的規范和制度還是有些陌生的,李老師這次講座中也給我們詳細介紹和講解了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的一日活動安排。
幼兒園課程包括三方面,生活課程、游戲課程與活動課程,通過各種課程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堅持體為首位、健康第一的原則,引用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生活中時時有教育,處處皆教育,事事是教育,身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時在生活中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言傳身教。
三、深入了解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原因、目的以及怎樣開展。
在園里工作也有一段時間了,對幼兒園區域活動也算有一定的認識,而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可以系統深入地跟李老師深學習一下幼兒園區域活動
開展區域活動一是要轉變教育小學化傾向,二是凸顯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特點,三來區域活動有著集體教育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開展區域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開展區域活動有利於幼兒個體充分的發展,開展區域活動有利於教師對幼兒因材施教。圍繞怎樣開展區域活動,李老師講了以下五點:1.明確認識幼兒園常見的活動區。2.依據教學目標擬定活動區目標。3.圍繞目標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4.促進幼兒充足的入區活動時間。5.關注幼兒活動狀況及指導策略。
四、進一步增強了對幼兒常見的活動區域的認識。
李老師講座的後半部分重點介紹了幼兒的活動區域,幼兒常見的活動區域有八個,分別是建構區、語言區、益智區、科學區、美工區、表演區、角色區和生活區,李老師還一一講解了每個區的設置目的,並在課件中向大家展示了許多對應不同的活動區域製作的優秀玩教具,對我以後製作玩教具有很大的啟迪。
總之,通過一天短暫的培訓學習,我收獲頗多,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在理論素質、工作水平、思想觀念中存在的差距與不足,今後,我要把握各種學習的機會,還要通過多種途徑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培訓雖然結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在後面,要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靈活運用今天學到的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學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快樂的童年成長氛圍。
學習內容
1、幼兒園課程是指在幼兒一日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有益學習經驗,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2、幼兒園課程的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
3、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基礎性、啟蒙性;全面性、生活性;整合性;活動性、直接經驗性;潛在性
4、美國學者古德萊德以課程決策層次把課程分為:觀念層次課程、社會層次課程、學校層次課程、教學層次課程、體驗層次課程
5、美國斯坦福教授艾斯納從課程內容出發,把課程分為:顯性課程,隱形課程,懸缺課程。
6、隱形課程發揮的作用:從物質空間方面:學校的建築、活動場地、綠化設施、設置等物質條件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從組織制度方面:學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評價制度、獎懲制度等無形中與學生的發展緊密相聯;從文化心理方面:學校的文化價值、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與其行為表現對學生發展的影響都大大超過了學校、教師對學生開放的正規課程。
7、英國課程理論家勞倫斯-斯坦豪斯-賓特雷依立足教育的內在價值及實踐,對目標模式進行詳盡而透徹的分析與批判的基礎上建構起過程模式的理論框架,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並系統的確立了過程模式。
8、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標;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
9、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對幼兒的研究;對當代社會的研究;對學科知識的研究
10、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兩種體系:以學習內容為結構框架的目標體系;以兒童發展為結構框架的目標體系
11、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目的性原則;適宜性原則;生活化原則(直接經驗性);興趣性原則;基礎性原則;邏輯性原則;價值性原則
12、不同的組織方式下的幼兒園課程類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
13、課程實施的取向是指對課程實施過程中本質不同的認識,以及支配這些認識相應的課程價值觀。它包括:忠實取向;相互適應取向;課程創生取向
14、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是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組成部分。可理解為: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知識、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態度、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行為。
15、影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課程計劃因素;一線教師因素
16、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1.課程實施之前,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需求及社會需求;比較和選擇課程 2.課程實施中,評價的目的是診斷和修訂課程3.課程實施後,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判斷課程的成效
作用:選擇作用、監控作用、反饋作用、導向作用、總結作用
17、形成性評價:也稱過程性評價,它是在課程系統運作發展過程中,收集課程各個要素相關的資料,加以科學的分析。以此調整和改進課程方案,使正在運作中的課程更為完善的一種評價方式
