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的創設與生成

幼兒園課程的創設與生成

發布時間: 2021-02-24 18:25:09

1. 如何將幼兒園課程融合到幼兒園環境創設中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必須有預設,而環境的創設同樣要有預設。課程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需要某種特定的環境支持,環境創設得是否合理將影響到課程的進行。 1、 環境的創設要依據課程的目標。 將創設環境與課程的目標結合起來,依據目標增加或減少材料,預測對幼兒建構性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 2、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 瑞吉歐教育理念提出:教師要成為成功的觀察者,具有敏銳的眼光,善於洞察兒童在活動中表現出的需要和興趣。如在開展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時,當時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剛剛搬新家,孩子們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我的家」,同樣家也是孩子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我們將「我愛我家」的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切入點。為了讓孩子體驗「家」的溫暖,了解自己和社區的關系,我們和孩子一起創設了「中五班小區」,整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區,有自己的家、幼兒園、超市、售樓部、銀行等,每個孩子都扮演一種身份,在「小區」中快樂的生活、學習。

2. 如何處理好幼兒園主題活動中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在以往的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更多是教師的預設活動,特別是小班,對幼兒生成的活動則覺得很難把握。通過學習二期課改理念的講座培訓和《課程指南》的學習,我認識到教師預設和幼兒生成對幼兒發展具有同等的價值,不管是預設還是生成共同指向教育目標。
如何處理好教師的預設和幼兒的生成?是二期課改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小班幼兒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同伴之間的交往較多以應和的方式,而主動提出問題,大家一起討論的現象較少,孩子的注意力不夠持久,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以下,是我班嘗試開展「汽車」主題方案教學中的不成熟的做法與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一. 日常生活中注意捕捉孩子的熱點與興趣在探索性主題活動中,教師不再是一味的關注教學計劃如何實施,教學目標如何完成,而應該時時關注孩子,傾聽還還的聲音,捕捉孩子的興趣所在,並且及時的加以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討論,探索,從而促進主題的產生。小班的孩子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但有的孩子不善於表達,有的孩子膽子小,就將這些可能成為主題的火花熄滅了,不禁讓人為直惋惜,而有些話題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同樣不能產生主題,也令人著急。這天入園時,潘詩怡帶來了一輛小汽車,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看著,葉智煬說:「我家也有玩具汽車,是爺爺在我生日時買的警車。」顧浦帆說:「我家有賽車。」范徐悅說:「我還有一輛遙控汽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一時間對汽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家都想看一看玩一玩潘詩怡的車,而潘詩怡卻把車抱的緊緊的,惟恐被其他小朋友拿走。這時葉智煬說:「我舅舅是開車的,我讓他開車到幼兒園來,我們一起看我舅舅的車。」這時,我就及時滿足孩子的興趣需求:「唐老師帶你們一塊兒看車去好不好?」「好!」約十分鍾後我帶著孩子出發了,我們在馬路上看車,由此「汽車」主題活動產生了。其中,使我認識到選擇這一主題活動進行預設的價值所在:這是一個孩子生成的活動來源與孩子本身的熱點所在,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關注孩子的生成活動,是二期課改的理念之一。二. 努力創設與之有關的、豐富的活動環境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探索性主題活動的開展往往與環境材料密切相關,環境的創設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探索興趣。在探索活動中,由於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十分有限,特別是小班幼兒,各方面的知識經驗都十分的欠缺,要讓他們自發生成主題好象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創設生動、活潑的活動情景,通過對開放性問題的討論,讓孩子尋找資料,組織參觀訪問,讓孩子製作和展示作品等活動,引發孩子的興趣,能滿足孩子進一步探索的需要。汽車的主題形成後隨著幼兒們探索的不斷深入,他們一不滿足對現有的進行探索。有一次,葉智煬說:「我的車會飛!」「我的車會變形!」……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造出更有本領的車,於是他們畫的畫,剪的剪,塗的塗,凌玉龍說:「這是我的雙層汽車,下來是可以玩滑滑梯。」鍾珊珊說:「我的車可以飛,有翅膀的。」連能力較弱的葉鵬飛製作了一輛汽車,他高興地喊道:「看,老師,我的車!」活動中,教師材料的提供環境的創設和預設的一些活動保持了幼兒持久的探究興趣與願望,激發了幼兒的創造力 。孩子們回生成許多教師沒有預先計劃的學習內容,並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活動。
在實踐中,小班的主題開展應當淺顯有趣的,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形式應以幼兒喜聞樂見為主。我們覺得幼兒的生成和教師的預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割的,孩子的生成來自於起自身的興趣,需求,知識經驗的積累,來自於教師精彩的預設,比如豐富的環境刺激,有趣的探索主題,循循善誘的引導,來自於教師的分析、觀察與捕捉,而捕捉孩子的興趣及時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是二期課改對教師提出的必備要求。滿足孩子們探索的需要,提升生成活動,使教師和幼兒都成為課程的主動建構者。
下載此內容:.docx(Word 文檔)相關信息:日計劃的制定及其管理有關日計劃的制定及其管理幼兒園教育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在活動之前,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准備。日計劃就是教師為組織一日活動或半日活動而准備的書面計劃。制定日計劃既可以減少教師組織活動時的不確定...(查看全文)教研組計劃教研組計劃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學前教育課程改革要確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突出幼兒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致力於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為此,有必要調整和改變當前學前教育課程過...(查看全文)小班班級計劃一、班級情況分析:本班幼兒通過了一學期的集體生活,大部分幼兒情緒多較穩定,但也有些孩子尤其是心入園的幼兒及兩、三個性格較內向的孩子,他們情緒的沖動和不穩定性仍非常突出。從整體來看,孩子們能夠感受到老師的關懷程...(查看全文)主題預設活動方案 一、設計思路: 根據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富於想像的特點教師在設計本主題的時候,以秋天為主要線索,展開了落葉飄飄、小蟲子的聚會和超級水果吧等教學內容。將成人對世界的認識,還原於幼兒的想像。以「假想」代替「逼真」,創設...(查看全文)人們怎樣工作(預設三周)主題說明:現代社會已經是多元分工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工作職責,每天都有可能產生新的工作機會。我們的孩子雖然年齡還小