18、終結性評價:也是總結性評價或結果評價,它是對課程實施以後獲得的實施效果進行驗證的評價方式
19、定性評價:評價者用語言、文字作為收集和分析評價資料,呈現評價結果的主要工具的評價方式
20、定量評價:評價者收集被評對象數量化的實證信息,用數量化指標來顯示評價結果的評價方式
21、相對評價:在某一類評價對象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作為基準,將該類對象逐一於基準相比較,判斷其是否達到基準所具備的特徵及程度
22、絕對評價:以某種既定的目標為參照,目的在於判斷個體是否達到這些目標。該評價不計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只考察個體達到標準的程度。
23、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特點:從目的上,評價在於促進每個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從內容上,重點不是知識技能的掌握,而是對課程運作前過程的系統考察;從方式上,強調評價過程的自然性,提倡在真實的教育過程中進行評價;從評價結果的用途上,評價的結果主要用於教師審視教育過程,改進課程,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24、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過程:評價方案制定階段;評價方案實施階段
25、評價方案制定階段包括:確定目的及評價內容;確定評價程序、指標、標准;選擇評價方式;確定評價人員分工與合作;撰寫評價報告;對參與評價人員進行培訓
26、評價方案實施階段包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結論;撰寫評價報告
27、學科活動的內涵:以學科為單位組織的教育活動
28、幼兒園學科活動的特點:幼兒園學科課程中的學科是一種前學科;強調與幼兒生活相聯系;具有較強的計劃性;重視為幼兒終身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9、單元主題活動就是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圍繞事先選擇的主題組織的教育活動
30、單元主題活動設計的幾方面:選擇和確定主題;確定單元主題活動目標;設計單元活動內容;就單元主題活動中"區域活動""環境資源""園外資源"等方面提出建議;設計具體活動方案
㈢ 幼兒園本班老師得到的收獲和幫助
幼兒園老師所得到的 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如何與學生的互動 還有在收集教學課程或安排課程時 讓自己學習到更多的創意與想像 這些都是自己慢慢所累積的實力
㈣ 如何開展幼兒園園本教研心得
園本教研是以幼兒園為本位的日常教學研究,它是以園長和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幼兒園存在的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改善和提高幼兒管理和教育質量,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探索活動。
園本教研活動組織的形式有哪些呢?一般包括:游戲式、解惑式、案例式、磨課式、集體備課式等,形式多樣。
1、游戲式的教研方式
教研並非一定要是講道理、單一和枯燥乏味的,它可以是實操、生動和充滿情趣的。在教研培訓中加入游戲的方式和靈活多變的方法,教師就可以不斷地保持研究的熱情,充分地享受研究的快樂。
2、解惑式教研
教師在教研教學中會出現種種問題,有些問題是個別性的,有些問題是集中性的,可進行先收集問題,再制定教研主題,最後集體解惑答疑。
如:「繪本教學的示範與講評」、「繪畫活動中如何引導幼兒進行創造力的表現」等。
3、案例式教研
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問題經常會是教師的常見工作難題,因此進行案例式的教研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幼兒園可每月進行一次案例教研,在教師中徵集研討案例,然後組織教師查找資料,進行集體教研研討,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進行分析,對症下葯,尋找解決的正確方法。
4、磨課式教研,一般是青年教師自薦式上課與邀請式聽課
磨課式教研有時我們叫「一課三研」,是選用相同的教材,讓不同教師進行多次上課,同組教師全員參與聽課、評課的活動。
其主要流程:組內教師集體備課——第一次課教學展示——全園教師聽課評課研討、專家指導——第二次教師行為改進課堂教學展示——全園教師聽課評課研討——第三次教師課堂教學成果展示——聽課評課研討,總結,形成最優化的教案。
(註:因為主題開展的行進因素,一般一次磨課的周期控制在3周之內。)
還可以有哪些教研活動開展方法呢?
集體備課式教研(新教師、青年教師)
「師帶徒」傳幫帶式
園本教研分為兩種:
1、常規教研(研討、觀摩、理論學習、經驗交流、教學成果匯報分享等)
主要過程:
問題——設計——行動——反思(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2、專題教研
活動過程:
學習階段、研究階段、實踐階段、總結反思階段
園本教研的基本過程
1、活動准備:
學期初教研組長與年級組長根據上學期教研情況和本學期保教工作計劃,制定本學期教研主題和教研計劃(時間、主題內容);
2、根據教研計劃確定教研時間、內容、參加人員和教研方式(教研活動一般為隔周一次,利用中午時間,所有教師崗人員參加);
3、教研活動前一周將教研活動安排內容通知相關人員,引導教師提前思考或准備相關資料;
4、學習資料、材料、教研會議記錄表(專人進行記錄)等。
常規教研活動開展流程(根據不同教研主題和參加對象選用不同的教研方式):
1、主持人介紹教研活動主題、內容(或案例分享),拋出問題引導教師進行思考,教師展開討論話題;
2、教研組長引導教師展開討論話題,在討論中及時進行總結歸納,並拋出下一個問題,使討論循序漸進;
3、教師集中討論並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由教研組長梳理歸納,記錄人及時進行詳細記錄;
4、教研組長小結討論結果,同時提出下次教研主題,老師們做好准備。
觀摩課活動開展流程:
1、觀摩活動前,教研組長下發觀摩活動教案,提出所要觀摩的要點;
2、觀摩當天下發聽課記錄表,要求教師做好觀摩記錄;
3、課後組織教師進行座談、研討,圍繞觀摩主題談自身感受;
4、教研組長進行總結歸納;
5、每位教師寫觀摩後反思(結合自身業務水平技能)。
教研組長組織理論學習活動開展流程:
1、根據教研計劃中學習的內容,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習;
2、對所學內容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幫助教師理解;
3、組織教師談學習後感受,從中了解教師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4、引領教師總結歸納本次活動的收獲;
5、每次教研活動都需要做好認真詳細的記錄。
經驗交流活動開展流程:
1、組織教師分享個人經驗,其他教師談感受和收獲;
2、引導教師及時將優秀經驗內化,舉一反三想出新的方法和手段;
3、教研組長引領教師及時進行歸納和總結,並運用到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
4、教研活動中及時進行詳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