3.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預設與生成 論文怎麼寫

一、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概念和意義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 隨著《綱要》的頒布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也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單純知識的傳授轉向為幼兒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而且能激發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初步形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對幼兒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今天,進行幼兒科學教育就必須要從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方法途徑等方面去探討,通過創設適宜的科學啟蒙教育環境和各種活動,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幫助幼兒在探索活動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應有的知識技能。 二、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定位。 在我們當前的科學教育活動中,由於受傳統科學教育的影響,經常會出現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技能的培養;有的把傳授多少科學知識,掌握多少科學技能作為評價科學教育效果的主要標准。這樣「舍本求末」的做法,花時多多,效果微微。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明確幼兒園科學領域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對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明確的規定,我們一起來回顧。

4. 如何進行幼兒園課程的整合

說到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我們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幼兒園課程整合。即將幼兒園課程的各個部分、要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課程,它更能讓幼兒全面和諧地在自主的活動中發展,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幼兒成為主動積極有效的學習者。其次我們還要明確信息技術的內涵意義,明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為它們的整合打下堅實而牢固的基礎。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性,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基於對幼兒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我簡單地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1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角度的課程整合
1.1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內容上實現整合
課程改革中的幼兒園課程具有兩大特色:一是突出經驗性,強調幼兒更適宜於運用多種感官,以直接體驗和自主操作為主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二是強調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幼兒園課程應指向幼兒園的一日活動。
我們的課程活動在內容的整合上也完全體現了這兩大特色。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多樣性的主題教學活動,這種活動不僅是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從事一系列學習活動,更包括以幼兒的自身興趣、經驗和需要為出發點所創設的有教育潛力的多媒體情境,讓他們在這種情境下自主生成的各類活動。比如,在「我最喜歡的汽車」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馬路忙碌的場景,讓幼兒身臨其境地觀察畫面中來來往往的各種汽車;利用便捷的互聯網與幼兒一起收集整理各類汽車玩具和圖片資料。通過播放動畫影像資料給幼兒介紹有特殊用途的汽車,如消防車、救護車、警車等。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既幫助幼兒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又擴大了教師教學范圍,使之不局限於書本教材。
1.2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形式與方法及手段上實現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教育活動展開的過程中進行,但較為重要的是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進行的整合。這種整合需要教育實踐的經驗,需要對幼兒活動水平的洞察能力,還需要教育活動組織的應變能力。而這些經驗能力恰恰是確保整個教育整合取得成績的關鍵。
幼兒的一日活動包括了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專門的學習活動、游戲活動以及生活活動。他們在幼兒的發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價值,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該聚焦於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此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即時性、相關性等特點來加強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聯系生活、利用生活,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
2 利用信息技術走進家庭社區,在課程資源上實現整合
幼兒園、家庭、社區都有豐富教育資源,應充分地加以利用,並進行有機地整合,使他們真正協調、一致地對幼兒成長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首先,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開辟網上家長園地,我園在網站的顯眼位置集中向家長介紹了最新的教學動態,以及對課程改革的精神、具體內容作詳細地宣傳說明,以便家長能隨時隨地地了解到我園發展狀況,而這些說明有助於獲取家長對教學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其次,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密切家園聯系。通過QQ、家園聯系卡等與家長進行實時聯系、交流,更有利於家長獲取有關的信息,及時反饋幼兒在園學習生活情況,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力量。
再次,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廣泛性,了解社區,走進社區,融入社區。我們為了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的能力,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設計了主題活動「我們的菜市場」。首先,老師在教師播放相關視頻讓幼兒了解市場買賣的簡單過程,其次帶小朋友去參觀幼兒園附近的菜市場,讓幼兒到菜市場去體驗一下生活,加深對菜市場的了解。對此小朋友感到非常有趣,他們親眼目睹了買主與攤主間的討價還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場面,覺得十分好奇。回到幼兒園後,老師組織幼兒交流,孩子們興奮起來,提議自己動手搭一個「娃娃菜市場」。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創建一個菜場情境,看著孩子們為買賣商品起名稱、搭建賣菜台,設立收銀台,准備商品標簽和模擬錢幣……在這個模擬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斷產生新的需要,並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構建起對社會更深層的認識。
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堅持的四個原則
3.1 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首先,要從互聯網中眾多的日常生活經驗里,選擇出適用於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然後進行合理地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電視等各種現代信息手段和渠道,不斷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教育工作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地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能使孩子的語言得到充分發展,而且也會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再次,依靠網路資料庫的力量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3.2 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讓家校間得到即時的溝通,確保家長能夠在空閑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去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這樣做的話,才能使整合課程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3.3 整合課程實施要堅持多樣性
幼兒是在自身與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教者從主題選擇、內容規劃到活動設計,必須有機整合集體、小組、區域活動,引導幼兒在探索中發現並學習,在樂趣中得到發展。從而促使我們在實施整合課程時必須改變以上課為主的傳統觀念,而是要以活動為主,以游戲、參觀、製作等多樣性活動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因而,在整合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好信息化教學設備,將生活活動、戶外活動、參觀活動、野外活動等都有機結合到課程整合的范疇里。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設備創設一些以幼兒為主體的、優化了的活動情境,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自實踐,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體驗、探索、發現,全方位地獲取有關物質世界和人際社會的各種經驗,從而使知識在情境中生成構建,社會生活在情境中顯現意義。
3.4 整合課程評價要堅持主體性
現階段幼兒教育的突出問題表現在: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成人把自己的競爭壓力,延伸給了孩子。因此,幼兒不再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而是在成人的控制下、以成人社會的需要取代了充滿童真和情趣的需要,「為未來生活做准備」,使得各種訓練顯得那麼名正言順。這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讓幼兒愉快、健康地生活才是整合課程的目的所在。整合課程評價要堅持主體性,主要是指:一評價是要適應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二是評價能滿足學生個人的主體需要。新《綱要》在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指出,「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凸顯幼兒「自主、自信」這樣一種主體精神,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這是檢驗整合課程評價堅持主體性的重要標准。面對這種標准,充滿多樣性、趣味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整個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4 引入計算機信息技術優化課程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引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對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效果等方面也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在當今的幼兒園課程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滲入幼兒園的課程編制與實施過程中。就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而言,對其進行大規模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時間不過是在近二十年,信息技術真正進入幼兒園中參與到幼兒園整合課程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因而其理論與實踐研究都還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完善。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自覺幼兒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育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我們自己的不斷努力,能夠讓每一個孩子在幼兒階段為以後的長遠發展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5. 如何創設動態,開放,生成的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表現的機會和條件。」新頒布的《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也特別強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明確強調了環境的教育作用。在這方面,國內外幼教專家都作過重要而深刻的論述,同時幼兒園環境也能展示出一個幼兒園的辦園宗旨和辦園理念,良好的育人環境對幼兒園的發展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環境創設也是課程實施及教育目標落實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園教育環境包括室外教育環境及室內教育環境。室外教育環境包括整個教育氛圍、大型設施等;室內環境,包括室內牆壁布置、班級中的常規要求、一日活動作息時間和發生在師幼間、幼兒同伴間、教師間、幼兒與家長、教師與家長間的行為活動等的布置。特別是感悟到「人」也是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到人在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環境與幼兒發展三者間的密切關系。「教師、幼兒共同參與環境創設的活動,是幼兒獲得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明確了適宜的教育環境應是全方位的、是變化的、是幼兒自己的、是生態的。幼兒園教育環境應處處體現和突出教育目標,而且對幼兒的發展應具有應答性。要求拓寬教師對「參與」內涵的認識與理解。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要求幼兒園進行環境創設應從主題氛圍、教育價值、適宜性、 幼兒主體性、對話互動、材料投放、美感布局、經濟實用、特色創新等方面進行:
1、環境創設要突出主題,有針對性。
環境創設要與教育目標相一致,創設與學期主題或單元主題相關的環境。真正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環境的設置和材料的投放要有針對性,充分體現環境的教育價值。
2.環境創設要具有適宜性。
環境創設必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適合本園本班的特色,充滿著童真童趣,使環境中的點點滴滴點綴都洋溢著幼兒教育獨特的文化內涵,不斷滿足每個幼兒的需要。
3、環境創設要體現主體性。環境的設計、布置、利用,都應從幼兒實際出發,要生動、直觀、真實,都應有幼兒參與,體現高度的開放性。 讓幼兒成為環境中的主人,體現師幼之間對話,讓環境成為幼兒寄託心願,宣洩情感,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平台。
4、環境創設要體現豐富性和啟發性。環境創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把平面和立體布置結合起來。要充分利用活動區域為幼兒提供能引起幼兒探究慾望的豐富的物質材料,並能誘發幼兒利用環境中的信息和材料進行積極探索和思考。
5、環境創設要體現動態性。要隨幼兒的興趣、能力的變化而變化,隨課程內容、季節、節日的變化而變化,讓環境始終對幼兒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使孩子經常能從環境中獲得新知識、新經驗、新發展。
6、環境創設要體現美觀性。應力求結構的合理、色彩協調、風格獨特、情趣高雅,萌發幼兒的審美情趣,激發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
7.環境創設應體現經濟性。環境創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把平面和立體布置結合起來。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廢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費資源,不盲目攀比。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方面存在的問題1、在環境的創設上缺乏幼兒的參與。
環境創設多數是教師的作品及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主。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缺乏幼兒自主性活動內容。這種環境創設是從教師的設想和願望出發的,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的發展水平,因而環境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
在這方面,教師應准備和運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學的原則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讓幼兒參與創設或把部分環境交給孩子布置。將環境與課程相匹配、聯系,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
2、環境創設缺乏層次性。
室內環境創設沒有做到讓每一面牆能和幼兒對話。幼兒的作品過高或不在幼兒的視線內,空間利用不夠充分。
3、環境創設缺乏目的性。
牆飾的內容不能體現教育目標、主題教育內容、季節、節日的變化等。畫面長時間不變,或者固定的多、變化的少。
4、活動區安排不夠合理。
活動區材料投放不充足。材料品種單一,材料單調且數量不足,造成幼兒之間出現為爭奪玩具、材料而發生沖突的現象。
安靜的活動區與活動的區域安排不合理。如圖書區與音樂區相隔太近,互相影響干擾太大。
投放材料的成品太多,而半成品和幼兒用以活動的原材料、廢舊物品太缺乏,不能發揮幼兒的創造力、想像力.
三、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方法借鑒主題教育活動網路形式,在大主題的引領下,確立牆飾、活動區、樓道、過道等具體的小專題創設。
(1)對活動室牆壁的創設。
「創設與幼兒不斷相互作用的牆壁布置,讓牆壁成為幼兒經驗、想法表達表現的空間,呈現主題活動中幼兒發展的過程」。以主題活動為抓手,從確立主題內容開始進行研究,理清思路,形成一條主線。具體做法是:第一步:關注幼兒興趣,確立主題內容,制定活動網路框架,初步擬定牆壁網路圖。第二步:根據幼兒發展現狀,挖掘各領域目標,制定主題活動總目標。第三步:准確把握主題進程,詳細制定各階段教育目標。第四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分階段的組織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園內外教育資源,引導幼兒用不同形式表達出來,並隨著階段活動的進展進行牆壁創設。第五步:隨著主題活動的結束,牆壁創設完成,並呈現出主題活動的進程。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有意識捕捉生活中有價值的信息,有機的把預設內容和生成內容進行整合,幼兒在真正屬於他們的環境中,愉快的參與牆壁的布置。如中班進行 「美麗的春天」主題,教師與幼兒設計了「春天的花草樹木」—「春天裡的動物」—「春天裡人們的活動」—「我找到的春天」等系列主題情境。中班在進行「汽車」的主題活動中,將班上布置成汽車製造廠,把活動室劃分為「汽車設計室」、「汽車展示室」、「汽車製造室」、「汽車圖書借閱室」、「汽車美容院」、「汽車駕駛」等,活動區成了主題活動實施的主要場所幼兒園牆飾創設體現以下特點:第一,有機地把五大領域的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融為一體,並能加以遷移、整合,體現《綱要》中的整合理念。第二,牆飾主題和內容與幼兒活動相一致,是一個總結、強化、總結、概括與提煉幼兒學習與經驗的過程。第三,主題牆創設的過程體現師幼互動、生生互動、家園互動的過程,體現教育目標層層推進和物化的過程。第四,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在幼兒感知事物和與富有動態環境的互動中,提升審美能力,體驗審美情趣,享受成功的快樂。

6. 如何利用環境實施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的本質在於它是幼兒的課程,是幼兒的活動,是幼兒「問題—解決」的過程。幼兒園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針對幼兒行為的親歷性、行動性、即時性、整體性、真實性與探索性,且不能由教師單方面決定、發起、延續或終結。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化的發展始終來自於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兒與環境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環境」一般包括幼兒園、班級的環境、園本文化、家庭環境以及周邊的自然、社區的環境等,本文所討論的環境主要是指班級環境。
一說起幼兒園的環境,我們頭腦里立刻會浮現出一幅幅美觀整潔、活潑可愛的畫面。確實,教師精緻的手工作品、精心的色彩搭配和布局設計能給幼兒美的享受,但孩子們一般不敢去動,因為怕弄壞了而導致老師的批評。另外,常常有老師在創設環境時會把自己存了好多年的「家當」,全都羅列在各個區域中,整個教室堆的滿滿的,結果孩子沒有了活動的空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環境卻沒有體現出教育的價值。這樣的環境創設其實是老師在唱獨角戲,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會給幼兒造成一種「心理疲勞」,創設的環境缺乏教育價值。
瑞吉歐教育理念認為:創設的環境應該是孩子學習的樂園,孩子是環境真正的主人;教師則是陪伴孩子一起體驗主動學習樂趣的合作者,更是為孩子提供主動學習環境、促進他們學習進程的導師。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和不斷的學習、反思,我認為環境的創設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師的預設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必須有預設,而環境的創設同樣要有預設。課程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需要某種特定的環境支持,環境創設得是否合理將影響到課程的進行。
1、 環境的創設要依據課程的目標。
將創設環境與課程的目標結合起來,依據目標增加或減少材料,預測對幼兒建構性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
2、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
瑞吉歐教育理念提出:教師要成為成功的觀察者,具有敏銳的眼光,善於洞察兒童在活動中表現出的需要和興趣。如在開展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時,當時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剛剛搬新家,孩子們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我的家」,同樣家也是孩子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我們將「我愛我家」的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切入點。為了讓孩子體驗「家」的溫暖,了解自己和社區的關系,我們和孩子一起創設了「中五班小區」,整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區,有自己的家、幼兒園、超市、售樓部、銀行等,每個孩子都扮演一種身份,在「小區」中快樂的生活、學習。
3、環境的創設考慮各領域的整合。
《綱要》明確的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的創設要強調「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如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結合各領域的要求,我們提供了便於幼兒交往的各個區域,提供了各類統計表、製作材料、社區及世界著名建築圖片等,讓幼兒在與環境的「親密接觸」中,其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材料的准備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遵循以下原則: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能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敏銳而積極的反應,促使他們在主動建構中得到發展。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是大量的製作材料,特別是小朋友在戶外參觀收集的小樹葉、樹枝等,這都是小朋友眼中的「寶貝」,我們又請來建築系的大哥哥,和我們一起利用這些材料設計自己夢想的家,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盎然,不斷有問題涌現:「大哥哥,有哪些材料是環保的?」「為什麼好多屋頂會設計成尖頂的?」「旋轉樓梯怎樣設計上起來才不會頭暈?」……在大哥哥的幫助下,「中五班小區」終於落成了,而隨後而來的生成活動不斷產生,如小區命名、小區的綠化、小小售樓部等等。
(2)創設的環境能支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幼兒與教師、同伴的積極互動提供現實條件,便於幼兒在交往中主動學習。如當孩子們創設完成了 「我生活的地方」時,發現很多問題:「幼兒園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地方,我們認為幼兒園應該是圓頂的。」「幼兒園里應該有小朋友。」「科技大樓應該有個標記,要不然大家會找不到的。」……在幼兒的提問和討論中,我們生成的活動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3)創設的環境應具多功能性、挑戰性和變化性,使環境始終能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慾望。環境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富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教育力量,能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指導性,能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幫助幼兒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2、 材料來源於幼兒、教師、家長。
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開展過程中,以「中五班小區」作為展示孩子興趣和經驗的窗口,通過活動區游戲、集體活動、社區活動、家長參與等活動,環境的創設應成為一個設計――實施――調整――生成――再實施的發展過程,幼兒、教師、家長積極地參與其中,課程的內容也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
三、幼兒經驗的豐富
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兒童建構過程的支持或妨礙,因此若要把握「教」的時機,則應把握兒童的建構過程,這種建構的前提是幼兒經驗的豐富。結合主題活動我們開展了參觀社區、去小朋友家作客、「我了解的建築知識」等活動。活動中幼兒感受到家的溫暖,社區給自己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了解到了很多關於建築的常識。
四、環境的調整
豐富而適宜的環境資源可為幼兒提供無盡主動探索的機會,幼兒會在與環境和他人的積極互動中主動思考、主動交流,幼兒生成活動也隨之而來,環境的創設也將根據幼兒學習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例:在組織幼兒去小朋友家做客時,小朋友又提出了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呢?」大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可以打電話,提前問一問。」 「可以設計一個路線圖,我們看地圖去找。」「可以請叔叔阿姨來接我們。」……於是我們又開辟了「請到我家來作客」的主題牆,展示孩子們和家長製作的各種路線圖,孩子們可以互相欣賞、相互交流,還有的孩子利用各種材料在進行測量,原來他們在尋找「最佳路線」呢!
三、環境的延續
正如馬拉古奇所說:「我們的學前學校的牆壁會說話,也有記錄作用。」環境以它直觀形象的方式記錄下實施課程的過程,孩子們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而舊問題的解決又孕育出新的問題,環境也將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在環境創設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對環境的教育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幼兒園課程的改革,不僅需要在課程內容與組織方式上下工夫,更要反思我們的環境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教育取向,是否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要賦予我們所創設的環境更多更積極的教育價值,努力為幼兒營造一種「家庭」的氛圍,讓環境伴隨幼兒一起成長,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生活與學習的「快樂之家」。

7. 游戲與幼兒園課程的相互融合有兩種途徑,是舉例說明,游戲是如何生成課程的

與幼兒園的課程相互融合,有兩種途徑

8. 2015年春季生成課幼兒園里的生成課

生成課程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教師只有轉變課程觀念,提高生成課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因勢利導,才能啟迪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幼兒與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幼兒園生成課程興趣發散性思維 「生成課程」是指教師在與兒童一起活動時,逐漸發現兒童的興趣、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工作,激發每個孩子的潛力,使之不斷地生成變化。生成課程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教師們對於生成課程更加重視,因為它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那麼幼兒園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生成性課程呢? 一、轉變教師觀念以開放的態度來對待生成課程與教學 在觀念上要轉變,也就是說,觀念要領先,要先到位。因為生成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和動態性,與教師計劃好的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相比,打破了他們原有的教學習慣,而且生成課程的提出對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教師的目標意識、對幼兒的觀察了解、動態過程的意識、師生間的互動等。這就要求教師以開放的態度,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地位,首先成為一個傾聽者,以關懷接納的態度與每一個幼兒交往,隨時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從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並進行價值判斷,以便生成有價值的教育課程;其次,教師應該成為觀察者、支持者、參與者,用善於發現的眼光、心態促進生成課程的發生。 二、提升教師素養,提高教師生成課程的能力 生成課程對教師的能力及全面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生成課程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對待課程與教學,它重視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課程由原來的全部預設轉變到留有部分空間給老師和幼兒,這就要求教師運用教育機智,關注生活的點點滴滴,關注幼兒的興趣、產生的問題和困惑,支持、幫助、引導他們去探究,和他們一起探索,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在生活中隨機發生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來調整教學計劃,對其預設課程進行補充和拓展。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也就是教學相長,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得調動起「教」與「學」的積極性,學得更生動、更有效,更有利於發揮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培養創新人才;同時有利於激發他們創造的熱情,促進其專業成長。 三、以幼兒生活為基礎,全面挖掘幼兒園生成課程的資源 1.從當前學習的內容或主題中生成。幼兒園生成課程的實施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教師主觀臆造的,而是從當前學習的內容或主題中產生及延展的。教師依據教育內容或主題,依據教師對幼兒認知水平的了解,充分地估計他們接觸教學內容時可能出現的各式各樣的提問、聯想來設計一個大的框架,如以各種節日為中心展開的主題活動,以「我的航天夢」、「美麗的家鄉」為主題的活動等,既完成了綱要要求的教學內容,又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好奇心,因勢利導,豐富完善了課程。 2.從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中生成。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的課程及其生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首先, 由於幼兒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知識經驗、能力和意願對客觀環境做出選擇性反映,並主動地與這些環境進行交互作用。教師創設的環境應適宜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水平、興趣、能力、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充滿童心童趣。其次,教師創設的環境應具有豐富性。環境里蘊含的信息量越多,對幼兒的刺激越強烈,越能調動幼兒主動去獲取大量信息的積極性。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要盡可能地體現出多元文化信息、能力經驗、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其三,教師創設的環境應體現啟發性。環境中所提供的信息刺激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不僅要能引起幼兒觀察,還要能誘發幼兒利用這些信息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 3.從幼兒的興趣及自主游戲中生成。綱要中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幼兒遇事多從興趣出發,因此游戲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各種感官積極活動,從而自發生成新的知識,創造出新的玩法,發現新的問題。 4.從社會、社區中生成。幼兒園、家庭、社區都有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都是他們熟知的和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每天都會遇到的人和事,應充分地加以利用,並進行有機的整合。如主題活動「我的家」、「我周圍的建築」、「小區里的寵物」、「交通工具」,從這些主題中通過情境、游戲等方法,讓幼兒學會與人交往的禮儀、規則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幼兒與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9. 如何開展幼兒園生成活動

1.敢於嘗試新的活動形式,打破舊的傳統。
社會在發展,孩子們也不例外,傳統的幼兒體育教學內容已遠遠不能適應現在的孩子們,如果還用傳統的要求來教育孩子,他們是「吃」不飽的。我們要打破傳統,敢於突破,改變和提高要求,讓孩子面臨新的挑戰,在不斷戰勝新的挑戰的過程中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也是幼兒體育的目標所在。舉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美國,很多孩子喜歡滑板,在街道旁,寬闊的廣場上,常常有孩子沖來撞去,在台階上躍上躍下,甚至在鐵欄桿扶手上滑下。這在中國幾乎是看不到得,原因是因為滑板需要技巧,兒中國人雖然向來善於玩技巧性游戲,但滑板還需要膽量,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傳統意識上,許多人認為這種游戲太危險,容易摔斷四肢,因而不鼓勵孩子玩。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是保護、灌輸式和訓導式的,於是,孩子本來具有對這種游戲的畏懼心理就更加強烈了。雖然孩子暫時保證了身體不受傷害,但卻阻礙了能力上的發展。事實上,這種活動經過老師的充分准備和有序安排是可行的。目前,在上海、蘇州等地的部分幼兒園已有了類似雙排輪游戲活動,許多小朋友都非常感興趣,這無疑是幼兒體育教學的一項新突破。
2.難度上敢於突破。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適度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行。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普通對有一定難度的活動較感興趣。如在體育活動「長凳游戲」中幼兒自由選擇不同高度的長凳走平衡,大部分孩子願意站在較高的長凳後面。當老師在另一邊將幾個長凳疊成最高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約而同地排向那裡,躍躍欲試。由此可見,孩子們具有冒險的天性,而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對幼兒的要求缺乏難度,幼兒不必費太多的努力就可以達到。原因有二:一是教師忽略了幼兒的發展,不能了解幼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沒有挖掘幼兒的潛能,仍以老標准衡量和要求孩子。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